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00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面板,特别涉及在具备了用于使显示区域周围外表美观的装饰用反射部(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沿着此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上的扫描线配线,看起来不会呈线状发暗的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不仅是信息通信设备,即使在一般的电气设备上,液晶显示面板的应用也在急速地普及。由于液晶显示面板自身不发光,所以具有背照灯的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背照灯消耗的电量很大,特别是对于便携式设备,为了减少消耗的电量,采用了不需要背照灯的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而这种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利用外光作为光源,所以在很暗的室内等可见度较差。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对于同时具有透射型和反射型功能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发正在进行中。
这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在一个像素区域内包含具备像素电极的透射部和具备像素电极及反射电极这两者的反射部,在较暗的场所点亮背照灯,利用像素区域的透射部显示图像,在较亮的场所不点亮背照灯、在反射部中利用外光显示图像,由于不需要经常点亮背照灯,所以具有使消耗电量大幅减小的优点。
这里,利用图7~图9,说明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一具体例。还有,图7是现有例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平面图。图8是图7的阵列基板的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9是沿着图8的C-C线的截面图。还有,在图7中,为了本发明的理解,扩大画出了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另外,此说明书中的显示区域,是指形成有像素电极、并且根据外加在像素电极上的电场,控制液晶层(液晶分子)取向的平面区域。非显示区域,是指没有形成像素电极,即使存在液晶层也没有控制取向的平面区域。
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A,具备夹设液晶层,相互对置的阵列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阵列基板11,例如在由玻璃板组成的透明基板13上的显示区域14内,以等间隔平行方式形成由铝、钼等的金属组成的多根扫描线17,同时多根扫描线17通过扫描线配线171,连接到设置在显示区域14周围的框架区域(frame region)15上的驱动电路配置部16。另外,在相邻扫描线17间的大致中央,以和扫描线17平行的方式形成辅助电容线18,再有,从扫描线17延设TFT的栅极G。还有,在透明基板13上还设置了公共配线,图示省略。
另外,在透明基板13的整个面上,以覆盖扫描线17、辅助电容线18及栅极G的方式,层压由氮化硅、氧化硅组成的栅极绝缘膜19,在栅极G上夹设栅极绝缘膜19形成由非晶体硅、多晶硅组成的半导体层20。另外,在栅极绝缘膜19上,以与扫描线17正交的方式形成由铝、钼等金属组成的多根信号线21,同时多根信号线21,通过信号线配线211,同样连接到驱动电路配置部16上。另外,从该信号线21,按照与半导体20接触的方式,延设TFT的源极S,还有,信号线21及源极S以同一材料,且漏极D同样也按照与半导体20接触方式,设置在栅绝缘膜19上。
这里,被扫描线17和信号线21包围的区域相当于1个像素。而且,通过栅极G、栅极绝缘膜19、半导体层20、源极S、漏极D,构成开关元件TFT,分别在各个像素上形成此TFT。此时,通过漏极D和辅助电容线18形成各像素的辅助电容。
以覆盖这些信号线21、TFT、栅绝缘极19的方式,在透明基板13的整个面的范围上层压例如由无机绝缘材料构成的保护绝缘膜(也称钝化膜)22,在此保护绝缘膜22上,在透明基板13的整体范围内,层压由有机绝缘膜构成的层间膜23(也称钝化膜(passivation film))。而且,在保护绝缘膜22和层间膜23上,在对应TFT漏极D的位置上形成接触孔24。还有,在各个像素上,在TFT及辅助电容线18侧,部分地形成例如由铝金属构成的反射板27。在反射板27、接触孔24及层间膜23的表面形成由ITO(Indium Tin Oxide)或者IZO(Indium Zinc Oxide)组成的像素电极26。在像素电极26的表面,以覆盖全部像素的方式层压取向膜(未图示)。
另外,对置基板12,在另外由玻璃板组成的透明线路板28的表面上,至少对应上述阵列基板11的显示区域14的位置上,设置对应各个像素、例如由红色(R)、绿色(G)、蓝色(B)组成的滤色层29,同时在此滤色层29的表面上,至少在设置了阵列基板11的反射板27的区域、即对应反射部的位置上,层压外涂层30,还有在外涂层30及滤色层29的表面上层压对置电极31及取向膜(未图示)。此外涂层30,使反射部的像素电极26和对置电极31间的距离(单元间隙),为未设置反射板27的透射部的单元间隙的约1/2,以便使反射部上的色调和透射部上的色调变得相同。还有,作为滤色层29,也有将蓝绿色(C)、红紫色(M)、黄色(Y)等的滤色层加以适宜地组合、使用的情况,单色显示时也有不设置滤色层的情况。
而且,使由此得到的阵列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分别对置,以适宜的间隔配置用于将周边部的单元间隙保持一定的柱状衬垫39,同时通过密封材料35密封阵列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周围,以介设转移电极(未图示)的方式将阵列基板11的公共配线和对置基板12的对置电极进行电连接,在两基板间从液晶注入孔(未图示)注入液晶后,通过密封此液晶注入孔获得规定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A。
还有,此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A,通过在阵列基板11侧配置未图示的背照灯装置,在昏暗情况下点亮背照灯,通过透射液晶显示面板10A的光显示规定的图像,在明亮情况下不点亮背照灯,利用由外光形成的反射光,显示规定的图像,但如果在像素电极26的表面整体上设置反射板,就可以得到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在这样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或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上,也有将反射板27设置在像素电极26的表面上的情况。另外,在良好地实施反射部的反射效率的同时,为了能够进行良好的白色显示,为了使反射光变为漫反射光的目的,通常将设置了反射板27处的层间膜23的表面,设置为凹凸形状。
如上所属的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或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通过遮光性的黑底(black matrix)及外壳覆盖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使观察者只能看见主要的显示区域。例如,在图7所示的现有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A中,至少附以阴影的部分表示了由黑底(blackmatrix)及外壳覆盖的非显示区域33,观察者只能看见显示区域14。
然而,近年来,为了外表美观,在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形成反射外光的反射部,将形成此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作为装饰加以利用的液晶显示面板正在渐渐普及。将形成上述的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作为装饰加以利用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B,如图10所示,在非显示区域中通过黑底(black matrix)及外壳覆盖的非显示区域33,观察者不可见,但是形成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的部分,观察者可见。还有,图10是将形成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作为装饰加以利用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B的模式平面图,此种情况下放大画出了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另外,在图10中,与图7所示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A相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参照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形成此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的部分,由于不具备像素电极,所以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不会发生变化,但对于观察者,看起来与设置在对应形成了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的对置基板12上的滤色层同色,由于通常与形成在显示区域14上的滤色层同样的滤色层,也形成在形成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上,所以实质上看起来为白色。另外,如果要使形成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看起来为良好的白色状态,就要如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一样,需要采用与显示区域的反射部大致相同的反射显示构造,所以在反射板的基体的层间膜的表面设置了凹凸形状。还有,以下将形成这样的装饰用的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4的部分,表现为“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同时附以同样的参照符号“34”进行说明。
还有,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以减少反射型或者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边界附近产生的、基于单元间隙的不均一性的显示不佳为目的,公开了将设置在显示区域的反射部的层间膜表面的凹凸形状也设置在非显示区域上,但没有关于将非显示区域的一部分作为上述那样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记载。
特开2003-228049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具有上述那样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B上,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显示状态不变化,但能够给予显示区域14周围看起来总是发白的美观性的装饰效果,所以在外观上实现很好的效果。然而,通过本发明人等的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具有像上述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10B上,在图10的显示区域14的左右两侧用虚线包围的部分X上,沿着扫描线配线171,会有看起来呈线状发暗的现象。
发明人等针对这个原因,即沿着具有上述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液晶显示面板上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扫描线配线171的暗视现象的生成原因,进行种种研究的结果发现是基于以下的原因。即沿着图10所示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B的D-D线的框架区域(frameregion)15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在此框架区域(frame region)15上,在阵列基板11侧的透明基板13的表面形成多根扫描线配线171、公共配线40等。此扫描线配线171、公共配线40等的表面由栅绝缘膜19及保护绝缘膜22覆盖,还有在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上,保护绝缘膜22的表面被层间膜23覆盖,同时以适宜的间隔配置用于将周边部的单元间隙保持一定的柱状衬垫39,另外,阵列基板11和对置基板12的周边部通过密封材料35密封。
其中,在对置基板12上设置了黑底(black matrix)36的区域形成非显示区域33,在非显示区域33和显示区域14之间形成边缘区域(borderregion)34。此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在层间膜23的表面上形成凹凸,在此凹凸状态的层间膜23的表面上形成例如由铝金属等组成的反射板37,且在其表面上形成ITO或者IZO组成的透明电极38,反射板37及透明电极38的表面都形成了凹凸状态。此反射板37及透明电极38,由于兼顾以往的静电保护用的虚拟电极的制造工程,所以如图12所示,显示区域14的反射板37及像素电极26,和同间隙的反射板37及透明电极38,在层压的状态下各自分离,这些反射板37及透明电极38没有电连接到任何地方,处于浮动状态。另外,在对置基板12上,形成黑色矩阵,以便对对应阵列基板11的显示区域14的各像素电极26的周围及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各透明电极38的周围的位置进行遮光,而在图11中,图示省略。另外,图12是图10的液晶显示面板10B的阵列基板的左上侧的模式化的部分放大图。
因此,原本处于浮动状态的透明电极38上不产生电位,所以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不产生电位差,存在于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液晶分子不会移动,因此应该不会产生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沿着扫描线配线171看起来发暗的现象,但由于外加在扫描线配线171上的电压为电压很高的交流电压(例如±15V),所以外加在扫描线配线171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压被分压,在透明电极38上产生电压,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被外加上电压VLC,通过此电压VLC,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变化,所以会产生沿着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扫描线配线171,看起来发暗的现象。另外,外加在信号线配线211上的电压,远远低于外加在扫描线配线171上的电压,所以不会给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上的液晶分子带来实质的影响。
对于发生在此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压VLC,利用图13进行说明。扫描线配线171和透明电极38间的层间膜23的平均厚度L1=约1.45μm,另外,通常作为层间膜23使用的聚酰亚胺的导电率ε=3.4,在扫描线配线171和透明电极38之间,产生以此层间膜23为导电体的电容CS。另外,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平均距离L2=约2.0μm,另外,一般使用的液晶层的导电率Δε=约7,在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产生以此液晶层为导电体的电容CIC。
因此,外加在扫描线配线171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压V0,由产生于扫描线配线171和透明电极38间的电容CS和产生于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容CLC组成的串联电路分压,所以在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之间,被外加上了由下式(1)描述的电压VLC。作为一例,当外加在扫描线配线171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压V0为15V时,VLC约为6V。
VLC=CSCS+CLCV0---(1)]]> 发明人等为了解决基于上述原因的沿着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扫描线配线171的暗视现象,重复了种种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电连接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使其等电位,可使透明电极38和对置电极31间的电位差V0=0V,由此能够消除沿着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扫描线配线171的暗视现象,达到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显示区域周围具备了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此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上的暗视现象发生的液晶显示面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在透射性基板上设置被配置成矩阵状的多根信号线及扫描线,分别连接到上述信号线及扫描线上的扫描线配线及信号线配线,公共配线,且同时在这些表面整体范围上覆盖绝缘膜,在被上述多根信号线及扫描线包围的,上述绝缘膜上的相应区域内,具备形成了像素电极的显示区域的阵列基板,含有对置电极的对置基板,上述阵列基板及对置基板的周边部通过密封材料密封的同时,被封入在两基板间的液晶层,电连接设置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周边部的上述公共配线和对置电极的转移电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周围,配置具备了反射板及连续形成的透明电极的装饰用反射部,同时上述装饰用反射部的周边部通过上述密封材料密封,
上述透明电极电连接到上述转移电极上。
另外,本发明中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转移电极配置在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内侧。
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转移电极,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内侧的尾边沿(end edge)相接的方式设置,其中,上述液晶注入孔被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转移电极,配置在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转移电极,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外侧的尾边沿(end edge)相接的方式设置,其中,上述液晶注入孔被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还在于,上述装饰用反射部的反射板,具有凹凸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像素电极的表面或背面上,部分或整个面上形成具有凹凸构造的反射板。
发明效果本发明通过具备上述构成,起到以下的优良效果。即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形成在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透明电极,连续地覆盖显示区域的周围,同时至少透明电极介设转移电极,与对置电极电连接,所以透明电极和对置电极实质上变为同一电位。因此,透明电极和对置电极间不产生电位差,存在于两电极间的液晶分子,不会受到外加在扫描线配线的信号电压的影响,而像以往例那样沿着扫描线配线,看起来呈线状发暗的现象消失,可获得具备利用了通过反射板的外光反射的外表美观的看起来发白的装饰用反射部,即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液晶显示面板,通过转移电极,使对置电极和公共配线电连接,而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利用转移电极,能够将上述装饰用反射部的透明电极和对置电极进行电连接,所以没有特别增加工序,另外不用增加特殊的配线,就可很容易获得具有产生良好装饰效果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上述转移电极被配置在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内部,所以即使在边缘窄化的液晶显示面板或在密封部的外侧上牵绕配线的类型的液晶显示面板上,也能够确保用于配置转移电极的空间,即使在限制转移电极的配置空间的液晶显示面板上,也能获得起到上述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转移电极被设置为,与位于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的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内侧的尾边沿(end edge)相接,所以液晶注入孔外观上变为扩大的状态,液晶的注入作业能够顺利地进行。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转移电极配置在设置于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外侧,所以能够确保液晶注入孔很大的开口度,在起到上述的效果的同时,且转移电极不会成为液晶注入时的阻碍,可获得能够顺利地进行液晶注入作业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转移电极被设置为,与位于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的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外侧的尾边沿(end edge)相接,所以能够减少用于转移电极配置的空间,同时获得起到上述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装饰用反射部的反射板具有凹凸构造,所以从外部入射的光变为漫反射光,至少在装饰用反射部处看起来变为纯粹的白色,所以能够获得具有良好的白色视觉装饰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
还有,通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不仅仅是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即使在半透射型显示面板及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也能获得具有白色视觉装饰效果的液晶显示面板。


图1是由实施例1组成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4是图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左上侧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由实施例2组成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6是由实施例3组成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7是以往例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8是图7的阵列基板的1个像素的平面图。
图9是沿图8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0是以形成了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作为装饰利用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
图11是沿图10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0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左上侧的模式的部分放大图。
图13是针对透明电极和对置电极间产生的电压VLC进行说明的等价电路图。
图中符号说明10、10’、10A、10B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1 阵列基板 12对置基板13、28透明基板14 显示区域 15框架区域16 驱动电路配置部17扫描线171 扫描线配线 18辅助电容线19 栅绝缘膜 20半导体层21 信号线211 信号线配线22 保护绝缘膜23层间膜24 接触孔26像素电极27 反射板29滤色层30 外涂层31对置电极33 非显示区域34 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形成了反射部的非显示区域)35 密封材料 36黑底(black matrix)37.37a反射板38、38a透明电极39 柱状衬垫 40公共配线42 液晶注入孔43转移电极形成部44 转移电极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实施例及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例示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并无意将本发明限定于此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本发明对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等、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其他实施方式,都可同等适用。
(实施例1)利用图1~图4,说明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还有,图1是由实施例1组成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模式的平面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截面图,图4是图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左上侧的模式的部分放大图。还有,此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中的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各像素的构成,与图8及图9所示的以往例的构成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以与以往例的相同构成部分附以同一参照符号,根据需要引用图8及图9加以说明。
此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具备夹着液晶层、相互对置的阵列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阵列基板11,在透明基板13上显示区域14中,以等间隔平行的方式形成多根扫描线17,同时多根扫描线17通过扫描线配线171连接到设置在显示区域14周围的框架区域(frameregion)15上的驱动电路配置部16上,另外,在相邻的扫描线17间的大致中央上,以与扫描线17平行的方式形成辅助电容线18,还有,从扫描线17延设TFT的栅极G。还有,在透明基板13上还设置了公共配线40。
另外,在透明基板13的整个面上覆盖扫描线17、辅助电容线18、栅极G,层压绝缘膜19,在栅极G上通过栅极绝缘膜19形成半导体层20,另外在栅极绝缘膜19上,多根信号线21与扫描线17以直交的方式形成,同时多根信号线21通过信号线配线211同样连接到驱动电路配置部16上。另外,从此信号线21按照与半导体20接触的方式延设TFT的源极S,还有,漏极D同样按照与半导体20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栅极绝缘膜19上。
这里,被扫描线17和信号线21包围的区域相当于1个像素,在各个像素上形成此TFT。以覆盖这些信号线21、TFT、栅极绝缘膜19的方式,在透明基板13的整个面上层压保护绝缘膜22,在此保护绝缘膜22上沿着透明基板13的整个面,层压层间膜23。而且,在保护绝缘膜22和层间膜23上,对应TFT的漏极D的位置上形成接触孔24。还有,在各个像素上,在TFT及辅助电容线18侧部分的形成例如由铝金属组成的反射板27,在反射板27、接触孔24及层间膜23的表面形成例如ITO或IZO组成的像素电极26,在像素电极26的表面按照覆盖所有像素的方式层压取向膜(未图示)。还有,这里举出了在透明基板13的表面整体的范围上进行层压的例子,但也有不形成此层间膜的形式,此时在保护绝缘膜22上形成接触孔24,还有在其上形成反射板27及像素电极26。
另一方面,显示区域14的周围形成框架区域(frame region)15,在此框架区域(frame region)15上,层间膜23的表面,在邻接显示区域14的周围形成了凹凸形状,还有其周围的一部分成为了平整的表面,在此层间膜23的至少形成凹凸形状的表面上,反射板37a及透明电极38a被连续的层压形成为一体。因此,此实施例1的阵列基板11的框架区域(frame region)15,如图1及图4所示,在俯视图上显示区域14的周围形成连续的由反射板37a及透明电极38a覆盖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还有其周围成为非显示区域33。而且,如图1及图3所示,至少透明电极38a的一部分,在非显示区域33的层间膜23的平整的表面上被延长,电连接到由密封材料35形成的液晶注入孔42内部的实质上的中央部稍偏离地设置的转移电极形成部43上。还有,这里举出设置了2个转移电极形成部43的例子,此转移电极形成部43也可以是1个。
另外,对置基板12,在其他透明基板28上,在对应阵列基板11的非显示区域33的位置上形成黑底(black matrix)36,同时,以至少对阵列基板11的显示区域14的各像素电极26的周围进行遮光的方式设置黑色矩阵,但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图示。还有,在此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上,在对应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位置上本来不需要设置黑色矩阵,但为了不改变以往采用的制造手段,所以也在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上设计了黑色矩阵(未图示)。另外,至少在对应上述阵列基板11的与显示区域14及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相对应的位置上,对应各个像素设置了滤色层29,另外,按照反射部的色调和透射部的色调相等的方式,在对应显示区域14的滤色层29表面上的至少反射部的位置上,层压用于使反射部的单元间隙变为透射部的单元间隙的约1/2的外涂层30,还有在此外涂层30及滤色层29的表面上层压对置电极31及取向膜(未图示)。
而且,使这样得到的阵列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分别对置,配置用于使单元间隙维持适宜的一定值的补强材(未图示),通过密封材料35密封周围的同时,通过在设置于通过此密封材料35形成的液晶注入孔42的内部的转移电极形成部43上,形成转移电极44,电连接阵列基板11的公共配线和对置基板12的对置电极31,在两基板间从液晶注入孔42注入液晶后,封住此液晶注入孔42,由此可得到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
因此,在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上,由于在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上连续设计的透明电极38a,通过转移电极44,电连接到与公共配线40连接的的对置电极31上,所以透明电极38a和对置电极31变为等电位,存在于透明电极38a和对置电极31间的液晶分子,不受设计在层间膜23下部的扫描线配线171的电位的影响,因此不会发生像以往例那样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沿着扫描线配线171看起来发暗的情况,可得到具备具有良好的视觉上的白色装饰效果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液晶显示面板10。
另外,通过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利用转移电极44,使透明电极38a和对置电极31进行电连接的同时,也电连接到公共配线40上,转移电极44本身在以往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也常被采用的,因此不需要特别增加工序、另外不需要增加特殊的配线,就能够将透明电极38电连接到对置电极31及公共配线40上。另外,转移电极44配置在通过密封材料设置的液晶注入孔的内部,所以即使液晶显示面板是边缘窄化的或在密封部的外侧上牵绕配线的类型,也能够确保用于配置转移电极44的空间。
还有,通过实施例1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由于在对应对置基板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位置的周边部,用黑底(black matrix)36覆盖,所以显示区域14及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能够从外部很好地辨别,但由于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外周部,不能从外部辨别,因此不能从外部看到无装饰效果的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外周部,所以能够获得利用了由反射板37a组成的外光反射的、起到外表美观装饰效果的具有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
另外,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利用黑底(black matrix)36,覆盖对应对置基板12的非显示区域33的部分的内面侧而进行遮光的例子,但也可在对置基板12的外面侧设置黑底(black matrix)进行遮光,或通过外壳对对置基板12的外面侧进行遮光。然而,由于在对置基板12的滤色层29形成时包含黑色矩阵形成工程,此黑色矩阵形成时,同时能够形成黑底(black matrix)36,所以可以利用黑底(black matrix)36覆盖对应对置基板12的非显示区域33的部分的内面侧进行遮光,还有为了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的边缘区域的保护,也可以组合通过外壳对对置基板12的外面侧进行遮光的方式。
还有,在此实施例1中,举出了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34的层间膜23的表面设置了凹凸形状的例子,但如果没有此凹凸形状、平坦设置而成为镜面,也能得到相应的装饰效果,但由于显示区域14和边缘区域(border region)的边界明显,所以除了期待特殊效果以外,设置为凹凸形状而成为白色的方式,会使视觉上较为美观。
(实施例2)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10,举出了在由密封材料35形成的液晶注入孔42的内部的中央配置了转移电极44的例子,但如果是这样的构成,液晶注入孔42的开口被转移电极44遮挡,所以可以看出液晶注入孔的开口变小,存在液晶的注入变难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作为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将转移电极44设置成与位于液晶注入孔42的两侧的密封材料35的两个内侧尾边沿(end edge)相连接。此实施例2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的模式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还有,实施例2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的构成,除转移电极形成部43及转移电极44的配置不同以外,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10的构成没有差异,所以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10相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参照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通过此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即使液晶注入孔42的开口度与实施例1相同,也能看出能够确保比实施例1大的液晶注入孔,能够使液晶注入作业顺利地进行。另外,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除关于此液晶注入的效果以外,实质上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10起到相同的效果。在此种情况中,举出了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42的两侧的密封材料35的两个内侧尾边沿(end edge)相接的方式,分别设置各1个、共计2个的转移电极形成部43及转移电极44的例子,也可以只是单侧的一个。
(实施例3)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举出了在由密封材料35形成的液晶注入孔42的内部中配置了转移电极44的例子,但如果是这样的构成,液晶注入孔42的开口被转移电极44遮挡,所以存在液晶的注入变难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作为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10”,将转移电极44设置成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42两侧的密封材料35的两个外侧尾边沿(end edge)相连接的方式。此实施例3的单端子型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的模式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还有,实施例3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的构成,除转移电极形成部43及转移电极44的配置不同以外,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的构成没有差异,所以针对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相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参照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通过此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10”,能够在液晶注入孔42上确保很宽的开口度,所以转移电极44不会成为液晶注入的阻碍,能够使液晶注入作业顺利地进行。另外,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面板10”,除关于此液晶注入的效果以外,实质上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10及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10’起到相同的效果。在此种情况中,举出了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42的两侧的密封材料35的两个尾边沿(end edge)相接的方式,各设置各1个、共计2个的转移电极形成部43及转移电极44的例子,也可以只有单侧一个。还有,在设置转移电极44的空间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42的两侧的密封材料35不连接的方式,在外侧分开间隔地进行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在透射性基板上设置被配置成矩阵状的多根信号线及扫描线,分别连接到上述信号线及扫描线上的扫描线配线及信号线配线,公共配线,且同时在这些表面整体范围上覆盖绝缘膜,在被上述多根信号线及扫描线包围的,上述绝缘膜上的相应区域内,具备形成了像素电极的显示区域的阵列基板,含有对置电极的对置基板,上述阵列基板及对置基板的周边部通过密封材料密封的同时,被封入在两基板间的液晶层,电连接设置在上述密封材料的周边部的上述公共配线和对置电极的转移电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周围,配置具备了反射板及连续形成的透明电极的装饰用反射部,同时上述装饰用反射部的周边部通过上述密封材料密封,上述透明电极电连接到上述转移电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移电极配置在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移电极,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内侧的尾边沿相接的方式设置,其中,上述液晶注入孔被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移电极,配置在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孔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转移电极,按照与位于液晶注入孔的两侧的密封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的外侧的尾边沿相接的方式设置,其中,上述液晶注入孔被设置于上述密封材料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装饰用反射部的反射板,具有凹凸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像素电极的表面或背面上,部分或整个面上形成具有凹凸构造的反射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被配置成矩阵状的多根信号线及扫描线围成的各个区域内,具备形成了像素电极显示区域14的阵列基板;含有对置电极的对置基板;上述阵列基板及对置基板的周边部通过密封材料35密封的同时、被封入到两基板间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10中,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14的周围,由具备了反射板37a及连续的透明电极38的边缘区域34覆盖,同时上述边缘区域34的周边部由上述密封材料35密封,上述边缘区域34的透明电极38a,与上述对置电极电连接。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在具备了用于使显示区域周围外表美观的边缘区域的液晶显示面板上,不产生沿着扫描线配线的暗视现象的液晶显示面板。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089713SQ20071011132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5日
发明者谷口博教, 田中慎一郎, 金子英树, 中原多惠, 有贺真司 申请人: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