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装置及光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7631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头装置及光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D和DVD等光记录盘片的再生等用的光头装置及光头装置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光头装置中、由金属线将保持物镜的透镜夹座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体的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CD和DVD等光记录盘片的再生等所使用的光头装置具有物镜驱动机构,该物镜驱动机构用于朝跟踪方向和聚焦方向驱动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的物镜。
作为这种物镜驱动机构,已知有一种使用多根金属线将透镜夹座支承、朝跟踪方向和聚焦方向驱动的金属线悬吊方式。
在金属线悬吊方式的物镜驱动机构中,多根金属线的基端部被支承在凝胶锅(日文ゲルポツト)结构的金属线支承体上,金属线支承体与驱动磁铁一起搭载在由磁性板构成的轭铁(板状构件)上。用粘接剂等将驱动磁铁固定在轭铁上,用螺钉将金属线支承体固定。
然而,在传统的那种用螺钉将金属线支承体固定在轭铁上的场合,必须在金属线支承体和轭铁上形成螺钉固定用的螺孔,相应需要配置这些构件的空间,还存在着零件数增加的问题。若减少螺钉固定部位,则需要涂覆粘接剂来加强固定,故存在着固定作业麻烦的问题。
因此,若只使用粘接剂将金属线支承体固定在轭铁上,不需要螺钉固定,可减少零件数,也能顺利地进行固定作业。然而,在按照以往的构造或者使光头装置更加小型化的场合,则存在着不能确保粘接部位、不能确保粘接强度的问题。另外,若将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粘接固定在轭铁上,一旦用粘接剂固定之后想要重新固定时,因在粘接面上残留着粘接剂,故不能固定成适当的状态。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没有确保固定用的大空间、也能将借助金属线支承透镜夹座的金属线支承体可靠地固定在板状构件上的光头装置及光头装置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头装置包括对将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的物镜进行保持的透镜夹座;借助多根金属线对该透镜夹座至少在跟踪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体;利用在与安装于所述透镜夹座上的驱动线圈之间发生的磁力、至少在跟踪方向上使该透镜夹座变位的驱动磁铁;以及搭载有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板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搭载有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底板部;以及从所述底板部立起、夹有间隙而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相对的立起部,所述金属线支承体通过使用所述间隙内的第1粘接剂而面粘接在所述立起部上,从而搭载在所述板状构件上。
本发明中,所述金属线支承体最好是,与粘接在所述立起部侧的相反侧的侧面下端部分,利用第2粘接剂而粘接固定在所述底板部上。采用这种加强方式,即使向金属线支承体施加了立起部的倒下强度以上力的场合,金属线支承体也不会倒下,即使进行这种加强,在平面上也不需要宽大的空间。
本发明中,所述粘接剂最好是环氧系等的热硬化性粘接剂。采用热硬化性粘接剂,具有提高粘接强度的优点。
本发明中,所述立起部最好是在所述透镜夹座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之间立起。采用这种结构,可将所述驱动磁铁粘接固定在该立起部两面中的、与粘接着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侧的相反侧的面上。
本发明中,所述立起部最好是立起状地形成于在所述板状构件中配置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区域与配置所述透镜夹座的区域之间。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少零件数。
本发明中,所述金属线支承体最好是在上面和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凹部,所述第1粘接剂从所述凹部的底部与所述立起部分之间充填于所述间隙内。
本发明中,最好是在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形成定位用凸部,在所述板状构件的底板部形成与所述定位用凸部嵌合的定位孔。采用这种结构,可将金属线支承体配置在板状构件上的规定位置。另外,具有可减小粘接剂硬化时收缩引起的金属线支承体位置变动的优点。
在制造本发明的光头装置时,最好是在用所述粘接剂将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与所述板状构件粘接固定之前,使用第3粘接剂将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侧面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底板部进行临时固定。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不使用夹具等来进行临时固定。
本发明的光头装置中,由于在板状构件上形成立起部,将该立起部与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进行面粘接,因此可将金属线支承体牢固地固定在板状构件上,并且,这种粘接部位在平面上不需要宽大的空间。另外,利用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进行粘接,可以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不进行粘接剂涂覆(也可涂覆),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不进行粘接剂涂覆的场合,在将金属线支承体从板状构件上取下时,因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未涂覆有粘接剂,故即使是用简单的清洗重新固定,也能将金属线支承体固定成适当的状态。并且,与将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与板状构件粘接固定的构造相比,具有可减小粘接剂硬化时收缩引起的金属线支承体位置变动的优点。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光头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A)~(D)为表示图1的光头装置中的物镜驱动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及右视图。
图3(A)~(E)为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驱动机构中、将透镜夹座支承于金属线支承体状态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右视图及左视图。
图4(A)~(D)为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驱动机构的轭铁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及右视图。
图5(A)~(B)为表示金属线支承体和轭铁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适用于本发明的光头装置的一例子。
(整体构造)图1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光头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光头装置1是对CD和DVD等光记录盘片5(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再生、记录的装置,具有激光源2、受光元件3、以及将从激光源2射出的激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5、同时将光记录盘片5反射的返光导向到受光元件3的光学系统4。
在光学系统4中,包括当将相互正交的座标轴作成X轴、Y轴、Z轴时、使从激光源2射出的Y轴方向的激光L衍射成3波束的跟踪方向检测用的衍射元件40;将由衍射元件40分离成3波束的激光L朝X轴方向反射的半透镜41;使来自半透镜41的激光L在Z轴方向上立起的全反射镜42;使来自全反射镜42的激光L成为平行光的平行光管透镜43;以及将平行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5的记录面的物镜44。物镜44通过物镜驱动机构6对箭头T所示的跟踪方向、箭头F所示的聚焦方向和箭头Ti所示的倾斜方向位置进行伺服控制。
(详细构造)图2(A)~(D)为表示图1的光头装置中的物镜驱动机构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及右视图。图3(A)~(E)为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驱动机构中、将透镜夹座支承于金属线支承体状态的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右视图及左视图。图4(A)~(D)为表示图2所示的物镜驱动机构的轭铁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及左视图。
如图2所示,物镜驱动机构6是由金属线81对保持物镜44的透镜夹座7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悬吊方式的物镜驱动机构,包括透镜夹座7;使用在该透镜夹座7的左右两侧配置成上下3层的6根金属线81、而将透镜夹座7支承成在跟踪方向T、聚焦方向F和倾斜方向Ti上可变位的金属线支承体8;将金属线支承体8固定保持的轭铁9;搭载于透镜夹座7侧的聚焦用驱动线圈71、跟踪用驱动线圈72、倾斜用驱动线圈(未图示);以及构成该3种驱动线圈和跟踪用、聚焦用和倾斜用的磁性驱动回路、搭载于轭9侧的跟踪、聚焦用驱动磁铁91、倾斜·聚焦用驱动磁铁92。
如图2和图3所示,透镜夹座7具有方筒状的胴体部73,在胴体部73的上面安装着物镜44。物镜44使用由光学树脂制成的成形品,在组装物镜驱动机构6时的最后阶段进行安装,以防止组装作业引起的损伤以及组装时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另外,图3表示物镜44安装之前的透镜夹座7。
在胴体部73的外周卷绕着聚焦用驱动线圈71。在聚焦用驱动线圈71的外侧安装着由4个平面线圈构成的跟踪用驱动线圈72。在胴体部73的内侧安装着一对的倾斜用驱动线圈74。聚焦用驱动线圈71、跟踪用驱动线圈72和倾斜用驱动线圈74通过6根金属线81供电。
金属线81向与物镜44的光轴正交的方向延伸,前端部固定于透镜夹座7的侧面,而将根基部分支承在金属线支承体8上。
金属线支承体8,在金属线81的根基部分从位于透镜夹座7侧的第1侧面82向第2侧面83凸出的状态下将金属线81支承。在第2侧面83上安装着印刷基板84,通过焊接将金属线81的端部81a连接。另外,在金属线支承体8的内部收纳有用于吸收金属线81振动的振动吸收用凝胶(日文ゲル)。
本例中,在金属线支承体8的下面85形成有定位用凸部86、87。
另外,在本例中,金属线支承体8的平面呈コ字状,在以下的说明中,コ字状的内侧和外侧不作区别,将位于透镜夹座7侧的面的整体称为第1侧面82。
如图4所示,轭铁9是通过将薄板状的磁性板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板状构件,与透镜夹座7的下面75相对配置。轭铁9具有可搭载金属线支承体8的底板部93、从底板部93切起的外轭铁94a、94b、94c、94d、以及紧固于底板部93的内轭铁95。在外轭铁94a、94b上安装着跟踪、聚焦用驱动磁铁91,在外轭铁94c、94d上安装着倾斜、聚焦用驱动磁铁92。
在底板部93上,具有金属线支承体8定位用的定位部,即与金属线支承体8的定位用凸部86嵌合的圆孔96以及与定位用凸部87嵌合的长圆孔97。这样,定位用凸部86与圆孔96嵌合,定位用凸部87与长圆孔97嵌合,可将金属线支承体8相对于轭铁99进行定位。在此状态下,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以中间隔有规定的间隙G(参照图5(B))地与外轭铁94a对置。
(金属线支承体8在轭铁9上的固定构造)图5(A)~(B)为表示金属线支承体和轭铁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本例中,金属线支承体8和轭铁9,首先使用充填于由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与外轭铁94a间构成的间隙G内的环氧系粘接剂等的热硬化性粘接剂10(第1粘接剂)进行面粘接。
这里,金属线支承体8在上面和下面分别形成有凹部88a、88b,热硬化性粘接剂10从凹部88a、88b的内底面880与外轭94a之间充填于间隙G中。
构成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2侧面83的印刷基板84下端部和轭铁9的底板部93,也使用环氧系粘接剂等的热硬化性粘接剂10(第2粘接剂)进行面粘接。
以这种固定构造为例来说明将金属线支承体8安装在轭铁9上的顺序。首先,将金属线支承体8配置在轭铁9的底板部93上。此时,通过将金属线支承体8的定位用凸部86、87与轭铁9的圆孔96、长圆孔97嵌合,从而将金属线支承体8配置在轭铁9上的规定位置。
其次,在金属线支承体8的与第1侧面82及第2侧面83正交的侧面的下端部89和轭铁9的底板部93上,连续涂覆紫外线硬化粘接剂11(第3粘接剂)并使其硬化,将金属线支承体8临时固定于轭9上。
在将金属线支承体8临时固定后,将热硬化性粘接剂10(第2粘接剂)点状地涂覆于金属线支承体8的凹部88a、88b的内底面880与外轭铁94a之间,使热硬化性粘接剂10流入金属线支承体8的金属线81与外轭铁94a间的间隙G中。
在构成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2侧面83的印刷基板84的下端部和直至轭铁9的底板部93上涂覆热硬化性粘接剂10。
接着,在温度90℃条件下使热硬化性粘接剂10热硬化30分钟,将金属线支承体8粘接固定在轭铁9上。
最且将物镜44粘接固定在透镜夹座7上。
(本例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例的光头装置1,使用热硬化性粘接剂10将金属线支承体8与从轭铁9的底板部93立起的外轭铁94a进行面粘接。并且,热硬化性粘接剂10的粘接强度高。因此,可将金属线支承体8牢固地固定在轭铁9上,这样的粘接部位在平面上不需要宽大的空间。另外,利用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进行粘接,在金属线支承体8的下面不需涂覆粘接剂。由此,即使将金属线支承体8从轭铁9取下时,因金属线支承体8的下面未涂有粘接剂,故在用简单的清洗进行再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将金属线支承体8固定成适当的状态。并且,与将金属线支承体8的下面与轭铁9进行面粘接的构造相比,还具有可减小粘接剂硬化时因收缩引起的金属线支承体8的位置变动的优点。
本例中,通过将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与轭铁9的外轭铁94a进行面粘接,则与将下面与轭铁粘接的场合相比,可提高金属线支承体8与轭铁9的粘接强度。又由于在轭铁9的底板部93的表面与金属线支承体8的下面之间不涂覆热硬化性粘接剂10,故可减小粘接剂硬化时因收缩引起的金属线支承体8的位置变动。
并且,金属线支承体8是将与第1侧面82对置的第2侧面83一侧的下端部使用热硬化性粘接剂10与轭铁9的底板部93进行粘接,因此,即使施加于外轭铁94a的力达到了倒下以上的场合,也可防止金属线支承体8的倒下。
本例中,将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的面粘接用的立起部作为外轭94a切立在透镜夹座7与金属线支承体8之间。可灵活使用外轭铁94a的两面,故可使构造简单化以及减少零件数。
另外,通过用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11等将金属线支承体8临时固定在轭铁9上,不需要在定位状态的金属线支承体8和轭铁9上进行临时固定用的夹具的安装、取下,可涂覆热硬化性粘接剂10,从而使涂覆作业简单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头装置中,由于在板状构件上形成立起部,将该立起部与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进行面粘接,因此可将金属线支承体牢固地固定在板状构件上,并且,这种粘接部位在平面上不需要宽大的空间。另外,利用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进行粘接,可以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不进行粘接剂涂覆(也可涂覆),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不进行粘接剂涂覆的场合,在将金属线支承体从板状构件上取下时,因在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未涂覆有粘接剂,故即使是在用简单的清洗重新固定的场合,也能将金属线支承体固定成适当的状态。并且,与将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与板状构件粘接固定的构造相比,具有可减小粘接剂硬化时的收缩引起的金属线支承体位置变动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头装置,包括对将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的物镜进行保持的透镜夹座;借助多根金属线对该透镜夹座至少在跟踪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体;利用在与安装于所述透镜夹座上的驱动线圈之间发生的磁力、至少在跟踪方向上使该透镜夹座变位的驱动磁铁;以及搭载有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板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构件具有搭载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底板部;以及从所述底板部立起、夹有间隙地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相对的立起部,所述金属线支承体,通过使用所述间隙内的第1粘接剂与所述立起部进行面粘接而搭载在所述板状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使用第2粘接剂而将与所述立起部粘接侧的相反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分粘接固定在所述底板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是环氧系等的热硬化性粘接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立在所述透镜夹座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之间,在该立起部的两面中、与粘接有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侧的相反侧的面上粘接固定有所述驱动磁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立起状地形成于所述板状构件中的、配置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区域与配置所述透镜夹座的区域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在上面和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凹部,所述第1粘接剂从所述凹部的底部与所述立起部分之间充填于所述间隙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下面形成定位用凸部,在所述板状构件的底板部形成与所述定位用凸部嵌合的定位孔。
8.一种光头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装置包括对将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聚焦于光记录盘片的物镜进行保持的透镜夹座;借助多根金属线对该透镜夹座至少在跟踪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支承的金属线支承体;利用在与安装于所述透镜夹座上的驱动线圈之间发生的磁力、至少在跟踪方向上使该透镜夹座变位的驱动磁铁;以及搭载有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板状构件,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板状构件形成具有搭载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底板部、以及从所述底板部立起并夹有间隙地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的侧面相对的立起部,在使用第3粘接剂将所述金属线支承体侧面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底板部进行临时固定后,所述金属线支承体通过使用所述间隙内的第1粘接剂与所述立起部进行面粘接而搭载在所述板状构件上。
全文摘要
一种光头装置,将由金属线(81)支承物镜的金属线支承体(8)配置在轭铁(9)的底板部(93)上,并用环氧等热硬化性粘接剂(10)将从轭铁(9)立起的外轭铁(94a)与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1侧面(82)进行面粘接。另外,在金属线支承体(8)的第3侧面(83)一侧,也用热硬化性粘接剂(10)将下端部与轭铁(9)的底板部(93)进行粘接。采用本发明,可提供即使没有确保固定用的大空间、也能借助金属线支承透镜夹座的金属线支承体可靠地固定在板状构件上的光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编号G02B7/02GK1585008SQ20041006421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1日
发明者原田正信, 坂本学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