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2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支承例如静物相机或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并能调节被支承的摄像装置的姿势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支承摄像装置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中设置有用于改变被支承的摄像装置 的姿势的旋转构件。在这种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中,能通过操作把手来固定或释放旋转构件。例如,在JP-A-9-166279中公开了一种与设置在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中的旋转构件 有关的技术。JP-A-9-166279中公开了一种能够自由调节摄像装置的姿势的可调节固定装 置。在JP-A-9-166279所公开的可调节固定装置中,当紧固设置在壳体本体的侧部的固定 螺纹件时,通过垂直按压工具沿彼此相反的轴方向按压两个轴按压工具。结果,能够转动的 两个可调节接头被两个轴按压工具按压而被同时固定住。然而,在JP-A-9-166279所公开的可调节固定装置中,当松开固定螺纹件时,两个 可调节接头的固定被同时释放。因此,存在两个可调节接头的角度调节很复杂的问题。另 夕卜,当松开固定螺纹件时,可调节接头由于被支承的摄像装置的重量而转动。因此,存在摄 像装置可能与三脚架或手部发生碰撞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有必要通过使用一个操作构件来固定和释放两个旋转构件,并在两个旋转 构件的固定和释放之间产生时间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包括第一旋转构件、 第二旋转构件、支承构件、操作构件、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旋转构件用于固定摄 像装置。第二旋转构件具有夹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并通过所述第 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支承构件介于所述第一臂部与所 述第二臂部之间,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操作构件改变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的距离。第一啮合部由所述第一 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第 二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承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 的锯齿部形成,并设定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啮合深度不同的啮合深度。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中,当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被操作构 件彼此分离时,第一啮合部或第二啮合部首先松开。因此,第一旋转构件或第二旋转构件的 固定被释放。然后,当使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进一步分离时,剩余的啮合部被松开,从而剩 余的旋转构件的固定被释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通过使用一个操作构件固定或释放两个旋转构件,并且 能够在不同时间固定或释放这两个旋转构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啮合部的说明图。图4A是摄像机被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支承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B是从图4A所示状态使第二旋转构件转向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A是从图4B所示状态转动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是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被折叠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截面图。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截面图。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第五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图1 10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件。各图中的公用构 件用相同引用标号表示。将以下列顺序进行描述。1.第一实施例2.第二实施例3.第三实施例4.第四实施例5.第五实施例1.第一实施例摄像装置支承装置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透视图。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包括第一旋转构件2、第二旋转构件3、支承构件4、以及固定 和释放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锁定机构5。第一旋转构件2由固定摄像装置 的固定基座11和与固定基座11连续形成的轴承部12构成。固定基座11由具有适当厚度的大致呈矩形的板体形成。在固定基座11的表面 Ila上设置有用于确定摄像装置(见图4A)的位置的定位突部13。另外,在固定基座11的 下表面lib上设置有台阶部15。通过布置台阶部15,在固定基座11上形成薄板部16。在固定基座11的薄板部16中形成有与设置在摄像装置中的三脚架螺纹孔(未示 出)螺纹连接的固定螺纹件18。在固定螺纹件18的基端部设置有固定操作把手19。固定 操作把手19设置在固定基座11的台阶部15上。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从固定基座 11的下表面lib突出。轴承部12将在后面参考图2详细描述。第二旋转构件3由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形成。通过使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与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可旋转地啮合,第一旋转构件2被第二旋转构件3 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旋转构件3的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将在后面参考图2详细描述。
支承构件4具有第一支承腿31、第二支承腿32、第三支承腿33和轴承部34。第一支承腿31形成为大致“U”形形状,并用作把持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的把持部。第一支承腿 31具有基部36、与基部36连续形成的腿部37、和与腿部37连续形成的载置部38。基部36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并具有平面36a。轴承部34设置在基部36的平面36a 上。在腿部37中,设置有通过操作开关39和电缆与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电连 接的连接端子(未示出)。作为操作开关,例如存在变焦按钮、记录按钮等。载置部38与基 部36相对,并与例如地面或台面等载置面发生接触。第二支承腿32形成为大致“L”形。第二支承腿32具有腿部41和与腿部41连续 的载置部42。腿部41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支承腿31的基部36。载置部42相对于腿部41 倾斜,并与例如地面或台面等载置面发生接触。第三支承腿33具有与第二支承腿32相同的形状。第三支承腿33具有与第一支 承腿31的基部36可旋转地连接的腿部43和相对于腿部43呈倾斜状态地与腿部43连续 的载置部44。轴承部34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旋转构件3。该轴承部34设置在第二旋转构件3的 第一臂部21与第二臂部22之间。轴承部34将在后面参考图2详细描述。锁定机构下面将参考图2描述锁定机构5。图2是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锁定机构5由第一啮合部51、第二啮合部52和操作构件53构成。第一啮合部51 通过在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与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之间的接触面上形成锯齿部 而形成。另外,第二啮合部52通过在第二臂部22与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之间的接触面 上形成锯齿部而形成。首先,描述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在轴承部12中,设置有圆形轴承孔12a, 圆形轴承孔12a通过沿短边方向贯通固定基座11而形成。另外,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 22的第一突轴25a (后述)可滑动地与嵌入轴承孔12a中。另外,轴承部12中设置有形成第一啮合部51的两个部分的锯齿部12b和12c。这 些锯齿部12b和12c形成在轴承孔12a的两个开口的周缘上,并由沿轴承孔12a的径向方 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锯齿部12b和12c形成为相同形状。也就是说,锯齿部12b和 12c形成为使得凸部的宽度和凹部(槽)的深度相同。下面描述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在轴承部34中,设置有轴承孔34a,轴承孔34a通过沿基部36的短边方向贯通基 部36而形成。另外,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的第二突轴25b (后述)可滑动地与嵌入 轴承孔34a中。轴承部34沿轴向方向(基部36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近似等于轴承 部12沿轴向方向(固定基座1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另外,轴承部34中设置有形成第二啮合部52的一部分的锯齿部34b。该锯齿部 34b形成在轴承孔34a的一个开口的周缘上,并由沿轴承孔34a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 部形成。锯齿部34b形成为与轴承部12的锯齿部12b和12c具有相同形状。也就是说,锯 齿部34b形成为使得凸部的宽度和凹部(槽)的深度与锯齿部12b和12c的凸部的宽度和 凹部(槽)的深度相同。
下面将描述第二旋转构件3的第一臂部21。第一臂部21形成为薄长的近似矩形形状。第一臂部21具有与第二臂部22相对 的内表面21a和位于内表面21a相反侧的外表面21b。在第一臂部21的大致中心部,设置 有形成为穿过内表面21a和外表面21b的通孔24。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插入该通 孔24中。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上设置有第一突轴25a、第二突轴25b和锯齿部26。第 一突轴25a设置在第一臂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突轴25a形成为从第一臂部21的 内表面21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一突轴25a可滑动地嵌入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 承孔12a中。第二突轴25b设置在第一臂部2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一突轴25a相似,第 二突轴25b形成为从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二突轴25b 可滑动地嵌入支承构件4的轴承孔34a中。锯齿部26形成在第一突轴25a的周缘上。锯齿部26由沿第一突轴25a的径向方 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该锯齿部26与轴承部12的锯齿部12b啮合。锯齿部26形成 为与轴承部12的锯齿部12b和12c具有相同形状。下面将描述第二旋转构件3的第二臂部22。与第一臂部21相似,第二臂部22形成为薄长的近似矩形形状。第二臂部22具有 与第一臂部21相对的内表面22a和位于内表面22a相反侧的外表面22b。第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上设置有螺纹件螺接部28、第一突轴29a、第二突轴 29b、锯齿部30a和锯齿部30b。螺纹件螺接部28从内表面22a的中心部大致垂直地突出, 并具有垂直于内表面22a的螺纹孔(未示出)。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拧入该螺纹 孔中。螺纹件螺接部28的从内表面22a突出的长度L(以下称为“突出长度L”)设定为大 致等于轴承部12和34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第一突轴29a设置在第二臂部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突轴29a形成为从第 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一突轴29a可滑动地嵌入第一旋 转构件2的轴承孔12a中。第二突轴29b设置在第二臂部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一突轴29a相似,第 二突轴29b形成为从第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二突轴29b 可滑动地嵌入支承构件4的轴承孔34a中。锯齿部30a形成在第一突轴29a的周缘上。锯齿部30a由沿第一突轴29a的径向 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该锯齿部30a与轴承部12的锯齿部12c啮合。锯齿部30a 形成为与轴承部12的锯齿部12b和12c具有相同形状。锯齿部30b形成在第二突轴29b的周缘上。锯齿部30b由沿第二突轴29b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该锯齿部30b与轴承部34的锯齿部34b啮合。锯齿部30b形 成为与轴承部34的锯齿部34b具有相同形状。也就是说,锯齿部12b、12c、26、30a、30b和 34b形成为相同形状。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孔12a和支承构件4的轴承孔34a中,分别设置有代表 偏置构件的具体示例的螺旋压缩弹簧58A和58B。螺旋压缩弹簧58A通过第一和第二臂部 2U22的第一突轴25a、29a的施压而被压缩。另外,螺旋压缩弹簧58B通过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的第二突轴25b、29b的施压而被压缩。也就是说,螺旋压缩弹簧58A、58B沿使第 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彼此分离的方向偏置它们。操作构件53改变第一臂部21与第二臂部22之间的距离。该操作构件53由紧固 螺纹件55和设置在紧固螺纹件55的基端部的旋转操作把手56形成。紧固螺纹件55穿过 第一臂部21的通孔24而拧入第二臂部22的螺纹件螺接部28中。通过将紧固螺纹件55 拧入螺纹件螺接部28中,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彼此 接近。然后,当螺纹件螺接部28与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发生接触时,第一臂部21和 第二臂部22紧固轴承部12和轴承部34。另一方面,如果沿使紧固螺纹件55与螺纹件螺接 部28松开的方向旋转紧固螺纹件55,则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彼此分离,从而松开对 轴承部12和轴承部34的紧固。啮合部的啮合深度下面将参考图3来描述第一啮合部51和第二啮合部52的啮合深度。图3是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的第一啮合部51和第二啮合部52的说明图。第一啮合部51由第一臂啮合部51A和第二臂啮合部51B形成,所述第一臂啮合部 51A由锯齿部12b和锯齿部26构成,所述第二臂啮合部51B由锯齿部12c和锯齿部30a构 成。第一臂啮合部51A和第二臂啮合部51B各自的啮合深度为h (以下称为“啮合深度h”)。 因此,第一啮合部51的总啮合深度为啮合深度2h。另一方面,第二啮合部52由锯齿部34b和锯齿部30b构成。因此,第二啮合部52 的啮合深度为啮合深度h。因此,第二啮合部52的啮合深度小于第一啮合部51的啮合深度 (h < 2h)。在通过将紧固螺纹件55拧入螺纹件螺接部28中而使螺纹件螺接部28与第一臂 部21的内表面21a发生接触的情况下,第一啮合部51和第二啮合部52分别处于啮合状态。 结果,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转动被固定。当沿使紧固螺纹件55从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的转动受到固定的状态松开的 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彼此分离。然后,当第一臂部21与第 二臂部22彼此被分离预定长度Ll (Li < h)以大于螺纹件螺接部28的突出长度L时,第二 啮合部52的锯齿部30b的凸部能通过锯齿部34b的凸部。结果,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二旋转构件3能够转动。这时,第一 啮合部51的锯齿部26和30a的凸部不能通过锯齿部12b和12c的凸部。结果,第一旋转 构件2的固定未被释放,只有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然后,当进一步沿使紧固螺纹件55松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时,第一臂部21和 第二臂部22彼此进一步分离。然后,当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彼此被分离预定长度L2 (Li < L2 < 2h)以大于突出长度L时,第一啮合部51的锯齿部26和30a的凸部能通过锯齿部 12b和12c的凸部。结果,第一旋转构件2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一旋转构件2能够转动。 也就是说,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两者的固定均被释放。摄像装置的角度调节下面将参考图4A和4B来描述被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支承的摄像装置的角度调 节。图4A是摄像机301被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支承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B是从图4A所示状态使第二旋转构件3转向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在图4A所示状态下,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被固定,固定至第一旋转 构件2的摄像机301的姿势是稳定的。为了从该状态调节摄像机的角度,则沿松开方向旋 转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见图2)。结果,首先,只有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因此,用户能通过只转动第二旋 转构件3来调节摄像机301的角度。这时,第一旋转构件2的固定未被释放。因此,即使通 过把持住摄像机301来调节角度,第一旋转构件2也不转动。因此,能够轻松地调节摄像机 301的角度。例如,当把持住摄像机301向前侧倾倒时,第二旋转构件被转向前侧,可形成图4B 所示的状态。然后,当通过拧紧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见图2)而使螺纹件螺接部 28与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发生接触时,第二旋转构件3被再次固定。结果,摄像装置 支承装置1能以图4B所示的角度稳定地支承摄像机301。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使用例下面将参考图5A和5B来描述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的使用例。图5A是从图4B所示状态转动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 5B是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被折叠的状态的说明图。在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中,能够同时转动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当同 时转动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时,优选的是将摄像装置(摄像机301)从第一旋 转构件2卸下。通过转动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能够根据使用状况改变摄像装置的 姿势和位置。例如,当从图4B所示状态转动第一旋转构件2以与第二旋转构件3重叠并将 第二旋转构件3转向前侧时,能将摄像装置设置在支承构件4的大致中心处(见图5A)。当从图5A所示状态进一步转动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时,能使第一旋 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成为折叠状态(见图5B)。在该状态下,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 构件3形成近似长方体,从而能减小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外部尺寸。结果,摄像装置支承装 置1能形成为具有优异便携性的形状。另外,为了将转动至期望姿势的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固定住,则需通 过将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 (见图2)拧入螺纹件螺接部28中来使第一臂部21和第 二臂部22彼此接近。因此,首先,第一啮合部51的锯齿部26和30a的凸部不能通过锯齿 部12b和12c的凸部。结果,第一旋转构件2被固定住。然后,当进一步将紧固螺纹件55拧入螺纹件螺接部28中时,第一臂部21和第二 臂部22彼此进一步接近。结果,锯齿部30b的凸部不能通过锯齿部34b的凸部,从而固定 住第二旋转构件3。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如上所述,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能通过操 作构件53固定或释放,并且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能在不同时间 进行。结果,能够轻松地对被支承的摄像装置进行角度调节。另外,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螺旋压缩弹簧58A和58B使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 部22沿彼此分离的方向被偏置。因此,当沿松开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 (见图2)时,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彼此能被确实地分离。结果,能在不同时间可靠地进 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2.第二实施例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下面将参考图6来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说明图。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具有相 同的构造,但第一啮合部61和第二啮合部62除外。因此,这里,将描述第一啮合部61和第 二啮合部62。另外,用相同引用标号表示与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各个部分,并省略重 复描述。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的第一啮合部61由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中 的高锯齿部63和设置在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上的高锯齿部64构成。第一啮合部61 的啮合深度为hi (以下称为“啮合深度hi”)。另一方面,第二啮合部62由设置在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中的低锯齿部65和设 置在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上的低锯齿部66构成。第二啮合部62的啮合深度为h2 (以 下称为“啮合深度h2”)。啮合深度h2小于第一啮合部61的啮合深度hi (h2 < hi)。例如,从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被固定的状态,沿使紧固螺纹件55 (见图2)松 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这时,第二啮合部62的低锯齿部66的凸部能够通过低锯齿部 65的凸部。结果,只有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二旋转构件3能够转动。然后,当进一步沿使紧固螺纹件55松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第一啮合部61 的高锯齿部64的凸部能够通过高锯齿部63的凸部。结果,第一旋转构件2的固定被释放, 从而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均能转动。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优 点。也就是说,能通过操作构件53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 并且能在不同时间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3.第三实施例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下面将参考图7来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啮合部的说明图。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70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具有相 同的构造,但第一啮合部71和第二啮合部72除外。因此,这里,将描述第一啮合部71和第 二啮合部72。另外,用相同引用标号表示与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各个部分,并省略重 复描述。摄像装置支承装置70的第一啮合部71由第一臂啮合部7IA和第二臂啮合部71B 构成。第一臂啮合部7IA由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中的高锯齿部73a和设置 在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上的高锯齿部74a形成。第二臂啮合部71B由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中的高锯齿部73b和设 置在第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上的高锯齿部75a形成。第一臂啮合部71A和第二臂啮合 部71B各自的啮合深度为啮合深度hi。因此,第一啮合部71的总啮合深度为2hl。
第二臂啮合部72由第一臂啮合部72A和第二臂啮合部72B形成。第一臂啮合部 72A由设置在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中的低锯齿部76a和设置在第一臂部21的内表面21a 上的低锯齿部74b构成。第二臂啮合部72B由设置在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中的低锯齿部76b和设置在 第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上的低锯齿部75b构成。第一臂啮合部71A和第二臂啮合部71B 各自的啮合深度为比啮合深度hi小的啮合深度h2 (h2 < hi)。因此,第二啮合部72的总啮 合深度为2h2。也就是说,摄像装置支承装置70的第一啮合部71与第二啮合部72的深度差是第 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的啮合深度差的两倍。通过增加啮合深度差,能增加第一 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的时间差。当沿使紧固螺纹件55(见图2)从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的旋转运动受到固定 的状态松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首先,只有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二 旋转构件3能转动。也就是说,第二啮合部72的低锯齿部74b和75b的凸部能通过低锯齿 部76a和76b的凸部。
然后,当进一步沿使紧固螺纹件55松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第一旋转构件 2的固定被释放。因此,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均能转动。也就是说,第一啮合部71的高 锯齿部74a和75a的凸部能通过高锯齿部73a和73b的凸部。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70,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优 点。也就是说,能通过操作构件53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 并且能在不同时间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4.第四实施例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下面将参考图8来描述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啮合部的说明图。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80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具有相 同的构造,但第一啮合部81的配置除外。因此,这里,将描述啮合部81。另外,用相同引用 标号表示与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各个部分,并省略重复描述。摄像装置支承装置80的啮合部81由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中的锯 齿部83和设置在第二臂部22的内表面22a上的锯齿部84构成。因此,啮合部81的啮合 深度为啮合深度h。另一方面,在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与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之间的接触面上没 有形成啮合部。因此,第二旋转构件3被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与轴承部34之间的接触面 上生成的摩擦阻力固定。当沿使紧固螺纹件55(见图2)从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2、3的被固定的状态松开 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首先,第一和第二臂部21、22与轴承部34分离。结果,只有第 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二旋转构件3能够转动。然后,当进一步沿使紧固螺纹件55松开的方向旋转操作构件53时,啮合部81的 锯齿部84的凸部能通过锯齿部83的凸部。结果,第一旋转构件2的固定被释放,从而第一 和第二旋转构件2、3均能转动。
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80,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优点。也就是说,能通过操作构件53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 并且能在不同时间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和释放。在该实施例中,啮合部81由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和第二臂部22的 内表面22a上的锯齿部83和84构成。然而,啮合部81可通过在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 22中的至少一个与轴承部12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锯齿部而构成。另外,啮合部81可通过在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中的至少一个与支承构件4 的轴承部34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锯齿部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释放第一旋转构件2 的固定,然后再释放第二旋转构件3的固定。5.第五实施例摄像装置支承装置下面将参考图9和10来描述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第五实施 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的截面图。第五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90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具有相 同构造,但第二旋转构件93除外。因此,这里,将描述第二旋转构件93。另外,用相同引用 标号表示与摄像装置支承装置60相同的各个部分,并省略重复描述。第二旋转构件93由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形成。通过使第一臂部94和第二 臂部95与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可旋转地啮合,第一旋转构件2被第二旋转构件93 可旋转地支承。第一臂部94形成为薄长的近似矩形形状。第一臂部94具有与第二臂部95相对 的内表面94a和位于内表面94a相反侧的外表面94b。第一臂部94的外表面94b上设置有 凹部96。该凹部96设置在内表面94a的中心,并形成为圆形形状。另外,凹部96中开设有 供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贯通的通孔98。第一臂部94的内表面94a上设置有嵌合突部101、第一突轴102a、第二突轴102b、 高锯齿部64和低锯齿部66。嵌合突部101形成为从内表面94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嵌合突部101的 通孔IOla与通孔98连通(见图10)。另外,嵌合突部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保持片101b。 保持片IOlb与第二臂部95的管状突起105 (后述)可滑动地啮合。第一突轴102a设置在第一臂部9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突轴102a形成为从 第一臂部94的内表面94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一突轴102a可滑动地嵌入第一 旋转构件2的轴承孔12a中(见图10)。另外,在第一突轴102a中设置有供螺旋压缩弹簧 58A插入的凹部103。第二突轴102b设置在第一臂部9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一突轴102a相似, 第二突轴102b形成为从第一臂部94的内表面94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二突轴 102b可滑动地嵌入支承构件4的轴承孔34a中(见图10)。另外,在第二突轴102b中设置 有供螺旋压缩弹簧58B插入的凹部104。高锯齿部64形成在第一突轴102a的周缘上。高锯齿部64由沿第一突轴102a的 径向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该高锯齿部64与轴承部12的高锯齿部63啮合。也就是说,第一啮合部61由高锯齿部64和高锯齿部63构成。低锯齿部66形成在第二突轴102b的周缘上。低锯齿部66由沿第二突轴102b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凸部和凹部形成。该低锯齿部66与轴承部34的低锯齿部65啮合。也就 是说,第二啮合部62由低锯齿部65和低锯齿部66构成。与第一臂部94相似,第二臂部95形成为薄长的近似矩形形状。第二臂部95具有 与第一臂部94相对的内表面95a和位于内表面95a相反侧的外表面95b。在第二臂部95 的内表面95a上设置有管状突起105、第一突轴106a和第二突轴106b。管状突起105从内表面95a的中心部大致垂直地突出,并形成为近似圆柱形状。操 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穿过管状突起105的通孔105a。管状突起105具有与内表面 95a连续形成的基端部105b、与基端部105b连续形成的啮合周面部105c、和与啮合周面部 105c连续形成的锁定部105d。啮合周面部105c形成为直径小于基端部105b的圆柱形状。第一臂部94的保持 片IOlb与啮合周面部105c可滑动地啮合。通过使保持片IOlb与啮合周面部105c可滑动 地啮合,第一臂部94能在连接至第二臂部95的状态下沿垂直于内表面94a的方向移动。锁定部105d形成为直径小于基端部105b但大于啮合周面部105c的圆形形状。该 锁定部105d与第一臂部94的保持片IOlb啮合,从而防止第一臂部94脱离第二臂部95。 也就是说,第一臂部94的可动范围是啮合周面部105c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第一突轴106a设置在第二臂部9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突轴106a形成为从 第二臂部95的内表面95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一突轴106a可滑动地嵌入第一 旋转构件2的轴承孔12a中。另外,使第二臂部95和第一旋转构件2彼此连接的连接螺纹 件121A穿过第一突轴106a的通孔107。第二突轴106b设置在第二臂部9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二突轴106b形成为 从第二臂部95的内表面95a大致垂直地突出的圆柱形状。第二突轴106b可滑动地嵌入支 承构件4的轴承孔34a中。另外,使第二臂部95和支承构件4彼此连接的连接螺纹件121B 穿过第二突轴106b的通孔108。在第二臂部95的外表面95b上设置有螺母凹部111、112和113 (见图10)。螺母 凹部111设置在与管状突起105相对的位置,并与管状突起105的通孔105a连通。通过使 用粘合剂等的固定方法将螺母115固定于螺母凹部111。操作构件53的紧固螺纹件55拧 入螺母115中。螺母凹部112设置在与第一突轴106a相对的位置,并与第一突轴106a的通孔107 连通。通过使用粘合剂等的固定方法将螺母116A固定于螺母凹部112。连接螺纹件121A 拧入螺母116A中。螺母凹部113设置在与第二突轴106b相对的位置,并与第二突轴106b的通孔108 连通。通过使用粘合剂等的固定方法将螺母116B固定于螺母凹部113。连接螺纹件121B 拧入螺母116B中。如图10所示,第一旋转构件2的轴承部12中设置有螺纹件固定部124。该螺纹件 固定部124与形成轴承孔12a的内表面连续形成。螺纹件固定部124中设置有供连接螺纹 件121A穿过的通孔。连接螺纹件121A穿过螺纹件固定部124和第一突轴106a而拧入螺母116A中。在连接螺纹件121A的头部与螺纹件固定部124之间设置有波形垫圈127A和平垫圈128A。 因此,第一旋转构件2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臂部95。因此,第一旋转构件2的旋转操作中生 成适当的阻力。支承构件4的轴承部34中设置有螺纹件固定部125。该螺纹件固定部125与形成 轴承孔34a的内表面连续形成。螺纹件固定部125中设置有供连接螺纹件121B穿过的通 孔。连接螺纹件121B穿过螺纹件固定部125和第二臂部95的第二 突轴106b而拧入 螺母116B中。在连接螺纹件121B的头部与螺纹件固定部125之间设置有波形垫圈127B 和平垫圈128B。因此,第二臂部95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承构件4。因此,在第二臂部95的旋 转操作中生成适当的阻力。螺旋压缩弹簧58A的一端与第一臂部94发生接触,而另一端连接至连接螺纹件 121A的头部。另外,螺旋压缩弹簧58B的一端与第一臂部94发生接触,而另一端连接至连 接螺纹件121B的头部。第一臂部94沿与第二臂部95分离的方向被螺旋压缩弹簧58A和 58B偏置。根据摄像装置支承装置90,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1相同的优 点。也就是说,能通过操作构件53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93的固定和释放, 并且能在不同时间进行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93的固定和释放。另外,摄像装置支承装置90的第二臂部95通过允许第一旋转构件2和支承构件4 具有适当的抗力而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一旋转构件2和支承构件4。因此,当第一旋转构件2 和第二旋转构件93转动时,能获得良好的操作感。另外,在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 件93的固定被释放的情况下,能防止第一旋转构件2和第二旋转构件93自然转动。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参考附图描述的上述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由权利要求书 所限定的基本概念的情况下,能进行各种变化。例如,可适当地设置构成啮合部的锯齿部的 槽深或者形成锯齿部的部位。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啮合部的啮合深度设定为大于第二啮合部的啮合深 度。然而,第一啮合部的啮合深度也可设定为小于第二啮合部的啮合深度。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释放第一旋转构件的固定,然后再释放第二旋转构件的固定。本申请包含2009年3月3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049686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的是,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 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权利要求
一种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包括固定摄像装置的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具有夹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支承构件,介于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操作构件,改变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的距离;第一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和第二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承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并设定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啮合深度不同的啮合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中,还包括偏置构件,通过偏置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使所述第一臂部与 所述第二臂部彼此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啮合深度大于所 述第二啮合部的啮合深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两者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 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所述第二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一个与所述支承构件的接触面 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并且所述第一啮合部的锯齿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的锯齿部具有相同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啮合部的锯齿部的槽深大 于所述第二啮合部的锯齿部的槽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 所述第二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支承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并且 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支承构件分别可旋转地与第二臂部相连接。
7.一种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包括 固定摄像装置的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具有夹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并通过所述第一 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支承构件,介于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操作构件,改变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的距离;和 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 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
8.一种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包括 固定摄像装置的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具有可旋转地夹持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 支承构件,通过被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夹持,来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二旋转 构件;操作构件,改变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的距离;和啮合部,由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承构件的接触面上形 成的锯齿部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支承装置,其包括固定摄像装置的第一旋转构件;具有夹持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和第二臂部并通过第一和第二臂部可旋转地支承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二旋转构件;介于第一和第二臂部之间并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旋转构件的支承构件;改变第一和第二臂部之间的距离的操作构件;由第一和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旋转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所形成的第一啮合部;和由第一和第二臂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支承构件的接触面上形成的锯齿部形成、并设定为具有与第一啮合部不同的啮合深度的第二啮合部。
文档编号G03B17/56GK101825213SQ201010119410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日
发明者中村卫, 松桥勇辉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