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10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种可改善习有 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特别是使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侧光发光装置 的导光板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应用在信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
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块架构;如图l及图2所示, 为中国台湾2001年11月21日公开的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1112454 号,即为一侧光式背光模块架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该导光板30板 端部分为入光面31,其正面部分为出光面32,而光源20的光线得以 自该入光面31射入,再由导光板30正面的出光面32射出,以达到 光源显示的效果。
其中,该光源20具有二个发光部22,该发光部22内设置发光 二极管21,该导光板30的入光面31与光源20相对,且与发光部22 正对的区域设置若干呈三角锥状的切槽40,各切槽40分成二组形成 二个光扩散部41。
自发光二极管21发出的光线经与发光部22相对的受光区域3U 入设置导光板30内,由于三角锥状的切槽40具有相对于入光面31 倾斜的二个面,因此,以一定角度入射至光扩散部41的光线将被扩 散后进入导光板30内,从而提高导光板30的出光面32上出光辉度 的均匀性。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21为点光源,其发出的光线具有一定的发 散角度,且入射至不同切槽40的光线的入射角度亦不相同,该入光面 31上的各切槽40以恒定不变的方式设计,显然未充分考虑其对不同入 射角度光线的不同扩散作用,因此,该导光板虽然藉由切槽40可实现
一定程度的出光辉度均匀化,但仍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通过的光线均匀射 出,并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而有效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 的导光板结构改良。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结构改良的解决手段,该导光板至少包括有 一入光面、 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则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入光面的一侧设有 若干个可破坏光行进路径的弧状调光组件,且各弧状调光组件的弧度或直径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最大或最小弧度或直径的 弧状调光组件设置。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结构改良的另 一 解决手段,该导光板至少包 括有一入光面、 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 光面,而点光源则i殳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入光面的一 侧设有若干个可破坏光行进路径的切槽,各切槽间具有间距,且各切 槽的宽度或深度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最大或最小宽度 或深度的切槽设置。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结构改良的再一解决手段,该导光板至少包 括有一入光面、 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 光面,而点光源则i殳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入光面的一 侧设有若干个可破坏光行进路径的切槽,各切槽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 第一、二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不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 一种可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 暗不均的问题,特别是使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侧光发光装置的导光板结 构改良。

图1为习用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习用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IOA为图9的结构示意图10B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13为图12的结构示意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号i兌明
20-
-光源
20,-2卜 22— 30— 3卜
-点光源 一发光二极管 一发光部 一导光板
-入光面
311-32—
-受光区域 一出光面
40-4卜
42-
43— 421. 431-50—
-切槽 -光扩散部
一第一斜边 一第二斜边 -第一夹角
-第二夹角
-弧状调光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结构改良,主要针对侧光式背光模块架构中导光板加以改良,如图3及图4A所示,其导光板30板端部分为入光面 31,其正面部分为出光面32,而点光源20,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31的 一侧,其点光源2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使光线得以自该入光面31射 入,再由导光板30正面的出光面32射出,以达到光源显示的效果。本案的重点在于该入光面31设有若干个弧状调光组件50,如图 所示,各弧状调光组件50凸出入光面31的表面,且并以接续排列的方 式设置,而各弧状调光组件50的弧度或直径&呈梯度式变化,该点光 源20,正对于具有最大弧度或直径&的弧状调光组件50设置,亦即&〉 &1 >&2,且直径&自与点光源20,正对的入光面31处向两侧逐渐减 小,亦可使或点光源20,正对于具有最小弧度或直径&的弧状调光组件 50设置,如图4B所示,亦即&<&1<&2,使点光源20,自身光线的发 散特性配合各弧状调光组件50直径&的变化,进而使得导光板端角区 域接收较多光线,并提高出射面出光辉度的整体均匀性,以有效改善 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而各弧状调光组件50亦可为凹入入光 面的表面设置,如图5所示;不论,各弧状调光组件50为凸出入光面 31或凹入入光面31的表面设置,其排列方式可以为接续排列的方式设 置(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或者各弧状调光组件50间具有间距P,其 间距P可以为固定不变(如图6及图7所示),也可以呈梯度式变化(如图8 所示),而点光源20,正对于具有间距P最大的弧状调光组件50设置。如图9及图10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该入光面 31设有若干个切槽40,各切槽40间具有间距P,因远离点光源20,的切 槽40接收的光线倾斜入射,该切槽40深度D较深时,其底部难以接受 到光线,故各切槽40的深度D自与点光源20,正对的入光面31处向二侧 逐渐减小,而各切槽40的宽度W亦自与点光源20,正对的入光面31处 向二侧逐渐减少,亦即点光源20,正对于具有最大宽度W或深度D的切 槽设置,如图10B所示;当然,其点光源亦可正对于具有最小宽度或 深度的切槽设置,以提高出射光线辉度的均勻性;而各切槽40的间距 P可为固定不变,或可呈梯度式变化,如图ll所示,而点光源20,正对
于具有间距P最大的切槽40设置。
如图12及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该入光面31 设有若干个切槽40,各切槽40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42、 43,而第一、二斜边42、 43与入光面31形成不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421、 431,其第一、二夹角421、 431可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20' 正对于具有第一夹角421最小、而第二夹角431最大的切槽40设置,亦 可如图14所示,该点光源20,正对于具有第一夹角421最大、而第二夹 角431最小的切槽40设置。
不论,第一、二夹角421、 431呈现何种梯度式变化,各切槽40 的排列方式可以接续排列设置,如图12及图13所示;当然,各切槽40 间亦可具有间距P,其间距P可以固定不变,如图15所示,亦可呈梯度 式变化,如图16所示,而点光源20,正对于具有间距P最大的切槽40设 置。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以上各个实施方式,其皆于导光板的
调光组件、切槽),但各调光结构体并非以恒定不变的方式设计,不 论是弧度、直径或是宽度、深度或是间距、夹角皆具有梯度式的变化, 以根据不同光源有效调整光源较暗或较亮的区域,以提高出射光线辉 度均匀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侧光式背光模块架另一较佳可行的导 光板结构,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 闺式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是 以,举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
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有若干个弧状调光组件,且各弧状调光组件的弧度或直径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最大或最小弧度或直径的弧状调光组件设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弧状调 光组件凸出入光面的表面。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弧状调 光组件凹入入光面的表面。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弧状调 光组件以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弧状调 光组件间具有固定间距。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弧状调 光组件的间距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间距最大的弧状调 光组件设置。
7、 一种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 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则 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有若干个切槽,各切槽间具有间距,且各切槽的宽度 或深度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最大或最小宽度或深度的 切槽设置。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具 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不同 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具 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相同 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的间距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间距最大的切槽设置。
11、 一种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 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则 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側;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有若干个切槽,各切槽具有朝相向方向倾斜第一、二 斜边,而第一、二斜边与入光面形成不同角度的第一、二夹角。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的第一、二夹角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第一夹角最大、而第二夹角最小的切槽设置。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的第一、二夹角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第一夹角最小、 而第二夹角最大的切槽设置。
14、 如权利要求l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以接续排列的方式设置。
15、 如权利要求ll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间具有间距。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切槽 的间距呈梯度式变化,而点光源正对于具有间距最大的切槽设置。
17、 如权利要求l、 7或11所述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 该点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而点光源则设置于对应该入光面的一侧;其中,该入光面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可破坏光行进路径的弧状调光组件或切槽,以使通过的光线均匀射出,并提高出射光线辉度均匀性,而有效改善习有背光模块亮暗不均的问题。
文档编号G02B6/00GK201035177SQ20072000114
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9日
发明者张俊彬, 曾业勋, 陈树盛 申请人: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