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型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098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下型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指 一种能产生均亮化视 觉效果的直下型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以往背光模块1主要包含有多数平行排列的灯管11、
一设置在该等灯管11下方的光反射板12,及一设置在该等灯管11 上方的光扩散板13。该灯管11可产生数沿线性方向直射的光源。该 光反射板12可反射光源射向光扩散板13。该光扩散板13可扩散光 线才殳射于液晶面板(图未示)。惟,由于光源与光扩散板13的入射角 度会影响光线行进方向,因此,当入射角度较大光线L1、 L2穿透光 扩散板13时,会因为折射形成往前方两側散射的光线L1,、 L2',而 趋近直射的光线L3穿透光散板13时,则会形成往前方直射的光线 L3,,而以中心朝二侧渐衰光度方式作用于光扩散板13,所以,该光 扩散板13正对灯管11的位置会形成亮区13a,由亮区13a朝两侧延 伸会形成暗区13b,使光扩散板13产生一明一暗的现象,进而造成 局部的灰影,影响其光辉度。
虽然有业者尝试于亮区13a及暗区13b以打点或喷砂的方式,分 配有密度、深度或大小不等的细结构,藉以影响光线的光亮度,维持 光辉度一致性。但是,这种方式会降低整体的光辉度,且必须透过不 断测试与实务经验,才能取得较佳的显示效果,有不易量产、造价偏 高、耗时寺缺失。
参阅图2,为解决上述缺失,遂有业者在一光扩散板14表面形 成有多数等距平行排列的凸条141。藉此,当多数灯管15的光源入 射至光扩散板14时,会因为凸条141产生光线折射的现象,进而改 变光线的行进方向,使光线集中朝光扩散板14前方发散,维持较高 的光亮度。惟,前迷光扩散板14虽然可以改善光源渐衰的情形,却 在实际使用时仍存有以下缺失而亟待解决
由于该等凸条141是等距平均设在光扩散板14表面,因此,入射 角度较大的光线L1、 L2虽然可以藉由凸条141改变光行进方向,使光 线L1'、 L2朝趋近于光扩散板14前方的方向扩散,但凸条141却也会使 得,原本就朝光扩散板14前方行进光线L3',在遭遇凸条141后产生光 折射现象而偏移,所以,该光扩散板14其它部位虽然会提升光亮度, 但是正对灯管15的位置,却反而会降低光亮度,同样会有明暗的现象, 及光辉度不一致的缺失。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使光辉度维持一致性 的直下型背光才莫块。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包含至少一发光体及一光 扩散板。该发光体可产生数沿线性方向直射的光源。该光扩散板是位 于该等发光体一侧,并具有多数形成在一表面且与表面形成有落差折 射部,该多数折射部是相互平行,且依循发光体长度方向延伸,且分 别以较紧密的方式排列形成有至少一高密度区,每一高密度区位于相 邻发光体的位置,当光源入射至光扩散板时,该穿经高密度区的入射 光线,会在相邻折射部间产生光折射效果,以趋近正前方的方向行进。本实用新型的功效是能增亮光源的光亮度,及使光辉度产生均化 的视觉效果。


图l是一示意图,说明以往的背光模块;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另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直下型背光模块的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产生光折射的现象; 图5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多数折射部的第二种实施 态样;图6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多数折射部的第三种实施 态样;
图7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多数折射部的第四种实施
态样;
图8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多数折射部的第五种实施
态样;
图9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多数折射部的第六种实施 态样。
图号说明
2——发光体 31b——高密度区
3——光扩散板 4——光反射板 31——折射部 Ll——光线 311——折射面 L2——光线 31a-f氐密度区 L3——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直下型背光模块的较佳实施例包含多 数发光体2、 一光扩散板3及一光反射板4。
该等发光体2在本实施例是一种灯管,可产生数沿线性方向直射 的光源。
该光扩散板3是位于该等发光体2上方,并具有多数形成在一表面 且由表面凸起的折射部31 。该多数折射部31在本实施例是呈倒V型的 凸条,是相互平行且依循发光体2长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以较+>歉的 方式排列,形成有数低密度区:31a,及以较紧密的方排列,形成有数 高密度区31b。每一折射部31分别形成有二面向相邻折射部31的折射 面311。每一低密度区31a是正对发光体2,每一高密度区31b是相邻于 低密度区31a,而位于发光体2旁侧。
该光反射板4是位该等发光体2下方,可反射光源,使光源经反射 后入射至该光扩散板3。
当该等发光体2及由光反射板4反射后的光源,入射至该光扩散板 3时,该入射的光线因为折射部31的折射面311而产生光折射的现象, 此时,该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L1、 L2,会因为高密度区31b的折射部31呈密集的状态排列,4吏射入的光线L1、 L2几乎都能射向折射部31 的折射面311,进而产生光折射的现象,使折射后的光线L1'、 L2,藉 由折射面311倾斜度,改变行进:方向,而以趋近光扩散板3前方的方向 发散。至于入射角度较小的光线L3、 L4,会因为低密度区31a的折射 部31呈松散的状态排列,使光线L3、 L4大部份都能直接穿透光扩散 板3,及朝光扩散板3前方发散,少部份则射向折射部31的折射面311, 产生光折射的现象。藉此,使光线集中朝光扩散板3前方发散,能有 效提升光亮度,该提升光亮度后的高密度区31b会产生与低密度区31a 趋于一致的光辉度,而使整体光辉度产生均质化的视觉效果。当然,每一V型折射部31的深度L及折射面311的夹角6变化,都 会改变光折射的效果,而能依据实际需求,对该等V型折射部31做适 当的配置。值得一提的是,参阅图5、图6、图7,该折射部31的造型也可以 是梯型、半圆型、三角型等,或如图8、图9所示,形成多数由光扩散 板3表面凹陷且概呈三角型、半圓型的折射部31,该等凸起或凹陷且 造型各异的折射部31同样都可以藉由前述疏密排列规则,使整体光度 产生均质化的视觉效果。据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具有下列优点及功效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光源入射至光扩散板3时,使入射角度较 小的光线,在穿透低密度区31a时,保持朝光扩散板3前方扩散的特性, 而能降低亮度减弱的情形,且该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会因通过高密 度区31b相邻的折射部31,产生光折射效果,以趋近正前方的方向行 进,而能增亮光源光亮度,减少散射的情形,更能奉同时维持光辉度 的 一致性,使本实用新型与以往的背光模块(如本案的第 一 习知例与 第二习知例)相较,在光辉度方面更能产生均质化的视觉效果。然而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当不能以 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 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 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可产生数沿线性方向直射光源的发光体;一光扩散板,是位于该等发光体一侧,并具有多数形成在一表面且与表面形成有落差的折射部,该多数折射部是相互平行,且依循发光体长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以较紧密的方式排列形成有至少一高密度区,每一高密度区是位于相邻发光体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折射 部分别形成有二面向相邻折射部的折射面。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折射部 的造型是V型、梯型、半圆型其中一种。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 板的多数折射部为表面凹陷。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 板的多数折射部为表面凸起。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 板另以较松散的方式排列,形成有至少一低密度区,每一低密度区是 正对发光体。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直下型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 一位于该等发光体另 一侧且可反射光源的光反射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直下型背光模块,包含至少一可产生数光源的发光体,及一位于发光体上方的光扩散板。该光扩散板具有多数折射部,该多数折射部是分别以较紧密的方式排列形成有至少一高密度区,每一高密度区是位于相邻发光体的位置,当光源入射至光扩散板时,该穿经高密度区的入射光线,会在相邻折射部间产生光折射效果,以趋近正前方的方向行进,而能增亮光源的光亮度,及使光辉度产生均质化的视觉效果。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003697SQ20072000099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9日
发明者陈树盛 申请人: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