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6339发布日期:2019-03-08 17:28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气候变化已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的重视。降雨格局变化作为气候变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各国学者通过开展野外控制实验,来了解和揭示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响应降雨格局的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范志平在2008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式降雨量控制的模拟方法及装置”中提出了集截雨、储存降雨、增加降雨为一体的控制降雨量的方法,其发明创新之处有以下2点:1)减少的降雨量是可调控的;2)增加降雨的水源为收集到的减少的降雨,消除了地下水作为水源的水质差异。Laureano和Osvaldo在2013年(LaureanoandOsvaldo2013,Ecosphere4(2):Article18)中介绍了一套自动式减少和增加降水量的装置,采用多条间隔窄透明“V”型PC板来截雨减少降雨,收集减少的降雨到一个大的容器中,容器中安置一个漂浮式开关,当容器中搜集到降水后漂浮式开关开启水泵灌溉到增加降水的处理中,水泵供电由太阳能蓄电池提供,其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野外增减雨的全自动化。徐祖信在2015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人工降雨系统”中提出了可控式人工降雨系统,其发明创新之处是增加的降雨的多少和强度是可调控的。上述已有的控制降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降雨量的减小和降雨的增加以及调控降雨的强度,但在野外环境中的可实行性较差,特别是支撑截雨和增加降雨的支架搭建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光伏支架搭建技术在野外太阳能光伏工程中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它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灵活多变、适应多种地形等优点,但如何应用到野外降雨调控实验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方便搭建和拆除,并能适用于多种地形,降低人工费用和运输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包括设置于四周的多个第一立柱;相邻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梁,相邻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纵梁,所述纵梁上设置有支撑架,相邻所述纵梁上的所述支撑架成列设置,成列设置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V型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包括预埋柱和调节柱,所述预埋柱和所述调节柱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孔,通过将第一螺栓安装于所述第一螺栓孔内将所述调节柱和所述预埋柱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预埋柱和所述调节柱均采用U型钢制作。

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为两列,其中一列所述第一立柱的高度高于另一列所述第一立柱。

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为三列,其中中间一列所述第一立柱的高度高于两侧两列所述第一立柱。

可选的,中间一列所述立柱中部设置有第二立柱。

可选的,所述第二立柱包括底柱和顶柱,所述底柱和所述顶柱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孔,通过将第二螺栓安装于所述第二螺栓孔内将所述顶柱和所述底柱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V型槽、底板和支撑螺栓,所述V型槽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支撑螺栓设置于所述底板下表面。

可选的,所述V型槽顶端两侧均设置有凹槽。

可选的,所述V型板为透明PC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主要结构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纵梁、支撑架和V型板;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均采用带孔U型槽钢制作,各结构间通过螺栓固定,无需焊接,能够根据模拟要求以及地形调整高度,方便搭建和拆除,在复杂地形进行搭建时,可以直接由人工将所有构件搬运至搭建地点,能够降低人工费用和运输成本;横梁和纵梁能够固定支撑架并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支撑架用于安装固定V型板,V型板采用PC板,透光率高、韧性强、质轻、耐老化,满足截雨材料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结构侧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中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中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中支撑架的V型槽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中支撑架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中的支撑架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的连接件侧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V型板;2、支撑架;3、横梁;4、连接件;5、预埋柱;6、预埋混凝土;7、调节柱;8、纵梁;9、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降雨量的模拟装置,包括设置于四周的多个第一立柱9;相邻所述第一立柱9之间设置有横梁3,相邻所述横梁3之间设置有纵梁8,所述纵梁8上设置有支撑架2,相邻所述纵梁8上的所述支撑架2成列设置,成列设置的所述支撑架2上设置有V型板1。

所述第一立柱9包括预埋柱5和调节柱7,所述预埋柱5和所述调节柱7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调节柱7通过第一螺栓设置于所述预埋柱5上。所述预埋柱5和所述调节柱7均采用U型钢制作。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立柱9为两列,其中一列所述第一立柱9的高度高于另一列所述第一立柱9。

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所述第一立柱9为三列,其中中间一列所述第一立柱9的高度高于两侧两列所述第一立柱9。中间一列所述立柱中部设置有第二立柱10。所述第二立柱10包括底柱和顶柱,所述底柱和所述顶柱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孔,通过将第二螺栓安装于所述第二螺栓孔内将所述顶柱和所述底柱固定连接。

于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8所示,所述支撑架2包括V型槽、底板和支撑螺栓,所述V型槽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支撑螺栓设置于所述底板下表面。所述V型槽顶端两侧均设置有凹槽。所述V型板1为透明PC板。

预埋柱5可以直接砸入土中进行固定,适用于小面积的降雨实验,也可以采用预埋方式,例如,现在土中设置预埋混凝土6,再通过螺栓将预埋柱5固定于预埋混凝土6上。

预埋柱5设置完成后,将调节柱7固定于预埋柱5上,固定时,可以根据地形高低选择合适的第一螺栓孔进行固定,以保证调节柱7的顶部相平齐。

第二立柱10由于设置于实验场地的中部,为了不破坏实验场地,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第二立柱10不能采用预埋的方式,而是直接支撑于地面。

第一立柱9与横梁3之间通过连接件4进行螺栓固定连接,连接件4如图9-10所示,搭建和拆卸过程中,无需大型的安装工具,安装方便快捷,更适合野外作业。

横梁3与纵梁8之间也是通过螺栓连接,横梁3与纵梁8也选用U型钢。

纵梁8安装完毕后,将支撑架2上的支撑螺栓插入纵梁8上的通孔内,再通过螺母将支撑螺栓将支撑架2锁紧于纵梁8上。

所述预埋柱5、所述调节柱7、所述底柱和所述顶柱也可以采用其他型钢制作,例如方钢。

在需要增加降雨量的区域,可以在V型板1底部设置镂空区,镂空区开孔尺寸为宽2厘米,长30厘米,间距4厘米;在需要减少降雨量的区域,V型板1底部不设置镂空区。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