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墨槽非接触吹气排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7971发布日期:2018-09-11 22:4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槽排泡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墨槽非接触吹气排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保这个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在印刷行业中,尤其重要。传统印刷油墨总是存在高污染,高排放(VOC总量)的缺点。随着各行各业的改革,印刷行业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向着更环保的方式,更有利于职工身体健康的工作环境进行着改变。所以水性油墨也渐渐的走入人的视野。在现阶段的水性油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相对溶剂油墨,在气动循环系统中,不断的鼓入空气,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气泡。如果添加大剂量的消泡剂等助剂,又会对油墨的印刷适应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油墨循环系统,泡沫在循环墨缸中产生积聚,造成对生产车间环境的破坏已经对印刷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堆积在墨槽上,直接接触印刷版辊的气泡,更容易直接产生印刷废品,目前主要通过硬质排泡辊,通过排泡辊与版辊直接接触,带动排泡辊转动来将泡墨赶走,但这种传统的排泡辊的缺点非常明显,由于与印刷版辊直接接触,容易造成印刷版面上图文擦伤,造成不可控的印刷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墨槽非接触吹气排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墨槽非接触吹气排泡装置,用于吹离安置在墨槽上的印刷版辊上的泡沫,所述吹气排泡装置包括设置在墨槽上并贴近印刷版辊的一排吹气管路,所述吹气管路与印刷版辊保证无接触,且吹气管路的出气口处设有用于定向产生将墨槽中的气泡吹离印刷版辊的气流的吹泡气口。

优选的,所述吹气管路包括可调节弯曲度的气管,以及用于维持气管弯曲度的定位件。

优选的,所述吹泡气口朝向印刷版辊刚转出墨槽中油墨液面的方向。

更优选的,所述的墨槽上正对印刷版辊离开油墨液面方向的一侧上设有刚好高于油墨液面的出泡口,该出泡口连通安装在墨槽外部的泡沫排除收集槽。

进一步更优选的,所述的吹气管路上还设有辅助产生与油墨液面呈倾斜角度并朝向出泡口的气流的排泡气口。

进一步更优选的,所述的泡沫排除收集槽的上部设有过滤网,下部设有排液口。

更进一步更优选的,所述的泡沫排除收集槽的下部呈倒锥形,在其底端设有所述排液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版辊泡沫控制效果良好、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不同种类的印刷机器。

(2)安全可靠:不与印刷版辊接触,不会造成擦伤等印刷不良现象。

(3)检修方便:各部件均可单独拆卸组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墨槽,2-吹气管路,3-印刷版辊,4-吹泡气口,5-泡沫排除收集槽,6-出泡口,7-过滤网,8-排液口,9-排泡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墨槽非接触吹气排泡装置,其结构参见图1所示,用于吹离安置在墨槽1上的印刷版辊3上的泡沫,吹气排泡装置包括设置在墨槽1上并贴近印刷版辊3的一排吹气管路2,吹气管路2与印刷版辊3保证无接触,且吹气管路2的出气口处设有用于定向产生将墨槽1中的气泡吹离印刷版辊3的气流的吹泡气口4。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吹气管路2包括可调节弯曲度的气管,以及用于维持气管弯曲度的定位件,这样可以便于调节吹泡气口4等的方向。定位件与气管之间的定位固定可采用常见的可调节定位方式即可,只需要满足当气管调节弯曲度到设定程度后,定位件可将气管的弯曲度保持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吹泡气口4朝向印刷版辊3刚转出墨槽1中油墨液面的方向。此种方向的吹泡气口4可以更好的将印刷版辊3从墨槽1油墨液面带上的泡沫吹离。

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墨槽1上正对印刷版辊3离开油墨液面方向的一侧上设有刚好高于油墨液面的出泡口6,该出泡口6连通安装在墨槽1外部的泡沫排除收集槽5。设置出泡口6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形成从印刷版辊3的泡沫吹离界面到外部的定向气流通道,以利于墨槽1中的泡沫的快速排出。

作为进一步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所示,吹气管路2上还设有辅助产生与油墨液面呈倾斜角度并朝向出泡口6的气流的排泡气口9。排泡气口9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气泡的顺利排出。

作为进一步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泡沫排除收集槽5的上部设有过滤网7,下部设有排液口8。过滤网7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拦截排出的泡沫,使得下部排液口8排出尽可能为无气泡的可循环利用的油墨液。

更进一步更优选的,参见图2所示,泡沫排除收集槽5的下部呈倒锥形,在其底端设有排液口8。此种形状的排液口8主要是利于泡沫破裂产生的油墨的顺利收集。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