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278274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一种液晶显示装置(“LCD”),以及一种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控制安装在其中的显示板的高度的显示装置,一种能控制安装在其中的液晶显示板的高度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一种能控制安装在显示装置中的显示板的高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LCD”)利用安装在其中的液晶的电学或者光学特性来显示图像。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诸如与阴极射线管(“CRT”)相比,厚度薄,体积小,结构轻便等各种优点。因此,液晶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诸如便携式电脑,通讯装置,电视机等中。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控制液晶的液晶控制元件,以及将光提供给液晶的光供应单元。例如,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作为液晶控制元件的液晶显示板和作为光供应单元的背光组件。
最近,在两个方向上显示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图像的液晶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地用于相对小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两个液晶显示板,其包括主液晶显示板和子液晶显示板。通常,子液晶显示板的尺寸小于主液晶显示板的尺寸。
此外,最近,液晶显示装置的设计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例如,已经尝试加强子液晶显示板。为了加强子液晶显示板,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需要增加子液晶显示板的高度。但是,当子液晶显示板设置在接收容器中时,为了具有小尺寸和轻便的结构等,子液晶显示板应被设计为具有相对低的高度。
由此,子液晶显示板不可能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具有相对高的高度,并因此子液晶显示板不能被加强,而且液晶显示装置的设计也不能多样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避免了上述问题,并由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控制安装在其中的显示板高度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能控制安装在其中的液晶显示板的高度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牢固地安装在其中的子液晶显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显示板单元、和控制元件。背光组件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显示板单元接收第一光和第二光以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显示板单元例如包括第一显示板和第二显示板。第一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一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一光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二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二光来显示第二图像。控制元件控制背光组件和显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间距。控制元件,例如控制背光组件和第一显示板单元之间的间距。控制元件可包括模型框架(mold frame)以支撑第一显示板。通过控制模型框架上的支架的第一厚度可改变第一间距。
显示装置还可包括接收容器。这里,控制元件,例如可包括位于接收容器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带板(tape panel)。通过控制带板的厚度可改变第一间距。控制元件,例如可改为包括突出部,形成在接收容器的底板上以支撑第一显示板。通过控制突出部的高度可改变第一间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第一液晶显示板、第二液晶显示板、接收容器、和模型框架。背光组件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一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一光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二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二光来显示第二图像。接收容器容纳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并具有底板。模型框架设置在接收容器的一侧以支撑第一显示板。模型框架控制背光组件和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第一液晶显示板、第二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背光组件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一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一光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二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二光来显示第二图像。接收容器容纳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并具有底板。接收容器控制背光组件和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第一液晶显示板、第二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背光组件具有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的光源。第一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一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一光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设置在背光组件的第二侧以应用从背光组件所发出的第二光来显示第二图像。接收容器容纳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并包括底板和导板,该导板从底板伸出以限定第一液晶显示板所在的接收空间。液晶显示装置还可包括设置在接收容器的第一侧的模型框架以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这里,模型框架利用吊钩与导板结合。当导板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时,接收容器还可包括结合元件,用于将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相互结合。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将第一显示板定位在一个显示装置中的方法可包括确定背光组件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一间距,期望用于加强第一显示板;确定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二间距,用于获得第一间距;以及在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设置控制元件以获得第二间距。这种方法还包括将控制元件放置在邻近接收容器的底板中的开孔的至少一侧。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模型框架作为控制元件;将模型框架设置有支架,用于支撑第一显示板;以及选择支架所需要的厚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可选地,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带板作为控制元件;将带板设置有厚度控制层;选择厚度控制层的所需要厚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粘附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厚度控制层,其中,选择厚度控制层的厚度包括在一组层中选择层;将被选择的层分层;以及从被选择的层中形成厚度控制层。可选地,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突出元件作为控制元件;选择突出元件所需的高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将突出元件与底板整体形成。
根据上面的描述,控制元件位于背光组件和显示板之间,从而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因此,相对于显示装置厚度方向可控制该间距,从而加强了显示板并使得显示装置的设计多样化。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截面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II-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截面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6中的III-I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截面图;以及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例性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示例性的接收容器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地描述,其中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能包含很多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该解释作为限制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另外,这里所提供的实施例使得本公开详尽完全,而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充分地表达本发明的范围。通篇说明书中,相同的标号指向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了清楚的表达,放大了层、薄膜和区域的厚度。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薄膜、区域、基片、或面板等的元件位于另一个元件“之上”时,是指可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之上,也可能在其间存在干涉元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组件11、第一显示板12、第二显示板13、和控制元件14。
背光组件11发射第一光50和第二光60。例如,第一光50和第二光60彼此具有基本相反的方向。背光组件11可能会介于第一显示板12和第二显示板13之间,以使第一光50和第二光60可在基本完全相反的方向被发射。
第一和第二显示板12和13接收第一和第二光50和60以分别地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显示板12设置在背光组件11的第一侧以利用从背光组件11发出的第一光50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显示板13设置在与第一侧相对的背光组件11的第二侧以利用背光组件11发出的第二光60来显示第二图像。
控制元件14,例如设置在背光组件11和第一显示板12之间以控制它们之间的如图1所示的间距。可选地,控制元件14可设置在背光组件11和第二显示板13之间以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尽管仅示出两个控制元件14,但是可有与所需的一样多的或者一样少的控制元件14以控制背光组件11和相关的显示板之间的间距。控制元件14的尺寸要避免妨碍第一和第二光50和60分别到达第一显示板和第二显示板12和13。
实施例1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截面图。
参照图2和图3,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组件110、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第一模型框架140、第二模型框架150、第一光学薄片160、第二光学薄片170、和接收容器180。
背光组件110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LED”)112、印刷电路板(“PCB”)、和导光板116。当发光二极管被公开用作为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110的光源时,可选的光源也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
发光二极管11响应于外部电源产生光。发光二极管112,例如包括发射白光的白色发光二极管,尽管发光二极管装置100的其它应用也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112与印刷电路板114电连接以接收外部电源。
导光板116基本上具有平板形状。导光板116具有作为第一光离开表面的第一表面116a,和作为第二光离开表面的第二表面116b,其中,第二表面116b与第一表面116a相对。来自发光二极管112的光射入导光板116的入射侧,并且导光板116沿基本上水平方向引导从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例如通常与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平行,并随后通过第一表面116a发射第一光,以及通过第二表面116b发射第二光。第一和第二光相当于平面光,并且第一和第二光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射向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导光板116,例如基本上具有平板形状,使得导光板116从邻近发光二极管112的光入射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到与第一边缘部分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分具有均匀的厚度。
可选地,导光板116可以是楔型。由此,从光入射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到与第一边缘部分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分,导光板116的厚度可以是逐渐变薄。
可选地,背光组件110包括半透射薄片(未示出),设置在导光板116的第一表面116a的上方。半透射薄片选择性地反射第一光的一部分,并选择性的传输第一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半透射薄片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部分地传输第一光,并且将第一光部分地反射向导光板1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尺寸小于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的尺寸,因此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可需要小于第二液晶显示板130需要的光的量。由此,只是为了示例性的目的,半透射薄片可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传输大约30%的第一光,可将大约70%的第一光反射向导光板116。当然,根据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相比于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的尺寸,第一光也可以根据需要分为不同的数量。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背光组件110包括一个导光板116。可选地,导光板116可被分为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其中,第一导光板将设置在第二导光板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之间,且第二导光板将设置在第一导光板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30之间。第一导光板可沿基本上水平方向引导从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然后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发射所引导的光。第二导光板可沿基本上水平方向引导从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然后向第二液晶显示板130发射所引导的光。在这个实施例中,背光组件110还可包括光反射元件,介于第一和第二导光板之间。光反射元件将从第一和第二导光板漏出的光分别反射向第一和第二导光板120、130。
利用第一和第二光,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分别显示第一和第二图像。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分别放置在导光板116的第一和第二表面116a和116b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表面116a面对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第二表面116b面对第二液晶显示板130。
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基片122、滤色器基片124、和液晶层(未示出)。薄膜晶体管基片122包括排列为矩阵形状的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基片将驱动电压施加到像素电极、栅极线、和数据线。滤色器基片124包括面对薄膜晶体管基片122的像素电极的滤色器和在滤色器上形成的共电极。液晶层介于薄膜晶体管基片122和滤色器基片124之间。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滤色器可能在薄膜晶体管基片122上形成。
第一偏振薄膜126和第二偏振薄膜128分别放置在薄膜晶体管基片122和滤色器基片124上。第一和第二偏振薄膜126和128分别调节外部提供到薄膜晶体管基片122和滤色器基片124的光的传输方向,使之与介于它们之间的液晶层的校准方向一致。第一和第二偏振薄膜126和128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偏振轴,它们之间基本上互相垂直。
第二液晶显示板130可具有基本上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相同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尺寸小于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的尺寸。换句话说,第一图像的尺寸小于第二图像的尺寸。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的尺寸可小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尺寸。
第一和第二模型框架140和15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框架结构,用于接收和支撑各个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尺寸小于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的尺寸,因此第一模型框架140的尺寸相应地小于第二模型框架150的尺寸。
第一模型框架140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支架142和从支架142伸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侧壁144。支架142可基本上是矩形的平坦框架,其内边界限定了允许光通过的开孔。侧壁144可从框架142的外边界垂直向外延伸以围绕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最外边界。第一模型框架140还包括位于框架142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之间的带板146以通过诸如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粘附到第一模型框架140来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第一模型框架140彼此结合在一起并且避免相对移动。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带板146粘附薄膜晶体管基片122的表面而不是第一偏振薄膜126。可选的实施例可能延伸第一偏振薄膜126,使得第一偏振薄膜126介于带板146和薄膜晶体管基片122之间,同时带板146介于第一偏振薄膜126和支架142之间。无论如何,带板146都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粘附到支架142。带板146可包括一条双面胶带,一条胶布等。
第二模型框架150部分地接收和支撑第一和第二光学薄片160和170。
第一和第二光学薄片160和170分别位于导光板116的第一表面116a的上方和第二表面116b的下面。因此,第一光学薄片160位于导光板116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之间,并且第二光学薄片170位于导光板116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30之间。第一和第二光学薄片160和170包括,例如,光漫射片、棱镜片、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BEF”)等。光漫射片增强了由导光板116发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棱镜片提高了所显示的图像的视角。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增加了亮度并且加大了显示图像的视角。在一些实施例中,并不需要包括所有的上述薄片,或者也可以包括另外的薄片。根据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20和130的光学需要,第一光学薄片160与第二光学薄片170可包括相同组的薄片或者不同组的薄片。但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果不需要,第一和第二光学薄片160,170中的一个或者两者都可从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去除。
接收容器180包括底板182,多个导板184,和多个侧壁186。底板182基本上是平的,且通常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平行。接收容器的底板182的中心部分被去除以形成开孔188。开孔188可以在底板182的范围内的任何位置形成,且其尺寸可以是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尺寸互补的任何尺寸。导板184从临近开孔188的底板182的一部分突出以限定第一接收空间。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导板184沿远离背光组件110的方向突出。当导板184被示出在开孔188的每一侧时,多个较小的导板184位于开孔188的一个或者多个相对侧,或者只采用一对导板184。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容纳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第一模型框架140位于第一接收空间内。第一模型框架140和导板184通过结合件互相结合。例如,吊钩(未示出)可能形成在第一模型框架140的侧壁144的外表面,且相应于吊钩的通孔形成在接收容器180的导板184上,因此,通过通孔第一模型框架140和接收容器180可互相结合。
侧壁186与底板182整体形成,且沿通常垂直的方向从底板182向第二模型框架150延伸以限定第二接收空间。第一光学薄片160、第二模型框架150、背光组件110、第二光学薄片170、和第二液晶显示板130连续地位于第二接收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型框架140的支架142被用作为控制元件,其控制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接收容器180之间的间距,因此限制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和接收容器18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
再次参照图3,第一模型框架140的支架142和带板146分别具有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二厚度T1和T2的尺寸,改变接收容器180的底板182的表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由于带板146的第二厚度T2相对薄,那么通过控制支架142的第一厚度T1的尺寸,可更加容易或更加轻易地改变支架142的第一厚度T1的尺寸。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控制元件设置在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板之间,因此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特别地,小于第二液晶显示板的尺寸的第一液晶显示板远离接收容器180期望的距离,因此加强了第一液晶显示板并使得液晶显示装置的设计多样化。
实施例2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4中的II-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界面图。除了接收容器和第一模型框架以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例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基本相同。因此,任何对于基本上相同元件的进一步描述将被省略。
参照图4和图5,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背光组件110、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第二液晶显示板130、带板240、第二模型框架150、第一光学薄片160、第二光学薄片170、和接收容器280。
接收容器280包括基本平的底板282、多个导板284、和多个侧壁286。接收容器280的底板282的中心部分被去除以形成开孔288。开孔288可在底板282的外边界内的任何位置形成,且其尺寸可允许足够的光线从导光板116通过到第一液晶显示板120。
导板284从临近开孔288的底板282的部分突出以限定第一接收空间。导板284向远离导光板116的方向突出。导板284可能与底板282整体形成或分别形成。当一对尺寸小于开孔288的侧壁的导板284被示出时,可改变导板284的尺寸和位置。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位于由导板284形成的第一接收空间内。
侧壁286与底板282整体形成,且从底板282垂直延伸向着第二模型框架150以限定第二接收空间。背光组件110、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第二模型框架150、第一光学薄片160、和第二光学薄片170连续地位于第二接收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带板240被用作控制元件,它控制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接收容器280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通过改变带板240的尺寸,可以改变接收容器280的表面(如底板282的平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如平面)之间的间距。
带板240位于临近接收容器280的开孔288的底板282上以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接收容器280互相结合。正如所示,带板240位于开孔288的相对两侧,并延伸与开孔288的侧壁大约相同的长度。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带板240可定位在可选的数量的位置上,且可为可选尺寸。带板240包括,例如第一子带板242、在第一子带板242上分层的厚度控制层244、和在厚度控制层244上分层的第二子带板246。第一子带板242和第二子带板246中的每一个在板的两侧都可包括粘附表面。第一子带板242具有第三厚度T3,且将厚度控制层244和底板282结合。第二子带板246具有第五厚度T5,且将厚度控制层244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结合。厚度控制层244具有第四厚度T4,且介于第一和第二子带板242和246之间以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厚度控制层244可包括能够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可通过控制第三、第四和第五厚度T3、T4和T5,改变接收容器280的底板282的表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第一子带板242的第三厚度T3和第二子带板246的第五厚度T5相对薄,因此通过控制厚度控制层244的第四厚度T4,可更加轻易或者更加容易地改变间距。也就是说,通过改变厚度控制层244的第四厚度T4的尺寸,改变接收容器280的表面(如底板282的平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如平面)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带板240包括第一子带板242、厚度控制层244、和第二子带板246。可选地,带板240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的附加层以控制接收容器280的底板282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之间的间距。举例来说,当每一个都具有相对薄的厚度的多个标准层被用作厚度控制层244时,可更有效地控制间距。也就是说,通过在厚度控制层244中应用的许多层,制作者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和底板282的表面之间的间距。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控制元件位于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板之间,从而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特别地,当液晶显示装置不包括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的模型框架时,液晶显示板可远离接收容器期望的距离。
实施例3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沿图6中的III-III′线截取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接收容器的示例性横截面图。除了接收容器以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例2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基本相同。因此,基本上相同元件的进一步描述将会被省略。
参照图6和图7,液晶显示装置300包括背光组件110、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突出部340、第二模型框架150、第一光学薄片160、第二光学薄片170、和接收容器380。
接收容器380包括底板382和多个侧壁386。底板382基本上是平面的,且通常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平行。接收容器380的底板382的中心部分被去除以形成开孔388。作为需要,形成开孔388的尺寸并且定位于底板382内以允许来自背光组件110的足够的光的量以通过开孔388到达第一液晶显示板12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340被用作控制元件,它控制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接收容器380之间的间距。换句话说,突出部340确定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和底板382的表面之间的间距。
突出部340的至少一部分与接收容器380的底板382整体形成。将每一个突出部340的第一侧壁附着到底板382,并且每一个突出部340的第二侧壁与底板382间隔一定的距离。特别地,突出部340从临近开孔388的底板382的一个部分中突出。虽然所示的实施例示出了两个突出部340,然而也可是一个突出部在开孔388的相对两侧的每一侧,更多的突出部340位于开孔388的两侧或者多侧,仍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每一个突出部340都包括延伸部342,它从接收容器380的底板382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延伸第一高度H1。延伸部342的第一末端可与底板382整体形成。每一个突出部340还包括支撑部344,从延伸部342的第二末端沿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以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第一液晶显示板120放置在支撑部344上,且具有第六厚度T6的带板346介于支撑部344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之间以将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突出部340互相结合并避免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
通过控制第一高度H1和第六厚度T6,改变接收容器380的底板382的表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特别地,由于带板346的第六厚度T6相对很薄,因此通过控制突出部340的第一高度H1可以容易地改变间距。
接收容器380选择性地包括从靠近突出部340的底板382伸出的导板(未示出)。导板从临近开孔388的底板382的一部分延伸以限制第一接收空间。仅通过举例,导板可设置在如图4所示的导板284相同的位置,且可延伸超过第一高度H1。第一液晶显示板120被容纳在第一接收空间内。
接收容器380的每一个侧壁386都与底板382整体形成,且从底板382基本上垂直伸出以限定第二接收空间。背光组件110、第二液晶显示板130、第二模型框架150、第一光学薄片160、和第二光学薄片170都被容纳在第二接收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容器380包括一对相互对应的突出部340。可选地,接收容器380还可包括另外一对突出部340,从靠近示出的突出部340的底板382中伸出。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控制元件设置在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板之间,由此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特别地,当液晶显示装置不包括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的模型框架时,液晶显示板可设置远离接收容器期望的距离。另外,控制元件与接收容器整体形成,从而简化制造过程。
实施例4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的第一液晶显示板和示例性的接收容器的横截面图。除了底板和接收容器的突出部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例3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基本上相同。因此,对于基本上相同元件的进一步描述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340a被用作控制元件,其控制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接收容器之间的间距。
突出部340a的至少一部分与接收容器整体形成。每一个突出部340a的一对侧壁附着到底板382a。特别地,突出部340a从临近开孔388的底板382a的第一部分伸出,且从远离开孔388的预定距离的底板382a的第二部分伸出。每一个突出部340a都包括延伸部342a,该延伸部从底板382a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延伸第二高度H2。第一延伸部342a的第一末端可从底板382a的第一部分延伸,并且第二延伸部342a的第一末端可从底板382a的第二部分延伸。第一延伸部342a的第一末端和第二延伸部342a的第一末端都与底板382a整体形成。支撑部344a将第一延伸部342a的第二末端与第二延伸部342a的第二末端沿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基本平行的方向连接以支撑第一液晶显示板120。支撑部344a与延伸部342a整体形成。第一液晶显示板120放置在支撑部344a上,且具有第七厚度T7的带板346a介于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突出部340a之间以将它们第一液晶显示板120和突出部340a互相结合。
可通过控制第二高度T2和第七厚度H7,改变底板382a的表面和第一液晶显示板12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特别地,由于带板346a的第七厚度T7相对薄,因此通过控制突出部340a的第二高度H2可更容易地改变间距。
类似于实施例3的接收容器,本实施例的接收容器可包括一对突出部340a,对应于底板382a上的开孔的相对侧。可选地,接收容器可另外包括一对互相对应的附加的突出部340a且都靠近另外一对突出部340a。突出部340a可形成在实施例1的第一模型框架的支架上。
根据本实施例,控制元件设置在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板之间,从而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特别地,当液晶显示装置不包括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板的模型框架时,液晶显示板可远离接收容器期望的距离。另外,控制元件与接收容器整体形成,从而可简化其制作过程。
由此,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定位显示装置中的第一显示板的方法可包括确定背光组件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一间距,期望用于加强第一显示板;确定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二间距,用于获得第一间距;以及在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设置控制元件以获得第二间距。这种方法还包括将控制元件放置在临近接收容器的底板中的开孔的至少一侧。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模型框架作为控制元件,将模型框架设置有支架,用于支撑第一显示板;以及选择所需要的支架厚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可选地,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带板作为控制元件;将带板设置有厚度控制层;选择所需的厚度控制层的厚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粘附底板和第一显示板之间的厚度控制层,其中,选择厚度控制层的厚度包括从一组层中选择层;将所选择的层分层;以及从所选择的层中形成厚度控制层。可选地,这种方法可包括选择突出元件作为控制元件;选择所需的突出元件的高度,用于形成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将突出元件与底板整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控制元件位于背光组件和显示板单元之间,由此可控制它们之间的间距。特别地,小于第二显示板的尺寸的第一显示板远离接收容器期望的距离,因此加强了第一显示板并使得显示装置的设计多样化。通过将第一显示板远离接收容器,第一显示板更加远离背光组件。因此,在没有增加第一显示板的厚度的情况下,第一显示板得到加强。
另外,当显示装置不包括用于容纳显示板的模型框架时,显示板可远离接收容器期望的距离。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元件可与接收容器整体形成,从而可简化其中的制作过程。
此外,上述结构可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因此加强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板并使得液晶显示装置的设计多样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限制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并作为下文的权利要求,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此外,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并不是表示任何顺序或者是重要性,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外的元件区分开。另外,使用术语一个等并不表示是对数量的限制,只是用于表示至少存在一个参照零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用于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显示板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和所述第二光并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以及控制元件,用于控制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显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板单元包括第一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侧,用于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一光来显示所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侧,用于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二光来显示所述第二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显示板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板,并且所述控制元件控制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接收容器,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显示板,并且所述接收容器具有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底板包括开孔,所述开孔使得所述第一光从所述背光组件通过到达所述第一显示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接收容器的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二间距来控制所述第一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接收容器设置有放置所述第一显示板的第一接收空间以及放置所述第二显示板的第二接收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空间位于所述底板的平面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接收空间位于所述底板的平面的相对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元件包括放置于所述第一接收空间内的模型框架,所述模型框架支撑所述第一显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模型框架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支架,所述支架支撑所述第一显示板;以及从所述支架伸出的侧壁,所述侧壁限定了所述第一接收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度来改变所述第一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模型框架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带板,所述带板具有第二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来改变所述第一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元件包括位于所述接收容器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带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带板位于临近所述接收容器的所述底板上设置的开孔的至少一侧,所述开孔使得所述第一光从所述背光组件通过到达所述第一显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带板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子带板;厚度控制层,在所述第一子带板上分层,并具有第二厚度;以及第二子带板,在所述厚度控制层上分层,并具有第三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改变所述第一间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厚度控制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厚度控制层包括多个材料层,所述材料层在一起分层以形成所述厚度控制层。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元件包括在所述接收容器的所述底板上形成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支撑所述第一显示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底板整体地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的第一侧附着到所述底板,并且所述突出部的第二侧远离所述底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突出部的高度改变所述第一间距。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显示板和所述突出部之间的并具有一定厚度的所述带板,将所述第一显示板和所述突出部互相结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突出部的高度和所述带板的厚度来改变所述第一间距。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板中的每一个都包括薄膜晶体管基片,包括排列为矩阵的像素电极,并且所述薄膜晶体管将驱动电压提供给所述像素电极;滤色器基片,包括对应所述像素电极的滤色器和在所述滤色器上形成的共电极;以及液晶层,介于所述导薄膜晶体管基片和所述滤色器基片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用于发射光;以及导光板,用于引导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并发射所述第一和第二光。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半透射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通过所述半透射薄片,所述第一光离开所述导光板,所述半透射薄片将所述第一光的第一部分传输到所述显示板单元,并将所述第一光的第二部分反射回所述导光板。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半透射薄片传输大约少于50%的所述第一光。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第一导光板,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以及第二导光板,用于发射所述第二光。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光板之间的光反射板。
3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用于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侧,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一光,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侧,利用从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二光,所述第二液晶显示板显示第二图像;接收容器,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且具有底板;以及模型框架,位于所述接收容器的一侧,所述模型框架支撑所述第一显示板,所述模型框架控制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间距。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模型框架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支架,所述支架支撑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以及从所述支架伸出的侧壁,所述侧壁限定了放置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的接收空间;以及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带板,所述带板具有第二厚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改变所述间距。
3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用于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侧,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一光,所述第一液晶显示装置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侧,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二光,所述第二液晶显示装置显示第二图像;以及接收容器,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并具有底板,所述接收容器控制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间距。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接收容器包括位于所述接收容器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带板。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带板包括第一子带板,具有第一厚度;厚度控制层,在所述第一子带板上分层,并具有第二厚度;以及第二子带板,在所述厚度控制层上分层,并具有第三厚度。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改变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所述间距。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接收容器包括在接收容器的所述底板上形成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支撑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突出部的高度,改变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所述间距。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所述突出部通过它们之间的并具有厚度的带板来互相结合。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突出部的高度和所述带板的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改变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之间的所述间距。
4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光源的背光组件,所述光源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侧,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一光,所述第一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第一图像;第二液晶显示板,位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侧,利用从所述背光组件发出的所述第二光,所述第二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第二图像;以及接收容器,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晶显示板,并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延伸出的导板,所述导板限定了放置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的接收空间。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接收容器的第一侧的模型框架,所述模型框架支撑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利用吊钩将所述模型框架和所述导板结合。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板支撑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并且所述接收容器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和所述接收容器互相结合的结合件。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并且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引导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以发射所述第一光和所述第二光。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组件还包括半透射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通过所述半透射薄片,所述第一光离开所述导光板,所述半透射薄片将所述第一光的第一部分传输到所述第一液晶显示板,并将所述第一光的第二部分反射回所述导光板。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第一导光板,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以及第二导光板,用于发射所述第二光。
49.一种用于定位显示装置中的第一显示板的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底板的接收容器,所述接收容器接收在所述底板的第一侧上的所述第一显示板,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所述底板的第二侧的所述第二显示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定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显示板之间的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将第一光发射到所述第一显示板并且将第二光发射到所述第二显示板,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背光组件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一间距,用于加强所述第一显示板;确定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第二间距,用于获得所述第一间距;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设置控制元件以获得所述第二间距。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显示板小于所述第二显示板,所述底板包括开孔,并且所述第一光通过所述开孔到达所述第一显示板,所述方法还包括邻近所述开孔的至少一侧放置所述控制元件。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选择模型框架作为所述控制元件,所述模型框架设置有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显示板,并且选择所需要的用于形成所述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支架的厚度。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选择带板作为所述控制元件,所述带板设置有厚度控制层,选择所述厚度控制层的厚度,需要所述厚度用于形成所述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并粘附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显示板之间的所述厚度控制层。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所述厚度控制层的厚度包括从一组层中选择层,将选择的层分层,并且从所选择的层中形成所述厚度控制层。
54.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选择突出元件作为所述控制元件,选择所述突出元件的高度,需要所述高度用于形成所述第二间距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底板整体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显示板单元、和控制元件。背光组件发射第一光和第二光。显示板单元包括第一显示板和第二显示板,并接收第一光和第二光以分别显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控制元件控制背光组件和显示板单元之间的间距。应用定位第一显示板的方法来控制间距,因此加强了第一显示板单元并使显示装置的设计多样化。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763594SQ20051011289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9日
发明者金正洙, 李庚炖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