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26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维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1个光学系统和1个摄像元件获取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的单眼三维摄像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使用了 CXD和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以下,有时称为“摄像元件”)的数字照相机和数字电影的高功能化、高性能化有时会让人吃惊。特别是,由于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摄像元件中的像素构造的微细化得到推进。其结果,能实现摄像元件的像素以及驱动电路的高集成化。由此,仅仅经过几年,摄像元件的像素数就从100万像素左右显著增加到 1000万像素以上。进一步地,由摄像得到的图像的质量也飞跃提高。一方面,关于显示装置,通过基于薄型的液晶和等离子体的显示器,不分场所就可以进行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显示,实现高性能。这样的映像的高品质化的进行正从二维图像扩大至三维图像。最近,虽然需要偏光眼镜,但是也正在开始高品质三维显示装置的开发。关于三维摄像技术,具有简单结构的代表性装置采用由2个照相机构成的摄像系统,分别获取右眼用的图像以及左眼用的图像。在这样的所谓双眼摄像方式中,由于使用2 个照相机,所以摄像装置会变得大型化,成本也会变高。因此,正在研究利用1个照相机来获取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的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透过轴的方向相互正交的2片偏光板和旋转的偏光滤光器的方式。图8是表示基于该方式的摄像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摄像装置包括0度偏光的偏光板11、90度偏光的偏光板12、反射镜13、半反射镜(half mirror) 14、圆形的偏光滤光器15、使圆形的偏光滤光器旋转的驱动装置16、光学透镜3、获取由光学透镜成像的像的摄像装置9。在此,半反射镜14对透过偏光板11后由反射镜13反射的光进行反射,并使透过偏光板12后的光透过。通过以上结构,分别透过了配置在相互离开的场所中的偏光板11、 12的光经由半反射镜14、圆形的偏光滤光器15、以及光学透镜3入射至摄像装置9,从而获取图像。该方式的摄像的原理是,通过使圆形的偏光滤光器15旋转,在各自的时刻捕捉分别入射至2片偏光板11、12中的光,获取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但是,在上述方式中,由于一面旋转圆形的偏光滤光器15,一面通过时间分割来对不同位置的图像进行摄像,所以存在不能同时获取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的课题。此外,由于使用机械驱动,所以耐久性方面会有问题。此外,由于通过偏光板以及偏光滤光器来接受全部入射光,所以还有摄像装置9接受的光的量(受光量)也降低50%以上这样的课题。相对于上述方式,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不使用机械驱动而同时获取具有视差的2 个图像的方式。基于该方式的摄像装置,其利用反射镜对从2个入射区域入射的光进行聚光,并利用由2种偏光滤光器交替排列的摄像元件进行受光,由此,不使用机械驱动部就获取到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图9是表示该方式的摄像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在该摄像系统中,具有透过轴的方向相互正交的2个偏光板11、12、反射镜13、光学透镜3、和摄像元件1。摄像元件1在其摄像面上具备多个像素10、和与像素一对一对应配置的偏光滤光器17、18。偏光滤光器17、 18在全部像素上交替排列。这里,偏光滤光器17、18的透过轴的方向分别与偏光板11、12 的透过轴的方向一致。通过以上结构,入射光透过偏光板11、12,由反射镜13反射后通过光学透镜3,并入射至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分别透过偏光板11、12后入射至摄像元件1的光分别透过偏光滤光器17、18后被与偏光滤光器17、18相对的像素进行光电转换。这里,如果将由分别通过偏光板11、12后入射至摄像元件1的光形成的图像分别称为右眼用图像、左眼用图像, 则从分别与偏光滤光器17、18相对的像素组得到右眼用图像、左眼用图像。这样,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方式中,取代使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旋转的圆形的偏光滤光器,而在摄像元件的像素上交替配置透过轴的方向相互正交的2种偏光滤光器。 由此,与专利文献1的方式相比,虽然分辨率降低至1/2,但是使用1个摄像元件也能够同时得到具有视差的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但是,在该技术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同样地,由于在入射光透过偏光板以及偏光滤光器时光量减少,所以摄像元件的受光量大量减少。对于摄像元件的受光量减少这样的问题,作为另外的途径方法,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机械地对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的摄像和通常图像的摄像进行切换的方法。图10是示意表示该方法中的摄像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0所示的摄像装置具有2个偏光透过部20、 21,并且包括仅通过这些透过部后就使来自光学透镜3的入射光透过的光通过部19 ;将对来自偏光透过部20、21的光进行分离的特定成分透过滤光器23以及彩色滤光器(滤色器) 组成1组后得到的受光部光学滤光器盘(filter tray) 22 ;从光路上取下光通过部 19以及特定成分透过滤光器23后将彩色滤光器M插入光路中、或者进行这个动作的逆动作的滤光器驱动部25。根据该技术,使滤光器驱动部25工作,在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的摄像中使用光通过部19以及特定成分透过滤光器23,在通常的拍摄中,使用彩色滤光器M。在具有视差的2 个图像的拍摄中,基本上,与专利文献2所示的技术相同,光利用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通常的彩色图像的拍摄中,从光路中取下光通过部19,此外,取代特定成分透过滤光器23, 而插入彩色滤光器对,能够得到光利用率高的彩色图像。专利文献1 JP特开昭62491292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昭62-217790号公报专利文献3 JP特开2001-016611号公报在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偏光板(偏光透过部)以及偏光滤光器,能够由单眼照相机对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进行摄像。在这些技术中,偏光板以及偏光滤光器都由具有0°、 90°的透过轴的2种偏光器构成。由此,虽然能够由单眼照相机对具有视差的2个图像进行摄像,但是存在光利用率低且摄像灵敏度降低这样的课题。此外,为了得到在灵敏度方面没有问题的彩色图像,需要在上面所示的受光部中设置光学滤光器盘和滤光器驱动部。进一步地,如果即使假设设置了它们,在具有视差的图像的拍摄时和彩色图像的拍摄时被摄体的状态也不同,则视差图像和彩色图像不是相同状态的图像。也就是说,存在不能同时得到两种图像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提供一种不在摄像系统中设置机械驱动部就能得到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的摄像技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同时得到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和灵敏度方面没有问题的图像。本发明的三维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部,其具有使在特定的方向上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的η个偏光区域(η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与偏振方向无关地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所述η个偏光区域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固体摄像元件,其按照接受透过所述光透过部的光的方式来配置,具有像素阵列以及滤光器阵列,所述像素阵列被分割为多个像素块,所述多个像素块的每个包含(η+1)个像素,所述滤光器阵列包括与所述(η+1)个像素中的η个像素分别相对地配置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η个偏光滤光器;成像部,其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形成像;和图像生成部,其基于分别从所述(η+1)个像素输出的(η+1)个像素信号,来生成由分别入射到所述η个偏光区域以及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η+1)个图像。在某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生成部通过使用了基于各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各偏光滤光器的光透过率、以及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而决定的(η+1)行(η+1)列的矩阵的运算,来生成所述(η+1)个图像。在某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生成部,将透过第j个(j为1以上η以下的整数)偏光区域并透过第i个(i为1以上η以下的整数)偏光滤光器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i行第 j列的要素a(i,j),将透过所述非偏光区域并透过第i个偏光滤光器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 i行第(η+1)列的要素a(i,η+1),将透过所述第1偏光区域到第η偏光区域中的任意一者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η+1)行第j列的要素a(n+l,j),来生成所述矩阵,并通过使用了所述矩阵的逆矩阵和所述(η+1)个像素信号的运算,来生成所述(η+1)个图像。在某实施方式中,各偏光区域的透过轴方向以及各偏光滤光器的透过轴方向设定为使所述矩阵的行列式不为0。在某实施方式中,各偏光区域的透过轴方向以及各偏光滤光器的透过轴方向设定为使所述矩阵的行列式的绝对值最大。在某实施方式中,η = 2。在某实施方式中,在设所述η个偏光区域的一方为第1偏光区域,另一方为第2偏光区域时,相对于通过所述光透过部的中心并将所述光透过部的受光面的面积分割为2份的线段,所述第1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2偏光区域相互配置于相反侧。在某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偏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偏光区域和所述第2偏光区域之间。在某实施方式中,η = 2,在设所述η个偏光滤光器的一方为第1偏光滤光器,另一方为第2偏光滤光器时,各像素块包括其含有所述η个像素的8个像素,且所述8个像素排列为4行2列,与第1行第1列以及第3行第1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1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1滤色器,与第2行第1列以及第4行第1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2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2滤色器,与第1行第2列以及第3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3滤色器或透明部件,与第2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1偏光滤光器,与第4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2偏光滤光器。
在某实施方式中,η = 2,各像素块包括其含有所述η个像素的4个像素,设所述4 个像素为第1像素、第2像素、第3像素、以及第4像素,在设所述η个偏光滤光器的一方为第1偏光滤光器,另一方为第2偏光滤光器时,与所述第1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1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1滤色器,与所述第2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2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2滤色器,与所述第3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1偏光滤光器以及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3滤色器,与所述第4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2偏光滤光器以及使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 3滤色器。在某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生成部通过对由入射到各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信号加上由入射到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信号,来提高由入射到各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SN比。本发明的三维摄像装置具备具有η个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光区域的光透过部、和具有配置了偏光滤光器的η个像素群以及没有配置偏光滤光器的像素群的摄像元件。因此,能够得到由入射到光透过部的η+1个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信号和通过摄像元件能够取得的信号之间关系式。根据这些关系式能够算出由入射到光透过部的各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其结果,能够生成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而且,也能够得到透过了非偏光区域的灵敏度放方面没有问题的图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透光板、透镜、以及摄像元件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透光板的正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的基本像素构成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的基本颜色构成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透光板的正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的基本颜色构成图。图8是专利文献1中的摄像系统的结构图。图9是专利文献2中的摄像系统的结构图。图10是专利文献3中的摄像系统的结构图。符号说明1固体摄像元件
Ia摄像面
2透光板
3光学透镜
4红外截止滤光器
5信号产生以及图像信号接收部
6元件驱动部
7图像信号生成部
8图像接口部
9摄像装置
10像素
110度偏光的偏光板
1290度偏光的偏光板
13反射镜
14半反射镜
15圆形的偏光滤光器
16使偏光滤光器转动的驱动装置
17,18偏光滤光器
19光通过部
20,21偏光透过部
22受光部光学滤光器盘
23特定成分透过滤光器
24彩色滤光器
25滤光器驱动部
30存储器
100摄像部
110滤光器阵列
200信号处理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

本发明。对所有附图公共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表示图像的信号或信息简单称为“图像”。此外, 有时将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称为“多视点图像”(multi-viewpoint images)。(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三维摄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是数字式的电子照相机,包括摄像部100、和信号处理部200。信号处理部200基于来自摄像部100的信号,生成表示图像的信号(图像信号)。摄像部100包括摄像元件(图像传感器)1,其具备排列在摄像面上的多个光感测单元(像素);透光板2,其具有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关区域,该偏光区域使在特定方向上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该非偏光区域不论偏振方向如何都使光透过;光学透镜3,其用于在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上形成像;以及红外截止滤光器4。摄像部100还包括信号产生/接收部5,其产生用于驱动摄像元件1的基本信号,并且接收来自摄像元件1的输出信号,并向信号处理部200送出;以及元件驱动部6,其基于由信号产生/接收部5产生的基本信号来驱动摄像元件1。摄像元件1典型地是CCD或者CMOS传感器,由公知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制造。信号产生/接收部5以及元件驱动部30例如由CXD驱动器等LSI构成。信号处理部200包括图像信号生成部7,其对从摄像部100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并生成图像信号;存储器30,其用于保存在图像信号的生成中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以及接口(IF)部8,其将生成的图像信号送出至外部。图像信号生成部7适于由公知的数字信号处理处理器(DSP)等硬件、和执行包括图像信号生成处理在内的图像处理的软件的组合来实现。存储器30由DRAM等构成。存储器30记录从摄像部100得到的信号,并且暂时记录由图像信号生成部7生成的图像数据、和压缩后的图像数据。这些图像数据经由接口部8 被送出至未图示的记录介质和显示部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包括电子快门、取景器(viewfinder)、电源(电池)、 闪光灯等公知的构成要素,但是这些说明对本发明的理解来说并不是特别必需的,所以省略说明。下面,参照图2 4,更详细地说明摄像部100的结构。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摄像部100中的透光板2、光学透镜3、以及摄像元件1的配置关系的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透光板2、光学透镜3、以及摄像元件1以外的构成要
素。透光板2具有η个(η为2以上的整数)偏光区域P(I)、P (2)........P (η)、以及非偏
光区域(透明区域)P (η+1),使入射光透过。在图2中,表示了 4个偏光区域,但偏光区域的个数η只要为2个以上则为几个都可以。光学透镜3是公知的透镜,对透过了透光板2的光进行聚光,并在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Ia上成像。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2所示的xy坐标。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透光板2的正面图。透光板2的形状,与光学透镜3同样地为圆形,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透光板2具有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η个偏光区域P(l)、
P(2)........Ρ(η)。偏光区域以外的区域,是无论偏振方向如何都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
Ρ(η+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i = 1、2........n,第i个偏光区域P(i)的透过轴的方向相
对于χ方向(水平方向)倾斜了角度ai。各偏光区域P(1)、P(2).......P(η)由公知的
偏光板等形成。非偏光区域Ρ(η+1)可以由任何使光以高透过率透过的部件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板2起到本发明的光透过部的作用。另外,图3所示的透光板2的一部分也可以由遮光性部件形成。在图2所示的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Ia上,形成有包含排列为二维状的多个光感测单元(像素)的光感测单元阵列(像素阵列)。此外,与像素阵列相对,在光入射的一侧形成有包含多个偏光滤光器的滤光器阵列。各像素典型地包含光电二极管,通过光电转换来输出与各自所接受到的光的量(受光量)相应的电信号(称作“光电转换信号”、或“像素信号”。)。本实施方式中的像素阵列,被分割为分别包含(η+1)个像素的多个像素块。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摄像面Ia的滤光器阵列110的一部分的图。各像素块所包含的(η+1)个像素,在y方向(垂直方向)上排列为1列。在与这些像素中的η个像
素Wl、W2........Wn相对的位置上,与像素1对1地配置有η个偏光滤光器。与像素Wl、
W2........Wn相对的η个偏光滤光器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相对于χ方向分别倾斜了
角度β 1、β 2........β η。在与第(η+1)行第1列的像素Wn+1相对的位置上没有配置偏
光滤光器。根据以上结构,摄影时入射到摄像装置中的光,通过透光板2、光学透镜3、红外截止滤光器4、滤光器阵列110而入射到像素阵列。各像素接受分别透过了透光板2的各偏光
区域P(1)、P(2)........P(η)以及非偏光区域Ρ(η+1)的光,并输出与接受到的光的量相
应的光电转换信号。由各像素输出的光电转换信号,通过信号产生/接收部5而被送出到信号处理部200。信号处理部200中的图像信号生成部7基于从摄像部100送出的信号来生成多视点图像。以下,对从各像素输出的光电转换信号进行说明。首先,对从没有配置偏光滤光器的像素Wn+Ι输出的光电转换信号进行说明。在像素Wn+Ι中,接受透过了透光板2、光学透镜3、红外截止滤光器4的入射光,并进行光电转换。在此,在入射光通过透光板2的偏光
区域时,产生减光(假设其透过率为Tl)。在此,假设入射到偏光区域P(l)、P (2)........
P(η)和非偏光区域Ρ(η+1)的光不被减光地由摄像元件1进行光电转换的情况下的各信号
量,对该记号附加下标s来表现。即,将与入射到区域P(l)、P(2)........Ρ(η+1)的光的
量相当的信号表示为Ps(I)、Ps (2)........Ps(n+1)。此外,假设非偏光区域P (n+1)的透
过率为100%,则像素Wn+Ι的光电转换信号Sn+Ι用以下的式1来表示。数1Sn+1 = Tl (Ps (1) +Ps (2) +... +Ps (n)) +Ps (n+1)(式 1)接下来,对配置了偏光滤光器的像素Wj (j = 1、2........η)的光电转换信号进行
说明。假设各偏光滤光器的特性,除了透过轴的方向之外,与各偏光区域的特性相同。在像素Wj中,由于配置了偏光滤光器,因此基本上接受对入射光量乘以Tl后的量的光。与上述相同,像素Wj经由透光板2、光学透镜3、红外截止滤光器4来接受入射光,但入射光在通过透光板2的偏光区域时被减光。因此,像素Wj的光电转换量Sj用以下的式2来表示。其中,假设重合了 2片透过轴的方向相同的偏光板的情况下的光透过率为Τ1ΧΤ2。数2Sj = Tl [Τ2 {Ps (1) cos ( α 1-β j)+Ps ⑵ cos ( α 2-β j)+...+Ps (η) cos(a η-β j)}+Ps(n+l)](式 2)在此,像素信号Sj和与透过区域P(j)并被进行光电转换的光的量相当的信号 I3S(J)之间的关系,利用矩阵用以下的式3来表示。其中,假设Sj’ =Sj/Tl0数3
权利要求
1.一种三维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部,其具有使在特定的方向上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的η个偏光区域、以及与偏振方向无关地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所述η个偏光区域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其中, η为2以上的整数;固体摄像元件,其按照接受透过所述光透过部的光的方式来配置,具有像素阵列以及滤光器阵列,所述像素阵列被分割为多个像素块,所述多个像素块的每个分别包含(η+1) 个像素,所述滤光器阵列包括与所述(η+1)个像素中的η个像素分别相对地配置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η个偏光滤光器;成像部,其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形成像;和图像生成部,其基于分别从所述(η+1)个像素输出的(η+1)个像素信号,来生成由分别入射到所述η个偏光区域以及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η+1)个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生成部通过使用了(η+1)行(η+1)列的矩阵的运算,来生成所述(η+1)个图像,其中,该(η+1)行(η+1)列的矩阵是基于各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各偏光滤光器的光透过率、以及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透过率而决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生成部,将透过第j个偏光区域并透过第i个偏光滤光器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i行第j列的要素a (i,j),将透过所述非偏光区域并透过第i个偏光滤光器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i行第(η+1)列的要素a (i,η+1),将透过所述第1偏光区域到第η偏光区域中的任意一者的光的透过率作为第(η+1)行第j列的要素a(n+l,j),来生成所述矩阵,并通过使用了所述矩阵的逆矩阵和所述(η+1)个像素信号的运算,来生成所述(η+1)个图像,其中, j为1以上η以下的整数,i为1以上η以下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使所述矩阵的行列式不为0的方式来设定各偏光区域的透过轴方向以及各偏光滤光器的透过轴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使所述矩阵的行列式的绝对值最大的方式来设定各偏光区域的透过轴方向以及各偏光滤光器的透过轴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η = 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所述η个偏光区域的一方为第1偏光区域,另一方为第2偏光区域时,相对于通过所述光透过部的中心并将所述光透过部的受光面的面积分割为2份的线段,所述第1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2偏光区域相互配置于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偏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偏光区域和所述第2偏光区域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η = 2,在设所述η个偏光滤光器的一方为第1偏光滤光器,另一方为第2偏光滤光器时,各像素块包括含有所述η个像素的8个像素,且所述8个像素排列为4行2列, 与第1行第1列以及第3行第1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1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1 滤色器,与第2行第1列以及第4行第1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2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2 滤色器,与第1行第2列以及第3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3 滤色器或透明部件,与第2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1偏光滤光器, 与第4行第2列的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2偏光滤光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η = 2,各像素块包括含有所述η个像素的4个像素, 设所述4个像素为第1像素、第2像素、第3像素、以及第4像素, 且设所述η个偏光滤光器的一方为第1偏光滤光器,另一方为第2偏光滤光器时, 与所述第1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1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1滤色器, 与所述第2像素相对地配置有使第2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2滤色器, 与所述第3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1偏光滤光器以及使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3 滤色器,与所述第4像素相对地配置有所述第2偏光滤光器以及使第3波长段的光透过的第3滤色器ο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三维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生成部通过对由入射到各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信号加上由入射到所述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信号,来提高由入射到各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的SN比。
全文摘要
三维摄像装置具备具有多个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光区域的光透过部(2);接受透过了光透过部(2)的光的固体摄像元件(1);在固体摄像元件(1)的摄像面(1a)形成像的成像部(3);和图像生成部。光透过部(2)具有使在特定的方向发生了偏振的光透过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偏光区域P(1)、P(2)、......、P(n)、和与偏振方向无关地使光透过的非偏光区域P(n+1)。n个偏光区域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固体摄像元件(1)具有被分割为分别包含(n+1)个像素的多个像素块的像素阵列、以及包含与(n+1)个像素中的n个像素分别相对地配置的、透过轴的方向相互不同的n个偏光滤光器的滤光器阵列。图像生成部基于从各像素输出的像素信号,来生成由分别入射到n个偏光区域以及非偏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图像。
文档编号G03B35/08GK102342116SQ20108000991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5日
发明者三崎正之, 平本政夫, 泷泽辉之, 铃木正明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