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08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显示面板装置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装置包 括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紧密粘着在其前表面的功能薄板。
背景技术
作为自发光设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技术开发正以提供更 加生动的显示为目标,朝着屏幕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大型化方面的 重要课题是轻型化。
一般来说,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具有以强化玻璃为支撑 体的刚性板状滤波器。该板状滤波器配置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方,并 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分离。板状滤波器具有显示色的光学调节、防止外部 光的反射、屏蔽电磁波以及遮挡近红外线这些与显示动作相关的各种功 能,还具有保护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免受机械冲击的功能。
将板状滤波器配置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方有利于降低由于等离子 体显示面板的发热而导致的滤波层的升温。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与板状滤波
器之间存在的空气可以隔热。但另一方面,存在以下缺点在显示装置的 壳体内侧,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产生的热留在里面,从而导致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的温度上升。
一旦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变成高温,就很容易引起误放电。为了防止误 放电,就需要将所供功率的上限设定得较低,或是设置大功率的空气冷风 机等防热的对策。因为随着屏幕的增大从而发热量增加,所以必须进行相
应的防热对策。
此外,板状滤波器由于其自身的重量大,所以对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的大型化而言并不理想。为了谋求显示装置的轻型化,代替板状滤波器的 安装,应用了将以树脂薄膜为支撑体的薄滤波器直接粘贴在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的前表面上的构造。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343898号公报中记载 了由用于应对EMI的透明导电薄膜和粘合在其前侧的防反射薄膜构成的前 表面滤波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343898号公报。 若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粘贴滤波器,则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 板的发热而滤波器容易劣化。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被滤波器覆 盖,所以还存在妨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散热的问题。但是,在以往,在 具有紧密粘着了滤波器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的显示装置中,还没有 谋求针对滤波器以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双方的防热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谋求轻型化的同时使滤波器以及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不过度升温,从而实现滤波器寿命的延长和显示的稳定。另一目的是 防止装置的外表面过热,从而确保工作时与外表面温度有关的安全性。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具有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屏幕;功能薄板,具有至少对来自所述屏幕的射出 光进行光学滤波的功能,是粘附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上的、 厚度为2mm以下的薄板,其热传导率比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 的热传导率小,并且比外部空气的热传导率大;驱动电压输出电路,用于 将驱动电压脉冲串提供给屏幕,其中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使与灰度相应次 数的显示放电产生;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以使得显示 一个图像时的所述屏幕内的发光区域中每个单位面积的发光放电的消耗功 率被限制在设定值以下。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控制器具有基于显示数据检测显示率的装置,并根据所检测出的显示率改
变驱动电压脉冲串的频率,其中,所述显示率是应该起辉的单元数相对于 单元总数的比例。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在处 于4(TC以下的环境中的工作中,所述功能薄板的前表面的温度被保持在
7(TC以下,并且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的温度被保持在8(TC以 下。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功能薄板的每平方米的重量为从0.2kg到3kg的范围内的值。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构成
所述功能薄板中的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之间的抵接面的材料的热传导
率为从0.1W'nT1 'K"到0.4W'm" 'K"的范围内的值。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设定值为2500W/m2。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控制器在所述每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超过1500W/m4寸,在30分钟以内将 该每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收敛至1500W/m2。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功能薄板是正面部分和反面部分的层叠体,其中,所述正面部分含有吸收 特定波长带的光的色素,所述反面部分不含有所述色素,其中所述反面部 分的厚度为O.lmm以上。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反面部分比所述正面部分厚。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
反面部分是可视光透射率为80%以上的树脂层,由在8(TC的环境中暴露 500小时后透射率的变化在可视光波长的所有区域中都未满5%的树脂形 成。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显示装置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具有以下特征所
述反面部分是可视光透射率为80%以上的树脂层,由在60°C、湿度90% 的环境中暴露500小时后透射率的变化在可视光波长的所有区域中都未满
5%的树脂形成。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显示面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具有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屏幕;功能薄板,具有至少对来自所述屏幕 的射出光进行光学滤波的功能,并紧密粘着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 表面;驱动电路板,配置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其中,所 述驱动电路板具有驱动电压输出电路,用于将驱动电压脉冲串提供给屏 幕,其中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使与灰度相应次数的显示放电产生;和控制 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以使得显示一个图像时的所述屏幕内 的发光区域中每个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被限制在设定值以下。
本发明人发现功能薄板的厚度的选定对于确定热的性质很重要。图1 表示厚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概要。在功能薄板紧密粘着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前表面(以下称面板表面)的构造中,在如以往那样将板状滤波器配置在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并隔开一定空间的结构中,当面板表面在升温至 大约7(TC的条件下进行驱动时,如功能薄板足够厚,例如20mm以上,则 由于薄板自身的隔热性而使薄板表面几乎保持在环境温度。所谓薄板表面 就是功能薄板的前表面,即距离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接的背面最远的 面。若不改变发热条件而改变功能薄板的厚度,则随着其变薄而对外部的 隔热性(防热性)变弱,从而散热性变强,因此,面板表面温度降低。但 是,薄板表面温度比环境温度高。此处,本发明人的关注点是,若功能薄 板的厚度比预定值小,则薄板表面温度也开始下降。该预定值具体地说是 2mm 10mm左右的值,由薄板材料确定。从以上可知,在防止等离子体 显示面板及功能薄板的双方过热的方面,最好功能薄板的厚度选定为可以 获得薄板表面温度下降的散热效果的2mm以下。在这样的厚度制约下, 为了使薄板具有对于面板保护很重要的冲击吸收功能,最好是单层实现功 能的软质树脂层。
此外,本发明人还发现面板表面温度及薄板表面温度不是由供给等离 子体显示面板的功率的总量,而是几乎由屏幕内的发光区域中每单位面积 的消耗功率(将此称为局部功率密度)所确定的。即,通过将局部功率密 度限制为合适的上限值,可以防止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功能薄板双方过
热。
选定局部功率密度的上限值,使其满足以下要求。(1)在安全性 上,薄板表面温度必须是即使人触摸也不会感到热冲击的温度。具体地说
就是不超过7(TC。 (2)此外,为防止误放电,希望表面温度不要超过80 °C。 (3)即使环境温度是允许的动作温度范围的上限(例如40°C)也必 须满足(1)及(2)。
除了以上那样的功能薄板的厚度的选定及局部功率密度的限制,还要 通过功能薄板的层构造的设计来谋求光学功能的长寿。尽可能将包括易引 起热劣化的材料(例如用于波长选择的色素)的层配置得靠近前表面,由 此使其远离作为热源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此外,通过加厚位于易引起热 劣化的层的背面一侧的层,可以降低易引起热劣化的材料的升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十三方案,可以在谋求轻型化的同时使滤 波器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不过度升温,由此实现滤波器的长寿和显示的稳 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可以防止外表面过热,确保与工作时的外表 面温度相关的安全性。


图1是薄板厚度与表面温度的关系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面板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4是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一例的示意图5是显示装置的要部的构造的示意图6是前表面薄板的固定的概要的示意图7是前表面薄板的层构造的示意图8是电磁波屏蔽层的导体图案的模式示意图9是电磁波屏蔽层中的网格的间距的示意图IO是网格间距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前表面薄板的正面一侧部分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器面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13是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14是帧分割概念的示意图15是驱动电压波形的概要示意图16 (A)和图16 (B)是自动功率控制的概要示意图; 图17 (A)和图17 (B)是驱动电压脉冲串的示意图18是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二例的示意图19是显示面板装置的平面形状的概要示意图20是第二实施例的前表面薄板的层构造的示意图21是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三例的示意图22是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四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彩色显示设备而有用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是本发明最合适的应用
对象。以下说明将具有3电极面放电构造的单元的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 板用作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2表示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外观。显示装置100是平板型,且具有 对角32英寸的屏幕50。屏幕50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为0.72m,垂直方向 上的尺寸为0.40 m。确定显示装置100的平面尺寸的装饰罩101具有比屏 幕50大的开口,且显示面板装置1的前表面部分暴露。
图3表示显示面板装置的结构。显示面板装置1由作为构成屏幕的设 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和被直接粘贴在作为显示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2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薄板3构成。前表面薄板3是相当于本发明的功能薄 板的面状结构体。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是通过气体放电来发光的自发光型 设备,由前面板10和后面板20构成。前面板10及后面板20都是以厚度 为3mm左右的玻璃板为支撑体的结构要素。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结构并没有限制,所以此处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的内部构造的说明省略。
图4是图2中沿4-4箭头方向的剖面图,其表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 一例。图5是图4中用虚线围起来的部分的放大图,其表示显示装置的要 部的构造。图6表示前表面薄板的固定的概要。
如图4所示,在显示装置100中,在安装了装饰罩101的导电性外壳 102中配置有显示面板装置1。显示面板装置1通过导热胶带104而被安装 在铝制底板105上,并且底板105经由隔离物106、 107而被固定在导电性 外壳102上。在底板105的背面配置有驱动电路90。在图4中省略了电 源、图像信号处理电路以及音响电路。
前表面薄板3是由0.2 mm厚的正面部分3A和约1.0 mm厚的反面部 分3B重叠而成的柔性层叠体,其中,正面部分3A如后所述以树脂薄膜为 支撑体,反面部分3B由树脂层构成。特别是,作为多层结构的功能薄膜 的薄的正面部分3A具有良好的弯曲性。前表面薄板3的平面尺寸,严格 地说即正面部分3A的平面尺寸比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平面尺寸大,从 而正面部分3A的边缘部分位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外侧。反面部分3B 的平面尺寸比正面部分3A的平面尺寸小,且比屏幕的平面尺寸大。
导电性外壳102是被成型为具有四角形的背面和四个侧面及环形前表 面的箱体形状的金属板,是留有间隔地覆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侧面及 背面的导电体(参见图6)。从前方观看时,导电性外壳102的前表面的 内边缘位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外侧。
在显示装置100中,前表面薄板3沿着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大致平坦 地延展,并仅在其端部与导电性外壳102的前表面连接。在前表面薄板3 的前侧配置有环形的紧固部件103,从而以将前表面薄板3夹在紧固部件 103和导电性外壳102前表面之间的形式,将前表面薄板3的端部固定在 导电性外壳102上。其中,如图5所示,实际上是前表面薄板3中的正面 部分3A的端部被固定在导电性外壳102上。这里,正面部分3A具有起防 止光晕功能的电磁波屏蔽层320。电磁波屏蔽层320是正面部分3A中的背 面一侧的层。正面部分3A的平面尺寸与前表面薄板3的平面尺寸相等, 并比反面部分3B的平面尺寸大。因此,通过将前表面薄板3固定在导电
性外壳102上,可以将电磁波屏蔽层320和导电性外壳102电连接。该连 接位置是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分离的位置。
如图5所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和导电性外壳102经由前表面薄板 3中呈悬空支撑状态的部分3Aa而连接。由于前表面薄板3具有柔软性, 所以,即使因冲击或受热而引起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和导电性外壳102之 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也能够通过部分3Aa的变形来缓解施加到等离子 体显示面板2上的应力。还可降低对于前表面薄板3和导电性外壳102的 连接的影响。变形包括弯曲、收縮、膨胀以及扭曲。
作为前表面薄板3的端部的固定方法,以批量生产能力和轻型化的观 点来看,钉入塑料制的铆钉150的方法最佳。最好事先在前表面薄板3、 导电性外壳102以及紧固部件103上设置与铆钉150相匹配的孔3Ah、 102h、 103h。可使用冲孔机一并形成多个孔。虽然会在前表面薄板3的端 部产生与紧固部件103的厚度相当的凸起,但由此导致的显示装置100的 厚度的增加仅1 2mm左右。
图7表示前表面薄板的层构造。前表面薄板3是大致1.2 mm厚的层 叠体,该层叠体从前表面一侧依次层叠了 0.1 mm厚的光学薄膜层310、 0.1 mm厚的电磁波屏蔽层320、 1.0 mm厚的冲击吸收层351、以及几Pm 厚的粘合层352。光学薄膜层310和电磁波屏蔽层320构成正面部分3A, 这些层的平面尺寸均相等。前表面薄板3整体的可视光透射率以进行了能 见度校正后的值表示约为40%。冲击吸收层351和粘合层352构成反面部 分3B。前表面薄板3的重量约为500 g,与现有的32英寸屏幕用的板状滤 波器(大约为2.5kg)相比,前表面薄板3轻很多。
光学薄膜层310包括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薄膜311、 涂布在薄膜311的前面一侧的防反射膜312、以及形成在薄膜311的背面 一侧的色素层313。防反射膜312防止外部光的反射。但是也可以将防反 射膜312的功能从AR (防止反射)改为AG (防止散射)。防反射膜312 包括将薄板表面的耐伤性能提高到铅笔硬度4H的硬涂层。色素层313负 责有关彩色显示的红色(R)、绿色(G)以及青色(B)的可视光透射率 的调节和近红外线的屏蔽。色素层313在树脂中包括吸收波长850 nm 1100 nm附近的光的红外光吸收色素、吸收波长580 nm附近的光的氖光吸 收色素、以及用于调节可视光透射率的色素。光学薄膜层310的外部光反 射率以进行了能见度校正后的值表示为3%,可视光透射率以进行了能见 度校正后的值表示为55%。此外,红外线的透射率在波长区域内平均为10 %。
电磁波屏蔽层320包括PET制的薄膜321和10 Wn厚的导电层322, 所述导电层322是具有网格状部分的铜箔。在导电层322之中,与屏幕重 叠的区域的可视光透射率是80%。由于对导电层322的前面一侧表面进行 了黑化处理,所以通过光学薄膜层310观看电磁波屏蔽层320时,电磁波 屏蔽层320显得几乎漆黑。
光学薄膜层310的薄膜311及电磁波屏蔽层320的薄膜321具有在等 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玻璃板发生破碎的非常情况时防止玻璃飞散的功能。 为了获得该功能,最好使薄膜311及薄膜321合起来的厚度为50 toi以 上。在本例中,PET的厚度合计为150Wn以上。
冲击吸收层351由丙烯酸类的软质树脂构成,其可视光透射率是90 %。冲击吸收层351通过涂布树脂而形成。在进行涂布时,树脂进入导电 层322中的网格的缝隙中,从而使导电层322变得平坦。由此,可防止由 于导电层322的凹凸不平而发生的光散射。
由软质的树脂构成的冲击吸收层351有助于使前表面薄板3变薄。将 显示面板装置1放置在水平的硬地板上,进行了使约500 g的铁球朝向屏 幕的中心落下的试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即将破裂前的冲击力大约为 0.73 J。对没有前表面薄板3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 大约为0.13 J,对仅将光学薄膜层310粘贴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上的显 示面板装置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大约为0.15 J。也就是说,由前表面薄 板3带来的耐冲击性能的提高量大约为0.60 J,占其一大半的约0.58 J的 提高是由冲击吸收层351承担的。因此,1.0mm厚的冲击吸收层351具有 实用性。
此外,冲击吸收层351防止正面部分3A的塑性变形。在负责防止上 述飞散的PET层中,当施加由笔尖按压那样的局部的力,从而该部分折断
时,其变形看起来像白色的伤痕。若PET层的后面有冲击吸收层351,则 由于冲击吸收层351的弹性从而PET层难以折断。由于冲击吸收层351是 软质的,所以产生前表面薄板3整体厚度的起伏。但是,因为比较硬质的 正面部分3A缓和了该起伏,所以冲击吸收层351对前表面薄板3的表面 平坦性几乎没有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冲击吸收层351的树脂层的背面一侧表层部起粘 合层352的作用。冲击吸收层351比较牢固地粘着在与由PET和铜构成的 电磁波屏蔽层320上。与此相对,粘合层352与作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的前表面的玻璃面松弛地粘着。其粘着力为2 N / 25 mm左右。当欲剥下 前表面薄板3时,在正面部分3A和反面部分3B不被剥落的情况下,就可 以将前表面薄板3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正常剥落。所谓正常是指获得在 目视判断时没有产生剥离残余的、均匀的剥离面的情况。
图8模式地示出了电磁波屏蔽层的导体图案。电磁波屏蔽层的导电层 322是使重叠在屏幕50上的导电性网格322A和包围该网格的环形导电体 322B为一体的层。导电性网格322A的平面尺寸比屏幕50大。构成导电 体322B的上下左右的带的宽度为30 mm左右。前表面薄板的反面部分3B 被配置成其边缘在整个长度上与环形导电体322B重叠。由此,从前方观 察,反面部分3B的边缘被导电体322B遮住,因此,即使反面部分3B的 轮廓形状不规则,也不会有损于整齐的美观。在形成反面部分3B时,虽 然需要使导电体322B的边缘附近暴露出来,但并不需要很高的图案精 度。允许有10mm左右的误差。
此外,虽然在图8中导电性网格322A较粗大,但实际的网格间距与 屏幕50的单元间距相当,例如约为250Pm。可在不增加导电层322的制 造工时的情况下,在导电体322B上形成定位标记和铆钉孔。定位标记使 得将前表面薄板3粘贴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图9表示电磁波屏蔽层中的网格间距。导电性网格322A的格子是正 方形图案,且网格的网目的排列方向相对于屏幕50中的单元51的排列方 向倾斜。本例的倾斜角度是55° 。屏幕50由以正交排列形式排列的多个 单元51构成,并且垂直方向的单元间距Pv约为390tai,水平方向的单元 间距Ph约为280Pm。与此相对,导电性网格322A的网格间距Pm为 250Pm。此处,网格的对角格子交点之间的长度Dm约为350Pm,比屏幕 50中的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各单元间距中的较长一方的单元间距Pv 短。根据该间距的大小关系和排列方向的倾斜,可以得到所有单元51与 网格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即,在所有单元51的前方配置遮光体,从而 可以在整个屏幕50上得到大致均匀的防光晕效果。
图IO表示网格间距的其他例子。在图10中,导电性网格322A的对 角格子交点间的长度Dm'与屏幕50中垂直方向的单元间距Pv相等。此 时也是所有的单元51与网格的一部分重叠。为了各单元与网格的重叠更 加均等,最好减小网格间距。但是,若考虑到强度及导电性,则最好网格 线的宽为lOtoi以上,在其制约下,需要注意若减小网格间距则可视光透 射率过小的问题。
图11表示前表面薄板的正面部分的制造方法。在制造正面部分时, 使用了作为多层薄膜制造方法的巻带式(roll to roll)方法。事先将具有光 学薄膜均匀连续的结构的薄膜310R和具有多个电磁波屏蔽层的图案连成 一串的结构的薄膜320R制成巻状。从它们各自所巻成的辊中引出薄膜 310R和薄膜320R并使之重合。并将由此而得的具有多个前表面薄板连成 一串的结构的多层薄膜3AR巻到辊上。这里,虽然薄膜320R具有包括网 格的特定图案,但由于薄膜310R在平面视觉上是均匀的,所以在薄膜 310R和薄膜320R之间不需要进行图案的定位。g卩,在正面部分3A的结 构中将不均匀的层限定在一个以下是应用巻带式的必要条件。若使薄膜 310R和薄膜320R的宽度W相同,则可在进行巻带式中的重合时实质上省 略宽度方向上的定位。薄膜之间的些许宽度差异及宽度方向上的些许位置 偏移是可以允许的。
图12表示显示面板装置的制造方法。从巻有上述多层薄膜3AR的辊 引出多层薄膜3AR,并将作为反面部分的树脂3B'涂布到多层薄膜3AR 上。用切割机550切断所述多层薄膜3AR,并将所得的前表面薄板3粘贴 到置于平台500上的已检验过的面板模块上。这里所称的面板模块是安装 到底板105上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通过将面板模块的等离子体显示面
板2和前表面薄板3A构成为一体来完成显示面板装置1 。作为其他的制造 方法,还有在涂布树脂3B'之后,将多层薄膜3AR前后翻转并粘贴在面 板模块上,然后切断的方法。
由于前表面薄板3的正面部分3A通过对多层薄膜3AR的切断而形 成,所以在构成正面部分3A的光学薄膜层310和电磁波屏蔽层320A之 间,它们的长度和宽度中至少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当以模切方式对多层 薄膜3AR进行切断时,不仅长度完全相同,宽度也完全相同。
在完成显示面板装置1之后,即使发现前表面薄板3和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2之间混入了异物,也能够重新粘贴前表面薄板3,因此显示面板装 置1的制造成品率高。通过采用显示面板装置1的构造,与以往将普通的 板状滤波器固定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前方的情况相比,可降低20%以上 的价格。
关于以上的装置结构,存在将导电性外壳102分割成前侧和后侧,并 将前侧部分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到底板105上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可 以将前表面薄板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以及驱动电路基板作为面板模块 的要素,从而在相同概念之下进行最优设计,进而可谋求面板模块的廉价 化。
以下,详细叙述显示器装置100中的防热的对策。
前表面薄板3使得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向大气的散热良好。这是因 为在热传导率的比较中,前表面薄板3具有构成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玻 璃与空气之间的热传导性。前表面薄板3的热传导性可以看成与占体积一 大半的树脂材料的热传导性相同。冲击吸收层251的丙烯酸类树脂及作为 多层功能薄膜的基材的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常温(25°C =298.73K)下的热传导率分别约为0.27W m—1 K—1和0.23W m" K"。 与此相对,玻璃的热传导率约为lW'm—^K—、而空气的热传导率约为 0.03W*m" ,IC1。通过在玻璃和空气之间加入前表面薄板3,从而虽然界 面增加,但在界面上产生的界面热阻抗减小,从而综合来说对等离子体显 示面板2的散热作用得到提高。
此处,前表面薄板3的色素层313滤波器所包含的色素一旦受热到80
"C以上,就急剧劣化。冲击吸收层351需要比色素更好的耐热性。具体地 说,在经过500个小时都保持8(TC的耐热试验中,希望在可视光波长的整 个区域中可视光透射率的变化在5%以下。在实施例1中,作为冲击吸收 层351的材料,选择了在上述耐热试验中所引起的变化小于1%的丙烯酸 类树脂。其他透明树脂(PET或平面化树脂)具有9(TC以上的耐热性。此 外,在标准的环境温度的上限以下,即4(TC以下,也需要考虑在更高的温 度下的使用。具体地说,在经过500个小时放置于温度80°C、湿度90%的 环境中的耐久试验中,希望可视光波长的整个区域中可视光透射率的变化 为5%以下。在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吸收层351的丙烯酸类树脂中,上述耐 久试验中的变化小于1%。
通过组合所述前表面薄板3的散热作用与以下的驱动控制,可以防止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以及前表面薄板3的过度升温。
图13表示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显示装置100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 板2以及驱动电路90。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中,构成用于产生显示放电 的电极对的显示电极X和显示电极Y互相平行配置,并排列地址电极A, 使其与这些显示电极X、 Y交叉。显示电极X、 Y是行电极,地址电极A 是列电极。驱动电路90具有控制器71、数据转换电路72、电源电路73、 显示率检测电路720、 X驱动器75、 Y驱动器76以及A驱动器77。 X驱 动器75以及Y驱动器76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电压输出电路。
将表示R、 G、 B的三色辉度等级的帧数据Df与各种同步信号一并从 TV调谐器、计算机等外部装置输入给驱动电路90。帧数据Df被临时存储 在数据转换电路72中的帧存储器中。数据转换电路72将帧数据Df转换 成用于灰度显示的子帧数据Dsf,并送给A驱动器77。子帧数据Dsf是每 一单元1比特的显示数据的集合,其各比特的值表示相应的一个子帧数据 中的单元是否发光,严密地讲即是否地址放电。A驱动器77根据子帧数据 Dsf向地址电极A施加地址脉冲,其中所述地址电极A通过应该引起地址 放电的单元。所谓向电极施加脉冲,是意味着将电极暂时偏置为预定的电 压。控制器71控制脉冲施加以及子帧数据Dsf的转送。电源电路73向各 驱动器提供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驱动所必需的功率。
控制器71所具有的显示率检测电路720通过对表示子帧数据Dsf中的 应该起辉的单元的比特进行计数,从而按每个子帧检测出"显示率"。显 示率是二进制图像的子帧中的应该起辉的单元数m对单元总数M的比例 (例如若使用百分率,则起辉率-m/MX100)。控制器71根据显示率检 测电路720检测出的显示率,进行与显示放电相关的持续脉冲(sustain pulse)的施加次数的增减的变化,即进行驱动电压脉冲串的频率的变化。 此时参照预先存储在内置存储器710中的显示率与波形的对应关系。
对显示装置100中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进行驱动的顺序如下。在通 过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进行的显示中,为了通过二进制的起辉控制来进行 彩色再现,如图14所示,将作为输入图像的时间序列的帧Fk.2、 Fw、 Fk、 Fk+1 (以下,省略表示输入顺序的下标)分割为预定数目N的子帧 SF,、 SF2、 SF3、 SF4、…SF^、 SFN (以下,省略表示显示顺序的下 标)。即,将各帧F置换成N个子帧SF的集合。给这些子帧SF依次加
W2、 W3、 W4、…W^、 Wn的輝度的枚。这些权W卜W2、 W3、 W4、…W^、 Ww规定各子帧SF的显示放电的次数。在图14中,子帧排 列以权的顺序进行,但是其他顺序也可以。配合这样的帧结构,将作为帧 转送周期的帧期间Tf分割成N个子帧期间Tsf,并给各子帧SF分配一个 子帧期间Tsf。而且,将子帧期间Tsf分成用于壁电荷初始化的复位期间 TR、用于寻址的地址期间TA、以及用于维持起辉的持续期间TS。复位期 间TR及地址期间TA的长度与权无关是恒定的,相反,持续期间TS则是 权越大,长度越长。因此,子帧期间Tsf的长度也是其对应的子帧SF的权 越大,长度越长。在N个子帧SF中,具有相同的复位期间TR、地址期间 TA、持续期间TS的顺序。按每个子帧进行壁电荷的初始化、寻址以及持 续起辉。
图15是驱动电压波形的简图。在图中,显示电极Y的参照标号的下 标(1, n)表示对应的行的排列顺序。图示的波形是一个例子,可以对振 幅、极性、时序进行各种改变。脉冲基准电位并不限于接地电位,-Vs/2 的偏移电位也可以。
在各子帧的复位期间TR中,例如对所有的显示电极X按顺序施加负
极性及正极性的斜坡波形脉冲,并对所有的显示电极Y按顺序施加正极性 及负极性的斜坡波形脉冲,以使得对所有的单元的显示电极间施加逐渐增 大的电压。这些斜坡波形脉冲的振幅以能够产生微小放电的足够小的变化 率逐渐增大。将叠加了施加给显示电极X、 Y的脉冲的振幅的合成电压施 加给单元。通过第一次施加逐渐增大的电压而产生的微小放电,无论前一 子帧中是起辉还是不起辉,都使所有的单元产生同一极性的适当的壁电 压。通过第二次施加逐渐增大的电压而产生的微小放电,将壁电压调节为 相当于放电开始电压与施加电压的振幅的差的值。
在地址期间TA中,只在应该起辉的单元中,形成维持起辉所必需的 壁电荷。在将所有的显示电极X及所有的显示电极Y偏置为预定电位的状 态下,在每个行选择期间(一行的扫描时间)向与选择行对应的一个显示 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Py。在该行选择的同时,仅向与应该产生地址放电 的选择单元对应的地址电极A施加地址脉冲Pa。 g卩,基于选择行的子帧 数据Dsf对地址电极A的电位进行二进制控制。在选择单元中,在显示电 极Y和地址电极A之间产生放电,并且以此为触发在显示电极间产生面放 电。这一连串的放电是地址放电。
然后,在持续期间TS中,向显示电极Y和显示电极X交替施加具有 大约150 180伏特的振幅Vs的矩形波形的持续脉冲Ps。由此,在显示电 极X和显示电极Y的电极之间交替施加极性互换的驱动电压脉冲串。通过 施加持续脉冲Ps,在残存预定的壁电荷的单元中产生面放电形式的显示放 电。持续脉冲Ps的施加次数如上所述与子帧的权对应。
在以上的驱动顺序中,与本发明有很大关系的是持续期间TS中的起 辉持续。加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发热量的大部分是由显示放电产生 的。显示放电所导致的发热比电极上的功率损失所导致的发热大得多。
图16表示自动功率控制的概要。自动功率控制(Auto Power Control: APC)是如下技术利用在屏幕整体明亮的显示中,即使各个单 元的发光量很少也不会引人注目,从而实现尽可能明亮易看的显示且谋求 节省功率。通过自动功率控制可以进行控制使得消耗功率不超过允许的限 度。当显示率比恒定值(例如14%)小时,实际上不进行自动功率控制,
一帧的显示中的持续脉冲的数量是由帧周期所确定的时间内的可施加的最 大数量。即,持续周期是最大值fmax。此时,向显示电极X及显示电极Y
施加图17 (A)所示的驱动电压脉冲串TPsmax。每一单元的消耗功率此时 最大。当显示率比上述恒定值小时,显示率越大,消耗功率也越大。当显 示率为上述恒定值时,消耗功率为允许范围的上限值Pmax。若显示率超过 上述恒定值,则控制器71的自动功率控制功能进行工作,从而随着显示 率的增大而减少持续频率。此时,向显示电极X及显示电极Y施加图17 (B)所示的频率比驱动电压脉冲串TPs皿小的驱动电压脉冲串TP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如上所述具有对角32英寸的屏幕50,屏幕50的 面积为0.288m2 (0.72mX0.40m)。对于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自动功 率控制将消耗功率限制在150W内。此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玻璃表 面(面板表面)的局部温度依赖于为了在显著部位产生显示放电而投入的 功率的密度,即上述的"局部功率密度"。局部功率密度在自动功率控制 功能刚开始工作的显示率下最高,在显示那样的显示率的帧时,屏幕中的 发光区域的脉冲表面温度上升最显著。但是,当由产生显示放电的单元构 成的发光图案分散时,由于平面方向的热扩散而温度稍有下降。如果是大 约10cm见方以上的发光图案,则面板表面温度几乎以最高的变化率上 升。
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率为14%时自动功率控制功能开始工作。由于 在所有单元都发光的全白显示中,显示率为100%,所以显示率为14%时 的发光区域的面积约为0.04032m2 (=0.288X0.14)。电源电路73提供的 功率是150W,但是由于驱动电路及电极中的损失,投入应该发光的单元 组中的功率的总和约为95W。此时,局部功率密度约为2356W/m2,显示 的辉度约为350cd/m2。若在该状态下持续显示率为14%的显示,则面板表 面的局部温度过度升高。因此,控制器71经过5分钟使局部功率密度下 降到被设为定常最大值的1500W/m2。具体而言,降低持续频率,以使得 投入功率从95W下降到大约60W。当局部功率密度为1500W/m"时,显示 的辉度约为220cd/m2。若在该状态下持续显示率为14%的显示,则局部温 度的上升将在2小时左右达到饱和。此外,在自动功率控制功能进行工作的显示率为22%的白色区块显示 时,局部功率密度也达到定常最大值。关于此时最终到达的温度,由于发 光区域的面积足够大,所以此时最终到达温度也与显示率为14%时一样,
差在rc以内。
在实施了以上防热对策的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从温度上升 的程度来看最严重的显示率为14%的白色区块显示中,薄板表面温度在室 温25i:的条件下,上升到53X:达到定常状态。在典型情况下的允许环境 温度的上限4(TC的情况下,薄板表面温度上升到64匸。由于前表面薄板3 并不处于过热状态,所以即使在1000小时的连续显示后的检查中,也不 能完全确认滤波器的光学特性的劣化。由于前表面薄板3的放热性被良好 地设计,所以面板表面温度与薄板表面温度的差几乎在l(TC以内。也就 是,即使在室温4(TC的情况下,面板表面的最高温度也才为75°C。由于 这比8(TC低,所以几乎不会引起误放电。 (第二实施例)
图18示出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显示装置200的基本结 构除了屏幕尺寸之外,其余与上述显示装置100相同。在图18和以下的 图中,标有与图4相同的参照标号的构成部件是与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 成部件。
显示装置200具有对角42英寸的屏幕。屏幕的水平方向的尺寸为 0.92m,垂直方向的尺寸为0.52m。作为显示装置200中的屏幕模块的显示 面板装置5包括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和前表面薄板6。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4包括前面板11和背面板12,前表面薄板6由正面部分6A和反面部分 6B构成。
在显示装置200中,正面部分6A的平面尺寸大于上述的例子,并且 正面部分6A的边缘的四个边向背面一侧大致弯成直角,从而正面部分6A 的端部被固定在导电性外壳202上。固定的方式是将正面部分6A夹在导 电性外壳202的侧面和环形紧固部件203之间。其固定位置位于与等离子 体显示面板4的前表面相对的后方,且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分离。在固 定位置上,正面部分6A的电磁波屏蔽层和导电性外壳202相连,从而两
者导电连接。
通过弯曲正面部分6A,与没有弯曲的时候相比,能够使上述固定位 置更靠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从而可减小导电性外壳202的平面尺寸。 此外,由于固定位置与没有弯曲正面部分6A的时候相比要靠后,所以可 减小导电性外壳202的厚度(侧面尺寸)。导电性外壳202的小型化有益 于减轻显示装置200的重量。
此外,当制造显示面板装置5的工广(设备制造厂)和将显示面板装 置5装入外壳内,从而完成显示装置200的工厂(组装厂)不同时,需要 在运输显示面板装置5的时候防止正面部分6A的边缘受损。例如,当将 显示面板装置5以安装在铝制的底板205上的状态进行运输时,可通过将 正面部分6A的端部经由绝缘材料固定在底板205来使包装尺寸小型化。
图19示出了显示面板装置的平面形状的概要。在显示面板装置5的 前表面薄板6中,在正面部分6A的四角形成有易使正面部分6A折弯的切 口 61。此外,沿着正面部分6A的边缘形成有用于固定正面部分6A的多 个孔6Ah。
图20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前表面薄板的层构造。前表面薄板6的层构 造除了反面部分的厚度之外,其余与上述表面薄面3相同。前表面薄板6 是约0.7mm厚的层叠体,其从前表面一侧依次层叠了 O.lmm厚的光学薄 膜层610、 O.lmm厚的电磁波屏蔽层620、 0.5mm厚的冲击吸收层651以 及几Pm厚的粘合层652。光学薄膜层610以及电磁波屏蔽层620构成正面 部分6A,在这些层中,平面尺寸是相同的。冲击吸收层651及粘合层652 构成反面部分6B。前表面薄板6的整体的可视光透射率以进行了能见度校 正后的值表示约为40%。前表面薄板6的重量约为500g,与以往的同尺寸 的板状滤波器(约4.2kg)相比轻得多。
光学薄膜层610包括PET制的薄膜611、涂在薄膜611的前面一侧的 防反射膜612、以及形成在薄膜611的背面一侧的色素层613。防反射膜 612包括将薄板表面的耐伤性能提高到铅笔硬度4H的硬涂层。色素层613 负责有关彩色显示的红色(R)、绿色(G)以及青色(B)的可视光透射 率的调节和近红外线的屏蔽。光学薄膜层610的外部光反射率以进行了能
见度校正后的值表示为3%,可视光透射率以进行了能见度校正后的值表 示为55%。此外,红外线的透射率在波长区域内平均为10%。
电磁波屏蔽层620包括PET制的薄膜621和10 Pm厚的导电层622, 所述导电层622是具有网格状部分的铜箔。在导电层622之中,与屏幕重 叠的区域的可视光透射率是80%。
冲击吸收层651由丙烯酸类的软质树脂构成,其可视光透射率是90 %。冲击吸收层651通过涂布树脂而形成。在进行涂布时,树脂进入导电 层622中的网格的缝隙中,从而使导电层622变得平坦。由此,可防止由 于导电层622的凹凸不平而发生的光散射。
为了确认冲击吸收层651的功能,将显示面板装置5放置在水平硬地 板上,进行了使约500 g的铁球朝向屏幕的中心落下的试验。等离子体显 示面板4即将破裂前的冲击力大约为0.40 J。对没有前表面薄板3的等离 子体显示面板2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大约为0.13 J,对仅将光学薄膜层 610粘贴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上的显示面板装置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 大约为0.15 J。也就是说,由前表面薄板3带来的耐冲击性能的提高量大 约为0.26J,占其一大半的约0.24 J的提高是由冲击吸收层351承担的。因 此,0.5mm厚的冲击吸收层651具有实用性。 (第三实施例)
图21示出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三实施例。显示装置300的结构与 上述显示装置200大致相同。
显示装置300的特点是装饰罩301前表面的内边缘靠近屏幕区域,并 在装饰罩301和前表面薄板6之间配置了吸音材料351、 352。通过事先在 装饰罩301上粘合吸音材料351、 352,并将装饰罩301罩在显示面板装置 5上,从而将吸音材料351、 352压在前表面薄板6上。由于吸音材料 351、 352是柔软的海绵,所以不会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施加过大的力。 由于由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的振动引起的听得见的声音噪声(称为异常噪 声)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的周边部分很大,所以通过配置吸音材料 351、 352,可大幅减少噪声。在以往的将板状滤波器配置在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的前方的构造中,虽然异常噪声被板状滤波器屏蔽,但存在被板状滤
波器反射后从背面转向前方的声音的传播。与此相对,由于在显示装置
300中异常噪声几乎被完全吸收,所以可获得安静的显示环境。由于等离 子体显示面板4所发出的声音沿着粘贴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4上的反面部 分6B传播,所以最好与反面部分6B重叠地配置吸音材料351、 352。 (第四实施例)
图22示出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第四实施例。显示装置400的结构与 上述显示装置300大致相同。显示装置400的特征是导电性壳体402包括 作为其前部分的框架形状的结构体402A和作为其后部分的箱体形状的结 构体402B。结构体402A通过绝缘隔离物403、 404而被固定在底板105 上,前表面薄板6的边缘部分通过紧固部件203被固定在所述结构体402A 上。在由显示面板装置5、底板105以及结构体402A—体而成的面板模块 上安装了结构体402B和装饰罩301。在安装结构体402B的时候使用连接 部件405、 406,以使结构体402A和结构体402B可靠地导电连接。
在第四实施例中,能够在相同概念之下对面板模块的构成要素进行最 优设计,从而可谋求面板模块的廉价化。此外,在设备制造厂和组装厂来 完成显示装置400的制造方式中,既可以将包括电源的电气电路的整体或 者一部分并入面板模块中,也可以由组装厂将电气电路的整体或者一部分 与装饰罩301 —并安装到面板模块上。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与不粘贴前表面薄板3、 6时相比,可以降低光晕。具体地说,使约 10cm见方的白色图案以350cd/m2的辉度显示,并且将从白色图案的端部 开始到显现出lcd/m2以上的辉度的发光的区域的端部为止的长度作为光晕 扩大的指标来进行测定。通过粘贴前表面薄板3、 6,光晕降低到0.7倍。 此外,当将以往的板状滤波器配置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方并与面板前 表面分开lcm时,与不配置板状滤波器的时候相比,光晕增大到2.5倍。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在电磁波屏蔽层320的导电层322中,由于使光透过的导电性网格 322A和将其包围的环形导电体322B形成为一体,所以与在编织导体纤维 而成的网格的周围粘贴导电性胶带的结构相比,可降低显示面板装置1、 5
的价格。
将光学薄膜层310、 610中用于透射率控制的色素的含有量减少份量 为由电磁波屏蔽层320、 620实现的可视光透射率的减少的量,从而可以 使光学薄膜层310、 610的随时间的变化难以产生。根据使前表面薄板3、 6保持在单体8(TC以上的加速试验,则可以获得充分的光学特性的时间为 20000小时以上。
由于反面部分3B、 6B比正面部分3A、 6A厚得多,所以缓和了正面 部分3A、 6A的内部的温度的偏移。因此,正面部分3A、 6A所包含的色 素的热劣化程度均等。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由于前表面薄板3、 6中的正面部分3A、 6A的边缘相对于反面部分 3B、 6B突出1 cm以上,所以可将该突出部分用作剥离时的夹持端头。 即,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剥下前表面薄板3、 6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 无需在剥离操作的机械化上花费太多的费用。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由于前表面一侧是硬质的、背面一侧是软质的前表面薄板3、 6紧密 粘着地配置在显示面上,所以,可以谋求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的机 械保护、防止薄板自身的损伤以及由前表面的平坦化而带来的显示质量的 提高。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由于兼作粘合层352、 652的冲击吸收层351、 651是软质的,并具有 O.lmm以上的足够的厚度,所以难以产生由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的面 板表面所存在的微小异物所导致的前表面薄板3、 6的凸起。通过在普通 的干净的充气房内(大气压下)粘贴,从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与前 表面薄板3、 6足够稳定地紧密粘着在一起。即使是在显示装置的使用中 最严峻的环境的相当于高度2000m的低压下、温度4(TC的情况下,使等 离子体显示面板2、 4进行工作,从而前表面薄板3、 6的薄板表面为64 °C,面板表面为67。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与前表面薄板3、 6的界面 也不会产生气泡或发生剥离。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
例,通过将前表面薄板3、 6直接粘贴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上,可以 实现重量轻且安全的显示装置。可以将薄板表面的最高温度降低到低于人 触摸时能接受的热冲击的下限温度7(TC。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与 前表面薄板3、 6的热传导良好,所以,即使薄板表面触碰火苗也不会延 伸燃烧。显示装置100、 200、 300、 400的阻燃性也很好。具体地说,若 使薄板表面垂直接触燃气火焰的火苗30秒,虽然不起火苗开始燃烧,但 是延伸燃烧约20mm就会收敛。当反面部分3B、 6B的厚度为1.2mm时, 同等条件下根本不会引起燃烧。
对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还有下面的变形。
也可以将投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中的功率的局部功率密度超过 定常最大值是所允许的时间上限从5分钟延长到30分钟。在延长后,面 板表面的温度几乎没有超过作为规范而设定的最高温度。只是,由于存在 在使同一图案连续显示的特殊情况下,面板表面温度会超过最高温度的问 题,所以,最好将上述上限设定为短时间。此处,可以根据面板表面的散 热速度和屏幕中的功率密度,通过计算来预测屏幕的温度分布。如果将这 样的预测程序装入控制器中,从而对超过功率密度的定常最大值时的超出 量和超出时间进行控制,则通常可以在前表面薄板3、 6不超过规范的上 限温度的范围内以最大辉度进行显示。
如果构成前表面薄板3、 6的主要材料是热传导率在室温下为 0.1W m-1 K-1以上且0.4W m—1 K1以下的材料,则关于温度控制,可 以获得与使用了 PET及丙烯酸类树脂的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作为具有透光性和导电性的电磁波屏蔽层320、 620,可通过装入多层 银薄膜来代替网孔。由于多层银薄膜具有红外线屏蔽功能,所以在形成光 学薄膜层310、 610时不需要红外线吸收色素。关于色素层313、 613,可 采用由包含不同色素的多个层构成的多层结构,以代替单层结构。其中, 为了减轻热的影响,包含色素的层的配置位置最好比靠近热源的反面部分 更靠近正面部分。
适当地设计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红色荧光体(例如(Y、 Gd、 Eu)
PV04)和放电气体(Xe分压为20Torr以上的、例如气体压力为500Torr 且Xe为5X以上的Ne—Xe气体)以降低橙色的发光量,这是很有用的。 如果不需要具有有选择地吸收橙色光的吸收波长带的色素的光学滤波器, 则可提高耐热性,并进一步实现前表面薄板3的廉价化。
可使前表面薄板3、 6的最背面为具有自吸附作用的吸附面。例如, 在形成冲击吸收层351、 651之后,在冲击吸收层351、 651的表面形成由 硅材料形成的膜。由此,前表面薄板3、 6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之间的 剥离和粘贴无论重复多少次都可以。这可以降低制造显示面板装置时的损 失,并且还有利于安装到显示装置之后的阶段中的维修。这是由于受伤时 能够简单地更换前表面薄板。也可以考虑仅将防反射层312、 612作为自 吸附的薄板吸附在前表面薄板3、 6的剩余的部分。此时,可以在与将前 表面薄板3、 6的剩余部分粘贴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 4上的工序不同的 工序粘贴防反射层312、 612,也可以与电磁波屏蔽层320、 620的大小不 同。关于吸附强度,最好是仅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的拉力就可以剥离,吸附 力最好是4N/25mm以下(当剥离速度为50 mm/分的时候)。
使用与冲击吸收层351。 651的材料类似的丙烯酸薄膜来代替硅材料 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根据需要,在粘贴前表面薄板3、 6的时候,事先进行以水或 者空气的喷射为代表的洗净处理,并且在重新使用剥离后的前表面薄板时 也对其吸附面进行洗净处理。
也可以将前表面薄板3、 6的反面部分3B、 6B的粘合层352、 652作 为与冲击吸收层351、 651不同材质的层。此时,为了不受等离子体显示 面板2、 4的表面的扭曲影响而使前表面薄板3、 6的紧密粘着性良好,最 好使粘合层352、 652的厚度为100Pm以上。
在以上的说明中例示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但构成屏幕的设备并不限 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包括EL (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 FED (Field Emission Display,场致发射显示器)、液晶在内的其他的显示 面板构成屏幕的装置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有益于提高具有大型屏幕且重量轻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以及 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屏幕;功能薄板,具有至少对来自所述屏幕的射出光进行光学滤波的功能,是粘附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上的、厚度为2mm以下的薄板,其热传导率比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的热传导率小,并且比外部空气的热传导率大;驱动电压输出电路,用于将驱动电压脉冲串提供给屏幕,其中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使与灰度相应次数的显示放电产生;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以使得显示一个图像时的所述屏幕内的发光区域中每个单位面积的发光放电的消耗功率被限制在设定值以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具有基于显示数据检测显示率的装置,并根据所检测出的 显示率改变驱动电压脉冲串的频率,其中,所述显示率是应该起辉的单元 数相对于单元总数的比例。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处于4(TC以下的环境中的工作中,所述功能薄板的前表面的温度被 保持在70。C以下,并且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的温度被保持在 8(TC以下。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功能薄板的每平方米的重量为从0.2kg到3kg的范围内的值。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构成所述功能薄板中的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之间的抵接面的材料 的热传导率为从0.1 W m" K"到0.4W m—1 K"的范围内的值。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值为2500W/m2。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每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超过1500W/m4寸,在30分 钟以内将该每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收敛至1500W/m2。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功能薄板是正面部分和反面部分的层叠体,其中,所述正面部分 含有吸收特定波长带的光的色素,所述反面部分不含有所述色素, 其中所述反面部分的厚度为O.lmm以上。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面部分比所述正面部分厚。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面部分是可视光透射率为80%以上的树脂层,由在8(TC的环境 中暴露500小时后透射率的变化在可视光波长的所有区域中都未满5%的 树脂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面部分是可视光透射率为80%以上的树脂层,由在6(TC、湿度 90%的环境中暴露500小时后透射率的变化在可视光波长的所有区域中都 未满5%的树脂形成。
12. —种显示面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屏幕;功能薄板,具有至少对来自所述屏幕的射出光进行光学滤波的功能, 并紧密粘着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驱动电路板,配置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 其中,所述驱动电路板具有驱动电压输出电路,用于将驱动电压脉 冲串提供给屏幕,其中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使与灰度相应次数的显示放电 产生;和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压脉冲串,以使得显示一个图像时的所述屏幕内的发光区域中每个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被限制在设定值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装置,用于在谋求轻型化的同时不使滤波器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过度升温,由此实现滤波器的长寿和显示的稳定。本发明选定紧密粘着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上的功能薄板的构造,以使得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与外部空气之间的散热性比隔热性好;并且将控制驱动电压脉冲串的控制器装入显示装置中,以使得显示一个图像时的屏幕内的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单位面积的消耗功率限制在设定值以下。
文档编号G09G3/291GK101354862SQ20081013494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9日
发明者並木文博, 堀伸行, 大沢敦夫, 川浪义実 申请人: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