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象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19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象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图象读取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传真机和复印机等设备中,已知有一种结构是在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上部,搭载有用于读取原稿中记载的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
作为这种图象形成装置,例如在特许第3205734号公报(特许文献1)中,记载着如图21所示的、具有图象形成装置本体151和配设在该本体上部的ADF(自动文件送料器)装置152的图象形成装置150的提案。
在该图象形成装置150中,本体151的上部即、本体151与ADF装置152之间的深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复写纸排出部153。
又,这种图象形成装置由图象读取部、图象形成部和操作部一体构成,因难以对各部进行分别单独调换或变更组合,故在例如特开2002-171372号公报(特许文献2)中,提出了将其各部形成模块或组件化的提案。
(特许文献1)特许第3205734号公报(特许文献2)特开2002-171372号公报然而,在特许第3205734号公报(特许文献1)中所记载的图象形成装置150中,如图22所示,复写纸排出部153从排纸滚轮154排出的复写纸即向侧方露出,即、在本体151与ADF装置152之间,形成为排出的复写纸的两侧方开口的形态,故本体151往往不能充分地将ADF装置152支承。
又,在特开2002-171372号公报(特许文献2)中,读取模块、操作模块和记录模块分别作为不同的单体模块构成,将操作模块配置在读取模块与记录模块之间,使其相互定位。但是,在各部安装时,例如当装有操作模块的记录模块的构架是金属制、而操作模块却是树脂制的场合,因相互间的热膨胀和热收缩不一样,故在这些安装部位上,发生记录模块和操作模块的歪斜,会产生装置刚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在图象读取装置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之间设置有排出部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刚性。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权利项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用于读取原稿中记载的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根据由所述图象读取装置读取的图象信息、可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之间、用于将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形成图象的记录媒体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相互对向夹持排出的记录媒体的侧壁;以及在至少一方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形成有向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凹陷的凹部。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在排出部设置有相互对向夹持排出的记录媒体的侧壁,由该侧壁支承图象形成装置。又,在该侧壁至少一方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形成有朝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凹陷的凹部,因此,可容易地从其凹陷部分将排出的记录媒体取出。由此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又,权利项2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排出记录媒体的排出装置,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设置有排出装置,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因此,在记录媒体排出的位置,可由侧壁充分地支承图象读取装置。由此,在图象读取装置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之间设置排出部的同时,可确保充分的刚性。
又,权利项3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具有所述侧壁,安装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上,支承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相对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具有向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左右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用于提起该图象形成装置的把持部。
采用这种结构,既能由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支承图象读取装置,又可以把持设置于凸出部的把持部、将该图象形成装置提起进行搬送。
又,权利项4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由树脂制成,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由树脂制成。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和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都是由树脂制成,因此,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和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某一方采用金属制而另一方采用树脂制的场合相比较,可使热膨胀和热收缩相互更加接近。由此,在相对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安装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安装部位上,可减小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及其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歪斜,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又,权利项5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3或4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兼为所述排出部的外壁。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兼为排出部外壁,因此,在确保装置的刚性的同时,可减少构件数。
又,权利项6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具有配置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上方、读取原稿用的原稿台,在所述原稿台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原稿台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因此,在侧壁上,可确保支承原稿台所需的充分的刚性。由此,即使用手强力地按压原稿台,也可防止装置的损伤。
又,权利项7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具有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象用的两面印刷装置,所述两面印刷装置构成为通过将一方的面上形成有图象的记录媒体一旦向所述排出部送出后再次引回,就可使记录媒体的表里反转,在由所述两面印刷装置将由所述两面印刷装置可两面印刷的最大尺寸的记录媒体一旦送出时,在其送出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采用这种结构,在两面印刷的途中,即使一方的面上形成有图象的记录媒体一旦向所述排出部被送出,也由于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送出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因此,可防止在另一方的面上尚未形成图象的情况下,使用者错误地将该记录媒体取出。由此可确保正确的两面印刷,可提高操作性。
又,权利项8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部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操作该图象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记录媒体从该图象形成装置的背面侧向正面侧排出,所述操作面板凸出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所述操作面板凸出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因此,可将操作面板配置在正面侧操作者的最跟前侧,可提高操作性。
又,权利项9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8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收容或展开地设置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正面、用于支承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支承装置,配置为,所述操作面板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位于收容状态时的所述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位于展开状态时的所述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
采用这种结构,记录媒体支承装置处于收容状态时即不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操作面板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就是说,在正面侧,操作面板配置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侧。又,记录媒体支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即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操作面板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配置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就是说,在正面侧,记录媒体支承装置配置在较操作面板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侧。由此,可确保不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性,同时可提高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的记录媒体支承构件的操作性。
又,权利项10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收容或展开地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组织被排出的记录媒体的止动构件,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成位于收容状态时的所述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位于展开状态时的所述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
采用这种结构,止动构件处于收容状态时即不使用止动构件时,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在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就是说,在正面侧,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在较止动构件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侧。又,止动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即使用止动构件时,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配置在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就是说,在正面侧,止动构件配置在较侧壁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侧。由此,可提高装置的刚性,同时,在使用止动构件时,可容易地从侧方将支承于该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取出,可提高操作性。
又,权利项11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具有接受被排出的记录媒体的接受面,所述接受面具有向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凸出的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向下方倾斜。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凸出部分向下方倾斜,在接受面上接受被排出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与该凸出部分之间,可形成有间隙。因此,可从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侧将手伸入,容易地将记录媒体取出。
又,权利项12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弯曲状。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弯曲状,因此,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侧壁勾住,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又,权利项13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面板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具有所述侧壁,安装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上,在所述操作面板支承构件上,形成有操作面板侧连续部,该连续部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了连续形态。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与操作面板连续部形成了连续形态,因此,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操作面板侧与侧壁的边界处勾住。由此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又,权利项14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2或1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形成有本体侧连续部,该连续部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了连续形态。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与本体侧连续部形成了连续形态,因此,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侧与侧壁的边界处勾住。由此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又,权利项15所述的发明是,在权利项1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具有朝与记录媒体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在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有向两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侧壁勾住。又,利用这一倾斜面,可提高刚性。
又,本发明的权利项16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用于读取原稿中记载的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以及根据由所述图象读取装置读取的图象信息、可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树脂制的构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构架上、支承所述图象读取装置用的树脂制的支承构件。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和支承图象读取装置的支承构件都是由树脂制成,因此,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和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某一方采用金属制而另一方采用树脂制的场合相比较,可使热膨胀和热收缩相互更加接近。由此,在相对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安装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安装部位上,可减小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及其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歪斜,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采用权利项1的发明,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采用权利项2的发明,在图象读取装置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之间设置排出部的同时,可确保充分的刚性。
采用权利项3的发明,在由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支承图象读取装置的同时,把持设置于凸出部的把持部,可将该图象形成装置提起后进行搬送。
采用权利项4的发明,可减小安装有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的安装部位上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及其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相对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歪斜,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采用权利项5的发明,将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兼用于排出部的外壁,在确保装置刚性的同时,可减少构件数。
采用权利项6的发明,则即使用手强力地按压原稿台,也可防止装置的损伤。
采用权利项7的发明,可确保正确的两面印刷,可提高操作性。
采用权利项8的发明,可操作面板配置在正面侧的操作者的最跟前侧,可提高操作性。
采用权利项9的发明,可确保不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性,并且,可提高使用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时的记灵媒体支承构件的操作性。
采用权利项10的发明,可确保装置的刚性,并且,在使用止动构件时,可容易地将支承于该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从侧方取出。
采用权利项11的发明,可将手从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侧伸入,容易地将记录媒体取出。
采用权利项12的发明,可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侧壁勾住,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采用权利项13的发明,可防止记录媒体被操作面板侧与侧壁的边界处勾住,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采用权利项14的发明,可防止记录媒体被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侧与侧壁的边界处勾住,可确保记录媒体良好地取出。
采用权利项15的发明,在取出记录媒体时,可防止记录媒体被侧壁勾住,又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采用权利项16的发明,可减小安装有图象读取装置支承装置的安装部位上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及其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相对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歪斜,可提高装置的刚性。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打印机本体一实施例的要部侧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打印机本体立体图。
图3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1所示打印机本体上安装了联结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从后方右侧看的、在图1所示打印机本体上安装了联结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1所示打印机本体上安装了联结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5所示联结板上安装了操作面板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5所示联结板上安装了操作面板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7所示联结板上安装了原稿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从后方左侧看的、在图7所示联结板上安装了原稿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从前方右侧看的、在图7所示联结板上安装了原稿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从前方左侧看的、在图10所示原稿台上安装了原稿压盖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原稿压盖打开状态)。
图13为表示作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14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主视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15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左侧视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16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右侧视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17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俯视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18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操作面板单元的要部右侧视图。
图19为表示图13所示复合机的要部侧剖视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20为表示作为本发明图象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装有手插式托盘的形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原稿压盖关闭状态)。
图21为表示复合机的传统例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复合机要部侧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1打印机本体2本体构架3用纸8排纸滚轮18 上侧壁22 本体侧连续部23 多功能托盘52 排纸托盘55 止动构件57 反转搬送部61 联结板63 侧盖63a 凸出部63b 倾斜面66 前端凹部66a 最深部68 安装部69 操作面板侧连续部71 操作面板单元80 把持部81 扫描器单元82 原稿台82a 原稿台的前端部99 排纸部
F复合机具体实施方式
图12和图1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一实施例的复合机F的立体图。该复合机F在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即打印机本体1上,安装有作为图象读取组件的平板式的扫描单元81,具有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网络通信功能等。
图1为表示打印机本体1一实施例的要部侧剖视图。首先,参照图1说明打印机本体1。
图1中,打印机本体1是一种激光打印机的结构,在树脂制的本体构架2内,具有用于对作为记录媒体的用纸3进行给纸的给纸部4、用于在排出的用纸3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部5、以及用于将形成有图象的用纸3排出的排纸部6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置有该打印机本体1的给纸滚轮8的一侧作为前侧(正面侧),将设置有后述的定影部28的一侧作为后侧(背面侧)。
在本体构架2上,安装有驱动机构的左侧构架由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体)形成,右侧构架由PS(聚苯乙烯)形成。并且,左侧构架和右侧构架均由未添加玻璃纤维等强化剂的树脂形成。
给纸部4包括给纸盒7;设置在给纸盒7一端侧(前侧)端部上方的给纸滚轮8和给纸小块9;用于将从给纸滚轮8送出的用纸3反转后向后侧搬送的给纸通路10;以及面向给纸通路10的纸粉除去滚轮11和阻碍滚轮12。
给纸盒7呈上方开口的箱体状,在本体构架2内的底部,从前侧可装取自如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的本体构架2上。在该给纸盒7内,设置有用纸压板13和弹簧14。
用纸压板13可将用纸3层叠状地堆积,通过可摆动地支承在离给纸滚轮8远的一方的端部上,近的一方的端部可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又,弹簧14对离用纸压板13上的给纸滚轮8近的一方的端部的里面施加向上的力。这样,用纸压板13随着用纸3层叠量的增加,以离给纸滚轮8远的一方的端部为中心,克服弹簧14的弹力而向下摆动。
给纸滚轮8和给纸小块9相互对向状配置,利用设置于给纸小块9里侧的弹簧15,给纸小块9向给纸滚轮8推压。
处于用纸压板13上的最上位的用纸3利用弹簧14,从用纸压板13的里侧向给纸滚轮8推压,由该给纸滚轮8和给纸小块9夹持之后,该用纸3在给纸滚轮8回转的同时,由给纸滚轮8和给纸小块9边每次1枚地分离,边向给纸通路10给纸。
并且,被给纸的用纸3通过由配置于给纸通路10的给纸滚轮8上方的1对滚轮构成的纸粉除去滚轮11,将纸粉除去之后送向阻碍滚轮12。
阻碍滚轮12由1对滚轮构成,将用纸3阻碍之后,搬送至图象形成位置(感光滚筒37与复制滚轮39的接触位置)。
又,给纸部4还具有可将不同尺寸的用纸3堆积进行给纸的多功能给纸部21。即,在该打印机本体1中的本体构架2的前面(正面),设置有前盖16,在该前盖16上设置有多功能给纸部21。
如图12所示,前盖16的形状是侧面看大致呈コ(日文片假名)字状、正面看大致呈矩状的底浅的一侧(与本体构架2前面的对向侧)开放的大致盒状,由前壁17、后述的接受面的凸出部分即上侧壁18、下侧壁19和2个侧壁20一体形成。
该前盖16在本体构架2的前面,通过设置于下侧壁19的未图示的铰链,可回动地支承在本体构架2上,如图1的虚线所示,该上侧壁18通过前后方向(用纸3的排出方向、以下相同)摆动,可相对本体构架2进行开闭。
另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该前盖16从侧面看比后述联结板61的侧盖63更加向前后方向前侧凸出,在从后侧向前侧的方向上,该上侧壁18的上面形成了向下方倾斜的形状。
又,后述的联结板61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位于上侧壁18的宽度方向(与用纸3排纸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相同)两端部,与该前端凹部66连续的本体侧连续部22形成与该前端凹部66无段差的连续形状,与前端凹部66一样,形成了向两外侧后方倾斜的弯曲状的倾斜面。
并且,如图1所示,多功能给纸部21包括设置于该前盖16的前壁17的记录媒体支承装置即多功能托盘23、在前盖16内的本体构架2的前侧下端部可回转支承的多功能侧给纸滚轮24、以及多功能侧给纸小块25。
如图12所示,多功能托盘23的形状从正面看大致呈矩状,如图1的虚线所示,通过设置于该下端部的的未图示的铰链,可回转地支承在前盖16的前壁17上,该上侧壁18通过前后方向摆动,可相对前盖16的前壁17进行开闭。
多功能侧给纸滚轮24和多功能侧给纸小块25相互对向状配置,利用设置于多功能侧给纸小块25里侧的未图示的弹簧,多功能侧给纸小块25向多功能侧给纸滚轮24推压。堆积在展开状态的多功能托盘23上的用纸3随着多功能侧给纸滚轮24的回转,由该多功能侧给纸滚轮24和多功能侧给纸小块25夹持之后,1枚1枚地进行分离,同时向给纸通路10给纸。
图象形成部5具有扫描部26、处理部27和定影部28等。
扫描部26设置在本体构架2内的上部,具有激光发光部(未图示)、回转驱动的多角棱镜29、透镜30、31以及反射镜32、33、34等,从激光发光部发光的根据图象数据产生的激光束如点划线所示,按照多角棱镜29、透镜30、反射镜32、33、透镜31、反射镜34的顺序通过或反射,以高速扫描的形式向处理部27的感光滚筒37的表面上照射。
处理部27配置在扫描部26的下方,在相对本体构架2可自由装取的筒式夹头35内,具有显象夹头36、感光滚筒37、斯科隆(scorotron)型带电器38和复制滚轮39等。另外,通过开闭设置在本体构架2前面的前盖16,可在本体构架2上进行筒式夹头35的装取。
显象夹头36相对筒式夹头35可装取自如地安装于其上,具有显象滚轮40、层厚限制板41、供给滚轮42、调色涂料料斗43等。
在调色涂料料斗43内,充填有作为显象剂的带正电性的非磁性1成分的调色涂料。作为调色涂料可使用聚合调色涂料,这种聚合调色涂料是将重合性单量体例如、苯乙烯等的苯乙烯系单量体和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酯、烷基(C1~C4)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丙烯系单量体,通过悬浮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进行共聚而获得。这种聚合调色涂料大致呈球状,流动性极好,可实现高品质的图象形成。
另外,在这种调色涂料中,配合有碳黑等的着色剂和石蜡等,并且,为了提高流动性,添加有硅石等的外添剂。其粒子直径为约6~10μm程度。
并且,由设置于调色涂料料斗43中心的回转轴44支承的搅拌器45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回转,调色涂料料斗43内的调色涂料同时进行搅拌,然后从调色涂料料斗43侧部开口的调色涂料供给口46放出。
在调色涂料供给口46的侧方位置,配置有可回转的供给滚轮42,又配置有与该供给滚轮42对向的、并可回转的显象滚轮40。并且,该供给滚轮42和显象滚轮40在各自一定程度压缩的状态下相互对接。
供给滚轮42是在金属制的滚轮轴上,包覆由导电性的发泡材料组成的滚轮,沿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
又,显象滚轮40是在金属制的滚轮轴上,包覆由导电性的橡胶材料组成的滚轮,沿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具体地讲,显象滚轮40的滚轮是在含有碳微粒子等的导电性尿烷橡胶或硅橡胶组成的滚轮本体的表面,包覆含有氟的尿烷橡胶或硅橡胶的涂层。另外,在显象滚轮40上,施加有显象偏磁。
又,在显象滚轮40的附近,配置有层厚限制板41。该层厚限制板41在由金属制的板簧材料构成的板本体的前端部,具有由绝缘性硅橡胶材料组成的剖面呈半圆形的按压部,在显象滚轮40的附近,受显象夹头36支承,利用板本体的弹力,将按压部压接在显象滚轮40上。
并且,从调色涂料供给口46放出的调色涂料随着供给滚轮42的回转,向显象滚轮40供给,此时,供给滚轮42与显象滚轮40之间正在磨擦带电,然后,被供给在显象滚轮40上的调色涂料随着显象滚轮40的回转,进入层厚限制板41的按压部与显象滚轮40之间,在显象滚轮40上出现了一定厚度的薄层。
感光滚筒37在显象滚轮40的侧方位置,在与该显象滚轮40对向的状态下,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可回转地支承在筒式夹头35上。该感光滚筒37的滚筒本体接地,其表面由聚碳等组成的带正电性的感光层形成。
斯科隆型带电器38在感光滚筒37的上方,以所定间隔与感光滚筒37不接触地对向配置。该斯科隆型带电器38是一种从钨等带电用金属丝发生电晕放电的带正电用的斯科隆型带电器,使感光滚筒37的表面一样地正极性带电。
复制滚轮39在感光滚筒37的下方,与该感光滚筒37对向配置,沿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可回转地受筒式夹头35支承。该复制滚轮39在金属制的滚轮轴上,包覆由导电性橡胶组成的滚轮,复制时,施加有复制偏磁。
并且,感光滚筒37的表面随着感光滚筒37的回转,首先由斯科隆型带电器38一样地正极性带电,然后,再通过来自扫描部26的激光束露光,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在与显象滚轮40对向时,通过施加在显象滚轮40的显象偏磁,载置在显象滚轮40上、并带正电的调色涂料在与感光滚筒37对向接触时,供给于形成于感光滚筒37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即一样地带正电的感光滚筒37的表面其中由激光束露光而电位下降的露光部分,通过有选择地载置,形成调色涂料像,由此可实现反转显象。
然后,载置在感光滚筒37表面上的调色涂料像,在用纸3通过感光滚筒37与复制滚轮39之间的期间,利用施加在复制滚轮39的复制偏磁而复制在用纸3上。
定影部28配置于处理部27的侧方即用纸3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具有加热滚轮47、按压加热滚轮47的按压滚轮48以及设置于这些加热滚轮47和按压滚轮48下游的1对搬送滚轮49。
加热滚轮47是金属制筒状,内装有由卤灯组成的加热器,由该加热器进行加热。
又,在按压该加热滚轮47的状态下,按压滚轮48从动于该加热滚轮47进行回转。
并且,在定影部28上,在用纸3通过加热滚轮47与按压滚轮48之间的期间,对处理部27的用纸3上复制的调色涂料进行热定影。然后,通过搬送滚轮49将该用纸3搬送至排纸部6的排纸通路50。
排纸部6具有排纸通路50、作为排出装置的排纸滚轮51以及作为接受面的排纸托盘52。排纸通路50是一种从排纸滚轮51至配置于该排纸滚轮51上方的排纸滚轮51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路径结构。
排纸托盘52从平面看大致呈矩状,后端部配置于搬送滚轮49与排纸滚轮51之间的上下方向途中,由从其后端部向前侧的上方倾斜的倾斜板部53和从倾斜板部53的前端部大致水平方向形成平坦状的平坦板部54连续状地一体构成,所述平坦板部54的前端部与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游端部呈对向状。
又,在排纸托盘52上的平坦板部54,设置有阻止排出的用纸3的止动构件55。
即,在平坦板部54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从平面看大致呈矩状的凹部,在该凹部中埋设有止动构件55。该止动构件55从平面看大致呈矩状,通过设置于该前端部的铰链56,可回动地支承在平坦板部54上。并且,如图1的虚线所示,止动构件55将设置于前端部的铰链56作为支点,后端部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可相对平坦板部54开闭,在展开状态(如图1虚线所示的状态)时,由于配置成了向前侧上方的倾斜角度较倾斜板部53大,因此,可防止排出的用纸3从排纸托盘52的前端部落入。
并且,由搬送滚轮49送向排纸通路50的用纸3被送至排纸滚轮51,通过该排纸滚轮51,在排纸托盘52上从后侧(背面侧)向前侧(正面侧)进行排纸。
又,在该打印机本体1中,设置有为了在用纸3的两面形成图象的两面印刷装置即反转搬送部57。该反转搬送部57具有排纸滚轮51、反转搬送通路58、档板59和多个反转搬送滚轮60。
排纸滚轮51由1对滚轮构成,可进行正回转和逆回转的切换。该排纸滚轮51如上所述,用纸3在排纸托盘52上排纸时,呈正方向回转,用纸3反转时,呈逆方向回转。
反转搬送通路58是一条沿上下方向的路径,可将用纸3从排纸滚轮51搬送至配置于图象形成部5下方的多个反转搬送滚轮60,该上游侧端部配置在排纸滚轮51的附近,该下游侧端部配置在反转搬送滚轮60的附近。
档板59可摆动地设置成使其面向排纸通路50与反转搬送通路58的分叉部分,利用未图示的电磁阀的励磁或非励磁,可将被排纸通路50反转的用纸3的搬送方向,从面向排纸通路50的方向改换为面向反转搬送通路58的方向。
在给纸盒7的上方,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反转搬送滚轮60,最上游侧的反转搬送滚轮60配置在反转搬送通路58后端部的附近,而最下游侧的反转搬送滚轮60则配置在阻碍滚轮12的下方。
并且,在用纸3的两面形成图象时,该反转搬送部57进行如下的动作。即,一方的面上形成了图象的用纸3由搬送滚轮49一旦从排纸通路50送至排纸滚轮51,则排纸滚轮51在夹持用纸3的状态下正回转,将该用纸3搬送至外侧(排纸托盘52侧)后再将用纸3的大部分送向排纸托盘52上,用纸3的后端被排纸滚轮51夹持时停止正回转。
其次,排纸滚轮51逆回转,档板59改变搬送方向,用纸3向反转搬送通路58方向搬送,用纸3在前后逆向的状态下搬送至反转搬送通路58。另外,一旦用纸3搬送结束,则档板59切换为原始状态即、将用纸3从搬送滚轮49向排纸滚轮51搬送的状态。
接着,逆向搬送至反转搬送通路58的用纸3被送至反转搬送滚轮60,从该反转搬送滚轮60向上方反转,送向给纸通路10,再送至阻碍滚轮12。搬送至阻碍滚轮12的用纸3在正翻成里的状态下,再次阻碍后送向图象形成装置,由此在用纸3的两面形成图象。
另外,在该打印机本体1的反转搬送部57,可两面印刷的用纸3的最大尺寸设定为A4规格。
又,在该打印机本体1中,作为控制复合机F各部用的回路基板即主基板95如图2所示,被配置在本体构架2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的侧面。
并且,复合机F在该打印机本体1上,组装有操作面板单元71(参照图12)和扫描单元81(参照图12)。
下面参照图2至图19说明这种复合机F的组装方法。
首先在该方法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本体1的本体构架2上,安装支承构件(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和操作面板支承构件)即联结板61。
联结板61由未添加玻璃纤维等强化剂的PS(聚苯乙烯)树脂成形,如图3和图4所示,由以下构件一体成形,包括覆盖本体构架2的上方、安装有扫描单元81的扫描单元安装部62;覆盖本体构架2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下相同)两侧的侧壁即侧盖63;覆盖本体构架2后侧的后盖64;以及覆盖本体构架2的上方前侧、安装有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
如图14所示,扫描单元安装部62在与排纸托盘52对向的位置,连续形成有上壁62b和后壁62c,由这些构件围住的部分,下方和前侧从正面看呈开放的口(日文片假名)字状,该内侧空间就是后述的排纸部99的排出用纸3用的排纸空间。
另外,两侧壁62a与后述的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连续形成。
在将联结板61安装在本体构架2上的状态下,侧盖63在夹持排纸滚轮51的状态下相互对向配置,其下端部的宽度可将本体构架2宽度方向的两侧覆盖。又,侧盖63呈弯曲状,形成了从其下端部向上端部、逐渐从本体构架2宽度方向两侧向外凸出的形状(尤其是在上端部附近更大的弯曲),该上端的凸部63a形成了比下端部宽度大的正面看大致コ(日文片假名)字状(参照图14),可接受扫描单元81。
又,在侧盖63的凸部63a的下面,沿前后方向设置有槽状的、用于提起复合机F的把持部80(参照图15和图16)。
又,由于将侧盖63形成上述的形状,因此可将联结板61上的左右方向凸出的凸部63a的把持部80把持,将复合机F提起后可容易地进行搬送。
又,各侧盖63的前侧(用纸3排纸方向的下游侧、以下相同)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其前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为最深,面向后侧(用纸3排纸方向的上游侧、以下相同),形成有凹陷成圆弧状的凹部即前端凹部66(参照图15和图16)。
又,各前端凹部66形成为,在各前端凹部66中凹陷在最后侧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最深部(即、前端凹部66的用纸3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66a位于后述的扫描单元81的原稿台82的前端部82a前侧(参照图15和图16),并且,在两面印刷时由排纸滚轮51一旦将一方的面上形成有图象的A4规格的用纸3送出至排纸托盘52上时,位于其送出的用纸3的后端部(即、打印机本体1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M前侧(参照图19)。
又,各前端凹部66形成为,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配置于收容状态时的止动构件55的前端部(设置有铰链56的支承侧的端部)的前侧、配置于展开状态时的止动构件55的后端部(与设置有铰链56侧的反向侧的游端部)的后侧(参照图19)。
又,各侧盖63的各前端凹部66形成为,其前面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成为朝两外侧后方倾斜的弯曲状倾斜面66b(参照图14)。
又,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各侧盖63下端部的前后方向途中,形成有作为用于插通螺纹固定型的螺钉67的安装部向下方大致呈矩状鼓出的树脂制安装部68。
后盖64从背面看是大致呈矩状的板,在下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与侧盖63一样,形成有作为用于插通螺纹固定型的螺钉67的安装部向下方大致呈矩状鼓出的树脂制安装部68。
在扫描单元安装部62的前侧,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的形态是比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更加向前侧凸出(参照图15和图16)。该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上的与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连续的操作面板侧连续部69是一种与该前端凹部66无段差的平缓的连续形状(参照图15和图16)。
又,为了能接受操作面板单元71,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的上侧从平面看,大致与操作面板单元71呈同一形状,在操作面板单元71的后端部对向的位置上,沿宽度方向并以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4个)用于螺纹固定操作面板单元71的螺钉台座部70。
又,在该联结板61上,扫描单元安装部62的后盖64的附近也是沿宽度方向以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2个)用于螺纹固定扫描单元81的原稿台82的螺钉台座部70。
另外,如图3所示,在该联结板61上,在左右方向的左侧、前后方向后侧的侧面,设置有中继用于将打印机本体1的主基板95、和后述的扫描电机84a及搬送电机90a电气性连接的电线束96、作为回路基板的中继基板95a。
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联结板61在被盖于本体构架2上部之后,将螺纹固定型的螺钉67插通在各侧盖63和后盖64的各安装部68中,通过将各螺钉67与树脂制的本体构架2螺合,如图5所示安装在本体构架2上。
具体地讲,穿过安装部68螺合的螺钉67一边螺进,一边使与其安装部68对向的被安装部68即树脂制本体构架2的部分变形,固定在本体构架2上。
这样,若是将树脂制的安装部68通过螺钉67固定在树脂制的本体构架2上,即打印机本体1和联结板61的安装部位都是树脂制成,则与安装部位由树脂和金属制成的场合相比较,可使这些各部分的热膨胀和热收缩更加接近。由此,可减少安装部位的打印机本体1和联结板61的歪斜,提高装置的刚性。
其次,在该组装方法中,如图6和图7所示,将操作面板即操作面板单元71安装在联结板61的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
操作面板单元71是不同于扫描单元81的另一单体的、从平面看大致呈细长矩形板状,在安装于联结板61的状态下,与后述的原稿台82大致同一面相邻接的平坦状的上端面板面72和操作面板面73一体形成,该操作面板面73从与该上端面板面72上的原稿台82相邻侧的反向侧的前端部,向斜下方弯曲形成倾斜状。在操作面板面73上,设置有使用者操作打印机本体1和扫描单元81用的各种操作键组74。
又,在该操作面板单元71上,如图18所示,在后述的扫描单元81的原稿台82上,设置有作为阻止错误按下部的上限制凸部75、下限制凸部75b和盖板76,以防止在打开原稿即书77载置的场合、该书77的一部分将操作键组74错误按下的现象。
上限制凸部75由于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平缓的凸状的操作面板面73,因此在上端面板面72与操作面板面73边界的弯曲部分,通过将从上端面板面72连续的操作面板面73的左右方向整个宽度的上端部弯曲成向上方的凸状。这样,在将书77打开载置在原稿台82上的场合,即使该书77的一部分被操作面板面73的操作键组74的上方勾住,也可利用该上限制凸部75,防止该书77的一部分跟随上端面板面72与操作面板面73边界的弯曲部分发生弯曲,可防止由书77造成的操作键组74的按下动作。
下限制凸部75b的位置处在较配置有操作面板面73的操作键组74的位置更加前侧,通过将操作面板面73的左右方向整个宽度的下端部,相对操作面板面73弯曲形成了向上方凸出的形状。这样,在将书77打开载置在原稿台82上的场合,可进一步防止因该书77与上限制凸部75和下限制凸部75b抵接而造成的书77按下操作键组74的动作。
如图12和图18所示,盖板76被设置成,将设置于操作面板单元7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显示部覆盖、以与操作面板面73隔有所定间隔地将操作面板面73的前后方向覆盖的形态。该盖板76由透明的树脂板形成,在将操作面板面73覆盖的状态下,形成了从操作面板面73稍许鼓起的形态。这样,在将书77打开载置在原稿台82上的场合,即使该书77的一部分被操作面板面73的操作键组74的上方勾住,也由于该书77的一部分被载置在该盖板76上,因此,可防止因书77造成的操作键组74的按下动作。
这样,利用这种上限制凸部75、下限制凸部75b和盖板76,可防止在扫描单元81上读取的书77等的原稿错误地将操作键组74按下,故可防止装置的错误动作。
并且,如图6所示,在该操作面板单元71上,该后端部的高度可与联结板61的螺钉台座部70接触,在其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所定间隔的多个(4个)安装孔78。在将该操作面板单元71载置于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上的状态下,将螺钉79插通于各安装孔78中,通过将各螺钉79与设置于联结板61的各螺钉台座部70螺合,如图7所示将操作面板单元71安装在联结板61上。
如此安装的操作面板单元71如图19所示,配置在比打印机本体1更加向前侧凸出,又,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被配置成,位于较不使用时被收容在前盖16内状态的多功能托盘23的游端部(与未图示的铰链支承的一侧端部的反向侧端部)更前侧,位于如虚线所示的较使用时从前盖16的开状态的多功能托盘23游端部更后侧。
其次,在该组装方法中,如图8至图17所示,将扫描单元81安装在联结板61上。
如图12所示,扫描单元81具有原稿台82、以及相对原稿台82可开闭地安装的原稿压板构件即原稿压板83。
原稿台82是大致呈矩状的厚板,在其上面,设置有载置原稿的大致呈矩状的透明板即玻璃板85,内装着读取原稿用的原稿读取装置即CCD传感器84以及使该CCD传感器84对向状地对玻璃板85进行扫描用的扫描驱动源即扫描电机84a(参照图17)。
CCD传感器84一直处在玻璃板85左端待机,扫描电机84a(参照图17)也处于CCD传感器84的附近,具体地讲被内装在该原稿台82的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CCD传感器84在该扫描电机84a驱动下,与玻璃板85对向状地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描。
又,在该原稿台82上,如图8所示,宽度方向上形成有所定间隔的多个(2个)插通孔87,该插通孔87用于将固定螺钉86插通在该后端部上。在该后端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所定间隔的多个(2个)铰链安装槽88a、88b,该铰链安装槽88a、88b可将开闭自如安装原稿压板83用的后述主铰链91和子铰链92嵌合。另外,后述可插入主铰链91的铰链安装槽88a被设置在原稿压板83的左右方向的左侧、前后方向后侧的插通孔87的左侧侧方的附近。
又,在该原稿台82上,在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的后述主铰链91插入的铰链安装槽88a的左侧侧方附近,形成有插通电线束96(参照图11)用的插通孔即连接开口部97,可使该原稿台82的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电线束96作为连接线,用于后述ADF装置90的搬送电机90a和主基板95的电气性连接。
并且,如图8所示,原稿台82的前端部重叠状地载置在操作面板单元71的后端部,在将该后端部载置成各插通孔87与联结板61的各螺钉台座部70对向之后,将固定螺钉86插通在各插通孔87中,通过将各固定螺钉86与各螺钉台座部70螺合,如图9和图10所示安装在联结板61上。
另外,在将原稿台82安装在联结板61上之后,如图9和图10所示,将侧盖构件93安装在本体构架2的两侧,将后盖构件94安装在本体构架2的后侧。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原稿压板83的上面,设置有可将原稿定位成堆积状的原稿定位构件即原稿定位板89以及原稿搬送装置即ADF(自动文件送料)装置90。
ADF(自动文件送料)装置90设置在原稿压板83上的左右方向左侧,从右侧与原稿定位板89连接。在该ADF装置90上,设置有原稿搬送驱动源即搬送电机90a(参照图17)和未图示的原稿检测传感器,所述搬送电机90a被设置在原稿压板83的左右方向左侧即前后方向后侧的电机盖98内。如后所述,将扫描键的按下作为触发,一旦原稿检测传感器检测原稿定位板89上定位的原稿,则在驱动扫描电机84a的同时,CCD传感器84移动至玻璃板85的左侧位置即原稿读取位置84b,再通过驱动搬送电机90a,自动地将定位在原稿定位板89上的原稿搬送至ADF原稿读取位置84b,由CCD传感器84进行原稿的读取。
又,如图11所示,在原稿压板83的后端部,沿宽度方向以所定间隔,设置有可开闭地安装在原稿台82上用的铰链构件即主铰链91和子铰链92。
主铰链91和子铰链92的下端部形成了大致矩形厚板,可与原稿台82的铰链安装槽88嵌合。
利用ADF装置90的重量,该原稿压板83的重心位于原稿压板83的左右方向左侧,主铰链91被设置在该左右方向左侧的穿通该原稿压板83重心位置的前后方向的线L上。在该主铰链91上,内装有由未图示的弹簧、凸轮和滑块构成的扭矩发生机构91a。当原稿压板83相对原稿台82开放至所定角度以上时,扭矩发生机构91a产生朝原稿压板83相对原稿台82开放方向的扭矩力(或保持该状态)。
通过设置这种扭矩发生机构91a,当原稿压板83相对原稿台82开放至所定角度以上时,利用由扭矩发生机构91a产生的扭矩,朝原稿压板83相对原稿台82开放的方向施力(或保持该状态),由此,例如即使将内装搬送电机90a等的有一定重量的ADF装置90设置在原稿压板83上,也可防止原稿压板83因自重倒向闭锁方向、激烈地与原稿台82发生对撞。
又,由于将内装这种扭矩发生机构91a的主铰链91设置在穿通该原稿压板83重心位置的前后方向的线L上,因此,利用该主铰链91,可将原稿压板83作为穿通重心位置的线上的回动支点进行开闭,不仅可将另一方的子铰链92制成无扭矩发生机构91a的低成本结构,又可确保原稿压板83正确的开闭动作。
并且,如图11所示,通过将原稿压板83的主铰链91和子铰链92分别插入原稿台82的各铰链安装槽88a和88b,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将原稿压板83安装成相对原稿台82进行开闭。
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插通在原稿台82的连接开口部97的电线束96,ADF装置90的搬送电机90a通过中继基板95a与主基板85电气性连接。又,用于使内装于原稿台82的CCD传感器84扫描的扫描电机84a也未图示地从连接开口部97的上下方向途中,利用穿通连接开口部97的电线束96,通过中继基板95a与主基板95电气性连接。
又,在结束了由电线束96和电线束(未图示)的连接之后,如图15所示,将基板盖构件93a安装在本体构架2上的主基板95的对向位置。
并且,在如此组装的复合机F中,在打印机本体1的上方,将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单元81支承在安装于该打印机本体1的联结板61上,由包含打印机本体1的排纸托盘52和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位于打印机本体1与扫描单元81之间的联结板61构成的连结部分成为用于排出用纸3的排出部即排纸部99。
在该排纸部99上,联结板61的由两侧壁62a、上壁62b和后壁62c围住的内侧空间就是排出用纸3的排纸空间,打印机本体1的排纸托盘52和前盖16的上侧壁18成为接受被排出的用纸3的接受面。
又,在该排纸部99上,设置有联结板61的侧盖63和后盖64,这些盖体兼用为该排纸部99的外壁。
并且,在该扫描单元81中,例如图12所示,在打开原稿压板83并将原稿载置在原稿台82的玻璃板85上之后,将原稿压板83关闭,从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键组74中按下扫描键时,CCD传感器84在扫描电机84a的驱动下,与原稿台82的玻璃板85对向状地沿左右方向进行扫描,由此,记载在原稿中的图象由CCD传感器84进行读取。
又,例如图13所示,将原稿压板83关闭,将原稿定位于原稿定位板89上,若从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键组74中按下扫描键,则未图示的原稿检测传感器对原稿定位板89上的原稿定位进行检测,在驱动搬送电机90a的同时,ADF装置90自动性地将原稿向CCD传感器84搬送,原稿依次与处于左端待机的CCD传感器84呈对向,由CCD传感器84对记载在原稿中的图象进行读取。然后,被CCD传感器84读取的原稿排出到原稿压板83的上面。
这样,通过扫描电机84a和ADF装置90a各自独立地驱动CCD传感器84和ADF装置90,则可确保与原稿定位位置相对应的正确动作。
总之,由于在原稿压板83上,设置有原稿定位板89和ADF装置90,因此若将复数枚原稿堆积状定位在原稿定位板89上,在驱动搬送电机90a的同时,ADF装置90依次将原稿自动性地向CCD传感器84搬送,故不需要一枚一枚地将原稿载置在原稿台82的玻璃板85上,CCD传感器84可高效率地进行原稿读取。
并且,在该复合机F中,被CCD传感器84读取的图象的数据送至打印机本体1,在打印机本体1中,根据该数据,通过在用纸3上形成图象,可实现复制功能。
并且,在该复合机F中,打印机本体1上安装有联结板61,在该联结板61上,安装有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单元81,因此,可将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单元81通过联结板61可靠地组装在打印机本体1上。这样,由于采用了打印机本体1、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单元81各自分立的单体结构,可将这些构件分别单独进行交换或变更组合,并且,通过将其正确组装,可把持联结板61的把持部80进行搬送。
又,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只是将主铰链91和子铰链92插入原稿台82的各铰链安装槽88a和88b中,在原稿台82上,将穿通原稿压板83的重心位置83a的线L作为回转支点,可开闭自如安装原稿压板83,因此,通过简单的组装,就可确保原稿压板83的正确的开闭动作。
另外,线L是穿通重心位置83a并与原稿压板83的开闭中心轴正交的线。
又,在复合机F中,由于打印机本体1的主基板95、联结板61的中继基板95a、原稿台82的扫描电机84a和原稿压板83的搬送电机90a均位于同一侧即、配置在该复合机F中的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因此,可缩短电气性连接这些构件用的电线束96的长度和引回,不仅可实现装置结构的简略化,而且可确保这些扫描电机84a和搬送电机90a与中继基板95a和主基板95之间的连接。
总之,ADF装置90的搬送电机90a由于利用了在中继基板95a和主基板95的同一侧即、该复合机F中的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形成的、插通于原稿台82的连接开口部97的电线束96,使中继基板95a与主基板95电气性连接,因此,可进一步缩短电线束96的长度和引回,可减小电气性的噪音发生,可进一步确保驱动电机90a与中继基板95a和主基板95之间的连接。
又,在该复合机F中,原稿台82上的连接开口部97的右侧侧方的附近,设置有可插入主铰链91的铰链安装槽88a。即,由于连接开口部97和相对原稿台82开闭原稿压板83用的主铰链91配置在该复合机F中的左右方向左侧、前后方向后侧的同一侧,因此,可防止电线束96与开闭动作的原稿压板83的接触而绞合。由此,可确保装置的可靠动作。
并且,在这种组装方法中,由于是将联结板61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中之后,再将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单元81安装在该联结板61上,因此,将打印机本体1、扫描单元81和操作面板单元71各自采用单体的结构,可将这些构件分别单独地交换或变更组合,可实现可靠的组装。
又,在该组装方法中,由于在组装扫描单元81时,将原稿台82安装在联结板61上之后,再将原稿压板83安装在该原稿压板83上,因此,可实现扫描单元81的可靠的组装。
又,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形成了向后侧凹陷的圆弧状,因此,由联结板61将扫描单元81支承,并且,即使从侧方也能容易地将从该前端凹部66凹陷部分排出的用纸3取出。由此,可确保装置的刚性,并可提高操作性。
又,在该复合机F中,如图19的点P所示,复合机F的重心位于打印机本体1的扫描部26的后方附近,相对于该重心P,将排纸滚轮51配置在前后方向后侧,将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配置在前后方向前侧,因此,具有了能满足提起各侧盖63的把持部80进行复合机F搬送那样的刚性。由此,在将排纸部99设置在扫描单元81与打印机本体1之间的同时,可确保充分的刚性。
又,在排纸部99上,联结板61兼用于外壁,故在确保装置刚性的同时,可减少零件数。
又,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配置在比扫描单元81的原稿台82的前端部82a更加的前侧,因此,在侧盖63上,可确保支承原稿台82用的充分的刚性。由此,例如即使用手强力挡压原稿台82,也可防止装置的损伤。
又,在该复合机F中,两面印刷时,由反转搬送部57的排纸滚轮51一旦将在一方的面上形成了图象的用纸3送出到排纸部99,则通过重新引回,用纸3的表里反转,但在这种两面印刷的途中,在由排纸滚轮51一旦将一方的面形成了图象的A4规格的用纸3送出到排纸托盘52上时,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的位置处于其送出的用纸3的后端部M前侧(参照图19)。由此,可防止在另一面尚未形成图象的情况下使用者将该用纸3错误地取出。这样,可确保可靠的两面印刷,提高操作性。
又,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操作面板单元71配置成较打印机本体1更前侧(正面侧)凸出的形状,因此,可将操作面板单元71配置在使用者操作的正面侧的最跟前处。由此,可提高操作性。
如图19所示,在该复合机F中,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被配置成,位于较不使用时收容在前盖16内状态的多功能托盘23的游端部(与由未图示的铰链支承的一侧端部的反向侧端部)更前侧、处于如虚线所示的较使用时从前盖16开状态的多功能托盘23的游端部更后侧。
这样,当多功能托盘23处于闭状态时即不使用多功能托盘23时,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配置在较多功能托盘23的游端部更前侧即、配置在正面侧的较多功能托盘23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处,又,当多功能托盘23处于开状态时即使用多功能托盘23时,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配置在较多功能托盘23的游端部更后侧即、多功能托盘23配置在正面侧的较操作面板单元71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处。由此,可确保不使用多功能托盘23时的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性,并且,可提高使用多功能托盘23时的多功能托盘23的操作性。
又,如图19所示,在该复合机F中,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的形态是,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被配置在较收容状态的止动构件55的前端部(设置有铰链56的支承侧的端部)更前侧即、较开状态的止动构件55的后端部(与设置有铰链56的一侧反向侧的游端部)更后侧。
这样,当止动构件55处于闭状态时即不使用止动构件55时,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配置在较止动构件55更前侧即、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配置在正面侧的较止动构件55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处。又,当止动构件55处于开状态时即使用止动构件55时,各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配置在较止动构件55更后侧即、止动构件55配置在正面侧的较前端凹部66的最深部66a更靠近操作者的跟前处。由此,可确保装置的刚性,并且,在使用止动构件55时,可容易地将堆积在该止动构件55上的用纸3从侧方取出。
又,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在排纸部99上,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上面形成了从后侧向前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形状,因此,可在向排纸托盘52上排出的用纸3的后端部S与该上侧壁18的止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可用手从用纸3的后端部S的下侧伸入,容易地将用纸3取出。
又,在该复合机F中,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形成了向后侧凹陷成圆弧状,又,操作面板侧连续部69与联结板61的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65上的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连接,并且,该操作面板侧连续部69形成了与该前端凹部66无段差的连续形状,与前盖16的上侧壁18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连接的本体侧连续部22,形成了与该前端凹部66无段差的连续形状。由此,在取出用纸3时,可防止用纸3被侧盖63、操作面板单元71侧以及打印机本体1侧与侧盖63的边界勾住。由此,可确保用纸3良好的取出。
并且,如图12所示,在该复合机F中,由于各侧盖63的前端凹部66前面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形成了面向两外侧后方、并向下方倾斜的弯曲状的倾斜面66b,因此,在取出用纸3时,可防止用纸3被侧盖63勾住。又,可利用这种倾斜面提高刚性。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打印机本体1的前盖16的前面,设置有可堆积不同规格用纸3进行给纸的多功能给纸部21,但例如也可如图20所示,不使用多功能给纸部21,而是改为用纸3的手动式的手动部101。即,在图20中,作为手动部101,在前盖16的前面,可回动地设置了可开闭的记录媒体支承构件即手动托盘102。
又,将多功能给纸部21和手动部101设置成可开闭式,但也可采用滑动式出入。
又,在上述发明中,在原稿压板83上设置有原稿定位构件89和ADF装置90,但按照其不同目的和用途,有时也可配置无原稿定位构件89和ADF装置90的原稿压板83。
权利要求
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包括用于读取原稿中记载的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根据由所述图象读取装置读取的图象信息、可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之间、用于将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形成图象的记录媒体排出的排出部,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所述排出部、将排出的记录媒体夹持、相互对向的侧壁;以及在至少一方的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形成有向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凹陷的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排出记录媒体的排出装置,在该图象形成装置重心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具有所述侧壁,安装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上,支承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相对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具有向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左右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上,设置有用于提起该图象形成装置的把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构架由树脂制成,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由树脂制成。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支承构件兼为所述排出部的外壁。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读取装置具有配置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上方、用于读取原稿的原稿台,在所述原稿台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具有用于在记录媒体两面形成图象的两面印刷装置,所述两面印刷装置通过将一方的面上形成有图象的记录媒体,一旦向所述排出部送出后,再次引回,可使记录媒体的表里反转,在由所述两面印刷装置、将由所述两面印刷装置可两面印刷的最大尺寸的记录媒体一旦送出时,在其送出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部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操作该图象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记录媒体从该图象形成装置的背面侧向正面侧排出,所述操作面板凸出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收容或展开地设置于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正面、用于支承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支承装置,所述操作面板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位于收容状态时的所述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位于展开状态时的所述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收容或展开地设置于所述排出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阻止被排出的记录媒体的止动构件,所述凹部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被配置成位于收容状态时的所述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位于展开状态时的所述止动构件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上游侧。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部具有接受被排出的记录媒体的接受面,所述接受面在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具有凸出的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向下方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弯曲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面板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具有所述侧壁,安装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上,在所述操作面板支承构件上,形成有操作面板侧连续部,该连续部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了连续形态。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中,形成有本体侧连续部,该连续部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了连续形态。
15.如权利要求1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记录媒体排出方向下游侧,具有朝与记录媒体排出方向正交方向的两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16.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包括用于读取原稿中记载的图象的图象读取装置;以及根据由所述图象读取装置读取的图象信息、可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图象形成装置本体的树脂制的构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构架上、支承所述图象读取装置用的树脂制的支承构件。
全文摘要
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在打印机本体(1)上安装有联结板(61),通过由该联结板(61)支承扫描器单元(81),将由打印机本体(1)与扫描器单元(81)之间的联结板(61)构成的连结部分作为排出用纸(3)的排纸部(99),将该联结板(61)的侧盖(63)的前端部配置在较原稿台(82)的前端部(82a)更前侧,该前端部形成有向后侧凹陷的前端凹部(66)。由此,在由侧盖(63)支承扫描器单元(81)的同时,可容易地将排出的用纸(3)从前端凹部(66)的凹陷部分取出,可提高图象读取装置与图象形成装置本体之间设置有排出部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刚性,并可提高操作性。
文档编号G03G15/00GK1486853SQ0310884
公开日2004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日
发明者龟山宜克, 洞口洋一, 片山重治, 星屋和弘, 一, 弘, 治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