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74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记录型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或复印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存在有转印步骤,在该转印步骤中,通过施加与调色剂电荷 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承载在感光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被静电转印到可旋 转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或被转印到承载在输送带上的转印材料的表面上。转印步骤所必需的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装置。例如,在转印部分经由带(例如中间 转印带或输送带)而与感光鼓对置的位置处设置了转印辊,该转印辊作为连接到高压电源 的转印装置。然而,在使用转印辊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转印辊弯曲的影响,作为带和转印辊 之间接触区域的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而变得不均勻,其中,该纵向是垂直于带旋转方向 的带宽度方向。当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不均勻时,转印步骤所必需的电流在转印压合区 的纵向上变得不均勻,从而在一些情况下造成了非正常转印(图像缺陷)。因为这个原因,作为转印装置,(JP-A)Hei 09-120218号日本专利公报中提出了一 种使用薄膜的结构,以替代转印辊。在JP-A Hei 09-120218号专利公报所提出的结构中, 取决于因供应电压或不供应电压所导致的静电引力存在或不存在,薄膜可以在薄膜支承部 件和感光鼓之间移动,从而移向转印材料和移离转印材料。然而,在JP-A Hei 09-120218号专利公报所提出的结构中,没有用于朝向带而推 动薄膜本身的推动部件,因此,由于薄膜的表面状态或阻力的不均勻会造成非正常转印。具 体来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薄膜仅仅在薄膜静电引力的作用下朝向带移动和远离带移 动时,不能保持薄膜和带之间相对于纵向均勻接触,因此转印压合区变得不均勻。在薄膜 和带之间的转印压合区较窄或者未形成转印压合区的那部分处,不能确保有充足的转印电 流,从而该转印电流以较大的量流入到宽的转印压合区中。因为这个原因,在转印压合区较 窄或者未形成转印压合区的那部分处,转印电流会不足,因此造成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特 别地,在薄膜仅仅通过静电引力而被吸引到带上的系统内易于发生这一现象。当转印电流 不足时,静电引力变弱,从而会进一步加速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的不均勻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简单结构或输送带彼此相对于纵向来执行令人满意的 转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从图像承载部件被转印到该环状可旋转中 间转印带上;转印装置,它布置在转印装置经由中间转印带而与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该 转印装置包括与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还包括用于朝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以及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其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 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中间转印带和图像承 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并且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 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关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图2(a)和(b)是在实施例1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图3的(a)至(c)分别是在比较例1至3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评价结果的表。图5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问题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评价结果的表。图8是实施例2中的又一个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又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图10是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地描述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关于以下实施 例中所描述的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关布置关系等,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除非另外 规定。<实施例1>(成像设备)参考附图1,将描述根据这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工位用于 黄色(Y)、第二工位用于品红色(M)、第三工位用于青色(C),并且第四工位用于黑色(K)。第一工位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OPC (有机光电导体)感光鼓la (在下文中,简 称为感光鼓)。充电辊加、清洁单元3a和显影单元8a围绕该感光鼓Ia而布置。充电辊加连接到充电偏压电源20a,并且通过从充电偏压电源20a提供电压而均 勻地对感光鼓Ia充电。清洁单元3a移除承载在感光鼓Ia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显影单元8a包括显影套筒4a、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5a和 显影剂施加刮刀7a。显影套筒如连接到显影偏压电源21a,并且通过从显影偏压电源21a 提供电压而在感光鼓Ia上形成调色剂fe的图像。感光鼓la、充电辊加、清洁单元3a和显 影单元8a构成整体式处理盒9a。
曝光装置11由扫描单元构成,该扫描单元用于通过多面镜使用激光扫描感光鼓 la,并且该曝光装置11使用基于图像信号而调制的扫描光束1 照射感光鼓Ia的表面。在 前文中,已描述了第一工位,但其他工位具有与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当启动成像操作时,感光鼓Ia至Id、中间转印带13等以预定处理速度在箭头所指 的方向上开始旋转。感光鼓Ia通过连接到充电偏压电源20a的充电辊加被均勻地充电至 负极性,并且之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11的扫描光束1 在感光鼓Ia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 一致的静电潜像。另一方面,在显影单元8a中的调色剂fe通过显影剂施加刮刀7a被充电 至负极性,并且被施加到显影套筒如上。之后,感光鼓Ia旋转,并且形成在感光鼓Ia上的静电潜像到达对置位置,在该对 置位置中,感光鼓Ia与显影套筒如对置。被施加到显影套筒如上的负极性的调色剂fe 经受在感光鼓Ia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结果,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fe而显像,从而 第一颜色(在这一实施例中为Y)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Ia的表面上。顺便提及,第 二至第四工位具有同第一工位同样的构造并执行与第一工位相同的操作,所以各色的调色 剂图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Ib至Id的表面上。结果,在感光鼓Ia至Id上承载各色的调色 剂图像。另一方面,布置了本身为环状可旋转带的中间转印带13,以使其接触到所有的四 个感光鼓Ia至Id。作为中间转印带13,使用了体积电阻率为IOkiQ. cm的IOOym厚的 PVDF(聚偏二氟乙烯)部件。中间转印带13通过三根辊被支承,这三根辊作为中间转印带 13的张拉部件,由二次转印对置辊M、驱动辊14和张力辊15组成,并且该中间转印带13被 配置成保持在恰当的张力下。通过对驱动辊14驱动来使中间转印带13在与感光鼓Ia至 Id相同的旋转方向上旋转。此外,在中间转印带13的内侧,设置了经由中间转印带13而与各个感光鼓Ia至 Id对置的、作为转印装置的初次转印装置IOa至10d。在感光鼓Ia至Id和初次转印装置 IOa至IOd经由中间转印带13而彼此对置的每个部分(位置)都是初次转印压合区。初次 转印装置IOa至IOd分别连接至初次转印电压电源2 至22d。根据用于各色调色剂图像的相邻初次转印压合区之间的距离,对应各个颜色把来 自未示出控制器的写入信号延迟一定时间,从而通过曝光使静电潜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Ia 至Id上。使用显影单元8a至8d把各个静电潜像显影成各个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初次 转印电压电源2 至22d对初次转印装置IOa至IOd分别施加与调色剂图像电荷极性相反 极性的电压。结果,在各个初次转印压合区中,各色调色剂图像被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13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3上形成复合调色剂图像(复合图像)。也就是说,在各个初次 转印压合区中,各个感光鼓Ia至Id承载的各个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Ia至Id被初次转印 到中间转印带13上,并且被承载到中间转印带13的表面上。另一方面,与通过曝光形成静电潜像相同步,堆积在转印材料盒16中的转印材料 P通过片材供给辊17被拾取。顺便提及,转印材料P的实例可包括记录材料,例如纸张、打 印纸、转印材料片材、OHP片材和光泽纸。供给的转印材料P通过未示出的供给辊被输送到 对准辊18并且停止。之后,与中间转印带13上的复合调色剂图像同步,通过对准辊18把 转印材料P输送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3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的二次转印压合区。此时,与复合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从二次转印电压电源26被施加到连接到二次转印偏压电源沈的二次转印辊25。结果,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3上 的四色复合调色剂图像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并且被承载到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在二次转印完成之后,通过布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带清洁装置27,把余留 在中间转印带13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和通过输送转印材料P而产生的纸粉从中间转印带 13的表面移除并且收集。此外,带清洁装置27是由聚氨酯橡胶之类制成的清洁刮刀,并且 具有弹性。另外,在二次转印完成之后承载有复合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 装置19,并经受复合调色剂图像的定影,从而作为形成了图像的产品(打印或复印)被排出 到成像设备外。(初次转印装置)如图2(a)所示,初次转印装置IOa包括具有弹性的推动部件31a和柔性板件32a。 与将被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宽度相比,推动部件31a和柔性板件3 相对于纵向的宽 度与之相等或更宽。顺便提及,纵向是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3旋转方向的中间转印带13的 宽度方向。通过未示出的推动弹簧,相对于纵向以9. 8N的总压力经由中间转印带13把推 动部件31a朝向感光鼓Ia均勻推动。该推动部件31a朝着中间转印带13推动板件32a,从 而使板件3 可靠地与中间转印带13形成表面接触。结果,板件3 被夹入并保持在中间 转印带13和推动部件31a之间。板件32a以同一接触面与中间转印带13的内表面形成表 面接触,而不相对于推动部件31a旋转。此处,板件3 最初具有如图2(b)中的参考标记32a'所指示的平板形状。此外, 板件3 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一个端部(在下文中,将省略 “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被固定在与中间转印带13相隔开的状态。板件32a 可通过从与中间转印带13相隔开的固定的一个端部至在自由端一侧的另一端部朝着中间 转印带13弯曲而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板件3 直至下游侧自由端与中间转印带13形 成表面接触。此外,即便如图2(b)所示在推动部件31a被移除的情况下,该板件3 仍通 过反抗力而与中间转印带13保持在接触状态,该反抗力用于通过板件3 的刚性使其在弯 曲状态下的形状复原到平板形状。结果,在板件3 与中间转印带13相接触的区域里,在 板件3 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接触面相反的表面处,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2a。因此, 随后描述的边界位置B和C可以确定。另外,板件3 具有导电性。初次转印电压电源22a 连接到板件32a,并且在成像操作期间施加500v的电压。顺便提及,对于其他初次转印装置 IOb至10d,也采用了相同的构造。通过将作为绝缘部件的发泡聚氨脂海绵型弹性部件成型为基本为矩形的平行六 面体来压制成形推动部件31a,该平行六面体具有2mm的厚度、4mm的宽度和230mm的长度。 推动部件31a具有在500gf载荷下30度的ASKER C硬度。使用聚氨脂作为推动部件31a的 材料,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橡胶材料来构造推动部件31a,例如氯醚橡胶、NBR ( 丁腈橡胶) 或EPDM (三元乙丙橡胶)。对于板件32a,使用了在施加50V的电压下体积电阻率为IO6 Ω . cm的树脂板。在这一实施例中,对于板件32a,使用了乙酸乙烯酯板,但是也可以使用聚碳 酸酯(PC)板、PVDF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板、聚酰亚胺(PI)板、聚乙烯(PE)板、 聚酰胺(PA)板等。关于板件32a的厚度,厚度范围在30μπι至500μπι是符合需要的。在 使用超过这一厚度范围的板件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处于弯曲状态下的板件的反抗力实现
7接触。在这一实施例中,使用了厚度为150 μ m的板件32a。此处,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A,并 且下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D。也就是说,A是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非接触区域 与上游侧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非接触区域是指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互不 接触的区域。接触区域是指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接触的区域。D是感光鼓Ia和 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与下游侧非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另外,中间转印带13 和板件3 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B。也就是说,B是中间转印带13与 板件3 彼此互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和中间转印带13与板件3 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之 间的边界位置。另外,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 C。也就是说,C是板件32a与推动部件31a彼此互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和板件3 与推动 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接下来,将描述上述边界位置A、B、C和D的测量方法。对于通过感光鼓Ia和中间 转印带13所形成的边界位置A和D,带驱动停止,并且感光鼓Ia在中间转印带13上存在调 色剂图像的情况下旋转。此时,仅仅在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区域中形成调色 剂图像,并且因此可通过在移除调色剂图像之前和之后测量位置来执行边界位置A和D的测量。顺便提及,当该测量方法基于同一原理时,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例如,在该 方法中,用朱红色墨垫、魔法标记(Magic Marker)或类似物对中间转印带13进行标记(涂 色),并且测量移除部分。关于通过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 形成的边界位置B,需要考虑的是,边界位置B 是柔性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点。另外,通过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驱动而 产生摩擦力的影响和通过对板件3 施加电压而产生静电引力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到的。 因此,当中间转印带13在板件3 被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旋转时,基于通过板件3 和中间 转印带13形成的接触区域来测量边界位置B。关于通过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形成的边界位置C,通过横截面观察法而测量接 触点。通过上述测量所获得的边界位置A、B、C和D被设定成使得当边界位置A为Omm时 (基准位置),朝向下游侧,边界位置D为3. Omm,边界位置B为0. 5mm且边界位置C为0. 7mm。 也就是说,上述边界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上游侧起按A、B、C、D的顺序排列。换句话说,与 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 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相比,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接触 的接触区域更靠近上游侧。与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相比,中间转 印带13和板件3 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更靠近上游侧。与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彼 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相比,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更 靠近上游侧。此外,当边界位置A为基准位置时,板件32a的下游侧端的位置为5. 5mm。当 边界位置A为基准位置时,推动部件31a的下游侧端的位置为4. 7mm。顺便提及,关于第二 至第四工位,采用了与第一工位同样的构造。(作用)。之后,将根据边界位置A、B、C和D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描述该实施例中的各个作用。 首先,将描述把边界位置B布置于边界位置A下游侧上的作用(A至B)。通过采用这种位置构造,当向初次转印装置IOa施加电压时,在边界位置A的上游侧就可抑制由感光鼓Ia和 初次转印装置IOa之间产生的转印电场所带来的影响。把A布置在B的上游侧上意味着, 在B的下游侧上施加强电场的区域与A相隔开,并且因此抑制了在A和B之间电场的增加。 结果,就可抑制在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 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区域中由于转印电场对感 光鼓Ia上调色剂图像的作用而使一部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当调色剂图 像在偏离于初始转印位置的位置上被转印时,存在调色剂图像密度局部降低的可能性。接下来,在初次转印装置IOa由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构成的情况下,将描述把 边界位置C布置在边界位置B下游侧的作用(B到C)。通过采用这一位置构造,在预先弯 曲板件3 而使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 彼此接触的区域中,推动部件31a可以推动板件 32a。特别地,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是从中间转印带13施加到板件3 的扭曲应力集中的部 分。当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 时,板件3 发生变形,从而初次转印压合区的形状变得 不稳定。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发生以下现象的可能性,即推动部件31a使板件3 变形且 板件3 从中间转印带13分离开。因此,在与扭曲应力集中部分偏离的边界位置B下游侧 上,推动部件31a在与边界位置B相隔开的位置推动板件32a,从而板件3 可以相对于纵 向而言可靠且均勻地接触中间转印带13。在上述情形下,在更加稳定的接触状态使用高刚 性的板件3 是非常重要的。结果,就能相对于纵向确保在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 具有稳定且均勻的接触特性,因而就能防止由于相对于纵向在转印压合区中的不均勻接触 而导致的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13和初次转印装置IOa的板件3 相对于纵向彼此均勻地接触,从而可以令人满意地执行转印。最后,将描述把边界位置D布置在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上的作用(C到D)。通过 采用这一位置构造,板件3 在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区域内接触中间转 印带13,并且因此不会在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区域内造成例如阶梯状部 分的间隔(空隙)。这是因为,当中间转印带13被板件32a推动时,中间转印带13被感光 鼓Ia支承。因此,就能防止点状图像空白的发生,点状图像空白是由于在板件3 和中间 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内产生的间隔中放电对调色剂充以相反极性的电而阻止了调色剂 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3转印所导致的。此外,在这一实施例中,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的下游端均位于边界位置D的下 游侧上。结果,在感光鼓Ia和中间转印带13分离开的点,板件3 起到对置电极的作用。 因此,在分离点处的电势被稳定,从而可以抑制由于分离放电而引起的图像缺陷。在推动部 件31a的下游端位置,板件3 可靠地接触中间转印带13,从而确保了板件3 作为对置电 极的上述效果。顺便提及,在这一实施例中的各个作用已相对于第一工位作了描述,但是相 对于第二至第四工位也可以获得与在第一工位情况下的相同作用。(实施例1的评价)为了核实这一实施例的效果,通过使用处理速度为lOOmm/sec的成像设备,在这 一实施例和比较例1至3中,在初始阶段和在10000张片材通过之后进行关于竖直条纹 和转印分散的评价。顺便提及,片材通过耐久性测试是使用Xerox公司制造的"Xerox 4024"、基重=75g/m2的纸而进行的,并且对通过10000张后的图像进行评价。下面将分 别对照图3(a)至3(c)来描述比较例1至3的构造,并且将对照图4描述评价结果。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如图3(a)所示,边界位置B和边界位置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A的 上游侧上。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B、C、A和D。比较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 件32a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相同。接下来,将描述评价结果。在 比较例1中,边界位置B位于边界位置A的上游侧,并且因此转印电场作用于在感光鼓Ia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之前的感光鼓Ia上的调色剂图像上,从而发生了转印分散, 并因此降低了图像质量。比较例2在比较例2中,如图3(b)所示,边界位置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上且被 设定在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上。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A、C、B和D。比较例2中使用 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相同。接下来, 将描述评价结果。在比较例2中,边界位置C位于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上,且因此仅仅推动 部件31a的上游侧拐角是与板件3 接触的接触点(接触线),从而初次转印压合区通过依 靠弯曲板件32a的反抗力而形成。也就是说,用于使板件3 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压力 不能从推动部件31a处获得,而仅仅通过用于将弯曲板件3 返回到平板状态的反抗力而 获得。因此,不能从推动部件31a施加均勻的压力到板件32a,并且因为这个原因也不能确 保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均勻接触特性,且因此出现了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图 像质量也降低了。比较例3在比较例3中,如图3(c)所示,边界位置B和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D的下游侧上。 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A、D、B和C。比较例3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与实 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 相同。接下来,将描述评价结果。在比较例3中, 边界位置B和边界位置C位于边界位置D的下游侧上,并且因此不能确保在初次转印压合 区中的压合区域。结果,明显不能实现令人满意的转印,且因此图像质量显著下降。与上述各比较例相反,在本发明这一实施例的位置关系中,从初始状态和即使经 过了 10000张片材之后,仍可抑制竖直条纹和转印分散的发生。如上所述,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初次转印装置IOa包括推动部件31a和板 件32a,并规定了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推动部件31a(作为推动板件32a的推动 部件)可以可靠地推动板件32a。结果,通过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而形成 的初次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是均勻的,从而就能防止由于相对于纵向的初次转印压合区 不稳定而导致的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此外,边界位置B被布置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上, 从而可以抑制转印电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就能抑制由于在偏离于初始转印位置的位置上 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而引起的调色剂图像密度的局部下降。<实施例2>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1中,初次转印装置IOa由板件3 和大致为矩形平行六面 体形的推动部件31a构成。然而,当经过的片材数目增加时,随着板件32a的摩擦力增加, 板件3 被中间转印带13拉动的力增加了,从而推动部件31a也与板件3 —起被拉动 了,且因此推动部件31a主要在其与板件的接触侧上朝向下游侧偏离。具体来说,如图5所 示,通过板件3 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静电引力,产生了板件3 朝下游方向上被拉动 的力。结果,边界位置B移动至下游边界位置B'。随着这一移动,推动部件31a也主要在其与板件的接触侧上与板件3 —起朝下游侧方向偏离,从而边界位置C移动至下游边界 位置C'。然而,对推动部件31a的影响是很小的,从而向边界位置C'的移动量小于向边 界位置B'的移动量。因为这个原因,边界位置B'位于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上(C'至 B')。如在实施例1的比较例2中所描述的,当这些位置保持在如上的位置处时,初次转印 压合区的形状变得不稳定,从而产生了转印缺陷。另一方面,在这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用作初次转印装置IOa的推动部件41a 的形状在横截面上是梯形构造,其中,推动部件41a与板件3 接触的接触面(上表面)小 于与该接触面相对的表面(底面)。也就是说,推动部件41a的上游侧表面是斜面,该斜面 从与板件3 接触的接触面以递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另外,推动部件41a的下游侧表 面是斜面,该斜面从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面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顺便提及,该斜 面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结果,通过来自推动部件41a相对面(底面)的压力,抑制了推动部件41a在板件 接触侧上朝下游方向上偏离。因此,即便在板件32a的摩擦力由于连续成像而增大的情况 下,也可以防止推动部件41a在板件接触侧上朝下游方向上偏离(推动部件41a的倾斜), 从而可以确保相对于纵向的均勻初次转印压合区。另外,如图6所示,关于在这一实施例中 的边界位置的关系,与实施例1中相似,保持了从上游侧起A、B、C至D的顺序,并且这些位 置的设定也与实施例1中的位置的设定相似。顺便提及,关于第二至第四工位,也采用了与 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作用)在这一实施例中,即便当随着片材打印数量的增加而使拉动板件32a的力增大 时,通过使用推动部件41a,来自相对面(底面)的压力抑制了推动部件41a在板件接触侧 上的偏离。也就是说,防止了推动部件41a朝向下游方向的倾斜。因此,就可长期进行稳定 转印。顺便提及,尽管这一实施例中的作用仅相对于第一工位作了描述,但在第二至第四工 位中也获得了与在第一工位中相同的作用。<实施例2的评价>在这一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相似,在初始阶段以及在经过了 10000张和50000 张片材之后,对竖直条纹和转印分散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图7中。实施例1在这一实施例中,在经过了 50000张片材之后,板件3 通过板件3 和中间转印 带13之间的静电引力而被向下游方向拉动,进而引起了推动部件31a的倾斜,从而不能相 对于纵向确保均勻的初次转印压合区。结果,产生了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从而图像质量下 降了。实施例2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中,推动部件41a的形状在横截面上是梯形构造,且因此不 会发生推动部件41a的倾斜。结果,即便当经过了 50000张片材之后,也能够确保相对于纵 向的均勻的初次转印压合区,从而既不会出现竖直条纹,也不会出现转印分散。顺便提及,基于与实施例2中相似的原理,如图8所示,可以进一步设置用于支承 矩形平行六面体形推动部件31a的支承部件33a,以防止推动部件31a朝向下游方向倾斜。 这样,也可以获得与那些在实施例2中相似的效果。顺便提及,当该支承部件33a在更靠近板件侧的位置上支承推动部件31a时,支承部件33a更为有效。另外,被支承部件33a支承 的推动部件也可以是如实施例2中的推动部件41a,因此不限于推动部件31a的形状。<其他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应用并描述了中间转印型成像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相 似地应用于所谓的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在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如图9所示设置了替 代中间转印带的输送带(带),该输送带用于承载和输送转印材料,承载在感光鼓上的调色 剂图像将要被转印到该转印材料上。该输送带是环状的并且可以旋转。另外,本发明还可 应用到用于单一颜色的成像设备上,即所谓的单色成像设备。在如图9所示的直接转印式成像设备中,在经由输送带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各个 工位期间,通过直接且相继地将承载在各个感光鼓Ia至Id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 料P上而形成彩色图像。输送带110和感光鼓Ia至Id之间的接触区域是输送带110经由 转印材料P与感光鼓Ia至Id对置的区域。也就是说,转印材料P将处于输送带110和各 个感光鼓Ia至Id之间。在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除了输送带110和感光鼓Ia如图10 所示经由转印材料P彼此对置之外,采用了和上述构造相同的构造。以下将概括描述该构 造的特征。顺便提及,在随后的内容中,虽然仅代表性地描述第一工位,但第二至第四工位 也采用了和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在板件3 与输送带110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在板件3 与输送带110接触的接 触面相反的表面上,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2a。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 在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侧处设置输送带110和板件3 彼 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也就是说,边界位置C被布置在边界位置B的下游侧(B至C)。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在输送带110和板件3 彼此接触的接触区 域的上游侧处设置感光鼓Ia接触与输送带110相接触的转印材料P的接触区域。也就是 说,边界位置B被布置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A至B)。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在感光鼓Ia接触与输送带110相接触的转印 材料P的接触区域的下游侧端部的上游侧上,设置板件3 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 触区域。也就是说,边界位置D被布置在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C至D)。板件3 具有柔性,且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被固定在与输送带相隔开的 上游侧端部(一端)处,并且可在从板件32a固定端(一端)向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弯曲 的状态下通过反抗力而接触输送带110。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旋转方向,推动部件31a上游侧表面可优选为斜面,该斜 面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与板件3 接触的接触表面以递增的距离朝向上游侧指 引。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31a的下游侧表面可优选为斜面,该斜 面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与板件3 接触的接触表面以递增的距离朝向更下游侧 指引。初次转印装置IOa可以包括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 31a的支承部件。同样地,在上述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可以获得与上述在实施例1和2中相似的 作用和效果。尽管已参考此处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已阐明的详细内容,并且本申请意在涵盖属于改进的意图或随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修改或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要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被转印到该环状可旋转 中间转印带上;转印装置,它被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经由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对置 的位置处,所述转印装置包括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还包括用 于朝所述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以及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其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 域的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所述中间转印带 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并且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 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板件具有柔性,且板件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 的上游侧端部被固定,并且其中,在该板件从被固定的上游侧端部朝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部弯曲的状态下,该板 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 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 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 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 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 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 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 件的上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 递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并且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下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 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旋转 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的支承部件。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环状可旋转输送带,用于承载并输送转印材料,调色剂图像将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被 转印到该转印材料上;转印装置,它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经由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 处,所述转印装置包括与所述输送带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还包括用于朝所述输送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以及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 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 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并且其中,所述输送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 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板件具有柔性,且板件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 的上游侧端部被固定,并且其中,该板件在从被固定的上游侧端部朝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部弯曲的状态下,该板 件接触所述输送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 述输送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 下游端部的下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推 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 游端部的下游。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 述输送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 的上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 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并且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下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 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旋转 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的支承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转印装置,它布置在转印装置经由中间转印带与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转印装置包括与中间转印带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以及用于朝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和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中间转印带和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141759SQ20111003497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中川健, 片桐真史, 相田孝光, 紫村大, 赤松孝亮, 道田一洋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