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0311发布日期:2018-07-07 09: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器,且特别涉及一种在户外使用的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



背景技术:

目前户外型的平面显示器是在户外有日光的环境下使用,因此需要具备高亮度表现,相较于一般室内显示器的亮度在250~500流明之间,户外型平面显示器的亮度往往需达到2500流明。也由于此高亮度的要求,户外型平面显示器的发光组件会产生高于一般平面显示器的高热,必须另外针对户外型平面显示器提供主动的散热对策,避免因设备内温度过高而出现设备故障或是过热燃烧等问题。

另一方面,户外型平面显示器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接或间接的照射下,来自太阳辐射热的累积也同样会增加设备内的温度,这样的高温对于液晶显示器的影响尤其严重。由于户外型平面显示器外都配置有透明的箱体,用以保护平面显示器的液晶屏幕,而这个密闭的箱体在吸收了太阳辐射热之后会发生类似温室效应的情况,太阳辐射热不断累积在箱体与液晶屏幕之间,进一步缩短液晶的寿命。

目前户外型平面显示器的解决对策是增加排气风扇、内部增加空调设备或在箱体的保护玻璃与显示器之间预留冷却气道,然而带来的问题是设备尺寸过于庞大、空调设备昂贵且需要定期维修以及保护玻璃需要定期清洁等。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该显示器组合件包括:一箱体、一显示模块、一散热部件以及一循环结构;该箱体包括彼此可拆卸组装的一本体以及一背盖,该背盖具有一第一入口以及一第一出口,当该背盖组装于该本体时,该箱体内形成一第一循环空间;该显示模块设置于该箱体内;该散热部件设置于该显示模块一侧,该散热部件具有一第二入口以及一第二出口,且在该第二入口与该第二出口之间具有一散热空间;该循环结构包括一进气通道、一对流产生器以及一排气通道;该进气通道连通该第一入口以及该第二入口;该对流产生器设置于该进气通道处;该排气通道连通该第一出口以及该第二出口;其中该循环结构沿该进气通道、该散热空间以及该排气通道形成一第二循环空间,该对流产生器用以将气流自该第一入口带入该第二循环空间而由该第一出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散热部件包含有一第一散热组件以及一第二散热组件,该第一散热组件与该显示模块的一背光光源接触,该第二散热组件具有该第二入口以及该第二出口,在该第一散热组件与该第二散热组件密封结合时,该第一散热组件以及该第二散热组件共同形成该散热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散热组件以及该第二散热组件为铝制板材,且该第二散热组件还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延伸于该第一循环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散热组件以及该第二散热组件为单件式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散热部件为该显示模块的背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循环结构还包含一对流产生器,设置于该排气通道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分别设置于该进气通道以及该排气通道的该多个对流产生器为扰流器或风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显示器组合件还包含一内风扇组,设置于该箱体内,用来带动该第一循环空间内的空气在该第一循环空间内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显示模块为一液晶显示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本体具有透明的一前盖,该显示模块的一显示面面对该前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循环空间包含该箱体的该前盖与该显示模块的该显示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显示器组合件还包含二防尘罩,分别罩设于该第一入口以及该第一出口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中该进气通道与该第一入口以及该第二入口的接合处均为气密防水接合,该排气通道与该第一出口以及该第二出口的接合处均为气密防水接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户外型显示器组合件,以外循环散热的方式将冷空气导入液晶显示模块的背板结构上所形成的散热空间,可同时将液晶显示模块的背光组件、系统主板以及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排出,并且外循环散热空间与箱体内部空间完全隔离,外部冷空气的水气与脏污灰尘不会污染显示器的光学组件与箱体的玻璃,可大幅减少额外的清洁工作与维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户外型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为显示器组合件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为显示器组合件的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显示器组合件另一种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彼此密封结合的示意图。

图8为显示模块尚未放入箱体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组合件形成彼此独立的第一循环空间以及第二循环空间的示意图。

图10为显示器组合件的背面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 显示器组合件

1 箱体

11 本体

12 前盖

13 背盖

131 第一入口

132 第一出口

15 内风扇组

17 第一循环空间

3 显示模块

31 散热部件

311 第一散热组件

312 第二散热组件

313 散热鳍片

314 第二入口

315 第二出口

33 背光光源

35 显示面

37 散热空间

5 循环结构

51 进气通道

53 排气通道

55,56 对流产生器

551,552,553,554 防水垫圈

57 第二循环空间

7 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所附的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此外,“耦接/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或机械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机械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机械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户外型具有散热结构的显示器组合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为显示器组合件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显示器组合件的各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显示器组合件另一种状态的分解示意图。显示器组合件100可以是一种平面显示器,主要由箱体1、显示模块3以及循环结构(隐藏于箱体1内,在之后的附图以及说明中详述)所构成,高亮度的显示模块3可为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其设置于箱体1内以防止灰尘水气的侵蚀。箱体1主要包含彼此可拆卸组装的本体11以及背盖13,在组装阶段,将显示模块3放入本体11内固定之后,再将背盖13组装于本体11上而形成密闭可防水防尘的空间,使显示器组合件100得以在户外使用。本体11具有透明的前盖12,其可为透明玻璃,而显示模块3的显示面35则面对前盖12,使用者可透过透明前盖12观看显示模块3的显示面35所呈现的影像内容。为了设置散热结构,在背盖13上具有一第一入口131以及一第二入口132(其他配合显示模块3的电源以及信号线路的出入于箱体1上另外开孔提供通道,并加以进行防水防尘,此处不多赘述)。

显示模块3包含了背光光源33,再加上其他必要的组件如导光板、反射板、光学膜片、液晶单元、偏光片、保护玻璃等,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这些必要组件并未各自绘出或加以编号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直接知悉这些必要组件的结构以及工作细节,在此不再赘述。显示器组合件100还包含一散热部件31,设置于显示模块3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散热部件31可为显示模块3的背板,作为显示模块3的背部散热以及保护组件,背光光源33(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佳地为直下式发光二极管光源)直接组装于散热部件31上且与散热部件31接触,其发光所产生的热则由散热部件31传导散出。例如在附图的实施例中,散热部件31包含了彼此可密封结合的一第一散热组件311以及一第二散热组件312,其中第一散热组件311直接与背光光源33接触组装,如图5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件311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12可为铝制板材,在本实用新型附图中,为两个分开的组件,而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件311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12也可为一体的单件式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部件31也可以是另外固接于显示模块3的背光光源33(以及显示模块3本身的背框)一侧的独立构件,而散热部件31的第一散热组件311则直接固设接触于显示模块3的背框上。

请参考图6以及图7,图6为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散热部件的第一散热组件以及第二散热组件彼此密封结合的示意图。散热部件31为中空且密封的散热结构,当第一散热组件311与第二散热组件312密封结合时,第一散热组件311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12共同形成散热空间37,可供外部的冷空气流通进行散热。

请参考图8,图8为显示模块尚未放入箱体前的状态示意图。箱体1作为保护显示模块3的保护件,当显示模块3设置于箱体1内时,箱体1内形成一第一循环空间17(内循环空间),并且通过在第一入口131以及第一出口132与进出管路之间进行密封后,箱体1内的第一循环空间17可达到与外界密闭隔绝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组合件1可另外包含一内风扇组15,设置于箱体1内的一侧,用来带动第一循环空间17内的空气在第一循环空间17内流动。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前述第一散热组件311与第二散热组件312的“密封”结合除了表示第一散热组件311以及第二散热组件312彼此结合时的密闭特性外,也表示散热部件31内部的散热空间37与箱体1内的第一循环空间17是彼此隔离的,并且第二散热组件312上还可包含多个散热鳍片313(如图7所示),当显示模块3设置于箱体1内时,散热鳍片313延伸于箱体1的第一循环空间17内。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组合件形成彼此独立的第一循环空间以及第二循环空间的示意图。需注意的是,为说明方便,图9的组件比例进行了必要的变形以更清楚呈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图9中,散热部件31的第二散热组件312具有一第二入口314以及一第二出口315,而中空的散热部件31内的散热空间37则存在于第二入口314以及第二出口315间。

显示器组合件100的循环结构5主要设置于箱体1的背盖13与显示模块3的散热部件31之间。循环结构5包含了一进气通道51、一排气通道53、一对流产生器55以及一对流产生器56。进气通道51连通背盖13的第一入口131以及散热部件31的第二入口314,排气通道53则连通背盖13的第一出口132以及散热部件31的第二出口315。对流产生器55设置于进气通道51处,对流产生器56设置于排气通道53处,其实际的样式可为扰流器、进排气风扇等形式。由图9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器组合件100将散热气流的循环分成彼此隔绝的两个空间,也就是第一循环空间17与第二循环空间57之间是彼此隔绝不相通连。其中背盖13组装于本体11之后,在箱体1内形成密闭的第一循环空间17,并且第一循环空间17包含了箱体1的前盖12与显示模块3的显示面35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以及包含了箱体1的背盖13与显示模块3的散热部件31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并且由内风扇组15(参考图8)带动第一循环空间17内的空气在第一循环空间17内流动。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结构5可包含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进气通道51、排气通道53、对流产生器55以及对流产生器56,并不以说明书以及附图的实施例为限。

另外,如图9的虚线所界定的区域所示,循环结构5沿着进气通道51、散热部件31的散热空间37以及排气通道53形成一第二循环空间57(外循环空间),在一实施例中,由对流产生器55将箱体1外的冷空气气流自第一入口131带入第二循环空间57,经过进气通道51、散热空间37、排气通道53,而由第一出口132排出。

其中,显示模块3的背光光源33产生的热会传递到散热部件31的第一散热组件311上,而进入散热空间37的冷空气带走背光光源33产生的热由排气通道53以及第一出口132排出,经由冷热空气的交换以冷却背光光源33产生的热。另一方面,前盖12上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以及显示模块3的基板、面板所产生的热,经由第一循环空间17的空气流动而在经过散热部件31的第二散热组件312时,由第二散热组件312上的多个散热鳍片313所吸收,再通过前述模式由进入散热空间37的冷空气带走第二散热组件312上的热并排出,如此即完成了内循环以及外循环的热交换。

请参考图10至图13,其中图10为显示器组合件的背面俯视图,图11为图10中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循环结构的各部件在散热部件与背盖之间的设置结构已在图9中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循环空间57与箱体内部(包含第一循环空间17以及显示模块的大部分组件)是彼此隔离的,从而可确保由外导入的冷空气中的灰尘或水气不致接触到箱体内部。具体的作法可在进气通道51以及排气通道53上进行气密防水的设计,也就是在进气通道与第一入口以及第二入口的接合处均作气密防水接合,以及在排气通道与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的接合处也作气密防水接合。具体的作法可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对流产生器55、56的风扇设置防水垫圈551、553,以及在对流产生器支架上设置防水垫圈552、554,其中防水垫圈551、552、553、554可为O型环或其他可用于防水的密封圈、胶圈。另外,还可在背盖13的第一入口131以及第一出口132上分别罩设一防尘罩7,以阻挡一定大小的灰尘进入第二循环空间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能力。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户外型显示器组合件,重新设计液晶显示模块的背板部件为具有中空的散热空间的部件,并在背板部件与箱体的背盖之间设置独立循环的循环结构。以外循环散热的方式将冷空气导入液晶显示模块的背板部件内的散热空间,同时将液晶显示模块的背光组件、系统主板以及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排出,并且外循环散热空间与箱体内部空间完全隔离,使冷空气的水气与脏污灰尘不会污染显示器的光学组件与箱体的玻璃,可大幅减少额外的清洁工作与维护工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