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47771发布日期:2019-08-27 21:50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其显示屏的尺寸对显示效果具有较大影响。为了使得显示图像更加的清晰、逼真,手机显示屏的尺寸也越来越大。但是,屏幕尺寸较大的手机,其便携性能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弯折的柔性显示屏(flexibledisplay)。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显示屏进行弯折,从而能够提高手机的便携性能。然而,柔性显示屏在折叠后,用户只能观看到显示图像的一部分,而不能根据需要在折叠后的显示屏上显示完整的图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用于解决柔性显示屏折叠后,无法显示完整图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该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进行显示。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组、第一连接控制器以及第二驱动组。其中,第一驱动组包括m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第一驱动组的输入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一信号端输出的起始信号。m≥2,m为正整数。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驱动组输出的有效信号。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二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四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输出的分屏显示信号。第二驱动组中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与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输出的有效信号。n≥2,n为正整数。基于此,具有上述栅极驱动电路的移动终端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上述第一驱动组可以单独驱动仅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的显示子区。上述第二驱动组可以单独驱动仅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显示子区。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接控制器可以使得相邻的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中的移位寄存器进行级联,从而在级联之后,使得上述相邻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分别控制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子区在一图像帧内,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或者,上述第一连接控制器还可以将相邻的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的通路断开。第一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组所连接的显示子区显示独立的图像。

可选的,所述栅极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连接控制器以及第三驱动组。其中,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二驱动组输出的有效信号。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二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四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电连接,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输出的分屏显示信号。此外,第三驱动组中包括s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第三驱动组的输入端与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二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输出的有效信号;s≥2,s为正整数。基于此,具有上述栅极驱动电路的移动终端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以及第三像素电路。上述第一驱动组可以单独驱动仅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的显示子区。上述第二驱动组可以单独驱动仅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的显示子区。上述第三驱动组可以单独驱动仅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的显示子区。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接控制器可以使得相邻的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中的移位寄存器进行级联。第二连接控制器可以使得相邻的第二驱动组和第三驱动组中的移位寄存器进行级联。在级联之后,使得上述相邻第一驱动组、第二驱动组以及第三驱动组分别控制的三个相邻的显示子区在一图像帧内,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或者,上述第一连接控制器还可以将相邻的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的通路断开,第二连接控制器可以使得相邻的第二驱动组和第三驱动组的通路断开。第一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组所连接的显示子区显示独立的图像。第二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三驱动组所连接的显示子区显示独立的图像。

可选的,第一连接控制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第一开关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该第一开关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在级联选通信号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并在开启状态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输出的有效信号,传输至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的开启或关闭,达到控制第一驱动组与第二驱动组级联或通路断开。此外,第二开关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该第二开关用于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在分屏选通信号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并在开启状态下,将接收到的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输出的分屏显示信号,传输至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的开启或关闭,达到控制第二驱动组所连接的显示子区显示独立的图像或处于黑屏状态。

可选的,第一开关包括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一来,通过控制输入至第一晶体管栅极的电平的高低,可以达到控制第一开关开启和关闭的目的。此外,第二开关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电连接,第一级与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电连接,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一来,通过控制输入至第二晶体管栅极的电平的高低,可以达到控制第二开关开启和关闭的目的。

可选的,第一驱动组或第二驱动组中,除了第一级移位寄存器以外,其余多个移位寄存器中,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在此基础上,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这样一来,第一驱动组与第二驱动组之间只需要设置一个第一连接控制器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栅极驱动电路。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一驱动组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栅极驱动电路的第二驱动组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该移动终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像素电路包括发光器件以及在发光器件发光时,处于导通状态的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一驱动组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像素电路中的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第二驱动组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像素电路中的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由于在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第一像素电路或第二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产生的驱动电流传输至发光器件,驱动发光器件进行发光,以使得具有上述第一像素电路或第二像素电路的亚像素进行显示。因此,发光控制信号主要用于控制亚像素进行显示。所以为了使得显示面板中各个子显示区能够独立显示,上述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与亚像素中的发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接。

可选的,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栅极驱动电路,分别为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中,每个第一驱动组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奇数行或列的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每个第二驱动组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奇数行或列的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中,每个第一驱动组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偶数行或列的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每个第二驱动组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偶数行或列的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实现对奇数行(或列)和偶数行(或列)亚像素分别进行驱动。

可选的,显示驱动器包括显示驱动集成电路;显示驱动集成电路包括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第三信号端、第四信号端。其中,第一信号端用于发送起始信号。第二信号端用于发送级联选通信号。第三信号端用于发送分屏选通信号。第四信号端用于发送分屏显示信号。在此情况下,当栅极驱动电路与显示驱动集成电路相连接后,该显示驱动集成电路可以通过第一信号端向第一级移位寄存器提供起始信号,向第一连接控制器提供级联选通信号、分屏选通信号以及分屏显示信号。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衬底基板。上述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制作与衬底基板上。此外,构成衬底基板的材料包括柔性树脂材料。在此情况下,该移动终端的显示面板为能够弯折的柔性显示基板。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法。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组、第一连接控制器以及第二驱动组。第一驱动组包括m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第一驱动组的输入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m≥2,m为正整数。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二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三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电连接。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四端与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电连接。第二驱动组中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与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电连接;n≥2,n为正整数。此外,第一连接控制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开关与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电连接。在此情况下,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首先,第一开关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二信号端输出的,无效的级联选通信号,第一开关关闭,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的通路断开。接下来,第二开关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三信号端输出的,有效的分屏选通信号,第二开关开启。接来下,第二开关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输出的,有效的分屏显示信号,有效的分屏显示信号通过开启的第二开关,输出至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第二驱动组中n个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逐个输出栅极驱动信号。或者,第二开关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四信号端输出的,无效的分屏显示信号端,无效的分屏显示信号通过开启的第二开关,输出至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第二驱动组中所有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输出非栅极驱动信号。

可选的,方法还包括第一驱动组的输入端接收显示驱动器的第一信号端输出的,有效的起始信号,第一驱动组中各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逐个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此情况下,当第二驱动组中所有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输出非栅极驱动信号后,第一驱动组所控制的显示子区,以及第二驱动组所控制的显示子区可以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像素电路和栅极驱动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另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像素电路中各个信号端的控制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像素电路以及栅极驱动电路以发光驱动电路为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b或图8中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b或图8中另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中显示子区的划分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一种图像显示示意图;

图13a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图像显示示意图;

图13b为图13a所示的移动终端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中显示子区的划分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一种图像显示示意图;

图16a为图15所示的移动终端一种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所示的移动终端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一种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18a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另一种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18b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另一种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19为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另一种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01-栅极驱动电路;10-显示面板;100-有效显示区;101-非显示区;20-亚像素;201-像素电路;11-驱动组;12-连接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左”、“右”、“水平”以及“竖直”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01(如图1所示)。该栅极驱动电路01可以采用阵列基板栅极驱动(gatedriveronarray,goa)技术,将栅极驱动电路01制作于显示面板的衬底基板上。该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进行显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可以应用于该移动终端,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移动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上述移动终端包括如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该显示面板10包括有效显示区(activearea,aa)100和位于该有效显示区100周边的非显示区101。

上述有效显示区100包括多个亚像素(subpixel)20。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中上述多个亚像素20是以矩阵形式排列为例进行的说明。此时,沿水平方向x排列成一排的亚像素20称为同一行亚像素,沿竖直方向y排列成一排的亚像素20称为同一列亚像素。亚像素20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亚像素20进行显示的像素电路201。该像素电路201包括多个晶体管。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设置于非显示区101中。该栅极驱动电路01包括多个移位寄存器(shiftregister,简称sr)。每个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utput,简称oput)能够向一行亚像素20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栅极提供栅极驱动信号。

在此情况下,当多个移位寄存器sr依次级联时,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的信号输入端(input,简称iput)相连接。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与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相邻。

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与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相邻。

此外,其余移位寄存器sr的级联方式同上所述。

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用于接收起始信号(startverticalframesignal,简称stv)。当该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highvoltage)时,起始信号stv为有效信号。启动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

当该起始信号stv为低电平(lowvoltage)时,起始信号stv为非有效信号,此时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不工作。

基于此,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向第一行亚像素20中,与该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的晶体管的栅极提供栅极驱动信号。同时,上述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还向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的信号输入端iput提供起始信号,以使得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启动。

接下来,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向第二行亚像素20中,与该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的晶体管的栅极提供栅极驱动信号。同时,上述第二级移位寄存器sr2还向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的信号输入端iput提供起始信号,以使得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启动。

接下来,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向第三行亚像素20中,与该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的晶体管的栅极提供栅极驱动信号。同时,上述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还向第三级移位寄存器sr3所级联的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入端iput提供起始信号。这样一来,通过上述多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可以对多行依次排列的亚像素20,逐行进行扫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是以栅极驱动电路01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控制一行(或列)亚像素20进行显示为例进行的说明。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一级移位寄存器sr还可以控制至少两行(或列)亚像素20进行显示,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移位寄存器sr内部结构不做限定。

以下对亚像素20中的像素电路201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的,当上述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如图2所示,像素电路201包括晶体管m和液晶电容c。该液晶电容c的两个极板分别由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构成。在此情况下,上述晶体管m的栅极可以与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

或者,又示例性的,当上述显示面板10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时,一个亚像素20中的像素电路201如图3所示,可以包括电容c和多个开关晶体管(m1、m2、m3、m5、m6、m7)以及一个驱动晶体管m4。

一部分开关晶体管(例如,m1、m7)的栅极用于接收如图4所示的第一选通信号n-1。另一部分开关晶体管(例如,m2、m3)的栅极用于接收如图4所示的第二选通信号n。又一部分开关晶体管(例如,m5、m6)的栅极用于接收如图4所示的发光控制信号em。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包括图4所示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①、第二阶段②以及第三阶段③。

第一阶段①,在第一选通信号n-1的控制下,图3中,晶体管m1和晶体管m7导通。初始电压vint通过晶体管m1和晶体管m7,分别传输至驱动晶体管m4的栅极(gate,简称g)以及oled的阳极(anode,简称a)。达到对oled的阳极a以及驱动晶体管m4的栅极g进行复位的目的。

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选通信号n的控制下,晶体管m2导通,驱动晶体管m4的栅极g与漏极(drain,简称d)电连接,该驱动晶体管m4成二极管导通状态。此时,数据信号vdata通过该晶体管m2写入至驱动晶体管m4的源极(source,简称s),并对驱动晶体管m4的阈值电压vth进行补偿。

第三阶段③,在发光控制信号em的控制下,晶体管m5和晶体管m6导通,电压elvdd与elvss之间的电流通路导通。驱动晶体管m4产生的驱动电流isd通过上述电流通路传输至oled,以驱动oled进行发光。

在此情况下,如图5所示,该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1中设置有三种栅极驱动电路01,分别为用于发出上述第一选通信号n-1的栅极驱动电路01_a、用于发出上述第二选通信号n的栅极驱动电路01_b以及用于发出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的栅极驱动电路01_c。

基于此,如图6所示,同一行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中,开关晶体管m5、m6的栅极可以与栅极驱动电路01_c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

此外,同理可得,上述开关晶体管m1、m7的栅极可以与该栅极驱动电路01_a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上述开关晶体管m2、m3的栅极可以与栅极驱动电路01_b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

由上述可知,由于栅极驱动电路01中多个移位寄存器sr依次级联,因此,在一图像帧内,栅极驱动电路01中各个移位寄存器sr会通过各自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个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此情况下,当第一行亚像素20被扫描后,其余行亚像素20也会逐行被扫描,以使得整个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所有亚像素20共同显示一帧图像。然而这样一来,栅极驱动电路01中除了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以外,其余移位寄存器sr只能在接收到上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提供的有效信号后,才能够启动,而无法直接接收起始信号stv。因此,用户无法控制有效显示区100中的一部分区域单独进行图像显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使得上述有效显示区100的一部分能够显示完整的图像,达到分区域独立进行显示的目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该显示面板10的有效显示区100可以划分有多个显示子区,例如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或者,如图7b所示,该显示面板10的有效显示区100划分有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

在此基础上,栅极驱动电路01中多个相邻且依次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构成一个驱动组11。任意一个移位寄存器sr只属于一个驱动组11。

同一显示子区中,亚像素20内的像素电路201与同一个驱动组11相连接,以使得每个驱动组11可以单独控制一个显示子区进行独立显示。

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与设置于显示面板10非显示区101的显示驱动器相连接。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驱动器可以为图7a或图7b所示的显示驱动集成电路(displaydriverintegratedcircuits,ddic)。栅极驱动电路01与该ddic的第一信号端①、第二信号端②、第三信号端③以及第四信号端④相连接。

其中,ddic的第一信号端①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01提供起始信号stv。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01提供级联选通信号sel1。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01提供分屏选通信号sel2。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01提供分屏显示信号stv_d。

此外,如图7a或图7b所示,上述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1还设置有多个多路开关(multiplexer,mux)。一个mux用于将多条数据线(dataline,dl)与ddic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方便举例说明,均是以显示驱动器为ddic为例进行的说明。

基于此,以图7a所示的结构为例,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包括第一驱动组,例如图7a中的驱动组11_a,第二驱动组,例如图7a中的驱动组11_b,以及第一连接控制器,例如连接控制器12_b。

在此情况下,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其中,第一像素电路位于上述显示子区a中,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子区b中。

栅极驱动电路01的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以使得驱动组11_a单独控制显示子区a。

栅极驱动电路02的第二驱动组中(驱动组11_b),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以使得驱动组11_b单独控制显示子区b。

基于此,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包括m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上述第一驱动组的输入端与ddic的第一信号端①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一信号端①输出的起始信号stv。m≥2,m为正整数。

上述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输出的有效信号。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二端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三端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四端与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四信号端输出④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

上述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中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该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与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五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输出的有效信号。n≥2,n为正整数。m与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以图7b所示的结构为例,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包括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以及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以外,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还包括第二连接控制器,例如连接控制器12_c,以及第三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c。

在此情况下,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其中,第一像素电路位于上述显示子区a中,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子区b中,第三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子区c中。

栅极驱动电路01的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以使得驱动组11_a单独控制显示子区a。

栅极驱动电路02的第二驱动组中(驱动组11_b),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以使得驱动组11_b单独控制显示子区b。

栅极驱动电路02的第三驱动组中(驱动组11_c),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第三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以使得驱动组11_c单独控制显示子区c。

基于此,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输出的有效信号。

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二端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

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三端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

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四端与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电连接,用于接收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出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

此外,第三驱动组(驱动组11_c)中包括s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该第三驱动组(驱动组11_c)的输入端与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五端电连接,用于接收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的第五端输出的有效信号。s≥2,s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组11_a、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中的任意一个均为上述驱动组11,为了方便说明,根据驱动组11设置位置的不同以字母“a”、“b”或“c”进行区分。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将相邻两个驱动组11称为前级驱动组和后级驱动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前级驱动组是指包括上述用于接收起始信号stv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驱动组11。或者,前级驱动组是相邻两个驱动组11中与该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距离较近的驱动组11。

后级驱动组是指,相邻两个驱动组11中与该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距离较远的驱动组11。

例如,图7b中,驱动组11_a和驱动组11_b中,驱动组11_a包括用于接收起始信号stv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因此该驱动组11_a为前级驱动组,驱动组11_b为后级驱动组。

或者,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中,驱动组11_b为距离上述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较近的驱动组,因此驱动组11_b为前级驱动组,驱动组11_c为后级驱动组。

此外,如图7b所示,前级驱动组和后级驱动组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连接控制器12,例如位于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之间的连接控制器12_b,以及位于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之间的连接控制器12_c。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控制器12_b以及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任意一个均为上述连接控制器12,为了方便说明,根据连接控制器12设置位置的不同以字母“b”或“c”进行区分。

基于此,当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提供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为有效信号(例如,sel1为高电平),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提供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为非有效信号(例如,sel2为低电平)时,该连接控制器12在级联选通信号sel1和分屏选通信号sel2的控制下,将前级驱动组与后级驱动组电连接,以使得前级驱动组的信号传递至后级驱动组。

在此情况下,前级驱动组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后级驱动组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以实现级联。此时,前级驱动组控制的显示子区与后级驱动组控制的显示子区结合在一起显示一幅图像。

此外,当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提供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为非有效信号(例如,sel1为低电平)、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提供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为有效信号(例如,sel2为高电平),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提供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为有效信号(例如,stv_d为高电平)时,连接控制器12在级联选通信号sel1和分屏选通信号sel2的控制下,断开前级驱动组和后级驱动组的通路连接。连接控制器12将分屏显示信号stv_d传输至后级驱动组。在此情况下,该前级驱动组所控制的显示子区不显示图像,处于黑屏状态,而该后级驱动组所控制的显示子区独立显示图像。

以显示面板10为全高清(fullhighdefinition,fhd)显示面板为例,该显示面板10的分辨率可以为1920×1080。

基于此,当显示面板10采用如图11或图12所示的竖屏方式显示时,显示的图像在竖直方向y上被拉伸。

如图7b所示,显示面板10的有效显示区100沿水平方向x具有1920行亚像素20,沿竖直方向y具有1080列亚像素。

在此情况下,显示子区a沿水平方向x包括第1~第640行亚像素20。显示子区b沿水平方向x包括第641~第1280行亚像素20。显示子区c沿水平方向x包括第1281~第1920行亚像素20。

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沿竖直方向y具有1080列亚像素。

栅极驱动电路01位于有效显示区100的左侧和/或右侧。以栅极驱动电路01位于有效显示区100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情况下,以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用于发出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为例。图6所示的像素电路201中,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接收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上述晶体管m5和m6为发光控制晶体管。

基于此,显示子区a中,同一行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即上述第一像素电路)中的发光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a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显示子区b中,同一行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即上述第二像素电路)中的发光晶体管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b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显示子区c中,同一行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即上述第三像素电路)中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c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连接控制器12_b将驱动组11_a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b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连接控制器12_c将驱动组11_b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c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当驱动组11_a、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形成通路时,整个栅极驱动电路01从上到下,依次对有效显示区100中的亚像素20逐行进行扫描,以使得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图7b所示的移动终端是以手机(例如分辨率为1920×1080)为例进行的说明。此时,该移动终端沿水平方向x的尺寸小于沿竖直方向y的尺寸。并且,移动终端沿水平方向x的尺寸与沿竖直方向y的尺寸之间的差异较大,移动终端外形轮廓如图12所示呈窄长形。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可以为平板电脑,如图7c所示,分辨率为1920×1200)。

该移动终端中显示子区的划分以及栅极驱动电路中驱动组11的设置方式与图7b同理。该平板电脑沿水平方向x的尺寸也可以小于沿竖直方向y的尺寸。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手机而言,平板电脑沿水平方向x的尺寸与沿竖直方向y的尺寸之间的差异较小,移动终端的外形轮廓接近正方形。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均是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为例,进行的描述。

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显示面板10,采用如图14或图15所示的横屏方式显示时,显示的图像在水平方向x上被拉伸。

如图8所示,有效显示区100沿水平方向x具有1080行亚像素20,沿竖直方向y具有1920列亚像素。

在此情况下,显示子区a沿竖直方向y包括第1~第640列亚像素20。显示子区b沿竖直方向y包括第641~第1280列亚像素20。显示子区c沿竖直方向y包括第1281~第1920列亚像素20。

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沿水平方向x具有1080行亚像素。

栅极驱动电路01位于有效显示区100的上侧和/或下侧。以栅极驱动电路01位于有效显示区100的下侧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情况下,以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用于发出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为例。图6所示的像素电路201中,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接收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

基于此,显示子区a中,一列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中的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a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显示子区b中,一列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中的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b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显示子区c中,一列亚像素20的像素电路201中的晶体管m5和m6的栅极与驱动组11_c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相连接。

连接控制器12_b将驱动组11_a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b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连接控制器12_c将驱动组11_b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c中的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当驱动组11_a、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形成通路时,整个栅极驱动电路01从左到右,依次对有效显示区100中的亚像素20逐列进行扫描,以使得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

在图7b或图8所示的任意一种显示方式中,连接控制器12可以连通或断开与其连接的前级驱动组和后级驱动组的连接通路。

例如,当连接控制器12_b断开驱动组11_a和驱动组11_b的连接通路时,连接控制器12_b可以将stv_d_b的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b,以控制显示子区b单独显示。

当连接控制器12_c断开驱动组11_b和驱动组11_c的连接通路时,连接控制器12_c可以将stv_d_c的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c,以控制显示子区c单独显示。

此外,在连接控制器12_b断开驱动组11_a和驱动组11_b的连接通路,连接控制器12_c断开驱动组11_b和驱动组11_c的连接通路的情况下,起始信号stv向驱动组11_a提供高电平,可以使得驱动组11_a控制显示子区a单独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分屏选通信号stv_d_b以及分屏选通信号stv_d_c中的任意一个均为上述分屏选通信号stv_d,为了方便说明,根据栅极驱动电路01中接收分屏选通信号stv_d的位置的不同以字母“b”或“c”进行区分。

此外,图7b或8是以栅极驱动电路01位于有效显示区10的一侧为例进行的说明。为了有利于移动终端中显示面板10窄边框的设计,如图11所示,可以在有效显示区100的左、右(或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栅极驱动电路01_d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01_e。

其中,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01_d中,每个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奇数行或列的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每个第二驱动组中(驱动组11_b)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奇数行或列的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一栅极驱动电路01_a用于控制奇数行(或列)亚像素20。

此外,第二栅极驱动电路01_e中,每个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偶数行或列的第一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每个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与偶数行或列的第二像素电路中部分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二栅极驱动电路01_b用于控制偶数行(或列)亚像素20。

第一栅极驱动电路01_d和第二栅极驱动电路01_e为两个独立的电路,且其任意一个子电路中驱动组11和连接控制器12的设置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此基础上,上述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或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中任意一个连接控制器12包括如图20所示的第一开关1201和第二开关1202。

以下以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一开关1201和第二开关1202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第一开关1201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的输出端,以及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电连接。

该第一开关1201用于接收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输出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在级联选通信号sel1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并在开启状态下,将接收到的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的输出端输出的有效信号,传输至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

第二开关1202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以及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电连接。

第二开关1202用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输出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在分屏选通信号sel2的控制下开启或关闭,并在开启状态下,将接收到的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出的分屏显示信号siv_d,传输至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

在此基础上,第一开关1201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一晶体管t1。第二开关1202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二晶体管t2。以下以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相连接。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例如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相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级与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相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在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包括上述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情况下,该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一端为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级。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二端为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三端为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四端为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级。第一连接控制器的第五端为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

此外,由于第二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也包括上述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因此第二连接控制器的五个信号端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场效应晶体管。此外,上述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可以为n型晶体管或者p型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可以为源极,第二极为漏极。或者,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为n型晶体管为例。以下对上述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与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中的移位寄存器sr的连接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对于任意一个驱动组11而言,该驱动组11中除了第一级移位寄存器以外,其余多个移位寄存器中,上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下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如图9所示,连接控制器12中,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驱动组11-a中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即整个栅极驱动电路01中用于接收起始信号stv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驱动组11_b中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为移位寄存器sr641。驱动组11_c中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为移位寄存器sr1281。

或者,又示例性的,当驱动组11中并不是相邻的两个移位寄存器sr级联时,如图10所示,每个驱动组11中控制奇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多个移位寄存器sr级联,控制偶数行(或列)的多个移位寄存器sr级联。

以驱动组11_a为例,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出端oput连接移位寄存器sr3的信号输入端iput。移位寄存器sr3的信号输出端oput连接移位寄存器sr5的信号输入端iput。

此外,移位寄存器sr2的信号输出端oput连接移位寄存器sr4的信号输入端iput。移位寄存器sr4的信号输出端oput连接移位寄存器sr6的信号输入端iput。

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之间可以设置两个连接控制器12,分别为如图10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1和连接控制器12_b2。

在此情况下,如图10所示,连接控制器12_b1中,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用于控制奇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移位寄存器sr639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用于控制奇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用于控制奇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移位寄存器sr64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此外,连接控制器12_b2中,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级与第一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用于控制偶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移位寄存器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相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用于控制偶数行(或列)亚像素20的移位寄存器sr642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二驱动组,例如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用于控制偶数行(或列)亚像素20移位寄存器sr642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此外,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之间的两个连接控制器12_c的设置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仅是对同一驱动组11中,多个移位寄存器级联方式的举例说明。本公开的级联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两种示例。例如,可以是第i级移位寄存器srm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第i+j级移位寄存器sr(i+j)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其中,i≥1,j≥1,i,j为正整数。

在此情况下,相邻两个驱动组11之间的连接控制器1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保证有效显示区100中各个显示子区结合在一起显示一幅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01可以应用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中。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无法自发光,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与出光面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设置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并且,该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

在此情况下,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时,可以将上述背光模组也分为能够独立控制发光或关闭的三个背光区域,该三个背光区域分别对应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这样一来,通过上述连接控制器12可以实现各个显示子区的独立显示,而不进行显示的显示子区所对应的背光区域不发光。

或者,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可以应用于oled显示面板中。在此情况下,该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同样可以通过上述连接控制器12实现各个显示子区的独立显示。

此外,上述oled显示面板中,用于承载像素电路201的衬底基板可以采用柔性树脂材料构成,且该oled显示面板的封装基板可以采用薄膜封装。在此情况下,上述oled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基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折叠,并在折叠后选择部分显示子区进行独立显示。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图4所示的第三阶段③,在发光控制信号em的控制下,驱动晶体管m4产生的驱动电流isd传输至oled,驱动oled进行发光,以使得具有该像素电路201的亚像素20进行显示。因此,发光控制信号em主要用于控制亚像素20进行显示。所以为了使得oled显示面板中各个子显示区能够独立显示,向各行亚像素20提供发光控制信号em的栅极驱动电路01的结构,需要采用如图9或图10所示的设置有连接控制器12的结构。

以下以oled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且以图9所示的栅极驱动电路01用于向各行亚像素20提供发光控制信号em为例,对该oled显示面板的全屏、弯折或者各显示子区独立显示等各种显示场景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其中,如图11所示,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从上至下依次划分为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在此情况下,上述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em的栅极驱动电路01设置于有效显示区100的左侧和/或右侧的非显示区101。

示例一

本示例中,该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进行显示,且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

基于此,图9所示的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的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1所示。

表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h代表高电平,即信号端输出的有效的启动信号,而l代表低电平,即信号端输出的无效的非启动信号。

为了使得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参考表1。其中,以下实施例中,控制显示子区a的驱动电路为驱动组11_a,控制显示子区b的驱动电路为驱动组11_b,控制显示子区c的驱动电路为驱动组11_c。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rs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rs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

同时,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并通过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向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避免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处于悬空(floating)状态。此时显示子区b无法单独进行显示。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

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rs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与驱动组11_c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同时,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向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避免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处于悬空(floating)状态,此时显示子区c无法单独进行显示。

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级联,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级联。驱动组11_a、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形成通路。

此时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该高电平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a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a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a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接来下,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b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c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最后,驱动组11_c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c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在一图像帧内,如图12所示,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中的亚像素20依次逐行被扫描,从而使得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在一图像帧结束后,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

示例二

本示例中,该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进行显示。其中显示子区a单独显示第一图像,而显示子区b与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第二图像。

基于此,图9中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的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2所示。

表2

为了使得显示子区a单独进行显示,参考表2。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

此时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该高电平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a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a中的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a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由于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被截止(off),驱动组11_a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b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这样一来,如图13a所示,显示子区a可以单独显示第一图像,例如显示播放器。此外,为了使得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第二图像,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避免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处于悬空(floating)状态。

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级联。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形成通路。

此时,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以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b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c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然后,驱动组11_c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c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在一图像帧内,如图13a所示,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中的亚像素20依次逐行被扫描,从而使得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在一图像帧结束后,共同显示第二图像。

基于此,当至少两个用户,例如用户a和用户b,使用同一移动终端时,可以如图13b所示,将该移动终端进行弯折,使得能够独立显示的显示子区a面向用户a,而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面向用户b。此外,当显示子区a被翻转至与显示子区b和c相背的方向时,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重力感应,对显示子区a中的画面进行翻转,避免用户a看到倒置的画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子区c可以显示第一图像,显示子区a与显示子区b一起显示第二幅图像。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3所示。

表3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连接。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stv_d_b,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

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该高电平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a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a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a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接来下,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在一图像帧内,显示子区a以及显示子区b中的亚像素20依次逐行被扫描,从而使得显示子区a与显示子区b一起显示第二图像。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b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c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同理可得,显示子区c显示第一图像。

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分别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4所示。

表4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a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b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同理可得,显示子区a显示第一图像。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同理可得,显示子区b显示第二图像。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b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c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同理可得,显示子区c显示第三图像。

上述是以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进行显示为例进行的说明。以下对oled显示面板折叠时,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中至少有一个显示子区不进行图像显示的方案进行举例说明。由于有效显示区100中只有部分显示子区进行显示,因此能够达到省电的目的。

其中,以oled显示面板以横屏方式显示为例,如图14所示,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从左至右依次划分为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在此情况下,上述用于提供发光控制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01设置于有效显示区100的下侧和/或下侧的非显示区101。此外,图15为,oled显示面板未折叠前,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均进行显示的示意图。

示例三

本示例中,该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b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显示子区c如图16a所示,被弯折至oled显示面板的背面(即非显示侧)。

基于此,图9中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5所示。

表5

为了使得显示子区a与显示子区b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参考表5。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连接。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

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该高电平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a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a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列向显示子区a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a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接来下,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列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在一图像帧内,如图16b所示,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b中的亚像素20从左至右依次逐列被扫描,从而使得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b在一图像帧结束后,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

此外,为了使得显示子区c不显示图像。一方面,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b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c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1281的信号输入端iput。

另一方面,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此时显示子区c不进行图像显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子区a不进行显示,显示子区b与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幅图像。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6所示。

表6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a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b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起始信号stv为低电平,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此时显示子区a不进行图像显示。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

此外,为了使得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一起显示同一副图像。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导通(on)。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截止(off)。

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避免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处于悬空(floating)状态。

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级联。驱动组11_b以及驱动组11_c形成通路。如图17所示,不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子区a被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面。此外,当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时,该高电平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列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接下来,驱动组11_b中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传输至驱动组11_c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接来下,驱动组11_c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列向显示子区c的亚像素20输入发光控制信号em。在一图像帧内,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中的亚像素20从左至右依次逐列被扫描,从而使得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在一图像帧结束后,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c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显示子区b不进行显示时,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7所示,且各个连接控制器12的控制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表7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当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时,同理可得,显示子区a显示第一图像。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此外,由上述可知,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a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b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因此显示子区b不进行图像显示。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b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c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同理可得,显示子区c显示第二图像。

如图18a和图18b所示,不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子区b被弯折至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c之间。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c相对设置。在此情况下,由于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c能够独立进行显示,两个显示子区显示的图像可以不同。这样一来,一些用户可以看到如图18a所示的,显示子区a所显示的图像,而另一些用户可以位于显示子区a的对立面,从而观看到如图18b所示的显示子区c所显示的图像。

示例四

本示例中,该oled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100中的显示子区a、显示子区b以及显示子区c中,只有一个显示子区进行图像显示,其余的显示子区不显示。

基于此,当只有显示子区a进行图像显示时,图9中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8所示。

表8

当显示子区a进行独立显示时,oled显示面板可以采用如图18a所示的折叠方式。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此时,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a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b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在此情况下,将起始信号stv为高电平,同上所述,驱动组11_a控制显示子区a显示独立的图像。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此时,由于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且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该显示子区b不进行图像显示,且不会出现悬空状态。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无效的非启动信号,此时,显示子区c不进行图像,且不会出现悬空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只有显示子区c进行图像显示时,图9中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9所示。各个连接控制器12的控制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表9

当显示子区c进行独立显示时,oled显示面板可以采用如图18b所示的折叠方式。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此时,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在此情况下,将起始信号stv为低电平,显示子区a不进行图像显示。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此时,该显示子区b不进行图像显示,且不会出现悬空状态。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图9中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以作为启动信号,此时显示子区c独立图像显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只有显示子区b进行图像显示时,图10中栅极驱动电路01中,连接控制器12中的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控制情况,以及部分信号端输入的信号如表10所示。各个连接控制器12的控制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表10

当显示子区b进行独立显示时,oled显示面板可以采用如图19所示的折叠方式。

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此时,驱动组11_a与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在此情况下,将起始信号stv为低电平,显示子区a不进行图像显示。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b。该显示子区b显示独立的图像。

此外,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图9所示的,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为低电平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将图9中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在此情况下,驱动组11_b与驱动组11_c的通路断开。驱动组11_b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的有效信号无法传递至驱动组11_c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

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c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为高电平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将连接控制器12_c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为低电平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_c,此时,显示子区c不进行图像,且不会出现悬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oled显示面板在弯折过程中,控制部分显示子区进行显示的方案,是以oled显示面板采用横屏方式显示图像为例进行的说明。当oled显示面板采用竖屏方式显示图像时,移动终端的会根据屏幕的摆放方式对输出的显示信号与亚像素的排布方式进行匹配,即对显示图像的横、纵尺寸进行调整,而显示子区的控制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01中包括多个驱动组11,不同的驱动组11分别控制有效显示区100中不同的显示子区进行显示。此外,相邻两个驱动组11之间设置有连接控制器12。该连接控制器12能够将相邻的两个驱动组11中的移位寄存器sr进行级联,从而在级联之后,使得上述两个相邻驱动组11控制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子区,例如上述显示子区a和显示子区b,或者显示子区b和显示子区c在一图像帧内,共同显示同一副图像。或者,上述连接控制器12还可以将相邻的两个驱动组11,例如驱动组11_a和驱动组_b通路断开,并使得与该连接控制器12相连的后级驱动组,例如驱动组_b,单独控制显示子区b显示独立的图像。

基于此,当上述栅极驱动电路01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时,可以通过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弯折,使得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所减小。此时,缩小后的显示区域仍然能够独立的显示完整的图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的显示控制方法。该栅极驱动电路01包括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以及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

该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包括m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的输入端与ddic的第一信号端①电连接。m≥2,m为正整数。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二端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电连接。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三端与ddic第三信号端③电连接。

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四端与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电连接。

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sr,该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与第一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b)的第五端电连接。n≥2,n为正整数。

此外,上述连接控制器12包括第一开关1201、第二开关1202。

第一开关1201与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第一驱动组的输出端,例如驱动组11_a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例如驱动组11_b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相连接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开关1201可以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一晶体管t1。

第二开关1202与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以及第二驱动组的输入端,例如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入端iput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1202可以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二晶体管t2。

基于此,如图21所示,上述该方法包括:

s101、第一开关1201接收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输出的,无效的级联选通信号sel1,第一开关1201关闭。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和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通路断开。

在第一开关1201可以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一晶体管t1的情况下,上述s101包括:通过ddic的第二信号端②,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低电平,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一晶体管t1截止(off)。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0的信号输出端oput的有效信号,无法传输至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中一级移位寄存器sr,例如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以使得第一驱动组和第二驱动组的通路断开。

s102、第二开关1202接收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输出的,有效的分屏选通信号sel2,第二开关1202开启。

在第二开关1202包括如图9所示的第二晶体管t2的情况下,上述s102包括:通过ddic的第三信号端③,向连接控制器12_b中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输入高电平,将连接控制器12_b中的第二晶体管t2导通(on)。

s103、第二开关1202接收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出的,有效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该有效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通过上述开启的第二开关1202,输出至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该第二驱动组中多个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个输出栅极驱动信号。

例如,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入高电平,以作为启动信号提供至驱动组11_b中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641的信号输入端iput。基于此,在一图像帧内,驱动组11_b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b的亚像素20输入栅极驱动信号,例如上述发光控制信号em。在此情况下,上述驱动组11_b控制的显示子区b显示独立的图像。

或者,第二开关1202接收ddic的第四信号端④输出的,无效的分屏显示信号端stv_d。该无效的分屏显示信号stv_d通过开启的第二开关1202,输出至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b)的输入端。该第二驱动组中所有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输出非栅极驱动信号。此时驱动组11_b控制的显示子区b不显示图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包括用于接收起始信号stv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时,上述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的第一级移位寄存器sr1的信号输入端iput提供有效的起始信号stv,例如高电平,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中各级移位寄存器sr的信号输出端oput逐行向显示子区a的亚像素20输入栅极驱动信号,例如发光控制信号em。此时,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a)控制的显示子区a显示图像。

在此情况下,当执行s103后,显示子区b也显示图像时,显示子区a与显示子区b可以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有效显示区100还包括如图7b所示的显示子区c。栅极驱动电路01包括用于控制显示子区c的驱动组11_c。

在此情况下,由上述可知,对于与连接控制器12_b相连接的驱动组11-a和驱动组11_b而言,驱动组11-a为上述第一驱动组,驱动组11_b为上述第二驱动组。

对于与第三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相连接的驱动组11_b和驱动组11_c而言,驱动组11-b为上述第二驱动组,驱动组11_c为上述第三驱动组。该第二驱动组与第三驱动组通过第三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12_c)实现通路断开的控制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