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1986发布日期:2019-03-19 23:3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窄边框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的显示装置设计趋势由以往的体积庞大、厚重的外型朝向薄型化以及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背光模块的边框的厚度渐渐趋向窄边框的设计,使得背光模块边框的体积缩小且在相同尺寸显示装置下,显示面板所能观赏的显示画面的面积更大,视觉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现有的背光模块为上框设置于背框之上,而光学膜片位于上框的顶盖与背框的底板之间的空间。不过,对于现有的背光模块而言,由于光学膜片受温度改变而会有胀缩的情况,恐导致光学膜片抵接到背框的侧边而产生皱折,进而影响显示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背框、上框以及支撑板。背框具有底板及第一限位壁。第一限位壁立于底板的上表面上且邻近底板的第一边缘。于底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第一限位壁的外表面的垂直投影与底板的第一边缘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距。第一限位壁的外表面与底板的第一边缘之间形成容置部。上框具有顶盖及挡壁。挡壁连接顶盖的下表面。至少部分挡壁位于第一限位壁的外表面的外侧且挡壁抵接背框。挡壁伸入容置部,支撑板位于底板与顶盖之间的空间,其中第一限位壁的上表面不越过支撑板的上表面的延伸面。

其中,该支撑板为一导光板,该第一限位壁限制该导光板于该空间中的位置。

其中,更包括一光源,该支撑板为一扩散板,该光源位于该背框的该底板与该扩散板之间。

其中,更包括一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抵接该扩散板,且该支撑元件位于该背框的该底板与该扩散板之间。

其中,该上框的该挡壁抵接该背框的该底板。

其中,该挡壁的一下表面为平面。

其中,该挡壁的一下表面具有一凹口,该凹口具有凹陷于该挡壁的该下表面的一凹槽面,且该凹口的该凹槽面抵接该底板。

其中,于该底板的该垂直投影方向上,该挡壁的一厚度小于等于该间距。

其中,更包括一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位于该支撑板的该上表面上,该第一限位壁的该上表面低于该光学膜片的一下表面的一延伸面。

其中,该背框更具有一侧壁,该侧壁立于该底板的该上表面上且对应该底板的一第二边缘设置,于该底板的该垂直投影方向上,该侧壁的一外表面的垂直投影与该底板的该第二边缘的垂直投影重叠。

其中,更包括一光源,该光源位于该侧壁与该支撑板之间。

其中,该侧壁的一上表面越过该支撑板的该上表面的该延伸面。

其中,该侧壁的一上表面抵接该顶盖的该下表面。

其中,该挡壁更包括一折片,该折片位于该底板与该顶盖之间的该空间且朝向该支撑板的方向延伸,该折片抵接于该第一限位壁的该上表面。

其中,该挡壁的一下表面的一延伸面介于该底板的该上表面及该第一限位壁的该上表面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借由挡壁伸入第一限位壁的外表面与底板的第一边缘之间所形成的容置部并且能够抵接背框,使得至少部份的挡壁可以内缩至底板的范围内。相较于现有背光模块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至少能够省略挡壁的部分厚度。此外,由于第一限位壁的上表面低于或等于支撑板的上表面的延伸面,对于位在支撑板上方的光学膜片而言,留有较大的侧向延伸空间,如此,在背光模块长期使用下、或因环境条件下,光学膜片膨胀侧向伸展时,并不会抵接到上框。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a-a为剖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6a为对应于图1所示实施例中以a-a为剖线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b为图6a所示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为对应于图1所示实施例中以a-a为剖线的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10a为对应于图9之b-b剖线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为具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之俯视示意图。

图12为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显示装置100背光模块

110背框111底板

111a上表面112限位壁

1121第一限位壁1121a上表面

1121c外表面1122第二限位壁

1122c外表面1123第三限位壁

1123c外表面1124第四限位壁

113侧壁113a上表面

113c外表面120上框

121顶盖122挡壁

121b下表面122b下表面

122c内表面1221折片

130支撑板/导光板130a上表面

140光学膜片140b下表面

140c侧表面150光源

160支撑板160a上表面

170支撑元件180电路基板

190反射片200显示面板

c倒角d1垂直投影方向

e凸部h容置部

e1延伸面e2延伸面

e3延伸面f间距

l1第一边缘l2第二边缘

n凹口n1凹槽面

p间隙s空间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显示装置1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的显示装置1中以a-a为剖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及图2,显示装置1包含背光模块100与显示面板200。背光模块100包括背框110、上框120以及支撑板130。背框110与上框120结合,而支撑板130位于背框110与上框120之间的空间s。

背框110具有底板111及至少一个连接于底板111的限位壁112(如图2所绘示的第一限位壁1121)。第一限位壁1121立于底板111的上表面111a上,且第一限位壁1121邻近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的垂直投影与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距f。因此,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的垂直投影并未与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的垂直投影重叠。也就是说,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并未与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切齐。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与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之间形成容置部h。也就是说,容置部h由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以及由外表面1121c至第一边缘l1之间的部分底板111所构成。

上框120具有顶盖121及挡壁122。挡壁122连接顶盖121的下表面121b。顶盖121可用以承载显示面板200。至少部分挡壁122位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的外侧。挡壁122抵接背框110,且挡壁122伸入容置部h。换言之,挡壁122往底板111方向延伸而越过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以延伸至容置部h。于此,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重叠。换言之,至少部份的挡壁122可以内缩至底板111的范围内。于一实施态样中,如图2所绘示,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厚度t小于或等于间距f,于此,挡壁122的垂直投影并未超过第一边缘l1的垂直投影且全部的挡壁122可以内缩至底板111的范围内。于另一实施态样(图未绘示)中,挡壁122的厚度t大于间距f,于此,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垂直投影可约略超过第一边缘l1的垂直投影且部份的挡壁122可以内缩至底板111的范围内。

支撑板130位于背框110的底板111与上框120的顶盖121之间的空间s,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低于或等于支撑板130的上表面130a的延伸面e1。也就是说第一限位壁1121往顶盖121方向延伸且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未越过支撑板130的上表面130a的延伸面e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30可为导光板130,第一限位壁1121限制导光板130于空间s中的位置。而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30可为扩散板。

于此,借由挡壁122可以伸入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与底板111的第一边缘l1之间所形成的容置部h并且能够抵接背框110,使得至少部份的挡壁122可以内缩至底板111的范围内,以至少省略挡壁122的部分厚度。

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与顶盖121的下表面121b之间可具有距离。换言之,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并未抵接顶盖121的下表面121b。于此,上框120可以通过不同挡壁122的实施例来与背框110抵接。

于挡壁122之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绘示,挡壁122往底板111方向延伸且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接触背框110的底板111。借此,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可以抵接于背框110的底板111。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侧视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如图3所绘示,由背光模块100的侧面观之,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为平面且底板111的上表面111a为平面,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可以抵接底板111的上表面111a。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侧视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4所绘示,由背光模块100的侧面观之,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具有至少一凹口n。凹口n具有凹槽面n1,且凹槽面n1凹陷于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底板111可以具有至少一凸部e,且凸部e的位置及数量对应凹口n的位置及数量。凹口n的凹槽面n1抵接底板111的凸部e。

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侧视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如图5所绘示,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的边缘例如形成至少一倒角(chamfer)c,倒角c的倒角面面对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

请参阅图6a至图6b,图6a为对应于图1所示实施例中以a-a为剖线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图6b为图6a所示实施例的上框局部立体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挡壁122例如更包括折片1221,折片1221位于底板111与顶盖121之间的空间s。折片1121例如由挡壁122的一部分冲孔后弯折而成,折片1121与挡壁122未弯折的部分之间实质垂直,且折片1221由挡壁122未弯折的部分朝向支撑板130的方向延伸并抵接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于此,借由折片1221,挡壁122可以抵接于背框110的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于此一实施例中,如图6a所绘示,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的延伸面例如介于底板111的上表面111a及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之间。也就是说,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并未抵接于背框110的底板111,于此,挡壁122可仅借由折片1221来抵接于背框110。

于挡壁122之另一变化实施例中,如图7所绘示,挡壁122往底板111方向延伸且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接触背框110的底板111,且折片1221抵接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于此,挡壁122的下表面122b可以抵接于背框110的底板111且借由折片1221的设置,挡壁122可以支撑于背框110的第一限位壁1121上。

请再参阅图2,在此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可更包括光学膜片140。光学膜片140位于支撑板130(如导光板)的上表面130a上。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低于光学膜片140的下表面140b的延伸面,于此,第一限位壁1121并不会介入光学膜片140的侧表面140c与挡壁122的内表面122c之间的间隙p,所以,可以通过降低第一限位壁1121的高度,使得第一限位壁1121不超过支撑板130的上表面130a的延伸面e1,而让光学膜片140与挡壁122之间形成间隙p来容纳光学膜片140可能于组装时产生组装公差或是因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膨缩量。另外,图1所绘示的光学膜片140的数量仅为一片,不过,于其它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40的数量也可以是多片。于一实施例中,此些光学膜片140可例如是但不限于扩散片、反射片、集光片或复合功能的光学膜片等。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俯视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清楚显示各元件的连接关系,于此省略了上框120的顶盖121、支撑板130、光学膜片140与光源150,因此可显示出限位壁112与挡壁122之间的配置情况。请参阅图8,背框110例如具有四个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第四限位壁1124)。这些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第四限位壁1124分别围绕于支撑板130(于此图省略绘示)的四周,并且形成矩形框,该等限位壁112形成所述矩形框可以是限位壁112彼此相连接的方式达成或是彼此不相连接的方式达成,然而,本发明并无限制。上框120具有四个挡壁122,且这些挡壁122分别围绕于四个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第四限位壁1124)的四周且位于容置部h,并且彼此形成矩形框,同样的,该等挡壁122可以彼此相连接地形成所述矩形框或是彼此不相连接地形成所述矩形框,然而,本发明并无限制。于此实施例中,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厚度t小于间距f,于此,挡壁122的垂直投影并未超过底板111的垂直投影且全部的挡壁122可以内缩至底板111的范围内。

请参阅图9以及图10a,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俯视示意图。图10a为对应于图9的b-b剖线的背光模块100的剖面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清楚显示各元件的连接关系,于此省略了上框120的顶盖121、支撑板130与光学膜片140,因此可显示出限位壁112、侧壁113与挡壁122之间的配置情况。背框110可以更具有至少一侧壁113,且侧壁113的两端与限位壁112相接。所述的相接可以为连接、相邻或是一体成型的关系,本发明并无限制。侧壁113立于底板111的上表面111a上且对应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设置。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的垂直投影与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的垂直投影重叠。也就是说,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与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切齐,而未具有间距。于此实施例中,如图9以及图10a所示,背框110例如具有三个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以及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一个侧壁113。这些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侧壁113分别围绕于支撑板130(于此图省略绘示)的四周,并且彼此形成矩形框。上框120具有四个挡壁122,且这些挡壁122分别围绕于三个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以及第三限位壁1123)以及一个侧壁113的四周,并且彼此形成矩形框。须说明的是,容置部h例如系形成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第二限位壁1122的外表面1122c及第三限位壁1123的外表面1123c分别与底板111的各第一边缘l1之间。由于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与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切齐而未具有间距,所以对应侧壁113的挡壁122是接近(或贴合)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于此,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垂直投影超过底板111的垂直投影之外。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绘示,背光模块100更包括光源150,光源150设置在电路基板180上,电路基板180例如为硬性印刷电路板或是可挠性印刷电路板。侧壁113与支撑板130(例如导光板)的最相近的侧面之间的间距相较于限位壁112与支撑板130最相近的侧面的间距来的大,因此侧壁113与支撑板130的侧面之间可所形成的空间能够用以设置光源150并提供光源150混光距离。于此,光源150可以设置于侧壁113与支撑板130之间。光源15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emittingdiode,micr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冷阴极荧光灯(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s,ccfls)或电激发光元件(electroluminescence,el)。于此,背光模块100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sideedgetypebacklightmodule)作为举例说明,并非限定本发明。此外,背光模块100还包含反射片190,以图10a所示的视角,反射片190概呈l状,一部位于第一限位壁1121与支撑板130(例如导光板)之间,另一部则位在支撑板130以及底板111之间。

请参阅图10b,为具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显示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与图10a所示的实施例差异处之一在于,背光模块100包含直下式入光结构。背光模块100更包括支撑板160,如一种扩散板,其刚性较光学膜片140高,支撑板160位于底板111的顶盖121之间,其中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低于或等于支撑板160的上表面160a的延伸面e2。光源150位于背框110的底板111与支撑板160(如扩散板)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光源150设置在电路基板180上。此外,背光模块100还包括支撑元件170,位于底板111与支撑板160之间,且抵接支撑板160。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70例如由塑性材质所制成。光学膜片140位于支撑板160(如扩散板)的上表面160a上,第一限位壁1121的上表面1121a低于光学膜片140的下表面140b的延伸面。以此背光模块100的结构设计,光学膜片140不会因受热膨胀而抵接到第一限位部1121。

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俯视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清楚显示各元件的连接关系,于此省略了上框120的顶盖121、支撑板130、光学膜片140与光源150,因此可显示出限位壁112、侧壁113与挡壁122之间的配置情况。背框110具有二相对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以及第二限位壁1122)以及二相对侧壁113。这些第一限位壁1121、第二限位壁1122、以及二侧壁113分别围绕于支撑板130(于此图省略绘示)的四周,并且彼此形成一矩形框。上框120具有四个挡壁122,且这些挡壁122分别围绕于二个限位壁112(于此为第一限位壁1121以及第二限位壁1122)以及二个侧壁113的四周,并且彼此形成一矩形框。须说明的是,容置部h形成于第一限位壁1121的外表面1121c及第二限位壁1122的外表面1122c分别与底板111的各第一边缘l1之间。由于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与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切齐而未具有间距,所以对应侧壁113的挡壁122是接近(或贴合)侧壁113的外表面113c。于此,于底板111的垂直投影方向d1上,挡壁122的垂直投影超过底板111的垂直投影之外。

上述中,形成矩形框的方式可以彼此相连接、相邻但不连接等方式达成,然而,本发明并无限制。

请参阅图12,为具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显示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侧壁113的上表面113a越过支撑板130(如导光板)的上表面130a的延伸面e3。也就是说,侧壁113往顶盖121方向延伸且侧壁113的上表面113a越过支撑板130的上表面130a的延伸面e3。于此实施例中,侧壁113的上表面113a可以抵接顶盖121的下表面121b。借此,对应于底板111的第二边缘l2侧,可以借由侧壁113抵接顶盖121使得上框120抵接于背框110,有助于结构强度。于此,背光模块100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作为举例说明,并非限定本发明,亦可用于直下入光式背光模块。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借由挡壁伸入第一限位壁的外表面与底板的第一边缘之间所形成的容置部并且能够抵接背框,使得至少部份的挡壁可以内缩至底板的范围内。相较于现有背光模块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能够省略挡壁的厚度。另外,由于第一限位壁的上表面低于或等于支撑板的上表面的延伸面,因此对于位在支撑板上的光学膜片而言,上框与光学膜片之间留有侧向的延伸空间,如此,在背光模块长期使用下、或因其它环境条件下,光学膜片侧向膨胀时,并不会接触到上框而损坏。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任何熟习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所作些许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