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59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为非自发光,因此需要另外 设置作为照明装置的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显示面的相反 侧),包括例如由金属制成且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和收纳在底座内的多根线状光源 (例如冷阴极管)。上述线状光源在点亮时向底座产生很少的漏失,该漏失量跟线状光源与底座间的 距离成反比例。因此,如果线状光源由于自重而挠曲或者由于底座的强度不足而其一部分 变形,则各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每个线状光源的出射光量不同,液晶显示 装置的显示品质可能下降。特别是,当线状光源与底座过于接近直至规定距离以下时,随着 漏失量的增大,可能产生线状光源不能够点亮的情况。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已知在线状光 源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间隔物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背光源装置包括多个线状光源;和反射该光源的光的反射板, 将光源与反射板的间隔沿着线状光源的长度方向保持为一定的间隔物,在相邻的光源间以 在轴方向位置错开的方式设置。该间隔物具有将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 功能,并且,还具有抑止线状光源向排列方向的错位的功能,该结构在板材中开有插入孔。 通过在该插入孔中插入线状光源,线状光源以其周面被覆盖的状态被固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33842公报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薄型化,线状光源的长度变大,底座变薄,因 此容易产生线状光源的挠曲或者底座的变形。特别是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优 选使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此时,两者间的距离的稍微变化都会产生相 对较大的漏失量偏差。因此,需要更加保持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的均勻,作为一个方 法,可以使介入两者之间的间隔物的数量增大。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间隔物,为了抑制线状光源的错位而覆盖其周面的一部 分。因此,在线状光源中被间隔物覆盖的部位,出射光被该间隔物遮挡,形成与周围相比亮 度较低的暗部。这样使间隔物的设置数增大,会导致产生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的亮度下降 或亮度不均,可能会导致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将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 为一定而照明亮度分布均勻性优异的照明装置。此外,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这样的照明装置 的显示装置,以及具有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线状光源;收纳上述线 状光源的底座;和介于上述线状光源与上述底座之间,限制上述线状光源与上述底座接近的间隔物,上述间隔物设置在上述底座中与上述线状光源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线状光源中几乎不会形成暗处,能够将该线状光源与底座之 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尤其能够限制两者的接近。在照明装置所具有的底座为金属制造的情况下,从上述线状光源向底座产生微少 的漏失,该漏失量跟线状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成反比例。因此,例如在线状光源排列有多个 的情况下,如果线状光源由于自重而挠曲或者由于底座的强度不足而其一部分变形,则各 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每个线状光源的出射光量不同,该照明装置可能产 生亮度不均。特别是,当线状光源与底座过于接近直至规定距离以下时,随着漏失量的增 大,可能产生线状光源不能够点亮的情况。此外,为了实现照明装置的薄型化,希望使线状 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此时,两者间的距离的微小变化也会产生相对较大的 漏失量偏差。为了将该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设置有介 于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间隔物。间隔物通过介于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而抑制两者接近至 规定距离以下,因此,不会覆盖线状光源,难以在线状光源形成暗处。而且,通过将该间隔物 设置在在俯视时与线状光源重叠的位置,难以对来自线状光源的出射光造成阴影,能够不 在线状光源形成暗处地限制线状光源与底座间的距离变得小于规定距离这一状况。这样, 通过设置间隔物,特别能够抑制必须避免的线状光源与底座的过度接近。结果,在线状光源 几乎不形成暗处,能够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能够是,具有以使上述线状光源与上述底座分离的 状态把持上述线状光源的光源把持部件,上述光源把持部件在上述线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 分离地配置有多个,上述间隔物设置在上述底座中分离配置的上述光源把持部件彼此之间 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线状光源几乎不形成暗处地将该线状光源与底座间的距 离保持为一定,特别能够限制两者的接近。为了将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设置有用于 把持线状光源的光源把持部,和介于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间隔物。光源把持部是把持线 状光源、即固定线状光源的位置的部件,在配置有该光源把持部件的部分,线状光源与底座 之间的距离难以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线状光源中被一个光源把持部件把持的部位与被 另一个光源把持部件把持的部位之间,没有限制该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的部件,两 者可能会接近。此处,为了抑制线状光源与底座的接近,如果采用配置多个光源把持部件的结构, 则因为光源把持部件是把持线状光源的一部分的部件,所以线状光源的一部分被该光源把 持部件覆盖,存在该光源把持部件遮挡来自线状光源的出射光的情况。此时,可能会在线状 光源的轴线上形成多个暗处,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亮度不均。但是,在本发明中,采用在分离配置的光源把持部件之间设置有间隔物的结构,因 此,难以在线状光源形成暗处。间隔物不是像光源把持部件那样把持线状光源,而是通过介 于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而抑制两者接近至规定距离以下,因此,不会覆盖线状光源,由此难 以形成暗处。通过使该间隔物在俯视时与线状光源重叠,并且将该间隔物设置在分离配置 的光源把持部件之间,能够不在线状光源形成暗处地限制在光源把持部件彼此之间线状光源与底座的距离变得比规定距离小的情况的发生。另外,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的变 化具有特别是在被光源把持部件把持的部位彼此之间的中央部变得最大的倾向,因此,当 将间隔物配置在分离配置的光源把持部件彼此之间的中央部的位置时能够发挥更大的效^ ο这样,通过设置光源把持部件和间隔物,能够将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 为一定,特别能够抑制必须避免的两者的过度接近,该光源把持部件通过把持线状光源抑 制该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该间隔物通过介于线状光源与底座之间而限制两 者的接近。结果,能够在线状光源几乎不形成暗处地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 分布。此外,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上述间隔物能够为以上述底座侧为底部的底部展 宽的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从线状光源向间隔物侧出射的光沿着间隔物的构成 底部展宽结构的面向周围引出,能够提高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能够抑制设置有该间隔物的 部位的暗处的形成。特别优选上述间隔物的与上述线状光源相对的端面,比上述线状光源的宽度窄。由此,在线状光源中被间隔物覆盖的部位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来自线状光 源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对于暗处形成的消除极为有效。此外,上述间隔物的表面能够由光反射材料形成。此时,从线状光源向间隔物侧出射的光被该间隔物的表面反射,因此能够提高出 射光的利用效率,能够抑制在设置有间隔物的部位的暗处的形成。此外,上述间隔物能够以在其与上述线状光源之间设置有空隙的状态配置。此时,从线状光源向间隔物侧出射的光通过两者之间的空隙向周围高效地射出, 因此能够极为有效地抑制暗处的形成。此外,上述间隔物能够以与上述线状光源接触的状态配置。此时,即使是线状光源与底座比设计距离有微小的接近,也能够被抑制。结果,在 配置有多个线状光源时,能够使每个线状光源的出射光量相同,能够在该照明装置中确保 照明亮度分布的均勻性。此外,能够是,具有形成有多个上述间隔物的片,通过将上述片敷设于上述底座, 上述间隔物被配置在与上述线状光源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这样,通过预先将多个间隔物形成在片上,并将该片敷设于底座,能够省去在底座 上一个一个地形成多个间隔物的工夫,能够提高该照明装置的组装效率。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照明装置和利 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因为使用了照明亮度分布的均勻性优异的照明装置,所以 能够使向显示面板照射的光量在面板面内均勻,能够实现抑制了显示不均的优异的显示品 质。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举例表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 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电脑的台上画面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显示装置。
5
利用这样的电视接收装置,因为使用了抑制显示不均的显示装置,所以能够提供 抑制了显示不均的发生的高品质的电视图像。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够将光源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由此能够实 现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够使向显示面板照射的光量在面 板面内均勻,能够实现抑制了显示不均的优异的显示品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 置,能够实现抑制了显示不均的发生的高品质的电视图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灯夹的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底座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表示间隔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间隔片的长边方向表示其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沿着间隔片的短边方向表示其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间隔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间隔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间隔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间隔片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间隔物向底座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20是表示间隔片的安装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1是表示间隔物的形状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间隔物的形状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间隔物的形状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间隔片的形状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 14a……底座的底板;17……冷阴极管(线状光源);18……灯夹(光源把持部件);40…… 间隔片(片);41……间隔物;43……棱线(与冷阴极管相对的间隔物的端面);TV……电 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 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首先,使用图1 图6说明具有液晶显 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 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液晶 显示装置的沿短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长边方 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灯夹的结构的截面图,图 6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底座的结构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 ;以夹持的方 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面、背面两机壳Ca、Cb ;电源P ;调谐器T ;和支架S。液晶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方形,以立式放置的状态被收纳。如图2 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 (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保持。接着,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 (参照图2 图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采用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相贴合,并 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结构。在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 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 一方的玻璃基板设置有以规定排列配置有R(红色)、G (绿色)、B (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 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lla、llb(参照图 3和图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 14b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 ;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15a ;配置在 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 ;和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在与底座14 之间以夹持的方式保持扩散板15a的长边边缘部的框架16。进一步,在底座14内设置有 冷阴极管(线状光源)17 ;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的灯夹(光源把持部件)18 ; 在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承担电连接的中继功能的中继连接器19 ;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 组的端部和中继连接器19组的保持件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 比,扩散板15a侧为光出射侧。底座14由金属制成,进行钣金成形而形成由矩形状的底板14a和从其各边立起大 致U字状折返的折返外边缘部21 (短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的折返外边缘 部21b)构成的较浅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底板14a,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穿透设置有 多个用于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中继连接器安装孔22。进一步,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 21b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穿透设置有固定孔14c,例如能够通过螺钉等使边框13、框架16 和底座14等一体化。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侧)配置有反射片23。 反射片23由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为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 以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涂敷。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23的长边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 的折返外边缘部21b的方式立起,成为被底座14和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
723能够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15a侧被反射。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侧配置有扩散板15a和光学片15b。扩散板15a 通过在合成树脂制造的板状部件中分散配合光散射粒子而成,具有使从作为管状光源的冷 阴极管17射出的线状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如上所述载置在保持件 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到上下方向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扩散板15a的长边边缘部,如图 3所示,通过被底座14(反射片23)与框架16夹持而固定。配置在扩散板15a上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侧开始依次叠层有扩散片、透镜 片、反射型偏光板,具有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通过了扩散板15a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功 能。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夹持。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以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 的状态,并且以多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收纳于底座14内(参照图2和图4)。冷阴极管 17通过被灯夹18 (在图3和图4中未图示)把持,而成为在其与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 片23)之间设置有较小的间隙的状态。冷阴极管17的各端部嵌入中继连接器19,以覆盖这 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20。灯夹18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聚碳酸酯制成),表面为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如 图5所示,具有沿底座14的底板14a(反射片23)的呈大致板状的俯视为大致矩形的基板 部31。灯夹18以基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 向)大致平行的姿态安装于底座14。在基板部31的背面侧的面(与反射片23相对的面, 底座14的底板14a侧的面),形成有大致L字形状的安装部32a、32b。这些安装部32a、32b 分别插通在反射片23和底座14的底板14a形成的插通孔23a、23b和安装孔14d、14e,由此 该灯夹18固定于底座14。另一方面,在基板部31的正面侧的面(与扩散板15a和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 底座14的底板14a相反的一侧的面),设置有用于将冷阴极管17支承于规定高度的位置的 光源把持部33,和用于将扩散板15a支承于比冷阴极管17更高的位置的支承销34。光源把持部33为在与基板部31相反的一侧具有开口的有端环状,在沿基板部31 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的位置并排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分别把持不同的冷 阴极管17。各光源把持部33间的间距与在底座14内排列配置的各冷阴极管17间的间距 一致。光源把持部33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臂部35,在两臂部35、35的前端部间设置有允许 冷阴极管17安装卸下的开口部36。另外,两臂部35至少能够向使开口部36的宽度变化的 方向弹性变形。—对臂部35呈从基板部31的正面侧的面的长度方向上的相互分离开的位置分别 立起的悬臂状,为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该两臂部35的曲率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 的曲率大致一致。在两臂部35的前端部的内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分别设置有用 于保持冷阴极管17的保持突起37,在这两个保持突起37之间确保上述开口部36。该开口 部36的开口宽度设定为比冷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稍窄,由此,在通过该开口部36安装卸 下冷阴极管17时,两臂部35被冷阴极管17按压而弹性地张开变形。上述光源把持部33能够以把持冷阴极管17中设置有电极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 即发光部分的状态,将该冷阴极管17支承在从底座14 (反射片23)稍浮起(离开)的高度位置。更详细地说,臂部35的前端的保持突起37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抵接,臂部35整 体成为在其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很小的间隙,并且覆盖该冷阴极管17的除 去扩散板15a侧的面的部分的状态。另一方面,支承销34在基板部3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突起设置,从背面侧支承 比扩散板15a中被保持件20等支承的外周边缘部更靠中央侧的部分,由此具有能够防止扩 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的功能。支承销34的沿扩散板15a的面方向截断的截面形 状为圆形,形成为从根部到前端部直径尺寸逐渐变小的大致圆锥形状。而且,在支承销34 中能够与扩散板15a抵接的前端部形成有R面。于是,支承销34的突出高度(从基板部31到支承销34的前端部的高度)比光源 把持部32高,成为灯夹18中突出至最高的位置的部位。由此,在进行将灯夹18相对底座 14装卸的操作时,操作者能够握着支承销34进行操作,支承销34也具有作为装卸时的操作 部的功能。如图6所示,该灯夹18在底座14的底板14a和反射片23的内面设置在多个分散 的位置,对其配置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各灯夹18,在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长度方向上相互 离开的多个位置排列设置,由此,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相互分离开的多个位置把持冷阴极管 17。此外,在相互分离配置的灯夹18彼此之间,敷设有具有后述的间隔物41的间隔片40。进一步,从底座14的短边方向来看的话,相邻的灯夹18并未配置成直线状,而配 置于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由此,与假设各灯夹18沿短边方向排列成 一列的情况相比较,在反射片23的面内各灯夹18分散配置,因此基于人的眼睛的特性,难 以视觉辨认灯夹18的影子。即,即使灯夹18为相同个数,如果排列成列或集中配置,则基 于人的眼睛的特性容易被视觉辨认,但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分散配置灯夹18,即使在反 射片23与灯夹18的光的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难以在背光源装置12产生亮度不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管径为4. 0mm,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 底板14a之间的距离为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为16. 4mm,冷阴极管17与扩散 板15a的距离为2. 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在各构成部件间谋求薄型化,尤其是使冷 阴极管17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14a的距离变小。于是,通 过这样的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表面到背 光源装置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正面侧机壳Ca的表面 到背面侧机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实现薄型的电视接收装置。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保持件20由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呈沿 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型。如图4所示,该保持件20在其表面侧具有能 够高度不同地载置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面,并且以与底部14的短边方向的 折返外边缘部21a —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与折返外边缘部21a —同形成该背光源装置12 的侧壁。从保持件20中与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突出有插入销24,该插入 销24插入形成在底座14的折返外边缘部21a的上表面的插入孔25,由此该保持件20安装 于底座14。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由与底座14的底板14a平行的三个面形成,在位于最低的 位置的第一面20a载置有扩散板15a的短边边缘部。进一步,从第一面20a朝向底座14的 底板14a延伸出倾斜的倾斜盖26。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面20b载置有液晶面板
911的短边边缘部。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置在与底座14的 折返外边缘部21a重叠的位置,与边框13接触。此处,使用图7 图9对在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上以沿着冷阴极管17的长度 方向的方式敷设的间隔片40(在图2 图4中未图示)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表示间隔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的间隔片的长边方向表 示其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沿着图7的间隔片的短边方向表示其安装状态的截面图。间隔片40如上所述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的方式敷设,如图 7所示,呈三角形状截面的凸条的间隔物41在带状的基板片42上配置有多个。更具体地 说,间隔物41以使其条线(以下称为棱线43)方向与基板片42的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排 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冷阴极管17的排列根数相同,为20个)。另外,间隔片 40可以是单独形成间隔物41和基板片42之后一体化而得,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形而形 成。间隔物41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表面为光反 射性优异的白色,在俯视时为矩形状,具有沿长边方向成条的凸条。间隔物41的与冷阴极 管17相对的一侧的端面呈尖形状,形成有棱线43,具有从该棱线43向基板片42倾斜的倾 斜面44、45。如果从垂直截面方向看它,则是形成倾斜面44、45的边的长度相同的等腰三 角形,间隔物41中底座14侧的宽度比冷阴极管17侧的宽度大,即呈以底座14侧为底部的 底部展宽的形状。间隔物41,以与该间隔物41相邻的间隔物41的倾斜面44、45从该间隔 物41的倾斜面44、45与基板片42的接线开始立起的方式,在基板片42上连续形成。相邻 的间隔物41的棱线43间的间隔D2与上述的冷阴极管17彼此的间隔Dl (参照图6)相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间隔物41的棱线43到基板片42的背面的高度即间隔片40的高 度和上述的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间的距离一致。基板片42由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具有横跨上 述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而与这些冷阴极管17重叠的足够的长度的极薄的带状体。在基 板片42的正面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14的底板14a相反的一侧的面), 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空开较小的间隙,连续地形成有间隔物41。另一方面,在基板片41 的背面侧的面,即与形成有间隔物41的一侧相反侧的面,形成有用于将该间隔片40粘贴于 反射片23 (底座14)的粘接层。包括该间隔物41和基板片42的间隔片40,以组装于并排配置的冷阴极管17与底 座14(反射片23)的间隙中的方式,以其长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式, 粘贴于反射片23。此时,如图8所示,间隔片40以间隔物41位于在俯视时与冷阴极管17 重叠的位置的方式,更具体地说,以间隔物41的棱线43与冷阴极管17的轴线一致的方式 进行粘贴。此处,间隔片40的高度(从棱线43到基板片42的背面的高度)和冷阴极管17 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一致,因此,如图9所示,间隔物41的棱线43与冷阴极管17线接 触(在图8中为点接触)。由此,关于间隔物41介于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 间的部位,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间的距离即使非常微小地缩小,也能够由该间隔物41防 止该情况的发生,能够抑制(限制)两者的接近。像这样,通过使间隔物41与冷阴极管17 接触,使得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即使是稍微地接近也不被允许的结构,尤其在本实施方式 这样的薄型的背光源装置12中能够很好地被利用。
此外,如果从底座14的长边方向(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看,则如图6所示, 在分离地把持一根冷阴极管17的两个灯夹18、18之间,分离地平行配置有两个间隔片40。 各间隔片40并不接近灯夹18,而是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进行敷设。 间隔片4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各间隔片40横跨底座 14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地被敷设。将间隔片40配置在分离配置的灯夹18彼此之间的理由如下。冷阴极管17的在 配置有灯夹18的部位被灯夹18把持,由此该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 定。但是,在分离的部位进行把持的灯夹18彼此之间的部位,由于冷阴极管17的挠曲或底 座14的变形,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于是,通过在分离配置的灯 夹18、18彼此之间配置间隔片40 (间隔物41),由此构成限制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接近的 结构。间隔物41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部位(棱线43)的宽度比冷阴极管17的宽度 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41的棱线43与冷阴极管17线接触。由此,冷阴极管17 被间隔物41覆盖的面积极小,因此从冷阴极管17向间隔物41射出的光不会被间隔物41 遮挡,难以形成暗处。而且,来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被形成于间隔物41的倾斜面44、45 反射向液晶面板11侧(光扩散板15a侧,底座14的底板14a的相反侧),因此不会减小出 射光的利用效率,能够抑制该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亮度的下降。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背光源装置12包括介于冷阴极管17与底 座14的底板14a之间并且限制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底板14a接近的间隔物41,间隔物 41设置于在俯视时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冷阴极管17几乎不会形成暗处,能够将该冷阴极管17与底座 14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特别能够限制两者的接近。如果在各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时,则从冷阴极管17向底座 14的漏失量也产生偏差,每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变得不同。特别是,如果冷阴极管17 与底座14过于接近直至规定距离以下,则伴随漏失量的增大,可能产生冷阴极管17不能够 点亮的情况。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装置12中,本身就使得冷阴极管17与 底座14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小,因此两者间的距离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相对较大的漏失 量偏差。因此,为了实现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采用能够将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间的 距离保持为一定,尤其是能够抑制两者的过度接近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介入有间隔物41。间隔物 41并不是像灯夹18那样用于把持冷阴极管17的部件,而是通过介于冷阴极管17与底座 14之间而限制两者接近,因此,不会覆盖冷阴极管17,难以形成暗处。从而,能够不在冷阴 极管17形成暗处地抑制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距离变得比规定距离小。结果,在该背光 源装置12中,在冷阴极管17几乎不会形成暗处,能够实现没有亮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 分布。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灯夹 18,该灯夹18将冷阴极管17以与底座14分离的状态进行把持,将间隔物41设置在分离配 置的灯夹18彼此之间的位置。这样,通过设置间隔物41之外还配置有灯夹18这样的二重的距离限制机构,能够
11更可靠地限制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灯夹18是用于把持冷阴极管17即固定冷阴极管17的位置的部件,在配置有该灯 夹18的部分,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难以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冷阴极管17 中被一个灯夹18把持的部位与被另一个灯夹18把持的部位之间,没有限制该冷阴极管17 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的部件,因此,两者可能会接近。此处,如果使把持一个冷阴极管17 的灯夹18的数量增大,则由于灯夹18覆盖冷阴极管17的一部分,因此该灯夹18可能会遮 挡来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此时,可能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形成多个暗处,会导致 该背光源装置12的亮度不均。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分离配置的灯夹18、18彼此之间,不设置灯夹18而 设置间隔物41的结构。间隔物41不是像灯夹18那样把持冷阴极管17的部件,而是通过 介于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来限制两者的接近,因此,不会覆盖冷阴极管17,不易形成 暗处。由此,不会在冷阴极管17形成暗处,能够抑制在灯夹18彼此之间冷阴极管17与底 座14的距离变得比规定距离小。像这样,通过设置灯夹18和间隔物41,能够将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 保持为一定,特别是能够抑制必须避免的两者的过度接近,其中,灯夹18通过把持冷阴极 管17而抑制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间隔物41通过介于冷阴极管17与 底座14之间而限制两者的接近。结果,在冷阴极管17中几乎不形成暗处,能够实现没有亮 度不均的均勻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41具有从冷阴极管17侧向底座14侧呈底部展宽 形状的倾斜面44、45。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向间隔物41侧射出的光,沿着间隔物 41的呈底部展宽形状的面(倾斜面44、45)向周围引出,因此,能够提高出射光的利用效率, 能够抑制在设置有该间隔物41的部位的暗处的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41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形成有呈线状的棱 线41,比该冷阴极管17的宽度小。由此,在冷阴极管17中被间隔物41覆盖的部位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来自冷 阴极管17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对于暗处形成的消除极为有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41的表面具有光反射性。此时,从冷阴极管17向间隔物41侧射出的光,在该间隔物41的表面被向扩散板 15a侧反射,因此,能够提高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能够抑制在设置有间隔物41的部位的暗处 的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41以和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即棱线43与冷阴 极管17接触的状态配置。此时,即使是与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设计距离相比有微小的接近,也能够得到 抑制,因此,能够使每个冷阴极管17的出射光量相同,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能够确保照明 亮度分布的均勻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排列配置有多个间隔物41的间隔片40敷设于底座14。这样,通过预先形成配置有多个间隔物41的间隔片40,并将该间隔片40敷设于底 座14,能够省略在底座14上个别地形成多个间隔物41的时间和工序,能够提高该背光源12的组装效率。(实施方式2)接着,利用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变更间 隔物的形状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 号,省略重复说明。如图10所示,间隔片40B采用大致半圆柱形状的间隔物41B在基板片42B上排 列配置有多个的结构。间隔物41B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部为条线43B,具有从该条线 43B向基板片42B凸状弯曲的周面44B、45B。间隔物41B以条线43B与基板片42B(间隔片 40B)的短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排列。将该间隔片40B,以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 一致的方式,粘贴于反射片23。此时,如图11所示,间隔物41B以条线43B处与冷阴极管 17接触,即以极小的面积接触,因此,在冷阴极管17不会形成暗处。而且,从冷阴极管17向 间隔物41B侧射出的光,能够沿着间隔物41B的周面44B、45B向周围引出,因此能够提高出 射光的利用效率。(实施方式3)接着,利用图12和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变更间 隔物的形状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 号,省略重复说明。如图12所示,间隔片40C采用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为弧状凹陷的大致波形 状的间隔物41C在基板片42C上排列配置有多个的结构。间隔物41C中与冷阴极管17相 对的端面为弧状凹陷而形成凹条部43C,具有从该凹条部43C向基板片42C凹状弯曲呈底部 展宽形状的弯曲面44C、45C。另外,凹条部43C的弧所成的曲率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的曲 率大致相同。将该间隔片40C,以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 一致的方式,粘贴于反射片23。此时,如图13所示,间隔物41C以凹条部43C处与冷阴极管 17接触,因此,能够稳定支承冷阴极管17。而且,从冷阴极管17向间隔物41C侧射出的光, 能够沿着间隔物41C的弯曲面44C、45C向周围引出,因此能够提高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实施方式4)接着,利用图14和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变更间 隔物的形状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 号,省略重复说明。间隔物41D包括一块板状部件,其高度和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相 同。该间隔物41D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板片42相同,为能够横跨在并排 配置的冷阴极管17的两端配置的冷阴极管17而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程度的长度。利用 这样的间隔物41D,能够省略加工的时间,能够设置价廉的间隔物41D。该间隔物41D以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一 致的方式粘贴于反射片23。此时,如图15所示,间隔物41D以极小的面积与冷阴极管17接 触,因此在冷阴极管17中不会形成暗处。(实施方式5)
接着,使用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该实施方式5中,表示变更间隔片的固 定方式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 略重复说明。如图16所示,间隔片50中呈三角形状截面的凸条的间隔物41在带状的基板片42 上配置有多个。更具体地说,在基板片42的正面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 14的底板14a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空开微小的间隙,连续地形成 有间隔物41。间隔物41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形成有线状的棱线43,具有从该棱线 43向基板片42倾斜的倾斜面44、45。另一方面,在基板片42的背面侧的面(与反射片23相对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 反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将该间隔片50卡止于底座14的多个卡止部51。各卡止部 51包括从基板片42垂下设置的基部52 ;和设置在该基部52的前端的卡止爪53。卡止爪 53形成为从基部52的端部沿着基板片42的长边方向向相互相对的方向打开的形状。该卡 止爪53由弹性部件构成,通过向该卡止爪53施加应力,能够使其打开角度变化。另外,卡 止部51在与形成在基板片42的正面侧的面的间隔物41的倾斜面44、45与基板片42相交 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突出设置。该间隔片50以组装于并排配置的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反射片23)的间隙的方 式,使其长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一致地安装于底座14。此时,将设置于间隔片 50的卡止部51插入在反射片23和底座14的规定位置穿透设置的卡止部插通孔23c和卡 止部安装孔14f,卡止爪53卡止于底座14的背面侧,由此该间隔片50固定在底座14。另外,在将间隔片50卡止于底座14时,需要从与底座14垂直的方向按压该间隔 片50的正面侧的面中与卡止部51重叠的部位。由此,如果卡止部51在与间隔物41的棱 线43重叠的位置突出设置,则向间隔物41施加按压力,根据情况可能会导致间隔物41的 破损。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51形成在间隔物41的倾斜面44、45与基板片42相 交的位置,即形成在与间隔物41的不发挥高度限制功能的位置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施加 所需要的按压力。(实施方式6)接着,使用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该实施方式6中,表示变更间隔片的固 定方式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 略重复说明。如图16所示,间隔片50B中呈三角形状截面的凸条的间隔物41在带状的基板片 42上配置有多个。在基板片42的背面侧的面(与反射片23相对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反 的一侧的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将该间隔片50B卡止于底座14的卡止部51B。卡止部51B 呈大致L字状,包括从基板片42垂下设置的基部52B ;和从该基部52B的前端沿着底座14 的底板14a弯曲的卡止爪53B。该间隔片50B以其长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底座14。 此时,首先,将设置于间隔片50B的卡止部51B插入于在反射片23和底座14的规定位置穿 透设置的卡止部插通孔23d和卡止部安装孔14g。接着,通过使间隔片50B向卡止爪53B的 延伸方向(图17中的右方向)滑动,卡止爪53B卡止于在底座14穿透设置的卡止爪安装 孔14h,该间隔片50B被固定于底座14。
14
(实施方式7)接着,使用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该实施方式7中,表示变更冷阴极管与 间隔片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结构,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 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如图17所示,间隔片60中呈三角形状截面的凸条的间隔物61在带状的基板片42 上配置有多个。更具体地说,在基板片42的正面侧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与底座 14的底板14a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空开微小的间隙,连续地形成 有间隔物61。间隔物61中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形成有线状的棱线63,具有从该棱线 63向基板片42倾斜的倾斜面64、65。进一步,从间隔物61的棱线63到基板片42的背面的高度,即间隔片60的高度Hl 为以下所说明的值。从冷阴极管17向底座14产生微小的漏失,如果两者间的距离比规定距离小,则伴 随漏失量的增大,可能产生冷阴极管17不能够点亮的情况。在不会导致产生该冷阴极管17 不能够点亮的情况的范围下的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最小距离(临界距离、极限距离) 为间隔片60的高度HI。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片60的高度Hl比冷阴极管17与反射 片23之间的距离(冷阴极管17被保持的高度)H2稍小。将该间隔片60以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冷阴极管17的排列方向) 一致的方式粘贴于反射片23。此时,因为间隔片60的高度Hl比冷阴极管17与反射片23 之间的距离H2稍小,所以成为在间隔物61的棱线63与冷阴极管17之间设置有空隙的状 态。由此,从冷阴极管17向间隔物61侧射出的光通过两者之间的空隙向周围高效地射出, 因此,能够极为有效地抑制暗处的形成。此外,即使是在由于冷阴极管17的挠曲或底座14的变形而导致产生冷阴极管17 与底座14接近的问题的情况下,该间隔物61也能够限制两者的规定距离以上的接近。即, 冷阴极管17即使向底座14接近与该冷阴极管17和间隔物61之间的空隙对应的距离(图 18中的H2-H1的距离),也会由于与间隔物61的棱线63接触,而不能够进一步向底座14 接近。由此,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之间的距离能够保持为冷阴极管17不会产生不能够点 亮的情况的范围下的最小距离(临界距离、极限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对该背光源装置12 的照明品质造成损失的情况。(实施方式8)接着,使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该实施方式8中,表示变更间隔物的结 构的情况,其它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 复说明。如图19所示,间隔物70形成为具有底部展宽的三角形状截面的凸条。间隔物70 的凸端部(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端面)形成有棱线73,具有从该棱线43以相同角度倾斜 的倾斜面74、75。而且,在间隔物70的背面76 (与反射片23相对的面,与冷阴极管17相反 的一侧的面),形成有用于粘贴于反射片23的粘接层。此处,从棱线73到背面76的高度, 即间隔物70的高度H3与冷阴极管17和反射片23之间的距离(冷阴极管17被保持的高 度)H2相同。该间隔物70分别一个个地粘贴在反射片23中在俯视时与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此时,将间隔物70的棱线73沿着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配置,由此,棱线73与冷阴 极管17线接触(在图19中为点接触)。由此,间隔物70以极小的面积与冷阴极管17接 触,因此在冷阴极管17不会形成暗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一个一个地粘贴间隔物 70,因此例如在每个冷阴极管17与底座14的易于接近的部位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将间隔物 70分别配置在期望的位置上。(其它实施方式)以上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说明和附图所记载的 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1)在上述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7中,多个间隔物在基板片上排列为一列,但是 间隔物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排列有两列以上的多个列的方式。 (2)在上述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7中,将间隔片横跨底座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地 进行敷设,但是如图20所示,也可以采用例如底座14的中央侧间隔片80或端部侧间隔片 81这样的仅在一部分上进行敷设的间隔片。(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隔物的截面形状举例有三角形状、半圆形状、波形状等, 但该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呈梯形状、多边形状等其它的截面形状的间隔物也包含 于本发明。(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沿着冷阴极管的轴线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俯 视时为矩形状的间隔物,但例如图21所示,也可以使用配置有多个俯视时呈圆形的间隔物 83的间隔片84。此外,如图22所示,可以采用排列有一列在俯视时呈圆形的间隔物85的 间隔片86,而且,如图23所示,也可以使用交错状地配置有俯视时呈圆形的间隔物87的间 隔片88。另外,并不限于俯视时呈圆形的形状,在俯视时呈三角形状、俯视时呈正方形状等 在俯视时呈其它形状的间隔物也包含于本发明。(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以长度方向沿着冷阴极管的轴线方向的方式 配置有间隔物的宽幅的间隔片,但如图24所示,也可以采用以长度方向沿着冷阴极管的排 列方向的方式配置即采用配置有条线方向的长度较小的间隔物的窄幅的间隔片90。(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作为光源使用冷阴极管17的情况,但例如使用热 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发明。
1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状光源;收纳所述线状光源的底座;和介于所述线状光源与所述底座之间,限制所述线状光源与所述底座接近的间隔物,所述间隔物设置在所述底座中与所述线状光源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使所述线状光源与所述底座分离的状态把持所述线状光源的光源把持部件, 所述光源把持部件在所述线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 所述间隔物设置在所述底座中分离配置的所述光源把持部件彼此之间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物成为以所述底座侧为底部的底部展宽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物的与所述线状光源相对的端面,比所述线状光源的宽度窄。
5.如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物的表面由光反射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物以在其与所述线状光源之间设置有空隙的状态配置。
7.如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物以与所述线状光源接触的状态配置。
8.如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有多个所述间隔物的片,通过将所述片敷设于所述底座,所述间隔物被配置在与所述线状光源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11.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包括线状光源(17);收纳上述线状光源(17)的底座(14);和介于上述线状光源(17)与上述底座(14)之间,限制上述线状光源(17)与上述底座(14)接近的间隔物(41),上述间隔物(41)设置在上述底座(14)中与上述线状光源(17)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间隔物(41)通过介于线状光源(17)与底座(14)之间而抑制两者接近至规定距离以下,因此,能够不覆盖线状光源(17),不易在线状光源(17)形成暗处,因此能够确保照明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960213SQ20098010654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7日
发明者山本香织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