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69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由显影剂构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使用例如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在诸如感光体之类的潜像保持构件被充电或电擦除的过程期间、未定影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的过程期间等执行电晕放电。在电晕放电器中,还设置送风装置以向诸如放电导线或栅电极之类的组成部件送风,由此防止诸如纸尘或电晕产物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变得附着至组成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送风装置通常具有供给空气的送风机和将从送风机发送出的空气引导并发送到诸如电晕放电器之类的目标结构的管道(送风管)。在相关技术中,对送风装置进行各种改进,使得相对于诸如放电导线之类的组成部件的纵向方向均匀地供给空气。具体地说,送风装置等使用如下构造,即,设置整流板等来调整空气在管道的通道空间内的流动方向的构造,而不是管道空气所流过的通道空间具有特殊形状的构造。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装置使用这样的空气管道作为用于将送风风扇的空气引导到电晕放电装置的空气管道,在这样的空气管道中,竖立地设置沿电晕放电装置(的屏蔽罩)的纵向方向具有间隙的分隔壁,从送风风扇发送来的空气流(气流)的压力在分隔壁前方暂时增加。(JP-A-10-198128 (专利文献I))在JP-A-10-198128中,根据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装置,当在管道中流动的气流穿过分隔壁时,气流在屏蔽罩的纵向方向上变得均匀,并且被均匀地供给到屏蔽罩内。在JP-A-10-198128中,所述分隔壁由空气过滤器构成,设置所述空气过滤器是为了关闭空气管道中的流动通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管,在该送风管中,从送风机送出的空气从入口吸入,空气从出口输出到细长目标结构(空气将被供给到该目标结构中)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以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流动,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具有不同的开口形状,使得即使在从所述入口吸入的风量比较大时,也可以使得空气在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上和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都具有降低的风速不规则性的情况下从所述出口输出。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所述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送风管,该送风管设有入口以及出口,所述入口吸入空气,所述出口与细长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相对地布置,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被供给至所述细长目标结构,并且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目标结构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所述部分平行而与所述入口不同的细长开口形状,所述送风管包括通道部和多个抑制部,在所述通道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所述多个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通道空间中的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部位中,并且抑制空气流动,其中所述多个抑制部至少包括:最下游抑制部,该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该最下游侧部位中的通道空间被一通风构件封闭,在该通风构件中分散有多个通风部;和第一上游抑制部,该第一上游抑制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中的所述最下游抑制部最初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对应的所述部位中的通道空间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被阻挡,并且设置呈在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以允许空气穿过该间隙,并且在所述通道部中的位于所述最下游抑制部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之间的部位中设置间隙调整部,该间隙调整部以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所述间隙相同的间隔形成延长间隙,该延长间隙从所述间隙以沿远离所述最下游抑制部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延伸出并相连。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送风管中,所述通道部具有最终弯曲通道部,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最终接近所述目标结构的方向弯曲,所述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借助在如下位置处布置有板状构件来设置,在该位置处,所述间隙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正前面的通道部的通道空间中接触或接近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在弯曲方向上的内侧对应的通道空间的内壁部,并且所述间隙调整部借助布置板状构件来设置,所述板状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通道空间的内壁部中的在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中以适当间隔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相对的状态下竖立。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送风管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送出空气的送风机;送风管,该送风管设置有入口、出口和通道部,所述入口从所述送风机吸入空气,所述出口与细长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相对地布置,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被供给至所述细长目标结构,并且所述出口输出空气以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流动,在所述通道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所述出口形成为与所述目标结构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部分平行的细长开口形状,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形状;以及多个抑制部,所述多个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送风管的所述通道部的所述通道空间中的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不同部位中,其中,所述多个抑制部至少包括最下游抑制部和第一上游抑制部,所述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该最下游侧部位中的通道空间被通风构件封闭,在该通风构件中分布有多个通风部,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中的所述最下游抑制部最初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对应的所述部位中的通道空间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被阻挡,并且设置呈在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以允许空气穿过该间隙,并且在所述通道部中的位于所述最下游抑制部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之间的部位中设置间隙调整部,该间隙调整部以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所述间隙相同的间隔形成延长间隙,该延长间隙从所述间隙以远离所述最下游抑制部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延伸出并相连。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通道部具有最终弯曲通道部,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最终沿接近所述目标结构的方向弯曲,所述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借助在如下位置处布置有板状构件来设置,在该位置处,所述间隙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正前面的通道部的通道空间中接触或接近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在弯曲方向上的内侧对应的通道空间的内壁部;并且所述间隙调整部借助布置板状构件来设置,所述板状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通道空间的内壁部中的在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中以适当间隔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相对的状态下竖立。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或第五方面的送风装置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将被供给空气的细长目标结构;和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供给空气,其中所述送风装置是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送风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根据第一方面的送风管和第四方面送风装置,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从所述入口吸入的风量相当大时,也可以使得空气在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上和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都降低的风速的不规则性的情况下从所述出口输出。根据第二方面的送风管和第五方面的送风装置,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在送风管的通道部中存在最终弯曲通道部,也可以在出口的纵向方向上和横向方向上都降低风速的不规则性的情况下向目标结构供给从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末端处的出口输出的空气。根据第三方面的送风管和第六方面的送风装置,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出口的纵向方向上和横向方向上都降低风速的不规则性的情况下向电晕放电器供给从所述送风管的出口输出的空气。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t匕,可以防止由于从送风装置的送风管输出的空气的风速在细长目标结构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不规则性而使目标结构的性能发生劣化。根据第八方向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没有设置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t匕,可以防止由于电晕放电器的放电性能劣化而引起图像质量发生不规则性。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等的送风管和使用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的说明图;图2是示出了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具有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应用于图2的充电装置的送风管和送风装置的概要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图3的送风装置(送风管道)的沿着线Q — Q剖取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了从上方观看的图3的送风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了从下方(出口侧)观看的图3的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4的送风管道的沿着线Q — Q剖取的剖视图;图8A和SB示出了图4的送风管道的一部分(第一上游抑制部、间隙调整部等),具体地说,图8A是送风管道的第一弯曲通道部和第二弯曲通道部的放大示意剖视图,图SB是图8A的送风管道的所述部分的沿着线B-B剖取的示意剖视图;图9是示出了图3的送风装置的操作状态等的说明图;图1OA和IOB示出了关于图4的送风管道的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具体地说,图1OA是示出了经受测试的送风管道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等的说明性剖视图,图1OB是示出了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图1lA和IlB示出了关于送风管道的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该送风管道具有其中图4的送风管道的一部分被改变的构造,具体地说,图1lA是出了送风管道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等的说明性剖视图,图1lB是示出了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图12是示出了其中图4的送风管道的一部分被改变的送风管道的剖视图(与图7中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图13A和13B示出了图12的送风管道的一部分(第一上游抑制部、间隙调整部等),具体地说,图13A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第一弯曲通道部和第二弯曲通道部的放大示意剖视图,图13B是图13A的送风管道的所述部分的沿着线B — B剖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另一个构造示例的示意图;图15A和15B示出了图14的送风管道的一部分(第一上游抑制部、间隙调整部等),具体地说,图15A是送风管道的第一弯曲通道部和第二弯曲通道部的放大示意剖视图,图15B是图15A的送风管道的所述部分的沿着线B — B剖取的示意剖视图;图16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另一个构造示例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又一个构造示例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了图17的送风装置的操作状态等的说明图;图19A至19D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各种变型的说明性俯视图;图20A和20B示出了关于比较例的送风管道的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具体地说,图20A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等的说明性剖视图,图20B是示出了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图21A是示出了图20A和20B的送风管道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等的说明示意图,图21B是示出了在改变待导入的风量时的评价测试结果的曲线图;以及图22A和22B示出了关于比较参考例的送风管道的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具体地说,图22A是示出了送风管道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等的说明性剖视图,图22B是示出了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执行本发明的方式(简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示例性实施方式I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使用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2示出了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作为细长目标结构的充电装置,将由送风管或送风装置将空气导入该充电装置。图3示出了送风管或送风装置的概要。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I在由支撑框架、外部罩盖等限定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具有:图像单元20,该图像单元20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构成的色调剂图像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片材的示例的片材9上;片材馈送器30,该片材馈送器30容纳将要进入图像单元20的片材9并放置片材9 ;以及定影装置35,该定影装置35将由图像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至片材9。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将描述设置有单个成像单元20的情况,但可以设置多个成像单元。成像单元20使用例如已知的电子照相系统。成像单元20主要具有:感光鼓21,该感光鼓21被驱动而沿着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在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充电装置4,该充电装置4利用适当电位对感光鼓21的作为图像形成区域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23,该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在感光鼓21的带电表面上照射光(带箭头的虚线),以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该显影装置24利用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25,该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9上;以及清洁装置26,该清洁装置26在转印之后去除残留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
坐寸o在这些装置当中,使用电晕放电器作为所述充电装置4。如图2等所示,具有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4是所谓的栅格电极(scorotron)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具有:屏蔽罩(覆盖构件)40,该屏蔽罩的外观具有长方形顶板40a以及从沿着纵向方向B延伸的顶板40a的长侧部向下悬垂的侧板40b和40c ;沿着屏蔽罩40的纵向方向B分别附装至两个端部(短边部)的两个端部支撑部(未示出);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所述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附装在两个端部支撑部之间而穿过屏蔽罩40的内部空间并且基本上线性地伸展;和栅格状栅电极(场调整板)42,该栅格状电极42附装至屏蔽罩40的下部开口,以覆盖电晕放电导线41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下部开口。图4等中所示的附图标记40d表示分隔壁,该分隔壁分隔布置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的空间。在充电装置4中,至少在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将要形成图像的区域中,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以适当的间隔间隙(例如,放电间隙)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相对地设置。在充电装置4中,当形成图像时,从电源装置(未示出)(在放电导线41A和41B与感光鼓21之间)向放电导线41A和41B施加充电电压。由于使用充电装置4,因此诸如片材9的纸尘、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电晕产物或色调剂的外部添加剂之类的物质(不需要的物质)被附着在电晕放电导线41或栅电极42上,从而污染电晕放电导线41或栅电极42。因而,无法充分或均匀地执行电晕放电,而导致发生诸如不规则充电之类的缺陷充电。为此,充电装置4还设置有送风装置5,该送风装置5将空气导入放电导线41和栅电极42,以防止或抑制不需要的物质附着到放电导线41和栅电极42。在充电装置4的屏蔽罩40的上表面40a中形成开口 43,以从送风装置5吸入空气。开口 43形成为矩形形状。下面将描述送风装置5的细节。片材馈送器30包括:托盘式或盒式片材容纳构件31,片材容纳构件31以堆叠的方式容纳用于在图像的形成中使用的适当尺寸、类型等的多张片材9 ;和送出装置32,该送出装置32将容纳在片材容纳构件31中的片材9朝向输送路径一张一张地送出。如果片材馈送时间到达,则片材9被一张一张地送出。根据使用模式而设置多个片材容纳构件31。图1中带箭头的单点划线表示输送路径,片材9主要通过该输送路径输送。该片材输送路径由多对片材输送棍33a和33b以及输送引导构件(未不出)等形成。在形成有导入口和排出口(片材9穿过所述导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36内,定影装置35包括:辊式或带式加热旋转构件37,该加热旋转构件37的表面温度借助加热单元加热并保持在适当温度;和辊式或带式挤压旋转构件38,该挤压旋转构件38基本在轴向方向上以适当压力与加热旋转构件37接触而经受从动旋转。在色调剂图像已被转印到当加热旋转构件37和挤压旋转构件38彼此接触时形成的接触部(定影处理部)之后,定影装置35借助引入片材9并允许片材9穿过接触部来执行定影。图像形成设备I按如下执行图像形成。这里,将描述在片材9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时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在图像形成设备I中,如果控制装置等接收到启动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则在成像单元20中,借助充电装置4将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为预定极性和电位。此时,在充电装置4中,充电电压被施加至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并且在每个放电导线41A和41B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电场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从而将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为适当电位。此时,通过栅电极42调整感光鼓21的充电电位。随后,借助曝光装置23基于图像信息对感光鼓21的带电外周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利用适当的电位差形成静电潜像。之后,当穿过显影装置24时,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借助从显影辊24a供给并带有适当极性的色调剂而被显影,并且显现为色调剂图像。接下来,如果借助感光鼓21的旋转而被输送到与转印装置25相对的转印位置,则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借助转印装置25转印到此时从片材馈送器30通过输送路径放置的片材9。每个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在转印之后都由清洁装置26清洁。随后,在成像单元20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9被输送而从感光鼓21分离,然后被放置到定影装置35中,并且在穿过定影装置35中的加热旋转构件37和挤压旋转构件36的接触部时在压力下被加热。因而,色调剂图像被融化而定影在片材9上。在定影结束之后片材9被从定影装置35排出、输送并容纳在形成于壳体10外部的排出片材容纳部(未示出)。这样,在一张片材9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具有一种颜色的色调剂的单色图像,从而基本图像形成操作结束。当存在用于多张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以类似方式重复上述操作顺序与片材数量相同的次数。接下来将描述送风装置5。如图1或3所示,送风装置5包括送风机50和送风管道51,送风机50具有送出空气的旋转风扇,送风管道51吸入从送风机50送出的空气,并且将空气引导并喷射到将被供给空气的充电装置4。
使用例如径向流动送风风扇作为送风机50。送风机50被驱动和控制而送出适当量的空气。如图3至图6所示,送风管道51包括:入口 52,该入口 52吸入从送风机50送出的空气;出口 53,该出口 53在纵向方向B上与细长充电装置4的部分(屏蔽罩40的上表面40a)相对地布置,从入口 52吸入的空气将被供给到该出口 53,该出口 53将空气输出以使其沿着与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流动;以及通道部54,在该通道部54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入口 52和出口 53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54a。在送风管道51的通道部54中,一个端部以入口 52敞开,另一个端部封闭。总体上,通道部54具有:形成为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方向B延伸的矩形管状引入通道部54A ;第一矩形管状弯曲通道部54B,该第一矩形管状弯曲通道部54B形成为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接近引入通道部54A的另一个端部的部位开始增加的情况下沿着水平方向(基本与坐标轴X平行的方向)基本以直角弯曲并且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通道部54C,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形成为在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开始通道空间具有相同宽度的情况下向下接近充电装置4在竖直方向(基本平行于坐标轴Y的方向)上最后弯曲并且延伸。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部中,出口 53形成为具有如下开口形状,该开口形状略微小于终端部的通道空间的截面形状(矩形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基本相等)。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和第二弯曲通道部54C中,通道空间54a的宽度(在纵向方向B上的尺寸)基本相等。送风管道51的入口 52形成为基本具有正方形开口形状。连接管道55附装至入口 52 (图3),该连接管道52连接送风机50和入口 52以将空气从送风机50送出到送风管道51的入口 52。送风管道51的出口 53形成为使得出口 53的开口形状具有与充电装置4的在纵向方向B上的部分平行的细长形状(例如矩形形状)。为此,送风管道51具有入口 52和出口 53具有不同开口形状的关系。即使入口 52和出口 53具有相同形状,当开口面积不同(类似形状)时,这也包含在开口形状不同的关系中。如上所述,在其中入口 52和出口 53以不同开口形状形成的送风管道51中,存在这样的部分,在该部分中,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在入口 52和出口 53之间的通道部54中中途改变。顺便提及,在送风管道51中,引入通道部54A中的基本具有正方形形状的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变化成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的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变宽的矩形形状(高度不变)的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换言之,引入通道部54A中的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变成为通道空间54a的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迅速变宽的截面形状。在具有其中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发生改变的部分的送风通道51中,在截面形状发生改变的部分中的空气流中产生诸如分离或涡流之类的扰动。为此,即使当空气以均匀的风速从入口 52吸入时,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也具有不均匀倾向。即使当送风管道51中的空气流动(行进)方向发生改变时,也基本上以类似方式发生从出口输出的空气的风速最终变得不均匀的倾向,而与通道空间54a中的截面形状是否存在变化无关。图19A至19C示出了其中入口 52和出口 53以不同开口形状形成的送风管道的代表示例510A至510C。在附图中,吸入到每个管道510中的入口 52的空气的风速的状态和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的风速的状态由箭头的长度表示。图19A至19D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每个送风管道510的状态。在附图中,当箭头长度相等时,这代表风速相等。当箭头长度不同时,这代表风速不同。在附图中,虚线代表(形成)每个管道的通道空间(的侧壁)。顺便提及,在送风管道510B和510C中,形成了如下构造:气流方向中途改变,并且通道空间的截面形状和面积中的至少一个发生改变。在图19D所示的送风管道510D中,形成了如下构造:其中入口 52和出口 53形成为具有相同开口形状(和相同开口面积),仅通风方向中途发生改变。因而,如图3至6所示,在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在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54a的气流方向(由附图标记E表示的箭头的方向)上的不同部位中设置两个抑制部61和62。在这两个抑制部中,抑制部62是设置在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54a的气流方向上的最下游侧部位的最下游抑制部,而抑制部61是设置在相对于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54a中的最下游抑制部62最初位于气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第一上游抑制部。第一上游抑制部61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基本设置在气流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第一上游抑制部61阻挡通道空间54a的在平行于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方向(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方向B相同的方向)的方向上的部分,并且具有沿着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间隙6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中,在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在不改变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外型的情况下设置板状分隔构件64。具体地说,分隔构件64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的上空间部被封闭,相对于通道空间54a的底部(内壁)以适当间隔H布置分隔构件的下端部64a,因此在通道空间54a的下部中设置间隙63。分隔构件64通过一体成型由与管道51相同的材料形成,或由与管道51不同的材料形成。从使从导入通道部54A流到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观点选择和设置间隙63的高度H、路径长度M和宽度(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W,并且考虑到管道51的尺寸(容量)、应该流到管道51或充电装置4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速等来进行设置。例如,间隙63的高度H不限于尺寸在宽度方向上相等的场合,并且可以设置成根据上述观点均匀地或部分地改变的尺寸。图SB示出了如下构造:关于间隙63的高度H,接近入口的端部的高度Hl基本等于远离入口的端部的高度H2 (也就是说,尺寸在间隙63的宽度方向上相等的场合)。最下游抑制部62形成为使得位于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出口 53)处的通道空间(开口)由具有多个通风部71的通风构件70封闭。如图6中示意地所示的,多个通风部71是基本上具有圆形开口形状并延伸而线性穿过通风构件的通孔。所述多个通风部71沿着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方向(B)以规则间隔布置成多行(例如四行或更多行),并且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C上以与所述规则间隔相同的间隔布置。因而,多个通风部71形成为分散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的通道空间或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整个区域上。为此,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通风构件70是穿孔板,其中多个通风部(孔)71形成为分散在板状构件中。尽管优选多个通风部71形成为基本均匀地分散在(基本以给定密度)出口 53的开口区域中,但只要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不会变得不规则,则所述多个通风部71可以略微稠密地设置。通风构件70通过一体成型由与管道51相同的材料形成,或由与管道51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安装在出口 53处。从使得从第二弯曲通道部54C流过出口 53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角度选择和设置通风部(孔)71的开口形状、开口尺寸、孔长度和密度,并且考虑到管道51的尺寸(容量)、应该流到管道51或充电装置4等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速来设置。在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即使从入口 52导入大量空气(例如,风量等于或大于0.3m3/s ),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中沿与纵向方向(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方向B相同的方向)和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对应的两个方向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的风速的不规则性都降低。为此,如图4、5、7和8所示,在通道空间54a中的两个抑制部61和62之间的部位中设置间隙调整部80。也就是说,如以下详细地描述的那样,只要在送风管道51中设置两个抑制部61和62(参见图20A),当大量空气被从入口 52导入时,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中沿与纵向方向和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对应的两个方向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的风速的不规则形性都不会降低(参见图21B)。为此,间隙调整部80变成用于降低风速在两个方向上的不规则性的装置。间隙调整部80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的最下游抑制部62与第一上游抑制部61之间的部位中以与间隙63的间隔(高度H)相同的间隔S形成延长间隙81,该延长间隙81在远离最下游抑制部62的方向J上弯曲的状态下从第一上游抑制部61中的间隙63延伸并连接。远离最下游抑制部61的方向J是距最下游抑制部62的距离维持在相同状态下的方向或距离保持增加的方向。在位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在弯曲方向K上的内侧的内壁部55a中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沿气流方向E的下游侧的部位中,通过布置与第一上游抑制部61以适当间隔(S)基本上相对且平行地立设的板状构件82,来设置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的间隙调整部80。也就是说,板状构件82在相对于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分隔构件64的位于接近入口的端部中的间隔SI基本等于位于相对端部中的间隔S2的状态下布置。因而,在间隙调整部80和第一上游抑制部61之间形成连接至间隙63的延长间隙81。当与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 —起被看作单个间隙时,延长间隙81被构造成使得在气流方向E上的截面形状是L形。在间隙调整部80中,板状构件82的高度被设置成使得延长间隙81的路径长度R基本等于间隙63的路径长度M。板状构件82的调整部80通过一体成型由与管道51相同的材料形成,或由与管道51不同的材料形成。以下将描述送风装置5的操作。在例如驱动图像形成操作的驱动设置时,在送风装置5中,送风机50被驱动而旋转,并送出适当量的空气。从已经启动的送风机50送出的空气(E)通过连接管道55被从送风管道51的入口 52吸入到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54a中。随后,如图5或9所示,吸入到送风管道51中的空气(E)被送出而通过引入通道部54A的通道空间54a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参见图5的虚线箭头Ela和Elb等)。被送到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空气(El)穿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并且在行进方向(气流方向)基本改变至垂直方向的状态下行进。此时,关于穿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时的空气(E2),(在压力增加的状态下)流动受到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的抑制,并且空气在均匀状态下从间隙63流出。关于流到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内时的空气(E2),从抑制部61的间隙63流出时的方向在与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上基本不均匀。接下来,如由虚线箭头E2所示,空气(E2)在穿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之后继续穿过间隙调整部80中的延长间隙81,并且行进而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内。此时,关于穿过间隙调整部80中的延长间隙81时的空气(E2),(在压力增加的状态下)流动继续受到延长间隙81的抑制,并且空气由延长间隙81导出而行进,以在朝向位于进一步远离最下游抑制部62 (出口 53)的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上游侧的内壁部54B的方向(J)上流动。最后,空气在均匀状态下从延长间隙81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54a 内。随后,如由虚线箭头E3所示,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内的空气(E3)流入导入通道部54A的通道空间54a内或容量比间隙63和延长间隙81的空间大的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内,并且保持为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内旋转。因而,降低了风速的不规则性。最终,如图9中所示,流入并保留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内的空气(E3)穿过形成设置在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处或出口 53处的最下游抑制部62的通风构件70中的多个通风部(孔)71,并因而在行进方向发生改变(参见图9的虚线箭头E4所示的方向、长度等)的状态下从出口 53供给。此时,从出口 53供给的空气(E4)穿过比出口 53的开口面积相对较窄的通风构件70的多个通风部71,并且在流动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此时处于压力增加的状态下)被送出。从出口 53供给的空气(E4)分散在出口 53的整个开口区域上,穿过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多个通风部71,并且在均匀状态下从出口 53送出而对应基本接近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区域的表面。从出口 53供给的空气(E4)在行进方向被改变成基本与出口 53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状态下被送出。这样,从通风构件70的多个通风部71中的每个通风部输出的空气(E4)都在行进方向变成基本与出口 53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状态下被送出,并且风速基本均匀。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4)的风速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矩形形状)的纵向方向(B)上基本均匀,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基本均匀。如图9所示,从送风管道51的出口 53送出的空气(E4)通过形成在充电装置4的屏蔽罩40的上表面40a中的开口 43被供给到罩40,并且被供给到布置在由位于罩40的内部中心处的分隔壁40d分隔的空间中的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和附装成位于罩40的下部开口中的栅电极42。此时,被供给到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的空气在供给管道51的出口 53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都以基本均匀的风速输出。因而,空气被基本同等地供给到两个放电导线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因而,可以避免将被附着到两个放电导线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的诸如灰尘、色调剂的外部添加剂或电晕产物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结果,可以防止充电性能发生劣化,例如发生不规则性等,这是因为不需要的物质稀疏地附着到充电装置4中的放电导线41A和41B或栅电极42,从而可以对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进行均匀地充电(在轴向方向和在旋转方向A上的外周方向上都均匀地充电)。作为降低了由于缺陷充电(例如充电不规则性)引起的缺陷图像质量(密度不规则性等)的满意图像而获得通过具有充电装置4的成像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或最终形成在片材9上的图像。图1OB示出了评价测试结果,其中测试了送风装置5的性能特征(在送风管道51的出口 53中的风速分布)。在该测试中,从送风机50以0.33m3/min的平均量将空气导入,并且测量此时从送风管道51的出口 53供给的空气的风速(在纵向方向B上在出口的整个区域上的风速)。在该测量中,使用风速计(由CAMBRIDGEACXU SENSE INC.制造的F900),并且如图9或IOA中所示,风速计在出口 53中的位于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端部位置Pl (前位置)和位于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P2 (后位置)这两个位置处沿着纵向方向B移动。使用如下的送风管道作为送风管道51,其中,在图3至图8和图1OA中示出了整个形状,入口 52基本具有22mmX23mm的正方形开口形状,出口 53具有17.5mmX350mm的矩形开口形状。第一上游抑制部61被构造成使得在存在具有1.5mm的高度H (Hl和H2两者)、路径长度M为4mm且宽度W为345mm的间隙63的情况下布置基本平坦的板状分隔构件64。最下游抑制部62被构造成使得其中孔直径为Imm且长度为3mm的通风孔71以0.42/mm2 ( 42/cm2)的密度设置的通风构件70封闭出口 53。通过在竖直方向上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下内壁55a竖立布置基本平坦的板状构件82,使得存在距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分隔构件64的间隔S为1.5mm且路径长度R为4mm的延长间隙81,来构成间隙调整部80。如图1OB中所示,即使从送风管道51的入口 52导入大量空气,出口 53的沿纵向方向(B)的风速也接近、等于或高于大约1.0m/s(其为在整个区域上的目标值的平均风速),从而在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上的风速基本均匀。出口 53的前位置Pl和后位置P2中的每个位置处的风速的结果在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上基本相等且稳定,因而在出口 53的横向方向C上的风速基本均匀。顺便提及,在图1OB中,水平轴的左端(Omm)变成接近送风管道51的出口 53中的入口 52的端部。图20A示出了比较例的送风管道510。送风管道510具有与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相同的构造,不过没有设置间隙调整部80,并且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的路径长度M被设置为8mm。首先,在比较例的送风管道510中,当以0.25mVmin的平均量从入口 52导入空气以对性能特征进行评价测试时,如图20B所示,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3)的风速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矩形形状)的纵向方向B上基本均匀,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是均匀的。因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然而,在送风管道510中,如果以0.33mVmin的平均量从入口 52导入空气,则如图21B所示,已经发现,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方向B上出现不规则性,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出现不规则性(差异)。关于在纵向方向B上的风速,后位置处的风速与前位置处的风速相比增加。这被认为是因为如图21A所示,当待导入的空气的风量增加时,已经穿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的空气的一部分(E2a)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中朝向比较接近最下游抑制部62(或出口 53)的后位置P2的内壁部55c流动,碰撞内壁部55c,并朝向最下游抑制部62直接从通风构件70的通风孔71输出。已经穿过间隙63的空气的另一部分(E2b)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中流向内壁部55d。在出口 53的接近入口 52的端部处的风速相对降低。同时,与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 —样,如果形成设置有间隙调整部80的构造,则可以获得在图1OB中所示的满意结果。
图1IA和IlB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的构造示例(图11A),其中间隙调整部80的路径长度R被延长,图1lA和IlB还示出了当对采用送风装置51的送风装置5进行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时获得的结果(图11B)。在此时的送风管道51中,间隙调整部80的路径长度R被设置为8mm。此时的评价测试结果表明,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4)的风速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矩形形状)的纵向方向B上基本均匀,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是基本均匀的。因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顺便提及,如果间隙调整部80的路径长度R被延长,则与接近入口 52的端部相比,出口 53的远离入口 52 (图1lB中的水平轴的右端)的端部中的风速倾向于增加。图22A示出了比较参考例的送风管道511。该送风管道511具有与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相同的构造,不过间隙调整部800设置有其中间隔S朝向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逐渐增加的延长间隙810。延长间隙810形成为使得所述间隔S从气流方向上游侧的最小值1.5mm连续增加至下游侧的最大值3mm o在采用比较参考例的送风管道511的送风装置5中,如果执行关于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从入口 52导入的平均风量为0.33m3/min),则如图22B所示,在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上出现风速的不规则性,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出现风速的不规则性(差异)。在送风管道511中,如图22A所示,发现已穿过间隙调整部80的间隔S逐渐扩大的延长间隙810的空气的大部分(E2’)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54a中从进一步远离最下游抑制部62的内上壁55b流向接近弯曲内壁部55d的部分,因而认为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4)的风速发生不规则性。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如图12或图13A和图13B所示,可以设置间隙调整部80B作为所述间隙调整部80,其中延长间隙81形成为使得间隔S在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上具有不同值。图12等中所示的间隙调整部80B具有这样的构造:板状构件82相对于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分隔构件64 (侧面)倾斜地布置,使得在接近入口 52的端部中的间隔SI最大,在远离入口 52的端部中的间隔S2最小。当使用所述间隙调整部80B时,对于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有效的是将在远离入口 52的端部中的高度Hl设置为最大,将在远离入口 52的端部中的高度H2设置为最小。当采用所述间隙调整部80B(包括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时,可以使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4)在纵向方向B上的风速更均匀。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如图14或图15A和图15B所示,可以采用这样的送风管道51C,在该送风管道中,设置不接触而是接近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的下内壁部55a的具有间隙63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B作为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61。图14等中所示的间隙63设置于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略微向下的位置处。当采用例如送风管道51C时,如图14等中所示,设置间隙调整部80C作为所述间隙调整部80,在该间隙调整部80C中,板状构件82C以间隔S与第一上游抑制部61B的间隙63相对地从通道空间54a中的下内壁部55a竖立地设置,并且在第一上游抑制部61B的分隔构件64与板状构件82C之间朝向通道空间54a中的上内壁部55b形成延长间隙81。在间隙调整部80C中,延长间隙81形成在板状构件82C的与间隙63相对的部位中和位于该部位的上游侧的部位中。此时,延长间隙81的路径长度R变成从间隙63的下表面到板状构件82的两个端部的距离。位于板状构件82C的与间隙63相对的部位的下游侧的部位83以间隔S与分隔构件64相对,使得在板状构件82C与分隔构件64之间存在空间84 (图15A和15B)。空间84不用作延长间隙81。在采用送风管道51C的送风装置5中,如果执行关于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则获得与采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时基本相同的满意结果(图10B)。在设置有第一上游抑制部61B的送风管道51C中,如图16所示,可以设置间隙调整部80D来代替间隙调整部80C,在间隙调整部80D中,具有L形截面的板状构件82D固定于第一上游抑制部61B中的分隔构件64的间隙63的更低位置处,以形成延长间隙81。当设置具有板状构件82D的间隙调整部80D时,在间隙调整部80C中没有任何空间84 (图15A和15B),由此防止空气被保持在空间84中,并增加第二弯曲通道部54C中的通道空间54a的容量。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可以采用送风管道51D,在送风管道51D中,没有第二弯曲通道部54C (参见图4等),并且如图17或18所示,仅可设置有导入通道部54A和第一弯曲通道部54B。在送风管道51D中,在从具有相同宽度的通道空间的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一个端部沿竖直方向(基本平行于坐标轴Y的方向)线性延伸成接近充电装置4的终端部(下部)中,出口 53形成为具有略微窄于终端部的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的开口形状。在送风管道51D中,设置有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和最下游抑制部62 (参见图4等),还设置有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间隙调整部80 (参见图4等)。第一上游抑制部61此时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平坦板状分隔构件64以水平状态布置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并且间隙63与变成通道空间54a中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一方的内壁部55e接触。间隙调整部80具有如下构造,即:板状构件82以间隔S与分隔构件64相对地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从一个内壁部55e沿水平方向竖立地设置。由间隙调整部80形成的延长间隙81在朝向变成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中的另一侧面的内壁部55e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下形成为从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延伸并与间隙63相连接的间隙。在采用送风管道51D的送风装置5中,如果执行关于性能特征的评价测试,则获得与采用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送风管道51时基本相同的满意结果(图10B)。在这种情况下,在送风管道51D中,如图18所示,已经从导入通道部54A穿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的空气的大部分(E2)穿过间隙调整部80的延长间隙81,流向进一步远离最下游抑制部62 (出口 53)的内壁部55e,并被保持成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54a内旋转。最终,空气的一部分(E4)穿过最下游抑制部62的通风构件70的通风孔71,并从出口 53排出。此时,从出口 53供给的空气(E4)沿着与出口 53的纵向方向B基本垂直的方向被送出。这样,利用送风管道51D的最下游抑制部62从出口 53输出的空气(E4)在行进方向为基本垂直于出口 53的纵向方向的方向的状态下被送出,并且使风速基本均匀。从出口53输出的空气(E4)的风速在出口 53的开口形状(矩形形状)的纵向方向(B)上基本被均匀化,并且在横向方向C上也基本被均匀化。如图18所示,从送风管道51D的出口 53送出的空气(E4)通过充电装置4的屏蔽罩40的开口 43供给到罩40,并且被供给到位于罩40的内部中央的两个电晕放电导线41A和41B以及附装到罩40的下开口的栅电极42。因而,可以避免将附着到两个放电导线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的诸如纸尘、色调剂的外部添加剂或电晕产物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结果,可以防止充电性能出现劣化,例如不规则性,这是因为不需要的产物稀疏地附着到充电装置4的放电导线41A和41B或栅电极42,从而可以对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已经描述了如下情况,即:在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道51中设置两个抑制部61和62作为抑制部,但是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抑制部。优选地,包括最下游抑制部的所有抑制部都设置在其中管道51的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54a中的截面形状发生改变的部位中,或设置在通道空间54a中的气流方向改变之后(刚改变之后,等)的部位中。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已经描述了如下情况,即:最下游抑制部62具有其中多个通风部(孔)71基本均匀地分散在出口 53的整个开口区域上的通风构件70,但最下游抑制部62可以利用由例如应用于过滤器的无纺织物等的穿孔构件(所述多个通风部71以不规则形式形成有贯穿间隙)代表的通风构件70来形成。送风装置51的整体形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所描述的形状,而是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可以采用图19A至19D中所示的送风管道510 (510A至510C)。关于采用送风装置5的充电装置4,可以使用其中没有设置栅电极24的充电装置,即所谓的电晕充电装置。充电装置4可以使用一个电晕放电导线41、或三个或更多个电晕放电导线41。可以使用对感光鼓21等进行电擦除的电晕放电器或对除了感光鼓之外的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或电擦除的电晕放电器作为采用送风装置5的细长目标结构。可以使用除了应该给供给空气的电晕放电器之外的细长结构。关于图像形成设备1,诸如图像形成系统之类的构造并不特别地限于设置有应该采用送风装置5的细长目标结构的范围。如果必要,可以设置形成由显影剂之外的材料构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为了图示和描述之目的已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非要穷尽或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选择并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最佳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想到的具体使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送风管,该送风管设有: 吸入空气的入口 ;和 出口,该出口与细长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相对地布置,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被供给至所述细长目标结构,并且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目标结构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所述部分平行而与所述入口不同的细长开口形状; 所述送风管包括: 通道部,在该通道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和 多个抑制部,所述多个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通道空间中的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部位中,并且抑制空气流动, 其中,所述多个抑制部至少包括: 最下游抑制部,该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该最下游侧部位中的通道空间被通风构件封闭,在该通风构件中分散有多个通风部;和 第一上游抑制部,该第一上游抑制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中的所述最下游抑制部最初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对应的所述部位中的通道空间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被阻挡,并且设置呈在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以允许空气穿过该间隙,并且 在所述通道部中的位于所述最下游抑制部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之间的部位中设置间隙调整部,该间隙调整部以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所述间隙相同的间隔形成延长间隙,该延长间隙从所述间隙以沿远离所述最下游抑制部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延伸出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管, 其中,所述通道部具有最终弯曲通道部,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最终沿接近所述目标结构的方向弯曲; 所述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 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借助在如下位置处布置有板状构件来设置,在该位置处,所述间隙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正前面的通道部的通道空间中接触或接近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在弯曲方向上的内侧对应的通道空间的内壁部;并且 所述间隙调整部借助布置板状构件来设置,所述板状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通道空间的内壁部中的在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中以适当间隔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相对的状态下竖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管, 其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
4.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 送出空气的送风机; 送风管,该送风管设置有:从所述送风机吸入空气的入口;出口,该出口与细长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相对地布置,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被供给至所述细长目标结构,并且输出空气以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流动;以及通道部,在该通道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所述出口形成为与所述目标结构的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部分平行的细长开口形状,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形状;以及 多个抑制部,所述多个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送风管的所述通道部的通道空间中的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部位中; 其中,所述多个抑制部至少包括: 最下游抑制部,该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该最下游侧部位中的通道空间被通风构件封闭,在该通风构件中分散有多个通风部;和 第一上游抑制部,该第一上游抑制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中的所述最下游抑制部最初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位中,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对应的所述部位中的通道空间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被阻挡,并且设置呈在与所述出口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以允许空气穿过该间隙;并且 在所述通道部中的位于所述最下游抑制部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之间的部位中设置间隙调整部,该间隙调整部以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所述间隙相同的间隔形成延长间隙,该延长间隙从所述间隙以沿远离所述最下游抑制部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延伸出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 其中,所述通道部具有最终弯曲通道部,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所述空气流动方向最终沿接近所述目标结构的方向弯曲; 所述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 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借助在如下位置处布置有板状构件来设置,在该位置处,所述间隙在所述通道部的所述 最终弯曲通道部的正前面的通道部的通道空间中接触或接近与所述最终弯曲通道部的在弯曲方向上的内侧对应的通道空间的内壁部;并且 所述间隙调整部借助布置板状构件来设置,所述板状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通道空间的内壁部中的在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的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中以适当间隔与所述第一上游抑制部相对的状态下竖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将被供给空气的细长目标结构;和 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朝向所述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供给空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是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送风管包括吸入空气的入口;出口,该出口与将被供给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细长目标结构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部分相对地布置,并且具有细长开口形状;通道部,在该通道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流动的通道空间;和抑制空气流动的多个抑制部,其中,所述多个抑制部至少包括最下游抑制部、设置在最初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位中的第一上游抑制部以及以相同间隔形成延长间隙的间隙调整部。
文档编号G03G21/00GK103163756SQ20121014064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5日
发明者百村裕智, 井波和希, 长森由贵, 大塚晃次, 工藤雅史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