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致动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35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相机致动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相机致动器壳体,其包括:镜头模组装筒、承载板以及导引柱;该承载板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开设有通孔,该导引柱的一端固定于该通孔中;该镜头模组装筒位于该承载板上且包括第二表面及与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该镜头模组装筒开设有贯穿该第二表面及该第三表面的承载孔,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接触,该镜头模组装筒还包括贯穿孔,该贯穿孔贯穿该第二表面及第三表面并与该承载孔间隔设置;该相机致动器壳体还包括带有中心孔的金属衬套,该金属衬套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导引柱能够活动地收容在该中心孔中。
【专利说明】相机致动器壳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相机致动器壳体。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相机致动器壳体包括导引柱与镜头模组装筒,该镜头模组装筒开设有贯穿孔,通过导引柱沿着该贯穿孔的移动对镜头模组进行调焦,然而,先前的相机致动器壳体的导引柱一般为金属材料,而镜头模组装筒为塑料材料,长期使用下塑料的贯穿孔会不断磨损,从而会产生过大的动态倾角(dynamic tilt),并且塑料微粒可能会掉落至影像传感器上,影响影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相机致动器壳体。
[0004]一种相机致动器壳体,其包括:镜头模组装筒、承载板以及导引柱;该承载板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开设有通孔,该导引柱的一端固定于该通孔中;该镜头模组装筒位于该承载板上且包括第二表面及与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该镜头模组装筒开设有贯穿该第二表面及该第三表面的承载孔,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接触,该镜头模组装筒还包括贯穿孔,该贯穿孔贯穿该第二表面及第三表面并与该承载孔间隔设置;该相机致动器壳体还包括带有中心孔的金属衬套,该金属衬套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导引柱能够活动地收各在该中心孔中。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相机致动器壳体,通过在贯穿孔里设置金属衬套,金属衬套及镜头模组装筒相对于导引柱移动时,一方面金属与金属的摩擦力比金属与塑料的摩擦力要少,减少了摩擦损耗,改善导引柱与镜头模组的动态倾角,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损坏的塑料微粒落入影像传感器而影响影像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机致动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图1提供的种相机致动器壳体的爆炸图。
[0008]图3为图1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去掉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4为图1的相机致动器壳体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相机致动器壳体,其包括:镜头模组装筒、承载板以及导引柱; 该承载板具有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开设有通孔,该导引柱的一端固定于该通孔中; 该镜头模组装筒位于该承载板上且包括第二表面及与该第二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该镜头模组装筒开设有贯穿该第二表面及该第三表面的承载孔,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接触,该镜头模组装筒还包括贯穿孔,该贯穿孔贯穿该第二表面及该第三表面并与该承载孔间隔设置; 该相机致动器壳体还包括带有中心孔的金属衬套,该金属衬套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导引柱能够活动地收容在该中心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贯穿孔包括第一孔以及与该第一孔间隔的第二孔,该第一孔与该第二孔内径相等并且同轴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镜头模组装筒还包括凹陷部,该凹陷部位于该第一孔与该第二孔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金属衬套的长度和该镜头模组装筒的高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相机致动器壳体还包括设置于该承载板上的外壳, 该镜头模组装筒位于该外壳内,该外壳包括第四表面,该第四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和该多个凸起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柱与该金属衬套内壁之间的间隙介于3unT5u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致动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孔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文档编号】G03B17/12GK103901573SQ201210577198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郭章纬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