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107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状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侧灯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尤其是涉及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照明单元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如下的面状照明装置:在导光板的侧端面具备白色LED等点状光源的侧灯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使从点状光源产生的热量高效地散热,将导光板及点状光源收纳于金属制的框架,并使点状光源与金属性的框架接触,由此来提高散热性。在这种面状照明装置中,已知存在如下问题:当来自点状光源的热量传递至导光板时,由于导光板的膨胀而引发导光板与点状光源之间的位置偏移,从而妨碍射出光的高效的利用、且是造成面状照明装置的照明亮度变动的原因,并且,在导光板被收纳于框架的情况下,由于导光板与框架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导光板变形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本申请人先前提出了如下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使来自点状光源的热量高效地散热,并且能够吸收导光板的伸缩而使导光板与点状光源之间的结合保持稳定(参照专利文献I)。此处,如下所述,参照图9对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200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面状照明装置200具备:导光板13 ;点状光源215,该点状光源215被配置于导光板213的一侧端面213a ;以及框架211、212,该框架211、212保持导光板13以及点状光源215,该框架211、212由内框部件212和外框部件211构成,上述内框部件212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 ^ ”字状,上述外框部件211具有平板状的底部211e及在底部211e的外缘部立起设置的侧壁211a、211b、211c、211d。
此处,内框部件212由作为白色颜料混入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等白色树脂成形而成,外框部件211例如由铝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在面状照明装置200中,导光板213被收纳于内框部件212,且与内框部件212 —起被载置在外框部件211的底部21 Ie上,点状光源215沿导光板213的位于内框部件212的敞开边侧的侧端面(以下称为“光入射面”)213a配置,且由光入射面213a、和外框部件211的与光入射面213a对置的侧壁211a夹持。进而,在内框部件212的构成三边的侧壁中的、构成底边的侧壁212b形成有一对弹性作用部220,该一对弹性作用部220与外框部件211的侧壁211b接触而弹性变形,通过该变形,对内框部件212 (进而对被一体地收纳于内框部件212的导光板113)朝点状光源215侧施力。弹性作用部220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薄壁状的梁部222,该梁部222通过在内框部件212的侧壁212b以与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贯通孔223而形成;以及突起部221,该突起部221从梁部222的大致中央朝内框部件212的外侧突出,内框部件212配置成:弹性作用部220的突起部221与外框部件211的侧壁211b接触,且弹性作用部220的梁部222朝内框部件212的内侧挠曲。由此,在内框部件212的底边212b,作为弹性作用部220施加于侧壁211b的弹力的反作用力,从侧壁211b对突起部221作用有阻力Fp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面状照明装置200中,内框部件212及导光板213由阻力Fu朝点状光源215侧施力,由此,由导光板213的光入射面212a与外框部件211的侧壁211a夹持的点状光源215与导光板213良好且稳定地结合,并且,通过与由导热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侧壁211a接触而更高效地实施散热。并且,即便由于周围温度的变动等而导光板213膨胀/收缩,该导光板213的在纵向的伸缩也通过弹性作用部220的梁部222的弹性变形被吸收。另外,在面状照明装置200中,内框部件212的构成彼此对置的两边的侧壁212c、212d也具有与弹性作用部220相同的结构,且分别形成有与外框部件211的侧壁211c、211d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性作用部220’,内框部件212分别借助阻力Fk及^被稳定地保持于外框部件2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309986号公报。然而,近年来,随着对面状照明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不扩大已有的外形而确保尽可能大的照明区域的问题成为面状照明装置的重要的课题。从该观点出发,面状照明装置200的内框部件212需要具有能够形成弹性作用部220、220’的壁厚(宽度)的侧壁212b、212c、212d,因此,不得不使导光板213的射出面213e的面积、进而是面状照明装置200的能够作为照明区域使用的区域相对于由外框部件211的侧壁211a、211b、211c、211d包围的内部区域至少缩小内框部件212的侧壁212b、212c、212d的壁厚的量,在这点上存在改进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扩大装置外形就能够确保大的照明区域的面状照明装置。以下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举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结构而分项说明。各项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参考用于实施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而替换、删除各项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者进一步增加其它构成要素后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I) 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光源;板状的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配置上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以及壳体框架,该壳体框架收纳上述第一光源以及上述导光板,上述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框架包括: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上述导光板被搭载于该第一底部;以及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以及第一侧壁,上述第一框架被搭载于上述第二底部,上述第一侧壁沿着上述导光板的配置上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立起,在上述第一底部设置有弹性作用部,在该弹性作用部与上述第二框架之间产生用于对上述导光板朝规定的方向施力的弹力(技术方案I)。根据本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在将第一光源以及导光板收纳于包括第一框架以及搭载有第一框架的第二框架的壳体框架的结构中,第一框架具有搭载有导光板的第一底部,与第二框架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朝规定的方向施力的弹力的弹性作用部设置于第一框架的底部,由此,与在第一框架的特定的侧壁设置具有相同的功能的弹性作用部的现有的面状照明装置相比,能够使该侧壁薄壁化、或者不设置该侧壁而形成第一框架。由此,不扩大已有的第二框架的外形就能够在第一框架上搭载具有更大的射出面积的导光板,进而,能够将面状照明装置的装置外形维持在小型状态,并能够扩大照明区域。(2)在(I)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作用部包括:薄壁状的梁部,该梁部与上述第一框架形成一体;以及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梁部突出,在上述第二框架形成有卡止部,上述突起部与上述卡止部接触(技术方案2)。(3)在(I)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作用部包括与上述第一框架分体的弹性部件,在上述第二框架形成有卡止部,上述弹性部件与上述卡止部接触(技术方案3)。(4)在(2)或(3)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部包括通过将上述第二底部切出立起而形成的壁状片(技术方案4)。根据(2广(4)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采用可容易且廉价地形成的弹性作用部以及卡止部产生用于对导光板朝规定的方向施力的弹力。(5)在(I) (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作用部形成为产生用于对上述导光板朝上述第一光源侧施力的弹力(技术方案5)。根据本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使导光板与第一光源之间的光学耦合保持稳定,且能够达成面状照明装置的高亮度化及亮度的稳定化。(6)在(5)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框架包括与上述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上述卡止部包括上述第二侧壁(技术方案6)。根据本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简化卡止部以及对应的弹性作用部的结构。(7)在(I) (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光板形成为从配置上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朝与该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而厚度减少,上述弹性作用部设置于靠近与配置上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的区域(技术方案7)。根据本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厚度的增大,且能够将弹性作用部设置在第一框架的第一底面。(8)在(I) (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框架包括两个子框架,该两个子框架的构成材料互不相同,且以一方层叠于另一方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第一框架形成有与上述两个子框架的各自之间产生弹力的上述弹性作用部(技术方案8)。(9)在(I) (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还具备第二光源,该第二光源配置于上述导光板的与配置上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技术方案9)。本实用新型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提供不扩大装置外形就能够确保大的照明区域的面状照明装置。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C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第一框架的图,C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第二框架的图,C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在图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其它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的壳体框架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的壳体框架的图,(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c)是沿着(a)的B — B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C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现有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示出面状照明装置的整体或局部的各图是以为了进行说明而以强调特征的方式示出的示意图,图示的各部分的相对尺寸并不反映实际的比例尺。参照图1 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图1是示出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图,C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并且,图2及图3分别是示出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一框架11及第二框架12的图,Ca)分别是俯视图,(b)分别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面状照明装置10具备:导光板13 ;光源15,该光源15配置于导光板13的一侧端面(以下称为“光入射面”),且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源;以及壳体框架14,该壳体框架14收纳导光板13及光源15,壳体框架14形成为包括第一框架11、与搭载第一框架11的第二框架12的双层构造。导光板13是通过将例如丙烯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透明树脂成形为大致矩形状而成的板状的导光体,使从光入射面13a入射的光朝导光板13的内部传播、并从一个主面即光射出面13e均匀地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b)所示,导光板13是以从光入射面13a朝与光入射面13a对置的侧端面13b而厚度减小的方式形成的、从侧面观察呈楔形的导光板。并且,在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设置有一对突起部16,此外,在与光入射面13a正交的一对侧端面13c、13d的靠近光入射面13a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突起部17、17。第一框架11例如由作为白色颜料混入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等白色树脂成形,且具有:第一底部31 ;以及沿第一底部31的外缘形成为大致口字状的侧壁33、34、35。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导光板13以其侧端面13b、13c、13d分别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33、34,35对置的方式被搭载在第一底部31上。此时,在第一框架11的相对置的一对侧壁33、34分别设置有凹部32、32,设置于导光板13的侧端面13c、13d的突起部17、17分别被收纳于对应的侧壁33、34的凹部32、32,且被载置于底面上。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第一底部31形成为根据导光板13的厚度的变化而从不存在侧壁的一侧(搭载有导光板13时的光入射面13a侧)朝侧壁33侧(搭载有导光板13时的侧端面13b侧)厚度增大,且在比较厚的靠近侧壁33的区域设置有弹性作用部20。第二框架12例如由铝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平板状的第二底部41 ;以及通过冲压加工等在第二底部41的外缘部立起设置的四个侧壁42 45。第一框架11以其侧壁33、34、35分别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43、侧壁44、侧壁45对置的方式被搭载于第二底部41上,此时,搭载于第一框架11的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与侧壁42对置。SP,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侧壁42构成沿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立起的第一侧壁。进而,在第二底部41,通过将第二底部41切出立起而形成有壁状片46,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后面即将叙述,该壁状片46作为弹性作用部20的卡止部发挥功能。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光源15典型地由白色LED构成,优选安装于由柔性印刷基板构成的电路基板18上,通过沿第二框架12的侧壁42配置电路基板18,光源15被配置于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此时,电路基板18优选以与侧壁42紧贴的方式配置,例如可以利用导热性的粘接带等适当的固定单元(省略图示)将电路基板18固定于侧壁42。根据该结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框架12也作为从光源15产生的热量的散热体有效地发挥功倉泛。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关于面状照明装置10的各构成要素,在面状照明装置10的组装状态下,以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侧作为前方,以侧端面13b侧作为后方,以与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同样,以导光板13的侧端面13c侧作为左方,以13d侧作为右方,以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的长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在第一框架11的第一底部31,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弹性作用部20,如图2所示,各弹性作用部20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薄壁状的梁部21,该梁部21通过在第一底部31在前后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组贯通孔23、24而形成;以及突起部22,该突起部22从梁部21的大致中央在贯通孔24内朝后方突出。进而,在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在与两个弹性作用部20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壁状片46。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弹性作用部20与壁状片46以下述方式配置:当将第一框架11搭载于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上时,壁状片46穿通于贯通孔24内,弹性作用部20的突起部22与壁状片46接触,从而梁部21朝前方挠曲。由此,通过梁部21挠曲,在弹性作用部20、在其与第二框架12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前方施力的弹力。即,作为弹性作用部20施加于壁状片46的弹力的反作用力,在第一框架11作用有从壁状片46朝前方的阻力N。第一框架11借助该阻力N而相对于第二框架12被朝前方施力。进而,该作用力经由设置于导光板13的侧端面13c、13d的突起部17、17与分别对应的侧壁34、35的凹部32、32之间的结合而传递至导光板13,从而导光板13与第一框架11 一起被朝前方施力。结果,形成于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的突起部16经由电路基板18被压接于第二框架12的侧壁42,第一框架11及导光板13相对于第二框架12在前后方向被定位,且被稳定地保持。由此,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在光源15与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之间,维持由突起部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确定的一定的间隔,能够将从光源15传递至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的热量抑制到最小限度,且能够使导光板13与光源15之间的光学耦合良好并保持稳定,同时,从光源15产生的热量通过与由导热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侧壁42接触而高效地散热。此外,弹性作用部20还起到如下作用效果:即便由于周围温度的变动等而导光板13膨胀/收缩,也可以通过梁部21的弹性变形而吸收该前后方向的伸缩。此外,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在第一框架11设置第一底部31,将弹性作用部20设置于第一底部31、而非设置于第一框架11的后方的侧壁33,由此,能够使后方的侧壁33薄壁化(即所谓的窄框架化),由此,无需扩大第二框架12就能够使用射出面13e的面积大的导光板13,进而,无需使装置大型化就能够扩大其照明区域。并且,在这种面状照明装置10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导光板13形成为从前方的光入射面13a朝后方的侧端面13b而厚度减小,并且,将弹性作用部20设置于第一底部31的、靠近侧壁33的(搭载有导光板13时靠近侧壁13b的)区域,这种结构在如下方面是有利的:能够抑制为了收纳导光板13而壳体框架14所需要的厚度的增大、进而装置的厚度的增大,且能够将弹性作用部20设置在第一框架11的第一底部31。此处,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第一框架11的弹性作用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弹性作用部20的结构。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利用与第一框架11分体的弹性部件(例如,橡胶材料、弹性树脂或者弹簧)构成弹性作用部50。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底部31设置有供壁状片46穿通的贯通孔55,并且,将弹性作用部50以弹性变形后的状态夹持在壁状片46和贯通孔55的与壁状片46对置的侧面之间,由此来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前方施力的弹力。并且,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与弹性作用部20接触的卡止部并不限定于将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切出立起而形成的壁状片46,例如可以是通过对第二底部41进行冲压加工而挤压形成的凸部,或者是将与第二框架12分体形成的凸状体固定在第二底面41上而形成的部件。另外,在面状照明装置10中,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35设置有:弹性作用部50(梁部51及突起部52),该弹性作用部50对第一框架11相对于第二框架12朝左方施力;以及弹性作用部60(梁部61及突起部62),该弹性作用部60对导光板13相对于第一框架11朝左方施力。由此,第一框架11及导光板13相对于第二框架12在左右方向被定位,且被稳定地保持。然而,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上述结构只是示出了当要求在前后方向扩大照明区域的情况下的优选例,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并不在侧壁35 (或者侧壁34)设置弹性作用部50、60,而是在第一框架11的第一底部31及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分别设置使弹性作用部20及壁状片46旋转90°后的状态的弹性作用部及壁状片,由此将第一框架11及导光板13相对于第二框架12进行定位,并在左右方向稳定地保持。其次,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进行参照,并适当省略对重复部分的说明及图示,主要对各实施方式的特有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壳体框架72的俯视图。首先,壳体框架72的第一框架71并不具备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一框架11所具备的侧壁33相当的后方的侧壁,这点与壳体框架14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通过形成为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扩大照明区域。此外,图6示出该壳体框架72的、优选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状态,壳体框架72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结构也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壳体框架14不同。S卩,在第一框架71中,设置于第一底部31的弹性作用部75包括:薄壁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梁部73,该梁部73通过在第一底部31的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43对置的端面31b附近以与端面31b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76而形成;以及突起部74,该突起部74从梁部73的大致中央朝后方突出。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在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并未形成有壁状片46等卡止部,与侧壁42 (第一侧壁)对置的侧壁43 (第二侧壁)作为与弹性作用部75接触的卡止部发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弹性作用部75,当将搭载有导光板13 (图6中省略图示)的第一框架71搭载于第二框架12的第二底部41上时,弹性作用部75的突起部74与侧壁43接触,从而梁部73朝前方挠曲,由此,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弹性作用部20相同,在该弹性作用部75与第二框架12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前方施力的弹力。对于由这种弹性作用部75及侧壁43构成的卡止部的结构,在具有并不具备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一框架11所具备的侧壁33相当的后方的侧壁的第一框架71的面状照明装置中,能够简化弹性作用部75及卡止部的结构,在这点上是有利的。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壳体框架84的图,(a)是俯视图,(b)、(c)分别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及沿着B — B线的剖视图。对于壳体框架84,首先,该壳体框架84的第二框架81包括第一子框架82、与以层叠在第一子框架82上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子框架83,这点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壳体框架14不同。此处,第一子框架82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二框架12相同具有:平板状的底部41 ;以及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的在底部41的外缘部立起设置的四个侧壁42 45,第二子框架83具有:平板状的底部85 ;以及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的在底部85的外缘部立起设置的一个侧壁86。进而,第二子框架83以其侧壁86与第一子框架82的侧壁42紧贴的方式被搭载于底部41上,第一框架80被搭载于第二子框架83的底部85上。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框架81的第一侧壁87及第二底部88分别形成为由侧壁42与侧壁86、以及底部42与底部85构成的双重构造,并且,第二框架81的第二侧壁由第一子框架82的侧壁43构成。对于这种第二框架81的结构,例如在第二框架81需要采用铁系材料以便进行螺纹切削加工的情况下等是优选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铁系材料形成构成外框的第一子框架82,利用铝等散热性优良的材料形成构成内框的第二子框架83,由此,能够将第二框架81形成为在维持较高的散热性的同时、满足螺纹切削加工等的要求的结构。此外,图7中示出这种壳体框架84的、优选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状态,壳体框架84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结构也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壳体框架14不同。S卩,在壳体框架84中,第一框架80与图6所示的第一壳体框架71相同并不具备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一框架11所具备的侧壁33相当的后方的侧壁,在第一框架80的第一底部31设置有以与图6所示的弹性作用部75同样的方式构成的弹性作用部75。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框架81的侧壁43 (第二侧壁)作为与弹性作用部75接触的卡止部发挥功能。由此,对于弹性作用部75,当将搭载有导光板13 (图7省略图示)的第一框架80搭载于第二框架81的第二底部88 (底部85及底部84)上时,弹性作用部75的突起部74与侧壁43接触,从而梁部73朝前方挠曲,由此,在弹性作用部75与第二框架81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前方施力的弹力。详细地说,通过该梁部73挠曲,在弹性作用部75与第二框架81的第一子框架82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前方施力的弹力。即,作为弹性作用部75施加于侧壁43的弹力的反作用力,在第一框架80作用有从侧壁43朝前方的阻力,通过该阻力,第一框架80相对于第二框架81的第一子框架82被朝前方施力。进而,该作用力经由设置于导光板13的侧端面13c、13d的突起部17、17与分别对应的侧壁34、35的凹部32、32之间的结合而传递至导光板13,导光板13与第一框架80 —起被朝前方施力。结果,形成于导光板13的光入射面13a的突起部16经由电路基板18被压接于第二框架12的第一侧壁87(侧壁86及侧壁42),从而第一框架11、导光板13以及第二框架81的第二子框架83相对于第二框架81的第一子框架82被定位,且在前后方向被稳定地保持。此外,在壳体框架84的第一框架80也设置有弹性作用部95。该弹性作用部95包括:薄壁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梁部93,该梁部93通过在第一底部31的与第二框架81的侧壁43对置的端面31b的附近以在前后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切口部96与贯通孔97而形成;以及突起部94,该突起部94从梁部93的大致中央在贯通孔97内朝前方突出。进而,在壳体框架84中,在第二框架81的第二子框架83的底部85上,在与弹性作用部9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壁状片98。详细地说,弹性作用部95与壁状片98配置成:当将搭载有导光板13的第一框架80搭载于第二框架81的第二底部88 (底部85及底部41)上时,壁状片98穿通于贯通孔97内,且弹性作用部95的突起部94与壁状片98接触,从而梁部93朝后方挠曲。由此,弹性作用部95产生对第二框架81的第二子框架83相对于第一框架80朝前方施力的弹力。此时,如上所述,第一框架80借助弹性作用部75的作用而相对于第二框架81的第一子框架82被定位,且在前后方向被稳定地保持,因此,第二框架83相对于第一子框架82被朝前方施力,该第二子框架83的侧壁86与第一子框架82的侧壁42更牢固地紧贴,从而该第二子框架83被稳定地保持于第一子框架82。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图,(a)是俯视图,(b)是沿着(a)的A — A线的剖视图。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0,首先,还具备配置于导光板113的与配置光源15 (第一光源)的光入射面113a对置的侧端面113b的光源105 (第二光源),这点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不同。在该情况下,导光板113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导光板10不同,可以形成为厚度恒定的平板状(参照图8的(b))。以下,将光入射面113a称为第一光入射面,将侧端面113b称为第二光入射面。此处,光源105与光源15相同典型地由白色LED构成,优选安装于由柔性印刷基板构成的电路基板118上,通过将电路基板118沿第二框架12的侧壁43配置,光源105被配置于导管板13的第二光入射面113b。此时,电路基板118优选以与侧壁43紧贴的方式配置,例如可以利用导热性的粘接带等适当的固定单元(省略图示)将电路基板118固定于侧壁43。根据该结构,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第二框架12也作为从光源105产生的热量的散热体有效地发挥功能。此外,图8中示出该面状照明装置100的壳体框架114的、优选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状态,壳体框架114的弹性作用部与卡止部的结构与上述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壳体框架14不同。S卩,在壳体框架114中,第一框架111与图6、图7所示的第一壳体框架71、81相同并不具备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第一框架11所具备的侧壁33相当的后方的侧壁。进而,设置于第一框架111的第一底部131的弹性作用部20、设置于导光板113的侧端面113c、113d的突起部17、17、以及设置于第一框架111的侧壁134、134的凹部32、32的各构成要素分别具有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对应的构成要素的相同的结构,但这些部件的配置位置形成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这点与壳体框架14不同。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00的这种结构,在导光板113的第一光入射面113a与第二光入射面113b分别具备光源15及光源105的结构中,即便在导光板113产生热变形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力学及光学上的良好的平衡。另外,上述的所有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当然也可以具有上述的构成要素以外的任意的合适的构成要素( 例如反射片、扩散片、菱形片等光学片类)。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也包括将与上述的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分别相关且单独示出及说明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加以应用的面状照明装置。标号说明:10、100…面状照明装置;11、71、80、111…第一框架;12、81…第二框架;13…导光板;14、72、84、114…壳体框架;15…光源(第一光源);20、50、75…弹性作用部;31、131…第一底部;41、88…第二底部;42、87…第一侧壁。
权利要求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光源;板状的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配置所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以及壳体框架,该壳体框架收纳所述第一光源以及所述导光板, 所述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框架包括: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所述导光板被搭载于该第一底部;以及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以及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框架被搭载于所述第二底部,所述第一侧壁沿着所述导光板的配置所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立起, 在所述第一底部设置有弹性作用部,在该弹性作用部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产生用于对所述导光板朝规定的方向施力的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作用部包括:薄壁状的梁部,该梁部与所述第一框架形成一体;以及突起部,该突起部从所述梁部突出,在所述第二框架形成有卡止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卡止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作用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框架分体的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二框架形成有卡止部,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卡止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包括通过将所述第二底部切出立起而形成的壁状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作用部形成为产生用于对所述导光板朝所述第一光源侧施力的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对置的第二侧壁,所述卡止部包括所述第二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形成为从配置所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朝与该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而厚度减少,所述弹性作用部设置于靠近与配置所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两个子框架,该两个子框架的构成材料互不相同,且以一方层叠于另一方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形成有与所述两个子框架的各自之间产生弹力的所述弹性作用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照明装置还具备第二光源,该第二光源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与配置所述第一光源的侧端面对置的侧端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不扩大装置外形就能确保大的照明区域的面状照明装置。面状照明装置(10)具备第一光源(15);具有配置第一光源(15)的侧端面(13a)的板状的导光板(13);以及收纳第一光源(15)及导光板(13)的壳体框架(14),壳体框架(14)包括具有搭载导光板(13)的第一底部(31)的第一框架(11);以及具有搭载第一框架(11)的第二底部(41)、及沿导光板(13)的配置第一光源(15)的侧端面(13a)立起的第一侧壁(42)的第二框架(12),在第一底部(31)设置有与第二框架(12)之间产生用于对导光板(13)朝规定的方向施力的弹力的弹性作用部(20)。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2972784SQ20122060958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西尾昌久, 永田胜己 申请人:美蓓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