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0491发布日期:2019-03-16 01:0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地,向标签进行打印的热敏打印机具备热敏头。热敏头是消耗品,因此需要更换。

以往,公知有容易进行热敏头的更换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133364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14-133364号公报中,公开有热敏打印头与打印头支架。打印头支架因施力而变形。用户在使打印头支架变形后,手持热敏打印头将其安装于打印头支架。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4-133364号公报中,为了将热敏打印头安装于打印头支架,需要手持热敏打印头并对打印头支架施力。因此,若由用户施加的力变大,则存在打印头支架或者热敏打印头破损的可能性。

特别是多数情况下,热敏打印机的用户一般不熟悉热敏头的更换。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热敏头的更换是成为很大的负担。

即,在日本特开2014-133364号公报中,对于用户来说,热敏头的更换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热敏头的更换容易进行。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打印机,具备:

热敏头;

能够相对于上述热敏头拆装的连接部;以及

上述热敏头的头罩,

上述头罩在第1位置与不同于上述第1位置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对上述热敏头与上述连接部进行拆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容易地进行热敏头的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介质的概略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敞开位置、并且头罩处于遮蔽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敞开位置、并且头罩处于非遮蔽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区域i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连接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7是图5的热敏头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图5的头托架、图6的连接器单元、以及图7的热敏头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安装于连接器单元之前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开闭盖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从图11的非遮蔽位置向图13的遮蔽位置移动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位于遮蔽位置时的开闭盖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安装于连接器单元后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从图13的遮蔽位置向图11的非遮蔽位置移动的样子的图。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用于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原则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fr”是指打印机的前方,“rr”是指打印机的后方。

“up”是指将打印机置于水平面时的上方,“lo”是指将打印机置于水平面时的下方。

“lh”以及“rh”是指与打印机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

相对于输送路径上的任意的基准,将收容部侧称为“输送方向上游侧”,相对于该基准,将排出口侧称为“输送方向下游侧”。

(1)打印介质

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介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介质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介质p具有衬纸pm和多张标签pl。

衬纸pm具有临时附着面pma和与临时附着面pma相反的一侧的非临时附着面pmb。

在临时附着面pma,以规定间隔为单位临时附着有多张标签pl。

在非临时附着面pmb,以规定间隔为单位形成有基准标记m。基准标记m表示标签pl的基准位置。

各标签pl具有打印面pla和粘合面plb(未图示)。

打印面pla包括因热而显色的发热层。

在粘合面plb涂覆有粘合剂。

(2)打印机的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敞开位置、并且头罩处于遮蔽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罩处于敞开位置、并且头罩处于非遮蔽位置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区域i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5的连接器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图。图7是图5的热敏头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8是图5的头托架、图6的连接器单元、以及图7的热敏头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打印机1具备前表面板2、壳体8、打印机罩3、触摸面板显示器4、收容部6、压纸辊10、热敏头12、第1辅助辊13、第2辅助辊14、剥离部15、以及头罩21(操作部件的一个例子)。

打印机罩3的后端部轴支承于壳体8的后端部。打印机罩3能够以转动轴rs1为轴,在关闭位置(图2)与敞开位置(图3)之间相对于壳体8移动(即,能够转动)。

关闭位置是指打印机罩3将壳体8内关闭(例如,无法从打印机1的外部目视确认壳体8内)的位置。

敞开位置是打印机罩3将壳体8内敞开(例如,能够从打印机1的外部目视确认壳体8内)的位置。

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压纸辊10与热敏头12对置。

在打印机罩3从关闭位置向敞开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打印机罩3的前端部朝向从前表面板2以及壳体8的前端部分离的方向转动。

在打印机罩3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打印机罩3的前端部朝向与前表面板2以及壳体8的前端部接近的方向转动。

在打印机罩3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热敏头12从压纸辊10分离。

打印机罩3的前表面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时朝向上方up,并且在打印机罩3处于敞开位置时朝向后方rr。

打印机罩3的背面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时朝向下方lo,并且在打印机罩3处于敞开位置时朝向前方fr。

在壳体8配置有前表面板2、收容部6、第1辅助辊13、压纸辊10、以及剥离部15。

收容部6位于壳体8的后端部侧。

收容部6以收容卷纸r的方式构成。

如图3所示,在打印机罩3处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从打印机1的外部访问收容部6。由此,用户能够将卷纸r设置于收容部6。

压纸辊10位于第1辅助辊13的前方fr。压纸辊10轴支承于壳体8。

压纸辊10与步进马达(未图示)连接。压纸辊10构成为伴随步进马达的控制而旋转,从而对打印介质p进行输送。

第1辅助辊13位于收容部6的前方fr。第1辅助辊13轴支承于壳体8。

剥离部15位于压纸辊10的前方fr。

剥离部15是至少具有一个平面的部件(例如,剥离板)或者是至少具有一个曲面的部件(例如,剥离销)。

剥离部15构成为将从压纸辊10朝向前方fr输送的打印介质p中的衬纸pm向下方lo以及后方rr折回,从而将进行了打印的标签pl从衬纸pm剥离下来。

如图2所示,在处于关闭位置的打印机罩3与壳体8之间(即,前表面板2的上方up),形成有标签排出口2a。

在前表面板2的下方lo形成有衬纸排出口2b。

标签排出口2a位于剥离部15的前方fr。

标签排出口2a构成为将从衬纸pm剥离的标签pl排出。

衬纸排出口2b位于标签排出口2a的下方lo。

衬纸排出口2b构成为将标签pl被剥离后的衬纸pm排出。

如图2所示,触摸面板显示器4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位于打印机罩3的上表面。

触摸面板显示器4构成为显示规定的信息。规定的信息包含与打印机1有关的信息和操作按键图像。若用户触碰操作按键图像,则打印机1的处理器接受与该操作按键图像对应的指示。

触摸面板显示器4例如是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液晶显示器。

如图3~图5所示,在打印机罩3配置有热敏头12、第2辅助辊14、头托架20、头罩21、连接器单元22(连接部的一个例子)、以及一对齿轮23。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热敏头12、第2辅助辊14、头托架20、头罩21、连接器单元22、一对齿轮23位于打印机罩3的下表面。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头罩21轴支承于打印机罩3。头罩21能够以转动轴rs2为轴,在图3的遮蔽位置(第1位置的一个例子)与图4的非遮蔽位置(第2位置的一个例子)之间相对于打印机罩3移动(即,能够转动)。转动轴rs2与转动轴rs1平行。

位于遮蔽位置的头罩21将热敏头12的一部分遮蔽。在该情况下,热敏头12的一部分以及连接器单元22(图4)被头罩21覆盖,因此无法从打印机1的外部目视确认。

位于非遮蔽位置的头罩21将连接器单元22敞开。具体而言,在位于非遮蔽位置的头罩21与打印机罩3之间形成有空间。连接器单元22从该空间露出。连接器单元22的连接端子亦即连接器部22a(后述)朝向上方up。在该情况下,能够从打印机1的外部目视确认热敏头12以及连接器单元22。

第2辅助辊14轴支承于打印机罩3。

第2辅助辊14构成为相对于第1辅助辊13从动旋转,从而对打印介质p的输送进行辅助。

如图5所示,头托架20具有一对凸部20a、一对突起20b、以及头托架主体20d。

一对凸部20a从头托架主体20d向前方fr突出。

头罩21具有一对卡合部21a和一对齿轮21b。

一对卡合部21a位于头罩21的侧端部。

一对卡合部21a构成为与一对突起20b卡合,从而将头罩21锁定于遮蔽位置(图3)。

若用户使头罩21转动,则一对卡合部21a与一对突起20b的卡合被解除。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连接器单元22的前表面,配置有连接器部22a(第2连接器部的一个例子)、抵接部22b、多个金属部件22c、引导件22d、连接器板22e、以及一对卡合孔22f。

连接器部22a配置于连接器板22e的前表面。

抵接部22b从连接器板22e的上端部向上方up突出。抵接部22b具有切口部22ba。切口部22ba在宽度方向(lh-rh方向)上位于连接器单元22的中央。

多个金属部件22c配置于抵接部22b的前表面。

各金属部件22c与接地线(未图示)连接。

各金属部件22c例如是金属制的弹簧。

引导件22d位于连接器部22a的上方up。引导件22d在宽度方向(lh-rh方向)上位于连接器单元22的中央。

引导件22d的前表面朝向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靠前方fr的方向(即,在前后方向(fr-rr方向)上,随着从上方up趋向下方lo而接近连接器部22a的方向)倾斜。

如图5所示,一对齿轮23与一对卡合孔22f以及一对齿轮21b卡合。由此,头罩21的转动运动经由一对齿轮23而变换为连接器单元22的上下方向(up-lo方向)的运动。

即,由一对齿轮21b以及一对齿轮23构成的齿轮机构是与连接器单元22以及头罩21连结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构成为与头罩21的移动对应地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例如,在上下方向(up-lo方向)上滑动移动),从而对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进行拆装。

热敏头12能够相对于连接器单元22拆装。

如图7a所示,在热敏头12的前表面,配置有热敏头主体12a、连接器部12b(第1连接器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多个发热元件12c。

如图7b所示,在热敏头12的背面,配置有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连接位置限制部的一个例子)、一对凹部12e、以及多个接地部12f。

连接器部12b从热敏头主体12a向下方lo突出。连接器部12b在宽度方向(lh-rh方向)上配置于热敏头12的中央。

多个发热元件12c位于连接器部12b的上方up。多个发热元件12c沿着热敏头12的宽度方向(lh-rh方向)排列成一条直线。将多个发热元件12c的排列方向称为“打印行方向”。

一对凹部12e在宽度方向(lh-rh方向)上位于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的两侧。

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从热敏头主体12a的背面向后方rr突出。

如图8所示,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具有第1限制部12da和第2限制部12db。

第2限制部12db从热敏头主体12a的背面向后方rr突出。

第2限制部12db与热敏头主体12a以及第1限制部12da连结。

在前后方向(fr-rr方向)上,第2限制部12db的尺寸d1与切口部22ba的尺寸d2大致相同。

如图7所示,各接地部12f在上下方向(up-lo方向)上位于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的上方up。

连接器单元2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热敏头12拆装。连接器单元22安装于热敏头12,从而将热敏头12与控制电路(未图示)连接。

(3)输送路径

对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路径的概略图。

如图9所示,打印介质p的输送路径是收容部6与剥离部15之间的路径。打印介质p的输送路径经过第1辅助辊13、第2辅助辊14、热敏头12、以及压纸辊10。

标签pl的输送路径是剥离部15与标签排出口2a之间的路径。

衬纸pm的输送路径是剥离部15与衬纸排出口2b之间的路径。衬纸pm的输送路径经过第1夹持辊16和第2夹持辊17。

在收容部6收容有卷纸r。

第1辅助辊13以及第2辅助辊14以收容部6为基准而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第1辅助辊13位于输送路径的下方lo。第2辅助辊14位于输送路径的上方up。即,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图2)时,第1辅助辊13以及第2辅助辊14相互对置。

第1辅助辊13与步进马达连接。第1辅助辊13伴随步进马达的控制而旋转。

第2辅助辊14相对于第1辅助辊13从动旋转。

第1辅助辊13以及第2辅助辊14构成为一边夹持打印介质p一边旋转,从而对打印介质p的输送进行辅助。

压纸辊10和热敏头12以第1辅助辊13和第2辅助辊14为基准而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压纸辊10位于输送路径的下方lo。

热敏头12位于输送路径的上方up。即,在打印机罩3处于关闭位置(图2)时,压纸辊10以及热敏头12相互对置。

剥离部15相对于压纸辊10以及热敏头12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

剥离部15的上表面与前表面形成锐角。

第1夹持辊16以及第2夹持辊17以剥离部15为基准而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第1夹持辊16以及第2夹持辊17相互对置。

第1夹持辊16相对于第2夹持辊17从动旋转。

第2夹持辊17与步进马达连接。第2夹持辊17伴随步进马达的控制而旋转。

第1夹持辊16以及第2夹持辊17构成为一边夹持衬纸pm一边旋转,从而将衬纸pm从剥离部15朝向衬纸排出口2b输送。

若压纸辊10向前进方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将带状的打印介质p(标签pl以及衬纸pm的组合)从收容部6向以收容部6为基准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抽出。被抽出的打印介质p的下表面是衬纸pm的非临时附着面pmb。被抽出的打印介质p的上表面是打印面pla。

若压纸辊10向前进方向旋转,则第1辅助辊13一边与非临时附着面pmb抵接一边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2辅助辊14一边与打印面pla抵接一边向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根据用户的指示,向控制电路给予与应当打印于打印面pla的信息(以下,称为“打印信息”)对应的打印数据。控制电路基于打印数据而使各发热元件发热。

当打印介质p在热敏头12与压纸辊10之间通过时,使发热的发热元件按压于打印面pla。通过发热元件的热量使打印面pla的发热层显色。其结果是,将打印信息打印于打印面pla。

标签pl从剥离部15的前方端被朝向标签排出口2a输送。

衬纸pm在沿着剥离部15的前表面向下方lo以及后方rr折回后,被朝向衬纸排出口2b输送。

即,剥离部15将衬纸pm相对于标签pl以锐角折回。由此,在剥离部15中,标签pl被从衬纸pm剥离。

从衬纸pm剥离后的标签pl被从标签排出口2a排出。

被剥离标签pl后的衬纸pm(即,通过了剥离部15的前方端的衬纸pm)经由第1夹持辊16以及第2夹持辊17而从衬纸排出口2b排出。

(4)热敏头与连接器单元的拆装

对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与连接器单元的拆装进行说明。

(4-1)热敏头朝向连接器单元的安装

对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朝向连接器单元的安装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安装于连接器单元前的样子的剖视图。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开闭盖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从图11的非遮蔽位置朝向图13的遮蔽位置移动的样子的剖视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位于遮蔽位置时的开闭盖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安装于连接器单元后的样子的剖视图。

在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的情况下,用户使头罩21位于非遮蔽位置(图4)。

接下来,如图5所示,用户将热敏头12设置于头托架20。具体而言,用户将一对凹部12e嵌入一对凸部20a。由此,保持热敏头12。即,一对凹部12e以及一对凸部20a作为对热敏头1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换言之,打印机罩3构成为经由头托架20对热敏头12进行保持。

此时,引导件22d在前后方向(fr-rr方向)上,对热敏头12的下端部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在用户将热敏头12保持于头托架20时,能够防止热敏头12的下端部钩住连接器单元22。

此外,也可以代替凹部12e以及凸部20a,而通过配置于热敏头12的凸部和配置于头托架20的凹部对热敏头12进行保持。

抵接部22b相对于被保持的热敏头12的连接器部12b平行地延伸。

如图11所示,若用户以转动轴rs2为轴使头罩21顺时针(即,与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时的打印机罩3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则齿轮23与头罩21的转动对应地以转动轴rs3为轴逆时针转动。

如图12a所示,齿轮23一边与卡合孔22f的上端部抵接一边逆时针转动。

如图12b所示,连接器单元22与齿轮23的转动对应地向上方up(即,与由头托架20保持的热敏头12接近的方向)移动。

如图12b所示,抵接部22b与齿轮23的转动对应地向上方up移动。

此时,抵接部22b与第2限制部12db的外周面抵接。具体而言,连接器单元22一边使切口部22ba与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卡合一边移动。由此,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拆装时的连接器单元22的上下方向(up-lo方向)的位置被限制。

如图8所示,在前后方向(fr-rr方向)上,第2限制部12db的尺寸d1与切口部22ba的尺寸d2大致相同。

若切口部22ba与第2限制部12db卡合,则切口部22ba的前表面与热敏头主体12a的背面抵接,并且切口部22ba的背面与第1限制部12da的前表面抵接。由此,决定连接器单元22的前后方向(fr-rr方向)的位置。

即,第1限制部12da构成为限制连接器单元22的前后方向(fr-rr方向)的位置。

与第2限制部12db卡合的切口部22ba对第2限制部12db的下表面以及外周面进行支承。由此,决定连接器单元22的上下方向(up-lo方向)以及宽度方向(lh-rh方向)的位置。即,第2限制部12db构成为对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以及宽度方向(lh-rh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这样,通过切口部22ba与第2限制部12db卡合,从而决定连接器单元22的位置。其结果是,连接器单元22能够相对于热敏头12平行地移动。

即,第2限制部12db以及抵接部22b构成为在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以及与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正交的方向(fr-rr方向以及lh-rh方向)上,限制热敏头12的位置。

在头托架20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供第1限制部12da进行避让的凹部。

此外,第2限制部12db以及抵接部22b也可以仅限制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上的热敏头1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不限制与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正交的方向(fr-rr方向以及lh-rh方向)上的热敏头12的位置。即,在与连接器单元22的移动方向(up-lo方向)正交的方向(fr-rr方向以及lh-rh方向)上,在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之间设置有游隙。

如图12a所示,金属部件22c与接地部12f接触。由此,存积于热敏头12的电荷经由接地线而向热敏头12的外部释放。即,金属部件22c构成为除去热敏头12的静电。

如图13所示,若头罩21到达遮蔽位置,则如图14a所示,连接器部12b与连接器部22a连接。

图5的一对卡合部21a与一对突起20b卡合,从而作为将头罩21锁定于遮蔽位置的锁定部而发挥功能。由此,也将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的连接锁定。

如图14b所示,切口部22ba与第2限制部12db的一部分卡合。由此,将与热敏头12连接后的连接器单元22的位置固定。

(4-2)热敏头从连接器单元的取下

对本实施方式的热敏头从连接器单元的取下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罩从图13的遮蔽位置朝向图11的非遮蔽位置移动的样子的图。

在将热敏头12从连接器单元22取下的情况下,如果用户使头罩21以转动轴rs2为轴向图13的逆时针方向(即,与从关闭位置向敞开位置转动时的打印机罩3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则头罩21从遮蔽位置(图13)向非遮蔽位置(图11)移动。

如图15a所示,齿轮23一边与卡合孔22f的下端部抵接一边顺时针转动。

如图15b所示,连接器单元22与齿轮23的转动对应地向下方lo(即,从由头托架20保持的热敏头12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将热敏头12从连接器单元22取下。

(5)实施方式的小结

对本实施方式进行小结。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用户使头罩21移动,则对作为热敏头12侧的连接端子的连接器部12b和作为打印机主体侧的连接端子的连接器部22a进行拆装。即,用户不与热敏头12以及连接器单元22接触,就能够对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进行拆装。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的拆装。

另外,若用户与热敏头12接触,则存在热敏头12附着污垢的情况。该污垢成为热敏头12的误工作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在将热敏头12保持于头托架20后,不与热敏头12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污垢附着于热敏头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部12da限制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时的连接器单元22的位置。由此,能够可靠地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凹部12e以及一对凸部20a在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之前对热敏头12进行保持。由此,在将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进行拆装时,能够可靠地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凹部12e以及一对凸部20a在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时,对热敏头12进行保持。

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热敏头12朝向连接器单元22的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机构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

由此,能够将用于拆装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而所需的头罩21的转动量保持在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用于拆装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而所需的用户的操作负担。

另外,能够将头罩21的移动所需的空间保持在最小限度。其结果是,不增加打印机1的尺寸,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热敏头12的更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一对卡合部21a与一对突起20b卡合,则头罩21被锁定于遮蔽位置(图3)。由此,能够防止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的连接被意外解除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连接之前,金属部件22c与接地部12f接触。由此,将热敏头12的静电除去。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热敏头12的静电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非遮蔽位置的头罩21与打印机罩3之间形成有空间。连接器单元22从该空间露出,因此能够从打印机1的外部目视确认该连接器单元22。

由此,用户在使头罩21位于非遮蔽位置(图4)后,能够容易地将热敏头12设置于头托架20。其结果是,对于用户来说,能够容易地进行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的拆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单元22相对于热敏头12平行地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拆装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而不使热敏头12以及连接器单元22破损。

(6)变形例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6-1)变形例1

对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变形例1中,对引导件22d的附加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12a所示,在连接器单元22向上方up移动时,热敏头主体12a的背面的下端部12aa也可以沿着引导件22d滑动。由此,热敏头12被朝向前方fr(即,连接器部22a的方向)引导。

即,引导件22d构成为对热敏头12的前后方向(fr-rr)的位置进行限制。

(6-2)变形例2

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在变形例2中,示出了头罩21的尺寸的优选的例子。

图5的头罩21的转动轴rs2与图3的头罩21的上端部之间的长度优选为较长。该长度越长,则用于使头罩21转动所需的力越小。

即,该长度越长,则越能够减少用于拆装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的用户的操作负担。

(6-3)变形例3

对变形例3进行说明。在变形例3中,示出了一对齿轮21b的齿数相对于一对齿轮23的齿数之比(以下,称为“齿轮比”)的优选的例子。

一对齿轮21b相对于一对齿轮23的齿轮比优选为较大。

该齿轮比越大,则用于拆装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而所需的头罩21的转动量越少。另外,该齿轮比越大,则用于使头罩21转动而所需的力越小。

即,能够减少用于拆装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的用户的操作负担。

(6-4)变形例4

对变形例4进行说明。在变形例4中,根据对与头罩21不同的操作部件的操作,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

作为一个例子,打印机罩3(图3)具有杆(操作部件的一个例子)。

杆具备一对齿轮。杆的一对齿轮与一对齿轮23(图5)卡合。由此,杆的转动运动经由一对齿轮23而变换为连接器单元22的上下方向(up-lo方向)的运动。

即,由杆的一对齿轮以及一对齿轮23构成的齿轮机构是与连接器单元22连结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构成为与针对杆的转动操作对应地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

在变形例4中,能够省略头罩21(图3)。

(6-5)变形例5

对变形例5进行说明。在变形例5中,与和转动运动不同的运动对应地使连接器单元22移动。

作为一个例子,在图5中,对头罩2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罩3在上下方向(up-lo方向)上滑动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5中,在头托架20的宽度方向(lh-rh方向)的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up-lo方向)延伸的引导槽。

头罩21具有连结部和卡合部。

连结部与连接器单元22连结。

卡合部位于头罩21的宽度方向(lh-rh方向)的端部。卡合部与引导槽卡合。

即,变形例5的头罩21与连接器单元22连结,并且能够滑动地与打印机罩3卡合。

在将热敏头12安装于连接器单元22的情况下,用户使头罩21向下方lo滑动,从而使头罩21位于引导槽的下端部(非遮蔽位置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用户如果使头罩21向上方up滑动直至头罩21位于引导槽的上端部(遮蔽位置的一个例子)为止,则连接器单元22向上方up(即,接近热敏头12的方向)移动。

在将热敏头12从连接器单元22取下的情况下,用户使头罩21滑动至非遮蔽位置。

连接器单元22与头罩21的滑动对应地向下方lo(即,从热敏头12分离的方向)移动。

由此,将热敏头12从连接器单元22取下。

如上述那样,在变形例5中,与针对头罩21的滑动操作对应地拆装热敏头12与连接器单元22。

此外,在变形例5中,也可以代替头罩21而使用变形例4的操作部件。

另外,在变形例5中,能够省略一对齿轮21b以及一对齿轮23。

(6-6)变形例6

对变形例6进行说明。在变形例6中,代替连接器单元22而使热敏头12移动,从而拆装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

作为一个例子,在图5的头托架20配置有一对卡合孔。头托架20保持热敏头12。

一对齿轮23不与一对卡合孔22f卡合,而是与头托架20的一对卡合孔卡合。即,头罩21经由一对齿轮23而与由头托架20保持的热敏头12连结。

如果用户使头罩21以图11的转动轴rs2为轴顺时针转动,则头托架20在与齿轮23的转动对应地保持热敏头12的状态下,向下方lo(即,接近连接器单元22的方向)移动。

此时,抵接部22b与第2限制部12db的外周面抵接。即,热敏头12一边使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与连接器单元22抵接一边移动。

如上述那样,在变形例6中,移动机构与头罩21的移动对应地使头托架20移动,从而拆装热敏头12和连接器单元22。

(6-7)变形例7

对变形例7进行说明。在变形例7中,示出与头罩的转动对应地使能够与热敏头连接的连接基板移动的例子。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概略图。

如图16所示,在变形例7的热敏头12安装有连接器部12g(第1连接器部的一个例子)。

连接基板24(连接部的一个例子)能够与连接器部12g连接。在连接基板24配置有连接器部24a(第2连接器部的一个例子)。连接器部24a从连接基板24向上方up突出。

头罩21的转动运动例如借助与图5相同的构造而被变换为连接基板24的上下方向(up-lo方向)的运动。

若使头罩21转动,则连接基板24沿上下方向(up-lo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拆装连接基板24与连接器部12g。

即,变形例7的头罩21构成为使连接基板24移动。

如上述那样,在变形例7中,若用户使头罩21移动,则能够对作为热敏头12侧的连接端子的连接器部12g和作为打印机主体侧的连接端子的连接器部24a进行拆装。即,用户不与热敏头12以及连接基板24接触,就能够对热敏头12与连接基板24进行拆装。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热敏头12与连接基板24的拆装。

(7)其他的变形例

对其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具有衬纸pm以及标签pl的打印介质p,但打印介质p并不限定于此。打印介质p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衬纸pm的标签pl。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热敏头12进行打印的例子,但进行打印的机构并不限定于热敏头12。

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墨带进行打印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变更。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也能够进行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打印机;2...前表面板;2a...标签排出口;2b...衬纸排出口;3...打印机罩;4...触摸面板显示器;6...收容部;8...壳体;10...压纸辊;12...热敏头;12a...热敏头主体;12aa...下端部;12b、12g...连接器部;12c...发热元件;12d...连接器单元限制部;12da...第1限制部;12db...第2限制部;12e...凹部;12f...接地部;13...第1辅助辊;14...第2辅助辊;15...剥离部;16...第1夹持辊;17...第2夹持辊;20...头托架;20a...凸部;20b...突起;20d...头托架主体;21...头罩;21a...卡合部;21b...齿轮;22...连接器单元;22a...连接器部;22b...抵接部;22ba...切口部;22c...金属部件;22d...引导件;22e...连接器板;22f...卡合孔;23...齿轮;24...连接基板;24a...连接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