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增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5986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机增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印刷机增湿装置,尤其有关通过不使增湿液供给过量,能进行正常印刷,且能避免辊子磨损以及使括板等接触构件耐用性提高的印刷机增湿装置。
印刷机增湿装置是为向卷在版筒体上的版面供给适量增湿水的装置。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第1传统例如后述图8所示。在水槽4内盛放增湿水10,水源辊2的下方浸入此增湿水10内。水源辊2以辊轴2J为中心沿箭头92方向回转。此外,与水源辊2相邻接设有调量辊3,此调量辊3以辊轴3J为中心沿箭头93方向回转。
通过水源辊2的回转,增湿水10附着在水源辊2的外周面上而被提上,且被转移到邻接的调量辊3上。后述图7为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侧视图。通过水源辊2与调量辊3相接触,附着在水源辊2的外周面上的增湿水10以适量的薄膜状态转移到调量辊3的外周面上。
就是如图7所示,调量辊3的增湿面3W上沿轴向均匀地附着薄膜状增湿水10。而且进而设置一组与调量辊3邻接的辊组(未图示),通过此辊组向卷在版筒体上的版面供给增湿水10,此外,附着在水源辊2外周面上多余的增湿水10积存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3间形成的辊间槽5内。
然而,增湿水10也附着在水源辊2的侧面2M上,附着在此侧面2M上的增湿水10也会沿图7所示箭头90方向流淌而回流到调量辊3的增湿面3W上。此外,位于辊间槽5内的多余增湿水10会从辊子两侧面2M、3M上流出,沿箭头90方向向下流而附着在增湿面3W上。
在这样的场合,在调量辊3的增湿面3W的两端侧上增湿水10的量增加,且以不均匀状态转移给邻接的其它辊。且将增湿水10以此不均匀状态供给版面,破坏增湿水10与印墨间的平衡,从而不能进行良好的印刷。
为了防止增湿水10这样淌到侧面2M、3M处,设置如图8所示的托板41、括板42。括板42固定在托板41上,用托板41支承括板42。
将此括板42配置成与水源辊2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两者相接触。据此,能将附着在侧面2M、3M上的增湿水括下。此外,通过括板42、托板41将积存在辊间槽5内的增湿水10导向槽外,使它不附在侧面2M、3M上。使用括板42、托板41向外引导的增湿水10流入水槽4内。
如上所述,为使括板42与水源辊2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接触而括取增湿水10。因此,用滑动性优良的树脂材料构成括板42。
下面,参照后述

图10对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第2传统例进行说明。在此第2传统例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设置密封件64,使其与调量辊3和带水辊61的侧面接触。用水源辊2将水槽4内的增湿水10带上,转移到调量辊3上。其后,使调量辊3上的增湿水10转移到带水辊61上。
使密封件保持体62位于调量辊3与带水辊61的侧面上,在此密封保持体62上设置密封件64。将密封件保持62可转动地安装在销轴63上。此外,在密封件保持体62上,设置保持体限制部67,以固定密封件64的装配位置。安全舌片68用于阻止密封件保持体62被拔出。
在密封件64上形成溢流口65,使该溢流口65与在密封件64和密封件保持体62间形成的排出通路66连通。积存在调量辊3和带水辊61间的辊间槽5内的多余的增湿水10经溢流口65流向排出通路66内。而且,成为将此增湿水10导向排出通路66,并流回水槽4内。
因此,上述传统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图8所示的第1传统例中,当将水源辊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配置成沿轴向错开场合,存在不能适当用括板42括取增湿水10的问题。
即如图9A所示,例如,使水源辊2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沿轴向错开而产生长度仅为K1的间隙。在此场合,括板42与调量辊3的侧面3M不接触,不能括取在侧面3M上流出的增湿水。而且存在使积存在辊间槽5内的多余增湿水10从长度为K1的间隙向调量辊3的侧面3M上流出、且回入增湿面3W(图7)上的问题。
因此,为了消除水源辊2的侧面和调量辊3的侧面间的错位,如要提高水源辊2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的位置精度或长度精度,就需要进行精密加工或装配调整。
此外,由于水源辊2或调量辊3用橡胶材料构成,因水源辊2或调量辊3与括板42之间的摩擦而使此橡胶材料磨损,也存在水源辊2或调量辊3的耐用性问题。
为了吸收图9所示长度为K1的间隙,例如即使用橡胶材料形成括板,也要如图9B所示在水源辊2和调量辊3之间的阶梯部上形成间隙44。而且,使增湿水10从此间隙44向调量辊3的侧面3M上流出而回入增湿面3W(图7)上。
图10所示的第2传统例也与第1传统例一样,当发生带水辊61的侧面与调量辊3的侧面的位置关系沿轴向错开时,存在多余的增湿水10从这里流出,而不能将增湿水10适当引向排出通路66内的问题。
此外,由于调量辊3或带水辊61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因调量辊3或带水辊61与括板42之间的摩擦、而使此橡胶材料磨损,也存在调量辊3或带水辊61的耐用性问题。此外,如图10所示,在第2传统例中,由于采用的构件多使结构复杂,存在装配作业麻烦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增湿液供给过量而进行正常印刷,且能避免发生辊子磨损、同时使括板等接触构件的耐用性提高,以及结构简单的印刷机增湿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增湿装置,其特点是包括以第1辊轴为中心回转、在其外周面上附着增湿液的第1辊,以位于与所述第1辊轴大致平行位置的第2辊轴为中心回转,且与第1辊相邻接、使附着在所述第1辊上增湿液向其外周面上转移的第2辊,同时与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辊的第1辊轴的第1辊侧面和大致垂直于所述第2辊的第2辊轴的第2辊侧面接触,由具有保水性弹性材料制成的接触构件。
以上是以一般的形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其结构和内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对本发明其它目的、特征有充分理解。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第1实施例,A为侧视图,B为俯视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第2实施例中的括板等的图,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图3表示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第3实施例中的括板等,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第4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第4实施例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单页纸胶版印刷机总体结构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第1传统例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第1传统例的俯视图,图10表示第2传统例,A为侧视图,B为立体图。
以下所示的实施例表示将本发明用于单页纸胶版印刷机增湿装置的场合。首先,参照图6对单页纸胶版印刷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6所示单页纸胶版印刷机为正面印双色、反面印单色的双面印刷机。使叠放在供纸部45上的单页纸46依次通过供纸台47进行供纸,在到达供纸筒体48后,使经过正面印刷压筒体49、反面印刷在筒体50后向排纸部57送纸。
在此传送过程中,用正面印刷部51、52和反面印刷部53对单页纸46进行印刷。这些正面印刷部51、52和反面印刷部53分别具有供给印墨的印墨供给装置54、55、56。此外,正面印刷部51、52、反面印刷部53分别具有供给增湿水的增湿装置58、59、60。
从各印墨供给装置和各增湿装置分别供给的印墨和增湿水分别向已卷绕在正面印刷部51、52和反面印刷部53的版体上的各版(平版)上供给。而且,利用印墨、增湿水的相斥作用在单页纸46上进行规定的印刷。以下各实施例就是例如将本发明在这样的增湿装置58、59、60上的应用例。
现参照图1对有关本发明印刷机的增湿装置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A为增湿装置的侧视图,图1B为增湿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A所示,在作为增湿液容纳部的水槽4内存放着作为增湿液的增湿水10,设置成使水源辊2(第1辊)浸入此增湿水10内。当水源辊2以辊轴2J(第1辊轴)为中心沿箭头92方向回转,使增湿水附着在水源辊2的外周上。
将调量辊3(第2辊)设在紧靠水源辊2处。调量辊3的辊轴3J(第2辊轴)位于与辊轴2J大致平行位置,调量辊3以辊轴3J为中心沿箭头93方向回转,接受从水源辊2转移过来、附着在其外周面上的增湿水10。
通过水源辊2与调量辊3相接触,使附着在水源辊2的外周表面上的增湿水10,以适当的薄膜状转移到调量辊3的增湿面3W上。这样,在调量辊3的增湿面3W上沿整个轴向附着形成大致均匀、薄膜状的增湿水10。
如图1A所示,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3之间形成辊间槽5,在此辊间槽5内积存来自附着在水源辊2上的多余的增湿水10。此外,与调量辊3相邻还设置多根辊,通过这些辊组向版上供给增湿水10。
括板11(接触构件)接触位于水源辊2的侧面2M(第1辊侧面)与调量辊3的侧面3M(第2辊侧面)上。用托板21(第1保持构件)与括板22(第2保持构件)夹持括板11,进而用螺栓将其固定在支承板32上。将支承板32固定在印刷机的机架上。此外,分别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两端上设置括板11。
由于括板11位于与侧面2M、3M相接触的位置,能将附着在侧面2M、3M上的增湿水10括下。此外,用此括板11的上面接受由积存在辊间槽5内、向横向流动的增湿水10。如图1A所示,将括板11设置成朝着水源辊2向下倾斜。据此,使从辊间槽5流出的增湿水10经括板11的上面倾斜落下而返回至水槽4内。
这样,通过将括板11设置成与侧面2M、3M相接触,能防止多余的增湿水10经侧面2M、3M返回至调量辊3的增湿面3M。据此,能避免在调量辊的增湿面3W的两端的增湿水10量的增加、防止增湿水10的供给过多。
此外,由于使从辊间槽5流出的增湿水10经括板11的上面返回至水槽内,因而无需另外设置回收槽用以回收从括板11流下的增湿水10。
在本实施例中,括板11可用发泡材料制作,因发泡材料具有保水性与弹性。该括板11压住水源辊2的侧面2M和调量辊3的侧面3M。由于括板11具有弹性,例如,如图1B所示,即使水源辊2的侧面2M与调量辊3的侧面3M沿轴向位置错开,此错开的长度K1能被括板11吸收。因此,括板11与调量辊3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从而,即使水源辊2的侧面2M与调量辊3的侧面3M沿轴向错开时,也不会使积存在辊间槽5内的增湿水10流向侧面3M。
此外,由发泡材料制成的括板11因其内部含有大量气孔而具有优良的保水性。因此,通过大量吸收增湿水10,能以吸收的增湿水10的润滑作用减少括板11与侧面2M、3M间的摩擦阻力。从而能避免产生括板11的磨损,提高括板11的耐用性。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只是简单地用螺栓31固定括板11,简化了装配,降低了成本,又因无需提供大的安装空间,能避免装置大型化。进而,因括板11的拆装容易,能有效进行括板11的更换作业。
此外,在上述对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只表示了括板11与水源辊2与调量辊3一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然而,相同结构的括板11也可与水源辊2和调量辊3的另一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也就是设置两个括板11,使其分别和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两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
现参照图2对有关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A为括板12等的立体图,图2B为括板12等的侧视图。本实施例是用托板23(第1保持构件)、托板24(第2保持构件)夹住括板12(接触构件),用螺钉31紧固。
以括板12的接触面压住水源辊2的侧面2M、调量辊3的侧面3M,除此以外,其它的组成与图1所示第1实施例相同。
通过用托板23、24夹紧括板12,使括板12部分受压,使沿着托板23的边缘23E、托板24的边缘24E形成括板槽23S(凹槽)和括板槽24S(凹槽)。在本实施例中,在括板12吸收增湿水10的场合,括板槽23S、224S内保持积存增湿水。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括板12的保水性。
如在图1的第1实施例中所示那样,将括板12设置成朝水源辊2向下倾斜。使图2A所示的括板12的上部区域12H与调量辊3的侧面3M接触,括板12的下部区域12L与水源辊2的侧面2M接触。
这里,由于将括板12设置成面朝水源辊2向下倾斜,使括板12所吸收的增湿水10沿箭头91的方向流动,因此,与下部区域12L相比,上部区域H保持的增湿水10的量减少,上部区域12H不能充分发挥润滑作用,调量辊3上存有因回转而产生磨损的可能。
在图2所示的第2实施例中,由于在括板槽23S、24S内保持增湿水10,能避免上部区域12H内的保水量降低。也就是由于在括板槽23S、24S及其附近保持增湿水10、利用毛细管现象使增湿水10在括板槽23S、24S沿箭头97的方向上升。
而且,使升上来的增湿水10沿整个上部区域扩散。因此,括板12经常保持被增湿水10浸透,能确保接触面12M与侧面2M、3M的充分润滑作用。
此外,在上述对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只表示了与水源辊2和调量辊3的一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的括板12,然而,也可以使具备相同结构的括板12与水源辊2和调量辊的另一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也就是设置两个括板12,使其分别和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两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
接着,参照图3对有关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A为括板13等的立体图,图3B为括板13等的侧视图。在此第3实施例中,也和上述第2实施例一样,用括板25(第1保持构件)、托板26(第2保持构件)夹住括板13,用螺栓31进行紧固。
因此,在括板13上分别沿托板25的边缘25E、托板26的边缘26E形成括板槽25S(凹槽)和括板槽26S(凹槽)。此外,托板26比托板25长出K2,使边缘26E压住括板13的前端,即邻近接触面13M的部分。
这样托板26与25是在其边缘25E、26E相互错开状态压住括板的。因此,括板13的前端如图3B所示,向箭头94的方向(弯曲方向)稍稍弯曲。
该接触面13M上受到在水源辊2、调量辊3沿箭头92、93方向回转时发生的如图3B所示的沿箭头95方向的作用力。也就是上述括板13的弯曲方向(箭头94方向)与水源辊2、调量辊3的回转方向(箭头95方向)相反。因此,即使括板13因水源辊2、调量辊3的回转影响受到沿箭头95方向的拉伸,但由于括板13沿箭头94方向弯曲,从而能确保括板13处于适当的方向。
此外,括板13沿箭头94方向和弯曲角度取决于托板25与26的长度差K2。因此,能通过调整长度差K2控制括板13的弯曲角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在托板25的大致中间部分形成U字形缺口部25K。因此,也使沿边缘25E形成的括板槽25S也顺应此缺口部25K而变化。据此,能确保加长括板槽25S,使保存在括板槽25S内的保水量增加。
进而,通过在托板25上形成缺口部25K,而在括板13上形成与缺口部25K对应的凸出部13T,而且,从辊间槽5流出的增湿水10必定要经过凸出部13。因此,能用此凸出部13T吸收,保持更多的增湿水10。
因能在凸出部13T保持较多的增湿水10,也能使沿括板槽25S上升的增湿水10增加,使括板13的上部区域13H的前端被增湿水10充分浸透,因此,能充分确保上部区域13H部分的润滑性。
此外,通过在托板25上设置缺口部25K而在括板13上形成凸出部13T,由于这一凸出部13T,括板13就难于产生变形。进而,如图3所示,由于该凸出部13T位于括板13的大致中间部位,括板13更难产生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U字形缺口部25K,然而,例如也可以形成V字形缺口部。此外,本实施例中,仅在托板25侧上形成缺口部25K,然而,也可以在托板26上形成同样的缺口部,使括板13在下侧凸出。
此外,在上述对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表示了在水源辊2和调量辊3的一端的侧面2M、3M设置与其接触的括板13,也可以在水源辊2、调量辊3的另一端的侧面,设置与其接触的具有同样结构的括板13。即设置两个括板13,使其位于分别与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两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的位置。
现参照图4、图5对有关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4为本实施例印刷机增湿装置的立体图,图5为详细表示增湿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也和上述各实施例一样,用托板27(第1保持构件)与托板28(第2保持构件)夹住括板14(接触构件),用螺栓31进行紧固。
并且,与上述第3实施例一样,在托板27上形成缺口部27K,在括板14上形成与此缺口部27K对应的凸出部14T。在本实施例中,将括板14、托板27、托板28形成较长,且使其顶端部分浸入水槽4内的增湿水10中。
例如,以往在使印刷机在一定时间停机的场合,将使括板内吸收的增湿水蒸发、括板将变成干燥状态。当在这样的状态驱动印刷机时,在直到括板被增湿水10浸透期间、若使干燥的括板与水源辊2的侧面2M与调量辊3的侧面3M进行摩擦,那么,括板将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而将托板14形成较长,使托板14的顶端经常浸入水槽4内的增湿水10中。据此,即使在使印刷机停机场合,括板一直处于被增湿水10浸透状态。这样,即使在开始驱动印刷机时,能因增湿水10的润滑作用而避免发生括板的磨损。
如图4所示,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3上分别固定设置齿轮37、38,使两者啮合。进而使电动机35的齿轮36与齿轮37啮合。在驱动印刷机场合,驱动电动机35,据此,使水源辊2与调量辊3回转,进行对版面的增湿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水槽4内设置作为检测器的传感器33,使来自传感器33的检测信号进入控制装置34。控制装置34把由传感器33检测的水槽4内容纳增湿水10的状况作为起动电动机35条件。
也就是,即使如本实施例那样,将括板14形成较长,在无增湿水10进入水槽4内的状态,将使括板14成为干燥状态。为了防止在这样的括板14处于干燥状态使水源辊2、调量辊3回转,而设置传感器33。
由于把由传感器侧出的水槽4内容纳增湿水10的情况作为条件,使水源辊2与调量辊3回转,能可靠避免发生括板磨损。
图5表示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用螺栓31把被托板27、托板28夹持的括板14固定在支承板32上。进而,将此支承板32固定在托板39上。且将托板39固定在已设置在印刷机机架上的杆40上,这样,通过支承板32、托板39将括板14安装在印刷机的机架上。
此外,在上述对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表示了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一端的侧面2M、3M设置与之相接触的括板14,然而,也可在水源辊2与调量辊的另一端的侧面设置与之相接触的同样结构的括板14。即设置两个括板14,使其分别与水源辊2与调量辊3的两端的侧面2M、3M相接触。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接触构件是以括板11、12、13、14为例,然而,只要是具有保水性的弹性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形式。此外,作为第1保持构件,以托板21、23、25、27为例,作为第2保持构件,以托板22、24、26、28为例。但是,只要能夹住接触构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形式。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将螺栓31拧入托板将括板夹住。但是,也可以不用螺栓,例如用铆钉等将括板夹住。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设置与第1辊的侧面与第2辊的侧面都接触的接触构件。由此,使积存在第1辊与第2辊间多余的增湿液流到第1辊的侧面和第2辊的侧面。
通过使上述接触构件同时与第1辊的侧面、第2辊的侧面接触而括取流出的增湿液、防止多余的增湿液在第2辊的外周面附着,也就是能防止过多供给增湿液,从而进行正常的印刷。
此外,系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接触构件,因此,例如,即使设置成第1辊侧面与第2辊侧面沿轴向全长错开,能用此接触构件的弹性吸收因此错开而在第1辊侧面、第2辊侧面间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可靠括取增湿液、防止过多供给增湿液,从而进行正常的印刷。进而,通过用弹性材料制成接触构件,能避免接触的第1辊侧面、第2辊侧面的磨损。
此外,接触构件因具有保水性而吸收增湿液。能利用此吸收的增湿液的润滑作用更可靠地避免第1辊侧面、第2辊侧面的磨损。进而,也能提高接触构件的耐久性。
进而,只要设置同时能与第1辊侧面、第2辊侧面接触就可以。由于这样的结构较简单,因而能简化装配作业、抑制成本提高,此外,因无需确保较大的安装空间,能避免装置大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用发泡材料制成接触构件。因此,能更可靠吸收增湿液。
进而,在本发明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用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夹住接触构件。而且,利用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的夹住来加压,在接触构件上沿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的端部形成凹槽。
因此,用此凹槽能保持由接触构件吸收的增湿液、提高接触构件的保水性,也能促进因吸收增湿液而产生的润滑作用。
此外,在有关本发明印刷机的增湿装置中通过在第1保持构件端部和、或第2保持构件端部上形成缺口部,从而与此缺口部相对应,在接触构件上形成凸出部。
因此,能用此凸出部保持由接触构件吸收的增湿液,进一步提高接触构件的保水性。更好地促进因吸收增湿液而产生的润滑作用。此外,通过形成凸出部能使接触构件难以产生变形。
在有关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中,通过使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在其端部相互错开状态夹住接触构件,使接触构件朝弯曲方向弯曲,而且,该接触构件的此弯曲方向与同接触构件相接触的第1辊侧面和第2辊侧面的回转方向相反。
这样,使接触构件朝着与第1辊侧面与第2辊侧面的回转方向成相反方向的弯曲方向弯曲。因此,即使因第1辊侧面与第2辊侧面的回转的影响而将接触构件沿回转方向拉伸,也能确保接触构件朝向适当方向。
此外,有关本发明印刷机的增湿装置,使第1辊处于浸入容纳在增湿液容纳部内的增湿液内。进而,使接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浸入容纳在增湿液容纳部内增湿液中。
因此,由于使接触构件一直吸收容纳在增湿液容纳部内的增湿液,在间断驱动印刷机的场合,能防止接触构件处于干燥状态。从而能避免因此接触构件,使回转的第1辊、第2辊产生磨损。
由于在本发明的印刷机增湿装置中,控制部根据检测器输出的检测信号使第1辊与第2辊开始回转。因此,能不在接触构件处于干燥状态使第1辊、第2辊回转,更可靠避免由于已干燥的接触构件而使回转的第1辊、第2辊产生磨损。
以上举例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是用实施中特定的用语进行说明,但是可不受这些条件约束,在所附的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变更而出现更多的实施例,应理解不违背本发明精神与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机增湿装置,包括配置成相互平行、邻接的第1辊、第2辊以及与所述第1辊、第2辊的同侧侧面同时接触的接触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辊以第1辊轴为中心回转,在其外周面上附着增湿液,所述第2辊以该第2辊轴为中心回转,使附着在所述第1辊上的增湿液转移到其外周面上;所述接触构件和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辊的第1辊轴的第1辊侧面以及大致垂直于第2辊的第2辊轴的第2辊侧面同时接触,且用具有保水性的弹性材料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构件由发泡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构件用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夹住,由该第1、第2保持构件夹住时的压紧,在该接触构件沿该第1、第2保持构件端部的位置上形成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保持构件端部和第2保持构件端部或其中任一端部上形成缺口部,在所述接触构件上形成与该缺口部相对应的凸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第1、第2保持构件在其端部相互错开状态夹住压紧所述接触构件,使该接触构件朝弯曲方向弯曲、形成该接触构件的弯曲方向与同该接触构件接触的所述第1辊侧面和第2辊侧面的回转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其内容纳有增湿液的增湿液容纳部,所述第1辊处于使其浸入容纳于所述增湿液容纳部内的增湿液中的状态,所述接触构件处于使其一部分浸入容纳于所述增湿液容纳部内增湿液中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第1辊和第2辊的回转的控制部以及检出容纳于增湿液容纳部内的增湿液、输出检测信号和检测器,所述控制部把从检测器输出检测信号作为所述第1辊与第2辊开始回转的条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印刷机增湿装置,其主要结构特点是由括板14压紧水源辊2、调量辊3的侧面2M、3M,此外,引导积存在辊向槽5内多余增湿液10返回到水槽4,由具有保水性弹性材料制成的括板14,以其内部吸收的增湿水10发挥润滑作用,此外,在括板14的沿托板27、28的边缘处形成凹槽,具有能防止增湿液供给过量、避免发生辊子及括板磨损、使其耐用性好、结构简单等优点。
文档编号B41F7/26GK1167680SQ97105
公开日1997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6日 优先权日1996年6月6日
发明者柴田信义, 池田直树 申请人:利要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