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01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使两个相机共用一个 闪光灯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数码相机模组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几乎所有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位助 理等电子装置上都配备有相机,以实现照相功能。当环境光源充足时,大部分的相机皆可得 到不错的影像品质。然而,当环境光源不足时,为了拍摄到更多的画面细节,相机会自动调 高讯号增益,但也因此会增加画面杂讯。为了让使用者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质以及更好的拍 摄经验,许多电子装置都会增加闪光灯的设计。
此外,因应各种照相需求,有些电子装置上配备有两个相机,以方便使用者可以从 不同角度进行照相,例如拍人与自拍。目前市面上的电子装置都只配备有一个闪光灯,且此 闪光灯都是与画素较高的主相机同向,藉以提升其影像品质。然而,画素较低的副相机则无 任何补光设计。因此,在使用副相机进行视讯通话或自拍时,得到的影像品质往往较差。如 果再另外增加一个闪光灯给副相机使用,则会增加额外的生产成本。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可使两个相机共 用一个闪光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
壳体,具有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孔、第一闪光孔以及第二闪光孔,该第一相机孔 与该第一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一侧,该第二相机孔与该第二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 二侧;
第一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一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一相机孔;
第二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二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二相机孔;
闪光灯,设置于该壳体中;以及
第一反射兀件,设置于该壳体中;
其中,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可被操作而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间移动,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 直接自该第一闪光孔射出;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 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经由该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该第二闪光孔射出。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壳体另具有槽孔,该槽孔形成于 该第一侧,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自该槽孔外露,该操 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移 动。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槽孔呈线形,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兀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直线移动;
或该槽孔呈弧形,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枢接于该壳体中,该操作 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非直 线移动。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另包含第二反射元件, 该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于该壳体中,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二位置 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经由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第二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该第二闪光孔射 出。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另包含驱动机构,该驱 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该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该第一反射兀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以使 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移动。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驱动机构由马达与螺杆组成。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另包含电磁铁以及磁 性件,该电磁铁与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相对设置,该磁性件设置于该第一 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上,当一第一电流流通于该电磁铁时,该电磁铁与该磁性件 间产生磁斥力,使得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移动至该第一位置,当一第二电 流流通于该电磁铁时,该电磁铁与该磁性件间产生磁吸力,使得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 灯其中之一移动至该第二位置,该第一电流与该第二电流反向。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或相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
壳体,具有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孔、第一闪光孔以及第二闪光孔,该第一相机孔 与该第一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一侧,该第二相机孔与该第二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 二侧;
第一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一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一相机孔;
第二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二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二相机孔;以及
闪光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中;
其中,当该闪光灯转动而使该闪光灯的闪光方向朝向该第一闪光孔时,该闪光灯 发出的闪光直接自该第一闪光孔射出;当该闪光灯转动而使该闪光灯的闪光方向朝向该第 二闪光孔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该第二闪光孔射出。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壳体另具有槽孔,该槽孔形成于 该第一侧,该闪光灯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自该槽孔外露,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闪光灯 转动。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另包含驱动机构,该驱 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用以驱动该闪光灯,以使该闪光灯转动。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驱动机构由马达与螺杆组成。
较佳的,在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中,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或相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允许使用者操作第一反射元件与闪光灯其中之一于第一 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以使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第一闪光孔射出或经由第一反射元 件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射出。此外,本发明另允许使用者转动闪光灯,以使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第一闪光孔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闪光孔射出。从而第一相机与第二相机即可共用一 个闪光灯。无论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机或第二相机来拍照,都可获得良好的影像品质。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沿A-A线的剖面图;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动至第二 位置的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动至第 二位置的剖面图;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内部视图;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动至第 二位置的内部视图;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内部视图;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反射元件移动至第 二位置的内部视图;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内部视图;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闪光灯移动至第二位置 的内部视图;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后视立体图;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爆炸图;图1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沿B-B线的剖面图;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的闪光灯转动后的剖面 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3、4、电子装置 10壳体5、6、712 第一相机14第二相机16 闪光灯18第一反射元件20 第二反射元 22第一镜片件24 第二镜片26电路板28 电池30电磁铁
32磁性件40驱动机构
50枢接轴60软性电路板
100第一相机孔102第二相机孔
104第一闪光孔106第二闪光孔
108槽孔160,180操作部
182齿条结构400马达
402螺杆SI第一侧
S2第二侧L闪光
A-A、B--B剖面线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I的后视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电子装置I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的电子装置I沿A-A线的剖面图,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第一位置;图4为图3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剖面图。
如图1至图4所示,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I包含壳体10、第一相机12、第二相机14、闪光灯16、第一反射元件18、第二反射元件20、第一镜片22、第二镜片24、 电路板26以及电池28。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I可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位助理或其他具有至少二个相机的电子装置;第一相机12与第二相机14可包含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O))感测器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感测器,根据实际应用而定;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可由反光材料制成,或由塑胶材料制成再在塑胶材料表面涂布反光材料。电路板26用以提供电子装置I运作时必要的电路布线,而电池28用以提供电子装置I运作时所需的电力。一般而言,电子装置I中还会设有运作时必要的软硬体元件,如作业系统、应用程式、显示模组、通讯模组、输入模组等,视实际应用而定。
第一相机12、第二相机14、闪光灯16、第一反射元件18、第二反射元件20、第一镜片22、第二镜片24、电路板26以及电池28皆设置于壳体10中。壳体10具有第一相机孔 100、第二相机孔102、第一闪光孔104、第二闪光孔106以及槽孔108,其中第一相机孔100、 第一闪光孔104与槽孔108形成于壳体10的第一侧SI,且第二相机孔102与第二闪光孔 106形成于壳体10的第二侧S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SI与第二侧S2相对。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SI与第二侧S2亦可相邻,根据实际应用而定。第一镜片22设置于第一闪光孔104中,且第二镜片24设置于第二闪光孔106中。
第一相机12的镜头朝向第一相机孔100,且第二相机14的镜头朝向第二相机孔 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18具有操作部180,操作部1 80自槽孔108外露。槽孔 108呈线形,使得操作部180可被操作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在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4 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直线移动。当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时,闪光灯16 发出的闪光L可穿过第一镜片22而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出,以于第一相机12拍照时进行补光。当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可经 由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穿过第二镜片24,进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 出,以于第二相机14拍照时进行补光。
换而言之,使用者可推动操作部180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于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 与第4图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进而使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 出或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从而第一相 机12与第二相机14即可共用一个闪光灯16。无论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机12或第二相机 14来拍照,都可获得良好的影像品质。需说明的是,由对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 设计及/或对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亦 可仅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达到当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 16发出的闪光L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的运作,而无须第 二反射元件20。
请参阅图5以及图6,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3的 剖面图,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第一位置;图6为图5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第二 位置的剖面图。电子装置3与上述电子装置I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3另包含电 磁铁30以及磁性件32。在本实施例中,电磁铁30与第一反射兀件18相对设置,且磁性件 32设置于第一反射兀件18上。当一第一电流流通于电磁铁30时,电磁铁30与磁性件32 间产生磁斥力,使得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当一第二电流流通于电 磁铁30时,电磁铁30与磁性件32间产生磁吸力,使得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图6所示的 第二位置。需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电流与第二电流反向。换而言之,本发明可利用电磁铁 与磁性件间产生的磁力使第一反射元件18在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 间移动,进而使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出或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 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在实际应用中,可由电路设计来达成上 述的操作。需说明的是,由对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设计及/或对闪光灯16发 出的闪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亦可仅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 可达到当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经由第一 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的运作,而无须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图5、6中与图1至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至图9,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4的后视 立体图;图8为图7中的电子装置4的内部视图,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第一位置;图9 为图8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内部视图。电子装置4与上述的电子装置I 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4另包含驱动机构40,该驱动机构40设置于壳体10中,用 以驱动第一反射元件18,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9所示的第二位 置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由马达400与螺杆402组成。如图8与图9所示, 第一反射元件18的一侧具有齿条结构182,且齿条结构182与螺杆402啮合。从而当马达 400驱动螺杆402正向或反向转动时,即可驱动第一反射元件18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与 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进而使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出或 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由于此实施例利 用驱动机构40来驱动第一反射元件18,因此壳体10的第一侧SI不需形成上述的槽孔108,如图7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可由电路设计来达成上述的操作。需说明的是,由对第一反射 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设计及/或对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射向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 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亦可仅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达到当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图9所 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直接自第二闪光孔 106射出的运作,而无须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图7至图9中与图1至图4中所示相同标 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5的 后视立体图;图11为图10中的电子装置5的内部视图,其中第一反射元件18位于第一位 置;图12为图11中的第一反射元件18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内部视图。电子装置5与上述的 电子装置I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5的槽孔108呈弧形(如图10所示),且第一反 射元件18由枢接轴50枢接于壳体10中(如图11与图12所示),从而使得操作部180可被 操作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于图11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2所示的第二位置间非直线移动 (亦即,转动)。换而言之,使用者可推动操作部180以使第一反射元件18于图11所示的第 一位置与图12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进而使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直接自第一闪光孔 104射出或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需说 明的是,由对第一反射元件18的反射面的曲率设计及/或对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射向 第一反射元件18的角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亦可仅由第一反射元件18即可达到当第一反 射元件18位于图12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 射而直接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的运作,而无须第二反射元件20。另外,图10至图12中与 图1至图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3至图15,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6的 后视立体图;图14为图13中的电子装置6的内部视图,其中闪光灯16位于第一位置;图15 为图14中的闪光灯16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内部视图。电子装置6与上述的电子装置I的主 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6的闪光灯16可被操作而可于图14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5所 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当闪光灯16位于图1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 可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出。当闪光灯16位于图15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闪光灯16发出 的闪光L可经由第一反射元件18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在本实施例中,闪光灯16 具有操作部160,操作部160自壳体10的槽孔108外露,如图13所示。槽孔108呈线形,使 得操作部160可被操作以使闪光灯16于图14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5所示的第二位置间 直线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一软性电路板60来电性连接闪光灯16与电路板26。需 说明的是,图13至图15中与图1至图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 此不再赘述。此外,亦可利用图5与图6所不的电磁铁30与磁性件32来驱动闪光灯16于 图14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5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或是利用图8与图9所示的驱动机 构40来驱动闪光灯16于图14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5所示的第二位置间移动,根据实际 应用而定。
请参阅图16至图19,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7的 后视立体图;图17为图16中的电子装置7的爆炸图;图18为图16中的电子装置7沿B-B 线的剖面图;图19为图18中的闪光灯16转动后的剖面图。电子装置7与上述的电子装置 I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7的闪光灯16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中,且不具有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18与第二反射元件20。需说明的是,图16至图19中与图1至图4中所示 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闪光灯16具有操作部160,操作部160自壳体10的槽孔108外露。 操作部160可被操作以使闪光灯16转动。当闪光灯16转动而使闪光灯16的闪光方向朝 向第一闪光孔104时(如图18所不),闪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可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 出。当闪光灯16转动而使闪光灯16的闪光方向朝向第二闪光孔106时(如图19所示),闪 光灯16发出的闪光L可直接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换而言之,使用者可推动操作部160 以使闪光灯16于图18所示的位置与图19所示的位置间转动,进而使闪光灯16发出的闪 光L直接自第一闪光孔104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闪光孔106射出。此外,亦可利用图8与图9 所示的驱动机构40来驱动闪光灯16于图18所示的位置与图19所示的位置间转动,根据 实际应用而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允许使用者操作第一反射元件与闪光灯其中之一于第一位置与 第二位置间移动,以使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第一闪光孔射出或经由第一反射元件反射 而自第二闪光孔射出。此外,本发明另允许使用者转动闪光灯,以使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 自第一闪光孔射出或直接自第二闪光孔射出。从而第一相机与第二相机即可共用一个闪光 灯。无论使用者欲使用第一相机或第二相机来拍照,都可获得良好的影像品质。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 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壳体,具有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孔、第一闪光孔以及第二闪光孔,该第一相机孔与该第一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一侧,该第二相机孔与该第二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二侧;第一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一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二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二相机孔;闪光灯,设置于该壳体中;以及第一反射兀件,设置于该壳体中;其中,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可被操作而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该第一闪光孔射出;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经由该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该第二闪光孔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另具有槽孔,该槽孔形成于该第一侧,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自该槽孔外露,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得具有照相功能得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槽孔呈线形,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直线移动;或该槽孔呈弧形,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枢接于该壳体中,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非直线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另包含第二反射元件,该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于该壳体中,当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经由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第二反射元件反射而自该第二闪光孔射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另包含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该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以使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由马达与螺杆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另包含电磁铁以及磁性件,该电磁铁与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相对设置,该磁性件设置于该第一反射兀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上,当一第一电流流通于该电磁铁时,该电磁铁与该磁性件间产生磁斥力,使得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移动至该第一位置, 当一第二电流流通于该电磁铁时,该电磁铁与该磁性件间产生磁吸力,使得该第一反射元件与该闪光灯其中之一移动至该第二位置,该第一电流与该第二电流反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或相邻。
9.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壳体,具有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孔、第一闪光孔以及第二闪光孔,该第一相机孔与该第一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一侧,该第二相机孔与该第二闪光孔形成于该壳体的第二侧;第一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一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设置于该壳体中,该第二相机的镜头朝向该第二相机孔;以及闪光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壳体中;其中,当该闪光灯转动而使该闪光灯的闪光方向朝向该第一闪光孔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该第一闪光孔射出;当该闪光灯转动而使该闪光灯的闪光方向朝向该第二闪光孔时,该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该第二闪光孔射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另具有槽孔, 该槽孔形成于该第一侧,该闪光灯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自该槽孔外露,该操作部可被操作以使该闪光灯转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得具有照相功能得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另包含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用以驱动该闪光灯,以使该闪光灯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由马达与螺杆组成。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或相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壳体、第一相机、第二相机、闪光灯以及第一反射元件。壳体具有第一相机孔、第二相机孔、第一闪光孔以及第二闪光孔。第一相机的镜头朝向第一相机孔,且第二相机的镜头朝向第二相机孔。第一反射元件与闪光灯其中之一可被操作而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当第一反射元件与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第一位置时,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直接自第一闪光孔射出。当第一反射元件与闪光灯其中之一位于第二位置时,闪光灯发出的闪光经由第一反射元件反射而自第二闪光孔射出。
文档编号G03B15/05GK103064232SQ20121049288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8日
发明者林彦诚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