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的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03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的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的微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为习知导光板1的微结构2示意图,其以蚀刻方式在光滑的导光板1的底面12上产生具有粗糙表面的微结构2,入射光线50射入微结构2的表面即产生散射的反射光线51或折射光线52。当散射光线51入射导光板1的出光面11的入射角度小于临界角时,则射出导光板1的出光面11;若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则所射光线51作全反射射回导光板1内并继续传递。
图2系解释图3a的坐标,图3a为从习知导光板1的出光面11的出光强度雷达图。横坐标表示水平角度(Harizontal angle,HA),角度的移动从出光面11的法线方向13转向与灯源4垂直方向14;纵坐标表示垂直角度(Vertical angle,VA),角度的移动从出光面11的法线方向13转向与灯源4平行方向15。图3a中,每个封闭曲线代表出光强度(intensity)值,其定义为单位立体角的光通量,此图有10条封闭曲线,代表10个等级的出光强度。由图3a可知,从习知导光板1出光的出光强度分布近似蓝勃逊分布(Lambertiandistribution),亦即在图3a上产生圆形的封闭曲线,出光强度呈现余弦函数分布。将出光强度换算成辉度值,即辉度在各方向上均为等值。
请参阅图3b,系习知导光板1出光面11的出光强度立体图。此出光强度分布近似球状,亦即接近蓝勃逊分布,此图可观视出光强度在各角度或方向上的变化。
另,美国专利第6746129号与第6894740号揭露的微结构均为菱形锥体,且菱形锥体之前二相邻斜面面对光源,入射光在二相邻斜面连续反射而出光,其中第6746129号搭配点光源而将微结构布设于导光板,而第6894740号则搭配线形光源,该案并揭露在线光源的二端加设点光源的设计。
整体而言,菱形锥体构造较复杂,且实际上,四相邻斜面中,靠近光源的二相邻斜面的效果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的微结构,其可提升光线往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以增进导光板的辉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导光板的微结构,该导光板包括上面与侧面,导光板侧面设有光源,并导光板的上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相对面为底面;该微结构设于导光板的底面,且从导光板的底面向外突出的三角锥形状,该三角锥包含一非光反射面与二光反射面,其中非光反射面垂直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并较靠近光源,而所述光反射面倾斜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导光板出光面,并较远离光源。
该二光反射面相交的棱边为其于导光板上的指向,而前述指向均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
该二光反射面相交的棱边为其于导光板上的指向,而前述指向均非完全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但倾向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
该微结构于导光板上的排列方式可为规则排列或为随机数排列。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导光板底面的微结构,其形状为从导光板底面向外突出的三角锥构造,其借光反射面将光线反弹至上方,可以有效提升光线往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增加导光板的辉度,从而改变微结构的排列以增进导光板辉度的均匀度;且其构造简单而导光方向明确,易于事先仿真与设计布局,较易控制成本与品质。


图1为习知导光板微结构的示意图;图2习知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示意图(亦说明图3的坐标轴);图3a习知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强度雷达图;图3b习知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强度立体图;图4a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应用于导光板的侧视图;图4b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应用于导光板的仰视图(兼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第一实施例);图5a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b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的仰视示意图;图5c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5d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6a为光线在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传递行为的立体示意图;图6b为光线在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传递行为的上视示意图;图6c为光线在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传递行为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以角度β、θ为参数,光线射入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后的出光强度分布雷达图;
图8为以β=50度、θ=30度为参数,光线射入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后的出光强度立体图;图9为以β=40度、θ=10度为参数,光线射入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后的出光强度立体图;图10为以β=60度、θ=20度为参数,光线射入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后的出光强度立体图;图11为本发明的微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第二实施例图;图12为本发明的微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第三实施例图;图13为本发明的微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第四实施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1A、1B、1C、1D导光板 11、11A 出光面12、12A 底面13 出光面之法线方向14 与灯源垂直方向 15 与灯源平行方向2微结构 3反射片4线性光源5光线50 入射光线51 反射光线52 折射光线6微结构601 非光反射面 602、603 光反射面611、612 底边613 棱边β 光反射面与底边的夹角θ 光反射面棱边与底面的夹角7指向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导光板可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其侧面设有光源,上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相对面为底面。
请参阅图4a,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应用于导光板1A的示意图。导光板1A包含复数微结构6,设置在导光板1A的底面12A上,其形状为从导光板1A的底面12A向外突出的三角锥状构造,可有效提升光线,使光线射出导光板1A的出光面11A时,可增进导光板1A的辉度。
图4b 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分布于导光板1A的第一实施例图,该微结构6排列系规则排列,而所有微结构6的指向7完全与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平行。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A,产生高均匀亮度的面型出光。
请参阅图5a~5d,其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的构造示意图,并分别为俯视图、仰视图、上视图与侧视图。该微结构6为三角锥状构造,包括一非光反射面601与二光反射面602、603,该非光反射面601垂直于导光板1A的底面12A,且其面对并较靠近光源4;该二光反射面602、603倾斜于导光板1A的底面12A,且面对导光板1A的出光面11A且较远离光源4。由于该光反射面602、603具有改变光线在导光板1A行进的能力,当光线进入到微结构6时,光反射面602、603将光线反射至上方,从而增加导光板1A的辉度。
请参阅图5c、5d,其中二光反射面602、603与导光板1A的底面12A相连的底边611、612所夹的角度为β,以及二光反射面602、603相连的棱边613与导光板1A的底面12A所夹的角度为θ,这两个角度β、θ可改变光反射面602、603的倾斜度,最影响光线射向上方的强度分布。
其中,二光反射面602、603相连的棱边613即微结构6的指向7(参见图4b)。
请参阅图6各图所示,此图系光线5射入微结构6的光线传递示意图。光线5射入光反射面602后,反射到另一光反射面603,由该光反射面603反射往上方射出。同理,光线5射入光反射面603后,再经光反射面602射至上方。角度θ影响光反射面602、603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倾斜,影响光线强度在HA上的变化;角度β影响光反射面602、603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倾斜,影响光线强度在VA上的变化。
请参阅图7,系以角度β、θ为参数,光线射入微结构6后的出光强度分布雷达图。本发明人以本发明实例作为设计的模型,找出最适当的角度β、θ,在导光板1A的出光面11A上得到高出光强度分布。设计参数中,角度β分别为30度、40度、50度、60度,角度θ分别为10度、20度、30度、40度,本发明人以ASAP光学软件仿真上述参数,得出角度β为50度、60度,角度θ为30度时有高出光强度分布,可参阅图8,光线集中往法线方向13上射出,亦即在法线方向13上(VA=0度、HA=0度)出光强度值最高。角度θ=10度时,光线在VA=60度处集中,可参阅图9。角度θ=20度时,光线集中在VA=60度,HA=±30~40度一带,出光强度有分岔的分布产生,可参阅图10。由此可知,角度β、θ的改变影响到导光板1A出光面11A的出光强度分布。
至于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于导光板1A的布列,则请参见图4b,系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分布于导光板1A的第一实施例图,其排列为规则排列,且微结构6的指向7与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平行。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A,产生高均匀性亮度的面型光源。
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分布于导光板1B的第二实施例。该微结构6排列为规则排列,而所有微结构6的指向7并非完全与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平行,但整体来讲,微结构6指向7有倾向平行光线。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B,产生高均匀性亮度的面型光源。
请参阅图12,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分布于导光板1C的第三实施例。该微结构6排列为随机数排列,而微结构6的指向7与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平行。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C,产生高均匀性亮度的面型光源。
请参阅图13,为本发明实例的微结构6分布于导光板1D的第四实施例。该微结构6排列为随机数排列,而所有微结构6的指向7并非完全与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平行,但整体来讲,微结构6指向7有倾向平行光线。线性光源4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D,产生高均匀性亮度的面型光源。
除了上述四个实施例采用线性光源,如冷阴极管,作为光源外,也可用复数点状光源如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其微结构排列及指向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板的微结构,该导光板包括上面与侧面,导光板侧面设有光源,并导光板的上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相对面为底面,其特征在于该微结构设于导光板的底面,且从导光板的底面向外突出的三角锥形状,该三角锥包含一非光反射面与二光反射面,其中非光反射面垂直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并较靠近光源,而所述光反射面倾斜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导光板出光面,并较远离光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光反射面相交的棱边为其于导光板上的指向,而前述指向均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光反射面相交的棱边为其于导光板上的指向,而前述指向均非完全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但倾向与光源射出光线的方向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微结构于导光板上的排列方式为规则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光板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微结构于导光板上的排列方式为随机数排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光板的微结构,即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该导光板的侧面设有光源,而微结构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上,其系从导光板底面向外突出的三角锥状构造,并包含一非光反射面与二光反射面,其中非光反射面垂直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光源并较靠近光源,而二光反射面倾斜于导光板底面,且面对导光板的出光面,并与较远离光源,借光反射面将光线反弹至上方以增加导光板的辉度,从而改变微结构的排列以增进导光板辉度的均匀度。
文档编号G02F1/13GK1749783SQ20051011821
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0日
发明者张自恭, 方育斌, 林奇锋 申请人: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