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339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5年7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13554,并且主张该申请的优先权,另外,该申请的全部内容被引用至本申请。

技术领域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一般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一种使用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使扫描光束照射感光鼓,由此,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装置将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例如,形成全彩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感光鼓。图像形成装置对各感光鼓上分别照射扫描光束。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需要准确地对齐,以使在各感光鼓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偏离。特别地,扫描光束的扫描位置不平行时,可能导致图像品质恶化。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反射扫描光束的镜子的调整机构。镜子的调整机构支撑镜子,该镜子接受来自按压部的按压力。镜子的调整机构具有改变支撑镜子的突起部的位置的机构。镜子的调整机构有时具备旋转凸轮以及固定旋转凸轮的位置的卡合部,以作为改变突起部的位置的机构。卡合部顶抵旋转凸轮。旋转凸轮被镜子以及顶抵的卡合部按压。

旋转凸轮在调整时为了抵抗按压力,需要旋转。旋转凸轮因为受到按压力,所以难以旋转。如果强行旋转旋转凸轮,那么,可能导致卡合部等塑性变形。如果卡合部等塑性变形,那么,可能导致旋转凸轮的调整位置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图像形成装置中,调整镜子的调整机构不易在抵抗施加到调整机构上的压力的同时,调整镜子高度的问题。

通过一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对感光体曝光,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对该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镜子、旋转凸轮、以及限位器。为了对所述感光体曝光,所述镜子将扫描光束朝向所述感光体反射。所述旋转凸轮在所述镜子的端部与所述镜子抵接,由此,支撑所述镜子,并且,通过旋转,改变所述镜子的倾斜角度。所述限位器通过与所述旋转凸轮卡合,将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位置固定。从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所述限位器与所述旋转凸轮的卡合位置是除了通过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轴线、以及所述旋转凸轮与所述镜子的抵接位置的直线上的位置的位置。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具有包含卡合部的限位器,镜子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调整位置难以偏移。从旋转凸轮的旋转轴方向观察,限位器的卡合部在除了通过旋转凸轮的旋转轴线以及与旋转凸轮中的镜子抵接的抵接部的直线上的位置的位置,与旋转凸轮的凹凸部卡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性地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图。

图2是模式性地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扫描单元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镜子的第一端部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中的B方向观察的镜子的第一端部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3中的A方向观察的镜子的第一端部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的C-C剖面图。

图7是图5中的D-D剖面图。

图8是模式性地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镜子的第二端部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剖面图。

图9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平面图。

图10是模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或者类似部分。图1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面板1、扫描仪2、打印机3、薄片供给单元4、输送单元5、以及控制器6。

控制面板1接收来自操作者的输入。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该输入动作。扫描仪2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扫描仪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输出至打印机3。

打印机3基于扫描仪2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通过包含调色剂等的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像)。

打印机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的表面上。打印机3对薄片S的表面的调色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像定影至薄片S上。

薄片供给单元4配合打印机3形成调色剂像的时间,将薄片S一张张地供给至打印机3。薄片供给单元4具有多个供纸盒20A、20B、20C。各供纸盒20A、20B、20C分别收纳预设尺寸、以及种类的薄片S。薄片供给单元4与各供纸盒20A、20B、20C对应地具有搓纸辊21A、21B、21C和供纸辊22A、22B、22C。各搓纸辊21A、21B、21C从各供纸盒20A、20B、20C将薄片S一张张地取出。供纸辊22A、22B、22C将所述取出的薄片S供给至输送单元5。

输送单元5具有:输送辊23、以及套准调节辊24。输送辊23将从薄片供给单元4供给的薄片S向套准调节辊24输送。输送辊23使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薄片S前端碰撞套准调节辊24的压印线N。碰撞的薄片S弯曲。薄片S由于弯曲,在输送方向上的薄片S的前端的位置得到调整。即,套准调节辊24与输送辊23协作,对薄片S的前端进行整合。套准调节辊24根据打印机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上的转印时间,将薄片S输送至后述的转印单元28中。

接着,对打印机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打印机3具有: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激光扫描单元10;中间转印带27;转印单元28;定影单元29;以及转印带清洁单元31。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将调色剂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7上。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分别具有感光鼓25y、25m、25c、25k。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分别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鼓25y、25m、25c、25k上。

感光鼓25y、25m、25c、25k相互间隔开并且平行配置。感光鼓25y、25m、25c、25k的各中心轴线配置在同一的水平面上。感光鼓25y、25m、25c、25k的各中心轴线与打印机3中的薄片S的输送方向垂直。

感光鼓25y、25m、25c、25k的各自周围配置有已知的带电器、显影器、一次转印辊、清洁单元、以及除电器。一次转印辊与感光鼓相对。一次转印辊与感光鼓之间夹着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7。在带电器以及显影器的下方,配置激光扫描单元10。

激光扫描单元10对感光鼓25y、25m、25c、25k进行曝光,在感光鼓25y、25m、25c、25k形成静电潜像。激光扫描单元10为了对感光鼓25y、25m、25c、25k曝光,在感光鼓25y、25m、25c、25k的各表面上照射激光束L1、L2、L3、L4(扫描光束)。从后述的控制器6对激光扫描单元10供给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图像信息。

激光束L1、L2、L3、L4分别基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各图像信息进行调制。

激光束L1、L2、L3、L4分别对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上的、沿感光鼓25y、25m、25c、25k的长度方向的线上进行扫描。

扫描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的激光束L1、L2、L3、L4对曝光部分进行除电。激光束L1、L2、L3、L4根据图像信息在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激光扫描单元10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中间转印带27是环状带。多个辊抵接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所述多个辊对中间转印带27赋予张力。中间转印带27被所述多个辊、支撑辊28a以及转印带辊32支撑架设为椭圆形。支撑辊28a在输送单元5的输送路的附近,抵接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转印带辊32在支撑辊28a与中间转印带27的抵接位置的相反侧,抵接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即,转印带辊32与支撑辊28a相对配置。支撑辊28a作为后述的转印单元28的一部分发挥功能。转印带辊32将中间转印带27旋转驱动。

在中间转印带27的图示下面侧,依次配置除了所述一次转印辊的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如图1所示,在转印带辊32与支撑辊28a之间的区域,相互间隔开配置。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的各显影器收纳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各显影器分别对感光鼓25y、25m、25c、25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其结果为,在感光鼓25y、25m、25c、25k上形成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的各一次转印辊分别将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7上。

当调色剂像到达一次转印位置,对各一次转印辊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的各清洁单元将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的表面的未转印调色剂进行刮去等,以进行去除。

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的各除电器对通过清洁单元的感光鼓的表面照射光。各除电器分别对感光鼓25y、25m、25c、25k进行除电。

转印单元28具有:支撑辊28a、以及二次转印辊28b。二次转印辊28b与支撑辊28a夹着中间转印带27相对。薄片S通过输送单元5,输送至该被夹持的中间转印带27与二次转印辊28b之间。二次转印辊28b以及中间转印带27相互抵接的位置是二次转印位置。

转印单元28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二次转印)至薄片S上。转印单元28配合例如薄片S被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时间,将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在二次转印辊28b上。转印单元28通过施加了二次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28b,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上。

定影单元29对薄片S施加热和压力。定影单元29通过热和压力,将转印至薄片S上的调色剂像定影。转印带清洁单元31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侧。转印带清洁单元31与转印带辊32相对。转印带清洁单元31夹着中间转印带27。转印带清洁单元31刮去中间转印带27的表面的调色剂。转印带清洁单元31将刮去的调色剂回收至废粉仓。

打印机3具有反转单元30。反转单元30将薄片S的正反面反转后,在输送至输送单元5的输送路中的套准调节辊24的之前的位置。反转单元30为了在薄片S的反面形成图像,将反转了正反面的薄片S再次输送至套准调节辊24的之前的位置。控制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装置部分的控制。

对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主要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镜子的第一端部E1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中的B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3中的A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图6是图5中的C-C剖面图。图7是图6中的D-D剖面图。图8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镜子的第二端部E2的支撑方式的例子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壳体11;激光单元17Y、17M、17C、17K;以及写入光学系统18。图2所示的激光扫描单元10是取下了上部的盖的状态。

以下,对激光扫描单元10中的方向以及相对位置进行说明时,基于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组装时的激光扫描单元10的配置进行说明。图2中的激光扫描单元10是组装至图像形成装置100时的配置的立体图。

对激光扫描单元10中的方向进行说明时,有时使用图2所示的X方向、Y方向、Z方向。

X方向是感光鼓25y、25m、25c、25k上的激光束L1、L2、L3、L4的理想的扫描线延伸的方向。X方向与感光鼓25y、25m、25c、25k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一致。Y方向是水平面中,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Z方向是垂直方向。Z方向与X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有时将法线在X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称为YZ平面。有时将法线在Y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称为ZX平面。有时将法线在Z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称为XY平面。

壳体11将激光单元17Y、17M、17C、17K与写入光学系统18固定在固定的位置关系。壳体11被图示省略的盖覆盖。覆盖壳体11的上部的盖上形成使激光束L1、L2、L3、L4透过的开口。激光单元17Y、17M、17C、17K分别具有:激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D)、以及各LD的驱动电路。激光单元17Y、17M、17C、17K产生的激光通过后述的写入光学系统18的准直透镜成为平行束。激光单元17Y、17M、17C、17K固定在壳体11的X方向的一个侧面上。

写入光学系统18固定在壳体11上。写入光学系统18具有:已知的准直透镜、柱面透镜、多边马达、fθ透镜、以及多个镜子。激光单元17Y、17M、17C、17K的各LD产生的激光通过各准直透镜成为平行束。以下,对写入光学系统18中的各光路简单地进行说明。各光路仅在壳体11上的布置不同,因此,大致相同。因此,除了特别地对特定的激光束的光路进行说明时,省略标号。对与各激光束的光轴垂直的剖面的方向进行说明时,有时使用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是通过多边马达的多面反射镜的旋转,激光束移动的方向。副扫描方向是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各激光束的像面中的主扫描方向是X方向。各激光束的像面中的副扫描方向是Y方向。

柱面透镜将来自激光单元的各激光束在后述的多边马达的多面反射镜上,在副扫描方向结像。柱面透镜配置在激光单元与多边马达之间。多边马达具有在Z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以及固定在旋转轴上的已知的多面反射镜。多面反射镜通过多边马达旋转,由此,将各激光束偏向扫描。各激光束如果被多面反射镜反射,那么向副扫描方向散射。fθ透镜将被多面反射镜反射的各激光束分别在感光鼓上结像。fθ透镜具有fθ特性。fθ透镜使通过多边马达等角度扫描的各激光束在像面等速扫描。

在多边马达与fθ透镜之间、以及fθ透镜与感光鼓之间,有在X方向延伸的多个镜子。各镜子将各激光束反射至适当的方向。各镜子将各激光束引导至各感光鼓上。本实施方式中,各光路上分别配置四个镜子。这些镜子从多面反射镜侧朝向感光鼓侧,分别称为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以及第四镜子。没有特别地图示,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激光束L1、L2(参照图1)的光路中的第一镜子与第二镜子共通。激光束L3、L4(参照图1)的光路中的第一镜子与第二镜子共通。

图2中,第四镜子12Y(镜子)将图示省略的激光束L1反射至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上侧。第四镜子12Y将激光束L1引导至图示省略的感光鼓25y。第三镜子13M将图示省略的激光束L2反射至第三镜子13M的下侧。第三镜子13M将激光束L2引导至后述的第四镜子12M(镜子,参照图4)。图2中,图示省略的第四镜子12M(镜子)将图示省略的激光束L2反射至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上侧。第四镜子12M将激光束L2引导至图示省略的感光鼓25m。第四镜子12C(镜子)将激光束L3反射至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上侧。第四镜子12C将激光束L3引导至图示省略的感光鼓25c。第四镜子12K(镜子)将图示省略的激光束L4反射至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上侧。第四镜子12K将激光束L4引导至图示省略的感光鼓25k。

第四镜子12Y(12M、12C、12K)大致相互平行(包含平行时)地延伸,固定在壳体11上。第四镜子12Y(12M、12C、12K)在X方向延伸。第四镜子12Y(12M、12C、12K)在长度方向上的靠近激光单元17Y(17M,17C,17K)的第一端部E1,通过宽度方向分离的两点被支撑。第四镜子12Y(12M、12C、12K)在与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E1相反侧的第二端部E2,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一点被支撑。

第四镜子12K在第一端部E1,被第一旋转凸轮14A以及壳体11中的突起部(图示省略)从下方支撑。第四镜子12K在第二端部E2,被第二旋转凸轮14B从下方支撑。第四镜子12Y在第一端部E1,被第一旋转凸轮14A壳体11中的突起部(图示省略)从下方支撑。第四镜子12Y在第二端部E2中,被壳体11中的突起部(图示省略)从下方支撑。

第四镜子12C与第四镜子12Y同样地被图2中图示省略的第一旋转凸轮14A等支撑。

图2中,图示省略的第四镜子12M与第四镜子12Y同样地被图示省略的第一旋转凸轮14A等支撑。

关于基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四镜子的支撑方式,第四镜子12Y、12M、12C、12K都相同。以下,对第一旋转凸轮14A支撑第四镜子12M时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7所示,压杆弹簧16(第一按压部件)以及第一旋转凸轮14A抵接第四镜子12M的第一端部E1。

第四镜子12M在壳体11的内部沿水平延伸的板状部11G上,以反射面12a朝向上侧的姿势配置。如图6所示,支撑突起11C与第一旋转凸轮14A从下方支撑第一端部E1的第四镜子12M的反面12b。第四镜子12M的宽度方向的侧面12c卡止在形成在支撑突起11C附近的卡止突起11D上。

支撑突起11C从板状部11G向上方突出。支撑突起11C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成圆形以与第四镜子12M的反面12b点接触(参照点P2)。支撑突起11C如后文所述地成为对第四镜子12M进行倾斜调整时的支点。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从Z方向观察时,连接点P1、P2的假想直线在Y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从Z方向观察时,连接点P1、P2的假想直线通过成为后述的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轴线的中心轴线O14A。

如图6所示,卡止突起11D从板状部11G向上方突出。卡止突起11D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成为圆形以与第四镜子12M的侧面12c点接触(参照点P3)。卡止突起11D如后文所述,限制对第四镜子12M进行倾斜调整的第四镜子12M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压杆弹簧16是将金属板弯曲形成的平板弹簧。压杆弹簧16从第四镜子12M的上方按压反射面12a。压杆弹簧16的形状只要是通过弹性力顶抵第四镜子12M,那么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压杆弹簧16具有:基端部16b、中间弯曲部16c、以及前端板状部16a。基端部16b、中间弯曲部16c、以及前端板状部16a以该顺序连接。

基端部16b是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以夹持从壳体11向上侧突出的卡止部11e。将基端部16b固定在卡止部11e上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基端部16b可以通过螺丝紧固固定在卡止部11e上。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端部16b设置图示省略的卡止孔。壳体11的卡止部11e上,卡合于该卡止孔的图示省略的卡合突起突出。如果卡止部11e的卡合突起插入基端部16b的卡止孔,那么,相对于卡止部11e的基端部16b的位置被固定。

中间弯曲部16c是能够插入卡止部11e与第四镜子12M的长度方向的端面12e(参照图4)之间的U字状的弯曲部。

前端板状部16a从中间弯曲部16c分支成二条。前端板状部16a朝向第四镜子12M的反射面12a弯曲。在各前端板状部16a的前端设置半球状的凸部16d(参照图6)。前端板状部16a通过各凸部16d抵接反射面12a。

如果压杆弹簧16的基端部16b卡止于卡止部11e,那么,凸部16d抵接反射面12a。这时,中间弯曲部16c以及前端板状部16a从自然状态弯曲。通过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恢复力从凸部16d作用在第四镜子12M上。压杆弹簧16将第四镜子12M的反射面12a朝向第四镜子12M的反面12b按压。

如图6所示,第一旋转凸轮14A具有:第一轴部14a、第二轴部14e、第一凸轮部14c、以及第一凹凸部14d。

第一轴部14a形成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端部e1上。第一轴部14a沿中心轴线O14A(旋转轴线)延伸。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O14A在Z方向延伸。在第一轴部14a的中心,调整夹具卡合孔14b与第一轴部14a同轴地延伸。调整夹具卡合孔14b从第一旋转凸轮14A中的第一端部e1向相反侧的第二端部e2延伸。调整夹具卡合孔14b的形状可以采用与插入的调整夹具的形状对应的适当的形状。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夹具在前端部具有六角扳手。调整夹具卡合孔14b具有与六角扳手卡合的六角孔。

第二轴部14e从第一轴部14a的端部至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二端部e2延伸。第二轴部14e是与第一轴部14a同轴地延伸的圆柱状的轴部。第二轴部14e的外径小于第一轴部14a的外径。在第一轴部14a与第二轴部14e之间形成段部14g。段部14g是与中心轴线O14A垂直的平面。

第二轴部14e从上方插入从壳体11向与支撑突起11C相同方向突出的凸台部11A的中心的轴承部11a。轴承部11a是使凸台部11A在Z方向贯通的圆孔。轴承部11a的内径大于第二轴部14e的内径,以使第二轴部14e能够旋转地嵌合。凸台部11A的突出方向的端面,即,止推面11b能够滑动地抵接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段部14g。壳体11中,与凸台部11A的突出方向相反方向上,与凸台部11A同轴的凸台部11B突出。轴承部11a贯通凸台部11B的内部。凸台部11B的突出高度的尺寸是能够将第二轴部14e收纳于轴承部11a的内部的尺寸。

在第二轴部14e的中心,调整夹具卡合孔14f与第二轴部14e同轴地延伸。调整夹具卡合孔14f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二端部e2向第一端部e1延伸。调整夹具卡合孔14f的形状可以采用与插入的调整夹具的形状对应的适当的形状。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夹具在前端部具有六角扳手。因此,调整夹具卡合孔14f具有与六角扳手卡合的六角孔。

调整夹具卡合孔14f可以是与调整夹具卡合孔14b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调整夹具卡合孔14f的孔径(六角孔的内切圆径)小于调整夹具卡合孔14b的孔径。调整夹具卡合孔14f可以贯通调整夹具卡合孔14b的内部,也可以不贯通。作为一个例子,图6表示调整夹具卡合孔14f不贯通调整夹具卡合孔14b时的例子。

第一凸轮部14c从第一轴部14a的段部14g的附近的外周部向外侧延伸。图5是表示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轴方向(Z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凸轮部14c的外形。第一凸轮部14c的外形的变化是,从中心轴线O14A的半径将中心轴线O14A作为中心螺旋线状地变化。如图6所示,包含中心轴线O14A的剖面中,第一凸轮部14c的外周部成圆弧状。第一凸轮部14c在圆形的部位与第四镜子12M的反面12b点接触。反面12b与第一凸轮部14c的接触点由点P1表示。

第一凸轮部14c被轴承部11a能够围绕中心轴线O14A旋转地支撑。第一凸轮部14c围绕中心轴线O14A旋转时,在第一凸轮部14c上,如果将与反面12b抵接的点连起来,那么,成为图5中双点画线所示的曲线PaPbPc。点Pa是从中心轴线O14A的距离r是最小值rmin的点。点Pc是从中心轴线O14A的距离r是最大值rmax(其中,rmax>rmin)的点。点Pb是从中心轴线O14A的距离r是(rmin+rmax)/2的点。例如,点Pb的旋转角是0,将旋转角θ的正方向定为图示逆时针方向。点Pa中的旋转角是-θa(其中,θa>0),点Pc的旋转角是+θc(其中,θc>0)。

如果将曲线PaPbPc上的任意点p的从中心轴线O14A的距离rp表示为rp=r(θ)(其中,-θa≦θ≦+θc),那么,函数r(θ)是与θ相关的单调递增函数。

关于点Pc,rp=rmax。如果从点Pc进一步增加旋转角θ,那么,距离rp逐渐减小。关于点Pa,rp=rmin。

第一凹凸部14d形成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将中心轴线O14A作为中心的圆周上。第一凹凸部14d能够与后述的限位器15卡合。

如果第一凹凸部14d与限位器15卡合,那么,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位置被固定。

第一凹凸部14d还可以形成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除了第一凸轮部14c的任意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凹凸部14d靠近第一凸轮部14c的第二端部e2附近形成(参照图6、图7)。

第一凹凸部14d的形状可以采用通过后述的限位器15,能够卡合在周方向上分离的多个位置的适当的凹凸形状。第一凹凸部14d交互形成周方向的凸部和凹部。与第一凹凸部14d的限位器15的卡合位置的间隔如果能够得到后述的第四镜子12M的倾斜调整所需的旋转位置的分辨率,那么,没有特别限定。其中,为了抑制用于解除第一凹凸部14d与后述的限位器15的卡合的力,凸部的形状可以是朝向顶部,逐渐变窄的山形。凹部的形状可以是朝向底部逐渐变窄的谷形。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凹凸部14d的形状的一个例子,采用适当模块的轮齿连续地形成的正齿轮状的形状。

如图5所示,壳体11上配置限位器15。限位器15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卡合。限位器15通过与第一凹凸部14d卡合,将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位置固定。限位器15具有:卡合部15b(第一卡合部)、弹性支撑部15a(弹性部)、基部15c、以及卡止销15d。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限位器15的材质是合成树脂。其中,限位器15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者金属与合成树脂的复合材料。

卡合部15b卡合在第一凹凸部14d的凹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凸部14d是正齿轮齿形。卡合部15b具有与第一凹凸部14d相同模块的正齿轮齿形。

弹性支撑部15a将卡合部15b在卡合位置与卡合解除位置之间能够往复地支撑。

卡合位置是指,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卡合部15b没有后冲地卡合的位置。

卡合解除位置是指,卡合部15b从第一凹凸部14d的凹部拔出,与第一凹凸部14d的周方向的卡合解除的位置。弹性支撑部15a在至少从卡合位置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时,发生弹性变形。其中,弹性支撑部15a在卡合位置可以弹性变形。这时,弹性支撑部15a通过弹性恢复力使卡合部15b朝向中心轴线O14A顶抵。

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部15a是J字状的部件。弹性支撑部15a具有:臂部15f、卡止部15g、以及弯曲部15h。臂部15f以外力不发生作用的自然状态直线延伸。卡止部15g是比臂部15f短地延伸的板状部。卡止部15g与臂部15f平行。弯曲部15h将臂部15f以及卡止部15g的端部连接。卡止部15g上,在与臂部15f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卡止面15e。卡止面15e以将限位器15组装在壳体11上的状态,进行限位器15的止转。

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5b形成在臂部15f的长度方向的、与弯曲部15h相反侧的端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5b形成在臂部15f的厚度方向的表面的、成为与卡止部15g相反侧的表面。以下,有时将在臂部15f的长度方向的、与弯曲部15h相反侧的端部称为臂部15f的前端部。另外,有时将在臂部15f的长度方向的、弯曲部15h侧的端部称为臂部15f的基端部。

如图7所示,基部15c是用于限位器15载置在壳体11上的板状部。在基部15c的第一面15i(图7中的图示上面)上,形成弹性支撑部15a的弯曲部15h以及卡止部15g。第一面15i是基部15c的板厚方向的一个表面。与弯曲部15h连接的臂部15f从第一面15i上的弯曲部15h向基部15c的外面延伸。在基部15c的第二面15j(图7中的图示下面)上,卡止销15d突出。第二面15j是基部15c的板厚方向的另一个表面。

壳体11的板状部11G上形成底座部11E、以及卡止突起11F。底座部11E以及卡止突起11F用于将限位器15安装在壳体11上。底座部11E上载置限位器15的基部15c。底座部11E从板状部11G向上侧突出。如图5所示,底座部11E的平面形状是圆形。在底座部11E的中心部,插入孔11d在Z方向贯通。卡止销15d插入插入孔11d。限位器15的卡止销15d能够旋转地嵌合在插入孔11d中。基部15c的第二面15j与形成在底座部11E的上部的止推面11c粘着。在卡止销15d插入插入孔11d的状态下,臂部15f保持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相对的高度。

如图7所示,底座部11E的附近的板状部11G上,卡止突起11F向上侧突出。卡止突起11F比底座部11E的止推面11c高。卡止突起11F的侧面上形成卡止面11f。卡止面11f将卡止销15d插入的插入孔11d的限位器15的卡止面15e卡止。卡止面11f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插入孔11d的从中心轴线至卡止面11f的距离等于限位器15的从卡止销15d的中心轴线O15至卡止面15e的距离。如果限位器15的卡止面15e卡止于卡止面11f,那么,卡止部15g成为与YZ平面平行的姿势。通过卡止部15g,限位器15将中心轴线O15作为中心,在图5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止转。限位器15的臂部15f成为至少与基端部的YZ平面平行的姿势。在该状态下,卡合部15b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卡合。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5b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中心轴线O14A在X方向相对。

所述卡合位置中,臂部15f可以在Y方向延伸至前端部。或者臂部15f的前端部在X方向的与第一凹凸部14d相反侧弯曲。臂部15f在Y方向延伸至前端部时,臂部15f不发生弹性变形。因为弹性支撑部15a不发生弹性变形,所以,不使卡合部15b朝向第一凹凸部14d顶抵。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臂部15f形成为臂部15f的前端部在X方向的与第一凹凸部14d相反侧弯曲的形状。即,限位器15的组装状态中,中心轴线O14A与臂部15f的距离比第一凹凸部14d的外径小。这时,臂部15f发生弹性变形。臂部15f使前端部中的卡合部15b朝向第一凹凸部14d顶抵。臂部15f的弯曲量考虑后述的调整作业的容易度来确定。

以上,说明了第四镜子12M的第一端部E1的支撑方式。第四镜子12M的第二端部E2的支撑方式通过图示省略的突起部一点支撑第四镜子12M,这点与第一端部E1不同。第二端部E2的反面12b由一个突起部支撑。其中,基于突起部的支撑位置(抵接位置)可以是反面12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突起部的支撑位置可以靠近宽度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E2的与反面12b抵接的突起部可以是与支撑突起11C同样地从板状部11G突出形成的突起部。第二端部E2的与反面12b抵接的突起部在改变突出高度后,可以将突出高度固定。其中,第四镜子12M的第二端部E2与后述的第四镜子12K同样地,被第二旋转凸轮14B支撑。

第二端部E2中,第四镜子12M的反射面12a通过图示省略的适当的按压部件按压反面12b侧。第二端部E2中的按压部件可以使用与第一端部E1时相同的压杆弹簧16。第四镜子12M的侧面12c通过与第一端部E1的卡止突起11D相同的突起部,同样地被卡止。

接着,对基于第二旋转凸轮14B的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的支撑方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基于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支撑方式中,不存在基于上述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支撑方式(参照图6)的支撑突起11C。另外,基于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支撑方式中,代替第一旋转凸轮14A,使用第二旋转凸轮14B。第四镜子12K的反射面12a与基于上述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支撑方式相同,被压杆弹簧16(第二按压部件)按压。图8中省略了图示,与基于上述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支撑方式相同地,第二旋转凸轮14B上卡合了限位器15的卡合部15b(第二卡合部)。以下,以与基于上述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支撑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二旋转凸轮14B沿第二旋转凸轮14B的中心轴线O14B,具有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相同的第一轴部14a、以及第二轴部14e。第一轴部14a、以及第二轴部14e上,与第一旋转凸轮14A同样地,形成调整夹具卡合孔14b、14f。

第二旋转凸轮14B代替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凸轮部14c、第一凹凸部14d,具有第二凸轮部14h、第二凹凸部14i。板状部11G上,在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的附近,与所述相同地,形成凸台部11A、11B、以及轴承部11a。第二旋转凸轮14B通过将第二轴部14e插入轴承部11a,安装在壳体11上。

第二凸轮部14h与反面12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的点P4抵接(参照图8)。点P4是与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的第四镜子12K抵接的抵接部。第二凸轮部14h的第一轴部14a的轴方向的位置与第一凸轮部14c的位置不同。如果将第二凸轮部14h上的与反面12b抵接的点连接,那么,画出根据围绕中心轴线O14B的旋转角θ,从中心轴线O14B的距离Rp变化的曲线。距离Rp可以通过例如Rp=R(θ)表示。在此,θ表示与第一凸轮部14c中的函数r(θ)相同的旋转角。函数R(θ)可以与第一凸轮部14c中的函数r(θ)相同。函数R(θ)可以与第一凸轮部14c中的函数r(θ)不同。函数R(θ)与函数r(θ)不同时,例如,每个相同旋转角的Rp的变化量可以根据调整灵敏度的需要变化。函数R(θ)与函数r(θ)不同时,例如,Rp的最大值Rmax与最小值Rmin可以分别与rmax、rmin不同。或者,可以是Rmax-Rmin≠rmax-rmin。

第二凹凸部14i可以根据第二凸轮部14h的形状或者大小,具有与第一凹凸部14d不同的节距圆径。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凸部14i是具有与第一凹凸部14d相同的模块的正齿轮齿形。

限位器15的卡合部15b可以卡合至第二凹凸部14i。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器15的卡合部15b作为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凹凸部14i卡合。

接着,参照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从控制面板1或者外部,对控制器6输入进行图像形成的指令。控制器6使打印机3开始图像形成。打印机3将适当的尺寸的薄片S从薄片供给单元4供给至套准调节辊24。打印机3通过激光扫描单元10,在感光鼓25y、25m、25c、25k上形成潜像。即,激光扫描单元10将基于图像信息所调制的激光束L1、L2、L3、L4射出。激光束L1、L2、L3、L4通过写入光学系统18进行集光。激光束L1、L2、L3、L4通过写入光学系统18的作用,对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进行扫描(参照图1)。

如此,感光鼓25y、25m、25c、25k上形成与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将感光鼓25y、25m、25c、25k上分别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各个颜色的显影器显影。在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

各调色剂像通过各个一次转印辊,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7上。这时,一次转印时间根据图像形成单元25Y、25M、25C、25K的配置位置适当错开。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27的移动一同,不发生偏色地依次重叠。各调色剂像被输送至转印单元28。到达转印单元28的调色剂像被转移至从套准调节辊24输送至转印单元28的薄片S上。被转印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单元29定影在薄片S上。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薄片S被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通过转印单元28,没有转印至薄片S上的残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转印带清洁单元31刮去。清洁中间转印带27,以能够再次使用。通过以上,对于一张薄片S的图像形成结束。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果激光束L1、L2、L3、L4在各自的光路上的光学部件没有制作误差、或者配置误差,那么,扫描在目标的扫描线上。但是,光学部件的制作误差、或者配置误差无法完全消除。激光束L1、L2、L3、L4的扫描线有时偏离目标的扫描位置。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至少在组装激光扫描单元10时,进行将激光束L1、L2、L3、L4的扫描线与目标的位置对齐的调整。

将激光束L1、L2、L3、L4的扫描线与目标的位置对齐时,调整第四镜子12Y、12M、12C、12K的倾斜角度。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调整激光束L1、L2、L3、L4的扫描线的扫描方向上的扫描位置的「倾斜调整」。倾斜调整中,使用各第一端部E1的第一旋转凸轮14A,调整YZ平面上的各第四镜子的倾斜角度。如果想要相对目标的扫描线的扫描线平行,那么,通过控制器6进行的静电潜像形成的时间控制,进行修正。

本实施方式中,进行激光束L1、L2、L3、L4的扫描线的倾斜的调整,即,「倾斜调整」。倾斜调整中,使用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的第二旋转凸轮14B,调整ZX平面上的第四镜子12K的倾斜角度。激光束L4的扫描线的倾斜成为激光束L1、L2、L3的扫描线的倾斜的调整基准。激光束L1、L2、L3的扫描线的倾斜调整通过改变第四镜子12Y、12M、12C的第二端部E2的突起部的突出高度等来进行。

首先,关于使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倾斜调整动作,通过第四镜子12M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9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平面图。图10是模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平面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器15的卡合部15b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卡合。只要卡合部15b不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那么,第一旋转凸轮14A不围绕中心轴线O14A旋转。如图6所示,第四镜子12M的反面12b分别在点P1、P2这两点抵接第一凸轮部14c、支撑突起11C。第四镜子12M的反射面12a通过压杆弹簧16按压反面12b侧。第四镜子12M的反射面12a的YZ平面上的倾斜角度由连接点P1、P2的直线的倾斜角度决定。如果第一旋转凸轮14A围绕旋转中心轴线O14A旋转,那么点P1的Y方向的位置变化。例如,如果从中心轴线O14A至点P1的距离rp增大(减小),那么,相对水平面的反射面12a的倾斜角度增大(减小)。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旋转凸轮14A旋转时,调整者将图示省略的调整夹具卡合至调整夹具卡合孔14b、或者调整夹具卡合孔14f(参照图6)。调整者将调整夹具围绕中心轴线O14A旋转。例如,图9中,调整者逆时针旋转调整夹具。这时,从卡合部15b接触的第一凹凸部14d的齿,对卡合部15b施加按压力F。

通过按压力F,对臂部15f的基端部作用图示顺时针的力矩。接受基于按压力F的力矩,臂部15f在XY平面内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弯曲。对第一旋转凸轮14A施加作为抵抗力的、基于臂部15f的弯曲的弹性恢复力。调整者以大于抵抗力的力继续旋转,由此,臂部15f进一步弯曲。卡合部15b沿与第一凹凸部14d的接触面,向箭头a方向移动。如果卡合部15b的顶部到达第一凹凸部14d的齿形的顶部,那么,基于卡合部15b的周方向的卡合解除。这时,基于卡合部15b的周方向的反力仅成为基于顶部彼此的接触的摩擦力。来自卡合部15b的抵抗力相比卡合位置明显减小。调整者可以将第一旋转凸轮14A进一步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此,卡合部15b越过第一凹凸部14d的凸部的顶部。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的凹部相对。这时,卡合部15b通过臂部15f朝向中心轴线O14A顶抵。卡合部15b侵入第一凹凸部14d的凹部。卡合部15b卡合至第一凹凸部14d的、旋转开始时的卡合位置的凹部的相邻的凹部。如此,第一旋转凸轮14A向图示顺时针旋转第一凹凸部14d的一节距。调整者通过重复这样的旋转动作,能够将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位置对齐。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位置可以通过第一凹凸部14d的凸部或者凹部的节距单位对齐。如果调整者停止调整夹具的旋转,那么卡合部15b移动至最近的第一凹凸部14d的凹部的卡合位置。通过卡合位置的与第一凹凸部14d卡合的卡合部15b,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位置固定。说明了图示顺时针的动作,逆时针的动作也相同。

如图6所示,第一旋转凸轮14A旋转期间,第一旋转凸轮14A在点P1的YZ平面内接受按压力f。按压力f的Y方向成分是将第一旋转凸轮14A向Y方向的卡合部15b侧按压的力。通过按压力f的Y方向成分,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在第二轴部14e与轴承部11a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移动至卡合部15b侧。将第一旋转凸轮14A圆滑地旋转调整时,需要使第二轴部14e的外径小于轴承部11a的内径。在第二轴部14e与轴承部11a之间,必须有间隙。

按压力f的Z方向成分形成使第一旋转凸轮14A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矩。通过基于按压力f的Z方向成分的力矩,第一凸轮部14c在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凸轮部14c在第二轴部14e与轴承部11a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旋转。其结果为,第一凸轮部14c相比在点P1不施加按压力f时,向图示下方下沉。第一凸轮部14c相比对在夹着中心轴线O14A与点P1相对的点Q1不施加按压力f时,向图示上方上浮。

点P1、Q1的下方的第一凹凸部14d的位置也与点P1、Q1同样地向Z方向移动。第一凹凸部14d的Z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与从中心轴线O14A的X方向的距离成比例地增大。Z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成为点P1、Q1的下方的最大。如图9所示,从Z方向观察,将中心轴线O14A(第一旋转凸轮的旋转轴线)与点P1(抵接位置)连接的直线是直线LY。从Z方向观察,通过中心轴线O14A,与直线LY垂直的直线是直线LX。通过从直线LY的点Q1侧测量的中心角(其中,)的大小来表示第一凹凸部14d所在的圆周上,卡合部15b卡合的位置q(卡合位置)的方位。中心角可以在图示顺时针以及图示逆时针的任意方向测量。从Z方向观察,中心角是连接位置q与中心轴线O14A的线与直线LY的交叉角。从Z方向观察,位置q是第一凹凸部14d的节距圆与卡合部15b的齿形的中心线的交点。第一凹凸部14d的Z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在和时成为最大。第一凹凸部14d的Z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在时成为最小。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5b在直线LX上卡合,因此,位置q的方位是

例如,类似于图10所示的比较例,考虑配置限位器15的情形。

该比较例中,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轴方向观察,卡合部15b配置在通过中心轴线O14A以及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四镜子12M抵接的抵接部(点P1)的直线LY上的位置。中心轴线O14A是第一旋转凸轮14A的旋转轴线。

该比较例中,卡合部15b与点Q1的下方的第一凹凸部14d卡合。比较例的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卡合的位置q的方位是

这时,比较例的第一凹凸部14d相比设计上的与卡合部15b的卡合位置,偏向Z方向。第一凹凸部14d的Z方向的位置偏移量是最大的。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从设计上的抵接面偏移。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相互倾斜啮合。通过这样的啮合,使第一旋转凸轮14A旋转时的来自卡合部15b的抵抗力增大。调整者难以旋转第一旋转凸轮14A。调整者在该状态下,如果对抵抗力抗衡,进一步旋转第一旋转凸轮14A,那么,有可能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相互损伤。另外,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有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另外,通过从第一凹凸部14d向臂部15f作用的外力,臂部15f有可能发生塑性变形。如果第一凹凸部14d、或者限位器15发生塑性变形等损伤,那么,第一凹凸部14d与限位器15无法保持正常的卡合。限位器15无法保持第一旋转凸轮14A的调整时的位置。

另外,所述比较例中,第一凹凸部14d相比设计上的位置,向Z方向移动。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的啮合量比设计上的啮合量少。其结果为,卡合部15b容易从第一凹凸部14d脱落。如果卡合部15b从第一凹凸部14d脱落,那么,第一凹凸部14d与限位器15无法保持正常的卡合。限位器15无法保持第一旋转凸轮14A的调整时的位置。

另外,比较例中,通过按压力f的Y方向成分,第一旋转凸轮14A朝向卡合部15b按压。其结果为,存在下述问题,即,使第一旋转凸轮14A旋转所需的力变大。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5b在与直线LY垂直的直线LX上,与第一凹凸部14d卡合。在直线LX上,第一旋转凸轮14A即使接受按压力f,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的Z方向的移动量也是最小的。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中,相比上述比较例,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的啮合顺畅。相比上述比较例,使第一旋转凸轮14A旋转时的来自限位器15的抵抗力较小。

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5b、臂部15f、以及第一凹凸部14d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等损伤。限位器15能够保持第一旋转凸轮14A的调整时的位置。

接着,对使用第二旋转凸轮14B的倾斜调整的动作进行说明。没有特别地图示,第四镜子12K的第一端部E1通过第一旋转凸轮14A以及与支撑突起11C相同的图示省略的突起部被两点支撑。与第四镜子12M时同样地,将该两个支撑点称为点P1、P2。点P1、P2是第一旋转凸轮14A以及所述图示省略的突起部与第四镜子12K的第一端部E1抵接的点。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如图8所示,通过第二旋转凸轮14B,被点P4一点支撑。点P4是第二旋转凸轮14B与第四镜子12K的第二端部E2抵接的点。

调整者可以与上述第一旋转凸轮14A同样地使第二旋转凸轮14B旋转。如果调整者将第二旋转凸轮14B围绕中心轴线O14B旋转,那么通过第二凸轮部14h的作用,点P4向Y方向移动。第四镜子12K的侧面12c卡止于卡止突起11D。侧面12c能够相对卡止突起11D滑动。例如,通过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旋转,从中心轴线O14B至点P4的距离Rp増加。从点P4对反面12b施加按压力g。按压力g抵抗压杆弹簧16的按压力G。如果按压力g超过按压力G以及对侧面12c作用的摩擦力的合力,那么,第四镜子12K向箭头b的方向移动。这时,第二凸轮部14h与反面12b的抵接部,即,点P4向反面12b的宽度方向的侧面12c附近移动。在通过点P4的YZ剖面观察,第四镜子12K通过第二凸轮部14h,相当于向图示上方移动。这时,第四镜子12K的YZ平面内的倾斜角度等于由未图示的第一端部E1的第一旋转凸轮14A的位置决定的倾斜角度。

从上述的动作可知,第四镜子12K通过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旋转,以将第一端部E1的图示省略的点P1、P2连接的直线作为中心旋转。基于第二旋转凸轮14B的第四镜子12K的移动相当于改变ZX平面中的第四镜子12K的倾斜角度。如果通过第二旋转凸轮14B移动第四镜子12K,那么,反射面12a上的激光束L4的反射位置从第一端部E1朝向第二端部E2,逐渐变化。被第四镜子12K反射的激光束L4在感光鼓25k的表面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副扫描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从第一端部E1侧朝向第二端部E2侧逐渐变大。其结果为,通过旋转第二旋转凸轮14B,能够调整感光鼓25k上的扫描线的倾斜。

使用第二旋转凸轮14B的倾斜调整中,限位器15的卡合部15b作为第二卡合部与第二凹凸部14i卡合。与第二凹凸部14i卡合的卡合部15b的卡合位置是与第一旋转凸轮14A时的相同的位置。使用第二旋转凸轮14B的倾斜调整中的限位器15的作用与使用第一旋转凸轮14A的倾斜调整时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旋转时,卡合部15b、臂部15f、以及第二凹凸部14i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等损伤。限位器15能够保持第二旋转凸轮14B的调整时的位置。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第一旋转凸轮14A的第一凹凸部14d以及第二旋转凸轮14B的第二凹凸部14i分别被卡合部15b卡合。

如图9所示,与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卡合的卡合部15b的卡合位置是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上的的方位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位置q与直线LY上的位置不同。从第一旋转凸轮14A(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直线LY是通过旋转轴线以及与第一旋转凸轮14A(第二旋转凸轮14B)中的镜子抵接的抵接部即点P1(P4)的直线。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如以上所述的卡合部15b。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镜子的调整容易,并且调整位置难以偏移。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在的方位的位置卡合时的例子。但是,从第一旋转凸轮14A(第二旋转凸轮14B)的旋转轴方向观察,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的卡合位置只要是除了直线LY上的位置以外的位置,所述卡合位置不限于方位的位置。如果除去或者180°的方位的位置,那么可以至少避免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的Z方向的移动量成为最大的位置。这时,相比在或者180°的方位的位置,卡合部15b与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卡合时,更容易进行镜子的调整,并且调整位置难以偏离。的大小越接近90°,镜子的调整越容易,并且调整位置越难以偏移。的大小可以适当设定在例如的范围内。例如,可以是例如,将第一凹凸部14d(第二凹凸部14i)的Z方向的移动量设为最大值的一半时,可以是

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进行第四镜子的倾斜调整与倾斜调整时的例子。但是,倾斜调整以及倾斜调整可以对一个镜子,仅进行任何一种调整。另外,进行倾斜调整以及倾斜调整的至少一个的镜子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全部镜子中,根据需要来选择。例如,进行调整的镜子不限于扫描光束的光路的、最接近感光鼓侧的镜子。

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了将第一凹凸部14d和第二凹凸部14i以同一模块的正齿轮齿形形成的例子。其结果为,限位器15可以共通使用。

但是,第一凹凸部14d与第二凹凸部14i的凸部或者凹部的节距可以分别不同。作为凹凸形状,使用正齿轮齿形时,正齿轮齿形可以改变模块。这时,根据凹凸形状的差异,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形状相互不同。

通过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具有包含卡合部的限位器,镜子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调整位置难以偏移。从旋转凸轮的旋转轴方向观察,限位器的卡合部在除了通过旋转凸轮的旋转轴线以及与旋转凸轮中的镜子抵接的抵接部的直线上的位置的位置,与旋转凸轮的凹凸部卡合。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要旨中,同样地,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