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纱排列匀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2554发布日期:2018-08-07 18:3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纺织印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纱排列匀整装置。



背景技术:

经纱直接印花而后再上机织造的织物称为印织织物,其层次感丰富,具有独特的色彩和朦胧的水墨画风格,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之前的印织织物一般通过“假织”的方法大致固定经纱位置,完成经纱印花后再拆去纬纱,然后进行印花后经纱的上机织造得到印织织物。由于需要进行“假织”然后在拆除纬纱,造成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效率偏低,成本较高等问题。

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譬如通过钢筘代替假织工序的方法,然而穿筘过程复杂,而且穿过钢筘的经纱片的宽度固定,无法根据产品的纬向缩率灵活调控经纱片幅宽。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经纱印花工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经纱排列匀整装置,其能够控制经纱片的排列匀整性,同时可方便地调节经纱片的幅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经纱排列匀整装置,其包括,导向组件,设置于所述经纱排列匀整装置的底部,其内部具有沿其纵向的滑槽,所述滑槽开口向上;伸缩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组件的上端,其包括联动件、匀整件和滑动件;所述匀整件固定于所述联动件的上端面,所述滑动件固定于所述联动件的下表面,并嵌入所述滑槽的内部;以及,驱动组件,与所述伸缩组件的外端进行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外缘杆和第二外缘杆,两者互相交叉设置,且交叉处通过旋转锁定组件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圆网印花机的印花圆网前和印花圆网后分别加装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有效控制了经纱片排列匀整性,同时可方便地调节经纱片的幅宽,实现了经纱免假织的直接印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及驱动组件结构详图。

图2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伸缩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旋转锁定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及其结构爆炸详图。

图4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磁力转块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耐磨环安装位置示意图及其结构详图。

图6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第二外缘杆整体结构示意图及其套筒轴结构详图。

图7为本发明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所述的旋转锁定组件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组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参照图1~7,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经纱排列匀整装置,其用于控制经纱片的面内排列匀整性,同时调节经纱片的幅宽。

如图1和2,所述经纱排列匀整装置包括导向组件100、伸缩组件200和驱动组件300。具体的,导向组件100为伸缩组件200进行伸缩运动的导轨,其整体为长条状,设置于所述经纱排列匀整装置的底部,且导向组件100的内部具有沿其纵向的滑槽101,滑槽101开口向上。

伸缩组件200设置于导向组件100的上端,其用于直接控制经纱片的面内排列的匀整性。伸缩组件200包括联动件201、匀整件202和滑动件203。其中,联动件201包括第一配合件201a和第二配合件201b,两者为规格相同的条板状,并进行交叉设置,且第一配合件201a和第二配合件201b在交叉处互相铰接。较佳的,本发明中可以设置有多组联动件201(至少两组),并依次进行首尾衔接的方式排列,连接处均为铰接方式,使得多组联动件201的整体可进行大幅度的伸缩运动。进一步的,所有第一配合件201a依次进行首尾连接,形成波浪折线形;同样的,所有的第二配合件201b也依次进行首尾连接,形成波浪折线形。

在本发明中,匀整件202固定于联动件201的上端面。进一步的,第一配合件201a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块201c,且固定块201c的上端头下凹有嵌槽201c-1。匀整件202可以区分为固定部202a和排线部202b。其中,固定部202a为条板状,其厚度对应于固定块201c上的嵌槽201c-1槽宽,即匀整件202通过固定部202a嵌插固定在嵌槽201c-1内。而排线部202b为密集排布的针状结构,其竖直排布在固定部202a的顶部。需要注意的是:排线部202b每两个相邻的“针”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用以穿过纱线,因此密集的经纱全部覆盖并穿过若干排线部202b的针缝之间即可实现经纱的匀整排列,无需设置暂时的纬纱来进行“假织”。在本发明中,若改变排线部202b的角度,则在纵向的投影上,排线部202b的针缝宽度会发生相对变化,即可实现调节经纱的排布间距以及整体的幅宽。

滑动件203固定于联动件201的下表面,且形状和尺寸配合于滑槽101的结构。进一步,滑动件203嵌入滑槽101的内部,且可以在滑槽101内进行滑动或转动,也即伸缩组件200整体可以在导向组件100上进行伸缩滑动。

驱动组件300,作为外力的作用点,使其带动伸缩组件200进行伸缩运动。驱动组件300与伸缩组件200的外端进行连接。结构形式与单个伸缩组件200相似。具体的,驱动组件300包括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两者均为杆状,且互相交叉设置,两者的交叉处通过旋转锁定组件400进行连接。显而易见的,当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进行相对转动的时候,其能够导致伸缩组件200的整体进行伸缩;而若驱动组件300保持固定不动,伸缩组件200即使受到外力作用,原则上也不能进行伸缩运动。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外力的作用点也可以不作用在驱动组件300上,也可以为伸缩组件200中间的某一位置,以能够实现控制伸缩组件200的伸缩为准。

驱动组件300还有一个作用即为实现伸缩组件200的伸缩和定位,其使得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旋转或者锁定。此功能的具体实现还需旋转锁定组件400的配合作用,即旋转锁定组件400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对二者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行锁定,当需要对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进行空间角度的调整时,能够解锁二者之间的相对转动,当调整完成后继续保持对转动的锁定。

由上述可知,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在中间位置互相铰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外缘杆302上还设置有套筒轴302a,套筒轴302a整体为空心套管结构,其垂直固定于第二外缘杆302外侧面的中间。第一外缘杆301的中间位置则设置有对应的阻尼孔301a,其用于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之间的阻尼转动或旋转定位。

旋转锁定组件400包括挡块401、磁力转块件402、导向套筒403、耐磨环404以及磁力锁定块405。参照图3,旋转锁定组件400的安装过程为:首先耐磨环404套设于第二外缘杆302的套筒轴302a上(耐磨环404的内侧壁与套筒轴302a固定,不能发生相对转动),随后将第一外缘杆301的阻尼孔301a套设于耐磨环404外侧面,且阻尼孔301a的内侧壁与耐磨环404的外侧壁之间能够进行具有阻尼的相对转动。导向套筒403整体嵌入套筒轴302a中,且二者不发生相对转动。进一步,磁力转块件402嵌入导向套筒403内形成配合,最后,整体结构的外侧端设置挡块401以进行限位固定。

为了更具体的说明,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磁力转块件402包括按压块402a、磁力转动环402b、导向块402c以及弹簧402d,且按压块402a、磁力转动环402b与弹簧402d三者之间依次连接。其中,按压块402a用于外力的传递,其为按钮状,设置于磁力转动环402b的外侧端,两者仅为接触连接,不进行固定。磁力转动环402b的整体为圆柱结构,而导向块402c则固定于磁力转动环402b外侧壁的内端位置,其为扁柱状凸起。

导向套筒403包括导向滑轨403a以及导向限位凸起403b。其中,导向滑轨403a为导向套筒403上通透镂空的槽,该槽可区分为互相连通的两段,外段的槽沿着导向套筒403的纵向延伸,内段的槽则与其呈一定角度(锐角)的方向进行延伸,形成空间折角。导向滑轨403a的宽度与导向块402c对应,使得导向块402c能够在导向滑轨403a内进行滑动。因此当磁力转动环402b逐渐嵌入导向套筒403中,使得导向块402c进入导向滑轨403a中时,磁力转动环402b将被顺势导向,在导向滑轨403a的折角段发生转动。此过程还包括:当磁力转块件402逐渐嵌入导向套筒403内时,设置于磁力转动环402b内端头的弹簧402d将会抵触套筒轴302a的内部,从而保证磁力转块件402具有复位的趋势。

在本发明中,导向限位凸起403b沿导向套筒403的纵向设置于其外侧壁。同时,套筒轴302a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导向限位凸起403b相配合的轴销内限位槽302b,两者互相嵌合,使得导向套筒403在嵌入套筒轴302a内之后无法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耐磨环404包括阻尼凸起404a以及限位凸起404b,阻尼凸起404a沿纵向设置于耐磨环404的外侧壁,而限位凸起404b则沿纵向设置于耐磨环404的内侧壁。由于耐磨环404套设于套筒轴302a上,因此套筒轴302a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404b相配合的轴销外限位槽302c,两者互相咬合,不能发生相对转动。

由上述,第一外缘杆301的阻尼孔301a套设于耐磨环404的外侧壁,在本发明中,阻尼孔301a的内侧壁具有一圈阻尼密集区,用于与阻尼凸起404a产生配合的旋转阻尼。当耐磨环404内嵌入阻尼孔301a中时,设置于耐磨环404外表面的阻尼凸起404a与设置于阻尼孔301a内表面的阻尼密集区之间的相对转动可以产生阻尼作用。

进一步的,第一外缘杆301的一侧还包括垂直于阻尼孔301a轴向的磁力块槽301b以及对应的磁力块轴孔301c,而磁力锁定块40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磁力块轴杆405a。其中,磁力块槽301b为通透的孔洞,磁力锁定块405设置于磁力块槽301b内。固定于磁力锁定块405两侧的磁力块轴杆405a穿插在磁力块轴孔301c内,形成铰接,使得磁力锁定块405整体可以在磁力块槽301b内绕着磁力块轴杆405a进行翻转,即磁力锁定块405的一端能够向上或向下翘起。

此外磁力锁定块405的内侧表面还设置有阻尼锁定凸起405b。单个阻尼锁定凸起405b的尺寸比阻尼孔301a内的阻尼更大,正常状态下,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相抵触配合,且此阻尼作用能够使得耐磨环404与第一外缘杆301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即锁定状态),而当磁力锁定块405一端向上翘起时,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之间脱离,不存在相互抵触作用力,因此耐磨环404与第一外缘杆30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即解锁状态)。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外缘杆302外端的套筒轴302a上还设置有轴销螺纹302d,轴销螺纹302d设置于套筒轴302a最外侧端。基于上述,耐磨环404套设于套筒轴302a上,二者通过限位凸起404b与轴销外限位槽302c之间配合锁定,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其次,导向套筒403嵌入套筒轴302a中,二者之间通过导向限位凸起403b和轴销内限位槽302b之间实现锁定,也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当完成所有装配后,按压块402a被挡块401限位,并通过挡块401内侧设置的螺纹与轴销螺纹302d配合实现。

参照图7,旋转锁定组件400实现锁定和解锁的过程为:当旋转锁定组件400按上述配合关系进行连接之后,磁力锁定块405位于磁力转块件402的上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磁力锁定块405与磁力转动环402b均带有磁性,且磁力转动环402b上依次分布有与磁力锁定块405磁力相反和相同极性的磁力。

因此,可以通过设置磁力转动环402b上极性磁力分布的范围,控制锁定和解锁的范围。锁定状态下时,弹簧402d处于正常状态(不被压缩),此时磁力锁定块405与磁力转动环402b上下分布是异相磁极,二者存有吸引力,因此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在磁力作用下相互抵触实现锁定。而解锁状态为:通过手动挤压上述按压块402a,推动磁力转动环402b逐渐内嵌入导向套筒403中,导向块402c进入导向滑轨403a中,使得磁力转动环402b被导向发生转动。由于磁力转动环402b上依次分布有与磁力锁定块405磁性相反和相同极性的磁力,从而致使磁力转动环402b逐渐转动至二者具有相同磁极的位置。此时在斥力作用下,磁力锁定块405发生轴转动一端向上翘起,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脱离,完成解锁。

因此,由上述可知,仅通过挤压上述的压块402a即可实现驱动组件300和伸缩组件200的解锁和固定。旋转锁定组件400存在,使得第一外缘杆301和第二外缘杆302能够旋转并保持固定在任意所需的夹角,从而让伸缩组件200能够旋转并定格在所需的伸缩位置,因此兼具角度调节的灵活性和锁定后传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外缘杆301的上表面还垂直设置有悬挑支架303,悬挑支架303的下端与第一外缘杆301固定,上端水平外伸有一段悬挑板。且在悬挑板上固定有推动件304,推动件304可采用譬如电缸等能够产生直线推力的构件。推动件304的推杆竖直朝下,且正对旋转锁定组件400的压块402a,即实现自动控制旋转锁定组件400的锁定/解锁状态。

将本发明所述的经纱排列匀整装置加装在圆网印花机的印花圆网前和印花圆网后两个位置,即圆网印花机在进行印花的时候,处于其内部区段的经纱排列状况以及整体幅宽均能通过所述经纱排列匀整装置进行控制。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面料的理论纬向织缩率来调整前、后部经纱排列匀整装置中联动件的交叉角度(即第一配合件201a和第二配合件201b的夹角),联动件的交叉角度变化之后,设置于其上的排线部的角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显而易见的,由上述可知,若改变排线部202b的角度,则在纵向的投影上,排线部202b的针缝宽度会会发生相对变化,即可实现调节经纱的排布间距以及整体的幅宽。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圆网印花机的印花圆网前和印花圆网后分别加装经纱排列匀整装置,有效控制了经纱片排列匀整性,同时可方便地调节经纱片的幅宽,实现了经纱免假织的直接印花。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