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40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加强部件的定影装置、使用该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定影装置作为构成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体之一。例如已知有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加压辊;加强部件,其固定设置在辊隙形成部件和定影带的内径部,并且从与辊隙部相反的一侧支承辊隙形成部件,该辊隙形成部件是经由定影带与加压辊压接而形成辊隙部的部件;大致圆筒状的支承部件,其从定影带的内周侧支承定影带的旋转;加热装置,其加热支承部件;法兰部件,其保持支承部件的轴向端部并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侧板上;加强部件支承部,其由与法兰部件分离设置且比该法兰部件的高温强度高的部件构成,以该定影装置的侧板为基准支承加强部件的轴向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为了提高定影性能,上述定影装置必须使定影带沿着辊长度方向以一定的压力与加压辊抵接,从而确保定影辊隙宽度(定影带与加压辊接合的旋转方向上的宽度)。因此,上述以往的定影装置使用从背面支承辊隙形成部件的高强度加强部件,以使得辊隙形成部件不沿长度方向挠曲(不卷曲)。即,利用加强部件从辊隙形成部件的背面支承辊隙形成部件,所述辊隙形成部件与位于固定侧的定影带的内表面抵接。由此,加压辊能够以高负载对定影带进行按压,定影带沿着棍长度方向以一定压力与加压棍抵接。上述加强部件主要使用金属制的拉制件或厚板冲压件等。由此,上述以往的定影装置适于在辊隙部获得稳定的辊隙特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833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为了对挠曲或弯曲保持一定的强度,以往的定影装置所使用的加强部件(在专利文献I中是附图标记23)具备规定的厚度和强度,并且要求与辊隙形成部件的长度方向相抵接的部分的表面精度,因此使用机床来切削金属制拉制件或厚板冲压件等的毛坯(在专利文献I中,表面精度良好地形成接受突起23b)。切削加工的时间和劳力与冲压加工等其他以大量生产作为前提的生产方法相比,特别费事。当然,该加工的时间和劳力当然会提闻加工成本并且提闻广品的价格。另外,切削加工在从毛坯切削出产品时产生大量的切屑。该切屑需要再利用、或者作为产业废弃物处理。在进行该再利用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不优选。另外,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作为产业废弃物处理也不优选。实用新型内容[001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加强部件的定影装置、使用该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加强部件的制造方法,该加强部件具有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而在制造过程中能够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并且不会排出大量切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由多块矩形的板状部件重叠并一体地接合而成,并且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优选的是,所述板状部件的支承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形成为单刃状,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块以使形成在所述端部的倾斜面成为内侧的方式配置。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件由两块所述板状部件构成。优选的是,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该板状接合体具有相对部,该相对部以使长度方向沿旋转体的轴向延伸的方式与该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并且该板状接合体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使连接所述相对部的上游侧端面与下游侧端面的面为平面,所述板状部件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是以所述相对部为基准,从远离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另一端部沿朝向所述相对部的方向使所述相对部侧变得前端较细,在将多块所述板状部件在沿所述旋转 体的外周面的方向上重叠时,以使位于其最外侧的两块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倾斜面彼此相对而成为内侧的方式重叠多块所述板状部件并将其接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并且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所述加强部件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状接合体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影剂承载体,其与承载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使用所承载的双成分显影剂使所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板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其以规定空隙与该显影剂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上的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具有:磁铁承载体,其具有吸引双成分显影剂的磁铁;显影套筒,其形成为内包该磁铁承载体的圆筒形状,由于所述磁铁承载体的吸引在表面承载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由上述板状接合体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定影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显影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用了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但在制造过程中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且不排出大量切屑的加强部件。
图1是示意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a)、图3(b)、图3(c)是表示构成加强部件的板状部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4(a)、图4(b)是组装了加强部件和固定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定影辊隙周围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板状部件彼此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图7 (a)、图7(b)、图7(c)是表示加强部件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加强部件与固定部件的组装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加强部件与固定部件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加强部件的俯视图。图11 (a)、图11(b)、图11(c)是表示加强部件与反射部件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显影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板状接合体的结构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
·[0040]20 定影装置21 定影带22 传热部件23 加强部件23a板状部件23f加强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23g板状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24 反射部件25 加热器(热源)26 固定部件31 加压辊P 被转印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加强部件的定影装置、使用该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加强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动作。图1是示意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是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I上方的瓶收容部101中,自由装卸地设置有与各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因此,这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根据用户等自
由转换。在瓶收容部101的下方配设有中间转印单元85。以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对的方式并列设置有与各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有作为像承载体的一个例子的感光鼓5Y、5M、5C、5K。另外,在各感光鼓5Y、5M、5C、5K的周围分别配设有带电部75、显影装置76、清洁部77、未图示的消电部等。在各感光鼓5Y、5M、5C、5K上进行成像处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从而在各感光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的图像。由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驱动感光鼓5Y、5M、5C、5K旋转。然后,在带电部75的位置,感光鼓5¥、511、5(:、51(的表面被均匀地充电(充电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颜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相对的位置,静电潜像在该位置被显影,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显影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和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对的位置,感光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在该位置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第一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鼓5Y、5M、5C、5K上,残留有少许未转印的调色剂。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相对的位置,残留在感光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在该位置被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地回收(清洁工序)。最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未图示的消电部相对的位置,感光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荷在该位置被除去。这样,结束在感光鼓5¥、511、5(:、51(上进行的一连串成像处理。之后,将经过显影工序而形成在各感光鼓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 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承辊82、清洁支承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在被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架设在三个辊82 84上,并且被二次转印支承辊82的驱动旋转而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环状移动。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将中间转印带78夹在其与感光鼓5Y、5M、5C、5K之间,从而形成一次转印辊隙。然后,在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上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然后,中间转印带78沿箭头方向行进,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辊隙。这样,感光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之后,重叠转印有各色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82将中间转印带78夹在其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而形成二次转印辊隙。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输送至该二次转印辊隙位置的被转印材料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留未转印到被转印材料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之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此,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的一连串转印处理。在此,输送到二次转印辊隙位置的被转印材料P从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I下方的给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对齐辊对98 (相互按压的一对辊)等被输送。详细地说,在给纸部12中重叠收纳有多张转印纸等被转印材料P。当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供纸辊97旋转时,最上方的被转印材料P被朝向对齐辊对98的辊之间供给。利用停止旋转驱动的对齐辊对98,将输送到对齐辊对98的被转印材料P暂时停止在规定位置。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匹配定时,驱动对齐辊对98旋转,从而朝向二次转印辊隙输送被转印材料P。由此,在被转印材料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之后,将在二次转印辊隙的位置转印了彩色图像的被转印材料P输送到后述的定影装置2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利用作为旋转体的一例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所产生的热量和压力,将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定影到被转印材料P上。之后,被转印材料P经过排纸辊对99 (相互按压的一对辊)的辊之间被排出到装置外。利用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被转印材料P依次堆叠在堆叠部100上作为输出图像。由此,结束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一连串图像形成处理。接着,参照图2详细描述定影装置20的结构、动作。图2是示意地表示定影装置20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由定影带21、传热部件22、作为热源的加热器25、固定部件26、加强部件23、反射部件24、加压辊31、以及接近分离机构51等构成。定影带21是薄且具有挠性的环状带。定影带21从内周面侧依次层叠有基底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其整体厚度被设定为Imm以下。定影带21的基底层的层厚为30 100 μ m,且由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形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 300 μ m,且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氟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不会形成定影辊隙的定影带21表面的微小的凹凸,热量均匀地传递到被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T,抑制橘皮皱图像的产生。此外,定影辊隙是指,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相接触的区域。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10 50 μ m,由PFA(四氟乙烯_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 (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 (聚醚砜树脂)等材料形成。通过设置脱模层,确保了对调色剂T (调色剂像)的脱模性(剥离性)。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15 120m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30mm左右。传热部件22是形成有朝向轴向(图2的纵深方向)延伸的开口部22a的管状部件,且配置在定影带21的内侧。该传热部件22的壁厚为0.2mm以下。通过将壁厚设定为0.2mm以下,能够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作为材料,能够使用铝、铁、不锈钢等金属导热体(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另外,在除去定影辊隙的部分的位置,该传热部件22形成为接近或接触后述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尺寸。由此,能够抑制传热部件22与定影带21滑动接触的面积变大而使定影带21的磨损加速的不良情况,并且抑制传热部件22与定影带21过于远离而使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下降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该传热部件22维持具有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态,所以能够减轻定影带21的变形导致的劣化、破损。[0079]另外,为了使传热部件22与定影带21的滑动阻力下降,能够利用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形成传热部件22的滑动接触面,或者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形成由包含氟的材料构成的
表面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但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也能够形成为多边形。另外,在额外准备了将来自加热器25的热量均匀地传递到带部件上且确保驱动时带部件的行进稳定性的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不具有该传热部件22而直接加热带的方式的定影器。在该情况下,由于排除了作为定影器整体的热容量中的传热部件22的热容量,所以具有能够构成进一步优化升温性能和节能性能优异的定影器的优点。作为热源的加热器25由卤素加热器或碳加热器等构成,且设置在传热部件22的内部。该加热器25利用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辐射热量(辐射光)加热传热部件22,并经由该传热部件22加热定影带21。换句话说,利用加热器25直接加热传热部件22,且利用加热器25经由传热部件22间接地加热定影带21。基于与定影带21表面相对的温度传感器40所检测到的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该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另外,通过这样的加热器25的输出控制,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为所希望的温度 。这样,由于定影装置20不是仅局部地加热定影带21的一部分,而是利用传热部件22沿周向上大致整体地加热定影带21,所以即使在使装置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加热定影带21,从而抑制定影不良的产生。固定部件26被设置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相接且封闭开口部22a。另外,固定部件26设置有嵌合部26a,该嵌合部26a具有与后述的加强部件23的接合部23e (由凸部23c和凹部23d构成)的配置相同的配置关系,并且夹着加强部件23地进行保持。另外,该固定部件26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作为材料,能够使用液晶聚合物等耐热树脂材料或者铝等金属。通过在固定部件26与定影带21之间设置硅橡胶或氟橡胶等弹性部件,在定影辊隙中,带表面追随着被转印材料P表面的微小凹凸,向被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T均匀地传递热量,具有防止橘皮皱图像(粗糙图像)的效果。加强部件23是多个矩形的板状部件23a重叠并一体地接合而成的板状接合体,并且被配置为从定影带21的内侧支承固定部件26。如图2所示,该板状部件23a的支承固定部件26的支承部侧的端部23g(相对部)形成为单刃状。多块板状部件(图2是两块板状部件23a)中位于最外侧的两块被配置为,使形成在端部23g的倾斜面23h成为内侧。该加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未图示的侧板上。此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的两块板状部件23a —体接合而构成加强部件23,但如后所述,板状部件23a并不限定为两块。另外,通过重叠多块板状部件23a并一体地接合,能够得到具有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未图示的侧板上。加强部件23经由固定部件26和定影带21与加压棍31抵接,从而抑制在定影棍隙中固定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发生较大变形的不良情况。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优选的是,该加强部件23由不锈钢或铁合金等机械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此外,后面将详细描述加强部件23。反射部件24的截面形成为,使一侧的侧部敞开的大致矩形,该反射部件24的一部分以绕到加强部件23的上方(反射部件24衔住加强部件23)的方式仅支承(安装)在加强部件23上。该反射部件24在加强部件23的从加热器25接受红外线照射的整个范围内将红外线反射。由此,由于来自加热器25的热量很难被热容量大的加强部件23夺去,所以升温快,有利于节能(不会加热不需要加热的部位)。另外,由于该反射部件24支承在加强部件23上,无需另外设置螺钉等固定用部件,所以组装容易且构成廉价的反射部件24形成为如下形状,即,相对于加强部件23,该反射部件24的一部分绕到与配置有加热器25 —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由此,由于通过挂在加强部件23上来保持反射部件24,所以无需对加强部件23施加二次加工,能够廉价地构成。另外,在加热器25是卤素加热器等利用辐射热量进行加热的方式的热源的情况下,可以在反射部件24与加热器25相对的面24a上设置有隔热部件,或者可以施加BA处理(bright annealed finish:光亮退火处理)或镜面研磨处理。由于从加热器25朝向加强部件23的辐射热(加热加强部件23的热量)被隔热或反射并用于传热部件22的加热,所以进一步提闻了定影带21 (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加压辊31被设置为,经由定影带21按压固定部件26,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使承载未定影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P与定影带21 —起经过。另外,在定影辊隙的位置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辊31的直径为30 40mm左右,是在中空结构的芯轴32上形成弹性层33的部件。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由发泡性硅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材料形成。此外,也能够在弹性层33的表面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壁脱模层。加压辊31经由定影带21按压固定部件26,并且在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的部件间形成所希望的定影辊隙。另外,在加压辊31形成有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沿图2中的箭头R方向(顺时针方向)驱动加压辊31旋转。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经由轴承34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未图示的侧板。此外,也可以在加压辊31的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等热源。另外,在利用发泡性硅橡胶等海绵状材料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小作用在定影辊隙的加压力,所以能够减轻产生在固定部件26上的挠曲。而且,由于提高了加压辊31的隔热性而使定影带21的热量难以移动到加压辊31侦牝所以提高了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另外,在图2中,定影带21的直径形成为与加压辊31的直径相同,但是定影带21的直径也能够形成为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在该情况下,由于定影辊隙中的定影带21的曲率小于加压辊31的曲率,所以容易从定影带21分离从定影棍隙送出的被转印材料P。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也能够形成为大于加压辊31的直径,但是无论定影带21的直径和加压辊31的直 径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压辊31的加压力都不会作用到传热部件22上。[0104]接近分离机构51是使加压辊31相对于定影带21接近、分离的部件。加压杆51b以设在一端侧的支轴51a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未图示的侧板。加压杆51b的中央部与加压辊31的轴承34 (能够移动地保持在形成于侧板的长孔)相抵。另外,在加压杆51b的另一端侧连接有未图示的加压弹簧等按压部件。通过这样的结构,加压杆51b以支轴51a为中心旋转,在通常的定影动作时,加压辊31对定影带21进行加压而形成所希望的定影辊隙。与此相对,在卡纸处理等通常的定影动作以外的时间,利用未图示的偏心凸轮杆等,加压辊31脱离定影带21 (或对定影带21进行减压)。以下,简单说明按上述方式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通常情况下的动作。当接通图像形成装置I的电源开关时,向加热器25供给电力,并且加压辊31开始沿箭头R方向被旋转驱动。由此,利用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使定影带21从动旋转。之后,从给纸部12输送被转印材料P,在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在被转印材料P上转印未定影的彩色图像。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被转印材料P由未图示的导向板引导且沿图2的箭头YlO方向被输送,并且被输送到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定影辊隙。然后,利用被传热部件22 (加热器25)加热的定影带21所进行的加热以及被加强部件23加强的固定部件26和加压辊21的推压力,对被转印材料P表面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之后,沿箭头Yll方向输送从定影辊隙送出的被转印材料P。接着,使用图3以后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23。图3是表示构成加强部件23的板状部件23a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0112]如图3所示,将板状毛胚固定在模具上,当使冲头逐渐下降时,冲头与毛胚接触,当继续下降时,由于被冲头的刃尖与模具的刃尖挤压而使毛胚发生变形(a)。当冲头从此进一步下降时,在毛胚上产生连结冲头刃尖的角与模具刃尖的角的裂纹(b)。毛胚与冲头刃面和模具刃面接触的部分成为剪切面,裂开的部分成为断裂面,从而脱模(C)。该剪切面和断裂面的侧面是上述单刃状的端部23g,断裂面成为上述倾斜面23h,剪切面成为端面23k (图4)。另外,在该脱模之前或者之后,或者脱模的同时,多个凸部23c和与凸部23c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多个凹部23d(参照图6、图7、图9)被冲压成形或挤压成形。此外,凹部23d可以是通孔或者盲孔(有底的孔)。此外,后面将说明凸部23c和凹部23d的位置关系等的详细情况。由此,制造出具有单刃状端部23g、多个凸部23c以及多个凹部23d的矩形板状部件23a (冲压工序)。S卩,本实施方式的冲压工序包含从毛胚进行矩形形状的脱模、利用冲头产生盲孔、利用冲头穿孔。由此,通过冲压加工制造构成加强部件23的板状部件23a,从而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另外,与以往的利用切削的制造方法相比,不会排出大量切屑。图4是组装了加强部件23和固定部件26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a)是重叠两块以图3所示方法制造的板状部件23a而构成加强部件23的情况的例子。在两块板状部件23a的表面、背面,使与剪切面相接一侧的面(加工时冲头的刃尖和模具的刃尖进入一侧的面)朝向外侧,使与断裂面接触一侧的面(加工时冲头的刃尖和模具的刃尖抽出一侧的面)朝向内侧,将两块板状部件23a接合为一体。换句话说,以使形成在板状部件23a的端部23g上的倾斜面23h朝向内侧的方式将两块板状部件23a接合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结构,加强部件23支承固定部件26的上下两个分离的部位(x和y),能够防止固定部件26向上侧或下侧翻倒,并得到稳定的辊隙宽度。图4 (b)是重叠三块板状部件23a构成加强部件23的情况的例子,但是位于外侧的两块板状部件23a与上述例子相同,使剪切面侧朝向外侧地配置。在该例子中,加强部件23支承固定部件26的上下游的两个部位(X和y)以及它们之间的点(z)。通过增加支承点,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固定部件26。由此,板状部件23a的块数并不限定于两块或三块,能够根据加工条件或实用条件适当选择。不过,多块板状部件23a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块被配置为使冲压加工时冲头的刃尖和模具的刃尖进入一侧的面朝向外侧。换句话说,多块板状部件23a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块以使形成在端部23g上的倾斜面23h成为内侧的方式被配置。像上述那样,对加强部件23而言,通过重叠多块板状部件23a并一体地接合,能够得到具有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的加强部件23。图5是表示定影辊隙周围的说明图。如图4(a)所示,在重叠两块板状部件23a地成形的情况下,当受到来自加压辊31的负载时,固定部件26·被板状部件23a的两个部位即支承部X、y支承,在由其中间部的断裂面形成的空隙处稍微挠曲,从而变为实线所示形状。此外,双点划线表示挠曲前的状态。这样,由于固定部件26变形,固定部件26变为沿着加压辊31的圆筒外形形状的形状,因此,在确保较宽的辊隙宽度方面更有利地起作用。另外,由于被转印材料P变为卷绕在加压辊31上的辊隙形状,定影工序后的被转印材料P的动作如实线所示容易朝向非图像面侧,所以也具有抑制由于熔融的调色剂而将被转印材料P粘在定影带21上从而在定影器内发生卡纸这样的不良情况的效果。另外,在该图中,在冲压加工时,板状部件23a的前端侧被加工成,比原来的材料板厚t变形得更薄(tl)。换句话说,以匹配于其与嵌合部26a的嵌合公差的方式使加强部件23的支承部侧的端部被挤压变形。由此,如后面使用图9所进行的说明,在加强部件23与固定部件26嵌合的位置,由于能使加强部件23的厚度尺寸精度良好,所以容易控制嵌合的公差关系。图6是表示板状部件23a彼此的接合方法的说明图。上述凸部23c和凹部23d处于过盈配合这样的尺寸公差关系,通过重叠多块板状部件23a并将凸部23c压入凹部23d,进行铆接接合。作为铆接接合的具体方法,在凹部23d为通孔的情况下,能够例举以下方法(接合工序),即,将凸部23c插入凹部23d后,用工具将凸部23c的前端侧挤压变形而铆接的方法;使挤压成形的凸部23c贴紧凹部23d,并从凸部23c的背面侧用工具将其压入从而铆接的方法(压入接合)等。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23,利用凸部23c和凹部23d通过铆接将多块板状部件23a彼此结合,因此,能够牢固地接合板状部件23a而不使用其他特别的接合用部件。此外,如上所述地使凸部和凹部嵌合从而接合板状部件23a彼此,但如果能够确保需要的强度,也可以不使所有的凸部和凹部都嵌合。图7是表示加强部件23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7(a)所示的两块板状部件23a中的每一块板状部件23a都形成为,使用于铆接该板状部件23a彼此的凹部23d和凸部23c彼此逐一交替地形成为相同数量(分别为3个),并且形成左右对称的间隔(从中央越朝向外方,间隔越宽)。当准备两块上述板状部件23a,并将下侧的板状部件23a以长度方向的中央(基准位置)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度而正反面颠倒时(相对于一个板状部件23a,将另一板状部件23a沿该板状部件23a的长度方向翻过来),成为图7(b)所示的姿态。也就是说,变为以下位置关系,即,上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凸部23c与下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凹部23d对应,另夕卜,上侧的凹部23d与下侧的凸部23c对应,并变为在各位置相互嵌合的关系。然后,如图7 (c)所示,将两块板状部件23a铆接接合(接合工序)。通过将凸部23c铆接接合到凹部23d而构成接合部23e。该接合部23e由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构成,该第一接合部由一个(例如上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凸部23c和另一(例如下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凹部23d构成,该第二接合部由一个(例如上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凹部23d与另一(例如下侧的)板状部件23a的凸部23c构成。如果如上所述地在单个板状部件23a的状态下,通过以长度方向中央(基准位置)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度而正反面颠倒,配置成使凸部23c和凹部23d嵌合的位置关系,则用于使板状部件23a成形的模具只要一种即可,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另外,即使板状部 件23a由于加热而膨胀,如果重叠的上下部件的材质、形状是相同的,则由于各处的热膨胀量相同而不会产生歪斜,并且即使在热状态下也能够维持加强部件23整体的部件精度。而且,由于一体接合时成为左右对称形状,也具有在加强部件23难以产生尺寸的左右偏差这样的优点。另外,因为多个接合部23e的配置间隔以加强部件23的长度方向中央(基准位置)为界线,左右相同地间隔,所以在利用加压辊31加重时挠曲也难以产生左
右偏差。而且,由于加强部件23是重叠相同形状的板状部件23a而形成的,所以端面23k (剪切面)的长度一致。在冲压成型时,因剪切加工而产生歪斜,并且在单一部件的情况下产生弯曲,但是,由于将相同形状且相同倾向的弯曲的两个部件接合,弯曲被抵消。因此,具有不对定影性、用纸输送性产生坏影响的效果。此外,以在板状部件23a上分别形成三个凸部23c和凹部23d的情况作为例子而进行图示,但是凹部23d、凸部23c的数量、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优选根据需要任意变更。图8是表示加强部件23与固定部件26的组装关系的说明图。加强部件23的长度方向上的接合部23e的配置构成为,从加强部件23的中央越往端部,相邻接合部23e之间的间隔越大(LI < L2 < L3)。也就是说,由凸部23c和凹部23d构成的接合部23e被配置成,以加强部件23的长度方向中央(基准位置)为界线,越往板状部件23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邻接合部23e的间隔越大。另外,固定部件26的嵌合部26a以与接合部23e相同的间隔配置。由于在受到来自加压辊31的负载时,加强部件23向负载方向挠曲,且中央的位移大于长度方向上端部的位移,所以通过在中央附近配置较多接合部23e,并使高强度部位集中在中央附近,从而即使形状相同也能够提高作为加强部件23的强度。另外,接合部23e偏向与支承于固定部件26的支承面(加强部件23的支承侧的端面)相反一侧的端面侧地配置。即,如图8所示,接合部23e配置在如下位置,S卩,从支承于固定部件26的支承面到接合部23e的中心位置的距离W2和从支承面的相反侧的端面到接合部23e的中心位置的距离Wl的关系为Wl < W2。由此,能够期待回避或者降低由于接合(铆接)而在支承固定部件26的支承面上产生变形。另外,在加压时,加强部件23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和固定部件26在与整个被转印材料P经过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内连续地接触。通过在加强部件23的长度方向(图2的纵深方向)上连续而非断续地均匀接触,从而在定影辊隙内不会发生局部降压,能够在整个走纸区域内均匀地熔化调色剂,并且能够防止画质不均等。加强部件23和固定部件26以使嵌合部26a与接合部23e对峙的方式,使加强部件23的支承于固定部件26的支承部例的端部(与嵌合部26a的嵌合公差向相匹配地被挤压变形)与嵌合部26a嵌 合并接合。参照图9说明其理由。图9是表示加强部件23与固定部件26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由于板状部件23a彼此的接合,加强部件23从微观上来看在整个轴向区域内像波浪那样起伏。由于接合部23e彼此之间没有与板状部件23a紧密接触,所以稍微产生空隙g。通过在接合部23e的没有空隙的部分配置固定部件26的嵌合部26a,能够容易控制两者的尺寸公差(嵌合)。图10是加强部件23的俯视图。加强部件23的支承部侧的端部23f在长度方向上为非直线,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中央比两端突出的凸弯曲形状。这样,由于前端形状为曲线状而非直线,所以能够利用加强部件23的形状来调整长度方向上的辊隙宽度、表面压力的分布。一般来说,当使中央部比端部突出时,由于能够补偿由负载引起的固定部件26、加强部件23挠曲的量,并使长度方向上的辊隙宽度、表面压力的分布均匀,所以有利于定影性、用纸输送性。图11是表示加强部件23与反射部件24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11 (a)是加强部件23与反射部件24的组装前的状态,互相分离。从该状态起,沿箭头方向移动加强部件23,并插入反射部件24的开口部。图11(b)是将反射部件24组装到加强部件23上的中途阶段的图。在反射部件24的长度方向端部,反射部件24的固定部24b随着加强部件23的插入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挠曲,并且加强部件23仍沿箭头方向行进。在图11(c)中,从(b)的状态起,加强部件23进一步沿图11(a)所示的箭头方向行进,反射部件24的固定部24b完全越过加强部件23,并利用固定部24b本身的弹性力恢复为原来的形状,从而固定部24b挂在加强部件23上而完成组装。在该状态下,只要不在固定部24b上有意地施加外力导致的变形,加强部件23就处于不会从反射部件24脱落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组装方法,由于能够利用部件本身的弹性变形进行组装,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其他的螺钉等固定部件26,并且不会产生因螺钉底孔加工、攻丝加工等加工工序的增加所导致的部件成本提高。另外,无需考虑螺钉头、螺钉前端等的设置空间,在定影带21内部的狭窄空间内,布局自由度变高,并且组装时无需另外的工具,能够徒手组装,因此,组装性良好。如上所述,反射部件24的截面形成为一侧的侧部敞开的大致矩形,并且构成为使反射部件24的一部分绕到加强部件23的上方(反射部件24衔住加强部件23)。通过设为这样的截面形状,即使加强部件23是仅利用平板的冲切加工就能够制作成的简单形状,也能够保持反射部件2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降低部件材料费和加工费为目的,加强部件23构成为,以冲压加工对钢材进行冲切来制作外形,并且在表面施加电镀处理从而即便在高温环境下材料也难以氧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能够提供一种使用加强部件的定影装置,该加强部件在制造过程中,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且不排出大量切屑,并且具有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另外,能够提供使用该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能够提供一种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且不排出大量切屑,并且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的加强部件的制造方法。另外,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23是重叠多块矩形的板状部件23a并接合成一体的板状接合体。该板状接合体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定影装置的加强部件。
例如,也可以利用板状接合体构成作为上述显影装置的一个构成部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S卩,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76具有:显影剂承载体761,其与作为承载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的感光鼓79相对配置,并且使用所承载的双成分显影剂使感光鼓79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板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764,其以规定的空隙与该显影剂承载体761相对配置,并且限制显影剂承载体761上的双成分显影剂。而且,显影剂承载体761具有:磁铁承载体762,其具有吸引双成分显影剂的磁铁;显影套筒763,其形成为内包该磁铁承载体762的圆筒形状,并且由于所述磁铁承载体的吸引而在表面上承载双成分显影剂。显影剂限制部件764由上述板状接合体构成。在此,列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板状接合体、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方式I)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由多块矩形的板状部件重叠并一体地接合而成,并且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能够旋转地构成,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方式2)根据方式I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的支承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形成为单刃状,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块以使形成在所述端部的倾斜面成为内侧的方式配置。(方式3)[0171]根据方式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由两块所述板状部件构成。(方式4)根据方式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方式5)根据方式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方式6)根据方式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形成有多个用于铆接该板状部件彼此的凹部和凸部。(方式7)根据方 式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以所述板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中央为界线左右对称地配置,相对于一个所述板状部件,将另一所述板状部件在该板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翻转,从而铆接接合所述加强部件。(方式8)根据方式6或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于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构成的接合部配置在所述加强部件的、比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承面更接近与该支承面相反一侧的面的位置。(方式9)根据方式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构成的接合部被配置为,从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中央,越往所述板状部件的长度方向端部,彼此相邻的接合部之间的间隔越大。(方式10)根据方式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设置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与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的配置为相同的配置关系,并且以夹着所述加强部件的方式进行保持,以使嵌合部与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构成的接合部对峙的方式,将所述加强部件的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与所述嵌合部嵌合。(方式11)根据方式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支承部侧的端部以匹配于其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公差的方式被挤压变形。(方式12)根据方式I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和所述固定部件在整个与所述被转印材料经过的区域对应的区域内连续地接触。(方式13)根据方式I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加强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上为非直线。(方式14)根据方式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是在长度方向上中央比两端突出的凸弯曲形状。(方式15)根据方式I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部件的表面上施加电镀处理。(方式16)根据方式I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部件的从所述热源接受红外线照射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将所述红外线反射的反射部件。(方式17)根据方式1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仅由所述加强部件支承。(方式18)根据方式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是使该反射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加强部件绕到与配置有所述热源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形状。(方式19)一种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该板状接合体具有相对部,该相对部以使长度方向沿旋转体的轴向延伸的方式与该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并且该板状接合体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使连接所述相对部的上游侧端面与下游侧端面的面为平面,
·[0204]所述板状部件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是以所述相对部为基准,从远离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另一端部沿朝向所述相对部的方向使所述相对部侧变得前端较细,在将多块板状部件在沿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方向上重叠时,以使位于其最外侧的两块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倾斜面彼此相对而成为内侧的方式重叠多块板状部件并将其接合为一体。(方式2O)根据方式19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倾斜面是使所述相对部一侧形成为单刃状的刃面。(方式21)根据方式19或20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方式22)根据方式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铆接接合或压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方式23)根据方式22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板状部件在沿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方向被重叠时与相邻的所述板状部件相对的面内,具有凸部和凹部,多块所述板状部件的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中至少一个接合部被铆接接合或压入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是沿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方向重叠多块所述板状部件时相邻的一个所述板状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凸部插入并嵌合在另一所述板状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中而形成的,所述第二接合部是另一所述板状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凸部插入并嵌合在一个所述板状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中而形成的。(方式24)[0214]根据方式23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以所述板状部件的规定位置为基准位置,从该基准位置朝向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在从所述基准位置朝向所述另一侧离开相当于从该基准位置到向所述一侧形成的所述凸部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凹部,并且在从所述基准位置朝向所述另一侧离开相当于从该基准位置到向所述一侧形成的所述凹部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凸部。(方式25)根据方式24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以使位于最外侧的两块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一个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一侧与另一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另一侧相对的方式进行重叠。(方式26)根据方式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连结从所述相对部和所述另一端部起相同距离的点的线段为基准,配置在所述另一端部侧。(方式27)根据方式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板状接合体被配置成,随着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从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基准位置朝向所述一侧和另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间隔变大。(方式28)根据方式1 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相对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的相对面形成为,使与所述旋转体的中央部相对的位置向所述旋转体方向突出的凸弯曲形状。(方式29)根据方式19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接合体的表面被实施电镀处理。(方式30)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能够旋转地构成,并且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所述加强部件由方式19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构成。(方式3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影剂承载体,其与承载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使用所承载的双成分显影剂使所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板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其以规定空隙与该显影剂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上的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具有:磁铁承载体,其具有吸引双成分显影剂的磁铁;显影套筒,其形成为内包该磁铁承载体的圆筒形状,由于所述磁铁承载体的吸引在表面承载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由方式19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状接合体构成。(方式32)[023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方式I至18及方式3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
>J-U ρ α装直。(方式3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具有方式31所述的显影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由多块矩形的板状部件重叠并一体地接合而成,并且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的支承所述固定部件的支承部侧的端部形成为单刃状,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块以使形成在所述端部的倾斜面成为内侧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由两块所述板状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块所述板状部件以相同形状且相同材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铆接接合多块所述板状部件而成的。
11.一种板状接合体,其特征在于,该板状接合体具有相对部,该相对部以使长度方向沿旋转体的轴向延伸的方式与该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并且该板状接合体构成为,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上,使连接所述相对部的上游侧端面与下游侧端面的面为平面, 所述板状部件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是以所述相对部为基准,从远离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另一端部沿朝向所述相对部的方向使所述相对部侧变得前端较细,在将多块所述板状部件在沿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方向上重叠时,以使位于其最外侧的两块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倾斜面彼此相对而成为内侧的方式重叠多块所述板状部件并将其接合为一体。
12.—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定影带;热源,其设置在该定影带的内侧且加热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其从所述定影带的内侧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加压辊,其被设置为经由所述定影带按压所述固定部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并且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与所述定影带一起通过,所述加强部件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状接合体构成。
13.—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影剂承载体,其与承载静电潜像的像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使用所承载的双成分显影剂使所述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板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其以规定空隙与该显影剂承载体相对配置,并且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上的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具有:磁铁承载体,其具有吸引双成分显影剂的磁铁;显影套筒,其形成为内包该磁铁承载体的圆筒形状,由于所述磁铁承载体的吸引在表面承载双成分显影剂,所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状接合体构成。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
2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
21.—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
22.—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
2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
2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
25.一种图 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用了与以往的加强部件相同的高强度、高精度但在制造过程中降低加工的时间和劳力且不排出大量切屑的加强部件。该定影装置(20)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定影带(21);加热器(25),其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侧,并且加热定影带(21);固定部件(26),其被设置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加强部件(23),其是由多块矩形的板状部件重叠并一体地接合而成,并且从定影带(21)的内侧支承固定部件(26);加压辊(31),其被设置为经由定影带(21)按压固定部件(26)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使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的被转印材料(P)与定影带(21)一起通过。
文档编号G03G15/20GK203133480SQ2013202288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7日
发明者内藤裕, 伊藤健一郎, 毛利野哲, 高桥良春, 河原崎康晴, 井上大辅, 栗原弘和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