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6583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板状的背光单元和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上的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与系统主板电连接的第一子板和用于与所述第一子板以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子板,所述背光单元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多个第三容置槽;其中,所述第一子板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子板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第三容置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间隔设置在背光单元上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第三容置槽,使得柔性线路板和发光元件贴合时,液晶显示模组的厚度与背光单元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从而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专利说明】—种液晶显示模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0002]现在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背光铁框以及柔性线路板,其组装方式一般为柔性线路板通过双面胶粘合在背光铁框上。具体如图1所示,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中主要包括平整的背光铁框I和柔性线路板2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其中柔性线路板2通过双面胶与背光铁框I粘合,再通过连接器与主板相连接。然而,通过柔性线路板2粘合在背光铁框I上的组装方式,增加了液晶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影响整机的性能,特别是影响超薄产品整机的可靠性试验,如自由跌落试验。例如在跌落试验中,整机的力量将直接传递到液晶显示模组上,从而使得液晶显示模组特别是只包含单层玻璃的单层区域3内的玻璃容易破裂。以该种组装方式组装的液晶显示模组使得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不利于移动产品向超薄方向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厚度与背光单元厚度一致、可靠性高的液晶显示模组。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板状的背光单元和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上的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与系统主板电连接的第一子板和用于与所述第一子板以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子板,所述背光单 元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多个第三容置槽;其中,所述第一子板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子板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第三容置槽内。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子板横截面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子板的厚度;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之间,以及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底部和内周之间还设有粘结层。
[0007]优选地,所述粘结层为双面胶层、背胶层或树脂胶层。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所述第二子板包括L型板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置槽中,且与所述第一子板电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子板的连接处还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的第一焊盘以及第二焊盘。
[0009]优选地,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容置槽之间的加强筋。[0010]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所述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刚性的安装框、软性的保护框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和所述保护框之间的背光膜材,所述安装框嵌入所述保护框内侧;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开设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第二容置槽和多个第三容置槽分别开设在所述保护框上。
[0012]优选地,所述安装框为铁框。
[0013]优选地,所述保护框为由塑胶或塑胶组合材料制成的胶框。
[0014]实施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背光单元的安装框以及保护框上开设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第三容置槽,使得柔性线路板和发光元件贴合在背光单元上时,液晶显示模组的厚度与背光单元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从而使得液晶显示模组不容易破裂,提闻液晶显不1旲组的可罪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1是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单元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单元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安装有柔性线路板的液晶显示模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柔性线路板反折后的液晶显示模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单元的结构。其中,背光单元I包括刚性的安装框11、固定在安装框11上软性的保护框12以及设置在安装框11和保护框12之间的背光膜材13。该安装框11和保护框12通过注塑等方式成形为一体,其中安装框11嵌入所述保护框12的内侧,从而加强背光单元I承受外力的能力,增强该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安装框11可以为铁框;保护框12可以为由塑胶或塑胶组合材料制成的胶框。在背光单元I背面的单层区域14内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15、第二容置槽16以及多个第三容置槽17。请一并参阅图4-5,其中,第一容置槽15开设在安装框11上,用于容纳柔性线路板2的第一子板21。该第一容置槽1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子板2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第一容置槽15的开槽深度等于或大于第一子板21的厚度,以便于在将第一子板21粘合在背光单元I上时液晶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与背光单元I的整体厚度一致,从而确保液晶显示模组受力均匀。优选地,该开槽深度等于第一子板21的厚度。
[0023]请一并参阅图4-5,第二容置槽16开设在保护框12上,用于容纳柔性线路板2的第二子板22上的连接件221,以在连接件221固定在背光单元I上时保持液晶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与背光单元I的整体厚度一致。多个第三容置槽17同样开设在保护框12上,用于容纳发光元件3。其中,多个第三容置槽17的横截面形状与对应的发光元件3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第三容置槽17的开槽深度等于或大于发光元件3的厚度,以便于在将发光元件3粘合在背光单元I上时液晶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与背光单元I的整体厚度一致。第三容置槽17的数量与所需容纳的发光元件3的数量相同。其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三容置槽17之间还设有加强筋18,以加强背光单元I的强度。
[0024]图4-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安装了柔性线路板后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图2-3中所示的背光单元1、容纳在该背光单元I上的柔性线路板2、发光元件3以及液晶显示面板4。柔性线路板2进一步包括第一子板21以及第二子板22。其中,第一子板21在背光单元I的单层区域14内容纳在背光单元I背面上的第一容置槽15上,第一子板21另一端与系统主板(图未示)电连接。第一子板21与第一容置槽15的底部之间还设有粘结层(图未示),该粘结层可以为双面胶层、背胶层或树脂胶层等。第二子板22包括L型板状的连接件221以及第一焊盘222,其中连接件221容纳在第二容置槽16中,且连接件221与第一子板21电连接。连接件221与第一子板21连接处还分别设有第一焊盘222以及第二焊盘(图未示),从而第二子板22与第一子板2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起来。
[0025]多个发光元件3容纳在第三容置槽17内,且发光元件3与第三容置槽底部和内周还设有粘结层(图未示),其中该粘结层可以为双面胶层、背胶层或树脂胶层。多个发光元件3与第二子板22电连接,从而在第一子板21与系统主板连接时,通过第二子板22给多个发光元件3供电,从而引起发光元件3的发光。其中,发光元件3可以为作为背光单元I光源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或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
[0026]本实用新型在背光单元I的安装框11和保护框12上分别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15、第二容置槽16以及第三容置槽17,并将柔性线路板2以及多个发光元件3贴合在背光单元I上,从而使得液晶显示模组的厚度与背光单元I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液晶显示模组不容易破裂,进而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板状的背光单元和固定在所述背光单元上的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与系统主板电连接的第一子板和用于与所述第一子板以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单元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多个第三容置槽;其中,所述第一子板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子板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第三容置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子板横截面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子板的厚度;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三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之间,以及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底部和内周之间还设有粘结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为双面胶层、背胶层或树脂胶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板包括L型板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置槽中,且与所述第一子板电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子板的连接处还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的第一焊盘以及第二焊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容置槽之间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刚性的安装框、软性的保护框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和所述保护框之间的背光膜材,所述安装框嵌入所述保护框内侧;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开设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第二容置槽和多个第三容置槽分别开设在所述保护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为铁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框为由塑胶或塑胶组合材料制成的胶框。
【文档编号】G02F1/1333GK203444210SQ201320560201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9日
【发明者】刘敏伦 申请人:合肥宝龙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