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88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在一设备主体内容纳不同类型的成像单元的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成像单元包括一些元件,例如包括激光扫描仪和LED阵列的图像书写单元、感光鼓、初级充电器和次级充电器、调色剂供给单元、转印单元、调色剂收集/清洁单元、图像定影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片材传送单元。
作为成像单元的一些例子,已知的有采用一个感光鼓的单色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单元;采用多个串联布置的感光鼓的级联式彩色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单元;采用多个要被转动的感光鼓的转动式彩色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单元。
迄今,已有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当成像单元的使用寿命终结时,能把成像单元从这种成像设备中拆卸出来,以便例如可以用另一个成像单元来替换,或者对所拆卸出来的成像单元进行维修。例如,在这种成像设备中,当由于成像单元的使用寿命终结而需要更换作为成像单元一部件的图像单元时,就会给出指示,并且图像单元和感光鼓被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备主体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4-26865公开了具有这种结构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
在传统的包括以可更换方式安装的成像单元的成像设备中,可以对成像单元进行更换或类似操作。然而,这种成像设备不能适应近年来生产的各种产品(成像单元)。换句话说,在要被用于成像单元中的电子照相系统相互不同的情况下,尽管具有使用上面所提到的电子照相系统的各种成像单元,但是片材进入的位置和方向以及片材被充电的位置和方向也是不同的。此外,诸如定影器的热源的位置、由部件所造成的气流状况(气压梯度)在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同。
由于这个原因,难以把成像单元完全从设备主体上拆卸下来以在设备主体内安装具有不同结构的其它成像单元。因此,例如,当设备主体被回收以及对设备主体的框架,即成像单元的支撑件进行回收利用时,就需要按照要被新安装到设备主体内的成像单元的类型来单独地设计该支撑件。
尤其是,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即使通过用另一个成像单元来更换成像单元的方式来回收利用设备主体时,在设备主体内也难以接收一个与在回收利用之前使用的成像单元结构不同的成像单元。结果是,不能实现设备主体(的框架)的再利用或共同使用。此外,在一个设备主体被另一个设备再利用的情况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要大量的设计步骤,并且回收利用的管理成本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选择性地安装具有不同结构的不同成像单元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成像单元;设备主体,该设备主体能够安装成像单元;片材传送部分,该片材传送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把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片材排出部分,该片材排出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对由成像单元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排放;第一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传送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第二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排出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设备主体,该设备主体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不同类型的不同成像单元;片材传送部分,该片材传送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把片材传送到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片材排出部分,该片材排出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对由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排放;第一调节部分,调节片材传送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第二调节部分,调节片材排出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
通过下面的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就可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图1是一彩色打印机的外观示意图,图中该彩色打印机的外部被拆除,该彩色打印机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
图2是一立体图,示出了其中彩色打印机的成像单元被抽出的状态。
图3是一结构的一解释性示意图,其中,具有彩色打印机成像单元的一内部单元被抽出。
图4是设置在彩色打印机主体底盘中的一片材排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片材排出单元的一结构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6是一立体图,用于解释设置在主体底盘中的对齐单元的一结构。
图7是设置在主体底盘中的一风扇管道的立体图。
图8是风扇管道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9是风扇管道的另一个解释性示意图。
图10是一示意图,示出了一转动式内部单元的结构,该转动式内部单元包括一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能够被安装在彩色打印机上并且具有另外的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是一彩色打印机的外观示意图,图中该彩色打印机的外部被拆除,该彩色打印机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一个例子。图2是一立体图,示出了其中彩色打印机的成像单元被抽出的状态。该彩色打印机是一种采用了中间转印带的4鼓全色打印机。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成像设备包括彩色打印机1;彩色打印机主体2;成像单元10,该成像单元具有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四种颜色的鼓单元10a;中间转印带31,用作中间转印部件;定影装置40。用于四种颜色的鼓单元10a被相互平行地沿着中间转印带31设置,该鼓单元包括一些感光鼓11,这些感光鼓用作图像承载部件。此外,在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初级充电器(图中未示),用于均匀地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充电;显影装置14,对由激光扫描仪13通过曝光而在感光鼓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然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彩色打印机1中,当例如在用于黄色的鼓单元中启动一成像操作时,首先由初级充电器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均匀地充负电荷。之后,由激光扫描仪13来执行图像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组分相对应的静电潜像。然后,使用带有负电荷的黄色调色剂利用显影装置14来使静电潜像显影,从而显现出一黄色调色剂图像。这样,黄色调色剂图像就首先被一初级转印刀片17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
然后,在其它的鼓单元中以预定的计时来执行调色剂图像形成操作,并且依次把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在要通过初级转印刀片17被首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31上。接下来,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转动,使得那些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四个调色剂图像移动到包括中间转印带31和一次级转印辊35的次级转印部分,这将在后面被描述。
另一方面,从一盒20或多重进给盘25以与调色剂成像操作平行的方式进给一片材,该片材被图6所示的对齐辊对23以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的方式传送到次级转印部分。
然后,在以上述方式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之后,如果只在片材的一个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那么,就通过切换图5中的变换挡板61,通过排出辊206把片材排出到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表面上的一排出部分64,这将在后面被描述。
另一方面,如果在片材的两个表面上都形成调色剂图像,那么,利用排出辊206沿着排出部分64的方向来传送那些已由定影装置40在其上固定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在片材的尾边缘已通过挡板61之后,排出辊206被反向转动。
在这种情况中,在片材的尾边缘已通过挡板61后,挡板61因其自身重量而向下移动,从而打开图5中的双向传送路径70,这将在后面被描述。因此,通过排出辊206的反转,片材就被传送到双向传送路径70。之后,通过排出辊206的反转,片材通过一传送路径73到达对齐辊对23,所述传送路径73与双向传送路径70形成再传送路径。在这个时候,片材的表面被反过来,并且通过与上面所描述的单面成像过程相类似的过程在片材的另一面上形成一图像。
内部单元101是级联式的,它用作本发明的成像单元,排出单元6包括排出辊206。对齐单元7包括对齐辊对23,一主体底盘90形成所述设备主体。内部单元101以可更换的方式被提供给主体单元底盘90。用作片材排出部分的排出单元6、用作片材传送部分的对齐单元7以及用作排气单元的一风扇管道210被安装在主体底盘90上,以便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能被可滑动地调节。
内部单元101包括一成像单元10,该成像单元10具有上述用于四种颜色的四个鼓单元10a,这四个鼓单元被相对于感光鼓11的每根轴而言被相互平行地设置;以及激光扫描仪13。
此外,内部单元101包括一驱动单元(图中未示),该驱动单元包括中间转印带31;次级转印辊35,用于把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定影装置40;一马达,用于转动驱动感光鼓11、转印带31以及定影装置40。
此外,内部单元101包括一漏斗(图中未示),用于向显影装置14和调色剂瓶77提供调色剂;一清洁单元(图中未示),用于对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洁和收集;以及一调色剂收集装置。
此外,内部单元101包括一固定入口引导件(图中未示),用于把片材从次级转印辊35引向定影装置40;一转印入口引导件75,形成一条转印路径76,片材通过对齐辊对23后就通过该转印路径76;一打印机支撑框体80,用于支撑着这些部件。
在这种情况中,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40构成内部单元101的打印机支撑框体80的一上表面,在该定影装置40中形成有一定位孔101a,在打印机支撑框体80的一底表面上形成有两个突起81a和81b。此外,在转印入口引导件75的一底表面上形成有两个定位孔101c。其中一个定位孔101c未被表示出来。
此外,在主体底盘90的下部设置有轨道91a和91b,这些轨道用作相互平行布置的引导单元。这些轨道91a和91b通过以可膨胀的方式使两级或三级金属轨道相互连接而形成。
形成在轨道91a和91b中的装配孔(图中未示)与形成在打印机支撑框体80底表面上的突起81a和81b相配合,从而能把内部单元101以可抽出的方式容纳在主体底盘90中,而内部单元101可以水平移动。当拆除内部单元101时,内部单元101与轨道91a和91b一起从主体底盘90被抽出来,然后释放与轨道91a和91b的配合。
在这种情况中,如图3所示,在抽出方向的一侧,在轨道91a和91b的后端设置有一防拆除突起91c。在这个实施例中,一片材供给盒20沿着内部单元101的抽出方向以可抽出的方式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主体底盘90)上。
当片材供给盒20被安装到设备主体2上时,防拆除突起91c与一后端接合突起20a相接合,从而防止轨道91a和91b被拆除。这样,轨道91a和91b就不能被抽出,除非片材供给盒20被抽出。也就是说,为了将内部单元101抽出,就必须抽出片材供给盒20。
在抽出方向的下游侧,在轨道91a和91b的末端设置有一支撑部分91d,当在片材供给盒20被抽出之后,轨道91a和91b与内部单元101一起被抽出时,所述支撑部分91d与片材供给盒20的把手20b相接触。当轨道91a和91b被抽出时,借助于片材供给盒20就使支撑部分91d与轨道91a和91b从其下部相接触,从而使得能够借助于片材供给盒20从其下部支撑着轨道91a和91b。结果是,能在轨道91a和91b被稳定的状态下更换和安装所述内部单元101。
当内部单元101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时,轨道91a和91b与内部单元101一起被移动,而轨道91a和91b在内部单元101被抽出来的状态下被滑动。在这个时候,支撑部分91d对抗弹簧91e被移出轨道的滑动路径。
图4是设置在主体底盘中的片材排出单元6的立体图,图5是片材排出单元6的解释性示意图。用作片材排出部分的片材排出单元6包括一壳体207,该壳体207用作一第一调节部分;一排出辊对206;一排出传送路径201,用作一片材排出路径;以及一双向传送路径70。
在这种情况中,形成排出传送路径201的引导部件201d和201e在水平方向上可通过两个设置在壳体207中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孔201a和201b相对于壳体207进行移动。此外,形成双向传送路径70的引导部件70d和70e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通过设置在壳体207中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两个长孔201a和201b相对于壳体207进行移动。
图5中所示的轴70f和70g分别被提供给形成双向传送路径70的引导部件70d和70e。轴70f和70g分别被插入长孔70a和70b中,从而使得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引导部件70d和70e(双向传送路径70)。轴201f和201g分别被提供给形成排出传送路径201的引导部件201d和201e。轴201f和201g分别被插入长孔201a和201b中,从而使得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引导部件201d和201e(排出传送路径201)。
另一方面,壳体207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孔207a和207b。这些长孔207a和207b与设置在主体底盘90中的接合部分(图中未示)相接合,从而能使壳体207沿竖直方向相对于主体底盘90进行移动。具体地说,长孔207a和207b与设置在主体底盘90中的接合部分相接合,从而能使双向传送路径70和排出传送路径201在竖直方向上与壳体207一起移动。
这样,双向传送路径70和排出传送路径201被提供给具有长孔70a、70b、201a、201b、207a、207b的壳体207,从而能使双向传送路径70和排出传送路径201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壳体207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开口部分201c,用于把从定影装置40传送来的片材导入排出辊对205;一开口部分70c,用于将所述片材送出到一传送路径73(见图2)。此外,在壳体207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定位突起207c,该定位突起被装配到形成在内部单元101的上部中的定位孔101a(见图2)内,并且对排出单元6进行定位。
在更换内部单元101或容纳一个具有将在后面描述的图10所示另一种结构的内部单元102来代替内部单元101的情况下,首先要把内部单元101拆除下来。然后,在把内部单元101或具有另一种结构的内部单元102(在下文中被称作“内部单元101或类似单元)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之前,排出单元6(壳体207)沿着长孔207a和207b被向上撤出。
然后,在内部单元101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之后,双向传送路径70和排出传送路径201沿着长孔70a、70b、201a、201b被移动到面对内部单元101的定影装置40和传送路径73的一位置。之后,定位突起207c被装配到内部单元101的定位孔101a内。
这样,就使排出单元6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内部单元101或类似单元被定位。结果是,排出传送路径201的开口部分201c和双向传送路径70的开口部分70c分别与内部单元101的定影装置40和传送路径73相接合,从而被相互固定。在这个实施例中,相对于内部单元101而言,排出传送路径201的开口部分201c和双向传送路径70的开口部分70c均用作片材传送接口。
在图5中,一对上部和下部延伸引导件203纠正排出辊对206和传送路径之间的间隙,所述间隙是由于排出传送路径201和双向传送路径70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而造成的。延伸引导件203以可转动方式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其转动轴203a和203b可以枢转,并且通过一弹簧204使这些延伸引导件203与排出传送路径201的引导部件201d的上端的下表面以及双向传送路径70的引导部件70e的上端的上表面相接触。
图6是一立体图,用于解释对齐单元7的结构,该对齐单元用作片材传送部分,并且被设置在主体底盘90内。对齐单元7被提供给主体底盘90的底部,并且被定位在所述被提供给主体底盘90下部的片材供给盒20和内部单元10之间。
对齐单元7包括一壳体222,用作一第二调节部分,所述对齐辊对23;一对齐引导件224;一侧板225,用于支撑对齐辊对23的两端和对齐引导件224。侧板225包括对齐引导件224和对齐辊对23,该对齐引导件224和对齐辊对23形成一片材传送路径,用于把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10,该侧板225在水平方向上可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滑动长孔225a相对于壳体222进行移动。
此外,壳体222在竖直方向上可通过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长孔222a相对于主体底盘90进行移动。侧板225被提供给壳体222,该壳体222以上面描述的方式设置有滑动长孔225a和222a,从而能使对齐引导件224和对齐辊对23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移动。
在侧板225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定位突起225b,当该定位突起被装配到形成在内部单元101的上部的上述定位孔101c(见图2)内时,该定位突起225b对对齐单元7进行定位。定位突起225b也被提供给位于一纵向方向的一相反侧的一侧板(图中未示)。
在更换内部单元101的情况下或在主体底盘中容纳另外的内部单元来替换该内部单元101的情况下,首先要把内部单元101拆除。然后,在把内部单元101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之前,使对齐单元7(壳体222)沿着滑动长孔222a滑动并被向下撤出。
然后,在内部单元101或类似单元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之后,使壳体222沿着滑动长孔222a向上移动。此外,对齐引导件224和对齐辊对23与侧板225成整体地被移动到面对内部单元101的转印路径76(见图2)的位置。之后,把定位突起225b装配到内部单元101的定位孔101c内。
这样,就实现了对齐单元7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内部单元101的定位。结果是,对齐单元7的对齐引导件224和对齐辊对23就被固定到面对内部单元101的转印路径76的位置。当对齐单元7被定位到要按上述方式安装的内部单元101上时,相对于内部单元101而言,对齐辊对23就用作一片材传送接口。
图7是风扇管道210的立体图,该风扇管道用作一排气单元,并且被设置在主体底盘90的电壳体93中的一后表面上。图8是风扇管道210的结构的解释性示意图。
在图7和图8中,风扇211被安装到电壳体93上,以便面对开口部分92,该开口部分具有在设备主体的后表面上设置在一外盖92中的一些狭槽。在风扇211的四个角设置有四条可弹性变形的电线217,在电线217的末端以可沿电线217移动的方式设置有一第一固定板214。
在第一固定板214的中心部分设置一排气口214a,该排气口作为一个开口部分,起到空气管道入口的作用。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用布、橡胶或弹性树脂来覆盖住四根电线217来形成排气管道210,从而防止空气从第一固定板214向风扇211泄漏。
在这种情况中,第一固定板21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固定板215是可移动的,所述第二固定板用作第三调节部分,并且沿着第二固定板215中形成的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孔215a被安装在电壳体93上,如图9所示。此外,第一固定板214通过螺钉212被固定到第二固定板215上。
第二固定板215具有长孔215b,这些长孔215b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板215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电气壳体93可沿着长孔215b移动,并且能通过螺钉212被固定到电气壳体93的任何位置。此外,与第一固定板214的方式相同,第二固定板215也具有一开口部分215c,并且电气壳体93也具有一开口部分。这样,就确保空气流从风扇211流到主体底盘90。
这样,具有开口部分214a的第一固定板214被安装到具有长孔215a和215b的第二固定板215上,从而使排气口214a能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更换内部单元101的情况下,或在主体底盘中容纳另外的内部单元来代替所述内部单元101的情况下,首先把内部单元101拆除。接着,在把内部单元101容纳在主体底盘90内之前,使第一固定板214在竖直方向上沿着长孔215a移动。此外,使第二固定板215沿着长孔215b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之后,两块固定板214和215被固定到适合于把从内部单元101产生的热量排除掉的位置。于是,就可以把排气口214a移动到面对内部单元101的位置。另外的开口部分可以被设置在排气管道210中,以便排除电气壳体93中的热量。
图10表示出了一旋转内部单元的结构,该旋转内部单元用作一成像单元的另外的结构,它能被安装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彩色打印机1上。在图10中,与图2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这种情况中,另外的旋转内部单元102包括这样的成像单元10,该成像单元10具有与图2所示的级联内部单元101不同的结构。适合于片材进入旋转内部单元的成像单元10的位置与级联内部单元10的不同。此外,旋转内部单元的显影装置40的位置与级联内部单元10的不同。结果是,在旋转内部单元和级联内部单元之间,片材被输送的位置、热源、热容以及内部气流(空气流经的间隙)是不同的,从而使得适合于排热的风扇管道的位置是不同的。
另外的内部单元102在与级联内部单元101相同的位置具有定位突起81a和81b以及定位孔101a和101c。
下面将描述用另外的内部单元102来替换级联内部单元101的方法。
首先,从主体底盘90拆除级联内部单元101。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拆除多重进给盘25,然后在排出单元6向上移动的同时,释放排出传送路径201和定影装置40之间的连接。此外,释放排出传送路径201和转印入口引导件75之间的连接。由于风扇管道210相对于内部单元101而言没有连接单元,因此无需释放连接。
然后,在片材供给盒20在图2的右前方向被抽出之后,内部单元101与轨道91一起被抽出来。之后,释放内部单元101与轨道91的配合,并且从主体底盘90上拆除内部单元101。
然后,把另外的内部单元102安装在轨道90上,同时分别把定位突起81和81b装配到轨道90上,然后,另外的内部单元102与轨道91一起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中。在这个时候,排出单元6事先被撤出,以便向下撤出对齐单元7。多重进给盘25事先被拆除。
然后,排出单元6的定位突起207c(见图4)被装配到形成在另外的内部单元102的定影装置40上部两侧的定位孔101a内,从而在要被固定的前后方向、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对排出单元6进行定位。
然后,把对齐单元7的定位突起225b(见图6)装配到设置在另外的内部单元102的转印入口引导件75附近的定位孔101c内,以便固定对齐单元7。然后,把多重进给盘25安装到另外的内部单元102的一侧,并且把进给盒20安装在主体底盘90上。
风扇管道210选择适合于排除另外的内部单元102的热量的位置,以便移动第一和第二固定板214和215,将排气口214a固定到适合于排放内部单元101附近的热量(排气)的位置。结果是,另外的内部单元102被容纳在主体底盘90中,并且在排出单元6和对齐单元7的位置之间的区别没有限制。
于是,当更换内部单元时,排出单元6和对齐单元7相对于要被更换的另外的内部单元102的位置被调节,从而使得可以选择性地在设备主体中容纳内部单元102,该内部单元102包括那些具有不同结构的成像单元。结果是,即使当成像单元10的结构不同,排出单元6、对齐单元7以及风扇管道210的对应位置是可以被任意设置的,从而使得能共同使用设备主体2(主体底盘90)。
对于上述结构,采用不同成像过程(结构)的各种成像单元(成像单元)能被安装在一个主体底盘(设备主体)上。结果是,能再利用或共同使用该设备主体,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此外,在循环利用成像设备的情况中,能容易地拆除成像单元,从而就能减小循环利用的成本,而且还能容易地把一个成像设备变成采用不同成像过程的另一成像设备。
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利用中间转印带的彩色打印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能被应用于不采用中间转印带的彩色打印机、包括图像承载部件例如感光鼓的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以及单色打印机。
在这个实施例中,描述了结构方面的一个例子,在所描述的结构中,当排出单元6和对齐单元7被安装到内部单元101和102上时,通过长孔来调节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通过形成多个定位孔,并且选择性地使用这些孔来调节位置。此外,还可以同时利用长孔和定位孔来调节位置。
尽管参照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应当以最宽泛的方式来解释权利要求的范围,以使权利要求的范围包括所有的变型和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单元;设备主体,该设备主体能够安装成像单元;片材传送部分,该片材传送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且用于把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片材排出部分,该片材排出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且输送利用成像单元已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第一调节部分,该第一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传送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和第二调节部分,该第二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排出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传送部分包括片材传送路径,该片材传送路径把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并且第一调节部分调节片材传送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排出部分包括片材排出路径,该片材排出路径排出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并且第二调节部分调节片材排出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排出部分还包括再传送路径,该再传送路径再次把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并且第二调节部分调节再传送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被提供给设备主体;第三调节部分,该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装置相对于成像单元的位置,其中,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装置相对于成像单元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具有开口部分,该开口部分面对成像单元;并且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管道的开口部分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把成像单元容纳在设备主体中。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该设备主体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不同类型的不同成像单元;片材传送部分,该片材传送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且把片材传送到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片材排出部分,该片材排出部分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并且排出利用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第一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传送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第二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排出部分相对于安装在设备主体上的成像单元的连接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传送部分包括片材传送路径,该片材传送路径把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并且第一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传送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排出部分包括片材排出路径,该片材排出路径排出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第二调节部分用于调节片材排出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片材排出部分还包括再传送路径,该再传送路径再次把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传送到成像单元;并且第二调节部分调节再传送路径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被提供给设备主体;和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装置相对于成像单元的位置,其中,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装置相对于成像单元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具有开口部分,该开口部分面对成像单元;并且第三调节部分调节排气管道的开口部分相对于设备主体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把成像单元容纳在设备主体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这种成像设备能够在它的主体底盘中安装一内部单元,其中,可以利用第一调节部分,对用于把片材传送到内部单元的片材传送部分相对于内部单元的位置进行调节,并且,可以利用第二调节部分,对排出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片材排出部分相对于该内部单元的位置进行调节。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046653SQ200710091479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0日
发明者横田理彦, 长野敏幸, 三宅博章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