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70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反射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反射膜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反射膜。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液晶显示器(LCD)已经成为了当今最普遍的显示技术。因为LCD具有绿色环保,耗能低,低辐射,画面柔和等优点,所以LCD将会是未来几十年内主流的显示技术。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须要借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背光源性能的好坏除了会直接影响LCD显像质量外,背光源的成本占LCD模块的3-5%,所消耗的电力更占模块的75%,是LCD模块中相当重要的零组件。高精细、大尺寸的LCD,必须有高性能的背光技术与之配合,因此当LCD产业努力开拓新应用领域的同时,背光技术的高性能化亦扮演着幕后功臣的角色。[0003]背光源体系的主要构件包括光源、导光板、各类光学膜片。目前光源主要有EL、 CCFL以及LED三种类型,依照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可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随着LCD模组不断向更亮、更轻、更薄方向发展,侧光式CCFL式背光源成为目前背光源发展的主流。[0004]背光源体系中光学膜片主要包括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三种。反射膜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学表面的反射率,将漏出导光板底部的光线高效率且无耗损地反射,从而降低光耗损,减少用电量,提高液晶显示面的光饱和度。扩散膜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导光板透出的光,透过扩散粒子来达到雾化光源的效果。当光线在经过扩散层时,会于折射率相异的介质中穿过,此不同折射率以及入射角度不同就会使得光发生许多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可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0005]然而,常规的反射膜不具有扩散性能,这将导致显示平面上光亮程度的不均性。[0006]综上所述,如何对反射膜进行结构优化,从而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的均匀性,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反射膜,该反射膜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均匀性的目的。[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膜,包括反射膜基体,所述反射膜基体上涂布有扩散粒子层。[0009]优选地,所述扩散粒子层中包含有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为丙烯酸粒子或碳酸钙粒子。[0010]优选地,所述反射膜基体为具有微孔洞结构的白色反射膜。[0011]优选地,所述反射膜基体为由微孔洞的聚酯薄膜、微孔洞的聚丙烯薄膜或微孔洞的薄膜三种薄膜任意组合叠层设置构成。[0012]优选地,所述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O. I μ m-15 μ m。[0013]优选地,所述扩散粒子层的厚度为O. 5 μ m-40 μ m。[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膜,应用于液晶显示屏上,通过对其结构的优化设计, 能够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的均匀性。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包括反射膜基体的结构基础上,于反射膜基体上涂布有扩散粒子层。[0015]反射膜的性能是通过膜内的微孔来实现的,然而,微孔数目过多,会导致反射膜在双向拉伸的过程中断裂,降低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当微孔的数目达到一定量之后,反射率已经不能再提升。因此,无法通过微孔数量来进一步提高反射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涂布扩散粒子层,通过扩散粒子层中包含有的扩散粒子将照射于反射膜上的光线进行扩散, 通过扩散粒子对光线进行扩散作用,可以使光线分得更加均匀、柔和,并能够反射膜正面的辉度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均匀性的目的。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7]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反射膜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I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0019]反射膜基体I ;扩散粒子层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为提供一种反射膜,该反射膜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实现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均匀性的目的。[00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22]请参考图1,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反射膜的结构示意图。[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膜,应用于液晶显示屏上,通过对其结构的优化设计, 能够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的均匀性。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包括反射膜基体I的结构基础上,于反射膜基体I上涂布有扩散粒子层2。[0024]反射膜的性能是通过膜内的微孔来实现的,然而,微孔数目过多,会导致反射膜在双向拉伸的过程中断裂,降低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当微孔的数目达到一定量之后,反射率已经不能再提升。因此,无法通过微孔数量来进一步提高反射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涂布扩散粒子层2,通过扩散粒子层2中包含有的扩散粒子将照射于反射膜上的光线进行扩散,通过扩散粒子对光线进行扩散作用,可以使光线分得更加均匀、柔和,并能够反射膜正面的辉度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均匀性的目的。[0025]具体地,扩散粒子层2中包含有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为丙烯酸粒子或碳酸钙粒子。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扩散粒子不仅限于上述两种粒子,主要是提出分别以丙烯酸粒子为代表的有机粒子,还可以为亚克力颗粒、聚硅氧烷颗粒、聚苯乙烯粒子等;以碳酸钙粒子为代表的无机粒子,还可以为二氧化硅、硫酸钡、二氧化钛等。[0026]具体地,反射膜基体I为具有微孔洞结构的白色反射膜。[0027]在此对白色反射膜进行具体限定,反射膜基体I为由微孔洞的聚酯薄膜、微孔洞的聚丙烯薄膜或微孔洞的薄膜三种薄膜任意组合叠层设置构成。上述三种结构膜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是AB型结构,也可以是ABA或ABC或更多层结构。[0028]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中,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O. I μ m-15 μ m。[0029]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中,扩散粒子层2的厚度为 O. 5 μ m-40 μ m。[0030]本实用新型的扩散反射膜可以作为侧光式或直下式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的背光源用,也可以作为各种面光源如灯罩、灯箱的反射板。[0031]在实用新型中,反射膜是具有较高的反光能力的薄膜,比如多孔的未经拉伸或经双向拉伸聚丙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要求其对可见光的反射率越高越好,一般要求在95 %以上,优选在97 %以上。[0032]作为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如果是聚酯时,可以由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物质聚合而成,二元羧酸可以为芳香族二羧酸,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硫酸钠、邻苯二甲酸、联苯甲酸等以及它们的酯衍生物;也可以为脂肪族二羧酸,如己二酸、癸二酸、 十二烷二酸、二聚酸、1,4_环己烷二羧酸以及它们的聚酯衍生物。而二元醇可以为乙二醇、 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戊二醇、己二醇、辛二醇、癸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等以及它们的聚醚衍生物。如果考虑所制造的聚酯膜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制造成本等,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0033]所述的扩散层是在黏结剂中含有光扩散剂,该黏结剂可以使用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酰胺树脂、聚烯烃树脂及它们的共聚物、混合物。粘合剂中除了上述粘合剂外,还可以配合异氰酸酯类、三聚氰胺类、环氧类交联剂进行交联。[0034]所含的扩散粒子可以是有机粒子如丙烯酸粒子、亚克力颗粒、聚硅氧烷颗粒、聚苯乙烯粒子等,或者是无机粒子如二氧化硅、硫酸钡、氧化铝、二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锌、 碳酸铅等。其中,二氧化钛有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由于金红石二氧化钛结晶构造致密, 折射率高,与聚酯树脂折射率差大,可以得到高反射的界面,因此更优选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O. I μ m-15 μ m,优选为O. 5 μ m- ο μ m,如果小于O. I μ m,则不会有明显的扩散作用,如果大于15 μ m,则涂布比较困难,且粒子脱落不可避免。扩散粒子占总体胶层的含量应在O. 5% -80%之间,优选是在1% -50%之间,含量太少则不能起到扩散作用,含量太大并不能提高辉度而成本增加,且难以涂布。[0035]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涂层厚度并不特别限制,一般为O. 5 μ m-40 μ m,优选为 I μ m-30 μ m,更优选为I μ m-20 μ m。如果厚度小于O. 5 μ m,则不能起到光扩散作用,如果厚度大于40 μ m,则涂布较为困难,成本会增加,并且辉度可能会降低。[0036]当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涂层涂布在白色反射膜基材上时,可以用任意的方法进行,比如辊涂、棒涂、丝网印刷涂布、气刀涂布、刮刀涂布、旋涂、反涂等方法。涂布即可以使用在线涂布的方法,也可以在薄膜拉伸完之后使用离线涂布的方法来进行。[0037]实施例I ;[0038]将10.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0g乙酸乙酯,O. 21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um,—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u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涂布层厚度为15 μ m。[0039]实施例2 ;[0040]将10. 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 涂布层厚度为15 μ m。[0041]实施例3;[0042]将10. 0gUV-G12 (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3. O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 μ m,—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涂布层厚度为15 μ m。[0043]实施例4 ;[0044]将10. 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 涂布层厚度为10 μ m。[0045]实施例5 ;[0046]将10. 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 涂布层厚度为5 μ m。[0047]实施例6 ;[0048]将10. 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5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 涂布层厚度为30 μ m。[0049]实施例7 ;[0050]将10. 0gUV-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7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 涂布层厚度为10 μ m。[0051]实施例8;[0052]将10. 0gUV_G12(丙烯酸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10. Og乙酸乙酯,O. 53g丙烯酸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15 μ m,一边搅拌一边添加,混合制成涂布液,涂布在300 μ m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多孔反射膜上,放于通风烘箱中于130度下干燥I分钟,涂布层厚度为10 μ m。[005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54]I、在反射膜的基础上涂布一层扩散粒子,可以在不破坏反射效果的基础上增加对入射光的扩散,从而使显示平面上的亮度更均匀、柔和并能使反射膜正面的辉度得到提升。[0055]2、由于把反射性能和扩散性能整合在一张膜上,可以减少或去掉扩散膜,使光线的损耗减少,并使得下游加工流程大为简化,提1 生广效率,提1 了成品率,有利于生广成本的降低,并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反射膜,包括反射膜基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基体(I)上涂布有扩散粒子层⑵。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层(2)中包含有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为丙烯酸粒子或碳酸钙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基体(I)为具有微孔洞结构的白色反射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基体(I)为由微孔洞的聚酯薄膜、微孔洞的聚丙烯薄膜或微孔洞的薄膜三种薄膜任意组合叠层设置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O.I μ m-15 μ m。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层(2)的厚度为 O. 5 μ m-40 μ 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射膜,包括反射膜基体,于反射膜基体上涂布有扩散粒子层。反射膜的性能是通过膜内的微孔来实现的,然而,微孔数目过多,还会导致反射膜在双向拉伸的过程中断裂,降低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当微孔的数目达到一定量之后,反射率已经不能再提升。因此,无法通过微孔数量来进一步提高反射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涂布扩散粒子层,通过扩散粒子层中包含有的扩散粒子将照射于反射膜上的光线进行扩散,通过扩散粒子对光线进行扩散作用,可以使光线分得更加均匀、柔和,并能够使反射膜正面的辉度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显示平面光亮程度均匀性的目的。
文档编号G02B5/02GK202815248SQ20122041854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2日
发明者罗培栋 申请人:宁波东旭成化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