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反射(transflective)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93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反射(transflective)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1年7月4日在韩国的第2001-3963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利,其全部在此引入以作参考。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不发光,所以它需要另外一个光源以便显示图像,根据光源的种类,液晶显示装置分为透射型和反射型。
在透射型中,将液晶板后面的背照光用作光源。由背照光射出的光透过液晶板,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控制所透射光的量。这里,基板必须是透明的且每一个基板的电极也必须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由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将背照光用作光源,所以它可以在暗的环境下显示明亮的图像。通过这种方法,由于透射的光量对于来自背照光的光来说很小,所以应当增强背照光的亮度以便增强LCD装置的亮度。因此,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因背照光的缘故而功耗甚高。
另一方面,在反射型LCD装置中,将阳光或人工光作为LCD装置的光源。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来自外部的光在LCD装置的反射板上受到反射。由于没有背照光,所以反射型LCD装置比透射型LCD装置的功耗低得多。但是,反射型LCD装置无法用于暗处,因为它依赖于外部光源。
因此,近来已经提出一种透反射LCD装置,它既可以在透射模式下使用,也可以在反射模式下使用。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一种传统的透反射LCD装置。


图1是一传统透反射LCD装置的剖视图。图1中,该传统透反射LCD装置有一下基板10和一上基板30,基板10和30相互间隔开且相互面对。
象素电极20形成于下基板10的内表面上,且接至下基极10内表面上形成的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象素电极20包括一透射电极21和一反射电极22。反射电极22有一孔,透射电极21位于该孔内。透射电极21由一种透射率高的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如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反射电极22由一种高反射率和低电阻率的不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铝(Al)。
接着,在上基板30的内表面上形成与象素电极20对应的滤色器40,而在滤色器40上形成一公共电极50。该公共电极50也由这种透明导电材料制成。
一液晶层60夹在下基板10与上基板30之间,液晶层60的分子相对于基板10和30水平分布。
在基板10和30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阻滞膜(retardation film)71和第二阻滞膜72。第一阻滞膜71和第二阻滞膜72改变光的偏振状态。在第一和第二阻滞膜71和72相差为λ/4(λ=550nm)的情况下,入射的旋转偏振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而入射的直线偏振光转变为旋转偏振光。
第一偏振器81和第二偏振器82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阻滞膜71和72的外表面上。第二偏振器82是一检偏镜,第二偏振器82的透射轴相对于第一偏振器81的透射轴有90度夹角。
接着,使背照光90位于第一偏振器81的外部下面。将背照光90用作该透反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光源。
该透反射LCD装置通常为白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加电压时发出白光。通过这种方法,在反射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透反射LCD装置。因此,当不加电压时,透射模式的透射率变得仅为反射模式透射率的50%,这样,在透射模式下发出灰光(gray light)。
图2示出解决以上问题的透反射LCD装置。图2中,将透反射LCD装置分成透射区“A”和反射区“B”。
这种透反射LCD装置有相互分开面对的下基板110和上基板160。第一钝化层120形成于下基板110的内表面上,且第一钝化层120在透射区“A”内有第一透射孔122。一透明导电材料的透射电极130形成于第一钝化层120上。接着,第二钝化层140形成于透射电极130上,而一反射电极150形成于第二钝化层140上。反射电极150有一第二透射孔152,该孔152露出第一透射孔122上的透射电极130。另一方面,在下基板110的内表面上形成一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并且将该薄膜晶体管电连接到透射电极130和反射电极150上。
一滤色器161形成于上基板160的内表面上,且一公共电极162形成于滤色器161上。
接着,分别将阻滞膜171和172设置在下基板110和上基板160的外表面上。偏振器181和182设置在各阻滞膜171和172的外表面上。背照光190位于下偏振器181之下。
液晶层200设置在反射电极150与公共电极162之间。液晶层200的液晶分子相对于基板110和160水平排列。液晶层200有一正介电系数各向异性值,所以在将电压施加到电极130、150和162上时,液晶分子平行于反射电极150与公共电极162之间产生的电场方向排列。
液晶层的相差取决于液晶层的折射指数各向异性值(Δn)和厚度(d)。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液晶层的厚度能够控制液晶层的相差。
因此,如图2所示,第一钝化层120具有第一透射孔122,以使透射模式下和反射模式下的亮度变得均匀。同时,希望透射区“A”中液晶层200的厚度是反射区“B”液晶层200厚度的两倍。
图3A和3B中以及图4A和4B中示出了图2中透反射LCD装置的偏振情况。
图3A和3B分别示出在反射模式下施加电压前后的偏振情况。这里,根据光的前进方向表示偏振情况。其间,y轴是与图2中基板110和160平行的方向,z轴是与基板110和160垂直的方向。X轴定义为同时垂直于y轴和z轴的方向。因此,如果从液晶板底部观看,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相对于x轴有一135度的偏角,而下偏振器181的透射轴相对于x轴有一45度的偏角。同时,如果从液晶板顶部观看,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相对于x轴有一45度的偏角。
此时,设置在图2中反射区“B”内的液晶层200有一λ/4的相差,且在施加电压之前受到右旋偏振(right-circulary polarized)。
图2中下阻滞膜171的光轴平行于y轴且下阻滞膜171为右旋。因此,45度的入射光受到右旋偏振,而要受到右旋偏振的入射光在135度偏角时受到线性偏振。135度的入射光受到左旋偏振,而要受到左旋偏振的入射光在45度偏角时受到线性偏振。
另一方面,图2中上阻滞膜172的光轴平行于x轴,且上阻滞膜为左旋。这样,相对于x轴的45度入射光受到左旋偏振,而要受到左旋偏振的入射光在135度偏角时受到线性偏振。接着,相对于x轴的135度入射光受到右旋偏振,而要受到右旋偏振的入射光在45度偏角时受到线性偏振。
图3A中,如果没有将电压施加到透反射LCD装置上,那么光通过图2中的上偏振器182相对于x轴受到45度角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受到左旋偏振。接着,左旋偏振光穿过设置在反射区“B”内的液晶层200,以在45度角处从左旋偏振变为受到线性偏振。该线性偏振光在图2中的反射电极150处受到反射,因此光的前进方向有所改变。所以,反射光相对于x轴有一135度的偏振角。接着,在135度角处的线性偏振光通过设置在反射区“B”内的液晶层200受到左旋偏振。该左旋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在135度角处再次受到线性偏振。如果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一致,那么完全透射该线性偏振光。因此,所显示的图像变为白色。
接着,在图3B中,当将电压施加到透反射LCD装置上时,光通过图2中的上偏振器182相对于x轴受到45度角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受到左旋偏振。左旋偏振光穿过设置在反射区“B”内的液晶层200而不改变偏振状态。接着,左旋偏振光在图2中的反射电极150处受到反射,因此左旋偏振光受到右旋偏振。右旋偏振光通过设置在反射区“B”内的液晶层200不变化。接着,右旋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在45度角处受到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的方向垂直于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因此,不透射该线性偏振光,由此所显示的图像变为黑色。
图4A和4B分别示出了在透射模式下施加电压的偏振情况。此时,设置在图2中透射区“A”内的液晶层200在施加电压前的相差为λ/2。
图4A中,如果没有将电压施加到透反射LCD装置上,那么从背照光190射向图2中下偏振器181的光通过该下偏振器181相对于x轴受到45度角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通过下阻滞膜171受到右旋偏振。接着,右旋偏振光穿过透射电极130,且右旋偏振光通过设置在透射区“A”内的液晶层200受到左旋偏振。该左旋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在135度角处受到线性偏振。如果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一致,那么完全透射该线性偏振光。因此,所显示的图像变为白色。
另一方面,在图4B中,当将电压施加到透反射LCD装置上时,来自背照光190的光通过图2中的下偏振器181相对于x轴受到45度角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通过下阻滞膜171受到右旋偏振。右旋偏振光穿过设置在透射区“A”内的透射电极和液晶层200而不改变偏振状态。接着,右旋偏振光通过上阻滞膜172在45度角处受到线性偏振,而线性偏振光的方向垂直于上偏振器182的透射轴。因此,不透射该线性偏振光,由此所显示的图像变为黑色。
如上所述,透射区与反射区之间不同的厚度使得所显示的图像均匀且基本上在黑色模式下变暗。因此,增强了透反射LCD装置的反差比且改善了画质。
通过这种方式,在形成图2中透射孔122的情况下,在透射区“A”与反射区“B”之间形成一倾斜部分,并且设置在倾斜部分内的液晶层200厚度连续变化。因此,当将电压施加到透反射LCD装置上时,在倾斜部分中产生一散射场(fringe field)并且发生失真。而且,液晶层的相差在该区内变化,这样会发生漏光。
在第2000-275660号日本公开申请文件中提出了为防止如此漏光的透反射LCD的阵列面板结构。图5是2000-275660中有代表性的图。
如图5所示,在基板1上形成一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双层栅极8和9、有源层11、欧姆接触层12、源极14和漏极15。在基板1上形成一透明电极13,该透明电极13接至薄膜晶体管。在薄膜晶体管和透明电极13上形成一光敏树脂夹层3。夹层13有一透射孔,该透射孔露出一部分透明电极13和倾斜部分17。倾斜部分17是一透射区与一反射区之间的边缘区域。在夹层3上形成一反射器4或5,反射器4或5覆盖一部分倾斜部分17。凹凸段18形成于夹层3与反射器4或5之间,以便加强反射。在2000-275660的阵列面板中,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有效区域必须相等以便得到一稳定的图像。这里,倾斜部分17不属于透射模式或反射模式。因此,倾斜部分既不是透射区,也不是反射区。如果反射器4或5的一端位于倾斜部分17上,那么即使有比特误差,透射区和反射区的有效区域也不受影响。
但是,如上所述,在倾斜区域17内会发生漏光。如果反射器4或5形成得覆盖倾斜部分17所有部分上以防止漏光,那么反射器4或5接触透明电极13,由此在透明电极13与反射器4或5之间会发生电蚀。因此,反射器4或5不应接触透明电极13,且必须仅覆盖一部分倾斜部分17。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其中不发生漏光且反差比增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它没有残留图像。
在以下的说明书中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根据该说明书,它们一部分变得很明显,或者可以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学会。通过所著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所具体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达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所具体实施和概括描述的那样,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的一个薄膜晶体管;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具有第一透射孔和一包围第一透射孔的倾斜部分;第一钝化层上的一个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接触该薄膜晶体管;该透明电极上的一个反射器,该反射器完全覆盖倾斜部分且具有与第一透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这里,倾斜部分相对于该基板倾斜一个倾斜角,以使与倾斜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器上反射的光基本上反射到视角之外。倾斜角在20-110度范围之内。并且倾斜角在42-70度范围之内,由此光完全射到视角之外。第一钝化层包括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和光敏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该阵列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明电极与反射器之间的第二钝化层,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反射器接至透明电极。该阵列面板还包括一控制线和一数据线,控制线和数据线相交且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上。
在另一方面,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的一个薄膜晶体管;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具有第一透射孔和一包围第一透射孔的倾斜部分;第一钝化层上的一个反射器,该反射器完全覆盖倾斜部分且具有与第一透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该反射器上的一个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接触该薄膜晶体管。倾斜部分相对于该基板倾斜一个倾斜角,以使与倾斜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器上反射的光基本上反射到视角之外。倾斜角在20-110度范围之内。并且倾斜角在42-70度范围之内,由此光完全射到视角之外。第一钝化层包括苯并环丁烯(BCB)和光敏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该阵列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明电极与反射器之间的第二钝化层,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反射器接至透明电极。该阵列面板还包括一控制线和一数据线,控制线和数据线相交且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上。
应理解的是,前面总的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的和解释性的,意欲用他们对如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说明。
这些附图中图1是一种传统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了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3A和3B是示出在图2反射模式下施加电压前后的偏振情况图;图4A和4B是示出在图2透射模式下施加电压前后的偏振情况图5是根据第2000-275660号日本公开申请文件的一种传统透反射LCD的图;图6是一平面图,它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阵列面板;图7是与图6中线VII-VII相对应的剖视图;图8是计算本发明阵列面板中一倾斜角的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阵列面板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阵列面板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阵列面板的平面图,图7是与图6中线VII-VII相对应的剖视图。
在图6和图7中,在一基板210上形成一栅极221,栅极221接至一控制线222,该控制线222在附图中沿水平方向延伸。基板210由绝缘材料如玻璃制成,而栅极221和控制线222由导电材料如金属制成。一栅极绝缘体(gate insulator)230覆盖栅极221和控制线222。栅极绝缘体230可以由氮化硅或氧化硅制成。接着,在栅极绝缘体230上形成一有源层240,该有源层240由非晶硅制成。源极251和漏极252形成于有源层240上。源极251接至一数据线253,数据线253沿附图中的垂直方向延伸并且与控制线222交叉以限定一象素区“P”。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在有源层240与源极251和漏极252之间形成欧姆接触层,以降低有源层240与两电极251和252之间的电阻。
第一钝化层260覆盖源极251、漏极252和数据线253。第一钝化层260有第一接触孔261、第一透射孔262和倾斜部分263。第一接触孔261露出一部分漏极252,而第一透射孔262通过栅极绝缘体230露出一部分基板210。第一透射孔262可以只形成于第一钝化层260。第一钝化层260由苯并环丁烯(BCB)或光敏丙烯酸树脂制成。接着,在第一钝化层260上形成一透明电极270。透明电极270位于象素区“P”内且通过第一接触孔261接至漏极252。透明电极270由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ITO)制成。
第二钝化层280形成于透明电极270上。第二钝化层280具有第二接触孔281,第二接触孔281露出一部分透明电极270。第二钝化层280由氮化硅制成。反射器290形成于第二钝化层280上。反射器290由一种光反射性好的金属制成,如铝(Al),它通过第二接触孔281接至透明电极270。然后,反射器290作为一反射电极。该反射器290有第二透射孔291,第二透射孔291露出置于第一透射孔262内的透明电极270。同时,反射器290完全覆盖倾斜部分263。
如果反射器290接触ITO的透明电极270,并且由一种湿刻法制作图案,那么可能在反射器290与透明电极270的接触区域中发生电蚀。因此,第二钝化层280使得接触区域变小,这防止或限制了电蚀。如果用干刻法形成反射器290,那么可以省去第二钝化层280。
这样,反射器覆盖位于透射区与反射区之间的倾斜部分,以截取泄漏的光。同时,倾斜部分应有一定角。
图8是计算本发明阵列面板中倾斜部分倾斜角的图。
如图8所示,x轴定义为平行于图7中基板210的方向,y轴定义为垂直于x轴。而且x’轴定义为平行于倾斜部分倾斜面的方向,y’轴定义为垂直于x’轴。x’轴和y’轴分别相对于x轴和y轴有一“θ”角。
在空气中的光穿过透反射LCD装置的上基板之后,它在液晶层上受到折射,射向倾斜部分的倾斜面。当入射到倾斜面上的光相对于y轴有一“α”角时,入射光必须向y’轴与x轴之间的区域反射,以使反射光从视野中消失。这样,可以阻挡所泄漏的光。同时,反射光相对于y轴有一“2θ-α”角,“2θ-α”应当大于“α”。因此,“θ”大于“α”。
来自透反射LCD装置外部的入射光相对于基板的纵轴有一0-90度入射角。这里,具有接近0度入射角的入射光以类似于该入射角的角度射出。因此,考虑20-90度左右范围内入射光的入射角。
如果空气的折射率为“n1”,那么液晶层的平均折射率为“n2”,而入射光的入射角为“θ1”,以Snell定律(n1·sin(θ1)=n2·sin(θ2))计算透射光的透射角“θ2”。这里,透射角“θ2”与“α”角相同。当“n1”为1时,“n2”为1.5,而入射角“θ1”在的范围内20-90度左右的范围内,透射角“θ2”变为13-42左右。因此,“α”在20-90度左右范围内。
若从30厘米以外看广泛用于笔记本PC的12.1英寸板,则无需降低反差比就能在相对于基板纵轴最大30度角处看到板上的图像。如果入射光的入射角“θ1”约为30度,那么透射光的透射角“θ2”,即“α”角变为20度。可能的是,倾斜面形成为有约110度的倾斜角,而倾斜角应当大于“α”角,这样,倾斜面的倾斜角“θ”可以为20-110度左右。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α”的最大值为42度。因此,如果“α”角大于42度,那么对所有入射光的反射光都从视野中消失。所以,理想的情况下,倾斜角“θ”应当在42-70度左右的角度范围内。
可以根据形成图7中形成第一钝化层260的工艺操作条件调整倾斜角“θ”。例如,在形成采用蚀刻气体以干刻法对其制作图案的BCB第一钝化层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干刻条件来调整倾斜角“θ”。通常,用于蚀刻BCB的气体包括六氟化硫(SF6)或氧气(O2)。同时,如果O2在蚀刻气体中的配比较大,那么所蚀刻的BCB有一较小的倾斜角,而如果O2在蚀刻气体中的配比较小,那么所蚀刻的BCB有一较大的倾斜角。这是因为用于BCB蚀刻的光阻层与O2量成比例地被迅速去除。另外,如果蚀刻气体的压强小,则所蚀刻BCB的坡度平缓,如果蚀刻气体的压强大,则所蚀刻BCB的坡度陡。
其间,如果光敏树脂如丙烯酸树脂用作第一钝化层,那么可以改变光敏树脂的物理特性,或者可以调整边缘区域的曝光强度以改变倾斜角。这里,曝光强度的快速变化导致产生一平缓的倾斜面,而曝光强度的缓慢变化导致产生一较陡的倾斜面。
在本发明中,如果倾斜部分的倾斜角超过20度,那么可以截取泄漏的光。因此,提高了透反射LCD装置的反差比。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反射器形成于透明电极之上,不过反射器也可形成于透明电极之下。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阵列面板剖视图。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类似于图6。
图9中,薄膜晶体管“T”形成于一基板310上,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321、源极351和漏极352。栅极321形成于基板310上,而一栅极绝缘体330覆盖栅极321。作为薄膜晶体管“T”一沟道的有源层340形成于栅极绝缘体330上。接着,源极351和漏极352形成于有源层340上。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在有源层340与源极和漏极351和352之间形成欧姆接触层。
第一钝化层360覆盖源极351和漏极352。第一钝化层360具有第一透射孔362和一倾斜部分363。第一透射孔362通过栅极绝缘体330露出一部分基板310。第一钝化层360由苯并环丁烯(BCB)或光敏丙烯酸树脂制成。这里,倾斜部分363的倾斜角超过20度,理想的是,倾斜部分363的倾斜角在42-70度左右角度范围内。
接着,反射器370形成于第一钝化层360上。反射器370具有在漏极352之上的开口部分371,还有与第一透射孔362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372。反射器370由反光性好的金属如铝(Al)制成。同时,反射器370完全覆盖倾斜部分363。
第二钝化层380形成于反射器370上且覆盖反射器370。第二钝化层380有一接触孔381,接触孔381通过经开口部分371的第一钝化层360露出漏极352的一部分。第二钝化层380由氮化硅制成。可以对透射孔362和372之上的第二钝化层380进行蚀刻。
接着,一透明电极390形成于第二钝化层380上,且该透明电极390通过接触孔361接至漏极352。透明电极370由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ITO)制成。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下基板的顶部形成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的材料与上基板的公共电极材料相同,然后可以去除残留图像。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类似于图6。第三实施例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但是其第一透射孔362和与第一透射孔362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372并不穿过栅极绝缘层330。
在图10,薄膜晶体管“T”形成于基板310上,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321、源极351和漏极352。栅极321形成于基板310上,而一栅极绝缘体330覆盖栅极321。作为薄膜晶体管“T”一沟道的有源层340形成于栅极绝缘体330上。接着,源极351和漏极352形成于有源层340上。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在有源层340与源极351和漏极352之间形成欧姆接触层。
第一钝化层360覆盖源极351和漏极352。第一钝化层360具有第一透射孔362和一倾斜部分363。第一透射孔362露出一部分栅极绝缘体330。第一钝化层360由苯并环丁烯(BCB)或光敏丙烯酸树脂制成。这里,倾斜部分363的倾斜角超过20度,理想的是,倾斜部分363的倾斜角在42-70度左右角度范围内。
接着,反射器370形成于第一钝化层360上。反射器370具有在漏极352之上的开口部分371,还有与第一透射孔362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372。象第一透射孔362一样,第二透射孔372不穿过栅极绝缘体330。反射器370由反光性好的金属如铝(Al)制成。同时,反射器370完全覆盖倾斜部分363。
第二钝化层380形成于反射器370上且覆盖反射器370。第二钝化层380通过开口部分371与第一钝化层360有一接触孔381,接触孔381露出漏极352的一部分。第二钝化层380由氮化硅制成。可以对透射孔362和372之上的第二钝化层380进行蚀刻。
接着,在第二钝化层380上形成一透明电极390,该透明电极390通过接触孔361接至漏极352。透明电极370由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制成。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在下基板的顶部形成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的材料与上基板的公共电极材料相同,然后可截去残留图像。
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制造和应用本发明方面作各种修改和变换。这样,假定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换都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则申请人意欲使本发明覆盖这些修改和变换。
权利要求
1.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的一个薄膜晶体管;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具有第一透射孔和一包围第一透射孔的倾斜部分;第一钝化层上的一个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接触该薄膜晶体管;和该透明电极上的一个反射器,该反射器完全覆盖倾斜部分且具有与第一透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部分相对于该基板倾斜一个倾斜角,以使与倾斜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器上反射的光基本上反射到视角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角在20-110度范围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角在42-70度范围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一钝化层包括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和光敏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明电极与反射器之间的第二钝化层。
7.根据权利要求6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二钝化层是透明的。
8.根据权利要求6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
9.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面板,其中反射器接至透明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阵列面板,还包括一控制线和一数据线,该控制线和该数据线相互交叉且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上。
11.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的一个薄膜晶体管;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具有第一透射孔和一包围第一透射孔的倾斜部分;第一钝化层上的一个反射器,该反射器完全覆盖倾斜部分且具有与第一透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和该反射器上的一个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接触该薄膜晶体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部分相对于该基板倾斜一个倾斜角,以使与倾斜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器上反射的光基本上反射到视角之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角在20-110度范围之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阵列面板,其中倾斜角在42-70度范围之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一钝化层包括苯并环丁烯和光敏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1的阵列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透明电极与反射器之间的第二钝化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二钝化层是透明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6的阵列面板,其中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
19.根据权利要求11的阵列面板,还包括一控制线和一数据线,该控制线和该数据线相互交叉且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1的阵列面板,还包括基板与第一钝化层之间的一个栅极绝缘体(gate Insulator)。
全文摘要
一种透反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的一个薄膜晶体管;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具有第一透射孔和一包围第一透射孔的倾斜部分;第一钝化层上的一个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接触该薄膜晶体管;该透明电极上的一个反射器,该反射器完全覆盖倾斜部分且具有与第一透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透射孔。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395140SQ0214053
公开日2003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4日
发明者金东国, 河京秀, 赵兴烈 申请人: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