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其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82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其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及其框架。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为一种非自发光显示装置,其显示主要通过控制外部光源所发出光束的通过或者不通过来实现,因此需要外部光源及相应的导光装置,如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可将外部光源所发出的光束导向显示面板。
通常,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光源、光源罩、导光板及其它光学元件,该背光模组的各元件在组装时需要一背光模组框架将其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是2002年9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公开号为CN1371018A,其揭示一固定导光板的框架及其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1包括一导光板10、一反射片20、一光源罩30、一光源40和一框架50。该导光板10具两突出卡块101,该两突出卡块101相对导光板10对称设置。该光源罩30具两支撑构件301,该两支撑构件301上分别具一定位孔(未标示)。该框架5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定位边框501,该两定位边框501内侧相对设置有导入凹槽503、504和定位部502,该结构用来接收导光板10的突出卡块101。该两定位边框501上相对位置分别开设一定位孔(未标示),该定位孔和支撑构件301的定位孔通过螺钉60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为该背光模组1中将导光板10和框架50组装的示意图。首先,将导光板10倾斜插入框架50,导光板10的两突出卡块101分别插入对应的导入凹槽503、504和定位部502。然后,逐渐旋转导光板10,将两突出卡块101分别卡在定位边框501的定位部502中。该组装结构较牢固,可有效防止导光板10松动或位移,降低导光板10的损坏率。
但是,背光模组1的组装除对组装结构牢固有较高要求外,同时要求光源40、光源罩30和导光板10之间紧密相连,防止漏光。然而,该框架50采用固定结构,无法调整三者结合的紧密程度,即当导光板10存在公差时,则必然在导光板10与光源40、光源罩30之间产生间隙,导致漏光,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的辉度。并且,该框架50采用固定结构,无法满足多种尺寸背光模组组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框架结合不紧密、仅能用于固定尺寸背光模组组装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合紧密、适用于多种尺寸背光模组组装的背光模组框架。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结合不紧密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合紧密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背光模组框架,其包括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一底板、一与底板相连接的后壁及至少一对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二框架包括一后壁、两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通过一连接结构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反射板、至少一光源、至少一光源罩及一背光模组框架,该至少一光源罩与该至少一光源相配合并部份包围该至少一光源,该背光模组框架用来收容上述的导光板、反射板、至少一光源及至少一光源罩,该背光模组框架包括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一底板、一与底板相连接的后壁及至少一对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二框架包括一后壁、两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通过一连接结构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背光模组框架采用双框架滑动式结构,其结合更紧密,并可根据需求调节其尺寸满足多种尺寸背光模组组装的需求。该背光模组由于采用该背光模组框架而使其结合更紧密,可有效防止导光板松动或位移,降低导光板的损坏率。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边框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的组装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组装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的第一实施方式。该背光模组框架2包括一第一框架21和一第二框架22,其中,第一框架21包括一底板210、一后壁211、分别与底板210、后壁21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的两边框212,该后壁211、两边框212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弯折片213。该第二框架22包括一底板220、一后壁221、分别与底板220、后壁22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的两边框222,该后壁221、两边框222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弯折片223。与第一框架21相比,第二框架22的边框222略窄,恰好卡合于第一框架21的边框212中,即第一框架21可收容第二框架22在其中,并且该第二框架22可自由插入或拔出,借此可调节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22所界定、用来收容导光板或者其它元件的空间。
当然,该第二框架22的边框222自由端可不弯折,即无需形成弯折片223,其也可收容在第一框架21边框212自由端弯折形成的弯折片213所界定的收容空间中。
请参阅图7,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的第二实施方式。该背光模组框架3包括一第一框架31和一第二框架32,其中,第一框架31包括一底板310、一后壁311、两外边框312及两内边框313,其中该两外边框与底板310、后壁31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该内边框与底板310、后壁31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该外边框312与内边框313相互平行并且靠近,两两之间分别形成一狭缝314。该第二框架32包括一后壁321、与后壁32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的两边框322。与第一框架31相比,第二框架32的边框322的厚度大致等于狭缝314的宽度,则边框322可在组装时插入该狭缝314中,从而将第二框架32收容在第一框架31中,并且该第二框架32可自由插入或拔出,因此可调节第一框架31、第二框架32所界定、用来收容导光板或者其它元件的空间。该底板310也可适当延伸。
请参阅图8,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框架的第三实施方式。该背光模组框架4包括一第一框架41和一第二框架42,其中,第一框架41包括一底板410、一后壁411及两边框412。该两边框与底板410、后壁41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该第二框架42包括一后壁421、与后壁421相连接并相对设置的两边框422以及边框412的自由端反向弯折形成两向外弯折的钩形弯折片423。与第一框架41相比,第二框架42边框422的高度略低于第一框架41的边框412,且宽度也略窄于第一框架41的边框。该第二框架42的两边框422与两钩形弯折片423配合,分别形成一接收槽424。组装时,该第一框架41的两边框412可收容在第二框架42的接收槽424内,并且第一框架41与第二框架42之间可相对滑动。
当然,该第二框架42边框422的自由端也可同向弯折形成两同向弯折的钩形弯新片423,该两弯折片423分别与其对应的边框422之间形成一接收槽424。此时,第二框架42的边框422与第一框架41的边框412为错位连接,即一接收槽424自第一框架41外部往内、一接收槽424自第一框架41内部往外分别与其两边框412相配合,形成滑动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5。该背光模组5包括光源510、光源罩511、导光板512、反射板513和前述的背光模组框架2。该光源510可为萤光灯管,也可为发光二极管。该光源罩511部份包围该光源510,两者可设置于第一框架21的后壁211与底板210及弯折片213所界定的空间,也可设置在第二框架22的后壁221、底板220和弯折片223所界定的空间,或两处都设置。
组装时,首先将光源510与光源罩511设置在第一框架21的后壁211、底板210和弯折片213所界定的空间,或设置在第二框架22的后壁221、底板220和弯折片223所界定的空间。然后,将反射板513、导光板512依次叠在第二框架22的底板220上。最后,将第二框架22插入第一框架21,调整光源510、光源罩511、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使其结合紧密。
当然,该背光模组5还可包括一扩散板、至少一增亮片,该扩散板、至少一增亮片依次位于导光板512上,同时还可在该至少一增亮片上设置一反射偏光片;该背光模组框架2的边框212、222上可进一步设置多个相互配合的定位孔,该定位孔通过螺钉固定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可使该背光模组5的组装结构更紧密。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框架包括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一底板、一与底板相连接的后壁及至少一对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二框架包括一后壁、两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通过一连接结构滑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框架两边框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的弯折片,该第二框架的两边框可滑动地夹持在该弯折片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框架两边框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弯折片,该弯折片可滑动地夹持在该第一框架的弯折片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第一框架的至少一对边框为一对内边框、一对外边框,该内、外边框对相互平行且靠近分别形成一狭缝,该狭缝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二框架边框的厚度,该第二框架的两边框分别滑动地收容在该第一框架的狭缝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为第二框架两边框的自由端分别向外弯折形成的两钩形弯折片,该两弯折片分别收容第一框架的边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为第二框架两边框的自由端同向弯折形成的两钩形弯折片,该两弯折片分别收容第一框架的边框。
7.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反射板、至少一光源、至少一光源罩和一背光模组框架,该至少一光源罩与该至少一光源相配合并部份包围该至少一光源,该背光模组框架用来收容上述的导光板、反射板、至少一光源和至少一光源罩,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框架为权利要求1至6项中任何一项的背光模组框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扩散板,该扩散板位于导光板上,并收容在背光模组框架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增亮片,该增亮片位于该扩散板上,并收容在该背光模组框架中。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萤光管或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组框架,包括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包括一底板、一与底板相连接的后壁及至少一对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二框架包括一后壁、两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后壁相连接的边框,该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通过一连接结构滑动连接。
文档编号G02F1/13GK2613780SQ03224688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5日
发明者蔡坤荣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