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84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绘图机,传真机,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其 中,尤其涉及电子照相方式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其实行充电、写入、显影,在感光体上形成色调剂像,通过转印装置直接或通过中间转印体间接转印上 述色调剂像,在定影装置定影该转印的色调剂像,将图像记录在纸等转印材 上。
背景技术
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将包含文字,记号等的图像记录在纸,布,OHP薄膜等转印材上。这种图像形成装置有各种方 式,其中,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在普通纸上高速记录高精细的图 像,办公室中现在得到广泛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鼓状或带状感光体周围配置充电装置, 写入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清洁装置,消电装置等。感光体回转同时,其 表面均一带电后,进行写入,在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附着色调剂, 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感光体上形成色调剂像,该色调剂像直接或通过 带状中间转印体间接转印,图像记录在转印材上。将色调剂像转印后的转印材导向定影装置,通过例如热及压力将未定影 色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另一方面,图像转印后的感光体表面用清洁装置清 扫,同时,用消电装置消电,备作再次形成图像。在这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的相对位 置对转印材是否发生弯曲或折皱等的运送质量,色调剂像的色叠合精度等的 图像质量具有大的影响,非常重要。于是,以往,用分别设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框体支承转印装置及定影装置,用框体基准确保互相安装精度,在制 造工序调整相互平行度,要求严格的尺寸精度。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6-183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52290号公报但是,即使严格平行度,因用户的各种各样使用条件,转印材发生弯曲或 折皱等,或在色调剂像上发生色偏移等问题。近年,进一步要求图像形成装置 低成本,在制造工序中调整相互平行度,或严格要求各尺寸精度等成为成本 上升主要原因。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第 一目的在于,提供不引起成本上升、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相对位置精度高、 不用担心在转印材上发生弯曲或折皱等运送质量、不用担心在色调剂像上产 生色偏移等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色调剂像 转印后的转印材的运送稳定性。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与各种条件一致能正确地将色调剂像转印后的 转印材从转印装置导向定影装置。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很容易实行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和定影入口导向 部件的微调整。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与通纸条件一致能正确地将色调剂像转印后的 转印材从转印装置导向定影装置。本发明的第六目的在于,与其种类一致能正确地将色调剂像转印后的转 印材从转印装置导向定影装置。本发明的第七目的在于,与设置环境条件一致能正确地将色调剂像转印 后的转印材从转印装置导向定影装置。本发明的第八目的在于,与转印材的图像条件一致能正确地将色调剂像转印后的转印材从转印装置导向定影装置。本发明的第九目的在于,用户也能简单地进行转印位置与定影夹持部的 平行度微调整。本发明的第十目的在于,防止在定影装置发生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 递齿轮组啮合不良。本发明的第十一目的在于,消除调整错误,能容易地进行转印位置与定 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本发明的第十二目的在于,能容易地进行与记录材面成直角方向的转印 位置与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本发明的第十三目的在于,能容易地进行记录材面方向的转印位置与定 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1)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提出以下发明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转印装置将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转印 材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未定影色 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装置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自如,同时,在上述转印装置 上形成碰接部,通过与上述定影装置碰接,该碰接部保持在上述动作位置。组装时,使得转印装置回转等移动,使得上述碰接部与定影装置碰接,转 印装置保持在动作位置。使用时,通过转印装置将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 印在转印材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 未定影色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2)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l)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有转印出口导向部件,从上述转印装置送出上述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时, 对其进行导向;定影入口导向部件,将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接入上述定影装置时,对其进行导向。这样,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在转印出口导向部件被导向,从转印装置送 出,在定影入口导向部件被导向,接入定影入口导向部件。(3)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都设置成位置调整自如。 这样,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都被调整到能可靠地 对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进行导向的最合适位置。(4) 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设置成互相连动。这样,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移动调整时相互连动。(5) 为了实现上述第五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根据通纸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整自如。这样,根据单面通纸还是双面通纸,或者转印材的运送速度等通纸条件, 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6) 为了实现上述第六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转印材类别,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整 自如。这样,根据转印材种类(纸,树脂片材,涂层纸,标签纸,信封,垫纸,再生 纸等),厚度,纸强度(刚度),电阻,粗糙度等类别,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 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7)为了实现上述第七目的,提出以下发明在上述(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设置环境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 整自如。这样,根据周围温度湿度等设置环境,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 口导向部件的位置。(8) 为了实现上述第八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转印材的图像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 置调整自如。这样,根据图像面积或照相画质或带电量差异等转印材的图像条件,调 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9)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提出以下发明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转印装置将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转印 材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未定影色 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定位手段,在上述定影装置和转印装置的某一方设置碰接部,在另 一方设置被碰接部,使得上述碰接部与上述被碰接部碰接,使得上述定影装 置和转印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这样,通过相对定位手段,上述碰接部与上述被碰接部碰接,使得上述定 影装置和转印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同时,通过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 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10) 为了实现上述第九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这样,通过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的微调整手段, 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11) 为了实现上述第十目的,提出以下发明在上述(9)或(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设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定影装置的驱动力传递 侧的相反侧。这样,通过设在驱动力传递侧相反侧的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 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12) 为了实现上述第十一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9)-(ll)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分成转印材面方向及与面垂直方向,各自独立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这样,分成转印材面方向及与面垂直方向,各自独立对上述转印位置和 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13) 为了实现上述第十二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通过调整上述碰接部或被碰接部的位置,对与转印材面垂直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这样,通过调整上述碰接部或被碰接部的位置,对与转印材面垂直方向 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14) 为了实现上述第十三目的,提出以下发明 在上述(12)或(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对与转印材面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这样,通过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的微调整手段,对与转印材面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下面说明本发明效果。按照上述技术方案(l)的发明,使得转印装置回转等移动,使得上述碰接 部与定影装置碰接,转印装置保持在动作位置,因此,不通过设在打印机主体上的框体,消除公差累积,使得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直接定位,能确保相互 平行度。因此,不会引起成本上升,提高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相对位置精度, 不必担心转印材P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的发明,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在转印出口导向部 件被导向,从转印装置送出,在定影入口导向部件被导向,接入定影入口导向 部件,因此,能提高导向部件的相对位置精度,容易设定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 各导向部件间的阶梯差,间隙等,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 材的运送稳定性,不必担心转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 生色偏移,能减少或解消因导向部件间的阶梯差所引起的图像不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的发明,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 部件都被调整到能可靠地对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进行导向的最合适位置。因 此,能提高导向部件的相对位置精度,容易设定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各导向 部件间的阶梯差,间隙等,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材的运 送稳定性,不必担心转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 移,能减少或解消因导向部件间的阶梯差所引起的图像不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的发明,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移动调整时相互连动,因此,能很容易实行两导向部件的微调整。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的发明,根据单面通纸还是双面通纸,或者转印材 的运送速度等通纸条件,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走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 因此,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材的运送稳定性,不必担心 转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能减少或解消因 导向部件间的阶梯差所引起的图像不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6)的发明,根据转印材种类,厚度,纸强度,电阻,粗糙 度等类别,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因此,提高 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材的运送稳定性,不必担心转印材产生 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能减少或解消因导向部件间 的阶梯差所引起的图像不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7)的发明,根据周围温度湿度等设置环境,调整转印 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因此,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材的运送稳定性,不必担心转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 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能减少或解消因导向部件间的阶梯差所引起的图 像不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8)的发明,根据图像面积或照相画质或带电量差异等 转印材的图像条件,调整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的位置,因 此,提高从转印装置出来朝着定影装置的转印材的运送稳定性,不必担心转 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能减少或解消因进 入定影装置不良引起的不良状态。按照上述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相对定位手段,上述碰接部与上述被碰接部碰接,使得上述定影装置和转印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同时,通过微调 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因此,能实 现近年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低成本的要求,且能通过相对定位手段和微调整手 段,提高转印位置和定影装置的相对位置精度,能解消因相对位置精度不良 产生的转印材运送质量或图像质量问题。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0)的发明,通过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的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 调整,因此,打开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外罩等,用户也能简单地对上述转印位 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按照上述技术方案(ll)的发明,通过设在驱动力传递侧相反侧的微调整 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因此,不会对 驱动传递齿轮组带来影响导致啮合不良,通过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 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2)的发明,分成转印材面方向及与面垂直方向,各 自独立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因此,不会 发生调整差错,很容易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3)的发明,通过调整上述碰接部或被碰接部的位置, 对与转印材面垂直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因此,能很容易地对与转印材面垂直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 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4)的发明,通过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 部件之间的微调整手段,对与转印材面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 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因此,能很容易地对与转印材面方向的上述转印位 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图1为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内 部机构的整体概略构成图。图2为该彩色打印机设有的图像形成手段的放大构成图。图3为该图像形成手段设有的一个成像单元的概略构成图。图4为图1的彩色打印机设有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5为与图4定影装置一起表示的二次转印装置构成图。图6 (a)和(b)分别表示加压辊相对定影辊相对位移状态。图7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表示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图8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相互连动,位置调整自如。图9表示图8的变型例,表示连接导向部件的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10表示用于进行转印位置与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的微调整手段构成图。图ll表示用于进行转印位置与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的另一微调 整手段构成图。图12表示其中使用的定位板的内面图。图13用于说明定位板移动调整一例,其中,(a)是主体框架截面图,(b)是 调整杆的正面图和侧面图,(c)是定位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4用于说明该定位板的移动调整一例。图15的(a)及(b)表示相对定影装置移动调整转印装置,表示进行转印位 置与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微调整的例子,其中,(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 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1为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内 部机构的整体概略构成图。在打印机主体100内,设置图像形成手段400。图像形成手段400如图2 所示,由黄色(Y),青色(C),品红色(M),黑色(K)四个成像单元500,以及中 间转印单元600构成。两单元500,600都设置为装卸自如。在中间转印单元 600中,作为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体即环形中间转印带10由三个辊12, 13, 14架设,在图中左侧配置带清洁装置15。四个成像单元500K, 500M, 500Y, 500C仅仅所使用的色不同,结构相同, 在中间转印单元600下方,沿着中间转印带10串列式排列。图3表示其中之一成像单元500的概略构成。在各成像单元500设有鼓状感光体20。在感光体20周围,配置由充电 辊构成的充电装置21,显影装置22,夹持中间转印带10由转印辊构成的一次 转印装置16,由消电灯等构成的消电装置23,清洁装置24等。在此,充电装置21与感光体20接触,施加电压,使得感光体20表面均一 带电。在图示例中,作为充电装置21,为使用充电辊的接触充电方式,但是, 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例如,刷充电方式,线式电晕充电方式等。显影装置22由搅拌部及显影部构成,没有用于显影的显影剂返回搅拌部再利用。用色调 剂浓度传感器检测搅拌部的色调剂浓度,进行控制,使得浓度成为一定。一次转印装置16采用转印辊方式,如图2中符号16Y, 16C, 16M, 16K 所示,分别配置为推压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体鼓20Y, 20C, 20M, 20K相接。 作为一次转印装置16,除了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例如导电性刷形状,或非接 触的电晕充电等。在图像形成手段400下方,如图1所示,配置写入装置26。该写入装置 26根据例如扫描器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在设在各成像单元500中的感光 体20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感光体20按图3中顺时钟方向回转,同时,在充电装置21使得感 光体20表面均一带电。然后,根据图像信号,通过写入装置26,照射写入光, 在感光体20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后,在显影装置22的显影套27,色调剂附 着到感光体20上,通过一次转印装置16在一次转印位置Nl将该附着的色调 剂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此时,没有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20上的色调剂,通过消电装置23消电 使得表面电位初始化之后,由鼓清洁装置24的由清洁刮板等构成的清洁部 件28刮落除去,用于再次形成图像。在清洁装置24回收的色调剂通过没有 图示的回收螺旋或色调剂再循环装置回收到显影装置22,可以再利用。如图l所示,在写入装置26下方,设有多段(图示为二段)供纸盒30。在 各供纸盒30分别设有供纸手段31,用于一张张地输出收纳在盒内的转印材 P,形成运送通道32,用于运送供纸手段31输出的转印材P。从各供纸盒30 的通道在运送通道32合流,朝上方延伸,到达打印机主体100上的排纸码放 部33。在运送通道32,与中间转印单元600对向,配置二次转印装置60的二次 转印辊34,形成二次转印位置N2。在二次转印位置N2的上游,设有一对定位 辊36。在二次转印位置N2下游,配置定影装置40,在其下游设有一对排纸辊 38。 二次转印辊34除了使用转印辊,也可以使用转印带或转印充电器等构成。接着,中间转印带10按图中逆时钟方向回转,同时,形成在各成像单元500的感光体20上的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各色调剂像,如上所述在一次 转印位置Nl顺序转印叠合,在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彩色图像。另一方面, 通过供纸手段31输出的转印材P通过运送通道32,在一对定位辊36在合适 时间,送入二次转印位置N2。送入二次转印位置N2的转印材P通过二次转印辊34 二次转印中间转印 带10上的彩色图像。此后,将转印材P运送向定影装置40,色调剂像在定影 装置得到定影,通过一对排纸辊38排出到排纸码放部33上。这时,没有转印 残留在中间转印带IO上的色调剂由带清洁装置15的由清洁刮板等构成的清 洁部件刮落除去。在打印机主体100内,设有可更换的色调剂罐,用于收纳色调剂,分别向 成像单元500Y, 500C, 500M, 500K补给。符号19表示手工供纸盘。图4为图1的彩色打印机设有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定影装置40装卸自如地设在打印机主体100内。定影装置40设有长方 体形状的壳体41,在该壳体41的上下面上相对形成长度方向细长的转印材P 的导入口 42及排出口 43。在壳体41内,在连接上述导入口 42及排出口 43的转印材运送通道单侧 设有定影辊44,其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以轴45为中心回转自如地被支承 着。驱动电机M的驱动力传递到定影辊44的轴45,使其沿逆时钟方向回转。 在壳体41内,设有加热辊46,其与定影辊44分离,为中空的金属辊,其被支 承为以轴47为中心回转,在其内部收纳一根或多根卤素加热器或其他加热 器48。并且,具有耐热性的^形定影带50架设在定影辊44及加热辊46上,弹 簧51通过张紧辊52从内侧推压定影带50。在本例中,加热器48配置在加 热辊46内部,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定影带50外侧。又,并不局限于加热器, 也可以在定影带50周面设置发热层,在其周围配置电磁感应线圈。另一方面,在壳体41内,在转印材运送通道另一侧设有加压辊54,其以轴53为中心回转自如地被支承着,通过定影带50与定影辊44压接,在转印 材运送通道位置形成定影夹持部N。加压辊54是中空辊,内部收纳加热器55, 清洁辊56与该加压辊54周面压接,相对定影辊44相对位移。清洁辊56用 于除去附着在加压辊54表面的纸粉或色调剂,但并不是必不可少。在加压辊54下方,在导入口 42附近的壳体41内侧,设有固定的板状的 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以便形成转印材运送通道,在加压辊54上方,在排出 口 43附近的壳体41内侧,设有固定的板状的定影出口导向部件58,以便形 成转印材运送通道。夹着转印材运送通道,在与定影出口导向部件58对向位 置,支承分离部件59。分离部件59系沿定影辊44轴线方向延伸的板状或梳 齿状等部件,以离开定影带50表面状态构成。图5为与图4定影装置一起表示的二次转印装置60构成图。 二次转印装置60包括二次转印辊34,其回转自如地设置在壳体61上, 同时,还固定设有板状的转印入口导向部件62及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 二次 转印装置60以支轴64为中心在图中实线所示动作位置A和双点划线所示退. 避位置B移动自如。在壳体61上形成突出部65,使得该突出部65与定影装 置40的定位突出部66(在图4中图示省略)碰接,使得二次转印装置60保持 在动作位置A。这样,使得二次转印装置60回转,上述突出部65与定影装置40的定位 突出部66碰接,使得二次转印装置60保持在动作位置A,因此,不通过设在 打印机主体100上的框体,消除公差累积,使得二次转印装置60和定影装置 40直接定位,能确保相互平行度。因此,不会引起成本上升,提高二次转印装 置60和定影装置40的相对位置精度,不必担心转印材P产生弯曲或折皱等, 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较好的是,碰接位置设定在公差累积最小的 位置。当该二次转印装置60位于动作位置A时,与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像一 致, 一对定位辊36送出转印材P,通过运送通道32,受转印入口导向部件62导向,向二次转印位置N2送出,在该二次转印位置N2,通过二次转印辊34转 印上述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P受转印出口导向部件 63导向,从导入口 42送入定影装置40内。送入定影装置40的转印材P受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导向,通向定影夹 持部N,被施加热及压力,如图4所示,未定影色调剂T被定影在转印材P上 在分离部件59与定影带50分离,受定影出口导向部件58导向,从排出口 43 排出。从二次转印装置60送出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P时进行导向的转印出口 导向部件63,以及在定影装置接受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P时进行导向的定影 入口导向部件57,在本实施例中为别体,分别安装在二次转印位置60的壳体 61,定影装置40的壳体41中,但是,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 向部件57也可以作为一体安装在二次转印位置60或定影装置40中。设为 别体场合,能设定最优运送通道,设为一体场合,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又,对二 次转印位置60及定影装置40进行定位,还具有容易设定两导向部件连接部 的阶梯差或间隙的优点。图6 (a)及(b)表示加压辊54相对定影辊44相对位移的状态。即,如图6(a)所示,当转印材P厚度变化时,或者如图6(b)所示,热膨胀 时,轴53支承为左右方向移动自如,相对定影辊44接近离开,通过没有图示 的弹簧等赋能手段,通过定影带50与定影辊44外周面压接。图7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表示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转印出口导向部 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以支轴70为中心回转自如地被支承。同样,定影 入口导向部件57以支轴71为中心回转自如地被支承。在图7所示例中,由 拉伸弹簧72对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赋能,由拉伸弹簧73对定影入口导向部 件57赋能,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此局限,也可以没有上述弹簧。在转印材P上产生弯曲或折皱等场合,可以通过改变转印材P的运送通 道32对应。即,在转印材P上产生弯曲或折皱等场合,适当变更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的角度,实行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的位置调整。虽然没有图示, 可以在支轴71上设置止动螺钉,通过拧松该止动螺钉,实行定影入口导向部 件57的角度调整,通过拧紧止动螺钉,以该角度固定位置调整后的定影入口 导向部件57的位置。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的位置调整也相同。图8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 57相互连动,位置调整自如。同样,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以支轴70为中心回转自如被支承,定影入口 导向部件57也以支轴71为中心回转自如被支承,由拉伸弹簧72对转印出口 导向部件63赋能,由拉伸弹簧73对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赋能。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支轴70, 71位置没有止动螺钉,拉伸弹簧73的 赋能力优于拉伸弹簧72的赋能力,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总与定影入口导向 部件57接触。并且,电磁元件通过连杆74与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连接。这样,若接通电磁元件75,则将连杆74拉向右方向动作,定影入口导向 部件57以支轴71为中心朝逆时钟方向回转,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追随其以 支轴70为中心朝顺时钟方向回转,从图示双点划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转 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形成逆"< "字。与此相反,若断开电磁元件75,则通过拉伸弹簧73的赋能力,定影入口 导向部件57按顺时钟方向返回,从图示实线位置移动到双点划线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杆74及电磁元件75实行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 及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的位置调整,但驱动装置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电磁元 件,也可以使用例如电机,凸轮,连杆等构成驱动装置,实行两导向部件57, 63 的位置微调整。也可以使用手动杆实行两导向部件57,63的位置调整。在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拉伸弹簧73的赋能力优于拉伸弹簧72的赋能 力,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总与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接触。但是,也可以如图 9所示,使得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和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互相成为梳齿状 咬合,在该咬合位置用共用轴76互相回转自如地连接。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和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可以根据通纸条件设置为位置调整自如。在此,作为通纸条件,可以列举打印或复印时的单面通纸,双 面通纸等。例如,双面通纸场合, 一次通过定影装置的转印材再次运送到定影 装置,因此,有时在发生弯曲状态下运送到定影装置。若转印材弯曲大,则会 发生折皱或折叠等。这时,若调整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的位置,使其成为适 合运送已弯曲转印材的位置,则能减少折皱或折叠等。具体地说,在非图像面侧弯曲大场合,可以使得两导向部件57, 63移动,如图8的双点划线那样。作为通纸条件,还可以列举例如运送速度差异。为了变更分辨率或成品 状态,有时将转印材的运送速度分为若干种,例如可以分为222mm/s, 125mm/s, 62. 5mm/s三种速度。这种场合,根据转印材的运送速度不同,转印 材前端状态不同。艮卩,转印后的转印材带电,因此,贴附在例如上述两导向部 件57, 63上被运送。若运送速度快,前端浮上状态下被运送,若运送速度慢, 以贴附状态被运送。通过调整两导向部件57, 63位置,能减少上述不良状态。 具体地说,感到转印材贴附场合,可以使得两导向部件57, 63按图8实线那样 移动。双面通纸时,有时第一面(最初作成的图像)与两导向部件57, 63摩擦, 同样,通过调整两导向部件57, 63位置,能减少擦伤图像。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也可以根据转印材类别, 进行位置调整。所谓转印材类别,主要指转印材种类(纸,树脂片材,涂层纸, 标签纸,信封,垫纸,再生纸等),厚度,纸强度(刚度),电阻,粗糙度等。用户使 用各种各样的转印材,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对应例。但是,可以考虑预先设定 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的若干位置,从其中选择最佳 设定。这种场合,若是打印机,可以用打印机驱动器进行设定,也可以通过操 作面板选择。 一选择转印材对象,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 57移动到最合适位置。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也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条件 调整位置。所谓设置环境条件,主要指打印机,复印机等机器的使用环境(温 度湿度,转印纸的调湿状态)等。若湿度高,转印材易弯曲。又,湿度不同,转印条件也变化,转印材的带电量也变化。通过设定最合适的导向部件位置,能改善折皱或折叠。带电量大场合,可以使得两导向部件57, 63按图8双点 划线那样移动。转印出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也可以根据转印材的图像 条件调整位置。所谓图像条件,主要指图像面积,照相画质等,若图像面积大, 转印材的带电量变大。照相画质场合,有时色调剂量变多,对带电量有影响。 上述条件和双面通纸重合场合,大多对运送带来影响,因此,通过调整转印出 口导向部件63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57进行对应很有效。图10表示用于进行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微调整的微调 整手段B。是仅仅微调整定影装置30的加压辊133位置的例子。加压辊133的辊轴161的两端安装在轴承164上,设有调整板162, 163, 将上述调整板162, 163安装在定影装置30的壳体140上保持着。用螺钉连 接调整板162, 163及壳体140,在调整板162, 163上设有若干孔,以便能调整 加压辊133的安装位置,通过变更螺钉连接孔,能调整加压辊133的平行度。 通过调整加压辊133位置,不仅纸运送,定影带移动性也稳定。在该图10中, 省略了设在壳体140上的突出部65等。图11表示使得定影装置整体相对转印装置移动,用于进行转印位置N2与 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微调整的另一微调整手段B。在图IO说明的实施例中,在纸运送及带移动两方面具有优点,但为了调 整定影装置30内的零件,多少需要分解、组装作业。若是涉及纸运送的平行 度调整,如图11所示实施例,通过在定影装置130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 设置微调整手段B,能简单地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从壳体140左右伸出各自平行的一边两个基准销166, 167。另一方面,使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主体框架170,作为支承部件,定位 板171安装在该主体框架170上,如图12所示,在该定位板171中设有用于 对定影装置130进行导向的槽171A, 171B,相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安装定影 装置130时,将基准销166, 167的前端分别插入上述定位板171的槽171A,171B中。接着,通过例如杆状固定部件(没有图示)推压插入槽171A, 171B的基准 销166, 167,定影装置通过上述定位板171由主体框架170支承,被定位固 定。定位板171和主体框架170由螺钉连接固定,在定位板171上设有孔172, 其孔径比螺纹径大,能调整定影装置130的位置固定。如图所示,微调整手段B可以仅仅设在定影装置130的单侧,也可以设在两侧。仅设在定影装置130单侧场合,向定影装置130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侧(在图示例中,省略驱动传递齿轮组,为图中右侧)可以设在相反侧。若 这样,不会影响驱动传递齿轮组而导致啮合不良,通过微调整手段B可以微调整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为了容易调整,可以在主体框架170上设置刻度线,或使用调整用工具。 通过与驱动装置连接,也可以自动调整。在该图11中,也省略了设在壳体140 上的突出部65等。图13(a)-(c)及图14表示定位板171移动调整一例。图13(a)所示,在主体框架170上开有基准孔173。如图13(b)所示,在 调整杆174上,在板部175 —端面形成基准凸部176,在另一面上形成嵌合凸 部177。如图13(c)所示,在定位板171上,形成长孔178。长孔178如例如 图14所示,在定位板171的上缘左右,设有横长孔178A,在定位板171的下 缘左右,设有纵长孔178B。将基准凸部176装入基准孔173,将嵌合凸部177装入长孔178,装入横 长孔178A的调整杆174使得板部175的另一端朝上,装入纵长孔178B的调 整杆174使得板部175的另一端朝左右。接着,以基准凸部176为中心,使得 调整杆174回转,定影装置130的位置朝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调整。这 样,微调整手段B分为纸面方向以及与纸面垂直方向,分别独立地对转印位 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具有运送方向平行度,与纸面垂直 方向平行度各不相同的效果。运送方向平行度对折皱或图像直线性有影响。与纸面垂直方向平行度对图像擦伤等有影响。假如搞错进行调整,则会带来 副作用,因此,最好如本实施例那样,能独立调整各方向。图15的(a)及(b)表示相对定影装置130移动调整转印装置150,表示沿着 与纸面垂直方向进行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微调整的例子,其 中,(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碰接部156设在定影装置130的壳体140上,通过螺钉 181移动调整微调整部件180。上述转印装置60的突出部65通过该微调整 部件180与碰接部156碰接。这样,通过螺钉181移动调整微调整部件180 的位置,能微调整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很容易调整与纸面 垂直方向的平行度。在图示例中,在碰接部156上设置微调整部件180,但也 可以设置在突出部65上。本实施例场合,沿着纸面方向的转印位置N2与定影夹持部N的平行度的 微调整,使用例如图11所示那样的微调整手段B,按图15(b)所示,在定影装 置130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例如主体框架170)之间,通过使得定位板171在上下方向移动,进行调整。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 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转印装置将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转印材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未定影色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装置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移动自如,同时,在上述转印装置上形成碰接部,通过与上述定影装置碰接,该碰接部保持在上述动作位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转印出口导向部件,从上述转印装置送出上述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时,对其进行导向;定影入口导向部件,将转印图像后的转印材接入上述定影装置时,对其 进行导向。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都设置成位置调整自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设置成互相连动。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通纸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整自如。
6.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转印材类别,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整自如。
7.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设置环境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置调整自如。
8.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转印材的图像条件,上述转印出口导向部件及定影入口导向部件位 置调整自如。
9.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转印装置将像载置体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 转印材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未定影色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定位手段,在上述定影装置和转印装置的某一方设置碰接部,在另 一方设置被碰接部,使得上述碰接部与上述被碰接部碰接,使得上述定影装置和转印装置的相对位置定位;微调整手段,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设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设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定影装置的驱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
12. 如权利要求9-ll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分成转印材面方向及与面垂直方向,各自独立对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微调整手段通过调整上述碰接部或被碰接部的位置,对与转印材面垂直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14.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微调整手段在上述定影装置和支承其的支承部件之间,对与转印材 面方向的上述转印位置和上述定影夹持部的平行度进行微调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通过转印装置(60)将像载置体例如中间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在转印材(P)上后,使得该转印材通过定影装置(40),通过该定影装置将转印材上未定影色调剂定影在转印材上,上述转印装置在动作位置(A)和退避位置移动自如,同时,在上述转印装置上形成碰接部(65),通过与上述定影装置的定位突出部(66)碰接,该碰接部保持在上述动作位置。不会引起成本上升,提高转印装置和定影装置相对位置精度,不必担心转印材产生弯曲或折皱等,不必担心色调剂像产生色偏移。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334620SQ20081013062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5日
发明者吉永洋, 山口嘉纪, 岩谷直毅, 江原正尚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