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683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4-106988披露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框架U1,其支撑片材排出辊R1和R2;排出辊覆盖部件1,其覆盖片材排出辊R1和R2上方的区域;片材输出托盘TRh,其具有片材支撑体2和支撑片材的后端部的片材后端支撑部件4;旋转覆盖件U2,其具有排出辊覆盖部件1和片材输出托盘TRh,并且被支撑而能够旋转轴P1旋转;以及片材后端支撑部件4,其连接至片材支撑体2以便能够相对于片材支撑体2移动并且能够移动至当旋转覆盖件U2旋转时片材后端支撑部件4不与片材排出辊R1和R2相干涉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当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或关闭时发生的第二开闭部件与转印体的干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装置主体,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承载图像并且设置在具有上部和开口的所述装置主体中;转印体,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所述图像承载体承载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第一开闭部件;第二开闭部件;以及移动机构。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部分且附接至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上部以能够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旋转,并且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旋转以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所述转印体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拆除。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第一旋转轴线部分侧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移位,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位于如下的位置:当假定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不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移位并且假定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一起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旋转时,在所述位置处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转印体相干涉。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连同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一起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打开操作联动地朝远离所述转印体的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移动机构具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彼此连接。根据本发明第三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具有第一连接部以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容许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连同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一起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根据本发明第四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或引用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本发明第三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件,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作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在该情况下,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被引导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将所述连接部件连接至所述第二开闭部件,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具有引导部,并且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作受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被引导部。由于使用所述引导部对所述被引导部的引导,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打开操作联动地朝远离所述转印体的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案或引用本发明第三方案的本发明第四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具有第二旋转轴线部分,将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连接至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作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开闭操作联动地绕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部分旋转,从而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一起打开和封闭所述开口。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在根据引用本发明第四方案的本发明第五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位于所述一个端部中。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上比所述第一旋转轴线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第一开闭部件,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中,并且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在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上比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件。在该情况下,由于使用所述引导部对所述被引导部的引导,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开闭部件的打开操作联动地朝远离所述转印体的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第七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关闭时,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形成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接纳从所述装置主体排出的记录介质。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移动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当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或关闭时发生的第二开闭部件与转印体的干涉。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连接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来形成移动机构。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三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来使得第二开闭部件与第一开闭部件联动地打开和关闭。通过根据本发明第四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引导部和被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来抑制当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或关闭时发生的第二开闭部件与转印体的干涉。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五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来使得第二开闭部件与第一开闭部件联动地打开和关闭。通过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所述的构造,与不设置本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来抑制当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或关闭时发生的第二开闭部件与转印体的干涉。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七方案所述的构造,与输出单元由专用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构件数量。附图说明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轮廓图;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轮廓图;图3是一次转印单元的构造的透视图;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6是盖部的构造的透视图;图7是上部覆盖件的构造的透视图;图8是底部托盘的构造的透视图;图9移动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0是操作面板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1是操作面板的构造的仰视图;图12是限制机构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3是限制机构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4是限制机构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5是限制机构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6是限制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7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图18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图19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图20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图21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以及图22是示出拆除一次转印单元的操作的操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进行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首先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轮廓图。后面将说明的X、-X、Y(上)、-Y(下)、Z和-Z方向为由附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方向。在附图中,内部有“x”的圆圈标记表示从页面的正面向页面的背面延伸的箭头,而内部带有点的圆圈标记表示从页面的背面向页面的正面延伸的箭头。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读取装置302和图像记录装置100。图像读取装置302读取文档中的图像,并且图像记录装置100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P上。图像记录装置100容许依据由图像读取装置302读取的文档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从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装置获得的图像数据将图像记录(形成)到记录介质P上。图像读取装置302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部,并且图像记录装置10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A,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A包括图像记录装置100的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和图像读取装置302的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图像读取装置302如图1和图4所示,图像读取装置302包括文档传送装置303和图像读取单元304。文档传送装置303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的上侧并且传送文档(片材)。图像读取单元304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中并且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303传送的文档中的图像。文档传送装置303具有接纳多张文档的文档保持单元(文档托盘)305。文档保持单元(文档托盘)305中接纳的文档沿如箭头C方向所示的U形路径传送至文档输出单元306。图像读取单元304读取沿U形路径传送的文档中的图像。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的上表面由透明板形成。图像读取单元304还读取放置在透明板上的文档中的图像。文档传送装置303附接至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以使文档传送装置303能够沿箭头D的方向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打开。文档传送装置303用作对放置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的上表面(透明板)上的文档加压的压力覆盖件。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设有操作面板370,操作员通过操作面板370来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后面将对操作面板37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像记录装置100如图1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00的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包括图像处理单元12。图像处理单元12对从图像读取装置302和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单元12将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处理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灰度数据。在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中央部设置有接收处理过的灰度数据并且利用激光束LB进行图像曝光的曝光装置14。用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布置在曝光装置14的上侧(Y方向侧)而彼此间隔开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沿-Z方向和Z方向)倾斜。在说明中不需要符号Y、M、C和K进行标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符号Y、M、C和K。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均具有相似的构造,包括图像承载体18、充电部件20、显影部件22和图像承载体清洁装置160。图像承载体18可旋转地布置在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并且承载图像。充电部件20对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显影部件22用色调剂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的已通过利用曝光装置14进行图像曝光而充电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色调剂图像。图像承载体清洁装置160利用移除部件164来移除残留在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图像承载体18以预定速度旋转。充电部件20、显影部件22和图像承载体清洁装置160沿图像承载体18的旋转方向顺序地布置。清洁部件64设在充电部件20的下侧。清洁部件64与充电部件20相接触以清洁充电部件20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14包括四个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四个半导体激光器由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共用。半导体激光器依照灰度数据而发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通过柱形透镜(未示出)用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来照射作为旋转多棱镜的多棱镜26。多棱镜26偏转并扫描激光束LB-Y、LB-M、LB-C和LB-K。已经由多棱镜26偏转并扫描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通过成像透镜(未示出)、多个反射镜(未示出)以及各个玻璃窗30Y、30M、30C和30K从相对于曝光点的斜下方位置扫描各个图像承载体18上的曝光点。作为转印装置的实例的一次转印单元21设在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的上侧(Y方向侧)。一次转印单元21包括中间转印带32,驱动辊36,张力施加辊40,从动辊66以及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中间转印带32是转印体的实例,由图像承载体18承载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驱动辊36驱动张紧在驱动辊36上的中间转印带32,从而使中间转印带32朝箭头所示的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实例的张力施加辊40向张紧在张力施加辊40上的中间转印带32施加张力。从动辊66设置在张力施加辊40的上方并且受中间转印带32驱动旋转。作为转印部件的实例的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布置在与图像承载体18Y、18M、18C和18K相反的一侧,中间转印带32介于一次转印辊和图像承载体之间。中间转印带32相对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大致倾斜。从动辊66布置在与驱动辊36相比更靠下方的位置处。四个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的图像承载体18上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分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以使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此外,在一次转印单元21中,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61设在与驱动辊36相反的一侧,中间转印带32介于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61和驱动辊36之间。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61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61包括移除部件165和传送部件166。移除部件165设置在外壳163中并且与中间转印带32相接触,从而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2上的残留色调剂。传送部件166设在外壳163中并且将移除部件165所移除的残留色调剂传送至色调剂收容单元(未示出)。后面将对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二次转印辊42设在与从动辊66相反的一侧,使中间转印带32介于二次转印辊42和从动辊66之间。已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而彼此叠加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由中间转印带32传送,被夹紧在从动辊66和二次转印辊42之间的咬合区中,然后利用二次转印处理转印到沿着片材传送路径56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此外,定影装置44设在二次转印辊42的沿记录介质P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下文简称为“下游侧”)。定影装置44通过施加热量和压力将已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输出辊46设在定影装置44的下游侧。输出辊46将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设在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上部中的输出单元48上。后面将对输出单元48进行说明。片材馈送部件50设在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下部中。记录介质P堆叠在片材馈送部件50中。此外,设有片材馈送辊52,片材馈送辊52朝向片材传送路径56馈送堆叠在片材馈送部件50中的记录介质P,并且在片材馈送辊52的下游侧设有分离辊54,分离辊54将记录介质P进行逐张分离和传送。在分离辊54的下游侧设有调节传送定时的定位辊58。通过上述构造,借助定位辊58在预定定时将从片材馈送部件50供给的记录介质P馈送到中间转印带32和二次转印辊42彼此相接触的位置(二次转印位置)。此外,传送辊60设置为与输出辊46相邻(在Z方向侧)。传送辊60将一面上已由定影装置44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传送至双面打印传送路径62,而不是使得记录介质P通过输出辊46直接排出到输出单元48。通过这样做,将沿着双面打印传送路径62传送而被翻转的记录介质P再次传送至定位辊58。这次,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并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背面上,并且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输出单元48中。图像记录装置100的图像记录操作(图像形成操作)接下来,将对通过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记录装置100将色调剂图像记录(形成)到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记录操作(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说明。首先,将每种颜色的灰度数据从图像处理单元12顺序地输出至曝光装置14。依照灰度数据从曝光装置14发射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对由充电部件20充电的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进行扫描,从而在图像承载体18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件22Y、22M、22C和22K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静电潜像分别显影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此外,利用布置在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6Y、16M、16C和16K上方的一次转印单元21的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2上从而使各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在一起。利用二次转印辊42通过二次转印处理将已经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2上从而彼此叠加的各种颜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利用片材馈送辊52、分离辊54和定位辊58在预定定时将记录介质P从片材馈送部件50传送至片材传送路径56。上面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传送至定影装置44。定影装置44将已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此后,输出辊46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布置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上部中的输出单元48。在记录介质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一面上已由定影装置44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输出辊46导入双面打印传送路径62,而不是排出到输出单元48中。记录介质P沿着双面打印传送路径62传送,从而被翻转并再次传送至定位辊58。这次,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并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背面上。此后,利用输出辊46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输出单元48。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构造接下来,将对一次转印单元21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一次转印单元21包括一对框架部件70,一对框架部件70形成一次转印单元21的框架。一对框架部件70关于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和-X方向)布置在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的两侧。一对框架部件70均具有形成在其外表面上的多个突起72部。当一次转印单元21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或者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上拆除时,突起部72由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后面将要说明的导槽104(见图17)引导。一对框架部件70还具有位于-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抓握部21A。当一次转印单元21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或者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上拆除时,操作员抓握抓握部21A。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由一对框架部件70支撑以使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能够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动。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在接触位置(见图1)处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而在离开位置(见图2)处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分开。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螺旋弹簧76Y、76M、76C和76K附接至一对框架部件70从而朝向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的接触位置推压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此外,限制辊82设在驱动辊36和一次转印辊34Y之间,用作限制部件。限制辊82支撑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并且限制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路径。限制辊82由一对框架部件70支撑以使限制辊82能够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动。限制辊82在接触位置(见图1)处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并且在离开位置(见图2)处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分开。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螺旋弹簧88附接至一对框架部件70,螺旋弹簧88朝向限制辊82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的接触位置推压限制辊82。一对框架部件70设有如图3所示的移动结构83。移动结构83克服由螺旋弹簧88以及螺旋弹簧76Y、76M、76C和76K施加的推力而将限制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移动至离开位置。在离开位置处,限制辊82以及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表面分开。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远离中间转印带32移动限制辊82以及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将使得中间转印带32移动远离图像承载体18(见图2);使限制辊82以及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形成接触将造成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相接触(见图1)。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的构造如图4所示,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具有作为开口实例的拆除开口105,通过拆除开口105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在俯视图中拆除开口105的一部分与图像读取装置302(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重叠(见图20),图像读取装置302布置在图像记录装置100的上方。如图4和图5所示,盖部300设在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上侧。盖部300打开和封闭拆除开口105,并且当盖部300封闭拆除开口105时,形成输出单元48。如图20所示,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还具有导槽104。当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时,导槽104将形成在一次转印单元21的一对框架部件70上的多个突起部72(见图3)引导到拆除开口105。当形成在一对框架部件70上的多个突起部72被支撑在导槽104的端部104A处时,一次转印单元21被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支撑,使得一次转印单元21能够沿着与图像承载体18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图20中为沿朝向左上方的倾斜方向)通过拆除开口105拆除。如下面将要说明的,在盖部300(上部覆盖件310)打开的情况下,将一次转印单元21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或者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盖部300的构造如图6所示,盖部300包括上部覆盖件310、底部托盘340和移动机构360。上部覆盖件310是打开和封闭拆除开口105的第一开闭部件的实例。底部托盘340是第二开闭部件的实例,其与上部覆盖件310的开闭操作联动地连同上部覆盖件310一起打开和封闭拆除开口105。移动机构360与上部覆盖件310的打开操作联动地使底部托盘340沿底部托盘340移动而远离中间转印带32的方向移动。上部覆盖件310上部覆盖件310具有接纳板312,记录介质P置于接纳板312上。接纳板312形成在上部覆盖件310的与后面要说明的旋转轴368侧相反的一侧,并且随着沿Z方向延伸而逐渐向下倾斜。接纳板312具有在俯视图中沿Z方向延伸的多个肋313。一对臂部314从接纳板312的X方向(-X方向)两侧沿Z方向延伸。一对臂部314均具有上板314A和侧板314B。上板314A均具有大致矩形形状,沿Z方向延伸并且面向上。侧板314B从上板314A的Z方向侧侧部向下(沿-Y方向)延伸并且面朝侧向(X方向和-X方向)。如图7所示,从斜下方观看上部覆盖件310,在一对侧板314B中的每个侧板的外表面(侧板314B的位于与接纳板312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轴部316形成在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中间部分中。轴部316插入到后面将要说明的底部托盘340的插孔345(第二旋转轴线部分)的对应一个插孔中。在一对侧板314B的外表面上在侧板314B的Z方向侧端侧处形成有筒形部315。筒形部315(第一旋转轴线部分)均具有插孔317,后面将要说明的连接部件362的旋转轴368插入到插孔317中。如图17至图22所示,通过将连接部件362的旋转轴368插入到对应的筒形部315的插孔317(见图7)中,将上部覆盖件310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以使上部覆盖件310能够绕旋转轴368旋转。通过这种构造,上部覆盖件310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拆除开口105被打开的打开位置(图20至图22中所示的位置)处,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侧端部已经被向上拉动从而使上部覆盖件310绕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侧端部旋转。在拆除开口105被封闭的关闭位置(图17和图18所示的位置)处,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侧端部已经从打开位置向下移动从而使上部覆盖件310绕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侧端部旋转。底部托盘340如图6所示,底部托盘340能够在上部覆盖件310的Z方向侧(旋转轴368侧)相对于上部覆盖件310移位。底部托盘340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当假设底部托盘340连同上部覆盖件310一起绕上部覆盖件310的旋转轴368旋转而不是相对于上部覆盖件310移位时(见图17),底部托盘340与中间转印带32相接触。如图8所示,底部托盘340具有接纳板342,记录介质P置于接纳板342上。接纳板342具有倾斜表面342A,当上部覆盖件310封闭拆除开口105时,倾斜表面342A朝Z方向侧(旋转轴368侧)向下倾斜。倾斜表面342A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多个肋347。底部托盘340的接纳板342布置在相对于上部覆盖件310的接纳板312的斜下方位置处。底部托盘340的接纳板342连同上部覆盖件310的接纳板312一起容许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排出的记录介质P放置于接纳板342和312上。也就是说,底部托盘340连同上部覆盖件310的一部分一起用作接纳部件的实例,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排出的记录介质P放置到接纳部件上。大致三角形的侧板344在接纳板342的上侧布置在接纳板342的X方向(-X方向)两侧,从而与接纳板342形成一体。插孔345形成在一对侧板344的-Z方向侧端部上,上部覆盖件310的对应轴部316可旋转地插入到插孔345中。因此,底部托盘340被上部覆盖件310支撑以使底部托盘340能够绕轴部316旋转。如上所述,插孔345用作将底部托盘340与上部覆盖件310连接的连接部。在一对侧板344的外表面上的Z方向侧端部(分别形成在侧板344中的对应一个侧板的与接纳板342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处的表面)上形成有筒形部348。筒形部348均形成有斜向上延伸的长孔(引导部的实例)346。后面将要说明的连接部件362的轴部369插入到对应的筒形部348的长孔346中。面向-Z方向侧的侧板349在一对侧板344之间形成在接纳板342的Z方向侧端部处。侧板349与接纳板342和一对侧板344形成一体。如图1所示,侧板349用作排出开口47的下边缘,记录介质P通过排出开口47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排出。移动机构360如图9所示,移动机构360具有一对连接部件362,一对连接部件362将上部覆盖件310连接至底部托盘340。一对连接部件362均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盒形的主体部363。主体部363紧固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并且沿上下方向布置,从而沿着上部覆盖件310的一对侧板314B的外表面以及底部托盘340的一对侧板344的外表面延伸(见图6)。旋转轴368形成在一对主体部363的上部中的内表面(上部覆盖件310侧的表面(X方向侧和-X方向侧的表面))上。旋转轴368分别插入到上部覆盖件310的筒形部315中对应一个筒形部的插孔317中。通过这种构造,如上所述,上部覆盖件310能够绕旋转轴368旋转。因此,将上部覆盖件310连接至连接部件362的连接部用作上部覆盖件310的旋转中心(旋转轴368)。轴部(被引导部的实例)369形成在一对主体部363的下部中的内表面(底部托盘340侧的表面(X方向侧和-X方向侧的表面))上。轴部369分别插入到底部托盘340的筒形部348中对应一个筒形部的长孔346中。也就是说,连接部件362具有轴部(被引导部的实例)369,轴部369由底部托盘340的长孔(引导部分)346引导并用作将连接部件362连接至底部托盘340的连接部分。因此,通过插孔345连接至上部覆盖件310的底部托盘340不与上部覆盖件310一起旋转。而是,随着上部覆盖件310旋转,插孔345侧向上移动,从而使筒形部348(长孔346)向上移动(见图19)。因此,当上部覆盖件310关闭时,连接部件362的轴部369位于长孔346的上端侧(见图17和图18),而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时,连接部件362的轴部369位于长孔346的下端侧(见图20至图22)。相应地,当打开上部覆盖件310时,底部托盘340在绕轴部316旋转的同时沿着长孔346向上移动(见图19)。也就是说,底部托盘340在打开拆除开口105的同时向上移动从而移动远离中间转印带32。当关闭上部覆盖件310时,底部托盘340在绕轴部316旋转的同时沿着长孔346向下移动。通过这样做,底部托盘340连同上部覆盖件310一起封闭拆除开口105。因此,底部托盘340与上部覆盖件310的开闭操作联动地连同上部覆盖件310一起打开和封闭拆除开口105。操作面板370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中的操作面板370包括布置在操作面板的上表面上的操作按钮370B和显示屏370C。如图10所示,从下方观看操作面板370,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与上部覆盖件310相反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398。肋398沿着与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排出记录介质P的排出方向(在仰视图中为-Z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如图11所示,多个肋398不均匀地形成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上,并且多个肋398完全形成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上的X方向侧部分(记录介质P经过的部分)中。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中的操作面板370位于这样的接触位置处: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时,操作面板370与上部覆盖件310相接触(图17所示的位置)。也就是说,操作面板370位于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或关闭时上部覆盖件310经过的路径上。在图17中,上部覆盖件310的打开状态由双点划线表示。如图4所示,操作面板370在旋转轴372(见图12)处附接至图像读取装置主体302A从而能够沿着与上部覆盖件3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与上部覆盖件310的旋转轴368类似,旋转轴372沿X方向延伸。通过上述构造,操作面板370能够在下列位置之间移动:操作员操作操作面板370的操作位置(上述接触位置(图12、图13和图17所示的位置));操作面板370已经从操作位置向上移动的升起位置(图14以及图18至图22中所示的位置);以及操作面板370已经从操作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下移的下降位置。在操作面板370处于升起位置的情况下,当打开上部覆盖件310时,操作面板370和上部覆盖件310彼此形成接触。如图4和图5所示,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79设置在操作面板370的-X方向侧。如图12至图15所示,限制操作面板370的旋转的限制机构380设置在突出部379中。限制机构380具有板部件382。板部件382从形成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上的接触部373(后面将要说明)延伸出,从而形成在相对于旋转轴372的轴向视图中以旋转轴372为中心的弧形。多个(具体为三个)肋384以及线型肋386和387形成在板部件382的侧表面上。多个肋384沿着板部件382的弧弯曲。线型肋386和387在多个肋384的两个纵向端部沿板部件382的弧的径向延伸。如图16所示,与板部件382的X方向侧表面相接触的板形接触部件388设置在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的-X方向侧的表面上。接触部件388具有与板部件382的径向交叉的长度(见图12)并且在X方向上位于侧板379A和板部件382之间。板部件382上的-X方向侧表面具有与板部件382的-X方向侧表面相接触的板形接触部件389。接触部件389延伸以与板部件382的径向交叉(见图12)。接触部件389的纵向两端连同接触部件388的纵向两端一起紧固到突出部379的侧板379A上。通过这样做,接触部件389和接触部件388将板部件382夹在接触部件389和接触部件388之间,并且在接触部件389与肋384、386和387相对的位置处,接触部件389与肋384、386和387相接触从而按压在肋384、386和387上。接触部件389由诸如橡胶材料或树脂材料等弹性材料制成。可选地,从限制机构380中省去接触部件388。在该情况下,接触部件389和位于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将板部件382夹在接触部件389和侧板379A之间。在限制机构380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操作面板370的操作位置处,接触部件389的Z方向侧边缘389A被肋386卡住。这限制了操作面板370从操作位置朝向升起位置的移动。通过沿着从操作位置到升起位置的方向向操作面板370施加负荷,接触部件389弹性变形,其中,所述负荷为等于或大于预定负荷的负荷。这使得接触部件389的Z方向侧边缘389A在肋386上滑动,从而容许操作面板370移动。而且,在限制机构380中,如图14所示,在操作面板370的升起位置处,接触部件389的-Z方向侧边缘389B被肋387卡住。这限制了操作面板370从升起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移动。通过沿着从升起位置到操作位置的方向向操作面板370施加负荷,接触部件389弹性变形,其中,所述负荷为等于或大于预定负荷的负荷。这使得接触部件389的-Z方向侧边缘389B在肋387上滑动,从而容许操作面板370移动。在操作面板370的升起位置处,用作止挡部件的止挡件390接触到接触部件389的Z方向侧边缘389A。这防止操作面板370从升起位置向上移动。当操作面板370在升起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时,接触部件389与肋384相接触。当操作面板370在操作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接触部件389不与肋384、386和387相接触,并且不产生肋384、386和387的转移阻力。在限制机构380中,当操作面板370处于下降位置时,如图15所示,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接触到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这防止操作面板370从下降位置进一步向下移动。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止挡件392设置在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上。止挡件392用作止挡装置的实例,其防止操作面板370在操作面板370的操作位置处朝下降方向(与将上部覆盖件310封闭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与止挡件392的上表面392A(停止表面)相接触的接触部373设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上。止挡件392由形成在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支撑,以使止挡件392能够在接触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绕旋转轴393旋转。止挡件392在接触位置处与接触部373的下表面(止挡表面)373A相接触(见图12),并且移动远离接触部373的下表面(止挡表面)373A以到达离开位置(见图13)。用作推压部件的螺旋弹簧394附接至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板379A。螺旋弹簧394朝向接触位置推压止挡件392。此外,用作解除装置的实例的解除操作单元396设置在突出部379的X方向侧侧表面379A中。解除操作单元396解除止挡件392防止操作面板370旋转的状态。当操作员推动解除操作单元396时,止挡件克服螺旋弹簧394的推力而移动至离开位置。当操作面板370沿升起方向(与上部覆盖件310的打开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当操作面板370从下降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或者从操作位置移动至升起位置时,止挡件392不起作用并且容许操作面板370做这些运动。操作面板370的操作止挡件392防止处于操作员对操作面板370执行操作的操作位置的操作面板370朝向下降位置旋转。因此,当在按压操作按钮370B的情况下执行输入操作时,操作面板370朝向下降位置的旋转被抑制。止挡件392不阻止处于操作员对操作面板370执行操作的操作位置的操作面板370朝向升起位置旋转并且容许操作面板370朝向升起位置旋转。因此,当打开上部覆盖件310时,操作面板370连同上部覆盖件310一起被向上推。这抑制了对上部覆盖件310与操作面板370一起打开的限制。当操作员操作解除操作单元396时,解除了止挡件392防止操作面板370从操作位置朝向下降位置旋转的状态。这容许操作面板370沿下降方向旋转。当操作员沿下降方向向下按压操作面板370时,操作面板370移动至下降位置。通过将操作面板370移动至下降位置,调节操作面板370的显示屏370C的角度以使显示屏370C对于具有小身材的操作员是可见且可操作的,并且有利于图像读取装置302的操作和维护检查。由于在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上形成有肋398,在操作面板370位于操作位置或下降位置时,即使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排出到输出单元48的记录介质P接触到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转移阻力也不可能作用于记录介质P上。为了打开上部覆盖件310,操作员将操作面板370从操作位置或下降位置旋转到升起位置。通过这样做,增加了待打开的上部覆盖件310可旋转移动的空间。因此,与在操作面板370位于操作位置或下降位置时打开上部覆盖件310的情况相比,上部覆盖件310不与操作面板370相干涉并且打开得更宽。一次转印单元21的附接和拆除接下来,对一次转印单元21的附接和拆除操作进行说明。为了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一次转印单元21,如图17和图18所示,操作员首先将操作面板370从操作位置(图17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升起位置(图18所示的位置)。接下来,如图19所示,操作员使上部覆盖件310从封闭位置(图18所示的位置)朝向打开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移动。在打开上部覆盖件310时,底部托盘340绕轴部316摆动(旋转)并且在连接部件362的轴部369通过长孔346朝向斜下方位置做相对移动的同时向上移动。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底部托盘340连同上部覆盖件310的打开操作一起向上移动并且移动而远离中间转印带32(一次转印单元21)。这抑制了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或关闭时底部托盘340与中间转印带32(一次转印单元21)相干涉。当操作员已将上部覆盖件310移动至如图20所示的打开位置时,上部覆盖件310与操作面板370的下表面370A形成接触。这样,完成了上部覆盖件310到操作位置的移动。接下来,操作员将限制辊82和一次转印辊34Y、34M、34C和34K与中间转印带32分离,从而将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承载体18分离(见图2)。接下来,操作员把持一次转印单元21的抓握部21A并且如图21所示将一次转印单元21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朝向图21中斜向左上位置移动。利用导槽104引导一次转印单元21的突起部72以使一次转印单元21朝向图21中斜向左上位置移动。当如图22所示操作员将一次转印单元21进一步向上移动时,一次转印单元21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拆除。为了将一次转印单元21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操作员通过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拆除开口105将一次转印单元21附接至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的图22中斜向右下位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一次转印单元21移入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或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100A中移出时,使底部托盘340向上移动并且拆除开口105宽宽地打开。这样抑制一次转印单元21与底部托盘340相干涉。变型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时,操作面板370位于操作面板370与上部覆盖件310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图17所示的位置),并且沿着与上部覆盖件31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然而,操作面板370并非必须旋转。在操作面板370不旋转的构造中,操作面板370位于例如操作面板370与上部覆盖件310分开的上方位置处,以使得当上部覆盖件310打开时操作面板370不与上部覆盖件310接触。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