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860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指一种适用于背光模块的胶框。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A及图1B,分别为现有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与现 有的背光模块于组立完毕后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现有的背光模块1 包括 一背板ll; 二侧框12;以及一胶框13。其中,背板ll具有一底板 111及自底板111的边缘延伸而出的二侧板112。此外,多个发光单元14 设置于背板ll上,且一光学膜片15设置于这些发光单元14上,以调制 通过的光线的特性。
在组立现有的背光模块1时,是先将多个发光单元14放置于背板11 的底板lll上,再将二侧框12放置于背板11的底板lll,以固定多个发 光单元14于底板111上的位置。接着,将胶框13被放置于二侧框12的 上,最后放置一光学膜片15,使得一光学膜片15的周缘与胶框13相接触。 如此,便得到如图1B所示的背光模块。
从图1B可看出,由于现有的背光模块1的胶框13是被放置于二侧框 12之上,且现有的背光模块1的背板11的二侧板112并未设置任何固定 单元,如扣爪或卡勾,以固定胶框13的位置并限制胶框13的外型变化。 所以,当现有的背光模块1受到外力作用时,胶框13不仅会因外力的作 用而改变位置,由软质的塑料材料构成的胶框13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进而造成一光学膜片15自胶框13脱落。此外,如前所述,由于现有 的背光模块1的背板11及二侧板112并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所以在组
立现有的背光模块1时,需要仔细且缓慢地将胶框13放置于二侧框12的
上的特定位置,否则容易造成现有的背光模块1发生如孔位错位、压迫性 漏光及目视品位不良等问题。也就是说,现有的背光模块1不仅在组立时
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当其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胶框13也容易产生位移 及形变,造成现有的背光模块l的良率无法提升,其产品可靠度也无法达 到客户的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可使其胶框于背光模块组立时能迅速地被放置于定 位、使其胶框不易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并縮短其整体组立所需的时间的 背光模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使其胶框于背光模块 组立时能迅速地被放置于定位且不易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 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便能缩短其组立所需 时间。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是包括 一背板、二侧框 以及一胶框。其中,背板具有一底板及自底板的边缘延伸而出的二侧板。 这二侧板分别向上凸设一挡墙,且每一侧板的挡墙两侧设置有一固定耳。 此外,二侧框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单元,且这些第一固定单元分别与 这些固定耳互相嵌合。最后,前述的胶框是与二侧板的这些挡墙接触。
因此,在组立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通过其二侧框所设置 的多个第一固定单元(即卡勾)扣住多个凸设于二侧板的挡墙两侧的固定 耳,使得其二侧框与其背板的二侧板互相固定。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亦可通过将其二侧框所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单元(即扣爪)嵌入 其胶框的多个固定孔内的方式,使得其胶框与其二侧框互相固定。也就是 说,在组立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背板』、『侧框』及『胶框』 两两互相固定,三者结合组成一稳固的背光模块。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背 光模块更可通过凸设于其背板的二侧板的挡墙固定其胶框的位置,使得其 胶框不易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不管受到 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其胶框的位置仍可稳固地被固定。另一方面, 通过其二侧框所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单元(扣爪)与其凸设于其背板的二 侧板的挡墙的协助,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在组立时使其胶框迅速地被 放置于定位,进而縮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组立所需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二侧框还可分别设置有多个任何种类的第 一固定单元,它们较佳为多个卡勾或任何类型的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的 背光模块的胶框可更设置有多个具有任何形状的固定孔,它们较佳为多个 矩形孔、多个圆形孔或多个多角形孔。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为任何类 型的背光模块,其较佳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更 包括任何类型的发光单元,这些发光单元之间之间距相同,它们较佳为多 个荧光灯管,例如是冷阴极灯管、多个热阴极灯管(HCFL),或多个发光二
极管灯条(light bar)。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使用任何类型的冷阴极 灯管作为其发光单元,它们较佳为多个I型冷阴极灯管、多个U型冷阴极 灯管、多个C型冷阴极灯管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二侧 框可更分别设置有多个任何种类的第二固定单元,它们较佳为多个扣爪或 任何类型的突出类型的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具有任何材质 的背板,其背板的材质较佳为金属。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背板的二侧 板可分别具有一任何形状的挡墙,这些挡墙的形状较佳为梯形、椭圆形或 矩形。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还包括位于发光单元上的 一光学膜片,此光学膜片的周缘则与胶框接触,且至少包括一扩散膜片。 而胶框夹置于二侧板的挡墙与二侧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的背光模块不仅在组立时不需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当其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胶框不容易产生位移及形变,造成 现有的背光模块的良率提升,其产品可靠度完全达到客户的要求。本实用 新型可使其胶框于背光模块组立时能迅速地被放置于定位、使其胶框不易 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并縮短其整体组立所需的时间。


图1A是现有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1B是现有的背光模块于组立完毕后的示意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分解示意图2B是图2A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于组立完毕后的示意图; 图3B是沿着图3A的BB'联机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2背光模块
111、 211底板
12、 221、 222侧框
14、 24发光单元
231、 232、 233固定孔
2121、 2131挡墙
2211、 2212第一固定单元
11、 21背板 112、 212、 213侧板 13、 23胶框 15、 25光学膜片 234侧表面
2122、 2123、 2132、 2133固定耳 2213、 2214第二固定单元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A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包括 一背板21、 二侧框221、 222以及一胶框 23。其中,背板21具有一底板211及自底板211的边缘延伸而出的二侧 板212、 213,此二侧板212、 213分别向上凸设一挡墙2121、 2131,并分 别于挡墙2121、 2131的两侧各凸设有一固定耳2122、 2123、 2132、 2133。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更包括排列设置于该底板上的多个发光单 元24以及位于这些发光单元24上的一光学膜片25,其中前述的二侧框 221、 222固定这些发光单元24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 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单元2211、 2212,且当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 组立完毕后,胶框23是与二侧板212、 213的挡墙2121、 2131接触。最 后,光学膜片25包括一扩散膜片,以调制通过的光线的特性,如亮度的 分布及极化方向等,且当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组立完毕后,光学膜片 25的周缘则与胶框23接触。
需注意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具有11个 作为其发光单元的I型冷阴极灯管,但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仍可依照 实际需要而具有任何数目及任何种类的发光单元,如不同数目的U型冷阴 极灯管或C型冷阴极灯管。此外,虽然在图2A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 块2的二侧板212、 213分别仅向上凸设一梯形的挡墙2121、 2131,本实 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板212、 213亦可分别向上凸设不同数目及形 状的挡墙,以固定胶框23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 分别设置有二个第一固定单元2211、 2212,即二个成对配置的卡勾,以在组立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时,分别勾住二侧板212、213的固定耳2122、 2123、 2132、 2133,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与 背板21的二侧板212、 213互相固定。
除此的外,如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 分别更设置有二个第二固定单元2213、 2214,且胶框23亦对应设置有四 个固定孔231、 232、 233。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固定单元2213、 2214 为扣爪,而这些固定孔231、 232、 233则为矩形孔。如此,在组立本实用 新型的背光模块2时,二侧框221、222的这些第二固定单元2213、2214(扣 爪)便分别嵌入胶框23的这些固定孔231、 232、 233内,使得本实用新型 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与胶框23互相固定。
以下,将配合图2A、图2B、图3A及图3B,说明如何能在组立本实用 新型的背光模块时,使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胶框23迅速地被放置于 定位并缩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组立所需时间,以及,在组立本实用新 型的背光模块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胶框如何能抵挡外力的作 用而不易外翻变形。其中,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于组 立完毕后的示意图,图3B则为沿着图3A的BB'联机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需注意的是,为了简化图式,在图3A及图3B中,前述的发光单元及光学 膜片均省略而未绘出。
如图2A所示,当组立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时,组立的顺序是先 将多个发光单元24(1型冷阴极灯管)放置于背板21的底板211上,再将 二侧框22K 222放置于底板211上,以固定多个发光单元24于底板211 上的位置并使得多个发光单元24之间的间距彼此相同。此时,二侧框221、 222是分别通过其二个第一固定单元2211、 2212(卡勾)勾住背板21的二 侧板212、 213的固定耳2122、 2123、 2132、 2133的方式固定于背板21 上,如图2B所示。接着,胶框23被放置二侧框221、 222上,胶框23并与背板21的二 侧板212、 213所凸设的挡墙2121、 2131相接触。此时,二侧框221、 222 的第二固定单元2213、 2214(扣爪)便嵌入胶框23的固定孔231、 232、 233 内,使得胶框23与二侧框221、 222互相固定。如此,胶框23被可轻易 地被放置于定位,无须再执行一定位程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 可在组立时,使其胶框23迅速地被放置于定位,且因而縮短本实用新型 的背光模块的组立所需的时间
另一方面,如图3A及图3B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组立完 毕后,由于其胶框23是与背板21的二侧板212、 213所凸设的挡墙2121、 2131相接触,且胶框23亦与二侧框221、 222互相固定(通过二侧框221、 222的多个第二固定单元),加上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二侧框221、 222亦固定于背板21的二侧板212、 213(通过二侧框221、 222的多个第 一固定单元),所以不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胶框23受到来自任何 方向的外力的作用,胶框23仍无法在垂直方向(z方向)及水平方向(x方 向与y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3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在组立完毕后,其胶 框23是被放置于二侧框221、 222上,且胶框23的侧表面234是夹置于 侧板212向上凸设的挡墙2121与侧框221之间,形成一类似三明治的结 构。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胶框23的位置便轻易地且稳固地 被固定,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的胶框23可抵抗外力的作用而不 易外翻变形。
综上所述,在组立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通过其二侧框所 设置的多个第一固定单元(即卡勾)扣住多个凸设于二侧板的挡墙两侧的 固定耳,使得其二侧框与其背板的二侧板互相固定。另一方面,本实用新 型的背光模块亦可通过将其二侧框所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单元(即扣爪)嵌入其胶框的多个固定孔内的方式,使得其胶框与其二侧框互相固定。也 就是说,在组立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背板』、『侧框』及『胶 框』两两互相固定,三者结合组成一稳固的背光模块。此外,本实用新型 的背光模块更可通过凸设于其背板的二侧板的挡墙固定其胶框的位置,使 得其胶框不易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不管 受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其胶框的位置仍可稳固地被固定。另一方 面,通过其二侧框所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单元(扣爪)与其凸设于其背板的 二侧板的挡墙的协助,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在组立时使其胶框迅速地 被放置于定位,进而縮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组立所需的时间。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 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板,具有一底板及自该底板的边缘延伸而出的二侧板,该二侧板分别向上凸设一挡墙,且每一侧板上的该挡墙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固定耳;二侧框,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单元,且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分别与该些固定耳互相嵌合;以及一胶框,与该二侧板的该些挡墙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排列设置于 该底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该二侧框则固定该些发光单元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光学膜片, 位于该胶框上。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二侧框更分别设 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单元。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胶框更设置有多 个固定孔,且该二侧框的该些第二固定单元分别与该些固定孔互相嵌合。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多个 矩形孔。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 为多个卡勾。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 为多个扣爪。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的形状为 梯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胶框夹置于 该二侧板的该些挡墙与该二侧框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模块,尤指一种可使其胶框于组立时能迅速地被放置于定位、使其胶框不易因外力作用而外翻变形以及缩短其组立所需时间的背光模块。其包括一背板、二侧框以及一胶框。其中,背板具有一底板及自底板的边缘延伸而出的二侧板。这二侧板分别向上凸设一挡墙,且这二侧板的挡墙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固定耳。此外,二侧框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单元,且这些第一固定单元分别与这些固定耳互相嵌合。最后,上述的胶框是与二侧板的这些挡墙接触。
文档编号G09F13/04GK201149211SQ20082000231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徐伟真, 纪克彦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