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4415发布日期:2019-08-13 19:1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从形成于记录头的喷嘴喷射被供给至该记录头的墨,使墨附着于记录介质来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

在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为了抑制记录介质上的墨的渗透,在使墨附着之前要进行预先将记录介质加热到规定温度的处理。

作为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的机构之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97238号公报中,记载有使记录介质通过内部具备发热体的带体与加压部件的辊隙部,来对该记录介质加热的方式。

然而,在上述方式中,由于仅通过辊对的辊隙部,所以记录介质与加热辊接触的接触点较少,且对记录介质的热供给效率较差。因此,为了使记录介质达到规定温度,需要使加热辊的温度显著高于其规定温度。另外,由于加热辊本身的响应性也较差,所以提高加热辊的温度也要花费时间。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即使为了增大加热量而增加辊隙部的辊隙压,在例如瓦楞纸那样的记录介质中,因内部的空间而热供给效率较差,从而难以达到规定温度。另外,在增加辊隙压的情况下,也存在压坏的可能。

另外,若为了确保记录介质与加热辊的接触时间,而减慢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则生产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过一种能够不依赖于记录介质的种类,将其高效地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的加热装置以及具备该加热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具备:

带体,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面接触,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以及

加热部,对上述带体进行加热,

上述多个辊中的至少2个辊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变更经由上述带体压接于记录介质的辊中在上述带体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与最下游的辊之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被上述加热部加热的上述带体与记录介质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备:

上述加热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对被上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记录介质喷出墨来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作为说明给出的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优点和特征,但不旨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的定义。

图1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a是表示纸张加热部的图。

图3b是表示纸张加热部的图。

图4是表示压力设定表的一个例子。

图5是表示热量等级设定表的一个例子。

图6是表示加热带状态设定表的一个例子。

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

图8b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

图8c是表示其它方式的纸张加热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

[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例如具备介质供给部10、纸张加热部20、介质输送部30、头单元(图像形成部)40以及控制部51(参照图2)。

其中,纸张加热部20以及控制部51构成加热装置。

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中,从介质供给部10供给的记录介质r被纸张加热部20夹持输送并被加热到规定温度。之后,通过头单元40对被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记录处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r被排出至未图示的介质排出部。

作为记录介质r,例如,能够使用纸、塑料、金属、布、橡胶等各种介质。作为纸,能够举出普通纸、板纸、瓦楞纸、涂布纸、树脂涂布纸、合成纸等。

对于这样的记录介质r而言,存在因温度而墨的润湿性不同从而产生墨的渗透的情况。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记录介质r预先加热到规定温度,来抑制记录介质r上的由墨粘度引起的墨膜厚偏差,实现颜色的稳定化。

介质供给部10例如具备介质收容部11、供给辊12、初始介质温度传感器13等。

介质收容部11是能够收容一张或者重叠的多张记录介质r的箱体,根据所收容的记录介质r的量上下移动。

供给辊12将介质收容部11中收容的记录介质r中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送出至纸张加热部20。

初始介质温度传感器13例如被设置于介质收容部11的上部,检测介质收容部11中收容的记录介质r中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的温度。

纸张加热部20夹持并输送从介质供给部10供给的记录介质r,并将该记录介质r加热到规定温度。被加热到规定温度的记录介质r被送出至介质输送部30。对于这样的纸张加热部20的详细的结构后述。

介质输送部30是与头单元40对置地设置,以一定速度输送从纸张加热部20供给的记录介质r的机构。

介质输送部30例如具备驱动辊31、从动辊32、张力辊33以及输送带34等。

驱动辊31通过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以旋转轴31a为中心旋转。在驱动辊31的旋转轴31a设置有编码器(旋转编码器),能够测量输送带34的环绕移动距离。

从动辊32与驱动辊31分离规定距离来配置,以与驱动辊31的旋转轴31a平行的旋转轴32a为中心,随着输送带34的环绕移动而旋转。

张力辊33与驱动辊31以及从动辊32一起支承输送带34的内侧,并吸收输送带34的松动。

输送带34是架设于驱动辊31、从动辊32以及张力辊33的环带,根据驱动辊31的旋转动作以一定速度环绕移动。

作为输送带34,使用与驱动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接触部柔软地弯曲,并且可靠地支承记录介质r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橡胶等树脂制的带、钢带等。该输送带34也优选具有吸附记录介质r的材质和/或结构,通过这样,能够更加稳定地载置记录介质r。

在这样的介质输送部30中,在输送带34的输送面上载置有记录介质r的状态下,输送带34以与驱动辊31的旋转速度相应的速度环绕移动,从而记录介质r在头单元40的下方沿输送带34的移动方向被输送。

此外,记录介质r的输送例如也可以以在进行头单元40的墨喷出期间暂时停止这样的方式间歇地进行。即,由介质输送部30进行的记录介质r的输送动作包含如上述那样暂时停止输送的动作。

头单元40是用于对由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的上表面(图像形成面),基于图像数据从喷嘴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的机构。

头单元40被排列为从记录介质r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依次以规定的间隔排列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这4种颜色的墨对应的4个头单元。

此外,头单元40的数量以及从头单元40喷出的墨的颜色并不限于此。

各头单元40具备在与记录介质r的输送方向交叉的记录介质r的宽度方向(以下,仅称为“宽度方向”)上分别排列有多个记录元件的多个记录头41(参照图2)、以及控制记录头41的墨喷出动作的头控制部42(参照图2)。

各记录头41具有设置有喷嘴的开口部的墨喷出面,该墨喷出面配置于与输送带34的输送面对置的位置。

记录头41所包含的各个记录元件包含存积墨的压力室、设置于压力室的壁面的压电元件、以及喷出墨的喷嘴。若从记录头41内的驱动电路向压电元件施加驱动信号,则压电元件根据该驱动信号而变形,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从与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喷出墨(墨喷出动作)。

头单元40所包含的记录元件的有关宽度方向的配置范围覆盖由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记录介质r中能够形成图像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头单元40在形成图像时位置相对于介质输送部30固定来使用。即,喷墨记录装置1以单程方式形成图像。

此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通过介质输送部30输送记录介质r,喷出墨的记录头41沿着记录介质r的面对宽度方向进行扫描,从而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的扫描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

头控制部42以与来自控制部51的控制信号、从安装于驱动辊31的编码器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计数相应的适当的时机,对记录头41的头驱动部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图像数据。

记录头41的头驱动部根据从头控制部42输入的控制信号以及图像数据,对记录头41的记录元件供给使压电元件变形动作的驱动信号,并从各喷嘴的开口部喷出墨。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控制部51例如与存储部52、通信部53、操作显示部54、环境温度传感器55、介质供给部10、纸张加热部20、介质输送部30以及头单元40连接。

控制部51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51的cpu读出存储部52中存储的系统程序、各种处理程序并在ram中展开,并根据展开的程序,集中控制喷墨记录装置1各部的动作。

例如,控制部51若从外部装置、操作显示部54输入图像形成任务的执行指令,则执行该任务,并通过介质输送部30输送记录介质r,并且基于图像数据通过头单元40在记录介质r上形成图像。

另外,控制部51在形成针对上述的记录介质r的图像之前,通过纸张加热部20将记录介质r加热到规定温度。

存储部52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等构成,除了由控制部51执行的各种程序以外,还存储有在各部中需要的参数、数据等。例如,在存储部52中,存储有后述的压力设定表t1、热量等级设定表t2、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等。

通信部53是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之间进行图像形成任务以及图像数据等数据的收发的单元,例如,由各种串行接口、各种并行接口的任意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

操作显示部54具备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这样的显示装置、操作键、以及重叠于显示装置的画面配置的触摸面板这样的输入装置。操作显示部54在显示装置显示各种信息,另外将针对输入装置的用户的输入操作转换为操作信号并输出至控制部51。

用户能够通过该操作显示部54,设定记录介质r的种类、图像的浓度、倍率等图像形成条件。另外,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显示部54,输入图像形成任务的执行指令、各种模式下的动作指示。

环境温度传感器55检测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环境温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51。

接下来,对纸张加热部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纸张加热部20是用于将在头单元40中喷出墨之前的记录介质r加热到规定温度的机构。

返回到图1,纸张加热部20具备下侧夹持部20a、上侧夹持部20b、以及介质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20c。

下侧夹持部20a例如具备驱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夹持输送带23等。

驱动辊21通过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以旋转轴21a为中心旋转。

从动辊22与驱动辊21分离规定距离来配置,以与驱动辊21的旋转轴21a平行的旋转轴22a为中心,随着夹持输送带23的环绕移动而旋转。

夹持输送带23是架设于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的环带,根据驱动辊21的旋转动作以一定速度环绕移动。作为其材质,能够使用与介质输送部30的输送带34相同的材质。

该夹持输送带23中的与上侧夹持部20b的加热带27(后述)的对置部分与上侧夹持部20b的加热带27一起夹持输送记录介质r。

上侧夹持部20b例如具备第一辊(压接辊)24、第二辊(压接辊)25、加热辊26、加热带(带体)27以及辊温度传感器28等。

第一辊24是通过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以旋转轴24a为中心旋转的驱动辊。

第二辊25是配置在比第一辊24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第一辊24分离规定距离,以与第一辊24的旋转轴24a平行的旋转轴25a为中心,随着加热带27的环绕移动而旋转的从动辊。

第一辊24和第二辊25在同一水平面内设置在与下侧夹持部20a的夹持输送带23对置的位置,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

加热辊26例如是在能够旋转的铝制的导热性的套筒的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等加热源h的辊。

加热辊26设置于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的上方,随着加热带27的环绕移动而旋转。

加热带27被设置为一部分与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接触。

加热带27是架设于第一辊24、第二辊25以及加热辊26的环带,根据第一辊24的旋转动作以一定速度度环绕移动。另外,随着该环绕移动,被加热辊26加热。

作为其材质,能够使用与介质输送部30的输送带34相同的材质。

该加热带27中的与下侧夹持部20a的夹持输送带23的对置部分作为与下侧夹持部20a的夹持输送带23的接触面一起夹持输送记录介质r并且对记录介质r进行加热的接触面101发挥功能。

辊温度传感器28设置于加热辊26的附近,对加热辊26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这样的结构的纸张加热部20中,在下侧夹持部20a的夹持输送带23和上侧夹持部20b的加热带27夹持有记录介质r的状态下,通过夹持输送带23以及加热带27以相同速度环绕移动,记录介质r向夹持输送带23以及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输送。

此时,由于上侧夹持部20b的加热带27被加热,所以记录介质r在被夹持输送时,被加热。

在这里,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上侧夹持部20b为能够使第二辊25以及加热辊26相对于第一辊24的位置变化的结构。

具体而言,第二辊25具备第一移动机构25b,该第一移动机构25b使其旋转轴25a保持与旋转轴24a平行,在同一水平面内(沿着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沿接近或远离第一辊24的方向移动(参照图2),通过控制部51的控制,第一移动机构25b被驱动,从而第二辊25与第一辊24的分离距离发生变化。

另外,加热辊26也具备使其旋转轴的位置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26b(参照图2),通过在控制部51的控制下,随着第二辊25的移动驱动第二移动机构26b,加热辊26移动到将加热带27的张力维持固定的位置。即,加热辊26作为将加热带27的张力维持固定的张力调整辊发挥作用。

通过这样构成上侧夹持部20b,与加热带27的记录介质r接触的接触面101的面积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夹持部20b为选择性地采用图3a所示的第一模式、或者图3b所示的第二模式的任意一种方式的结构。

如图3a所示,第一模式是与加热带27的记录介质r接触的接触面101的面积相对较大的方式。即,第一模式是对记录介质r施加的热量相对较大的高加热模式。

另外,如图3b所示,第二模式是与加热带27的记录介质r接触的接触面101的面积相对较小的方式。即,第二模式是对记录介质r施加的热量相对较小的低加热模式。

通过像这样变更上侧夹持部20b的方式,即,通过变更加热带27的接触面101的面积(输送方向的长度),能够在对记录介质r加热时,容易地进行温度调整。

另外,上侧夹持部20b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下侧夹持部20a沿上下方向移动。即,构成为能够控制架设有加热带27的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与架设有夹持输送带23的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的间隙。

由此,能够设定变更下侧夹持部20a的夹持输送带23与上侧夹持部20b的加热带27夹持记录介质r时的压力(辊隙压)。

此外,也可以为使下侧夹持部20a能够相对于上侧夹持部20b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可以为使上侧夹持部20b和下侧夹持部20a二者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介质温度传感器20c相对于夹持输送带23以及加热带27的辊隙部,设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对通过该辊隙部后的记录介质r,即,加热后的记录介质r的表面(图像形成面)的温度进行检测。

接下来,对存储部52中存储的各种表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压力设定表t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是表示热量等级设定表t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6是表示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压力设定表t1是用于设定通过纸张加热部20夹持输送记录介质r时的压力的表。如图4所示,压力设定表t1具有种类t11、带压等级t12、设定宽度t13、设定宽度允许范围t14等项目。

种类t11是记录介质r的种类。带压等级t12是表示辊隙力的程度的数值。设定宽度t13是与带压等级相应的纸张加热部20的带间的宽度的设定值。设定宽度允许范围t14是相对于纸张加热部20的带间的宽度的设定值的偏差的允许范围。

热量等级设定表t2是用于设定在通过纸张加热部20对记录介质r进行加热时的热量的表。如图5所示,热量等级设定表t2具有种类t21、环境温度t22、初始温度t23、热量等级t24等项目。

种类t21是记录介质r的种类。环境温度t22是设置有喷墨记录装置1的周围的环境的温度。初始温度t23是记录介质r的形成图像前的温度。热量等级t24是表示热量的程度的数值。

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是用于设定通过纸张加热部20对记录介质r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带的状态(模式)的表。如图6所示,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具有热量等级t31、加热带状态t32、初始目标温度t33等项目。

热量等级t31是表示热量的程度的数值。加热带状态t32表示加热带对记录介质r进行加热时的纸张加热部20的模式,针对热量等级的值设定有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初始目标温度t33表示加热带的初始的目标温度(设定温度),针对热量等级的值设定有温度。

[喷墨记录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对喷墨记录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向记录介质r喷出墨之前,执行通过纸张加热部20对该记录介质r加热的处理(预热处理)。

另外,在对多张(例如1000张等)记录介质r连续地形成图像的任务的执行中(图像形成处理中),执行调整纸张加热部20的结构的控制,以将记录介质r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预热处理(步骤s11~步骤s15)与图像形成处理(步骤s16~步骤s24)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51获取记录介质r的种类、环境温度以及记录介质r的初始温度(步骤s11)。

记录介质r的种类是在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之前,作为所使用的记录介质r的种类,通过由用户经由操作显示部54预先指定而获取的信息。

环境温度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置环境的温度,是基于环境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结果获取的信息。

记录介质r的初始温度是被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1的记录介质r中最上侧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是基于介质供给部10的初始介质温度传感器13的检测结果获取的信息。

接着,控制部51参照压力设定表t1,并根据在步骤s11中获取的记录介质r的种类,来决定带压等级(步骤s12)。

由此,以该决定出的带压等级,进行纸张加热部20的带间的宽度的设定。

例如,若记录介质r的种类是瓦楞纸c,则带压等级为“5”。由此,将纸张加热部20的带间设定为“5.0mm”。

接着,控制部51参照热量等级设定表t2,并根据在步骤s11中获取的记录介质r的种类、环境温度以及记录介质r的初始温度,来决定热量等级(步骤s13)。

例如,若记录介质r的种类为瓦楞纸c、环境温度为25℃、记录介质r的初始温度为25℃,则热量等级为“5”。

接着,控制部51参照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并根据在步骤s13中决定出的热量等级,来决定加热带状态(模式)(步骤s14)。

由此,根据该决定出的加热带状态(模式),来变更纸张加热部20(上侧夹持部20b)的结构。

例如,若热量等级为“5”,则加热带状态为“第一模式(高加热模式)”(参照图3a)。

接着,控制部51参照加热带状态设定表t3,并根据在步骤s13中决定出的热量等级,来决定加热辊26的初始目标温度(步骤s15)。

由此,加热辊26被加热,以成为其设定的初始目标温度。

例如,若热量等级为“5”,则初始目标温度为“40℃”。

通过以上的预热处理,纸张加热部20成为能够接受记录介质r的状态。而且,维持该状态并且待机,直到具有图像形成处理开始的指示。

接着,控制部51判断是否具有图像形成处理开始的指示(步骤s16),并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16:否),反复该步骤s16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有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16:是),控制部51从介质供给部10开始记录介质r的输送。在这里,是在同一种记录介质r上连续地形成图像的处理的执行指示。

而且,若记录介质r通过夹持输送带23以及加热带27的辊隙部而到达介质温度传感器20c,则控制部51通过该介质温度传感器20c,获取该记录介质r的表面(图像形成面)的温度(步骤s17)。

接着,控制部51判断纸张加热部20(上侧夹持部20b)的结构是否是第二模式(步骤s18)。

然后,在是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8:是),控制部51判断在步骤s17中获取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是否低于在步骤s15中决定出的初始目标温度规定值(例如,5℃)以上(步骤s19),在低于的情况下(步骤s19:是),将上侧夹持部20b的结构变更为第一模式(步骤s20),并移至后述的步骤s23。

另一方面,在未低于的情况下(步骤s19:否),控制部51移至后述的步骤s23。

另外,在不是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8:否),控制部51判断在步骤s17中获取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是否高于在步骤s15中决定出的初始目标温度规定值(例如,5℃)以上(步骤s21),在高于的情况下(步骤s21:是),将上侧夹持部20b的结构变更为第二模式(步骤s22),并移至后述的步骤s23。

另一方面,在未高于的情况下(步骤s21:否),控制部51移至后述的步骤s23。

接着,控制部51进行加热辊26的温度的调整(步骤s23)。

接着,控制部51判断图像形成是否全部结束(步骤s24),在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4:否),移至上述的步骤s17,并反复以下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全部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4:是),控制部51结束本处理。

通过以上的图像形成处理,能够根据记录介质r的温度调整纸张加热部20的结构,将记录介质r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纸张加热部20具备被设置为一部分与所输送的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接触,并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加热带27、以及对加热带27进行加热的加热辊26,多个辊中的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控制部51通过变更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之间的分离距离,变更通过加热辊26加热后的加热带27与记录介质r的接触面积。

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变更加热带27与记录介质r的接触面积,来调整对记录介质r施加的热量,所以能够不论记录介质r的种类如何,都能够将记录介质r高效地加热到规定的温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沿着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配设,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第二辊25具备沿着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并向接近或者远离另一方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25b,控制部51通过利用第一移动机构25b,使第二辊25向接近或者远离第一辊24的方向移动,来变更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之间的分离距离。

因此,能够为通过变更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间的分离距离,来变更加热带27与记录介质r的接触面积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介质温度传感器20c,其对与通过加热辊26加热后的加热带27接触之后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部51在由介质温度传感器20c检测出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值的情况下,增大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间的分离距离。

另外,控制部51在由介质温度传感器20c检测出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目标值的情况下,减小分离距离。

因此,能够基于加热后的记录介质r的温度的检测结果,来变更第一辊24与第二辊25间的分离距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夹持输送带23,其与加热带27对置配置,与加热带27一起形成辊隙部,通过该辊隙部夹持输送记录介质r,控制部51根据记录介质r的种类,来设定辊隙部的辊隙压。

具体而言,夹持输送带23以能够环绕移动的方式架设于多个辊,控制部51通过控制架设有加热带27的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与架设有夹持输送带23的辊的间隙,来设定辊隙部的辊隙压。

因此,由于根据记录介质r的种类来设定辊隙压,所以能够对各种记录介质r进行加热。

例如,即使对于瓦楞纸那样的记录介质r,也没有破损的可能,能够高效地加热到规定的温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51在连续地输送同一种记录介质r的情况下,将辊隙部的辊隙压维持固定。

因此,能够提高连续地对同一种记录介质r加热时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侧夹持部20b的第二辊25向接近或者远离第一辊24的方向移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第一辊24相对于第二辊25移动的结构,也可以为第一辊24和第二辊25二者移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作为加热部具备加热辊26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能够对加热带27进行加热的结构,加热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加热带27的外部具备对卷绕的加热带27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等加热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上侧夹持部20b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2个方式中选择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为可以将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之间的距离变更为3个阶段以上的结构。

通过这样,能够更加细致地控制接触面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侧夹持部20b,例示变更2个辊的距离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能够控制加热带27与记录介质r的接触面积的结构,上侧夹持部20b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8a所示,也可以为上侧夹持部20b具备第一~第四辊(压接辊)61a~61d、加热辊26、加热带27以及辊温度传感器28等的结构。

第一~第四辊61a~61d沿着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配设,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

另外,第一~第四辊61a~61d分别具备向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62。此外,在图8a中,仅示出第一辊61a所具备的移动机构62,省略了第二辊61b~61d所具备的移动机构62的图示。

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剩余第一~第四辊61a~61d中的2个辊,并通过使包含在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和最下游的辊的至少一方的辊的一个或多个辊向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能够变更在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辊与最下游的辊之间的距离。

例如,如图8b所示,若使在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上最下游的第四辊61d向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则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的辊中的最上游的辊为第一辊61a,最下游的辊为第三辊61c,并能够缩短分离距离。

另外,如图8c所示,若使在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上最下游的第四辊61d以及与其邻接的第三辊61c向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则经由加热带27压接于记录介质r辊中的最上游的辊为第一辊61a,最下游的辊为第二辊61b,并能够进一步缩短分离距离。

这样,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通过变更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辊的数量,而更加细致地控制接触面积。

此外,当然也可以使包含在加热带27的移动方向上最上游的第一辊61a的一个或多个辊向远离记录介质r的图像形成面的方向移动。

另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详细结构以及各装置的详细动作,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出于说明和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该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解释。

在2018年2月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018800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