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313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并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多个隔离壁将内表面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的面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的电学和光学特性表现在液晶的排列结构随着施加在其上的电场的方向而改变并且其透光率随着其排列结构而改变。
液晶显示(LCD)器件包括背光单元,以及用于控制液晶的液晶控制单元。液晶控制单元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
LCD器件的背光单元向液晶提供光。来自背光单元的光依次经过像素电极、液晶和公共电极。经过液晶的光形成图像。图像的质量取决于光的发光均匀性,并且图像的分辨率由像素电极的数量决定。
用于LCD器件的背光单元可以采用管状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者点状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装置。但是,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发光二极管(LED)具有较差的发光均匀性。为了克服该缺点,近来引入了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分为具有独立隔离壁的面光源装置和具有整体隔离壁的面光源装置。
图1所示为依照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透视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参照图1和图2,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内部空间的主体100、分隔主体100的内部空间的多个隔离壁111,以及形成在主体100两侧的电极130。
主体100包括具有多个隔离壁111的第二面板110、与第二面板110相对的第一面板120。在该第一面板120和第二面板110的外围之间形成用于密封主体100的玻璃料101和102。将放电气体注入到放电空间140中。
第二面板110包括保护层(未示出)和荧光层(未示出),二者依次形成在第二面板的内表面上。第一面板120也包括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荧光层(未示出)。此外,在第一面板120的内表面上形成反射层150以向第二面板110反射产生于放电空间140的光。
可以在至少一个面板上整体形成隔离壁。在图1中,隔离壁111整体形成在第二面板110上。但是,也可以将独立隔离壁插入到第一和第二面板之间。
在主体100的两侧形成电极130从而将能量施加给用于激发放电气体的放电空间140。该激发的放电气体发出紫外线,并且发出的紫外线激发荧光层以产生可见光线。
由于可见光线在中心区域重叠因此面光源装置的中心区域的亮度较高。但是,在面光源装置的两侧边缘重叠的可见光线较少。因此在两侧边缘亮度较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亮度均匀性的面光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提供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主体,在二者之间形成内部空间;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的至少一个隔离壁,其中第二面板包括多个在放电空间处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分,并且最外凸出部分具有比所述最外突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


结合附图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更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以及特点。
图1所示为依照现有技术的面光源的透视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图3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透视图;图4为图3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图5为依照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用于比较从最外放电空间发出的光的光束角度的曲线图;图6为根据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分布的曲线图;图7为根据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分布的视图;
图8为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于面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背光单元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3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透视图,且图4为图3的面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参照图3和图4,面光源装置包括主体、多个隔离壁221a,以及电极231和232。
主体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面板210和第二面板220。在第一和第二面板210和220之间形成内部空间。放电气体注入到内部空间中。隔离壁221a将主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在面光源设备200的两侧形成电极231和232以覆盖放电空间240的两端。
在形成第二面板220(或者第一面板210)的同时形成隔离壁221a。或者,可以将独立的隔离壁221a插入第一和第二面板210和220之间。每个隔离壁221a具有宽度W并形成暗区。在隔离壁221a处可以形成通孔(未示出)。
第二面板220包括形成第一和第二面板210和220之间的放电空间240的多个凸出部分221b。凸出部分221b形成发射放电空间240中产生的光的亮区。
凸出部分221b连接隔离壁221a。最外凸出部分的221b的外曲率半径A和A′大于形成在最外凸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221b的曲率半径B和B′。
由于光重叠量的差异,面光源装置200的中心区域的亮度通常大于其两侧边缘的亮度。因此,在本发明中,最外凸出部分221b具有相对而言比位于最外凸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221b更大的外曲率半径。优选地,最外凸出部分的外曲率半径具有比其他凸出部分大1.5倍的外曲率半径。这可以补偿亮度差异。总之,本发明通过改变凸出部分221b的曲率半径提高了面光源装置200的亮度均匀性。
在面板的内表面上形成荧光层(未示出),并注入放电气体以激发该荧光层。通常将汞气体用作放电气体。在通过被施加的能量激发后放电气体发出紫外线。UV射线激发荧光层以产生可见光线。此外,在第一面板210的内表面上形成反射层250并沿一个方向反射产生的光。在第一面板210上沉积反射层250。该反射层250也可以形成在第二面板220上。
在面光源装置200的两侧形成电极231和232并向各放电空间240施加放电电压。通过扩展最外放电空间240的两端使其比其他放电空间更宽从而补偿亮度差异。在最外放电空间处形成电极231和232的部分231a和232a使其具有比其他放电空间的部分231b和232b更大的空间。
最外放电空间的两端水平扩展,从而提高最外放电表面的亮度。
在图3中,放电空间之间的距离,即隔离壁的宽度彼此相同,并且放电空间的两端形成为弯曲状。
但是,在多个放电空间中只将最外放电空间形成为弯曲状。这样,该最外放电空间的两端可以向外扩展。
图5为依照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用于比较从最外放电空间发出的光的光束角度的曲线图。光束角度表示发光表面的法线和光前进方向之间的角度。在图5的曲线中,X轴表示与法线形成的角度,而Y轴表示亮度。如图所示,亮度显示了高斯分布。图5的曲线图a)表示从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最外放电空间发出的光的光束角度。如图5的曲线图a)所示,最高亮度点位于最外放电空间中心的上部。图5的曲线图b)表示从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最外放电空间发出的光的光束角度。如图5的曲线图b)所示,最高亮度点从最外放电空间的中心向外倾斜。
在面光源装置边缘的重叠光量通常小于中心区域。因此,面光源装置边缘的亮度相对较低。因此,本发明通过改变最外放电空间的外曲率半径改进了其光束角度。从而,使得亮度差异得到补偿。
图6为根据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分布的曲线图。
参照图6,实线表示从依照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而虚线表示从依照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在图6中,X轴表示从面光源装置中心的距离,而Y轴表示光的亮度。
如图6所示,亮度在面光源装置的两个边缘处存在差异。依照虚线,亮度在面光源装置的两个边缘处急剧下降。相反,实线显示亮度在面光源装置的两个边缘处增加。
图7为根据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亮度分布的视图。
图7的图片a)示出从依照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且图7的图片b)示出从依照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如图7的图片a)所示,在依照现有技术的面光源装置的边缘形成亮度低的暗区。相反,在图7的图片b)没有出现暗区。即,在依照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边缘处没有出现亮度降低的情况。
图8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8,背光单元包括面光源装置500、顶壳515、底壳510、光学片530和逆变器540。
面光源装置500包括作为最外放电空间的第一放电空间501,和在第一放电空间501之间形成的第二放电空间502。为了补偿亮度差异,形成第一放电空间501的凸出部分具有比形成第二放电空间502的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
底壳510提供用于稳固容纳面光源装置500的空间。将顶壳515组装到底壳510上以防止面光源装置500与光学片530分离。
在底壳510的背面设置逆变器540并且该逆变器540产生驱动面光源装置500的放电电压。通过导线向面光源装置500的各个电极施加放电电压。光学片530可以包括用于均匀散射来自面光源装置500的光的散射片以及用于使散射的光平行的棱镜片。
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通过改进最外凸出部分使其具有比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补偿亮度差异。
尽管本发明已经关于某些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显然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如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和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主体,在所述两个面板之间形成内部空间;以及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的至少一个隔离壁,其中第二面板包括多个在放电空间处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分,并且最外凸出部分具有比所述最外突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在面光源装置两侧以覆盖放电空间两端的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面板至少其中之一上整体形成所述隔离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和第一面板之间独立形成隔离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凸出部分的外曲率半径比所述其他凸出部分的曲率半径大1.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扩展所述最外放电空间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放电空间的两端水平扩展,并且所述放电空间彼此等距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放电空间中至少最外放电空间的两端呈弯曲状。
9.一种背光单元,包括面光源装置,其包括具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主体,在所述两个面板之间形成内部空间,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的至少一个隔离壁,以及用于将放电电压施加给放电空间的电极,其中第二面板包括多个在放电空间处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分,并且最外凸出部分具有比所述最外突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用于容纳所述面光源装置的顶壳和底壳;设置在所述面光源装置和顶壳之间的光学片;以及用于通过向所述电极施加放电电压而驱动面光源装置的逆变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逆变器电连接到所述电极上的导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单元的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包括具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主体,在所述两个面板之间形成内部空间;以及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放电空间的至少一个隔离壁。第二面板包括多个在放电空间处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分,并且最外凸出部分具有比所述最外突出部分之间的其他凸出部分更大的外曲率半径。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959925SQ200610152369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8日
发明者洪才善, 李泰洙, 金根永, 金贤淑 申请人:三星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