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30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0.2008-40363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加热辊,该加热辊在咬合部分处加热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以及刮擦部件,该刮擦部件包括刮擦件,该刮擦件在加热辊上滑过并且刮擦加热辊以恢复加热辊表面的平整度。该图像加热装置构造成满足:7X1(T3 ^ (P/31 Htan Θ ).( V-v|/V) ^ 68Χ1(Γ3,其中P (N)表示刮擦部件在加热棍上的载荷,V (mm/sec)表示加热棍的圆周速度,V (mm/sec)表示刮擦部件的圆周速度,H (GPa)表示加热辊的显微硬度,而Θ (° )表示刮擦件的半顶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刮擦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以减小外周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减小部件能够更均匀地刮擦加热器的外周表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其在朝着第一方向旋转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并且通过加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减小部件,其朝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减小部件和所述加热器彼此接触并且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所述减小部件刮擦所述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以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减小部件沿着所述减小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所述减小部件形成在所述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上的刮痕在所述加热器的周向上具有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长度。
`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其包括辊和带,并且所述定影部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带缠绕在所述辊上并且沿着第一方向旋转;以及刮擦辊,其在接触所述带的同时朝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并且在所述带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所述刮擦辊和所述带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所述带在旋转的同时沿着与所述带的周向相交的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刮痕在所述带的周向上具有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长度。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刮擦辊的旋转速度大于所述带的旋转速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刮擦辊的表面上形成有磨料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定影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构造中,与包含有减小部件但不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移动装置的构造的情况相比,用于刮擦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以减小该外周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减小部件能够更均匀地刮擦加热器的外周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构造中,与刮痕的周向长度超出从200μπι至300μπι(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加热器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进一步减小在形成各个刮痕之后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构造中,与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构造中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使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不均匀性进一步减小。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构造中,与包括有刮擦辊但带不沿着与带的周向相交的方向移动的构造的情况相比,用于刮擦带的外周表面以减小该外周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刮擦辊能够更均匀地刮擦带的外周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构造中,与刮痕的周向长度超出从200μπι至300μπι(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的情况相比,在带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所需的时间更短,并且进一步减小了在形成各个刮痕之后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构造中,能够缩短在带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所需的时间。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构造中,刮痕能够形成在带的外周表面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构造中,与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构造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小了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不均匀性。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以百分比表示的刷新辊圆周速度与定影带圆周速度之差和刮痕的周向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以及图6Α和图6Β是示出在刮痕的周向长度是200 μ m的情况下光泽度不均匀性减小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首先,将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造。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构造的示意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所不,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IOA和第二壳体10B。第一壳体IOA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一侧(图1中的左侧)部分。第二壳体IOB以可以与第一壳体IOA拆开的方式与第一壳体IOA连接,并且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二侧(图1中的右侧)部分。在第二壳体IOB的上部设置有图像信号处理器13,该图像信号处理器13对从诸如计算机等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执行图像处理。在第一壳体IOA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布置有分别容纳第一特别颜色(V)、第二特别颜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的色调剂盒14V、14W、14Y、14M、14C和14K,并且这些色调剂盒是可更换的。可以适当地选择除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以外的任何颜色(包括透明色)作为第一特别颜色或第二特别颜色。在以下说明中,在需要对第一特别颜色(V)、第二特别颜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颜色成分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为对应的附图标记添加后缀V、W、Y、M、C和K中的任一个。在不需要对第一特别颜色(V)、第二特别颜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颜色成分进行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不为附图标记添加后缀V、W、Y、M、C或K。在色调剂盒14的下方,分别形成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6沿水平方向布置以便与各色调剂盒14对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六个图像形成单元16以便与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对应。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设置有位于该图像形成单元16和对应的色调剂盒14之间的曝光单元40。每个曝光单元40从图像信号处理器13接收已由图像信号处理器13执行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并且使用已根据图像数据而调制的曝光光线L (见图2)照射将在后面说明的感光体18 (见图2)。如图2所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包括感光体18,该感光体18被驱动沿着一个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感光体18的周围设置有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刮板24以及静电消除器26。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是电晕放电式(非接触式)充电器并且是对感光体18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的实例。显影装置22利用显影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该静电潜像是在曝光单元40用曝光光线L照射经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充电的感光体18时形成的。刮板24是在转印操作之后将残留在感光体18上的那部分显影剂去除的去除部件的实例。静电消除器26通过用光线照射感光体18来消除已经经受转印操作的感光体18上的静电。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刮板24以及静电消除器26面向感光体18的表面,并且沿着感光体18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以此顺序布置。显影装置22包括:显影剂收容部件22A,其对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G进行收容;以及显影辊22B,其向感光体18供应显影剂收容部件22A中所收容的显影剂G。显影剂收容部件22A经由色调剂供应通道(未示出)与对应的色调剂盒14 (见图1)连接,通过该色调剂供应通道将色调剂从色调剂盒14供应至显影剂收容部件22A。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单元16的下方设置有转印单元32,该转印单元32将图像形成单元16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单元32包括中间转印带34、一次转印辊36以及二次转印辊62。中间转印带34是环形转印体的实例。一次转印辊36是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6的感光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4上的转印部件的实例。二次转印辊62是将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部件的实例。如图2所示,每个一次转印辊36设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34与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6的感光体18相对的位置。电源单元(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36上。利用这种构造,将感光体18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在预定的一次转印位置Tl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4上。更具体地说,一次转印位置Tl是中间转印带34与感光体18彼此接触的位置。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34缠绕在驱动辊38、张紧辊41、对置辊42和多个支撑辊44上。驱动辊38由未示出的电动机驱动。张紧辊41将中间转印带34张紧。对置辊42设置成与二次转印辊62相对。中间转印带34随着驱动辊38的旋转沿一个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运动。通过中间转印带34的旋转运动将已在一次转印位置Tl (见图2)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4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预定的二次转印位置T2。电源部(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2上。当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在二次转印辊62上时,二次转印辊62在二次转印位置T2将已经由中间转印带34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6和将图像形成单元16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转印单元32用作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在转印单元32的下方沿水平方向布置有两个记录介质收容部48,该记录介质收容部48收容诸如纸张等记录介质。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48可以通过被拉出而从第一壳体IOA上拆下。在位于记录介质收容部48的端部(在图1中为右部)上方的位置处,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48设置有拾取辊52,该拾取辊52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收容部48供给至传送路径60。在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48内设置有底板50,记录介质P放置在底板50上。当从第一壳体IOA拉出记录介质收容部48时,底板50按照控制装置(未示出)的指令而降下。在底板50已经降下之后,在记录介质收容部48内生成待由用户补充记录介质P的空间。当将从第一壳体IOA拉出的记录介质收容部48安装至第一壳体IOA时,底板50根据控制装置的指令而升高。在底板50已经升高之后,放置在底板50上的记录介质P中位于最上方的一张记录介质P与对应的拾取辊52接触。在对应的拾取辊52的传送记录介质方向的下游的一侧(后文中也简称为“下游侧”)设置有分离辊56,该分离辊56将以重叠的方式从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48供给的记录介质P分离成单张的记录介质P。在分离辊56的下游侧设置有多个传送辊54,该多个传送辊54将记录介质P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传送路径60形成为将记录介质收容部48与转印单元32连接起来,传送路径60延伸到位于二次转印辊62和对置辊42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T2,使得从记录介质收容部48供给的记录介质P在第一弯曲部60A转向到图1中的左边,并且使得记录介质P在第二弯曲部60B转向到图1中的右边。在二次转印位置T2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处设置有传送辊(配准辊)64,该传送辊64实施调节以便将记录介质P和色调剂图像在相同的时刻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
备用路径66从第一壳体IOA的侧表面延伸并且与传送路径60的第二弯曲部60B汇合。从第一壳体IOA附近设置的记录介质收容部(未示出)所供给的记录介质P沿着备用路径66行进并且被供给到传送路径60。在第一壳体IOA中在二次转印位置T2的下游侧设置有多个传送带70,该传送带70朝向第二壳体IOB传送其上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在第二壳体IOB中设置有传送带80,该传送带80将已经从传送带70供给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下游侧。 多个传送带70以及传送带80中的每一个传送带形成为环形并且缠绕在一对缠绕辊72上。在成对的缠绕辊72中,一个缠绕辊沿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上游侧,而另一个缠绕辊设置在下游侧。驱动成对的缠绕辊72中的一个缠绕辊旋转,以沿着单一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对应的传送带70 (或传送带80)。在传送带80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装置82。定影装置82通过加热已经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装置82的具体构造将在后文中进行说明。在定影装置82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带108,该传送带108将定影装置82所供给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下游侧。传送带108以与各传送带70相同的形式形成。在传送带108的下游侧设置有冷却装置100,该冷却装置100传送由定影装置82加热的记录介质P并对记录介质P进行冷却。在冷却装置100的下游侧设置有校正装置170,该校正装置170在传送记录介质P的同时咬合记录介质P以校正记录介质P的弯曲(卷曲)。在校正装置170的下游侧设置有检测装置180。检测装置180检测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图像位置缺陷或其它缺陷。检测装置180通过如下方式检测上述缺陷:使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XD)图像传感器等检测元件检测从光源发射至记录介质P随后被记录介质P向上反射的反射光。在检测装置180的下游侧设置有输出辊198。输出辊198将一个表面上已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输出至输出单元196,该输出单元196与第二壳体IOB的侧表面连接。在记录介质P的两个表面上均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将检测装置180所供给的记录介质P传送至反转路径202,该反转路径202布置在检测装置180的下游侧。反转路径202包括:分支路径202A,其从传送路径60分支出来;传送路径202B,沿着该传送路径202B朝向第一壳体IOA传送已经从分支路径202A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 ;以及反转路径202C,沿着该反转路径202C以转回方式沿着相反方向传送已经从传送路径202B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从而将记录介质P上下颠倒。在这种构造中,将已经沿着反转路径202C以转回方式传送的记录介质P朝向第一壳体IOA进行传送,记录介质P在记录介质收容部48上方沿着传送路径60继续行进,并且被再次传送回二次转印位置T2处。<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现在将说明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将由图像信号处理器13已执行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曝光单元40。每个曝光单元40根据图像数据发射曝光光线L,并且对已由对应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充电的对应的感光体18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由对应的显影装置22进行显影,以形成具有第一特别颜色(V)、第二特别颜色(W)、黄色(Y)、品红色(Μ)、蓝绿色(C)或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具有不同颜色并且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6¥、161、16¥、1611、16(:和161(的感光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利用六个一次转印辊36V、36W、36Υ、36Μ、36C和36Κ顺次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4上,以使这些色调剂图像彼此叠置。具有不同颜色并且以彼此叠置的方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4上的色调剂图像利用二次转印辊62 二次转印至已经从任一记录介质收容部48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上。其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利用传送带70朝着设置在第二壳体IOB中的定影装置82进行传送。当定影装置82对记录介质P上的具有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加热加压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在其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穿过冷却装置100并且被冷却下来之后,将记录介质P供给到校正装置170并且校正记录介质P上产生的弯曲。将已经经受校正操作的记录介质P传送至检测装置180,并且由检测装置180检测在记录介质P上是否存在包括图像缺陷在内的任何缺陷。然后,记录介质P由输出辊198输出至输出单元196。考虑在其上尚未形成图像的空白表面(背面)上形成另一图像的情况(双面打印的情况)。在记录介质P穿过检测装置180之后,将记录介质P在反转路径202上反向并且将记录介质P供给至位于记录介质收容部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然后,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在记录介质P的背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定影装置82的具体构造>现在,将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2的具体构造。图3和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2的构造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定影装置82包括:定影带组件86,其包括定影带84 ;以及加压辊88,其设置为压抵定影带组件86。在定影带84 (定影带组件86)与加压辊88之间形成有咬合部(接触部)N,定影带84 (定影带组件86)与加压辊88在该咬合部N处彼此接触。当记录介质P穿过咬合部N时,加压棍88和定影带84对记录介质P加压加热,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带组件86包括:定影带84,该定影带84是环带;定影辊89 ;以及内部加热辊90。作为加热器的实例的定影带84在旋转地移动和传送记录介质P的同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P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带84缠绕在定影辊89和内部加热辊90上。定影辊89设置在靠近加压辊88的一侧,并且定影辊89受电动机(未示出)的旋转力驱动而旋转。内部加热辊90设置在下述位置:该位置位于定影带84的内周侧上但不同于定影辊89所在的位置。定影带组件86还包括外部加热辊92和支撑辊94。外部加热辊92设置在定影带84的外周侧上并且限定定影带84的旋转路径。支撑辊94设置在定影带84的位于定影辊89与内部加热辊90之间的内周侧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定影带的内周侧上设置有对置辊91,该对置辊91隔着定影带84与外部加热辊92相对。内部加热辊90还用作用于调节定影带84的蛇行的转向辊。内部加热辊90以下述方式调节定影带84的蛇行。具体地说,使内部加热辊90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相对于内部加热辊90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部沿着径向移动(例如,使图4中的远侧端部竖直地移动),使轴向朝向不同的角度。以这种方式,定影带84沿着与定影带84的旋转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内部加热辊90用作移动装置的实例,该移动装置相对于下面将说明的刷新棍93沿着刷新棍93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定影带84。如图3所示,在定影辊89、内部加热辊90和外部加热辊9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用作加热源的实例的卤素灯89A、90A和92A。定影辊89和内部加热辊90均与定影带84的内周表面84C接触以便从内侧加热定影带84,并且外部加热棍92与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84B接触以便从外侧加热定影带84。在定影带84的内侧位于加压辊88压抵定影带组件86的定影带84的咬合部N的下游侧的部分处设置有剥离垫96和支撑辊98。剥离垫96设置在定影辊89附近,并且剥离垫96将定影带84与定影辊89的外周表面分离。定影带84在位于咬合部N的下游侧的部分处缠绕在支撑辊98上。剥离垫96例如是由刚性体形成的块部件,该刚性体由铁类金属、树脂或其它材料制成。剥离垫96的轴向长度等于定影辊89的轴向长度。剥离垫96大致具有弧形横截面,并且包括:内侧表面96A,其弯曲以便面向定影辊89 ;按压表面96B,其将定影带84按压在加压辊88上;以及外侧表面96C,其与按压表面96B形成预定角度并且对定影带84进行弯曲。具体地说,在按压表面96B与外侧表面96C之间形成有角部U,定影带84的由加压辊88按压在角部U上的部分在角部U处进行弯曲。因此,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通过角部U时,定影带84与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分离。<由定影装置82执行的定影处理>现在,将说明由定影装置82执行的定影处理。如图3所示,已在二次转印位置T2 (见图1)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由传送带80 (见图1)供给至咬合部N。定影辊89由从诸如电动机等驱动源(未示出)供应的驱动力驱动旋转。通过定影辊89的旋转驱动定影带84,使定影带84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此外,通过定影带84的旋转驱动加压辊88,使加压辊88沿箭头E的方向旋转。旋转的定影带84和旋转的加压辊88将到达咬合部N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下游侧。记录介质P在咬合部N处受到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的加热和加压。因此,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这里,记录介质P由定影带84进行加热,而定影带84由定影辊89、内部加热辊90以及外部加热辊92进行加热。已经穿过咬合部N的定影带84通过被按压在角部U上而产生弯曲,该角部U形成在剥离垫96的按压表面96B与外侧表面96C之间。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通过角部U时,由于记录介质P的所谓的“刚性”,记录介质P与定影带84分离。〈刷新辊9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刷新辊93设置成隔着定影带84与支撑辊94相对。定影带84朝着第一方向旋转。刷新辊93是减小部件的实例,该减小部件通过朝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来减小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的凹凸不平。刷新辊93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旋转并且刮擦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刷新辊93刮擦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从而在定影带84的被其上通过的记录介质P粗糙化的表面部分和在没有被粗糙化的表面部分上形成许多细刮痕。细刮痕形成为使得从视觉上不能识别已经由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中的光泽度不均匀性(或光泽度差异)。换句话说,刷新辊93在基本上不刮除定影带84的任何表面的情况下在定影带84的表面上形成刮痕。刷新辊93将定影带84的表面粗糙化到期望的水平以使得该表面均匀(以减小该表面的凹凸不平)。因此,消除图像中的光泽度不均匀性。刷新辊93是通过将磨料颗粒紧密地附着到芯轴(基体材料)上而形成的,该芯轴由不锈钢或类似物制成。这里,紧密附着的磨料颗粒用作刷新辊93的表面层。磨料颗粒由诸如氧化铝、氢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铈、氧化钛、氧化锆、硅酸锂、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锑、金刚石或者包含这些物质中的任何物质的化合物的材料等制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刚玉(氧化铝)作为磨料颗粒的材料。刷新辊93由设置在刷新辊93的纵向(轴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支撑部件(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受到用作驱动装置的电动机99的驱动而旋转。刷新辊93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支撑部件受到用作推压装置的压缩弹簧(未示出)推压,从而使刷新辊93以预定压力压抵定影带84。因此,在刷新辊93与定影带84之间形成有接触部(咬合部)93N,该接触部93N具有在刷新辊93和定影带84中的一者在另一者的表面上移动方向上的预定宽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刷新棍93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朝着与定影带84所旋转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在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该刮痕在周向上具有范围200 μ m至300 μ m (包括两个端值)或者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长度(下文中称为“周向长度”)。这里,通过下列公式计算由对应磨料颗粒形成的每一个刮痕的周向长度:每一个刮痕的周向长度=| Vfil-V带I X磨料颗粒与定影带84接触的时间=| 1-1/(r/100+l) I X接触部93N的宽度,磨料颗粒与定影带84接触的时间=接触部93N的宽度/Vffi,r (圆周速度差百分比)=(V棍-V带)/V带X 100,V带=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V棍=刷新辊93的圆周速度。图5是示出了百分比表示的刷新辊93的圆周速度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之差(下文中简称为“圆周速度差百分比”)和刮痕的周向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使用上述公式中的一个公式计算圆周速度差百分比r。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_100%”时,刷新辊93是静止的(不旋转的)。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低于_100%”时,刷新辊93和定影带84朝着相同方向旋转。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超过_100%”时,刷新辊93朝着与定影带84所旋转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0%”时,刷新辊93朝着与定影带84所旋转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并且刷新辊93以与定影带84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在接触部93N的宽度(或称为咬合宽度)是2000 μ m的情况下,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_9%”时,刮痕的周向长度为大约200μπι (图5中的Al点),而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13%”时,刮痕的周向长度为大约300 μ m。在接触部93N的宽度(或称为咬合宽度)是2000 μ m的情况下,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11%”时,刮痕的周向长度为大约200 μ m (图5中的BI点),而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17.5%”时,刮痕的周向长度为大约300 μ m。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刷新辊93构造成朝着第二方向旋转,同时圆周速度差百分比保持在“从-9%到-13% (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之内和“从+11%到+17.5% (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之内,以便在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具有范围200 μ m至300 μ m (包括两个端值),或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周向长度的刮痕。当刮痕的周向长度超过300 μ m时,在形成各个刮痕之后所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可以达到使人能够从视觉上识别光泽度不均匀性的分辨率。替代地,如果刮痕变得在周向上彼此连接,则光泽度不均匀性可能以条纹状的形式产生。鉴于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每个刮痕的周向长度设定为300 μ m或更小,使得在形成单个刮痕之后所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不会达到使人能够从视觉上识别光泽度不均匀性的分辨率,并且即便当刮痕变得彼此连接时,光泽度不均匀性也不以条纹状的形式产生。另一方面,如果刮痕的周向长度小于200 μ m,则在定影带84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刮痕以有效地将定影带84的整个表面变均匀所需的处理时间(定影带84的旋转圈数)可能超过允许的程度。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刮痕的周向长度设定为200μπι或更大,使得有效地将定影带84的整个表面变均匀所需的处理时间不会超过允许的程度。图6Α和图6Β是示出在刮痕的周向长度是200 μ m的情况下光泽度不均匀性减小的曲线图。水平轴线表示定影带84的旋转圈数,竖直轴线表示光泽度不均匀性的等级。光泽度不均匀性的等级是由人从视觉上评价的,并且数值越小,等级越高。当等级为零时,由定影装置82定影的图像不存在光泽度不均匀性。当该等级是I或更低时,由定影装置82定影的图像具有处于允许程度的光泽度不均匀性。这里,刷新辊93对定影带84的表面压力是2kg/cm2,并且刷新棍93的磨料颗粒的直径是3.4 μ m。如图6A所示,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_9%”时,在定影带84已经旋转2000圈之后,光泽度不均匀性达到等级I或更低。如图6B所示,当圆周速度差百分比是+11%时,在定影带84已经旋转1000圈之后,光泽度不均匀性达到等级I或更低。在这两种情况下,定影带84的旋转圈数是2000或更少,这处于允许的程度。从这些结果中可以发现,与圆周速度差百分比落在“从-9%到-13% (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以内的情形相比,在圆周速度差百分比落在“从+11%到+17.5% (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以内的情形下,通过在定影带84上形成许多刮痕获得使定影带84的整个表面变均匀的效果所需的时间短。对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82的情况,定影带84旋转500圈花费大约10分钟。<刷新辊93的操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刷新棍93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朝着与定影带84所旋转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以在定影带84的整个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并减小外周表面的凹凸不平。这里,刷新辊93在旋转的同时沿着与定影带84的旋转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移动。由于刷新辊93沿着与定影带84的旋转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移动并且在定影带84上形成刮痕,因而由刷新辊93形成在定影带84上的刮痕在定影带84的宽度方向上分散开。因此,刷新辊93更均匀地刮擦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在外周表面上更均匀地形成刮痕)。此外,当刮痕形成为在定影带84的宽度方向上分散开时,刮痕不太可能变得在周向上彼此连接,因而光泽度不均匀性不太可能以条纹状的形式产生。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刷新棍93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朝着与定影带84所旋转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在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该刮痕具有范围200 μ m至300 μ m (包括两个端值)或者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周向长度。由于每个刮痕的周向长度是300 μ m或更小,因此在形成各个刮痕之后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不会达到使人能够从视觉上识别出光泽度不均匀性的分辨率,或者即使当刮痕变得彼此连接时,光泽度不均匀性也不以条纹状的形式产生。由于刮痕的周向长度是200 μ m或更大,因此有效地将定影带84的整个表面变均匀所需的处理时间不超过允许的程度。简而言之,当刮痕的周向长度落在从200μηι到300μηι (包括两个端值)的范围或者从大约200 μ m到大约300 μ m的范围内时,在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完全形成刮痕所花费的时间短,同时在各个刮痕形成之后产生的光泽度不均匀性保持为低。〈变型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定影带84作为加热器,但是替代地,也可以采用定影辊作为加热器。在包括定影辊的构造中,例如,通过使用移动机构沿轴向移动支撑部使定影辊相对于刷新辊93沿着轴向移动,该支撑部支撑定影辊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使得定影辊可旋转。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刷新棍93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朝着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在定影带8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该刮痕具有范围200 μ m至300 μ m(包括两个端值)或者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周向长度。然而,刷新辊93可以以与定影带84的圆周速度不同的圆周速度朝着第二方向旋转以便形成周向长度超出从200 μ m到300 μ m这一范围的刮痕。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改变或改进。例如,上述变型例可以适当地组合。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器,其在朝着第一方向旋转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并且通过加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减小部件,其朝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减小部件和所述加热器彼此接触并且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所述减小部件刮擦所述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以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减小部件沿着所述减小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由所述减小部件形成在所述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上的刮痕在所述加热器的周向上具有范围从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长度。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4.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其包括辊和带,并且所述定影部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带缠绕在所述辊上并且沿着第一方向旋转;以及 刮擦辊,其在接触所述带的同时朝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并且在所述带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刮痕, 其中,所述刮擦辊和所述带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所述带在旋转的同时沿着与所述带的周向相交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刮痕在所述带的周向上具有范围大约200 μ m至大约300 μ m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刮擦辊的旋转速度大于所述带的旋转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刮擦辊的表面上形成有磨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刮擦辊的表面上形成有磨料层。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其在朝着第一方向旋转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并且通过加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将所述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减小部件,其朝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减小部件和所述加热器彼此接触并且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所述减小部件刮擦所述加热器的外周表面;以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加热器相对于所述减小部件沿着所述减小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186078SQ20121018917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7日
发明者林良宏, 宫田敏行, 矢野启太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