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55920阅读:来源:国知局
于使墨水流通的管81,该管81以连结墨水箱70与副箱55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是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四种,所以构成管聚集体80的管81也设置为四根。在这四根管81的内部相互独立地设置使墨水流通的内部流路(省略图示)。此夕卜,管81与流通路对应。
[0065]图4所示的节流阀机构90是压紧管聚集体80的多个管81而堵塞其内部流路的机构。通过这样堵塞使从墨水箱70朝向副箱55的墨水的流动停止,从而即使在搬运记录装置10的情况下使记录装置10倾斜等,也能够防止墨水溢出或逆流。该节流阀机构90设置于墨水箱70与堆积器60之间。该节流阀机构90具备旋钮91,该旋钮91与省略图示的凸轮连结。
[0066]图6是表示节流阀机构90的旋钮91的旋转位置的图,图6的(A)图表示内部流路为打开状态的旋钮91的位置,图6的(B)图表示内部流路为堵塞状态的旋钮91的位置。在图6的(A)图所示的旋钮91的旋转位置,管81打开,墨水能够在管81的内部流路流通。如果将旋钮91从该状态旋转90度而成为图6的(B)图所示的旋钮91的旋转位置,则构成管聚集体80的多个管81同时被压紧,墨水的流通被阻止。通过这样旋转旋钮91,能够使管81的内部流路堵塞或者打开。
[0067]罩开闭机构100
[0068]接下来,对罩开闭机构100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罩开闭机构100具备罩110,且是用于使该罩110相对于筐体20开闭的机构。如图2所示,罩110安装于将筐体20的外装面板21的前侧(Yl侧)和右侧(XI侧)的拐角部切去所形成的缺口部分21A。在上述罩110打开,而且维持将开闭部件40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经由注入口 73,从瓶B向墨水箱70补充墨水。另一方面,在不从瓶B向墨水箱70补充墨水的情况下,成为关闭罩I1的状态。
[0069]图7是放大表示记录装置10中罩110附近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罩110不包含于筐体20,但也可以将罩110包含于筐体20。
[0070]罩110在关闭该罩110而从上方观察的形状呈L字形状。为了形成这样的L字形状,罩110具有第一侧面部111和第二侧面部112,上述第一侧面部111和第二侧面部112的缘部彼此以正交的状态连续。另外,在关闭罩110的状态下,第一侧面部111以沿着主扫描方向(X方向)的方式延伸,第二侧面部112以沿着副扫描方向(Y方向)的方式延伸。
[0071]在罩110上设置有转动轴113。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转动轴113设置成:从第二侧面部112的后侧(Y2侧)的上下各自的缘部向上下方向突出。为了支承该转动轴113,在筐体20的对置部位设置未图示的轴孔,通过该轴孔将转动轴113支承为自如转动。
[0072]如图7所示,在罩110上设置有由透明部件114A所构成的识别窗114。识别窗114如图7所示设置于第一侧面部111,且由以下的方式构成。即,在第一侧面部111中的以非透明的树脂等为材质的除了识别窗114以外的部分(作为非透明部110A)设置矩形的孔部110B,在该孔部IlOB嵌入透明部件114A,构成识别窗114。然而,罩110也可以是利用非透明部IlOA与透明部件114A的双色成型等而形成的部件。
[0073]这样,罩110具备由透明部件114A构成的识别窗114,用户能够经由识别窗114来识别墨水箱70的墨水余量。
[0074]此外,罩110并不局限于如图1、图2以及图7所示的类型。作为其他类型的罩110,有图8?图12所示的部件。图8所示的类型的罩110是使识别窗114跨过第一侧面部111与第二侧面部112而设置的。S卩,孔部IlOB跨越第一侧面部111与第二侧面部112而连续地设置,通过在该连续的孔部IlOB上存在有透明部件114A,因而构成识别窗114。
[0075]对于图9所示的类型的罩110而言,整个罩110由透明部件114A形成。在该类型的罩110中,整个罩110作为识别窗114而发挥作用。
[0076]在图10所示的类型的罩110中,形成为在第一侧面部111的非透明部IlOA上设置有矩形的孔部110B,但在该孔部IlOB不存在透明部件114A的结构。
[0077]另外,在上述的图7?图10所示的类型的罩110中,也能够变更转动轴113的安装位置。图11是表示前倒类型的罩I1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图7?图10所示的罩110称为侧开类型的罩110并进行说明。
[0078]在图11所示的前倒类型的罩110中,省略图示的转动轴(与转动轴113相同的旋转轴)从第一侧面部111的下侧(Z2侧)的缘部向左右方向(X方向)突出地设置。为了支承上述转动轴,在筐体20的下方的对置部位设置有未图示的轴孔,通过该轴孔将转动轴支承为自如转动。
[0079]此外,在图11中,罩110具备图7所示的类型的识别窗114,但其他的图8?图10所示的类型的罩110当然也能够从侧倒类型向前倒类型变更。
[0080]另外,在上述的图7?图11所示的类型的罩110中,除了第一侧面部111与第二侦_部112以外,也能够采用具备图12所示的防尘侧面部116的结构。防尘侧面部116是在相对于筐体20关闭罩110时覆盖注入口 73的部分。因此,在关闭罩110的状态下,由于注入口 73被防尘侧面部116覆盖,所以即使在不进行墨水补充的补充时间以外,也能够防止灰尘、异物附着于注入口 73。该防尘侧面部116以相对于第一侧面部111和第二侧面部112正交的状态设置。此外,防尘侧面部116也可以设置成以与第一侧面部111的缘部以及第二侧面部112的缘部正交的状态连续。
[0081]此外,防尘侧面部116也可以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关闭罩110的情况下,无论是防尘侧面部116与注入口 73抵接还是不与注入口 73抵接,都可以设置于相比较图12所图示的情况更靠近于注入口 73的位置。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注入口 73在更靠近它的位置由防尘侧面部116覆盖,所以在不进行墨水补充的补充时间以外,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灰尘、异物附着于注入口 73。
[0082]另外,如图13所示,除了在罩110上设置识别窗,也可以在筐体20的外装面板21上设置识别窗117。图13是表示除了设置罩110的识别窗114之外还在外装面板21上设置有识别窗117的结构的图。识别窗117构成为:在外装面板21设置矩形的识别用孔21B,且在该识别用孔21B上嵌入透明部件117A。然而,识别窗117设置为比识别窗114的面积更小,且设置为上端的高度比识别窗114低、下端的高度比识别窗114高。
[0083]利用这样的识别窗117也能够识别墨水箱70中的墨水余量。然而,对于上述的小面积的识别窗117而言,具有从外观上要求具备大容量的墨水箱70这一点的功能,也可以不具备用于识别墨水的补充时期到来的功能。
[0084]关于对墨水箱70补充墨水的情况下的动作
[0085]以下对在上述结构的记录装置10中对墨水箱70补充墨水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6]首先,在补充墨水之前,如图2所示,打开开闭部件40,形成为支承部件41的钩部41A钩挂于孔部分20A的缘部的状态。因此,维持开闭部件40的打开的状态,通过像这样将开闭部件40打开,从而确保从瓶B经由注入口 73对墨水箱70补充墨水所必要的空间。
[0087]另外,打开开闭部件40后,再打开罩110。如果打开罩110,则该罩110的上端部分从墨水箱70远离。因此,在墨水补充时,形成为瓶B不与罩110干涉的状态。
[0088]如上述那样,在将开闭部件40与罩110打开以后,将瓶B的尖状的注液口插入墨水箱70的注入口 73。在该状态下,通过按压瓶B等,将墨水填充于墨水箱70的墨水储存室71。而且,如果填充了规定量,则将瓶B的注液口从注入口 73拔出,结束墨水的填充。
[0089]效果
[0090]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的记录装置10,墨水箱70配置于筐体20的内部,且被覆盖上方的开闭部件40所覆盖。因此,在没有进行对墨水箱70的墨水的补充时,成为将开闭部件40关闭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在注入口 73附近积存灰尘或者存在异物。另外,墨水箱70以位于筐体20的内部中的与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前侧、Yl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使开闭部件40向打开方向转动而进行墨水补充的情况下,开闭部件40中与注入口 73对置的部分能够较大地确保其打开角度,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的补充。
[0091]并且,下阶梯部70A设置于墨水箱70中的从转动轴离开的一侧(前侧、Yl侧),所以能够更大地确保开闭部件40中与下阶梯部70A对置的部分的打开角度。此外,下阶梯部70A存在于从开闭部件40 —侧的端面70A1离开的下侧(Z2侧)的位置。因此,注入口 73位于从开闭部件40离开的下侧(Z2侧)位置,在例如经由填充有墨水的瓶B补充墨水时,该瓶B难以与开闭部件40产生干涉。
[0092]此外,下阶梯部70A设置于墨水箱70中的排出口 23侧(或者面板装置30侧),所以容易进行墨水的补充。
[0093]另外,下阶梯部70A设置成与排出口 23侧(或者面板装置30侧)的筐体20缘部面对。因此,在经由注入口 73补充墨水时,能够从筐体20的缘部一侧放入取出瓶B等,此外瓶B等能够以比缘部侧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定位。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墨水的补充。
[00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阶梯部70A位于墨水箱70中的从转动轴离开的缘部一侧(前侧(Yl侧)的缘部一侧)。因此,在经由注入口 73补充墨水时,能够从前侧的缘部侧放入取出瓶B,此外瓶B能够以比前侧的缘部侧更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定位。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