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4245发布日期:2019-03-20 01:1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



背景技术:

移印属于一种间接的可凹胶头印刷技术,目前已成为各种物体表面印刷和装饰的一种主要方法,移印过程非常简单:先将设计好的图案蚀刻在墨盘上,再将墨盘涂上印刷油墨,然后将移印胶头平移至墨盘上方并下压,以使得移印胶头上形成有设计图案的油墨,最后通过移印胶头将其上的图案转印到承印物上。

这种印刷技术效果精美,细节生动、细致,并且非常适合小面积、凹凸面等其他印刷方法难以奏效的产品表面,因此移印机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塑胶、玩具、玻璃灯饰等行业。然而,传统的移印机仍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自动化程度低,需要人工辅助的布置较多,各个工序间衔接不畅,由此导致移印效率低下;其次,移印完成后的笔夹,其上的油墨难以干透,由此导致笔夹在下料过程中容易导致其上的印刷图案被刮花,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再次,移印胶头在印刷一段时间后,容易在其胶面上沾染上残胶,因此,在移印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对移印胶头进行擦拭,传统的移印机往往通过人工擦拭来完成这一步骤,不仅自动化程度低,而且由于人工视角差,容易导致擦拭不净等问题,甚至在擦拭过程中发生生产事故;最后,现有的移印机上下料过程、成品收纳及废料回收还需要人工辅助进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进一步降低了移印效率。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其采用转盘周转式多工位设计、自动上下料及废料及成品的自动收集,提高了移印自动化程度,还能够自动擦拭胶头上的残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印刷质量,同时,能够对移印后的笔夹进行油墨烘干,使得笔夹在下料机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外观图案质量,提高了良品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包括:

笔夹注塑机;

设于笔夹注塑机旁侧的多工位切换机构,其包括机台及设于机台上的转盘;

设于多工位切换机构旁侧的振动上料盘与下料传送带;

设于振动上料盘旁侧的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

设于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旁侧的取料机械手;以及

设于机台上且位于转盘旁侧的移印机构;

其中,转盘在其周向依次布置有上料工位、移印工位及下料工位,移印机构、振动上料盘及下料传送带分别与移印工位、上料工位及下料工位相对设置。

优选的是,转盘的顶面沿其周向布置有至少三个笔夹载具,笔夹载具的数目与机台上的工位数目相对应,转盘的外侧设有位于下料工位与下料传送带之间的下料组件,下料组件分别与下料传送带及下料工位处的笔夹载具相对接,下料传送带的下游对接有换箱机,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的底端与振动上料盘相对接,振动上料盘的上方设有废料回收漏斗以及与废料回收漏斗相对接的废料回收传送带。

优选的是,上料工位与移印工位间沿着转盘的周向依次设有准备工位与笔夹有无检测工位,转盘的外侧设有笔夹有无检测组件,该笔夹有无检测组件与笔夹有无检测工位相对设置。

优选的是,移印工位间下料工位设有烘干工位,烘干工位的正上方设有烘干组件。

优选的是,移印机构包括:

基座;以及

设于基座上的移印组件及胶头擦拭组件,

其中,胶头擦拭组件位于移印组件的旁侧,移印组件包括:

移印胶头;

设于移印胶头后侧的墨盘;以及

设于墨盘后侧的墨水供给模块。

优选的是,基座的顶部设有y向导槽,y向导槽中滑动配接有x向导槽,墨盘滑动配接于x向导槽之中。

优选的是,移印胶头的正上方设有胶头安装架,墨盘的正上方设有墨盘安装架,墨盘安装架与胶头安装架滑动配接,使得胶头安装架与胶头安装架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优选的是,胶头安装架上安装有胶头升降驱动器,移印胶头与胶头升降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胶头安装架的后侧传动连接有水平滑移驱动器。

优选的是,下料组件包括:

下料底座;

设于下料底座上的下料导槽;以及

设于下料导槽上方的下料驱动器,

其中,下料导槽分别与下料传送带及下料工位上的笔夹载具相对接,下料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笔夹刮板,从而使得笔夹刮板在下料驱动器的驱动下周期性地将笔夹从下料工位上的笔夹夹具中刮入下料导槽中。

优选的是,振动上料盘上开设有出料口,振动上料盘与上料工位之间设有上料机构,上料机构分别与出料口及上料工位处的笔夹载具相对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其采用转盘周转式多工位设计、自动上下料及废料及成品的自动收集,提高了移印自动化程度,还能够自动擦拭胶头上的残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印刷质量,同时,能够对移印后的笔夹进行油墨烘干,使得笔夹在下料机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外观图案质量,提高了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隐藏了笔夹注塑机与换箱机之后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隐藏了笔夹注塑机与换箱机之后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多工位切换机构与移印机构相配合时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多工位切换机构与移印机构相配合时的另一视角三维结构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多工位切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多工位切换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移印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移印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移印机构的正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移印组件的内部结构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印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上料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上料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上料机构的左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的左视图;

图19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换箱机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中换箱机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参照图1及图2,笔夹全自动移印装置包括:

笔夹注塑机7;

设于笔夹注塑机7旁侧的多工位切换机构3,其包括机台31及设于机台31上的转盘32;

设于多工位切换机构3旁侧的振动上料盘5与下料传送带6;

设于振动上料盘5旁侧的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2;

设于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2旁侧的取料机械手8;以及

设于机台31上且位于转盘32旁侧的移印机构1;

其中,转盘32在其周向依次布置有上料工位321、移印工位324及下料工位326,移印机构1、振动上料盘5及下料传送带6分别与移印工位324、上料工位321及下料工位326相对设置。

参照图1~图7,转盘32的顶面沿其周向布置有至少三个笔夹载具36,笔夹载具36的数目与机台31上的工位数目相对应,转盘32的外侧设有位于下料工位326与下料传送带6之间的下料组件35,下料组件35分别与下料传送带6及下料工位326处的笔夹载具36相对接,下料传送带6的下游对接有换箱机9,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2的底端与振动上料盘5相对接,振动上料盘5的上方设有废料回收漏斗37以及与废料回收漏斗37相对接的废料回收传送带38。

参照图16~图18,注塑辅助体分离机构2包括:

固定座21;

设于固定座21上的左立板211及右立板212,左立板211与右立板212平行且间隔设置;以及

转动连接于左立板211与右立板212之间的夹持组件22,

其中,左立板211与右立板212之间还设有对接于夹持组件22下方的笔夹导向组件23。

进一步地,夹持组件22包括:

转动连接于左立板211与右立板212之间的夹持基板221;

设于夹持基板221上方的夹持板222;以及

安装于夹持基板221下表面上的夹持驱动器223,

其中,夹持板222与夹持基板221平行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落料通道,夹持板222或夹持基板221与水平面间成夹角α,夹持驱动器223的动力输出端穿过夹持基板221后与夹持板222相连,夹持板222在夹持驱动器223的驱动下选择性地靠近或远离夹持基板221。

参照图17,夹持板222与夹持基板221间滑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导柱225。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柱225设于左立板211或右立板212的内侧附近位置。

进一步地,固定座21上设有用于驱动夹持组件22往复转动的转动驱动组件23,从而使得所述夹角α在角度30°~70°间往复摆动,该转动驱动组件23包括:

转动驱动器231;以及

与转动驱动器231传动连接的曲柄摇杆结构,

其中,所述曲柄摇杆结构包括:

与转动驱动器231传动连接的传动盘232;

一端与传动盘232的端面转动连接的连杆233;以及

与连杆23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的摇杆224。

再次参照图2,摇杆224的另一端与夹持基板221相固接。

进一步地,摇杆224的另一端与夹持基板221的边缘相固接。

进一步地,夹持基板221与左立板211及右立板212间分别形成有左转接点211a及右转接点212a,左转接点211a与右转接点212a两者间的连线相对于夹持基板221的中心线ab偏置设置。

参照图16,笔夹导向组件23包括:

承托于所述落料通道下方的导向底板231;以及

形成于导向底板231左右两侧的左护翼232与右护翼233,

其中,左护翼232与右护翼233均与导向底板231相垂直,且左护翼232与右护翼233在落料方向上从上至下呈逐渐聚拢之势并形成与位于两者底部间的落料口234。

工作时,首先,机械手8夹持着注塑辅助体81,并将注塑辅助体81上连带的笔夹主体放入所述落料通道中;其次,夹持板222在夹持驱动器223的驱动下靠近夹持基板221从而将所述落料通道中的笔夹夹持紧固;接着,机械手8持续夹持着注塑辅助体81并保持固定状态,同时,转动驱动器231驱动夹持组件22往复摇摆一定次数,使得笔夹主体与注塑辅助体81间发生断裂;最后,夹持驱动器223驱动夹持板222远离夹持基板221,从而使得分离后的笔夹主体从所述落料通道中落入笔夹导向组件23,并被笔夹导向组件23下方的振动上料盘5所收集,机械手8则将剥离后的注塑辅助体放入废料回收漏斗37中并被废料回收传送带38送出。

参照图4~图7,上料工位321与移印工位324间沿着转盘2的周向依次设有准备工位322与笔夹有无检测工位323,转盘32的外侧设有笔夹有无检测组件33,该笔夹有无检测组件33与笔夹有无检测工位323相对设置。

参照图6,移印工位324间下料工位326设有烘干工位325,烘干工位325的正上方设有烘干组件34。

进一步地,笔夹有无检测组件33包括:

设于机台31上的检测底座331;

设于检测底座331上的检测驱动器332;以及

与检测驱动器332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检测棒333,

其中,检测棒333与检测驱动器332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反馈力传感器334。

参照图5,下料组件35包括:

下料底座351;

设于下料底座351上的下料导槽353;以及

设于下料导槽353上方的下料驱动器352,

其中,下料导槽353分别与下料传送带6及下料工位326上的笔夹载具36相对接,下料驱动器352的动力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笔夹刮板354,从而使得笔夹刮板354在下料驱动器352的驱动下周期性地将笔夹从下料工位326上的笔夹夹具36中刮入下料导槽353中。

在优选的实施方向上,下料导槽353的底壁所在平面在笔夹的下料方向上呈逐渐下倾之势。

进一步地,上料工位321、准备工位322、笔夹有无检测工位323、移印工位324、烘干工位325及下料工位326沿着转盘32的周向等距间隔设置。

参照图8~图12,移印机构1包括:

基座11;以及

设于基座11上的移印组件13及胶头擦拭组件12,

其中,胶头擦拭组件12位于移印组件13的旁侧,移印组件13包括:

移印胶头131;

设于移印胶头131后侧的墨盘132;以及

设于墨盘132后侧的墨水供给模块。

参照图11~图12,基座11的顶部设有y向导槽111,y向导槽111中滑动配接有x向导槽133,墨盘132滑动配接于x向导槽133之中。

进一步地,移印胶头131的正上方设有胶头安装架134,墨盘132的正上方设有墨盘安装架135,墨盘安装架135与胶头安装架134滑动配接,使得胶头安装架134与胶头安装架134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进一步地,胶头安装架134上安装有胶头升降驱动器136,移印胶头131与胶头升降驱动器136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胶头安装架134的后侧传动连接有水平滑移驱动器137。从而使得移印胶头131及墨盘132能够在水平滑移驱动器137的驱动下沿着x向导槽133同步滑移。移印组件13上罩设有移印防护壳138,所述墨水供给模块设于墨盘132的后侧且置于移印防护壳138内,当未开始移印时,移印胶头131位于y相导向槽111的前侧,墨盘132内嵌于移印防护壳138内并且其上表面与所述墨水供给模块相接触,开始移印时,移印胶头131沿x轴的负方向滑移时,墨盘132从移印防护壳138内向x轴正向伸出,当墨盘132位于移印胶头131的正下方时,胶头升降驱动器136驱动移印胶头131下压于墨盘132之上,使得墨盘132上的油墨印制与移印胶头131之上,胶头升降驱动器136驱动移印胶头上升的同时,移印胶头131沿x轴正向滑移,墨盘132沿x轴负向滑移,直至移印胶头131位于承印物的正上方,胶头升降驱动器136驱动移印胶头131下压,直至完成对承印物的移印;如此往循环直至完成所有承印物的移印作业。

参照图8~图10,胶头擦拭组件12包括:

设于基座11旁侧的支架121;以及

设于支架121上的擦拭胶带布置板123、放料辊124及收料辊125,

其中,擦拭胶带布置板123沿y轴方向延伸,且其上表面与x向导槽133的上表面相对接,放料辊124及收料辊125并列地设于擦拭胶带布置板123的旁侧。

进一步地,放料辊124与收料辊125上同步传动连接有收放料驱动器122,擦拭胶带布置板123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与其间隔设置的上导向辊125,擦拭胶带布置板123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左导向辊127及右导向辊126,从放料辊124引出的擦拭胶带依次经过上导向辊125与左导向辊127的导向后,铺设于x向导槽133之上,并向下弯折且逆向牵引,经过右导向辊127的导向后被收料辊125所收卷。

参照图2及图3,振动上料盘5上开设有出料口51,振动上料盘5与上料工位321之间设有上料机构4,上料机构4分别与出料口51及上料工位321处的笔夹载具36相对接。

参照图13~图15,上料机构4包括:

前后设置的第一支柱41与第二支柱42;

设于第一支柱41上的上料块43;以及

设于第二支柱42上的笔夹推动组件45,

其中,上料块43的上表面连接有落料导向板44,该落料导向板44斜向上料块43的后上方延伸以使其与水平面形成有夹角β。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20°~6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2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6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32°。

进一步地,上料块43中开设有贯穿其前后两侧的上料通槽431,落料导向板44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落料槽441,落料槽441的底壁最终与上料通槽431的顶壁相连通,落料槽441的上游与出料口51相对接。

进一步地,落料导向板44在其落料方向上依次设有交替式插入落料槽441中的第一限位气缸442与第二限位气缸443。

进一步地,落料槽441的最低端设有覆盖于落料槽441顶壁上的落料限位板444。

进一步地,笔夹推动组件45包括:

设于第二支柱42上的安装底板451;

设于安装底板451上的推动导轨452及推动驱动器453;以及

与推动导轨452滑动配接的推动滑块454,

其中,推动滑块454上安装有推棒455,推动滑块454在推动驱动器453的驱动下沿着推动导轨452往复滑移。

进一步地,推动导轨452及推棒455的延伸方向均与上料通槽43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推棒455在推动驱动器453的驱动下周期性地从上料块43的后侧进入到上料通槽431中,从而周期性地将落入上料通槽431中的笔夹向前推出。

参照图19~图20,换箱机9包括:

机架91;以及

设于机架91中的升降传输机构92,

其中,机架91内形成有从上至下层叠设置的上传输通道912与下传输通道911,上传输通道912与下传输通道911的传输方向互为反向。上下层叠设置的上传输通道912与下传输通道911能够大大降低场地占用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参照图1,上传输通道912的传输方向与箭头b相一致,下传输通道911的传输方向与箭头a相一致,从而使得可以在下传输通道911的上游处周期性的将空置的周转箱93放入,经升降传送机构92提升至下料工位处进行产品收集,待产品收集满后,该周转箱93承载着整箱产品沿着上传送通道912送出。

进一步地,上传输通道912与下传输通道911的传输方向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机架91内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升降通道913,该升降通道913与上传输通道912及下传输通道911相连通。

参照图20,升降传输机构92设于升降通道913中,该升降传输机构92包括:

置物平台922;以及

用于驱动置物平台922往复升降的升降驱动器921,

其中,上传输通道912及下传输通道911中分别设有上传动辊组9121及下传动辊组9111,置物平台922在升降驱动器921的驱动下选择性地与上传动辊组9121及下传动辊组9111相对接。

进一步地,置物平台922上设有转移辊组,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移辊组传动的转移辊驱动器923。

进一步地,上传输通道912上架设有控制器94及导向机构95。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场地占用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参照图19,导向机构95设于升降通道913与上传输通道912相接处,该导向机构95包括:

设于上传输通道912顶壁上的导向安装板951;以及

设于导向安装板951上的至少两根前导向杆953及后导向杆952,

其中,前导向杆953及后导向杆952的布置方向均与上传输通道91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前导向杆953与后导向杆952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前导向杆953及后导向杆952均固接于导向安装板951至少并竖直向下延伸至上传输通道912的内部,前导向杆953及后导向杆952分别套设有至少两个前导向轮及后导向轮。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