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82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所述光学膜包括光学层,所述光学层包括第一透光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第二透光部,分布于所述第一透光部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扩大视角的同时,减小画面模糊。
【专利说明】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主动式TFT-1XD显示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显示器。TFT-1XD显示面板主要分为TN/STN、IPS以及VA型三种面板,其中,TN型的LCD显示面板发展较早,制造技术成熟,广泛应用于个人显示器、电子相框、手机等中小尺寸的显示器中。
[0003]与IPS、VA等类型的IXD显示面板相比较而言,TN型的IXD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穿透率,制造技术与设备成熟,良率较高。然而,其存在灰阶反转问题,视角表现不佳,因此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视角补偿,以扩大视角,消除灰阶反转。现有技术中,有采用补偿膜的方式来进行视角补偿,补偿膜通常与偏光片整合在一起使用,然而,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例如通常使用盘状液晶材料对光学膜进行处理,如此一来会使得偏光片的成本增加。
[0004]除补偿膜之外,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广视角膜通常是采用散射的方法,将从LCD显示面板垂直射出的准直光线散射到大角度方向,以提高LCD显示面板的大视角效果。其原理如图1所示,广视角膜10贴附在IXD显示面板11的出光面上,广视角膜10为透明薄膜,在该透明薄膜内填充有许多微球结构12,这些微球结构12与透明薄膜10的折射率不相同,由此可使得来自IXD显示面板的准直光线在微球处产生散射,进而达到大视角的效果。然而,虽然现有技术的广视角膜具有扩大视角的效果,但是,广视角膜10内的微球结构数量庞大,且排列不规则,因此来自LCD显示面板的准直光线几乎全部都被微球结构变为非准直光线而散射出去,如此一来易造成画面模糊不清。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光学膜及其制造设备,能够在扩大视角的同时,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膜,包括光学层,所述光学层包括:第一透光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多个第二透光部,分布于所述第一透光部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
[0007]其中,所述第二透光部是贯穿所述第一透光部且填充空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孔壁为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所述贯穿孔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以使得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穿过所述贯穿孔自所述出光面射出,进而使得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和空气的折射率不相同。
[0008]其中,所述贯穿孔为锥形贯穿孔,所述锥形贯穿孔的较大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所述锥形贯穿孔的较小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
[0009]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0010]其中,所述光学膜还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所述基底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贴合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上,以接收所述显示屏的图像光线。
[00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膜的制造设备,包括第一涂布机构,用于形成光学层的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相互平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转印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形成多个第二透光部,进而形成光学膜的光学层;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
[0013]其中,所述转印机构为表面具有多个凸起的滚轮,所述滚轮沿所述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涂布机构之后,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传输至所述滚轮时,所述凸起自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并穿过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形成与所述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贯穿孔,进而形成所述第二透光部,其中,所述凸起在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时,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0014]其中,所述凸起为锥形,所述凸起靠近滚轮表面的一端大于远离滚轮表面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传输至所述滚轮时,所述凸起的较小一端自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并穿出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
[0015]其中,所述制造设备还包括固化机构以及基底层传输机构;所述固化机构沿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滚轮之后,用于固化所述光学层;所述基底层传输机构沿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固化机构之后,用于将光学膜的基底层传输至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形成光学膜的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光学膜,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第二透光部和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而可使得自该入光面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在经过斜面时发生偏折,使得原本将从出光面垂直射出的该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发生改变,进而从出光面非垂直射出,由此可达到扩大视角的目的;此外,从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斜面,从而可使得该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偏折,且由于出光面和入光面相互平行,因此可使得该部分光线将自出光面垂直射出,由此能够减小画面模糊现象,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广视角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光学膜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19]图3是图2所示的光学膜沿AB方向的截面图;
[0020]图4是本发明光学膜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21]图5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2]图6是图5所示的光学膜沿⑶方向的截面图;
[0023]图7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4]图8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5]图9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6]图10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7]图11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8]图12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29]图13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30]图14是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31]图15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6是本发明光学膜的制造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7是本发明光学膜的制造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8是图17所示的制造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6]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光学膜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不的光学膜沿虚线AB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膜主要应用于显示装置,其包括光学层2,光学层2包括第一透光部21和分布于第一透光部21中的多个第二透光部22。
[0037]第一透光部21为光学膜的基材,使用光学透明的有机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PET膜、TAC或有机玻璃等,其厚度为5um?10um,例如可以是10um、25um或40um等。当然,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也可以是120um?180um等其他范围,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要进行设置。
[0038]第一透光部21具有相互平行的入光面211和出光面212。
[0039]第二透光部22和第一透光部21的折射率不相同,第二透光部22可以采用与第一透光部21折射率不同的光学透明材质形成。例如,当第一透光部21采用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材料制成时,第二透光部22可以采用与第一透光部21折射率不同的有机玻璃形成。当然,第二透光部22还可以是充满空气的孔洞结构。
[0040]第二透光部22和第一透光部21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第一透光部21的出光面211或入光面212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221,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透光部2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二透光部22上下两个平行面与入光面211平行,第二透光部22左右两个侧面为与入光面21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221,因此在斜面221处满足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由此可使得从入光面211垂直入射且光路经过斜面221的光线a在斜面221处发生偏折,使得原本将垂直于出光面212出射的该部分光线a以非垂直出光面212的方向自出光面212射出,由此增大了该部分光线a的出射角,达到扩大视角的目的。出射角是指自出光面212射出的光线和垂直于出光面212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当出射角为0°时,出射光线垂直于出光面212。
[0041]其中,第二透光部22间存在间隙,以使得从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沿垂直于入光面211或出光面212的方向从第二透光部22间穿过而不经过斜面221,然后自出光面212垂直射出。第二透光部22间的间隙是指第二透光部22之间在从入光面211到出光面212垂直于入光面211或出光面212的光路中不被斜面221阻挡的区域。通过设置第二透光部22在第一透光部21中的排列情况,可使得从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从第二透光部22间直接穿过而不经过斜面221。
[0042]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部22的排列方式为呈矩阵排列,相邻第二透光部22之间存在间隙,所有第二透光部22在第一透光部21中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在垂直于入光面211或出光面212的方向上没有重叠的斜面221,因此可以保证相邻第二透光部22之间的间隙不存在斜面221,从而可使得从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的光路不经过斜面221,进而使得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在穿过第二透光部22间的间隙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仍然以垂直于出光面212的方向自出光面212垂直射出。由此,能够保证自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一部分光线仍然能够垂直射出,避免垂直入射的光线全都发生偏折而从不同方向射出,从而有利于减小画面模糊程度,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0043]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透光部22在第一透光部21中也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而是上下交错排列,此外,第二透光部22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此时第二透光部22与第一透光部21之间的接触面均是与入光面21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且第二透光部22的排列也可以是其他排列方式,只需保证在第一透光部21中具有在垂直于入光面211或出光面212的光路上不被不被斜面221阻挡的区域即可,以保证从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能够不经过斜面221而从出光面垂直射出。
[0044]继续参阅图3,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部22和第一透光部21之间的接触面还包括与第一透光部21的入光面211或出光面212平行且相对的两个平行面222、223,由此可使得自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依次穿过平行面222、223自出光面212射出,以使得该部分光线b不经过斜面221。由于平行面222、223与入光面211平行,因此自入光面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在经过平行面222、223时不会发生偏折,光的传播方向并没有改变,由此可从出光面212垂直射出。
[0045]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自入光面211垂直入射光线中,仅是小部分的光线a在斜面221处发生偏折,大部分光线b不经过斜面221,而是直接穿过第二透光部22间的间隙和第二透光部的平行面222、223,然后从出光面212射出,其出射角度基本不发生偏转,仍然是以垂直于出光面212方向射出,由此在扩大视角的同时,能够大大减小画面的模糊。此外,虽然现有技术采用微球结构以使得垂直光线发生散射,进而达到扩大视角的目的,但是微球结构对环境光线具有较强的反射与散射,在各个方向都容易看到微球结构反射的环境光线,造成画面泛白和对比度偏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透光部22仅是在斜面221处可能造成对环境光线的反射,因此对环境光线的反射较弱,有利于提高对比度,减少画面泛白现象。
[0046]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部间也可以不存在间隙,而是通过第二透光部相对的两个平行面使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能够自出光面垂直射出,同样可以减小画面模糊。
[0047]参阅图5和图6,在本发明光学膜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部是贯穿第一透光部51且填充空气的贯穿孔52,第一透光部51和空气的折射率不相同。贯穿孔52的孔壁为与第一透光部51的入光面51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521。贯穿孔52的两个开口 522、523分别位于第一透光部51的入光面511和出光面512上。与现有在广视角膜内填充微球结构的技术相比,只需要在第一透光部51中设置贯穿第一透光部51的贯穿孔52即可,能够降低工艺要求和减少材料成本。
[0048]进一步地,贯穿孔52为锥形贯穿孔,贯穿孔52的较大开口 523位于第一透光部51的出光面512上,较小开口 522位于第一透光部21的入光面上。
[0049]由于第一透光部51和贯穿孔52中的空气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异,因此从入光面511垂直入射的光线中,部分光线a在经过贯穿孔52的斜面521时发生折射,使得这部分光线a的出射角度变大,达到大视角效果。而大部分光线b则是直接穿过贯穿孔52 (即从贯穿孔52的两个开口 522、523穿过贯穿孔52)以及贯穿孔52之间的间隙而从出光面512垂直射出,因此使得大部分光线b不经过斜面521而从出光面垂直射出,由此该部分光线b的出射方向基本不发生偏转,仍然是垂直于出光面出射,由此有利于减小画面模糊程度。
[005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贯穿孔内也可以是填充其他的与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不同的透明光学物质,并且,贯穿孔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的贯穿孔,即仅有一个斜面的贯穿孔,或者贯穿孔的斜面还可以是曲面。
[0051]如图5所示,所有贯穿孔52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贯穿孔52为方形贯穿孔,其排列方式为矩阵排列。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个贯穿孔52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同,即贯穿孔52的形状、密度、排列方式以及不同贯穿孔的组合方式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如图7-图11所示,贯穿孔52可以是方形、椭圆形、圆形、椭圆和圆形的组合、圆形和方形的组人坐I=I 寸 O
[0052]其中,贯穿孔52的开口平均大小在Ium?lOOum,当然,并不限于在该范围呢,可以根据实际产品调整为其他大小。。
[0053]参阅图12,在本发明光学膜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121的折射率范围为1.3?1.9,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并且,斜面1221和入光面1211之间的夹角β大于预定值,以使得自入光面1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光线a在斜面1221处的入射角大于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由此可使得经过斜面1221的光线a在斜面1221处发生全反射,以进一步提高大视角效果。
[0054]其中,所述预定值可根据第一透光部121的折射率确定,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自入光面12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a在斜面1221处的入射角和斜面1221与入光面1211之间的夹角β有关,通过改变锥形贯穿孔122的斜面1221和入光面1211之间的夹角β的大小即可改变光线a在斜面1221的入射角,所述光线a在斜面1221的入射角是指光线a和垂直于斜面1221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夹角β越小,光线a在斜面1221的入射角越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先根据第一透光部121的折射率确定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然后根据该临界角设置夹角β的大小以使得光线a在斜面1221的入射角大于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0055]此外,第一透光部121的折射率越大,在斜面1221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例如,当第一透光部121的折射率为1.5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40°,此时光线a在斜面1221处的入射角只要大于40°即可发生全反射。而当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为1.6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37°左右,此时光线a在斜面1221处的入射角只要大于37°即可发生全反射。
[0056]当然,第一透光部121折射率也可以是其他范围,具体可根据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来选择,如当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为1.5时,第一透光部121则选择大于折射率大于1.5的材料,只要满足发生全发射条件即可。
[0057]参阅图13,本发明光学膜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透光部的锥形贯穿孔132的较小开口 1322也可以是位于第一透光部131的出光面1312上,较大开口 1323则位于第一透光部131的入光面1311上。此时,从入光面1311垂直入射的光线中,进入贯穿孔132内的部分光线a将经过斜面1321,而由于第一透光部131和贯穿孔132内的空气的折射率差异,因此该部分光线a在斜面1321处发生偏折,使得出射角度变大,而不再是从出光面1312垂直射出,达到扩大视角的目的。而其他垂直入射的光线b则是直接穿过贯穿孔132和贯穿孔132之间的间隙而不经过斜面1321,因此这部分光线b并不会发生偏折,因此将从出光面1312垂直射出,由此有利于减小画面模糊。
[0058]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于如图13所示的贯穿孔132,还可以使光线a在斜面1321处以全反射的方式从出光面1312非垂直射出。而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折射率通常都比空气的折射率大,因此为了使光线a在斜面1321处更容易发生全反射,可在贯穿孔132内填充折射率比第一透光部131大的光学透明物质,并通过设置斜面1321和入光面1311之间的夹角,以使得光线a在斜面1321处的入射角大于发生全发射的临界角,由此可满足光线a在斜面1321处发生全发射的条件。
[0059]参阅图14,本发明光学膜又一实施方式中,光学膜除了包括光学层14外,还包括基底层24。基底层24的材料也为光学透明的有机材料,例如可以是PET、TAC或有机玻璃PMMA等材料,其折射率可以和光学层14的第一透光部141的折射率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基底层24和第一透光部141的折射率相同,且其厚度也在5um?10um之间,例如可以是10um、20um或35um等。当然,基底层24的折射率和第一透光部141的折射率也可以不相同,当不相同时,光线在基底层24和第一透光部141的交界处将再次发生折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视角。
[0060]基底层24设置在第一透光部141的出光面1412上,且与出光面1412相粘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部为贯穿第一透光部141且填充空气的锥形贯穿孔142,贯穿孔142的孔壁为与入光面141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1421,贯穿孔142之间存在间隙。第一透光部141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贯穿孔142的较大开口位于第一透光部141的出光面1411上,较小开口位于第一透光部141的入光面上。斜面1421和入光面1411之间的夹角大于预定值,从而使得从入光面14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a在斜面1421处发生全反射。发生全反射的光线a经过基底层24,然后在基底层24和外部空气的交界处发生二次折射后射出。
[0061]通过使光线a在斜面1421处发生全反射,以改变光线a的出射方向,使得其在从出光面1412射出时,出射角增大,而不在是垂直于出光面1412射出,由此可获得较好的大视角效果。并且,由于第二透光部为贯穿第一透光部141的贯穿孔142,且贯穿孔142间存在间隙,因此从入光面1411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b将从贯穿孔142和贯穿孔142间的间隙穿过,而不会经过斜面1421,其出射方向并没有被改变,因此将从出光面1412垂直射出,从而能够减小画面1旲糊,同时有利于提闻对比度和减少画面泛白。
[0062]参阅图15,本发明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包括显示屏3和光学膜4。光学膜4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膜。
[0063]其中,以图14所示的光学膜为例,在将光学膜4应用于显示屏3时,光学膜4中的第一透光部141的入光面1411和显示屏3的显示面31相粘合,以接收来自显示屏的图像光线。在光学膜4中的第二透光部142的作用下,使得从入光面1511垂直入射的部分图像光线a经过斜面1421自出光面1412非垂直出射,以扩大可视角度,并且从入光面1511垂直入射部分图像光线b不经过斜面1421而自出光面1512垂直射出,能够减小画面模糊。
[0064]参阅图16,本发明光学膜的制造设备一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涂布机构161和转印机构162。其中,第一涂布机构161用于在离型膜上涂布透明材料,以形成光学层的第一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其中,离型膜仅是起保护作用,在制作完成之后离型膜需剥离光学膜,以避免对光线造成影响。转印机构162用于在第一透光部中形成多个第二透光部,进而形成光学层。其中,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第二透光部和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至少包括与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并且从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斜面自出光面射出。通过斜面的作用,可使得从入光面垂直入射且经过该斜面的光线在斜面处发生偏折,使得该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改变,增大了出射角度,使原本将垂直于出光面出射的该部分光线以非垂直出光面的方向自出光面射出,由此达到扩大视角的目的。
[0065]此外,从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斜面,因此该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并没有被该改变,因此将从出光面垂直射出,由此能够减小画面模糊程度。
[0066]其中,在形成第二透光部时,可通过使第二透光部间存在间隙,或者使第二透光部和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具有相对的且与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平行的两个平行面,由此可使得从入光面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直接穿过第二透光部间的间隙而从出光面射出,或者穿过第二透光部的两个平行面自出光面射出,进而使得从入光面垂直入射的部分光线不经过第一透光部的斜面,使得该部分光线的出射方向不会发生偏折,因此能够从出光面垂直射出。
[0067]参阅图17和图18,本发明光学膜的制造设备又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结构转印的方式在第一透光部中形成第二透光部。具体地,制造设备包括第一涂布机构171、滚轮172、固化机构173、第二涂布机构174、基底层传输机构175、第一转轴176、第二转轴177以及第三转轴178。其中,第二透光部为贯穿第一透光部的贯穿孔,滚轮172作为制造设备的转印机构,用于在第一透光部中形成贯穿孔。
[0068]离型膜Al作为传输带,在制作光学膜的过程中用于承载光学膜,并且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离型膜Al自第一转轴176传输至第二转轴177,第一涂布机构171、滚轮172、固化机构173、第二涂布机构174、基底层传输机构175以及第三转轴178均位于第一转轴176和第二转轴177之间。
[0069]更具体地,在制造过程中,光学膜的传输方向为从第一转轴176至第二转轴177。沿光学膜的传输方向,第一涂布机构171位于第一转轴176之后,用于在离型膜上涂布透明光学材料,该透明光学材料可以是PET膜材料或有机玻璃等,以形成光学膜中光学层的第一透光部A2。滚轮172位于第一涂布机构171之后,滚轮172的表面具有多个凸起1721,在光学层的第一透光部A2传输至滚轮172时,滚轮172上的凸起1721自第一透光部A2的出光面挤压进入第一透光部A2中,并穿过第一透光部A2的入光面,以在第一透光部A2中形成与凸起1721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贯穿孔A3,进而形成第二透光部。
[0070]其中,凸起1721和第一透光部A2之间的接触面与第一透光部A2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以使得所形成的贯穿孔A3的孔壁和第一透光部A2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由此形成第二透光部的斜面。
[0071]进一步地,凸起1721为锥形,其靠近滚轮172表面的一端大于远离滚轮172表面的一端。在第一透光部A2传输至滚轮172处时,凸起1721的较小一端自第一透光部A2的出光面挤压进入第一透光部A2,并穿出第一透光部A2的入光面,由此在第一透光部A2中形成锥形贯穿孔A3,且该锥形贯穿孔A3的较大开口位于第一透光部A2的出光面上,较小开口位于第一透光部A2的入光面上。由此,通过将凸起1721的结构转印至第一透光部A2中,从而在第一透光部A2形成第二透光部。
[0072]固化机构173设置在滚轮172之后,用于对形成有贯穿孔A3的第一透光部A2进行固化,从而得到光学膜的光学层。其中,固化机构173为UV紫外光固化机构,通过对第一透光部A2照射UV紫外光以固化第一透光部A2。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固化机构173也可以加热机构,即通过加热的方式固化第一透光部A2。
[0073]基底层传输机构175设置在固化机构173之后,其可以使用转轴实现,用于将基底层A4传输至固化后的第一透光部A2上,以在第一透光部A2的出光面形成基底层A4。其中,基底层A4的材料与第一透光部A2的材料相同,均为透明的光学材料,例如可以PET膜层或有机玻璃等,并且基底层A4的折射率和第一透光部A2的折射率也相同。当然,在其他方式中,基底层的折射率也可以和第一透光部A的折射率不相同。
[0074]第二涂布机构174设置在基底层传输机构175之上,用于在经过基底层传输机构175的基底层A4的表面涂布压敏胶,以使得在基底层A4传输至第一透光部A2时,通过基底层A4上的压敏胶与第一透光部A2相粘合固定。此外,第三转轴178设置在基底层A4和第二透光部A2相结合的位置,用于对结合后的基底层A4和第二透光部A2进行挤压,以将两者紧紧压合在一起,由此得到光学膜。
[007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撤除第二涂布机构174,此时可以使基底层A4和第二透光部A2通过自身的压合相粘合在一起。此外,在备选实施方式中,转印机构还可以是光罩组合,即可以通过曝光、显影制程等方式形成光学层。
[0076]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设备,光学层在经过原胶涂布(即涂布第一透光部的过程)、结构转印(即形成第二透光部的过程)以及UV固化之后形成,基底层和光学层通过压敏胶粘合在一起,在整个制造过程为连续性生产,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与曝光、显影制程相比,不会产生化学废品、废气等,更有利于环保。
[0077]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滚路的凸起靠近滚轮一端的表面还可以是小于远离滚轮的另一端,以使得所形成的贯穿孔的较大开口位于入光面上,较小开口位于出光面上,且凸起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直角梯形。
[007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层,所述光学层包括: 第一透光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多个第二透光部,分布于所述第一透光部中; 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光部是贯穿所述第一透光部且填充空气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孔壁为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所述贯穿孔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以使得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穿过所述贯穿孔自所述出光面射出,进而使得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 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和空气的折射率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为锥形贯穿孔,所述锥形贯穿孔的较大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所述锥形贯穿孔的较小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还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所述基底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和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为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贴合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上,以接收所述显示屏的图像光线。
7.一种光学膜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涂布机构,用于形成光学层的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相互平行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转印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形成多个第二透光部,进而形成光学膜的光学层;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的折射率不相同,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斜面,从所述入光面垂直入射的至少部分光线不经过所述斜面自所述出光面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机构为表面具有多个凸起的滚轮,所述滚轮沿所述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涂布机构之后,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传输至所述滚轮时,所述凸起自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并穿过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中形成与所述凸起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贯穿孔,进而形成所述第二透光部,其中,所述凸起在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时,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为锥形,所述凸起靠近滚轮表面的一端大于远离滚轮表面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透光部传输至所述滚轮时,所述凸起的较小一端自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挤压进入所述第一透光部,并穿出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入光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设备还包括固化机构以及基底层传输机构; 所述固化机构沿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滚轮之后,用于固化所述光学层; 所述基底层传输机构沿光学层的传输方向设置在所述固化机构之后,用于将光学膜的基底层传输至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出光面上形成光学膜的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折射率相同。
【文档编号】G02B5/00GK104375222SQ201410693024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6日
【发明者】钟新辉, 李泳锐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