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962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携带型投影机越来越蓬勃发展,且携带型投影机的发展目标为更加小型化及轻量化。然而由于携带型投影机使用时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较接近,因此如何消除携带型投影机所产生的系统噪音便成为携带型投影机的一发展目标。

此外,由于携带型投影机体积较小,因此,携带型投影机内部的散热用风扇设置位置以及数量也常因体积而受限。但亮度越高的投影机,输入光源的能量就越高,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若内部热量越高,便需要更高的散热效果以降低携带型投影机的温度。一般而言,风扇转速越高则散热效果越佳,但也伴随着较大的噪音。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公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可降低噪音,并可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投影装置包括壳体、投影模组、电子组件以及散热模组,其中壳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 面,其中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位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第一侧面设置有出风口,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一入风口。壳体所围绕的容置空间包括第一区域以及相邻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邻近第三侧面,第二区域邻近第四侧面,且壳体上还设置第二入风口于第一区域内。投影模组设置于壳体内,以于显示区域上投射影像光束,其中投影模组包括光源模组。电子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且电连接至投影模组以驱动投影模组。散热模组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第三散热件、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其中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与第三散热件连接于光源模组。第一散热件设置于邻近出风口,第二散热件设置于第一区域,第三散热件设置于第一区域并邻近第二入风口。第一风扇设置于第一区域并配置于光源模组与第一散热件之间,且第二风扇设置于第二区域并位于第一散热件与电子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风扇形成第一冷却气流,第一冷却气流位于第一区域并由第一入风口进入壳体而流向出风口。第二风扇形成第二冷却气流,且第二冷却气流位于第二区域并由第一入风口进入壳体而流向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风扇还形成第三冷却气流,且第三冷却气流由第二入风口进入壳体内并汇入第一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入风口设置于第三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具有底面,底面连接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且第二入风口设置于底面上并邻近第三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冷却气流由第二入风口进入壳体后,先流经第三散热件再汇入第一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冷却气流于第一风扇前汇入第一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散热件邻近第三散热件以及第二入风口,且第三冷却气流由第二入风口进入壳体后,同时流经第二散热件以及第三散热件再汇入第一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包括第三入风口,设置于第四 侧面,第二风扇还形成第四冷却气流,且第四冷却气流由第三入风口进入壳体内并汇入第二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冷却气流由第三入风口进入壳体后,先流经电子组件再汇入第二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冷却气流于第二风扇前汇入第二冷却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发光元件,第一散热件连接第一发光元件,第二散热件连接第二发光元件,且第三散热件连接第三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散热件的至少其中之一透过至少一热管连接于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散热件还包括至少两个子散热件,这些子散热件分别配置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且每一子散热件透过至少一热管连接于第一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发光元件为绿色光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为蓝色光发光元件,且第三发光元件为红色光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投影模组还包括光机、光阀以及投影镜头,其中光机用以将光源模组发出的光形成照明光束。光阀配置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照明光束转换为影像光束。投影镜头配置于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模组还包括第四散热件,第四散热件连接光阀,且第四散热件邻近第一入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镜头的光轴与第一风扇的入风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镜头的光轴与第二风扇的入风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侧面还开设有镜头孔,镜头孔位于第二入风口旁,投影镜头邻近第一入风口,且影像光束经由镜头孔投射至显示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侧面还开设有镜头孔,且影像光 束经由镜头孔投射至显示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风口于第三侧面至第四侧面的方向的宽度不大于出风口于第三侧面至第四侧面的方向的宽度。

本发明的投影装置由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并非直接邻近出风口,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跟出风口之间还有第一散热件,因此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不会直接经由出风口传出,可有效降低投影装置运转时所产生的声音。此外,由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在投影装置内形成的第一气流与第二气流的流向互不干扰,可避免出风不顺,提升散热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壳体透示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100包括壳体110、投影模组120、电子组件130以及散热模组140,其中壳体11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111与第二侧面112,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113与第四侧面114,第三侧面113与第四侧面114位于第一侧面111与第二侧面112之间。第一侧面111设置有出风口115,第二侧面112设置有第一入风口116。

壳体110所围绕的容置空间S中包含第一区域S1与第二区域S2(图中示意性地以虚线作为区隔,但不限于此),其中第一区域S1邻近第三侧面113,而第二区域S2邻近第四侧面11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上还设置第二入风口117于第一区域S1,第二入风口117例如是设置于第三侧面113上。出风口115、第一入风口116与第二入风口117的形式例如为格栅状、筛孔状或其他适当形状,亦可以是可开闭的型态,本发明并不限制出风口115、第一入风口116与第二入风口117的形式。

投影模组120设置于壳体110内,且大致位于第一区域S1内,也就是说,投影模组120亦可能有部分元件位于第二区域S2内。本实施例中,投影模组120包括光源模组121、光机122、光阀123以及投影镜头124,其中第二入风口117例如是位于光源模组121旁,且光源模组121用以提供照明光束,而光机122用以将光源模组121发出的照明光束传递至光阀123。光机122中可依照需求设置多个光学元件,例如光积分柱、透镜、棱镜、反射镜、分光镜等,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光阀123用以将照明光束转换为影像光束L,使投影模组120可于显示区域D投射出影像光束L。本实施例的光阀123是以反射式光阀为例,如数字微镜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或硅基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Panel,LCoS Panel)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光阀也可以是穿透式光阀或其他适当形式的光阀,惟光机、光阀与投影镜头的相对位置关系需适当调整,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中,第三侧面113例如开设有镜头孔118,投影镜头124配置于影像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以使影像光束L经由投影镜头124并通过镜头孔118而投射于显示区域D。镜头孔118位于第二入风口117旁,且投影镜头124邻近第一入风口116。相较于已知的投影装置,本实施例的投影镜头124并未邻近出风口115,可避免因出风口115发出的热风产生热扰流而降低投影影像品质。

电子组件130设置于壳体110内,且大致位于第二区域S2内,也就是说,电子组件130亦可能有部分位于第一区域S1内。电子组件130内例如包括印刷线路板、液态电容、电压器、电感以及电源供应单元等电子元件,电子组件130电连接至投影模组120,以驱动投影模组120投射出影像光束 L。

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140例如包括第一散热件141、第二散热件142、第三散热件143、第一风扇144以及第二风扇145,其中第一散热件141、第二散热件142、第三散热件143例如是金属制鳍片或金属散热垫片等,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散热件141、第二散热件142与第三散热件143可导热地连接于光源模组121,以对光源模组121散热。

本实施例中,光源模组121例如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21a、第二发光元件121b与第三发光元件121c,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21a设置于光机122与电子组件130之间,第二发光元件121b设置于光机122与第一风扇144之间,而第三发光元件121c设置于光机122与第三侧面113之间。第一发光元件121a、第二发光元件121b与第三发光元件121c可分别为红光发光元件、绿光发光元件与蓝光发光元件其中之一。举例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121a为绿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ed Diode),第二发光元件121b为蓝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三发光元件121c为红光发光二极管,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发光元件121a、第二发光元件121b与第三发光元件121c亦可使用其他适当的光源如激光二极管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41可导热地连接第一发光元件121a,第二散热件142可导热地连接第二发光元件121b,而第三散热件143可导热地连接第三发光元件121c。由于在发光的过程中,绿光发光二极管会产生较多热量,因此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发光元件121a相连的第一散热件141例如包括至少两个分开的子散热件141a、141b,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41也可为一个整体,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散热件141的型式。子散热件141a、141b分别配置于第一区域S1与第二区域S2,本实施例中,子散热件141a设置于第一区域S1,而另一子散热件141b设置于第二区域S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散热模组140还包括至少一个热管146,热管146的材质例如是热传导能力佳的银、铜、铝等金属,其中第一散热件141、第二散热件142以及第三散热件143至少其中之一透过热管146连接于对应的发光元件。举例来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41设置于邻近出风口115,且子散热件141a、141b藉由热管146与第一发光元件121a相连,以将第一发光元件121a产 生的热藉由热管146传递至子散热件141a、141b以进行散热。

第二散热件142设置于第一区域S1,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142例如设置于第二发光元件121b与第一风扇144之间。第三散热件143设置于第一区域S1,并邻近第二入风口117,以利用第二入风口117进入的气流对第三散热件143散热。

第一风扇144设置于第一区域S1并配置于光源模组121与子散热件141a之间,第二风扇145设置于第二区域S2并位于电子组件130与子散热件141b之间。由于第一风扇144与第二风扇145与出风口115之间还有子散热件141a、141b等元件,因此第一风扇144与第二风扇145运转时产生的噪音不会直接经由出风口115传出,可有效减低投影装置100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第一风扇144具有入风面144a与出风面144b,且入风面144a面对第一入风口116而出风面144b面对出风口115,使得第一风扇144运转时可在第一区域S1内形成第一冷却气流F1(图中以虚线箭头示出),第一冷却气流F1由第一入风口116进入壳体110后主要流经第一区域S1并流向出风口115。第一冷却气流F1通过第一入风口116进入壳体110后,依序流经第一入风口116与第一风扇144之间的投影模组120、第二散热件142与第三散热件143。第一冷却气流F1通过第一风扇144后,先流经子散热件141a而流向出风口115。

第二风扇145也具有入风面145a与出风面145b,入风面145a面对第一入风口116而出风面145b面对出风口115,使得第二风扇145运转时可在第二区域S2中形成第二冷却气流F2(图中以虚线箭头示出)。第二冷却气流F2由第一入风口116进入壳体110后主要流经第二区域S2并流向出风口115,使得主要流经第一区域S1的第一冷却气流F1与主要流经第二区域S2的第二冷却气流F2的流向不会彼此干扰而可避免出风不顺,提升散热效果。

第一区域S1大致对应第一风扇144产生的第一冷却气流F1主要流经的区域,而第二区域S2大致对应第二风扇145产生的第二冷却气流F2主要流经的区域。此外,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侧面113还设置有第二入风口117,第一风扇144在第一区域S1中还可形成第三冷却气流F3(图中以 虚线箭头示出),且第三冷却气流F3由第二入风口117进入壳体110。第三冷却气流F3进入壳体110后,先流经第二散热件142与第三散热件143,再汇入第一冷却气流F1,并与第一冷却气流F1共同通过第一风扇144后流向出风口115。第三冷却气流F3可更进一步对第三散热件143进行散热,以提供投影装置100更佳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风扇144与第二风扇145跟出风口115之间还有第一散热件141的子散热件141a、141b,因此第一风扇144与第二风扇145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不会直接经由出风口115传出,可有效降低投影装置100运转时所产生的声音。此外,由于第一风扇144与第二风扇145在投影装置100内形成的第一冷却气流F1与第二冷却气流F2的流向互不干扰,可避免出风不顺,提升散热效果。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130还包括第四散热件147,第四散热件147可导热地连接于光阀123,且第四散热件147邻近第一入风口116,以对光阀123散热。上述的第二冷却气流F2由第一入风口116进入壳体110时,先流经第四散热件147与电子组件130后流向第二风扇145。第二冷却气流F2通过第二风扇145后,先流经子散热件141b而流向出风口115。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5于第三侧面113至第四侧面114的方向D1之间的宽度W1例如小于或等于第三侧面113与第四侧面114之间的距离W2。举例来说,出风口115的宽度W1例如小于第三侧面113与第四侧面114之间的距离W2。此外,第一入风口116于第三侧面113至第四侧面114的方向D1之间的宽度W3例如不大于出风口115的宽度W1。举例来说,第一入风口116的宽度W3例如小于出风口115的宽度W1,如此由出风口115可完全将第一入风口116与第二入风口117进入的气流排除。

本实施例中,投影镜头124的光轴A(即影像光束L的行进方向)与第一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的法线方向D21(法线方向D21例如是朝向第一入风口116,但不限于此)具有夹角θ1,且夹角θ1介于0度至90度之间。投影镜头124的光轴A与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的法线方向D22(法线方向D22例如是朝向第一入风口116,但不限于此)之间亦具有夹角θ2,且夹角θ2亦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 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平行于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且夹角θ1与夹角θ2皆为90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投影镜头124可依据壳体110内部其他元件的配置方式而适当地改变位置,第一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与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亦可不相互平行,镜头孔118亦不限定需开设于第三侧面113上。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200与上述的投影装置100的结构及优点相似,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发光元件221a例如为绿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元件221b例如为红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三发光元件221c例如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第一散热件241例如是透过热管246可导热地连接于第一发光元件221a,第二散热件242可导热地连接于第二发光元件221b,第三散热件243可导热地连接于第三发光元件221c。

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200与前述的投影装置100的差异在于,投影装置200中,第二散热件242邻近于第三散热件243以及第二入风口117。详细而言,在发光的过程中,红光发光二极管容易被温度影响光学效果,红光发光二极管的耐温能力较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绿光发光二极管来的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发光元件221b相连的第二散热件242的一端邻近第二入风口117也邻近第三散热件243,以使由第二入风口117进入的第三冷却气流F3同时流经第二散热件242与第三散热件243,再汇入第一冷却气流F1。如此一来,第三冷却气流F3即可同时对第二散热件242以及第三散热件243进行散热。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242的一端亦可设计为L字型以增加与第三冷却气流F3的接触面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300与上述的投影装置100、200的结构及优点相似,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300与前述的投影装置100、200的差异在于,投影装置300中,第一发光元件321a例如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元件321b例如为绿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三发光元件321c例如为红光发光二极管。第一散热件341与第一发光元件321a可导热地相连,而第二散热件342例如包括两个子散热件342a、342b,且子散热件342a、342b透过热管346与第二发光元件321b可导热 地相连,第三散热件343与第三发光元件321c可导热地相连。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400与上述的投影装置100、200、300的结构及优点相似,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400与前述的投影装置100、200、300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400的壳体410还包括第三入风口119。第三入风口119位于第二区域S2,例如是开设于第四侧面114上,但不限于此。当第二风扇145运转时,还可形成第四冷却气流F4,第四冷却气流F4由第三入风口119进入壳体410内,先流经电子组件130再汇入第二冷却气流F2,与第二冷却气流F2共同通过第二风扇145后流向出风口115。如此一来,即可提升电子组件130的散热效果。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区域S1内的第二入风口117是以设置于第三侧面113为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第二入风口117设置于壳体110的底面,亦可达到相似的效果。具体而言,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壳体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壳体510与前述各投影装置的壳体类似,差异在于壳体510具有底面519,底面519连接于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第三侧面113与第四侧面114,而第二入风口517例如是设置于底面519上并邻近第三侧面113。如此一来,第三冷却气流F3即可从壳体510的底面519上的第二入风口517进入壳体510。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投影装置400中亦可将第三入风口119开设于底面519上(未示出),以使第四冷却气流F4由底面519进入壳体510,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中,镜头孔118是以开设在第三侧面113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投影装置600与上述的投影装置100、200、300、400的结构及优点相似,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投影装置600与上述的投影装置100、200、300、400的差异在于,镜头孔618例如是开设于第二侧面112,且上述的影像光束是经由镜头孔618投射至显示区域(未示出于图6)。镜头孔618例如是将第一入风口616分隔成两个子入风口616a、616b,由第一入风口616进入壳体的第一冷却气流F1以及第二冷却气流F2可同时对连接于光阀623的第四散热 件647进行散热。投影镜头624例如是经由镜头孔618而穿出壳体610外,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投影镜头624也可整个位于壳体610内,且投影镜头624的出光端面对镜头孔618。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例如是平行于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投影镜头624的光轴A平行于第一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的法线方向D21以及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的法线方向D22(即光轴A与方向D21的夹角以及光轴A与方向D22的夹角皆为0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风扇144的入风面144a可不平行于第二风扇145的入风面145a,投影镜头624内亦可选择性地设置反射镜以改变光轴A的方向,使光轴A与方向D21的夹角以及光轴A与方向D22的夹角皆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如此一来,投影镜头624对第一冷却气流F1以及第二冷却气流F2的阻碍降到最低,使第一冷却气流F1可较顺畅地流向散热模组140。另外,在投影装置600中,第二入风口117也可由开设于第三侧面113改成开设于壳体610的底面(未示出)上,壳体610上亦可选择性地设置前述实施例的第三入风口,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投影装置由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并非直接邻近出风口,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跟出风口之间还设有第一散热件,因此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不会直接经由出风口传出,可有效降低投影装置运转时所产生的声音。此外,由于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在投影装置内形成的第一气流与第二气流的流向互不干扰,可避免出风不顺,以提升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另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及“第二”等用语,例如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或者第一入风口与第二入风口等,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投影装置

110、410、510、610:壳体

111:第一侧面

112:第二侧面

113:第三侧面

114:第四侧面

115:出风口

116、616:第一入风口

117、517:第二入风口

118、618:镜头孔

119:第三入风口

120:投影模组

121:光源模组

121a、221a、321a:第一发光元件

121b、221b、321b:第二发光元件

121c、221c、321c:第三发光元件

122:光机

123、623:光阀

124、624:投影镜头

130:电子组件

140:散热模组

141、241、341:第一散热件

141a、141b、241a、241b、342a、342b:子散热件

142、242、342:第二散热件

143、243、343:第三散热件

144:第一风扇

144a:入风面

144b:出风面

145:第二风扇

145a:入风面

145b:出风面

146、246、346:热管

147、647:第四散热件

519:底面

616a、616b:子入风口

F1:第一冷却气流

F2:第二冷却气流

F3:第三冷却气流

F4:第四冷却气流

A:光轴

D:显示区域

D1:方向

D21:第一风扇的入风面的法线方向

D22:第二风扇的入风面的法线方向

L:影像光束

S:容置空间

S1:第一区域

S2:第二区域

W1、W3:宽度

W2:距离

θ1、θ2: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