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95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在主体框架的上侧设置有图像扫描装置;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设置有用于操作所述图像扫描装 置的操作部分的一侧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上侧。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公知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形成在感光体(图像载 体)或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定影到记录纸张(记录介质) 上,从而形成图像。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存在一类成像装置,其中用 于从原稿扫描图像的图像扫描装置设置在主体框架的上侧,或存在另一 类成像装置,其中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设置有图像扫描装置的 操作面板(操作部分)的一侧(使用者侧)排出到主体框架的上表面上 的收集盘(catch tray)。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184982和2000—92275号公报中描述的 成像装置中,因为记录介质从后侧(使用者侧的相对侧)排出到前侧(使 用者侧),从而收集盘的前侧敞开,因此取出记录介质的可操作性良好, 然而,由于用于记录介质的传输路径设置在装置的后侧,因此在记录介 质卡在传输路径中的情况下进行移除操作的可操作性较差。在这一方面, 在日本专利特幵平6-135615号公报中描述的成像装置中,因为记录介质 是从装置的前侧向后侧排出的,所以在记录介质卡在传输路径中的情况 下移除记录介质的操作的可操作性良好,但取走排出在收集盘上的记录 介质的可操作性不好,这是因为收集盘的后侧是封闭的。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幵2004—279691号公报中描述的成像 装置中,因为机架壁定位在收集盘的后侧,因此不能使收集盘的纵深 (depth)小于将要使用的记录介质的最大长度,从而对减小装置的纵深有着一定限制。此外,如果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装置的纵深而使收集盘的 纵深等于将要使用的记录介质的最大长度,则在站在装置正面侧的操作 者取出收集盘上的记录介质时的情况下,只要记录介质是水平传输的, 就不可能从正侧边取出记录介质,从而使可操作性较差。此外,如果试 图强制取出记录介质,则记录介质的角部恐怕会被折叠或弯曲。在其中用于操作图像扫描装置的操作部分设置在记录介质的排出方 向上游侧的成像装置中,还有改进在取出排出到主体框架上表面上的记 录介质时的可操作性的空间以及减小成像装置尺寸的空间。发明内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一种成像装置可包括主体框架;成像部 分,该成像部分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排 出机构,该排出机构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将其上己经通过所述成 像部分而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上表面上的排出 部分;图像扫描装置,该图像扫描装置安装在所述排出部分上,并扫描 原稿的图像;以及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设置在所述排出部分的沿所述 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并操作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其中, 当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所述排出部分的侧面和后侧是敞开的。根据上述方面,在通过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所述成像部分在所述记录 介质上形成图像后,由所述排出部分将该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 的所述上表面上。另一方面,由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排出部分的 上部上的所述图像扫描装置扫描原稿的图像。操作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所述操作部分设置在所述排出部分的沿所 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在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 所述排出部分的所述侧面是敞开的。结果,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 者可通过侧向移除排出到所述排出部分上的记录介质而取出该记录介 质。因为在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所述排出部分的所述后侧是敞开 的,所以可使所述排出部分的纵深比将要使用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最大长 度小。结果,与所述排出部分的后侧不是敞开的情况相比,可縮短所述 装置的纵深。即使在使所述排出部分的纵深等于或小于将要釆用的记录 介质的最大长度的情况下,也可取出记录纸张,此时,站在所述操作部 分侧的使用所述者不仅可沿正旁边的方向,而且还可沿后侧的方向移除 所述记录介质,从而可操作性良好。上述方面还可包括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将所述图像扫描装置支承 在所述主体框架上,从而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图 像扫描装置和所述主体框架之间限定一空间。根据上述方面,因为所述图像扫描装置通过所述支承部分而以所述 主体框架来支承,从而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 图像扫描装置和所述主体框架之间限定所述空间,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 的使用者能通过该空间观察到所述主体框架的上表面,从而可确认排出 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位置。因此,取出排出到 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作业操作变得容易。在上述方面中,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为大致水平方向;将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与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限定为第一方向;可将所 述成像装置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侧限定为第一端部;并且可将 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侧限定为第二端部。根据上述方面,所述图像扫描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以所述主 体框架来支承,该第一支承部分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端部侧上, 该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由 此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以及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所 述第二端部侧在所述主体框架与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之间限定一空间,从 而使得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者能通过该空间观察到所述主体框架 的所述上表面。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重心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侧。 根据上述方面,因为所述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沿 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所以向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增加了由 于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重量而引起的弯矩。然而,因为所述图像扫描装 置的重心定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所以减小了施加到 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上的弯矩,由此可抑制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倾斜,并 可抑制在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中扫描原稿图像性能的下降。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支承部分可具有设置在所述成像装置的沿所述 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端部侧上的第二支承部分。根据上述方面,所述图像扫描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沿 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上的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和设置在该主 体框架中的所述第二端部侧上的所述第二支承部分而以所述主体框架来 支承。结果,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以及在所述第一 方向的中部内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之间形成一空间,由 此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者可通过该空间观测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 述上表面。另外,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端部侧由所述第 一支承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分支承,由此可减小施加到所述第一支承 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上的弯矩,从而可抑制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倾 斜,并可抑制在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中扫描原稿图像性能的下降。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操作部分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 游侧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方的位置处。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操作部分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 游侧上的端部可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方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因为所 述操作部分不向在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者站立侧突出,所以在使用者 通过限定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之间的空间从斜上方位置 观察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时,其中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中 的可被使用者观察到的区域变得宽阔。结果,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 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位置变得容易确认,从而使得取出记录介质的 操作比较容易。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主体框架可设有从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处的端部水平突出的构件;并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在 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可设置在该构件上方的位 置处。根据上述方面,设有从所述主体框架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 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构件,并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在 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在该构件上方的位置 处。因此,所述成像装置的安装空间被扩宽了所述构件的突出量,并通 过使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在扩宽的安装空间范围内向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 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而设置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在该布置中,因为所 述操作部分从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者站立侧缩回,所以在使用者通过 限定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图像扫描装置之间的空间从斜上方位置观察 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时,其中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能被使 用者观察到的区域变得宽阔。结果,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 上的记录介质得位置变得容易确认,从而使得取出记录介质的操作比较 容易。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操作部分的底部可设置在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 的底部高的位置处。根据上述方面,所述操作部分的底部设置在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 底部高的位置处。因此,当使用者通过限定在所述主体框架和所述图像 扫描装置之间的空间从斜上方位置观察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时, 其中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可被使用者观察到的区域变得宽阔。结 果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位置变得容易确 认,从而使得取出记录介质的操作比较容易。在上述方面中,可将所述图像扫描装置设置成靠近沿所述第一方向 的所述第一端部。根据该方面,所述图像扫描装置被设置成比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第 一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还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由此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 的使用者能从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观 察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结果,可确认被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 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从而使得取出记录介质的操作比较容易。 在上述方面中,可将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 二端部侧设置成比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沿 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端部侧还靠近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根据该方面,站在所述操作部分侧的使用者能从所述图像扫描装置 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端部侧观察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 上的记录介质。结果,使用者在观察到所述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所述主体 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同时能抓到所述记录介质,从而取出所述记录介 质的作业操作变得容易。在上述方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在从所述操作部 分侧观察时可定位在左侧,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在从所 述操作部分观察时可定位在右侧。根据该方面,因为在所述右侧存在空间,所以在从所述操作部分侧 观察所述装置时,提高了大多数使用者的可操作性,因为较大部分的使 用者都是右手使用者。在上述方面中,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 的上游侧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的盖体。根据该方面,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的所述盖体设置 在与所述操作部分相同的一侧。因此,可沿相同的方向进行用于容纳在 所述主体框架内的所述成像部分等的维护和更换,以及用于所述图像扫 描装置的操作,从而使可操作性良好。在上述方面中,可将用于容纳待传送到所述成像部分的记录介质的 容器设置成可向着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 游侧拉出。根据该方面,在与所述操作部分相同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从所述主体 框架拉出容纳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容器的开口,由此可以沿相同的方向 进行拉出和推进所述容器的操作以及用于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操作,从 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可容纳电子部件。根据该方面,诸如电源板和控制板的电子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
部分内,由此可有效利用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内的空间。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其中用于操作图像扫描装置的操作部分 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成像装置中,提高了用 于取出被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记录介质的可操作性。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2为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图5的成像装置的平面图;图7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为都表示图7的成像装置的平面图;以及图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基于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分别将字母表中的字母"Y"、 "M"、 "C"、和"K"有选择性添加到代表与 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颜色相关的部件的附图 标记后面。首先将描述根据本发明一示意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的概要。如图 1和图2所示,成像装置10除了包括以下将提及的定影装置38之外还包 括可拆卸地容纳图像载体(感光体)20和显影单元16的主体框架12以 及用于打开和关闭图像载体20和显影单元16的盖体14。设有传送带34 等的传送单元18可拆卸地安装到盖体14上。盖体14由用于打开和关闭 装置顶部的前盖部分14A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装置顶部的上盖部分14B 构成;且盖体14从其侧面观察具有L形轮廓部分。显影单元16设有用于给辊形图像载体20的表面均匀充电的充电辊 22、用于根据图像数据向图像载体20照射图像光以由于静电电位差而形 成潜像的光学盒24、用于有选择地将调色剂传输到潜像以使图像可见的 显影辊26、以及与处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的状态下的图像载体20可滑 动接触从而清除残留在图像载体20上的调色剂的清洁件28。图像载体20在其表面(周面)上具有感光体层,该表面(周面)被 充电辊22均匀充电,然后用从光学盒24照射的激光束(图像光)使该 表面(周面)曝光。在曝光部分的电位降低时,就在感光体层上形成静 电潜像(画像)。充电辊22抵靠图像载体20,从而在它们之间作用有电 压,以在抵靠区域附近的非常小的空间内产生放电,使得图像载体20的 表面(周面)被基本均匀地充电。光学盒24用闪光激光束扫描图像载体20的表面(周面),从而基于 图像数据在图像载体20的表面(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可认为光学盒 24是这样一种装置,即,其中布置有诸如LEDs等的发光器件,并且这些 发光器件基于图像数据而闪光。显影辊26布置成与图像载体20紧密地相对,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 体20之间施加有显影偏压。结果,在显影辊26和图像载体20之间建立 起显影偏压电场,从而具有电荷的调色剂转移到图像载体20上的曝光部 分,从而形成可视图像。另一方面,传送单元18至少设有张紧在驱动辊30和从动辊32之间 的传送带34。在传送带34的内表面侧,在从驱动辊30向从动辊32延伸 的各个指定位置处以各指定间隔布置有多个转印辊36 (在该示例中为四 个转印辊,它们的位置对应于以下将描述的各种颜色)。当关闭盖体14时(在盖体M转动到主体框架12侧,以关闭图像载 体20等时),转印辊36就被调整为与图像载体20相对,且将传送带34 夹在它们之间,从而在传送带34和图像载体20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使 得图像载体20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被转印到以被吸附的 状态在传送带34上通过的记录纸张P上。
传送单元18设有充电辊35,该充电辊35与从动辊32相对从而将 用于记录纸张P的传输路径夹在中间。充电辊35与从动辊32 —起以将 记录纸张P和传送带34夹在这两个辊之间的方式保持该记录纸张P和传 送带34,并还使记录纸张P带电,从而使记录纸张P被静电吸附到传送 带34的吸附和传送表面上。
传送单元18设有用于清洁传送带34的清洁部分84。清洁部分84 设有布置在传送带34和盖体14之间的收集盒86以及由收集盒86支承 的伊88,该铲88的末端可抵靠传送带34。在清洁部分84中,铲88刮 掉附着到传送带34上的调色剂或纸屑,而收集盒86将这样刮掉的调色 剂或纸屑收集到其内。
另外,传送单元18设有翻转传送部分90,该翻转传送部分90用于 翻转其表面上已经打印了的记录纸张P,并在传送带34的吸附和传送表 面上传送该翻转的记录纸张P。翻转传送部分90设有沿垂直方向布置在 传送带34和盖体14之间的多个传送辊对92以及用于对由传送辊对92 传送的记录纸张P进行引导的引导板55。
各显影单元16沿装置的垂直方向例如从该装置的底部按照黄色(Y) 显影单元、洋红色(M)显影单元、青色(C)显影单元和黑色(K)显影 单元的次序布置,从而能进行全色打印;并且定影装置38相对于这些显 影单元16Y至16K的位置定位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换言 之,主体框架12的上部)。定影装置38设有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它们的周面彼此相对,并 挤压(夹压)周面使周面以预定的压力相互接触。在通过加热辊40和加 压辊42对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时, 调色剂图像就被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
由排出辊102将其上由于定影装置38 (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对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而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排 出到收集盘44。在完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后,通过清洁 件28清洁图像载体20的表面(周面),以准备好用于下一次成像处理。 在主体框架12的下部上设置有可拆卸的供给盒46。供给盒46被布
置成可在相对于记录纸张被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出,从而可任意 供给记录纸张。在供给盒46的末端部附近布置有用于从供给盒46 —张一张地送出 记录纸张P的供给辊对48。从供给辊对48送出的记录纸张P在预定正时 由抵抗辊对45发送到传送带34的吸附和传送表面,并被传送到将要以 各种颜色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处。此外,图像扫描装置200布置在主体框架12的上部上。如图3所示, 图像扫描装置200在被平面朝下地观察时具有大致方形形状,并且其安 装在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承柱部分302上。在从装置的前侧(使 用者侧)看时,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承柱部分302在相对于装 置的右侧和左侧处延伸。在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内布置有诸如电源板和 控制板的电子部件304,从而有效利用了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内的空间。图像扫描装置200设有压板202、稿台204、自动原稿供给器206、 扫描杆208和操作部分210,其中压板202可转动地连接到图像扫描装置 200的上部,而稿台204布置在压板202下方,并且该稿台204由透明稿 台玻璃等构成,在其上表面上放置原稿。自动原稿供给器206安装在压 板202上,而扫描杆208布置在稿台204下方,并由用于扫描放在稿台 204上的原稿的CCD等构成。操作部分210放置在图像扫描装置200的侧 前方,而扫描杆208从装置的前侧向后侧细长地延伸。扫描杆208通过 扫描器驱动机构212而沿箭头W的方向扫描,以扫描放置在稿台204上 的原稿上的图像。另外,在操作部分210的顶部上设置有操作键,在操 作这些操作键时,可启动和停止由图像扫描装置200对原稿进行的扫描。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记录纸张P沿竖直方向(垂直方向) 从操作部分210侧(前侧或使用者侧)传送,并被向着与操作部分210 相对的侧(装置的后侧)排出到收集盘44上。收集盘44定位在图像扫 描装置200的正下方,且主体框架12的前侧从收集盘44的高度向上突 出。因此,如果象在传统成像装置中的那样,限定在主体框架12和图像 扫描装置200之间的空间在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被装置的任 何部分挡住,则使用者不能观察到收集盘44上方的区域,从而不能确认
排出在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的位置,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因为图像扫描装置200安 装在垂直地设立在主体框架12上的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承柱部 分302上,所以在图像扫描装置200和主体框架12之间保持有空间1。 此外,在从操作部分210侧(使用者侧)观察时,第一支承柱部分300 设置在主体框架12左侧(以下称为"左侧")的端部处,而第二支承柱 部分302在从使用者侧观察时设置在主体框架12右侧(以下称为"右侧") 的端部处,由此使空间1保持较宽,从而使用者可通过空间1观察到在 收集盘44上延伸的位置,并且可取出排出在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 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用于打开和关闭主体框架12内部的 盖体14设置在与图像扫描装置200的操作部分210相同的侧上。因此, 可从与盖体14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维护或更换容纳在主体框架12内的单 元,并且也可沿与盖体14的方向相同方向操作图像扫描装置200,从而 获得良好的可操作性。在与操作部分210相同的一侧布置有用于从主体框架12拉出供给盒 46的开口,从而可以沿与用于操作图像扫描装置200的方向相同方向进 行将供给盒46拉出端口和推进端口的操作,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从操作部分210侧(使用者侧)观察时,收集盘44的后侧是敞开的, 从而可使收集盘44的纵深小于将要使用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长度。结果, 与收集盘44的后侧不是敞开的情况相比,可减小装置的纵深。即使在使 收集盘44的纵深等于或小于将要采用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长度的情况 下,也可取出记录纸张,此时,站在操作部分210侧的操作者不仅可沿 正旁边的方向、而且还可沿后侧以及操作部分210侧的方向移除记录纸 张P,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用与第一实施例的 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从而省 略对它们的说明。如图4所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当从前侧观察该
装置时,在主体框架12的左侧的端部处垂直地设立有第一支承柱部分300,而在第一支承柱部分300上安装有图像扫描装置200。在第一支承 柱部分300内布置有诸如电源板和控制板的电子部件304,从而有效地利 用了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内的空间。因为图像扫描装置200安装在垂直地设立于主体框架12上的第一支 承柱部分300上,所以在图像扫描装置200和主体框架12之间限定了空 间11;另外,因为第一支承柱部分300在主体框架12的使用者侧上设置 在该主体框架12的左端处,从而空间11可以比第一实施例的空间宽阔。 因此,当使用者通过空间11观察收集盘44上的位置时,使用者可以观 察到的区域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变得更宽阔。结果,使用者能更容 易地取出排出到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在本实施例中,还将操作部分210布置成不在主体框架12的相对于 使用者位置的端部位置上向使用者侧突出。此外,操作部分210的底部 设置在图像扫描装置的底部的上侧。因此,当使用者通过空间ll从斜向 上方向观察收集盘44上的位置时,使用者可以观察到的区域变得宽阔, 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在本实施例中,供给盒46的后侧从主体框架12的后侧突出,从而 使得用于安装成像装置100的空间由于上述布置而扩大了一定的量,但 图像扫描装置200后侧的端部部分定位在该扩大空间上方。换言之,图 像扫描装置200向着装置后侧缩进与供给盒46限定的向着后侧的扩大空 间相对应的量,从而在使用者通过空间11从斜上方向观察收集盘44上 的位置时,使用者能观察的区域变得更加宽阔,从而使得可操作性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后侧的端部部分设置在比主体 框架12的后侧还靠近装置100的后侧的位置处以及比供给盒46的后恻 的端部部分还靠近使用者侧的位置处,但可以使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后 侧的端部部分与供给盒46的背侧上的端部部分齐平。在本实施例中,扫描杆200的初始位置(待机位置)设置在图像扫 描装置200的左侧,并且自动原稿供给器206也设置在图像扫描装置200 的左侧,从而重心偏向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左侧。在这样的情况下,图 像扫描装置200 (其中心偏离)的在左侧的端部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支承柱300支承,由此减小了增加到第一支承柱300上的弯矩,从而抑 制了沿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左右方向的倾斜。结果,抑制了图像扫描装 置200扫描原稿图像性能的降低。因为较大部分使用者都是右手使用者,所以由于敞开成像装置的右 侧而改进了大多数使用者的可操作性。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 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 从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10中,图像扫描装置200 直接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图像扫描装置200被布置成这样,即图像扫 描装置200在右侧的端部部分被设置成比主体框架12右侧的端部部分还 靠近左侧,从而可从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右侧观察到收集盘44上的位置。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10中,记录纸张P在其接近主体框架12右 侧的状态下被传送到排纸辊102,且记录纸张P通过接近如图6所示状态、 设置在右侧的排纸辊102而被排出到收集盘44上。因为图像扫描装置200在右侧的端部部分适合于定位成比排出到收 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在右侧的端部部分还靠近主体框架12的左侧, 所以从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右侧可观察到排出到收集盘44上的具有任何 尺寸的记录纸张P。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其中,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 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 从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如图7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20中,图像扫描装置200 直接安装在主体框架12上。图像扫描装置200被布置成这样,即图像扫 描装置200在右侧的端部部分被设置成比主体框架12在右侧的端部部分 还靠近左侧,从而可从图像扫描装置200的右侧观察到收集盘44上的位此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成像装置120设有用于使排纸辊102 轴向偏移的机构(未示出),由此在传送夹在中间的记录纸张P的过程中使排纸辊102向右偏移。因此,记录纸张P被传送到排纸辊102,之后被 向右侧偏移,并排出到收集盘44上。图像扫描装置200在右侧的端部适合于定位成比具有最小尺寸且直 接向上运动到排纸辊102的记录纸张P在右侧的端部还靠近右侧,而另 一方面,图像扫描装置200在右侧的端部部分适合于定位成比具有最小 尺寸并通过排纸辊102向右侧偏移的记录纸张P在右侧的端部部分还靠 近左侧。也就是说,记录纸张P通过排纸辊102而被偏移到收集盘44上的可 被使用者观察到的区域。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尽管第一支承柱部分300以及第二支承柱 部分302设置在与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相对端部侧,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采用任何位置,只要能从操作部分210侧观 察到收集盘44即可,并且该位置甚至可以是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的下、、 在第四实施例中,可从操作部分侧观察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 从而取出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张P的作业操作非常容易。然而,即使不 能从操作部分210侧观察到记录纸张P本身,但只要可以从操作部分210 侧观察到收集盘44,就可以判断记录纸张P定位在收集盘44上的区域内。 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从操作部分210侧观察到收集盘44上的记录纸 张P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仅通过从操作部分210侧观察收集盘44就足 以确认记录纸张P的位置。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其中,用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 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 从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如图9所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30中,操作部分210安 装在主体框架12上。该成像装置130被布置成成这样,即当从操作部分 210侧观察时,收集盘44的侧面和后侧是敞开的,从而可使收集盘44的 纵深比将要采用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长度小,从而与收集盘44的后侧不
是敞开的情况相比,可减小成像装置130的纵深。因此,与收集盘44的 后侧不是敞开的情况相比,可减少装置的纵深。即使在使收集盘44的纵 深等于或小于将要采用的记录纸张P的最大长度的情况下,也可取出记 录纸张,此时,站在操作部分210侧的操作者不仅可沿正旁边的方向、 而且还可沿后侧以及操作部分210侧的方向移除记录纸张P,从而导致良 好的可操作性。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尽管已经以电子照相系统成像装置为示例 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还可应用到诸如喷墨记录系统的其它系统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在记录介质上形 成图像;排出机构,该排出机构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将其上己经通过 所述成像部分而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上表面上 的排出部分上;图像扫描装置,该图像扫描装置安装在所述排出部分上,并扫描原 稿的图像;以及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设置在所述排出部分的沿所述记录介质的排 出方向的上游侧,并操作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其中,当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所述排出部分的侧面和后侧是 敞开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的 所述排出方向为大致水平方向;沿着该水平方向与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 方向被限定为第一方向;所述成像装置的沿该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侧被 限定为第一端部;而沿该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侧被限定为第二端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将所述图像扫描装置支承在所述主体框架上,从而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和所述主体框架之间限定一空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分具 有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上的第一支承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扫描装 置的重心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处。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分具 有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端部侧上的第二支承部分。2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分的 在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上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主体框 架上方的位置处。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设有从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处的端部位置处水平突出的构件;并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上的 端部设置在所述构件上方的位置处。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分的底部设置在比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底部高的位置处。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扫描 装置设置成靠近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端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 向上,所述图像扫描装置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被设置成比排出到所述主体 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端部侧还靠近所述第一端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 向的所述第一端部侧在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定位在左侧,而沿所述 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在从所述操作部分观察时定位在右侧。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框 架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 述主体框架的内部的盖体。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容纳待传送 到所述成像部分的记录介质的容器设置成可向着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所述 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拉出。
1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 部分容纳电子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排出机构,该排出机构容纳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并将其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主体框架的上表面上的排出部分;图像扫描装置,该图像扫描装置安装在所述排出部分上,并扫描原稿的图像;以及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设置在所述排出部分中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并操作所述图像扫描装置;其中,所述排出部分的侧面和后侧在从所述操作部分侧观察时是敞开的。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144996SQ20071009228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4日
发明者斋藤安秀, 瀬崎幸典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