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传递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16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传递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相对装置本体固定的固定轴部件和绕该固定轴部件回转的驱动 传递齿轮的驱动传递装置,以及设有该驱动传递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伴随要求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长寿命化,也要求将来自驱动源 的回转驱动传递到感光体等回转体的驱动传递装置的长寿命化。作为驱动传递装置,有以 下这样的驱动传递装置设有固定在装置本体框体不回转的固定轴部件,以及绕该固定轴 部件回转的驱动传递齿轮,通过驱动传递齿轮将来自驱动源的回转驱动向着回转体传递。 在这种驱动传递装置中,为了长寿命化,要求提高驱动传递齿轮和固定轴部件之间的回转 滑动部的耐磨耗性。作为提高驱动传递齿轮和固定轴部件之间的回转滑动部的耐磨耗性的结构,可以 列举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为连接驱动机构)那样,在驱动传 递齿轮和固定轴部件之间的回转滑动部设置轴承部件。但是,在要求小型化及低成本化的 图像形成装置中,在驱动传递齿轮和固定轴部件之间的回转滑动部设置轴承部件很困难。在回转滑动部没有设置轴承部件的驱动传递装置中,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和固 定轴部件的外周面互相摩擦,驱动传递齿轮回转。因此,要求提高驱动传递齿轮内周面的滑 动部(以下称为“齿轮内周滑动部”)和固定轴部件外周面的滑动部(以下称为“轴外周滑 动部”)的耐磨耗性。作为能提高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的耐磨耗性的构成,在固定轴部件外 周面设置润滑脂槽、在该润滑脂槽中充填润滑脂的结构的驱动传递装置用于实际的图像形 成装置等,这为人们所公知。下面,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在固定轴部件外周面设置润滑脂槽的以往的驱动传 递装置的二个例子。图11是以往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第一个例子(以下称为“以往例1”)的说明图。图 11(a)是通过驱动传递齿轮的回转中心线的截面的说明图,图11(b)是从图11(a)的箭头A 方向看的正面图。又,图11(a)是图11(b)中B-B’截面的截面图。以往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设有固定在作为装置本体的框体的框架75、不回转 的固定轴部件61以及绕固定轴部件61回转的驱动传递齿轮64。在图11中,图示省略将驱 动输入到驱动传递齿轮64的输入齿轮以及从驱动传递齿轮64输出驱动的输出齿轮。在图11所示以往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若从没有图示的输入齿轮传递驱动 到驱动传递齿轮64,则驱动传递齿轮64如图11(b)中箭头C所示回转。此时,驱动传递齿 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和固定轴部件61的轴外周面61f滑动。在图11所示以往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沿着固定轴部件61的轴线方向在 轴外周面61f上设置润滑脂槽62,在该润滑脂槽62中充填润滑脂63。由于驱动传递齿轮 64如箭头C所示回转,与齿轮内周面64f的润滑脂槽62对向,粘附有润滑脂63处移动到与轴外周面61f对向的位置。由此,能使得润滑脂63进入齿轮内周面64f的齿轮内周滑动部 和轴外周面61f的轴外周之间,能抑制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的磨耗,提高耐磨 耗性。但是,在以往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成为沿着固定轴部件61的轴线方向的 润滑脂槽62和轴外周面61f的交界处的槽缘部61e延伸的轴向,与齿轮内周面64f相对固 定轴部件61移动的方向直交。在这种构成中,若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则槽缘部61e与相 对固定轴部件61移动的齿轮内周面64f成为逆向相接状态,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 恐怕会发生烧伤。参照图12说明作为能解决这种以往例1课题的以往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图12是以往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第二个例子(以下称为“以往例2”)的说明图。以往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设有固定在作为装置本体的框体的框架75及支架 73、不回转的固定轴部件61,以及绕固定轴部件61回转的驱动传递齿轮64。再有,设有将 来自驱动电机500的回转驱动输入到驱动传递齿轮64的输入齿轮65,以及将驱动传递齿轮 64的回转驱动输出到没有图示的被驱动部的输出齿轮69。图12是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 的回转中心线64a的截面的说明图。又,驱动传递齿轮64为由大径齿轮部77和小径齿轮 部79构成的双联齿轮。在图1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驱动电机500驱动输入齿轮65回转,驱动传递到 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径齿轮部77,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使 得与驱动传递齿轮64的小径齿轮部79连接的输出齿轮回转,将驱动电机500的驱动回转 传递到没有图示的被驱动部。在图1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轮65 成为斜齿轮,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 平行的图示箭头D方向的轴向力(推力)。因此,若驱动电机500驱动回转,回转 驱动输入驱动传递齿轮64,则驱动传递齿轮64沿着推力作用方向(以下称为“推力方向”) 移动相当于轴向间隙68部分,在与垫片74碰接状态下回转。若停止驱动电机500回转,则 因没有图示的赋能部件作用,驱动传递齿轮64朝着与推力方向相反方向被赋能,成为相对 垫片74离开相当于轴向间隙68部分的图12所示状态。因此,通过反复驱动电机500的驱 动和停止,驱动传递齿轮64沿着推力方向移动或返回,沿着轴线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在图12所示的以往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沿着圆柱状的固定轴部件61的 轴外周面61f的圆周方向一周,设有润滑脂槽62,在该润滑脂槽62中充填润滑脂63。驱动 电机500驱动回转,驱动传递齿轮64沿着推力方向移动,停止时的齿轮内周面64f的与润 滑脂槽62对向、粘附润滑脂63处移动到润滑脂槽62的推力方向侧的与轴外周面61f位置 对向的位置,使得润滑脂63附着到该轴外周面61f位置。此后,驱动电机500停止,驱动传 递齿轮64朝着与推力方向相反方向移动,轴外周面61f的附着有润滑脂63处与停止时的 齿轮内周面64f的润滑脂槽62对向处的推力方向侧的齿轮内周面64f处对向,使得润滑脂 63附着到该齿轮内周面64f处。这样,通过反复驱动电机500的驱动和停止,沿着驱动传 递齿轮64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充填在润滑脂槽62的润滑脂63能沿着推力方向供给。由 此,能使得润滑脂63进入齿轮内周面64f和轴外周面61f之间,能抑制齿轮内周滑动部和 轴外周滑动部的磨耗,提高耐磨耗性。
另外,沿着滑动方向形成为润滑脂槽62和轴外周面61f的交界处的槽缘部61e,因 此,当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时,能抑制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摩擦发生烧伤。但是,图12所示的以往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齿轮内周面64f的与轴外周面 61f对向处,和与润滑脂槽62对向处的内径相同。在这种构成中,只能充填相当于润滑脂槽 62容积的润滑脂63,不能向齿轮内周面64f和轴外周面61f之间长期持续供给润滑脂63。 若向齿轮内周面64f和轴外周面61f之间供给润滑脂63不足,则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 滑动部之间的滑动负载变大,影响驱动传递装置寿命。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M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驱动传递齿轮相对 轴部件沿轴向往复移动的构成中、能比以往长地长期维持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 之间的耐磨耗性、实现长寿命化的驱动传递装置,设有该驱动传递装置的驱动装置,以及图 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1) 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包括轴部件;驱动传递齿轮,绕该轴部件回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轴部件上;以及齿轮移动装置,使得该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该轴部件的轴向位置往复移动;构成为通过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该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齿轮内周滑动部和 该轴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外周滑动部滑动;在该轴部件的外周面,形成轴外周小径部,其外周径比该轴外周滑动部小,成为沿 该轴部件的外周面上的圆周方向一周的槽部,润滑脂充填在该轴外周小径部;从输入部输入回转驱动,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形成内周径比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大的齿轮内周 大径部,设有限制装置,限制该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该轴部件的轴向移动范围,使得该齿轮内 周大径部常时相对上述轴外周小径部对向。(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移动装置是齿轮机构,通过使得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对该驱动传递齿 轮作用推力。(3)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机构设有斜齿轮。(4)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机构设有蜗轮。(5)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机构设有锥齿轮。(6)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机构设有蜗杆。(7)在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传递齿轮是双联齿轮,构成双联齿轮的二个齿轮之中至少一个构成技术 方案(3)-(6)中任一个所述的上述齿轮机构。(8)在上述技术方案(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成为从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的内 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变大的形状,使得截面形状 成为倾斜状。(9)在上述技术方案(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的齿轮内周面,成为从上述驱动 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逐渐变大的形 状,使得截面形状成为R形状。(10)在上述技术方案(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的齿轮内周面,成为从上述驱动 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逐渐变大的形 状,使得截面形状成为袋形状。(11) 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驱动回转;以及驱动传递机构,将该驱动源的回转驱动传递到回转体;其特征在于使用技术方案(I)-(IO)中任一个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上述驱动传递机构。(12)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将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图像最终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在记录介质上 形成图像;以及驱动机构,驱动设在装置本体的被驱动部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技术方案(11)中记载的驱动装置,作为上述驱动机构。在本发明中,在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形成内周径比齿轮内周滑动部大的齿轮 内周大径部,通过将该齿轮内周大径部配置在与轴外周小径部对向的位置,能将超过由轴 外周小径部形成的润滑脂槽容积的量的润滑脂充填在由齿轮内周大径部形成的空间。在 这种构成中,驱动传递齿轮朝往复移动一方向移动前,与润滑脂槽对向,由保持润滑脂的齿 轮内周大径部形成的空间局部,通过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轴部件的轴向位置朝上述一方向移 动,与外周径和轴外周滑动部相同的轴部件外周面对向。由此,保持在由齿轮内周大径部形 成的空间局部的润滑脂供给与轴外周滑动部外周径相等的轴部件的外周面。接着,通过驱 动传递齿轮朝与上述一方向逆方向移动,与供给润滑脂的轴外周滑动部外周径相等的轴部 件外周面与齿轮内周滑动部对向,向齿轮内周滑动部供给润滑脂。进而,通过驱动传递齿轮 朝上述一方向移动,供给润滑脂的齿轮内周滑动部与轴外周滑动部对向,向齿轮内周滑动 部和轴外周滑动部之间供给润滑脂。又,当充填润滑脂时,即使齿轮内周大径部处于与轴外周小径部对向的位置,若驱 动传递齿轮相对轴部件沿轴向移动,内周径与齿轮内周面的齿轮内周滑动部相同处与轴外 周小径部对向,则刮取超过润滑脂槽容积的润滑脂,不能将润滑脂长期持续供给齿轮内周 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之间。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中,限制手段限制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轴部 件的轴向移动范围,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常时相对轴外周小径部对向,因此,能防止刮取超过润滑脂槽容积的润滑脂,能将润滑脂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 轴外周滑动部之间。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能将润滑脂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 周滑动部之间,具有维持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之间的耐磨耗性、能实现长寿命 化的优异效果。


图1是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该打印机的K用处理单元的放大构成图。
图4是驱动传递装置向该打印机的驱动辊传递驱动的说明图。
图5是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11是以往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图12是以往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说明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以下,简记 为“打印机100”)的一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 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先说明本打印机的基本构成。图2是表示打印机100的概略构成图。在该图中, 打印机100设有用于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以下,简记为“K、Y、M、C”)的调色剂像 的四个处理单元IK、1Y、1M、1C。上述处理单元使用互不相同色的K、Y、M、C调色剂,作为图 像形成物质,除此以外构成相同,到达寿命时进行更换。若以用于形成K调色剂像的处理单 元IK为例,则如图3所示,设有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的感光体I,鼓清洁装置3K,没有图 示的消电装置,充电装置4K,显影装置涨等。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单元IK能相对打印 机100本体装卸,能一次性地更换消耗部件。充电装置4K设有充电辊,其由驱动手段驱动按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使得感光体 I表面均一带电。均一带电的感光体I的表面由激光曝光扫描,形成K用静电潜像。该K 用静电潜像通过使用图示省略的K调色剂的显影装置涨显影为K调色剂像。接着,中间转 印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鼓清洁装置3K除去经中间转印工序后附着在感光体观表 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又,上述消电装置对清洁后的感光体观的残留电荷进行消电。通过 该消电,感光体I表面被初始化,备作形成此后图像之用。在其他色的处理单元1Y、1M、1C 中,同样在感光体2Y、2M、2C上形成Y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显影装置涨包括收纳没有图示的K调色剂的纵长的料斗部6K,以及显影部7K。在 料斗部6K内配设由驱动手段驱动回转的搅拌器8K,在垂直方向下方由驱动手段驱动回转 的搅拌叶片9K,在垂直方向由驱动手段驱动回转的调色剂供给辊IOK等。料斗部6K内的K 调色剂边通过驱动搅拌器8K及搅拌叶片9K的回转被搅拌,边通过自重向着调色剂供给辊 IOK移动。调色剂供给辊IOK包括金属制的金属芯,以及包覆在其表面的由发泡树脂等构成 的辊部,边使得料斗部6K内的K调色剂附着在辊部表面边回转。在显影装置涨的显影部7K内配设边与感光体I及调色剂供给辊IOK相接边回 转的显影辊11K,以及使得前端与显影辊IlK相接的用于薄层化的刮板1 等。附着在料 斗部6K内的调色剂供给辊IOK的K调色剂在显影辊IlK和调色剂供给辊IOK的相接部供 给到显影辊IlK表面。被供给的K调色剂伴随显影辊IlK回转通过显影辊IlK和薄层化刮 板12K的相接位置时,显影辊IlK表面上的层厚被限制。接着,层厚限制后的K调色剂在作 为显影辊IlK和感光体I的相接部的显影区域,附着在感光体I表面的K用静电潜像上。 通过该附着,K用静电潜像显影为K调色剂像。参照图3说明K用处理单元1,在Y、M、C用处理单元1Y、1M、1C中也通过同样的处 理,在感光体2Y、2M、2C表面上形成Y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在图2中,在处理单元1K、1Y、1M、1C的垂直方向上方,配设光写入单元70。作为潜 像写入装置的光写入单元70根据图像信息,从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L,对处理单元1K、1Y、 说、1(中的感光体1、2¥、211、2(进行光扫描。通过该光扫描,在感光体I、2Y、2M、2C上形成 K、Y、M、C用的静电潜像。光写入单元70系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L在由没有图示的多面镜电 机驱动回转的多面镜沿主扫描方向偏转,通过多个光学透镜及反射镜,照射在各感光体观、 2Y、2M、2C 上。在处理单元IK、1Y、1M、IC的垂直方向下方,配设转印单元15,其边架设环状中间 转印带16,边沿图示逆时钟方向环状移动。作为转印手段的转印单元15除了中间转印带 16,还设有中转驱动辊18,中转从动辊17,四个一次转印辊19K、19Y、19M、19C,二次转印辊 20,带清洁装置21,清洁背撑辊22等。中间转印带16由配设在其环内侧的中转驱动辊18,中转从动辊17,清洁背撑辊22 及四个一次转印辊19K、19Y、19M、19C架设。并且,由后述的驱动手段驱动中转驱动辊18朝 着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通过该中转驱动辊18的回转力,使中间转印带16沿逆时钟方向环 状移动。四个一次转印辊191(、19¥、1911、19(和感光体21(、2¥、211、2(之间夹入上述环状移动 的中间转印带16。通过该夹入,形成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和感光体I、2Y、2M、2C相接的 K、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通过没有图示的转印偏压电源分别对一次转印辊19K、19Y、19M、19C施加一次转 印偏压,由此,在感光体21(、2¥、211、2(的静电潜像和一次转印辊191(、19¥、1911、19(之间形成 转印电场。也可以采用转印充电器或转印刷等代替一次转印辊19K、19Y、19M、19C。若在K用处理单元IK的感光体I表面形成的K调色剂像伴随感光体I的回转 进入上述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则通过转印电场及夹持压力作用,从感光体观向中间转印 带16进行一次转印。这样一次转印有K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6伴随其环状移动,通过Y、M、C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体2Y、2M、2C上的Y、M、C调色剂像顺序叠合在K调色剂 像上实行一次转印。通过该叠合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单元15的二次转印辊20配设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外侧,与环内侧的中转驱 动辊18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16。通过该夹入,形成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和二次转印辊20 相接的二次转印夹持部。通过没有图示的转印偏压电源对二次转印辊20施加二次转印偏 压。通过该施加,在二次转印辊20和接地连接的中转驱动辊1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在转印单元15的垂直方向下方,配设可相对打印机100的框体滑动装卸的供纸盒 30,在该供纸盒30中以多张叠合状态收纳记录纸P。该供纸盒30使得最上面的记录纸P与 供纸辊30a相接,通过使得供纸辊30a在所定时间朝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将该记录纸P向 着供纸通道31送出。在供纸通道31的末端附近配设一对定位辊32。若从供纸盒30送出的记录纸P夹 入一对定位辊32之间,则该定位辊32立刻停止两辊回转。接着,使得夹入的记录纸P在上 述二次转印夹持部内,在与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间,重新开始驱动回 转,将记录纸P向着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与记录纸P密接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受到二次 转印电场及夹持压力的影响,一下子二次转印在记录纸P上,与记录纸P的白色互相配合, 成为彩色调色剂像。这样表面形成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若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则从 二次转印辊20及中间转印带16曲率分离。接着,经由转印后运送通道33,送入后述的定影 装置;34。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的中间转印带16上附着有没有转印到记录纸P的转印 残留调色剂。其由与中间转印带16表面相接的带清洁装置21从带表面清除。配设在中间 转印带16的环内侧的清洁背撑辊22从环内侧支承由带清洁装置21的对带的清洁。定影装置34通过定影辊3 和加压辊34b形成定影夹持部,所述定影辊3 内包 没有图示的卤素灯等发热源,所述加压辊34b —边以所定压力与定影辊3 相接一边回转。 送入到定影装置34内的记录纸P使得其未定影调色剂像载置面与定影辊3 密接,夹于定 影夹持部。并且,通过加热及加压的影响,使得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软化,使得彩色图像定 影。从定影装置34内排出的记录纸P经由定影后运送通道35后,来到排纸通道36和 翻转前运送通道41的分叉点。在定影后运送通道35的侧方,配设以回转轴42a为中心驱 动回转的切换爪42,通过其回转关闭或开放定影后运送通道35的末端附近。在从定影装置 34送出记录纸P的时刻,切换爪42在实线表示的回转位置停止,开放定影后运送通道35的 末端附近。因此,记录纸P从定影后运送通道35进入排纸通道36内,夹入一对排纸辊37 的辊之间。根据对于由没有图示的数字键等构成的操作部的输入操作,或从没有图示的个人 计算机等送来的控制信号等,设定单面打印模式场合,夹入一对排纸辊37的记录纸P在该 状态下排出到机外。接着,码放在作为框体的上盖50的上面的码放部。另一方面,设定两面打印模式场合,将记录纸P的前端侧夹入一对排纸辊37,在排 纸通道36内运送,若记录纸P的后端侧通过定影后运送通道35,则切换爪42回转到图示虚 线位置,关闭定影后运送通道35的末端附近,同时,通过切换爪42连接从排纸通道36向着翻转前运送通道41的通道。与此大致同时,一对排纸辊37开始逆回转。于是,记录纸P这 次使得后端侧朝着前方运送,进入翻转前运送通道41内。图2系从正面侧表示打印机100。与纸面垂直方向的前侧是打印机100的前面,里 侧是后面。打印机100的图示右侧是右侧面,左侧是左侧面。打印机100的右端部成为通 过以单元回转轴40a为中心回转,可相对框体本体开闭的翻转单元40。若一对排纸辊37逆 回转,则记录纸P进入该翻转单元40的翻转前运送通道41内,从垂直方向上侧向着下侧运 送。接着,经由一对翻转运送辊43的辊间后,进入弯曲成半圆状的翻转运送通道44内。进 而,伴随沿着其弯曲形状运送,上下面翻转,从垂直方向上侧向着下侧的前进方向也翻转, 从垂直方向下侧向着上侧运送。此后,经上述供纸通道31内,再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然 后,另一面也一下子二次转印彩色图像后,顺序经由转印后运送通道33,定影装置34,定影 后运送通道35,排纸通道36,一对排纸辊37排出到机外。上述翻转单元40设有外部盖45和摆动体46。具体地说,翻转单元40的外部盖45 支承为能以设在打印机100本体的框体的单元回转轴40a为中心按图2箭头A所示回转。 通过该回转,外部盖45和保持在其内部的摆动体46 —起相对框体开闭。如图中双点划线 所示,若外部盖45和其内部的摆动体46 —起打开,则形成在翻转单元40和打印机100本 体侧之间的供纸通道31、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后运送通道33、定影夹持部、定影后运送通 道35、排纸通道36沿纵向分成两半,暴露到外部。由此,能容易地除去供纸通道31、二次转 印夹持部、转印后运送通道33、定影夹持部、定影后运送通道35、排纸通道36内的堵塞纸。另外,在外部盖45打开状态下,摆动体46支承在外部盖45上,能以设在外部盖45 的没有图示的摆动轴为中心回转。通过该回转,若摆动体46相对外部盖45打开,则翻转前 运送通道41及翻转运送通道44沿纵向分成两半,暴露到外部。由此,能容易地除去翻转前 运送通道41内及翻转运送通道44内的堵塞纸。打印机100的框体的上盖50如图2箭头B所示,支承为以上部盖回转轴51为中 心回转自如,通过朝着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成为上盖50相对框体打开状态。并且,使得框 体上部开口向着外部露出很大。由此,露出光写入单元70。在打印机100中,在四个处理单元1K、1Y、1M、1C的上方配置光写入单元70,因此, 仅仅打开框体的上盖50,不能从上方看到四个处理单元IK、1Y、1M、1C。又,光写入单元70 成为障害,因此,在该状态下,从开放上盖50出现的上部开口,不能对上述处理单元进行维 修保养作业。因此,在打印机100中,光写入单元70成为可根据需要能相对打印机100本体装 卸。并且,当更换四个处理单元1K、1Y、1M、1C中某个时,打开上盖50,卸下光写入单元70, 露出处理单元1K、1Y、1M、1C,卸下需要更换的处理单元1,实行更换。作为开放框体的上盖50,能将处理单元1从装置本体装卸的构成,可以构成为将 光写入单元70固定在上盖50,通过开放上盖50,光写入单元70和上盖50 —起从处理单元 1K、1Y、1M、1C上方脱离。下面,说明驱动中转驱动辊18的驱动手段。图4是驱动中转驱动辊18的驱动装置300的立体说明图。驱动装置300通过驱 动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机500,固定在驱动电机500的回转轴的输入齿轮65回转,通过驱动 传递齿轮64以及输出齿轮69,将回转驱动传递到固定在中转驱动辊18的回转轴的驱动辊齿轮18g。另外,驱动装置300设有相对四个处理单元1K、1Y、1M、1C传递驱动的成像部驱动 传递齿轮25K、25Y、25M、25C。将驱动传递到K用处理单元IK的成像部驱动传递齿轮2 的 大径的齿轮部与输入齿轮65啮合,通过驱动电机500回转驱动输入齿轮65回转,向K用的 成像部驱动传递齿轮2 输入驱动回转,回转驱动传递到构成K用处理单元IK的各回转驱 动部件(感光体2K,充电辊,搅拌器8K,搅拌叶片9K,调色剂供给辊10K,显影辊IlK等)。另一方面,将驱动传递到Y、M、C用处理单元1Y、1M、IC的Y、M、C用的成像部驱动 传递齿轮25Y、25M、25C由第二驱动电机520驱动回转。通过第二驱动电机520回转,固定 在第二驱动电机520的回转轴的第二输入齿轮521回转,驱动大径的齿轮部与该第二输入 齿轮521啮合的M用的成像部驱动传递齿轮25M回转。并且,从成像部驱动传递齿轮25M 分别通过两个惰轮齿轮530,驱动C用成像部驱动传递齿轮25C以及Y用成像部驱动传递齿 轮25Y回转。由此,将驱动回转传递到构成Y、M、C用的处理单元1Y、1M、1C的各回转驱动部 件。仅仅使用黑色用调色剂成像的黑白模式时,Y、M、C用的感光体2Y、2M、2C脱离中间 转印带16,成为第二驱动电机520停止状态。[实施例1]下面,说明作为本实施形态特征部的将驱动装置300的驱动电机500的回转驱动 传递到驱动辊齿轮18g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一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1”)。图1是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1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1(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驱动传递装置200具有水平配置的固定轴部件61,固定轴部件61的 一轴端部铆接固定在托架73上,另一轴端部成为小径,插入保持在框架75的保持孔中。垫 片74嵌入固定轴部件61的轴小径部61a,由成为固定轴部件61的轴小径部61a和轴大径 部61b的分界处的轴大径部61b侧的推力面61c和框架75端面夹持。在轴大径部61b安 装驱动传递齿轮64,使得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面64f对向。在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驱动传递齿轮64为由大径齿轮部77和小径齿轮部79构 成的双联齿轮,大径齿轮部77为斜齿轮,与斜齿轮的输入齿轮65连接。另一方面,小径齿 轮部79为平齿轮,与输出齿轮69连接。通过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轮65的斜齿轮互相 连接,输入齿轮65及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图1(b)中所示箭头D方向的轴向力(推力)。在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形成齿轮内周滑动部67,当驱动传递齿轮 64回转时,与轴外周面61f滑动,相对齿轮内周滑动部67,沿着与上述箭头D方向的逆方 向,形成内周径比齿轮内周滑动部67大的齿轮内周大径部76。在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形成作为 与回转中心线6 垂直相交的平面的润滑脂转印面80。另外,打印机100是要求小型、低成本装置场合,在驱动传递齿轮64和固定轴部件 61的滑动部设置专用的轴承部件很困难。在固定轴部件61设有外径比轴外周面61f小的轴外周小径部的润滑脂槽62。润 滑脂槽62的位置如下在图1 (a)所示停止时状态下,从与滑动部大径侧端78对向的轴外周面61f的位置,离开相当于润滑脂槽间距离72的托架73侧的位置。在此,润滑脂槽间距 离72设定为轴向间隙68的宽度以上的距离。通过这种构成,从图1(a)所示驱动传递齿轮64停止状态到如图1(b)所示,驱动 传递齿轮64回转,驱动传递齿轮64即使沿着推力作用方向(图1中箭头D方向)移动,润 滑脂槽62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也不会对向。因此,能防止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 63被刮取到形成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部分,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 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图12所示以往技术例2的构成也与实施例1相同,在成为润滑脂槽62和轴外周 面61f的分界处的槽缘部61e沿着滑动方向形成,当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时,能抑制齿轮 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产生摩擦烧伤。但是,即使沿着滑动方向形成槽缘部61e,与仅仅 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面64f滑动结构相比,在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的滑动部 易发生应力集中。若在滑动部产生应力集中,则易发生烧伤。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槽62和齿轮内周 滑动部67不对向。因此,成为润滑脂槽62和轴外周面61f的分界处的槽缘部61e不会与 齿轮内周面64f对向,不会发生槽缘部61e和齿轮内周面64f滑动导致应力集中,因此,能 防止发生烧伤。又,从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滑动部大径侧端78,托架73侧的齿轮内周大径部76 和润滑脂槽62之间形成空间,充填到该空间的润滑脂63在停止时转印到滑动部大径侧端 78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的润滑脂转印面80。并且,若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 轮64回转,对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图1 (b)所示箭头D方向的 推力,则驱动传递齿轮64的润滑脂转印面80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在润滑脂转印 面80的润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润滑脂63供给到轴 外周面61f全周,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之间的磨耗。如图12所示以往技术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那样,齿轮内周面64f的与轴外周 面61f滑动处相同内径处,与润滑脂槽62对向构成场合,与润滑脂槽62对向处的间隙小, 因此,润滑脂63的充填量受到限制。再有,因与润滑脂槽62对向的齿轮内周面64f,几乎所 有润滑脂63都被捋出。因此,不能向齿轮内周面64f和轴外周面61f之间长期持续供给润 滑脂63。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齿轮内周大径部76配置 在与润滑脂槽62对向的位置,能将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量的润滑脂63充填到由齿轮内 周大径部76形成的空间。再有,作为限制手段的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 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 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 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在此,充填到润滑脂槽62的润滑脂63的向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 间的供给按如下进行。即,处于润滑脂槽62的润滑脂63在停止时转印到润滑脂转印面80, 在驱动时驱动传递齿轮64轴向移动,润滑脂转印面80轴向移动,该润滑脂63供给轴外周 面61f。下次停止时,驱动传递齿轮64回到原位置,润滑脂转印面80靠近润滑脂槽62,润滑脂63再次转印到润滑脂转印面80。这样,通过回转时和停止时驱动传递齿轮64反复轴 向移动,充填在润滑脂槽62的润滑脂63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另外,在图11所示以往技术例1中,槽缘部61e朝着与滑动方向垂直相交地延伸, 因此,若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摩擦,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 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有时会产生异物。又,在图11所示以往技术例1 中,若在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的滑动部发生应力集中,则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 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有时会产生异物。若产生这种异物,则即使润滑脂63残留在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 间,因异物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滑动,润滑脂63没有粘附在异物上,因此,有时会产生被称 为振动音的异音。与此相反,在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 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 异物引起的异音。又,以往技术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设有的固定轴部件61,沿着其轴线方向形成 润滑脂槽62。制作这种固定轴部件61场合,需要使用铣刀的加工,用车床制作轴状部件后, 形成润滑脂槽62,因此,需要将轴状部件载置在铣刀加工机上,校正后进行铣刀加工。因此, 产生二次加工,部件成本及生产时间变长。另一方面,如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设有 的固定轴部件61,在轴上设置全周槽,形成润滑脂槽62,能使用车床一次加工制作部件。因 此,实施例1的固定轴部件61与以往技术例1相比,能提高生产性。[实施例2]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二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2”)。图5是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5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5 (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轮构成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 径齿轮部77,用蜗杆构成输入齿轮65,这一点与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不同。其他 构成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如图5所示,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轮构成的大径齿轮部77和用蜗杆 构成的输入齿轮65连接。蜗杆构成的输入齿轮65设有升角,例如升角16°场合,蜗轮构成 的大径齿轮部77的升角成为74°,输入齿轮65如图5(b)箭头E所示回转,对于驱动传递 齿轮64作用如图5(b)箭头D方向的推力。小径齿轮部79与实施例1相同为平齿轮,与输出齿轮69连接。若从输入齿轮65 传递驱动回转,则推力作用在大径齿轮部77,驱动传递齿轮64朝垫片74侧移动,驱动传递 齿轮64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在润滑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 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 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图5所示的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的 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 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 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 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异物引起的异音。[实施例3]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三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3”)。图6是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6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6 (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锥齿轮构成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 大径齿轮部77及输入齿轮65,垫片74是波状垫片,在上述两方面与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 置200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如图6所示,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锥齿轮构成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 齿轮65连接。输入齿轮65设有圆锥角。又,小径齿轮部79与实施例1相同为平齿轮,与输 出齿轮69连接。若从输入齿轮65传递驱动回转,则推力作用在大径齿轮部77,驱动传递齿 轮64朝垫片74侧移动,驱动传递齿轮64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朝垫片74侧移动。此时, 在停止状态下在轴向间隙68内被施加压力的用波状垫片构成的垫片74进一步弹性变形, 因其反作用力,大径齿轮部77的锥齿轮朝着推力起作用方向退避,将推力移动量抑制到作 为齿不跳动程度的齿轮啮合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下。如上所述,通过润滑脂转印面80朝垫片74侧移动,转印在润滑脂转印面80的润 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61f的全周供给润 滑脂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若停止驱动传递,则因用波 状垫片构成的垫片74的回弹力,驱动传递齿轮64朝着大径齿轮部77的锥齿啮合到输入齿 轮65的锥齿的方向移动。又,图6所示的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的 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 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 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 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 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 异物引起的异音。[实施例4]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四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4”)。图7是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7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7 (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杆构成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 径齿轮部77,用蜗轮构成输入齿轮65,这一点与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不同。其他 构成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如图7所示,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杆构成的大径齿轮部77和用蜗轮 构成的输入齿轮65连接。蜗轮构成的输入齿轮65设有升角,例如升角74°场合,蜗杆构成 的大径齿轮部77的升角成为16°,输入齿轮65如图7(b)箭头E所示回转,对于驱动传递 齿轮64作用如图7(b)箭头D方向的推力。
小径齿轮部79与实施例1相同为平齿轮,与输出齿轮69连接。若从输入齿轮65 传递驱动回转,则推力作用在大径齿轮部77,驱动传递齿轮64朝垫片74侧移动,驱动传递 齿轮64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在润滑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 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 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图7所示的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的 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 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 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 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 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 异物引起的异音。[实施例5]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五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5”)。图8是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8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8 (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在上述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转印面80形成在齿轮内周滑动部 67的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形成为与回转中心线6 垂直相交的 平面。另一方面,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润滑脂转印面80以相对回转中心线6 倾斜的平面形成。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轮65与实施例1相同, 为斜齿轮,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 平行的图8 (b)箭头D方向的推力。在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63充填在齿轮内周大径部76和润滑 脂槽62之间形成的空间,所述润滑脂63在停止时转印到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 径部76之间的倾斜面的润滑脂转印面80。并且,若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 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图8 (b)箭头D方向的推力,则驱 动传递齿轮64的倾斜面的润滑脂转印面80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到倾斜面的润滑 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 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图8所示的实施例5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的 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 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 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 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 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 异物引起的异音。[实施例6]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六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6”)。
图9是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9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态 的说明图,图9 (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在上述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转印面80形成在齿轮内周滑动部 67的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形成为与回转中心线6 垂直相交的 平面。另一方面,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润滑脂转印面80以R形状形成。其他构 成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轮65与实施例1相同, 为斜齿轮,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4a平行的图9 (b)箭头D方向的推力。在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63充填在齿轮内周大径部76和润滑 脂槽62之间形成的空间,所述润滑脂63在停止时转印到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 径部76之间的R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并且,若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 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图9 (b)箭头D方向的推力,则驱 动传递齿轮64的R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到R形状的润滑 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 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图9所示的实施例6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的 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 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 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 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 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 异物引起的异音。[实施例7]下面,说明驱动传递装置200的第七个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7”)。图10是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说明图,图10 (a)是驱动电机500停止状 态的说明图,图10(b)是驱动电机500驱动状态的说明图。在上述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转印面80形成在齿轮内周滑动部 67的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形成为与回转中心线6 垂直相交的 平面。另一方面,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润滑脂转印面80以袋形状形成。其他构 成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说明不同点,相同部分说明省略。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轮65与实施例1相同, 为斜齿轮,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 平行的图10(b)箭头D方向的推力。在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润滑脂63充填在齿轮内周大径部76和润滑 脂槽62之间形成的空间,所述润滑脂63在停止时转印到滑动部大径侧端78和齿轮内周大 径部76之间的袋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并且,若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 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图8 (b)箭头D方向的推力,则驱 动传递齿轮64的袋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朝垫片74侧移动。由此,转印到袋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 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图10所示的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也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限制手段 的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 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 内周面64f刮取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 续供给到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 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 因异物引起的异音。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驱动传递装置200包括作为轴部件的固定轴部件61,绕 固定轴部件61回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轴部件61的驱动传递齿轮64,以及使得驱动传递齿 轮64的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位置往复移动的齿轮移动手段。在此,齿轮移动手段为 传递驱动的结构以及赋能手段(在实施例3中为波状垫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为没有图示的 赋能部件),在驱动时,所述传递驱动的结构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使得推力起作用,在停止 驱动时,所述赋能手段对驱动传递齿轮64朝着与推力作用方向相反方向赋能。驱动传递装 置200构成为通过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作为驱动传递齿轮64内周面的齿轮内周面64f的 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作为固定轴部件61的外周面的轴外周面61f的轴外周滑动部滑动, 在轴外周面61f,沿着外周径比轴外周滑动部小的轴外周面61f的圆周方向,形成成为一周 槽部的轴外周小径部的润滑脂槽62,润滑脂63充填在润滑脂槽62中,从作为输入部的输入 齿轮65输入回转驱动,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在这种驱动传递装置200中,在驱动传递齿 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形成内周径比齿轮内周滑动部67大的齿轮内周大径部76,作为限 制手段,设有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 向移动范围,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通过设有齿轮移动手段, 反复驱动电机500的驱动及停止,驱动传递齿轮64沿着推力方向移动或返回,沿着轴线方 向进行往复运动。由此,转印到润滑脂转印面80的润滑脂63移动到轴外周面61f,通过驱 动传递齿轮64的回转,向轴外周面61f的全周供给润滑脂63,能防止轴外周面61f和齿轮 内周滑动部67的磨耗。又,通过设有限制手段,齿轮内周滑动部67不会与润滑脂槽62对 向,能防止超过润滑脂槽62容积的润滑脂63被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刮取, 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持续供给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再 有,齿轮内周面64f和槽缘部61e不对向,因此,能防止驱动传递齿轮64的内周面或固定轴 部件61的槽缘部61e磨削,能防止因异物引起的异音。另外,本实施形态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齿轮移动手段是驱动传递齿轮64和输入 齿轮65的齿轮机构,通过使得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推力。通 过作为限制手段的托架73、框架75以及垫片74等,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的轴向移动范围, 因此,在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时及停止时,即使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 向位置变化,也能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能防止超过润滑脂槽 62容积的润滑脂63被驱动传递齿轮64的齿轮内周面64f刮取,能将润滑脂63比以往技术 长地长期持续供给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轴外周面61f之间。在此,齿轮机构的推力作用方 向可根据输入齿轮65的回转方向选择。
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5-实施例7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大径齿轮部77和输入齿 轮65为斜齿轮,因此,通过输入齿轮65及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 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箭头D方向的推力。实施例2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轮构成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 径齿轮部77,用蜗杆构成输入齿轮65。在这种构成中,蜗杆构成的输入齿轮65朝着图5箭 头E方向回转,通过向驱动传递齿轮64传递回转驱动,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 平行的箭头D方向的推力。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的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径齿轮部 77以及输入齿轮65是锥齿轮,因此,通过输入齿轮65及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 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箭头D方向的推力。实施例4的驱动传递装置200用蜗杆构成作为双联齿轮的驱动传递齿轮64的大 径齿轮部77,用蜗轮构成输入齿轮65。在这种构成中,蜗轮构成的输入齿轮65朝着图7箭 头E方向回转,通过向驱动传递齿轮64传递回转驱动,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作用有与回转 中心线6 平行的箭头D方向的推力。在本实施形态的驱动传递装置200中,驱动传递齿轮64是双联齿轮,构成双联齿 轮的二个齿轮之中,一方为大径齿轮部77,在其与输入齿轮65的连接部,构成实施例1-实 施例4中记载的齿轮机构,通过输入齿轮65和驱动传递齿轮64回转,对于驱动传递齿轮64 作用有与回转中心线6 平行的箭头D方向的推力。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可以如参照 图8说明的实施例5那样,截面形状成为倾斜状,从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 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变大的形状。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可以如参照 图9说明的实施例6那样,截面形状成为R形状,从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 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变大的形状。齿轮内周滑动部67和齿轮内周大径部76之间的润滑脂转印面80也可以如参照 图10说明的实施例7那样,截面形状成为袋形状,从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 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变大的形状。如实施例1那样,润滑脂转印面80为与推力方向垂直相交的平面状场合,通过润 滑脂槽62,润滑脂63被挤压到润滑脂转印面80,其反作用力作用在与应供给润滑脂63的 滑动部相反的方向,因此,担心润滑脂63不易移动到轴外周面61f。另一方面,如实施例 5-实施例7那样,通过将润滑脂转印面80设为倾斜状或R形状或袋形状,当润滑脂63受润 滑脂转印面80挤压时,倾斜状或R形状或袋形状的润滑脂转印面80成为将润滑脂63送向 轴外周面61f的导向件,润滑脂63易移动到轴外周面61f和齿轮内周面64f的滑动部。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 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包括 轴部件;驱动传递齿轮,绕该轴部件回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轴部件上;以及 齿轮移动装置,使得该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该轴部件的轴向位置往复移动; 构成为通过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该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的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该轴 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外周滑动部滑动;在该轴部件的外周面,形成轴外周小径部,其外周径比该轴外周滑动部小,成为沿该轴 部件的外周面上的圆周方向一周的槽部,润滑脂充填在该轴外周小径部; 从输入部输入回转驱动,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形成内周径比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大的齿轮内周大径 部,设有限制装置,限制该驱动传递齿轮相对该轴部件的轴向移动范围,使得该齿轮内周大 径部常时相对上述轴外周小径部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移动装置是齿轮机构,通过使得该驱动传递齿轮回转,对该驱动传递齿轮作 用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机构设有斜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机构设有蜗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机构设有锥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齿轮机构设有蜗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齿轮是双联齿轮,构成双联齿轮的二个齿轮之中至少一个构成权利要求 3-6中任一个所述的上述齿轮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成为从上述驱动传递齿轮的内周面 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变大的形状,使得截面形状成为 倾斜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的齿轮内周面,成为从上述驱动传递 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逐渐变大的形状, 使得截面形状成为R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齿轮内周滑动部和上述齿轮内周大径部之间的齿轮内周面,成为从上述驱动传递 齿轮的内周面的该齿轮内周滑动部侧向着该齿轮内周大径部侧,内周径逐渐变大的形状, 使得截面形状成为袋形状。
1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驱动回转;以及驱动传递机构,将该驱动源的回转驱动传递到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0中任一个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上述驱动传递机构。
12.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将形成在像载置体上的图像最终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在记录介质上形成 图像;以及驱动机构,驱动设在装置本体的被驱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驱动装置,作为上述驱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驱动传递装置(200)包括固定轴部件(61),绕该固定轴部件(61)回转的驱动传递齿轮(64),及使得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位置往复移动的齿轮移动手段,在固定轴部件(61)的轴外周面(61f),形成作为轴外周小径部的润滑脂槽(62),其外周径比轴外周滑动部小,成为沿轴外周面(61f)的圆周方向一周的槽部,润滑脂(63)充填在润滑脂槽(62),设有限制手段,限制驱动传递齿轮(64)相对固定轴部件(61)的轴向移动范围,使得齿轮内周大径部(76)常时相对润滑脂槽(62)对向。提供能比以往技术长地长期维持齿轮内周滑动部和轴外周滑动部之间的耐磨耗性、实现长寿命化的驱动传递装置,设有该驱动传递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109782SQ201010590929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福岛辰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