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焦光学元件及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80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可变焦透镜单元以及第二可变焦透镜单元,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单元包括: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设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单元及第一取向膜,设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电极单元、第二取向膜,以及夹持在第一取向膜与第二取向膜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单元包括所述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及第三取向膜,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设于所述第三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单元及第四取向膜,以及夹持在所述第三取向膜与所述第四取向膜之间的第二液晶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单元为液晶透镜或液晶微透镜阵列,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单元为液晶微透镜阵列或液晶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公共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向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极和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绝缘的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单元包括第三驱动电极和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绝缘的第四驱动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为圆孔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为圆形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内,所述第四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连接同一电压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一第三公共电极,所述第三公共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或者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向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为塑料薄片。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三电极单元均为公共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设于第二基板上与第一基板相对的上驱动电极组和设于第二基板上与第三基板相对的下驱动电极组,所述上驱动电极组包括第五驱动电极和第六驱动电极,所述下驱动电极组包括第七驱动电极和第八驱动电极,所述第五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七驱动电极为圆孔电极,所述第六驱动电极与所述第八驱动电极为圆形电极,所述第六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五驱动电极内且与所述第五驱动电极绝缘,所述第八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七驱动电极内且与所述第七驱动电极绝缘。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还包括第一高阻抗透明薄膜和第二高阻抗透明薄膜,所述第一高阻抗透明薄膜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的第一取向膜之间,所述第二高阻抗透明薄膜设于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的第四取向膜之间。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还包括:第三高阻抗透明薄膜和第四高阻抗透明薄膜,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为圆孔电极,所述第三高阻抗透明薄膜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内,所述第四高阻抗透明薄膜设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内,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为面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一液晶层一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极设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二液晶层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焦光学元件还包括第一可变焦透镜驱动电路、第二可变焦透镜驱动电路、切换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切换单元切换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第一可变焦透镜单元或第二可变焦透镜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第二可变焦透镜单元之一处于透镜状态,另一处于非透镜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初始配向与所述第二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初始配向相互平行或垂直。

12.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主透镜单元、图像传感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一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焦光学元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应用于胶囊型医疗设备、航空拍摄设备、无人驾驶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监视设备、移动通信终端以及带摄像头的导弹中。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