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面板和背光系统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13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面板和背光系统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与本发明一致的设备涉及一种发光面板、具有该发光面板的背光系统以及具有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LCD)装置,在该发光面板中多个发光二极管(LED)以多行布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CD)装置是一种类型的平板显示器,它是不能自发光的光接收型显示器,而是利用来自外部的入射光形成图像。背光系统可以安装在LCD装置的后面,使光照射到液晶面板上。
根据光源的布置,背光系统主要分为直下型背光系统或边光型背光系统,其中,直下型背光系统使从正好安装在LCD装置下方的多个光源发射的光照射在液晶面板上,边光型背光系统将从安装在导光板(LGP)侧面的光源发射的光传送到液晶面板。
在直下型背光系统中,可使用发射朗伯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点光源。另外,LED以二维阵列排列,例如,以多行排列,并且在每行具有多个LED。
为了使从LED发射的彩色光在扩散板上方不明显,当LED发射的光被扩散板漫射并照射到液晶面板上时,LED发射的光应该略微地传播到侧面,然后入射到扩散板上。
第6,679,621号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侧向发射LED。由于第6,679,621号美国专利中的传统侧向发射LED使用了图1中示出的侧向发射器件1,所以从具有预定面积的LED芯片(未示出)发射的朗伯光可以向侧面传播。参照图1,在传统的侧向发射LED中,侧向发射器件1包括漏斗形反射表面3,相对于侧向发射器件1的中心轴c’倾斜地形成角度;第一折射表面5,相对于侧向发射器件1的中心轴c’倾斜地形成角度,以折射反射表面3反射的入射光;凸形第二折射表面7,从底部表面9延伸到第一折射表面5。
从LED(未示出)入射在侧向发射器件1上并向反射表面3传播的光被反射表面3向第一折射表面5反射,然后通过第一折射表面5透射,并基本上向侧面传播。此外,从LED(未示出)入射在侧向发射器件1上然后入射在凸形第二折射表面7上的光通过第二折射表面7透射,并基本上向侧面传播。
在传统的侧向发射LED中,LED芯片发射的光向侧面传播,从而侧向发射LED的阵列可用在直下型背光系统中。
然而,由于传统侧发射器件1的尺寸大,所以当使用传统的侧向发射LED作为点光源时,位于每行中的侧向发射LED之间的距离应该较大,从而侧向发射LED发射的光可被充分地扩散。例如,当LED芯片在1mm×1mm的面积上发射朗伯光时,侧向发射LED之间的距离应该至少为10mm。
由于侧向发射LED之间的距离大,使得背光系统的厚度必须增大。这是因为随着LED之间的距离增大,获得均匀白光所需的混合距离也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面板和通过利用该发光面板具有足够小的厚度的背光系统以及具有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LCD)装置,在该发光面板中密集地布置了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并混合由LED产生的光。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面板,该发光面板包括底部表面,该底部表面反射入射光;至少一个突出,其具有侧表面并以线形从底部表面突出;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按行以纵向方向安装在突出的侧表面上并相对于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侧表面可相对于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LED可安装在侧表面上以相对于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侧表面可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平坦区域包括布置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弯曲区域邻近于底部表面。侧表面可为反射表面。
发光面板还可以包括形成多行的多个突出,由多个LED形成的排列可布置在多个突出的每个侧表面上。为了反射,突出的侧表面和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被涂覆。由多个LED形成的排列可布置在每个突出的两个侧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系统,该背光系统包括发光面板;第一透射扩散板,布置在发光面板的上方以漫射并透射来自发光面板的入射光。
该背光系统还可以包括增亮膜和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增亮膜提高从第一透射扩散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偏振增强膜提高偏振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该LCD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背光系统,背光系统使光照射到述液晶面板上。
可这样形成发光面板,使得突出和由多个LED形成的排列相对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成预定的角度。


通过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将会变的更加清楚,其中图1是在第6,679,621号美国专利中公开的传统侧向发射发光二极管(LED)的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是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的截面图;图5示出了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中使用的LED的例子;图6示出了当LED相对于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的突出的侧表面倾斜地成角度时的光线跟踪;图7示出了简化的图6中示出的光线跟踪;图8是布置在板上形成七行的传统侧向发射LED的排列的透视图;图9示出了从图8中的排列获得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图10示出了从在图2至图4、图6和图7中示出的发光面板获得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图11示出了当LED倾斜成角度地布置在具有延伸到底部表面的平坦区域而没有弯曲区域的突出的侧表面上时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图12示出了当LED倾斜成角度地布置在具有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的突出的侧表面上时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图2中的发光面板的背光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4是具有图13中的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LCD)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2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10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是在图2中示出的发光面板10的截面图。
参照图2至图4,发光面板10包括底部表面50,入射光在该底部表面50上被反射;至少一个突出20,以线形从底部表面50突出并具有侧表面30;多个发光二极管(LED)40,安装在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使得多个发光二极管40相对于底部表面50倾斜地形成角度并沿着突出20以纵向方向排列。
可设置多个突出20来形成多个行。在这种情况下,底部表面50存在于突出20之间。底部表面50反射入射光。
可形成侧表面30以向外并倾斜地形成角度,从而相邻突出20的下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突出20的上部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当LED 40安装在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时,LED 40可相对于底部表面50向上略微地倾斜形成角度。当另外使用单独的安装(未示出)时,可以改变LED 40的倾角使LED 40具有期望的角度。
侧表面30可全部是反射表面。可选择地,侧表面30可仅在布置LED 40的区域形成非反射表面。
侧表面30可全部是反射表面,该侧表面30包括平坦区域31,在该区域中布置LED 40;弯曲区域35,邻近于底部表面50。
底部表面50和突出20的侧表面30可涂覆有反射材料以反射入射光。
LED 40安装在突出20的至少一个侧表面30上以形成行。可选择地,如图2和图3所示,LED 40可布置在突出20的两侧的侧表面30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出20的数量是n,则LED 40形成2n行。
为了提供白色光源,LED 40的按行排列可以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即,有规则地并交替地排列发射不同颜色如R、G、B的光的LED 40。
在发光面板10中,由于按行排列LED 40,所以可足够密集地排列LED40。例如,当LED 40在1mm×1mm的面积上发射朗伯光时,如果必要的话,LED 40可以以小于1mm的距离分隔,或者以任意较大的期望的距离分隔。
这样,由于LED 40可以按用户希望的密集程度构成,所以可以减小获得光的均匀分布所需的混合距离,从而当发光面板10应用于背光系统时,背光系统可以具有足够小的厚度。
图5示出了可应用于图2至图4中的LED 40的例子。参照图5,LED 40包括LED芯片41和围绕LED芯片41的穹形准直仪43。准直仪43使来自LED芯片41的入射光准直以作为朗伯光被发射。
穹形准直仪43可由折射率与LED芯片41的折射率匹配的透明材料制成。穹形准直仪43可接近于LED芯片41,而在穹形准直仪43和LED芯片41之间没有空气。这是为了使来自LED芯片41的光的发射效率最大化,正如在本领域公知的那样,当LED芯片41没有被折射率匹配的材料围绕时,LED芯片41不能充分地发光。这里,图5示出了LED 40的例子,具体地讲,与LED 40的准直仪43对应的部分可以以各种形状形成。LED 40发射的光的主前进方向可对应于LED芯片41和准直仪43的中心轴c。
如上所述,如果LED 40关于突出20的侧表面30倾斜地成角度,则LED40的中心轴c不平行于底部表面50,而是在向上的方向倾斜地成角度。
图6示出了当LED 40被放置成关于突出20的侧表面30倾斜地成角度时的光线跟踪,图7示出了简化的图6中的光线跟踪。
参照图6和图7,当LED 40被放置成关于突出20的侧表面30倾斜地成角度时,从LED 40发射的大部分光在向上的方向倾斜地成角度,部分光向底部表面50以及侧表面30的平坦区域31和弯曲区域35传播。
入射在底部表面50上的光被反射,并在向上的方向倾斜地传播或者入射到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
来自LED 40的直接入射到侧表面30的弯曲区域35上的光的大部分以及被底部表面50反射然后入射到弯曲区域35上的光的大部分被反射然后入射到侧表面30的平坦区域31上。
在侧表面30的平坦区域31上,光从LED 40直接入射或在被底部表面50和侧表面30的弯曲区域35反射后入射。入射在平坦区域31上的光被反射,然后主要在向上的方向上传播。
LED 40被放置成关于突出20的侧表面30在向上的方向上倾斜地成角度,从而,从LED 40发射的光被混合并在向上的方向上传播,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侧表面30邻近于底部表面50的部分形成为弯曲区域35,所以入射在弯曲区域35上的光的大部分向侧表面30的平坦区域31反射,从而可更顺利地混合所述光。
因此,当LED 40被放置成在向上的方向上关于突出20的侧表面30倾斜地成角度,并且侧表面30邻近于底部表面50的部分形成为弯曲区域35时,更顺利地混合所述光,从而获得光的均匀分布所需的混合距离可以小于在侧面30的平坦区域31延伸到底部表面50的结构中获得光的均匀分布所需的混合距离。因此,当在背光系统中使用发光面板10时,减小的混合距离可有助于提供具有足够小的厚度的背光系统。
在发光面板10中,沿突出20的纵向方向和突出20的侧表面30布置的LED 40的行可以以相对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水平方向的预定角度布置,例如,垂直于水平方向布置,如图2所示。
考虑到在普通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宽高比4∶3或16∶9,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的背光系统的水平宽度可以大于垂直宽度。当在垂直宽度大于水平宽度的显示装置的背光系统中使用发光面板10时,可以使用水平宽度和垂直宽度的各种组合。
在使用LED作为点光源的直下型背光系统中,多个LED以二维阵列排列以形成多个行。从LED产生大量的热。当由于这些热量使得LED的温度升高时,从LED发射的光的量和发射光的波长变化,从而背光系统的亮度和颜色坐标发生变化。
因此,在背光系统中使用散热装置,以辐射在热源如LED中产生的热。通常,对由LED形成的每行,分别在水平方向安装热沉、风扇和热管。
在普通的直下型背光系统中,按行排列的LED被布置成平行于水平方向。因此,热管也安装在水平方向上。
然而,当热管安装在水平方向上时,热管的性能可能会降低。即,热管通过工作流体的循环将热量带走来执行冷却。但是,当热管安装在水平方向上时,在冷凝部分液化的工作流体不能通过毛细管(wick)顺利地返回到蒸发部分,即,工作流体的循环不顺畅并且热管不能很好地工作。
当在热源如LED中产生的热由于热管的性能差不能有效地散去时,降低了背光系统的亮度,并且背光系统的颜色坐标发生改变。
然而,如图2中的发光面板10所示的多行LED 40沿着突出20的纵向方向并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的预定角度布置在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时,例如,沿着突出20的纵向方向并垂直于水平方向布置在突出20的侧面30上时,在热管中冷凝的材料的运动可在重力的作用下加速。
这是因为为了使在热管中冷凝的材料在重力的影响下运动,热管的安装方向应该包括由于重力而起作用的垂直分量,并且热管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被安装,即,冷凝蒸发的工作流体的冷凝部分放置在热管的顶部。
因此,当多个LED 40相对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水平方向以预定角度布置时,例如,垂直于水平方向布置时,在沿LED 40的排列行安装的热管的冷凝部分中冷凝的材料的运动可在重力的影响下加速,从而可有效地去除在热源例如LED 40中产生的热。这样,可防止亮度的劣化或颜色坐标的改变。
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水平方向可对应于显示装置的水平扫描方向,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对应于重力的方向或与重力相反的方向。使用背光系统作为照明光的显示器例如LCD装置竖起来,并且该LCD装置的水平扫描方向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于地面,以形成相对于地面的预定的锐角,垂直于水平扫描方向的扫描方向是垂直扫描方向。
现在将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光分布的均匀性,即,这两种情况分别为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时和当传统侧向发射LED被布置以形成多行时。
图8是布置在板70上形成7行的传统侧向发射LED 1的排列的透视图。图9示出了从图8的排列中获得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图10示出了从图2至图4、图6、图7中示出的发光面板10获得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
为了比较,假定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的有效面积与在其中排列了传统侧向发射LED 1的板70的有效面积相同,并且用于测量光强分布的其他条件,例如到检测器的距离也相同。
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光强分布的比较可知,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时,光被更有效地混合并被更均匀地发射,从而可提供具有更均匀的光强分布的面光源,即使在角落处也没有暗区。因此,可以理解,当使用传统侧向发射的LED 1的排列时的光强分布的均匀性低于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时的光强分布的均匀性。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中,因为LED 40可被更密集地布置,所以可以减小光的混合距离。
图11示出了当LED 40倾斜成角度地布置在具有延伸到底部表面50的平坦区域31而没有弯曲区域的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时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图12示出了当LED 40倾斜成角度地布置在具有平坦区域31和弯曲区域35的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时的光强分布的光学模拟结果。
从图11和图12的比较中可以知道,与当在侧表面30中不存在弯曲区域35时相比,当在侧表面30中存在弯曲区域35时可以获得更均匀的光强分布。
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中,当在突出20的侧表面30上形成弯曲区域35时,光可被更顺利地混合并输出。因此,可进一步减小获得均匀的光强分布所需的光的混合距离。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发光面板的背光系统100的示意性截面图。
参照图13,背光系统100包括发光面板10,在该发光面板10中排列了多个LED 40以形成多个行;透射扩散板140,布置在发光面板10的上方以漫射并透射入射光。
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时,如以上参照图9和图10的描述所述,可提高背光系统100的整体亮度的均匀性,不会发生在背光系统100的边缘处由于光的量少而会出现暗处的问题。
背光系统100的亮度均匀性是评价面光源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背光系统100的四个边缘处的亮度最低,因此,降低了背光系统100的亮度的均匀性。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中,在四个边缘出不会出现暗处,因此可以提高整体亮度的均匀性。
当有规则并交替地排列发射不同颜色的光如R、G、B色的光的LED时,或者LED 40是白色LED时,可实现白色光源。
当LED 40产生R、G、B色的光或产生白色光时,具有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系统100的液晶显示(LCD)装置可显示彩色图像。
透射扩散板140布置在发光面板10上方预定距离d处。透射扩散板140漫射并透射入射光。
当透射扩散板140太靠近发光面板10时,发光面板10上突出20所位于的部分会比发光面板的其它部分亮,从而会降低亮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当透射扩散板140与发光面板10分隔较远时,背光系统100的厚度增大。因此,透射扩散板140和发光面板10之间的距离d可在确保来自发光面板10的光可以通过漫射被顺利混合的同时被最小化。由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10具有良好的光混合效果,所以可以大大地减小透射扩散板140和发光面板10之间的距离d。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增亮膜150,该增亮膜150用于提高从透射扩散板140发射的光的方向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偏振增强膜170,该偏振增强膜170用于提高偏振效率。
增亮膜150折射并聚集从透射扩散板140发射的光以提高光的方向性,从而提高亮度。
偏振增强膜170透射p偏振的光并反射s偏振的光,从而所发射的光是单一偏振的光,例如是p偏振的光。
具有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背光系统100的LCD装置包括背光系统100上方的液晶面板。液晶面板使得单一线性偏振的光入射到液晶面板的液晶层上,并利用电场改变液晶指向矢的方向,从而通过改变穿过液晶层的光的偏振来显示图像。
由于当入射在液晶面板上的光为单一偏振时可提高光效率,所以如上所述当背光系统100设置有偏振增强膜170时,可提高光效率。
当背光系统100应用于LCD装置时,可减小背光系统100的厚度,从而可进一步减小LCD装置的厚度同时实现在整个屏幕上具有均匀亮度的高品质图像。
图14是具有图13中的背光系统100的液晶显示(LCD)装置的示意图。参照图14,LCD装置包括背光系统100和位于背光系统100上方的液晶面板300。液晶面板300连接到驱动电路单元。液晶面板300的详细构造和通过电路驱动实现的显示操作在本领域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详细描述和解释。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发光面板中,形成行的多个LED被足够密集地布置,并且由LED产生的光可被充分地混合并发射,从而可提供具有足够小的厚度的背光系统和具有该背光系统的LCD装置。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做出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面板,包括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反射入射光;至少一个突出,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具有侧表面并从所述底部表面突出;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按行安装在所述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突出具有另一侧表面,从而所述侧表面彼此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安装在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分别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面板,还包括形成多行的多个突出,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多个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侧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涂覆,用于反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多个突出的每个侧表面上。
11.一种背光系统,包括发光面板;第一透射扩散板,布置在所述发光面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透射扩散板扩散并透射来自所述发光面板的入射光,其中,所述发光面板包括,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反射入射光;至少一个突出,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具有侧表面并从所述底部表面突出;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按行安装在所述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侧表面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突出具有另一侧表面,从而所述侧表面彼此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安装在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系统,所述侧表面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系统,其中,所述侧表面分别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形成多行的多个突出,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多个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系统,所述侧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涂覆,用于反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系统,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多个突出的每个侧表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系统,还包括增亮膜和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增亮膜提高从所述第一透射扩散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所述偏振增强膜提高偏振效率。
2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背光系统,所述背光系统使光照射到所述液晶面板上,其中,所述背光系统包括,发光面板,包括,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反射入射光;至少一个突出,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具有侧表面并从所述底部表面突出;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按行安装在所述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第一透射扩散板,布置在所述发光面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透射扩散板扩散并透射来自所述发光面板的入射光。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表面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所述突出具有另一侧表面,从而所述侧表面彼此相对,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安装在所述侧表面上并相对于所述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表面分别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表面是反射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表面包括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所述平坦区域包括布置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部分,所述弯曲区域邻近于所述底部表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形成多行的多个突出,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多个突出的所述侧表面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所述侧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被涂覆,用于反射。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所述突出分别具有两个侧表面,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突出的所述两个侧表面上。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突出和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相对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成预定的角度。
3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增亮膜和偏振增强膜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增亮膜提高从所述第一透射扩散板发射的光的方向性,所述偏振增强膜提高偏振效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面板、具有该发光面板的背光系统以及具有该背光系统的液晶显示装置。发光面板包括底部表面,该底部表面反射入射光;至少一个突出,其具有侧表面并从底部表面突出;多个发光二极管,按行以纵向方向安装在突出的侧表面上并相对于底部表面倾斜地成角度。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831612SQ200610056880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1日
发明者卢知焕, 郑一龙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