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基板及其接触端子区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06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阵列基板及其接触端子区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面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其接触端子(PAD) 区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电子显示产品得到迅猛发展,先进的平板显示产品层出不穷,尺寸由小到大,小到手机、PDA产品,大到电视及平面广告媒体机。平板显示产品包括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笔记本、提款机、手机、PDA、PSP、信息查询机、媒体广告播放机等,因此用于平板显示产品的平面显示面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平面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等,其中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IXD)在大批量生产工艺、操作方便的驱动方式、以及容易实现高质量等方面获得广泛认可。现有TFT-LCD的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栅极扫描线、数据信号扫描线、像素电极;其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栅极扫描线相连,源极与数据信号扫描线相连,漏极与像素电极相连;所述延伸至液晶盒外的PAD区域的栅极扫描线即为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延伸至液晶盒外的PAD区域的数据信号扫描线即为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电极;这里,位于TFT-IXD液晶盒外的PAD区的结构具体参照图1,PAD区是连接液晶盒内的栅极扫描线与盒外薄膜集成芯片(C0F)9的区域,PAD区包括基板6、金属层(栅极扫描电极或数据信号扫描电极)1、钝化层2,其中,由于栅极扫描电极与数据信号电极相互垂直,因此,图1的截面中仅示出了 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这里,栅极扫描电极和数据信号电极在基板6上通过镀膜、涂胶、曝光、显影、刻蚀等工艺形成的,然后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 (ACF)S与COF 9连接,实现导通,同时为了保护电极区,在彩膜7和COF 9之间的狭缝处涂覆硅胶10。现有的PAD区的电极结构多为大孔设计,具体可参考图2和图3,如图2所示,所述 PAD区的金属层1上设置有钝化层2,在金属层1上方的钝化层2刻蚀形成一个大的过孔3, 然后制作像素电极4,其中,图2中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图3中,金属层1上附着有钝化层2,通过过孔3与像素电极4连通,由于PAD区电极的过孔设计,再结合硅胶涂覆情况、COF切割精度等因素影响,会使PAD区电极部分暴露出来,尤其当在潮湿环境下工作时发生电极腐蚀等现象时,腐蚀从一点开始发生后,很容易扩散到周围,使得整个电极因腐蚀而断裂,严重影响现有用户终端市场的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其PAD区电极结构, 能够有效解决PAD区电极腐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0008]一种阵列基板接触端子PAD区电极结构,所述电极采用叉形结构,每个电极包含有至少两个子电极,同一电极的子电极相互连通。其中,所述电极为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和/或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电极。其中,所述构成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的金属层为栅极的金属层、和/或源漏极的
金属层。其中,所述构成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电极的金属层为栅极的金属层、和/或源漏极的金属层。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电极包含有三个子电极。一种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延伸至PAD区的栅极扫描线,采用如上所述的PAD区电极结构;和/或,所述阵列基板延伸至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线,采用如上所述的PAD区电极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PAD区电极结构采用叉形设计,每个电极包含多个子电极,同一电极的子电极相互连通,如此,当腐蚀发生在一个子电极的情况下,当腐蚀向四周扩散时,会遇到钝化层而无法继续腐蚀其他子电极,这样,当被腐蚀的子电极断裂后,其他子电极仍能起到连通的作用,避免了整个电极因腐蚀而断裂,很好地提高了现有用户终端市场 (Field端)的产品质量。

图1为现有PAD区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现有阵列基板的PAD区的电极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示出的电极结构沿A-A’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阵列基板的PAD区的电极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示出的电极结构沿B-B’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金属层;2-钝化层;3-过孔;4-像素电极;5-子电极;6_基板; 7-彩膜;8-ACF ;9-C0F ; 10-硅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为将阵列基板PAD区电极结构设置为叉形结构,每个电极包含有至少两个子电极,且同一 PAD区电极的多个子电极相互连通;这里,具体子电极的个数根据设计要求和生产设备精度决定。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AD区电极的结构采用叉形结构,每个电极由多个子电极组成,多个子电极之间通过钝化层进行保护,且同一 PAD区电极的多个子电极相互连通;这里,具体子电极的个数根据设计要求和生产设备精度决定。图4示出了每个电极包含有三个子电极的情况,其中,图5为图4所示结构中PAD 电极结构沿B-B’线的截面示意。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由金属层1构成的PAD区的电极采用叉形结构,每个电极包含有三个子电极5,多个子电极5之间通过钝化层2进行保护,在每个子电极5的金属层1上方的钝化层2刻蚀形成小的过孔3,子电极5的金属层1通过该过孔3与像素电极4连
ο下面,具体介绍上述PAD区电极结构的实施细节。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的制作过程包括首先可通过使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基板6 上制备一层金属层1 ;栅极金属层的材料通常使用钼、铝、钕铝合金、钼钨合金、铬等金属。 使用栅电极层的掩模板通过曝光工艺和刻蚀工艺,制作阵列基板的栅极扫描电极,同时在 PAD区的金属层1形成如上所述的栅极扫描电极的结构;然后,利用化学汽相沉积(PECVD)的方法在阵列基板上连续沉积栅极绝缘层薄膜和非晶硅薄膜,使用有源层的掩模板进行曝光后对非晶硅进行刻蚀,形成像素区半导体有源层沟道;接下来,采用与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相同的制备方法,在阵列基板上沉积一层约为栅极厚度的金属薄膜,通常使用钼、铝、钕铝合金、钼钨合金、铬等金属;使用源漏极的掩模板通过曝光工艺和刻蚀工艺,形成源、漏电极和数据信号电极;接着仍利用PECVD方法,在整个阵列基板上沉积一层钝化层2,其材料通常是氮化硅;使用钝化层2的掩模板,通过曝光和刻蚀工艺形成像素TFT漏极过孔和上述的钝化层过孔3,如图5所示;最后,利用磁控溅射方法淀积透明导电薄膜形成透明电极,常用的透明电极材料为氧化铟锡等;使用像素电极的掩模板光刻后进行刻蚀,形成如上所述的PAD区的像素电极4。对于PAD区的数据扫描电极,制作工艺与上述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大体相同;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结构是利用栅电极层的掩模板,通过曝光工艺和刻蚀工艺形成的;而PAD区的数据扫描电极结构是利用源漏极的掩模板,通过曝光工艺和刻蚀工艺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构成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和数据扫描电极的金属层,既可采用栅极的金属层,也可采用源漏极层的金属,也可以是为了降低传输电阻,采用双层金属,但是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PAD区的电极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PAD区的电极结构的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的延伸至液晶盒外的PAD区的栅极扫描线,采用如上所述的PAD区电极结构;和/或所述阵列基板延伸至液晶盒外的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线,采用如上所述的PAD 区电极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阵列基板接触端子PAD区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采用叉形结构,每个电极包含有至少两个子电极,同一电极的子电极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 和/或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PAD区的栅极扫描电极的金属层为栅极的金属层、和/或源漏极的金属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电极的金属层为栅极的金属层、和/或源漏极的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电极包含有三个子电极。
6.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延伸至PAD区的栅极扫描线,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PAD区电极结构;和/或,所述阵列基板延伸至PAD区的数据信号扫描线,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 PAD区电极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接触端子区电极结构,所述电极采用叉形结构,每个电极包含有至少两个子电极,同一电极的子电极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对PAD区电极结构采用叉形设计,每个电极包含有至少两个子电极,同一电极的子电极是相互连通的,如此,当腐蚀发生在一个子电极的情况下,当腐蚀向四周扩散时,会遇到钝化层而无法继续腐蚀其他子电极,这样,当被腐蚀的子电极断裂后,其他子电极仍能起到连通的作用,避免了整个电极因腐蚀而断裂,很好地提高了现有用户终端市场的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G02F1/13GK202171704SQ201120201999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战戈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