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40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已广泛被应用在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或扫描仪(SCANER)等消 费型电子产品中,由于巿场规模大,相关的应用技术也不断被公开。
请参考图l,早期背光模块大致包括前框IO,扩散板ll,导光板12,反光 板13,边框14,背板15,以及两对置的发光灯管16等构件,组装时,先将背 板15与边框14锁定,形成类似没有盖子的盒体,接着将所述反光板13、导光 板12、及扩散板ll依序置入该盒体中彼此重叠接触而成型。
如图2所示,上述这种背光模块的发光模式大致为由灯管16发出光线进 入导光板12后,光线路径其一自灯管16朝导光板12前缘方向行进(请参考图 2中箭头a的方向所指),而后从扩散板ll均匀射出;另一则是光线自灯管16 朝导光板12后缘方向行进(请参考图2中箭头b的方向所指),经导光板12后 缘预设的凸点121产生散射,所述散射光线再通过反光板13反射回到导光板 12,再从扩散板ll均匀发射;其中,所述导光板12的凸点121作用使行经的 光线产生散射效果,然此时若从前框10位置观察,极可能会透视到凸点121 的影像,为一需要改善的缺失。
再者,所揭示的背光模块的组成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大量生产,其中最关键 的原因在于模块中必须增加导光板12的配置,以及在导光板12的后缘以分布 的凸点121产生散射,作为补偿发射光源所产生亮度不足的困境。
另外,先前技术的发光灯管16仅能配置于导光板12的上下两端,当所对 应的液晶面板LCD为较大尺寸时,所述灯管16发射的光线在末端产生衰减, 即使有导光板12、及在导光板12的后缘以分布的凸点121产生散射补偿光源则产生亮度仍显不足。
综上所述,先前技术所揭示的背光模块构造仍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背光模块的
光源载体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载体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载板,且其中至少两载板的载 面轴向空间交叠,每一载板均具有本体部、及自该本体部轴向两端同向延伸的
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至少两反光板,第一反光板介于第一及第二载板之间,
第二反光板介于第二载板及第三载板之间,且第一反光板一端连接第一载板的 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二载板的第一端部,第二反光板一端连接于第二载
板所述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三载板的第二端部;以及,在至少所述第一 及第二载板面向反射板的本体部上载置发光体,该发光体的光线直接投射到反 光板后,经反射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由于釆用了 上述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并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图i为现有背光模块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背光模块的发光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配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载体 2第一载板20本体部201
第一端部202第二端部203
第二载板21本体部211
第 一端部212第 一端部213
第三载板22本体部221
第一端部222第二端部223
第一反光板23第二反光板24
第四载板25第三反光板26
载板的凹槽204、 214、224
发光体
发光芯片30导电介质31
导电层32
扩散板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所述载体2包

三个或三个以上"透光"的载板,且其中至少两个载板的载面轴向空间交 叠,包括第一载板20、第二载板21及第三载板22,其中,每一载板20、 21、 22均具有本体部201、 211、 221、及自该本体部201、 211、 221轴向两端同向 延伸的第一端部202、 212、 222及第二端部203、 213、 223;
至少两反光板,为第一反光板23及第二反光板24,所述第一反光板23设 于第一载板20及第二载板21之间,第二反光板24设于第二载板21及第三载 板22之间,且第一反光板23—端连接第一载板20的第二端部203,其相对端 连接第二载板21的第一端部212,第二反光板24—端连接于第二载板21所述 第二端部213,其相对端连接第三载板22的第二端部223;
至少在所述第一载板20及第二载板21面向第一及第二反光板23、 24的本体部201、 211上载置发光体3,所述发光体3可以为冷阴极灯管(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外部电极荧光灯管(EEFL, 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或发光二极管(LED)等;该发光体3的光线经前述"透光" 的第一及第二载板20、 21后,自然投射到第一及第二反光板23、 24,再反射(如 箭头方向所指)作为背光模块的主要光源。
借上述的结构方式设置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2,可以发现所述载体2的外 观宛如"锯齿状",反光板23、 24的配置为斜面,可以直接反射由发光体3 所投射的光线;请同时参考图4,为配合例如大型液晶面板(LCD)所需更多的 光源,所述载板20、 21、 22及反光板23、 24可以无限加以延伸,如图4所配 置还增加第四载板25及第三反光板26以前述载体2的设置方式予以串接,并 可比提供更多的发光体3载于载板20、 21、 22、 25的平台上。
所述发光体3也可如图4所述载于载板20、 21、 22、 25相邻反光板23、 24、 26的内面,但此种实施方式的发光体3较适合配置串行式发光二极管 (LED),因为发光二极管(LED)的体积相对冷阴极灯管(CCFL)较小,在载体2 的前缘方向观察时较不易看出LED的影像;当然,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也可 以如图5所示在配置发光体3的载板20、 21、 22上预先开设凹槽204、 214、 224供所述发光体3载入,于是,在载体2的前缘方向观察就不会看出发光体3 的影像。
另外,较好地,在所述第三载板22的第一端部222及第一载板20的第一 端部202之间增设扩散板4,令反射的光线产生散射效果,将可以使光线的分 布更为均匀。
如图6所示,所述的发光体3若为发光二极管(LED),该发光二极管的配 置方式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发光芯片30、导电介质31及披覆在所述载板20、 21、 22上的导电层32,也即先在预定载板20上设置导电层32与电源端(图未 显示)导通,将发光芯片30植于所述载板20上,通过导电介质31与导电层32 构成连接导通;于是,发光体3可以配合例如液晶面板(LCD)的尺寸大小增减 数量串行分布,以提供适配的光源。以上前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 权利范围。举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 都仍涵盖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载板,且其中至少有两载板的载面轴向空间交叠,包括第一载板、第二载板及第三载板,其中,每一载板均具有本体部、及自该本体部轴向两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光板,包括第一反光板及第二反光板,所述第一反光板设于第一载板及第二载板之间,第二反光板设于第二载板及第三载板之间,且第一反光板一端连接第一载板的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二载板的第一端部,第二反光板一端连接于第二载板所述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三载板的第二端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为透光板,在该载板上配置有发光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 体为冷阴极灯管、外部电极荧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 在相邻反光板的内面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载有发光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 体为冷阴极灯管、外部电极荧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
6、 如权利要求l、 2或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三载板的第一端部及第一载板的第一端部之间设有扩散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载体构造,所述载体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载板,且其中至少有两载板的载面轴向空间交叠,每一载板均具有本体部、及自该本体部轴向两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至少两反光板,第一反光板介于第一及第二载板之间,第二反光板介于第二载板及第三载板之间,且第一反光板一端连接第一载板的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二载板的第一端部,第二反光板一端连接于第二载板所述第二端部,其相对端连接第三载板的第二端部;以及,至少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载板的本体部上载置发光体,该发光体的光线投射至反光板反射后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
文档编号G02F1/1335GK201149218SQ200720305160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7日
发明者黄世福 申请人:黄世福;康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