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20084阅读:95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框体罩盖(33)上设有第1罩盖部(35),所述第1罩盖部(35)在与输出轴(23A)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壁面上具有覆盖电动机(23)的壁面部(35C),并且该壁面部(35C)与电动机(23)相对。由此,能够通过第1罩盖部(35)抑制电动机(23)产生的噪音从排出口(3A)泄漏到图像形成装置(1)外。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电动机产生的噪音从排出口泄漏到图像形成装置外。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纸张等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专用的电动机驱动排出辊,所述排出辊 对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片材进行排出。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02090号公报
[0005]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 上述电动机由于仅驱动排出辊,所以较合理的是将该电动机配置于排出辊的附 近。但是,由于在排出辊的附近设有排出口,所以电动机所产生的噪音有可能从排出口泄漏 到图像形成装置外。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内容,目的在于抑制电动机产生的噪音从排出口泄漏到图像 形成装置外。
[0008]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5);框体(3),所述框体(3)收纳图像形成部(5),并且具有:框体主体(31)、覆盖该框体主 体(31)的一部分的框体罩盖(33)、以及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排出口(3A);将片材从 排出口(3A)排出的排出辊(19);电动机(23),所述电动机(23)仅对排出辊(19)供给驱 动力,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23A)的轴线方向与排出辊(19)的轴线方向平行;以及第1罩 盖部(35),所述第1罩盖部(35)设在框体罩盖(33)上,所述第1罩盖部(35)在与输出轴 (23A)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壁面上具有覆盖电动机(23)的壁面部(35C、3?),并且该壁面部 (35C、35D)与电动机(23)相对。
[0010] 由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第1罩盖部(35)抑制电动机(23)产生的噪音从 排出口(3A)泄漏到图像形成装置外。
[0011] 另外,上述各构件等的括号内的符号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 件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各构件等的括号内的符号所表示的具体 的构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剖视图。
[0013] 图2是表示排出口 3A、排出辊19以及电动机23等的组装状态的视图。
[0014] 图3是表示前侧罩盖部35A、后侧罩盖部35B以及第2罩盖部37的结构的视图。
[0015] 图4是表示驱动轴19A与输出轴23A的连接状态的视图。
[0016] 图5是表示电动机23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0017] 图6是表示第2罩盖部37以及贯通孔37A的位置的视图。
[0018] 图7是表示框体罩盖33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8是表示框体罩盖33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0] 符号说明
[0021] 1…图像形成装置3…框体3A…排出口 3B…排出托盘
[0022] 30··操作部5…图像形成部7…显影盒7A…显影辊
[0023] 7B…储存部8…感光鼓8A…带电器9…曝光器
[0024] 1L···定影器13…转印部15…供纸机构17…供纸托盘
[0025] 19…排出辊19A···驱动轴19B···连接部19C···插入方向顶端
[0026] 19D···面21…夹持棍23···电动机23A…输出轴
[0027] 23B…定位部(插入孔)23C…底部23D…侧壁面
[0028] 31…框体主体32…支承部32A…板32B…空隙部
[0029] 32D…凸台部33…框体罩盖33A…第1框体罩盖
[0030] 33B…第2框体罩盖35…第1罩盖部35C···壁面部
[0031] 35A…前侧罩盖部35B…后侧罩盖部3?…壁面部
[0032] 37…第2罩盖部37A···贯通孔C2…再输送路径
[0033] C1…输送路径L2…轴线方向L1…轴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所说明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即,要求保护的范 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特定项目等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所表示的具体的构件、结构等。
[0035] 而且,本实施方式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一起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附图进行说明。
[0036] 另外,标记于各图的表不方向的箭头等是用于容易理解各图的相互关系而记载 的,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标记于各图的方向。至少标记符号并进行说明的部件或者部位,除 了明确说明"多个"、"两个以上"等的情况外,至少设有一个。
[0037](第1实施方式)
[0038] 1.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
[0039]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3内,如图1所示,收纳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 部5。图像形成部5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并具有:显影盒7、感光鼓8、曝光器9、以及定影器 11等。
[0040] 框体3具有:框体主体31以及框体罩盖33等。框体主体31至少收纳有图像形成 部5中的显影盒7、感光鼓8、以及定影器11等。框体罩盖33覆盖框体主体31的一部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框体罩盖33是覆盖框体主体31的上方侧的顶盖。
[0041] 在框体3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框体罩盖33)设有排出口 3A以及排出托盘 3B。排出口 3A是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部位。排出托盘3B是载放从排出口 3A排出的 片材的载放托盘。
[0042] 显影盒7具有:显影辊7A以及储存部7B等。感光鼓8承载显影剂像。带电器8A 使感光鼓8带电。曝光器9对带电了的感光鼓8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8上形成静电 潜影。
[0043] 显影辊7A将储存于储存部7B的显影剂供给到感光鼓8上。由此,在感光鼓8上 形成显影剂图像。在与感光鼓8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转印部13。转印部13将承载于感光 鼓8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定影器11对转印到片材上的显影剂直接地或者间接地 进行加热,从而使显影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0044] 供纸机构15将载放于供纸托盘17的片材逐张地供给到图像形成部5。供纸托盘 17是能够载放多张片材的部件,并装拆自如地安装于框体3等装置主体。
[0045] 在排出口 3A或者排出口 3A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设有排出辊19。排出辊19通 过与片材接触并旋转,从而赋予片材输送力。
[0046] 而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排出辊19除了具有将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排出口 3A排出的第1功能,还具有使在单面侧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片材的输送方向反转而将片材送 至再输送路径C2的第2功能。
[0047] S卩,从定影器11排出的片材,经由输送路径C1被输送到排出口 3A侧。然后,完成 了仅在单面(表面)的图像形成,无需在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片材,或者完成了在表背两面 的图像形成的片材,不反转输送方向地就那样排出至排出托盘3B。
[0048] 另一方面,在片材的表背两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仅在单面形成有图像的片 材不会排出到排出托盘3B上,而通过排出辊19使输送方向反转从而输送至再输送路径C2。
[0049] 在与排出辊19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将片材按压于排出辊19的夹持辊21。夹持辊 21是旋转自如的辊,与片材的移动一起从动旋转。
[0050] 2.排出辊的驱动
[0051] 2. 1电动机与排出辊
[0052] 驱动力从图2所示的电动机被供给到排出辊19。电动机23在配置于排出口 3A的 附近的状态下,将驱动力仅供给于排出辊19。而且,电动机23的输出轴23A的轴线方向L1 与排出辊19的轴线方向L2,即排出辊19的驱动轴19A,互相平行。
[0053]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19的驱动轴19A与电动机23的输出轴23A直接连接。由 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方向L1与轴线方向L2不会偏移,成为一致的状态。
[0054] 在电动机23的输出轴23A上,如图3所示设有定位部23B。定位部23B,在驱动轴 19A连接于输出轴23A的状态下,对驱动轴19A的轴向位置以及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 进行定位。
[0055] S卩,驱动轴19A中的输出轴23A侧设有连接部19B。定位部23B,如图4所示,由供 连接部19B插入的连接孔构成。
[0056]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9B是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突起部。构成定位部23B的插入 孔是具有与连接部19B的截面形状相似的形状或者全等的形状的孔。以下,也将定位部23B 称作插入孔23B。
[005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9B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但是,多边形不限定于矩形, 当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星形等外形线仅由直线构成的多边形,也可以是一部分的 外形线包含有曲线的多边形。
[0058] 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连接部19B的插入方向顶端19C与插入孔23B的底部23C 接触,从而对驱动轴19A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如图4所示,通过连接部19B的侧面,即连 接部19B中的与轴向平行的面19D,与插入孔23B的侧壁面23D接触,从而对与驱动轴19A 的轴向正交的位置进行定位。
[0059] 2. 2电动机的安装结构
[0060] 电动机23,如图2所示,安装在支承部32上。支承部32设在框体罩盖33的内壁 面侧。框体罩盖33的内壁面侧是框体罩盖33中的面对定影器11等的壁面侧。另外,在本 实施方式的框体罩盖33中,下表面侧相当于内壁面侧。
[0061] 在框体罩盖33上,如图3所不,设有第1罩盖部35。第1罩盖部35具有与电动机 23相对的一对的壁面部35C、35D。壁面部35C、3?是与输出轴23A的轴线方向L1交叉,并 且覆盖电动机23的壁面。
[0062] 第1罩盖部35具有:前侧罩盖部35A以及后侧罩盖部35B。前侧罩盖部35A从输 出轴23A侧覆盖电动机23。后侧罩盖部35B从输出轴23A侧的相反侧覆盖电动机23。
[0063] 而且,前侧罩盖部35A具有壁面部35C。后侧罩盖部35B具有壁面部35D。另外,本 实施方式的壁面部35C、35D,即前侧罩盖部35A以及后侧罩盖部35B与轴线方向L1正交。
[0064] 支承电动机23的支承部32,如图5所示,设在前侧罩盖部35A,即壁面部35C上。 电动机23在固定于形成为板状的金属制的板32A的状态下,通过该板32A安装于前侧罩盖 部35A的壁面部35C侧。
[0065] 在板32A与壁面部35C之间设有空隙部32B。空隙部32B作为阻碍从电动机23向 前侧罩盖部35A侧的热传递的传热抑制部发挥作用。
[0066] 具体来说,电动机23通过螺钉32C等机械式紧固构件固定于板32A上。在前侧罩 盖部35A的壁面部35C上设有向电动机23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凸台部32D。而且,板32A,即 电动机23通过螺钉32E等机械式紧固构件固定于凸台部32D的顶端。
[0067] 框体罩盖33,如图6所示,设有覆盖电动机23的外周方向的第2罩盖部37。在第 2罩盖部37上,设有贯通该第2罩盖部37的贯通孔37A。贯通孔37A相对于电动机23位 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S卩,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37A位于电动机23的后方侧。
[006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框体罩盖33,如图7所示,通过至少组合第1框体罩盖33A、以 及第2框体罩盖33B而构成。第1框体罩盖33A以及第2框体罩盖33B都是树脂制的。
[0069] 在第1框体罩盖33A上至少设有排出口 3A以及排出托盘3B等。第1框体罩盖 33A通过第2框体罩盖33B组装于框体主体31上。另外,在第1框体罩盖33A上设有使用 者所操作的操作部3C、以及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3D等。
[0070] 而且,如图8所示,前侧罩盖部35A以及支承部32 -体成型地设在第1框体罩盖 33A上。后侧罩盖部35B以及第2罩盖部37 -体成型地设在第2框体罩盖33B上。
[0071] 3.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
[0072]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具有第1罩盖部35,该第1罩盖部35在与输出轴23A的轴 线方向交叉的壁面上具有覆盖电动机23的壁面部35C、35D,并且该壁面部35C、3?与电动 机23相对。
[0073]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罩盖部35能够抑制电动机23所产生的噪音从排 出口 3A泄漏到图像形成装置1外。
[0074] 即使排出辊19的安装位置精度是比图像形成部低的安装位置精度,在实际使用 中也问题不大。
[0075]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框体罩盖33上设有支承电动机23的支承部32。因 此,即使在框体罩盖33上配置电动机23,对形成于片材的图像的质量产生的不好影响也较 少。
[0076] 在本实施方式的框体罩盖33上设有覆盖电动机23的外周方向的第2罩盖部37。 而且,特点是在第2罩盖部37中的相对于电动机23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设有贯通 第2罩盖部37的贯通孔37A。
[0077]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贯通孔37A使冷却空气换气从而能够抑制电动机23 的温度过度地上升,并且能够抑制噪音通过该贯通孔37A扩散至排出口 3A侧。
[0078] 通常,使用者相对于排出口 3A位于排出托盘3B侦彳,即位于从排出口 3A排出的片 材的排出方向侧。因此,若噪音从排出口 3A漏出,由于没有遮挡该噪音的部件,因此使用者 可能会感到较大的噪音。
[0079]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贯通孔37A设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即 电动机23的后方侧的位置,该噪音被第2罩盖部37等遮挡,使用者不易感到较大的噪音。
[0080]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32的特点是具有传热抑制部(空隙部32B),所述传热抑制部 阻碍从电动机23向框体罩盖33侧的热传递。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树脂制的框 体罩盖33 (前侧罩盖部35A)产生热损伤。
[0081] 本实施方式的特点是,在第1框体罩盖33A上设有前侧罩盖部35A以及支承部32, 并且,在第2框体罩盖33B上设有后侧罩盖部35B以及第2罩盖部37。
[0082] 由此,如图7所示,在将电动机23安装于第1框体罩盖33A的状态下,通过将该第 1框体罩盖33A组装在第2框体罩盖33B上,从而能够容易地作成覆盖电动机23的周围整 体的结构。
[0083](其它实施方式)
[0084] 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装置是黑白的电子照相方式的,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 也能够适用于例如直接串联或者中间转印式的彩色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喷墨式的图像 形成装置等。
[008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能够在片材的表背两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实 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适用于仅在单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008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2设在框体罩盖33的壁面部35C上,但本实用新型不 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支承部32设在例如框体主体31。
[008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第1罩盖部35 (前侧罩盖部35A)兼作支承部32的结构,但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第1罩盖部35外另设支承部32。
[008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罩盖部37上设有贯通孔37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此, 也可以例如在第1罩盖部35上设置贯通孔37A。
[008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电动机23将贯通孔37A设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但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相对于电动机23将贯通孔37A设在片材输送方向下游 侦牝或者相对于电动机23将贯通孔37A设在向上下方向偏离的位置。
[0090] 上述实施方式的框体罩盖33具有:第1框体罩盖33A以及第2框体罩盖33B,但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框体罩盖33整体形成为1个部件。
[009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框体罩盖33A上设有前侧罩盖部35A以及支承部32,在 第2框体罩盖33B上设有后侧罩盖部35B以及第2罩盖部37,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
[00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轴19A与输出轴23A直接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 此,驱动轴19A与输出轴23A也可以例如通过齿轮等动力传递部连接。
[0093] 上述实施方式的框体罩盖33是覆盖框体主体31的上方侧的顶盖,但本实用新型 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侧设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 将框体罩盖33使用于连接该图像读取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连接罩盖。
[〇〇94] 本实用新型与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一致即可,不限定于上述 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框体,所述框体收纳所述图像形成部,并且所述框体具有:框体主体、覆盖该框体主体 的一部分的框体罩盖、以及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排出口; 将片材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排出辊;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仅对所述排出辊供给驱动力,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与 所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平行;以及 第1罩盖部,所述第1罩盖部设在所述框体罩盖上,所述第1罩盖部在与所述输出轴的 轴线方向交叉的壁面上具有覆盖所述电动机的壁面部,并且该壁面部与所述电动机相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罩盖上设有对所述 电动机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设在所述壁面部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罩盖上设有第2罩盖部,所述第2罩盖部覆盖所述电动机的外周方向, 在所述第2罩盖部上设有贯通所述第2罩盖部的贯通孔, 并且,所述贯通孔相对于所述电动机位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罩盖部具有:前侧罩盖部,所述前侧罩盖部覆盖所述电动机中的所述输出轴 侦h以及后侧罩盖部,所述后侧罩盖部覆盖所述电动机中的所述输出轴侧的相反侧, 并且,所述框体罩盖具有:设有所述前侧罩盖部的第1框体罩盖;以及设有所述后侧罩 盖部的第2框体罩盖。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的轴线与所述排出辊的轴线一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辊的驱动轴连接于所述输出轴, 并且,在所述输出轴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位置以及与该轴 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设在所述框体罩盖上。
【文档编号】G03G15/00GK203894536SQ201420264544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3日
【发明者】增田健宏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