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66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模组结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液晶技术蓬勃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公司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更小的利润空间内,成本被不断地压缩。当下最热门的两个液晶发展趋势是一个是液晶整体薄型化,另一个是LCD玻璃切割利润最大化或者称为窄边框设计。目前针对薄型化采用的办法是将液晶的导光板薄型化,但是,导光板越薄其成型难度与良率控制难度都越大,且导光板越薄其价格越高,不符合压缩成本的理念。而窄边框设计确实可以令液晶成本被最大化的压缩,但是,使用窄边框结构时遮光片边缘的粘结面积减小,影响粘结效果,易造成信赖性测试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成本实现薄型化的液晶模组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液晶模组结构,至少包括框架,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空回字形遮光片和背光源组件,其中,所述液晶面板组件由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偏光片、玻璃基板和下偏光片,所述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遮光片上,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的中空部。特别是,所述背光源组件至少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端头的发光体,在所述发光体远导光板端设有挡光板。特别是,所述挡光板设置在框架上对应所述发光体端头处。特别是,所述框架上对应所述导光板设有卡槽,所述导光板卡接在所述卡槽内。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中的下偏光片的边缘向内收缩,下偏光片的边缘与遮光片的边缘不再搭接,下偏光片收缩入遮光片的中空部分,用这种方法使下偏光片尽可能近地贴置在光学膜材上,最大限度地缩小下偏光片与光学膜材之间的原有间隙,低成本地降低了液晶模组的整体厚度。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使用带有挡光板和卡槽的框架,低成本、高质量地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挡光板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导光板楔形面入光易引起背光源画面区域漏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液晶厚度小,IXD玻璃切割利润高,制造成本低,画面品质好,增加了遮光胶带与胶框的粘结面积。

图1为现有液晶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侧视图。图4为最佳实施例中下偏光片与遮光片间位置关系示意图。[0015]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边框主视图。图7为图6的B-B向剖视图。图8为图7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现有液晶模组包括液晶面板,设置在液晶面板背面的背光源,以及固定液晶面板和背光源的框架201。其中,液晶面板包括玻璃基板102和分别加设在玻璃基板102前、后两侧的上偏光片101和下偏光片103 ;背光源主要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叠加的反射片106、导光板105和光学膜材104,设置在导光板105端头的发光体108,设置在导光板105楔形面前方的柔性线路板107,以及设置在柔性线路板107前方的中空回字形遮光片110。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的背光源结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下偏光片103与光学膜材104之间原有的间隙,有效地降低液晶模组整体厚度。有多种方法可以令下偏光片103与光学膜材104间距缩小,优选实施方法是减小下偏光片103尺寸、令下偏光片103边缘向内收缩,实现下偏光片103横向宽度不大于遮光片横向内边框间距,且下偏光片104纵向长度不大于遮光片纵向内边框间距,下偏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110的中空部,如图4和图5所示。采用此结构则无需增加其他工艺即可完成缩减下偏光片103与光学膜材104间距这一结构改进,可低成本地实现液晶模组整体薄型化。为了低成本地实现窄边框结构则需要在框架201的结构上作改变,改变的前提要求是不降低背光源性能且安装简易。影响背光源性能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导光板105楔形面入光易引起背光源画面区域漏光,针对此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优选解决方法是在发光体108远导光板105端设有挡光板202。如图2所示,挡光板202上端贴置在柔性线路板107上,挡光板202下端贴置在反射片106上。挡光板202和柔性线路板107、反射片106共同组成了一个挡光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背光源画面区域漏光的问题。如图6 图8所示,该挡光板202优选的设置方式是设置在框架201上端内侧,成为框架201上的筋位。筋位可以与框架一体成型,制造简单、成本低。如图3和图6所示,针对液晶模组在框架201内的方便安装问题,尤其是窄边框结构中的框架201安装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是在框架201上对应导光板105的位置设置卡槽203,导光板105卡接在卡槽203内。采用这一结构的液晶模组的导光板105组装时改为反面组装(即先将导光板105卡在卡槽203内,位于导光板105上方的组件依次安装入框架201内;反转后,将位于导光板105下方的组件也依次安装入框架201内),组装方式简易,且可以为正面遮光胶带组装留出更大空间,有效地解决了遮光片110边缘因粘结面积不足而影响黏结效果的问题,提高了信赖性测试的良率。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模组结构,至少包括框架,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空回字形遮光片和背光源组件,其中,所述液晶面板组件由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偏光片、玻璃基板和下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遮光片上,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遮光片的中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件至少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端头的发光体,在所述发光体远导光板端设有挡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板设置在所述的框架上对应所述发光体端头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晶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对应所述导光板的位置设有卡槽,所述导光板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液晶模组结构,为解决现有薄型化液晶模组成本过高的缺陷而设计。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中玻璃基板设置在遮光片上,下偏光片位于遮光片的中空部,缩减下偏光片与光学膜材的间距以降低背光源整体厚度。在发光体端头处设有挡光板,挡光板设置在框架上;框架上还设有卡接导光板的卡槽。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缩减了下偏光片与光学膜材之间的原有间隙,低成本地降低了液晶的整体厚度。本实用新型液晶模组结构低成本、高质量地实现了窄边框设计,而且挡光板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导光板楔形面入光易引起背光源画面区域漏光的问题。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2330953SQ2011203371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
发明者周振东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