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9643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沿导光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第二扩散膜,当导光板的发出的光经过第二增光膜后,进入第二扩散膜,使光线在第二扩散膜中进行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将入射至第二扩散膜的光线进行修正,最终使光线呈均匀面光源出射,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消除由第二增光膜出光而出现的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提高了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源模组为液晶显示设备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源模组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光源,使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正常显示。为了提高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背光源提供充足的亮度,且分布均匀的光源。
[0003]参考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包括导光板1、位于导光板I上方的扩散膜2、位于扩散膜2上方的第一增光膜3和位于第一增光膜3上的第二增光膜4。现有的这种背光源模组发出的光效果差,经常出现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其发光效果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
[0007]导光板;
[0008]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扩散膜;
[0009]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一增光膜;
[0010]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增光膜;
[0011]位于所述第二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扩散膜。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扩散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之间的透明基板。
[0013]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0014]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范围为25μπι?200μπι,包括端点值。
[0015]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为50 μ m。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范围均为5μπι?13 μ m,包括端点值。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均为10 μ m。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均为200?600个/平方毫米。
[0019]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模组。
[0020]—种液晶显示设备,所述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上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沿导光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第二扩散膜,当导光板的发出的光经过第二增光膜后,进入第二扩散膜,使光线在第二扩散膜中进行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将入射至第二扩散膜的光线进行修正,最终使光线成均匀面光源出射,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消除由第二增光膜出光而出现的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提高了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扩散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背光源模组发出的光效果差,经常出现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发明人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第一增光膜和第二增光膜具有方向相互垂直的棱镜,在第一增光膜和第二增光膜组装时,如果两者不平整(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就会出现像水波纹一样的流动干涉环光圈。并且由于绝对的平整是难以达到的,因此现有的背光源模组发出的光具有水波纹和牛顿环是不可避免的。
[0028]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
[0029]导光板;
[0030]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扩散膜;
[0031]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一增光膜;
[0032]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增光膜;
[0033]位于所述第二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扩散膜。
[003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沿导光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第二扩散膜,当导光板的发出的光经过第二增光膜后,进入第二扩散膜,使光线在第二扩散膜中进行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将入射至第二扩散膜的光线进行修正,最终使光线呈均匀面光源出射,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消除由第二增光膜出光而出现的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提高了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0035]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7]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3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
[0039]背光源模组包括:
[0040]导光板21;
[0041]位于所述导光板21出光面一侧的第一扩散膜22 ;
[0042]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22背离所述导光板21 —侧的第一增光膜23 ;
[0043]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23背离所述导光板21 —侧的第二增光膜24 ;
[0044]位于所述第二增光膜24背离所述导光板21 —侧的第二扩散膜25。
[0045]另外,背光源模组还包括位于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光源、背离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反射片等结构,这些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故不作具体赘述。
[004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由第二增光膜发出的光入射至第二扩散膜,光线在第二扩散中发生多次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出射,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均匀性,进而避免了水波纹和牛顿环现象。
[0047]参考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扩散膜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扩散膜2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25A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25B,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25A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25B之间的透明基板25C。
[0048]为了保证光线更好的在第二扩散膜中进行折射、反射和散射,以达到出光最均匀,以及保证第二扩散膜的机械强度高等优点,需要对透明基板的厚度和材质、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和材质进行设置。
[0049]可选的,透明基板的材质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透明基板的材质并不做具体限制,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材质。透明基板的厚度范围为25 μ m~200 μ m,包括端点值。可选的,透明基板的厚度可以为50 μ m,还可以为25μπι、100μπι 等厚度。
[0050]将光学散光粒子涂覆于透明基板的表面即形成光学散光粒子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范围均为5 μ m~13 μ m,包括端点值,可选的,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均为?ο μ m。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两层光学粒子层还可以为不同的厚度,例如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为5 μ m,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为13 μ m。
[0051]另外,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均为200~600个/平方毫米。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可以相同,例如均为300个/平方毫米;同样的,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 散光粒子的含量还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为300个/平方毫米,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为500个/平方毫米。
[005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模组。
[0053]除此之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设备,所述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上述液晶显示模组。
[005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沿导光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第二扩散膜,当导光板的发出的光经过第二增光膜后,进入第二扩散膜,使光线在第二扩散膜中进行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将入射至第二扩散膜的光线进行修正,最终使光线呈均匀面光源出射,提高背光源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消除由第二增光膜出光而出现的牛顿环和水波纹现象。提高了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005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位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第一扩散膜; 位于所述第一扩散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一增光膜; 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增光膜; 位于所述第二增光膜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第二扩散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之间的透明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范围为25 μ m~200 μ m,包括端点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为50μ 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范围均为5μπ?~13μπ?,包括端点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厚度均为10 μ 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散光粒子层和所述第二光学散光粒子层的光学散光粒子的含量均为200~600个/平方毫米。
9.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权利要去I~8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模组。
10.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设备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3810296SQ201420221312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周福新, 戴佳民, 林文峰, 何基强 申请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